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8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六朝到唐代中叶贵族政治最盛时代,政治属于贵族全体专有,政权是君主与世家郡望的协议体,其后由于贵族没落,君主不再归贵族群体所共有,君主不再通过贵族而直接面对全体臣民。科举普遍化,官吏的选用制度也发生变化,贵族政治过渡为官僚政治,高等官职由天子决定和任命,庶民也获得为官的均等机会。在唐末至五代的过渡期,贵族政治没落,让位于君主独裁制度;宋代君主成为绝对权力的主体,君权无限制地增长,到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形式臻于完备。

——摘编自(日)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

材料二:那么这些提法(指上文内藤湖南关于唐宋变革的观点)的问题何在呢?最大的问题是把唐宋变革时期贵族的消亡绝对化了,从而也把贵族制到官僚制的演变看作一个线性的过程。唐宋变革论把贵族制向官僚制的变化和君主独裁的形成都夸大为某种线性的历史过程,而没有意识到这是不断出现、需要反复应对的问题,也在各个朝代形成不同的解决方案。

——摘编自(美)张杨《从历史社会学视角反思唐宋变革论》


(1)材料一中内藤湖南认为中国唐宋时期的政治变化是什么?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指出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
(2)综合材料一二,谈一谈你对内藤湖南的“唐宋变革论”的认识。(8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针对当时俄国存在的关于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是背叛社会主义的言论,列宁指出:“国家资本主义较之我们苏维埃共和国目前的情况将是一个进步”。如果国家资本主义在半年左右能在我国建立起来,“那将是一个很大的胜利,那将极其可靠地保证社会主义一年以后在我国最终地巩固起来而立于不败之地”。这是因为“没有建筑在现代科学最新成就基础上的大资本主义技术,没有一个使千百万人在产品的生产和分配中严格遵守统一标准的有计划的国家组织,社会主义就无从设想”。列宁以俄国这样的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经济实践为案例,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新经济政策实施后不久,商品交换关系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列宁强调:“我们应当认识到,我们还退得不够,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由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全面实现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从而活跃和发展城乡经济。列宁关于新经济政策的理论是在不断总结经济发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它反映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商品经济理论探索和实际政策试验的相结合。

——摘编自张雷声《列宁对马克思经济思想的创新性贡献》

材料二   为了澄清人们对市场与计划的模糊认识,1987年十三大召开前,邓小平进一步指出:“为什么一谈市场就说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呢?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此后,邓小平明确指出:“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不要以为搞点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道路,没有那回事。计划和市场都得要。不搞市场,连世界上的信息都不知道,是自甘落后”。他又说:“不要以为,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不是那么回事,两者都是手段,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

——摘编自罗英《探究邓小平市场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精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列宁言论中“进步”与“后退”的内涵,并分析列宁发表上述言论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邓小平关于“市场与计划”谈话的目的和内容,说明该谈话的历史意义。
(3)根据上述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获得的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启示。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元之际,中西方都出现了多种农书。中国封建社会的农书修纂,主要目的在于指导农民的生产经营。英国流传下来的农业论文主要是指导田庄总管如何进行田庄经营。英国的《亨菜的田庄管理》共列举23个条目,其中的9条专论畜牧业;中国的《农桑辑要》全书七卷,“栽桑”和“养蚕”两卷占到全部内容的三分之一。耕作农业同是这个时期中西方农业生产的核心,是双方农书内容的核心部分。自战国以后,休耕制度在中国完全被