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7771 道试题
23-24高三上·全国·阶段练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1 . 1920年,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并没有使用“阶级斗争”这样的词,而主要使用了语气较弱的“阶级争斗”(15次)和“阶级对抗”(12次),而1930年华岗的译本中不仅使用了“阶级斗争”(15次),而且与阶级斗争相关联词汇的出现频次高达29次。上述变化,主要是由于中国(     
A.国民大革命失败政局动荡B.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C.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D.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2024-02-10更新 | 132次组卷 | 3卷引用:【名校面对面】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大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2 . 16世纪末期,英国学者托马斯·孟对当时英国存在懒惰和奢侈现象予以严厉的抨击,他说:“我们把时间滥用在偷安和享乐方面的普遍堕落,已使我们的财富贫乏,使我们的事业遭到不幸。”为此,他呼吁政府立法鼓励国民养成勤劳、节俭的社会风气。托马斯·孟的这种思想(     
A.反映了重商主义的时代诉求B.表明理性主义的曙光初步显现
C.有利于议会改革的深入开展D.是对放任自由思想的深刻反思
2024-02-10更新 | 164次组卷 | 4卷引用:【名校面对面】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大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3 . 《汉谟拉比法典》对苏美尔法律制度做了重大的调整。该法典中,反对国家的罪名明显增加,国家的官吏较多地担任起逮捕和惩办犯罪的责任……惩罚大大加重,特别是对带有谋反迹象的罪行要从严惩治,而象“游手好闲”等轻微过错竟要处以死刑。这表明,该法典(     
A.旨在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B.有效维持了社会秩序的稳定
C.宣扬了君权神授的政治观念D.彰显了法律至高无上的尊严
2024-02-10更新 | 142次组卷 | 3卷引用:【名校面对面】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大联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沈家本是晚清著名的法学家、法律教育家,亦是中国法律近代化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自同治三年(1864年)入刑部供职,直至民国二年(1913年)去世,除却八年外放经历,他把毕生精力投入到法学研究与实践中。在沈氏心目中,法学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希望通过改革者的努力,昌明中国法学,对内既可以政平讼理、保境安民,对外则模范列强、齐一法制,藉以收回领事裁判权。当列强入侵,晚清法律改革的序幕逐渐拉开,如何使法律成为国之利器,在沈氏看来,研究“西人之学”的最佳方式莫过于建立新式法学教育,培养新型的法律人才。他提出了“兴学明法”、“预储人才”、“重设律博士”等一系列法律教育思想。在主持变法修律的过程中,沈家本把法律教育的理论付诸实践,他翻译西方法律文献、创办京师法律学堂、兴办北京法学会等尝试。沈家本也注重应用型法律人才的培养,努力提升法学教育质量和发展水平;派员实地考察外国司法制度和法律教育概况,引入西方法律价值观念的同时,不超脱中国本土的现实国情;他也积极普及法律常识,加强法学基础教育,努力使民众明法、守法、用法。

——摘编自黄飞翔《理论与实践:沈家本法学教育思想及当代鉴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沈家本法学教育思想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沈家本法家教育思想的主要内涵。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沙巴位于加里曼丹岛北部,隶属马来西亚管辖,素有“风下之乡”的美誉。但沙巴主权争端由来已久,其产生、演变不仅与东南亚国家独立后领土政策和利益关联,还与西方大国在东南亚地区的殖民统治密不可分。1962622日,菲律宾政府对沙巴地区提出主权索求,开启了菲英(马来西亚)领土争端的漫长历程。菲律宾政府一方面要求与英(马)政府进行对话,另一方面积极寻求美国的支持,欲拉拢其进行干预。面对英菲两个盟友之间的领土争端,肯尼迪政府态度暧昧,只以和平调停者的身份进行调解。约翰逊政府基本继承了其前任的政策,只是根据国际地区局势的变化在策略上有所调整,一方面对菲律宾和马来西亚进行安抚和调解,另一方面积极动员两国的亚洲邻国参与调停。1968年菲律宾以法律形式肯定对沙巴领土的主权,使得菲马对立达到高潮。约翰逊政府置身事外的立场,激化了菲律宾的反美情绪。但美国政府出于其东南亚战略考量,自始至终都未对沙巴主权争端给予重视,这加剧了美菲特殊关系的疏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对沙巴主权争端的主要立场,并指出该立场的实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沙巴主权之争对当时的国际局势产生的影响。
2024-02-10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名校面对面】2022-2023学年高三大联考(4月)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末清初,民间慈善活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绝大部分地区都涌现了民间社会主持的慈善组织,尤以善会善堂为代表,其类型多种多样。18世纪中期以后,江南地区的善会善堂,在发达的地方经济的支持下,不仅成为一项重要的社会事业,更是地方权力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步入近代,以教化为指归的慈善组织已经不能适应现实需要,于是新型慈善组织应运而生。维新运动兴起以后,突破传统善举范围的新兴慈善机构纷纷出现,如戒烟会、阅报社、不缠足会等。晚清时期以陈炽、郑观应等人为代表的知识群体,纷纷倡议教工艺以救贫民的思想。在这种社会舆论的鼓动下,清政府逐渐接受了“教养兼资”的救助理念,并在新政时期作为国家政策提倡施行。民间力量也积极参与,北京、天津、上海等大城市,以及直隶、山东等省境内,普遍创建了此类新式教养机构。晚清以来,为了促进在中国的传教活动,无论是天主教还是新教势力,都着意于将开办慈善事业作为传教活动的有力配合。特别是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得以越来越深入地进入中国,教会力量随之得到了较多开展慈善事业的机会。

——摘编自朱浒《从一尊到多元:晚清社会救济机制的结构性演变及其意涵》

材料二   19504月,中国人民救济总会正式成立。救济总会是中央人民政府领导下的群众性的救济组织,团结并领导全国从事救济福利事业的团体和个人,协助政府组织群众进行生产节约、劳动互助,以推进人民大众的救济福利事业。救济总会“以城市救济工作为主,以农村救济及福利事业为副”。195211月,救济总会工作会议提出:“各地城市救济工作应在当地政府统一领导、通盘计划下进行”。“救济分会在组织性质上是人民团体,在领导关系上是属于当地政府,而在实际工作中,应成为民政部门进行城市救济工作的直接的得力助手”。19531011月,第二次全国民政会议就城市救济工作指出:“对无依无靠无法维持生活的残老孤幼和贫民以及游民等,应根据必要和可能按其有无劳动力分别予以教养、救济或劳动改造,对一切有劳动能力的人,应设法使其在城市或去农村参加劳动,以自食其力。必须纠正那些想把城市所有贫民、游民等一下子包下来,都施以救济的错误观点”,并要求“继续整顿生产教养院”。第二次全国民政会议之后,我国城市社会救济事业发展日趋规范。

——摘编自任云兰《1949-1956年天津市社会救济政策的制定及实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初至晚清时期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变化,并指出造成这些变化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救济政策的主要特征,并分析该时期的社会救济产生的影响。
2024-02-10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名校面对面】2022-2023学年高三大联考(4月)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7 . 马丁·路德的神学将个体与上帝的关系置于拯救的中心,从而提升了个体和主体意识,他对基督徒的属灵平等的强调为平等观念的推进做了准备。上述论断的提出,主要是基于路德(     
A.因信称义学说的提出B.否定了罗马教廷的权威
C.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D.强调人要独立思考判断
2024-02-10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名校面对面】2022-2023学年高三大联考(4月)历史试题
8 . 新中国成立前,中共中央在香港、澳门开办了华润公司和南光贸易公司。新中国成立后不久,这两家公司就积极配合内地工作,通过多种渠道将内地商品销售到尚未同中国建立贸易联系的国家和地区。港、澳两家公司的贸易活动(     
A.扩大了新中国的对外影响力B.为发展外向型经济作了示范
C.利于打破西方国家对华封锁D.是了解国际行情的重要窗口
2024-02-10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名校面对面】2022-2023学年高三大联考(4月)历史试题
9 . 胡人的婚姻观念本来颇为开放,“女儿自言好,故入郎君怀”,即是这一观念的典型表现,但北朝时,胡人在男婚女嫁时却受“父母之命”的观念束缚(这一观念源于《诗经》),北朝乐府民歌中就唱道:“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阿婆许嫁女,今年无消息。”这说明(     
A.胡汉文化融合的趋势明显B.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开始形成
C.传统的儒学观念深入人心D.理学思想严重限制婚姻自由
2024-02-09更新 | 121次组卷 | 2卷引用:【名校面对面】2022-2023学年高一大联考(12月)历史试题
22-23高三上·全国·阶段练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鸦片战争后逐步形成的条约制度下的领事裁判权制度是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社会的历史产物,是中外不平等条约的司法表现。晚清司法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企望通过修律新政以期挽救行将就终的晚清皇权统治,但其直接动因乃是肇始于收回因西方列强入侵而逐步形成的领事裁判权,从而维护固有的司法主权。1900年,刘坤一、张之洞鲜明地提出了“整顿中法”与“采用西法”并重的变法主张,由此揭开了清末司法改革的序幕。在司法改革方面,刘、张二人针对中国传统司法的弊端提出了一些合理的建议,在他们看来,“必事事皆有确实办法,庶可以仰裨圣朝尚德缓刑之治,而驱民入教之患可渐除矣”。至于“采用西法”,刘、张建议,“将采西法以补中法之不足”,其中包括定矿律、路律、商律、交涉刑律,并且特别强调制定这类法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摘编自公丕祥《司法主权与领事裁判权:晚清司法改革动因分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司法改革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晚清的司法改革。
2024-02-09更新 | 15次组卷 | 2卷引用:【名校面对面】2022-2023学年高三大联考(1月)历史试题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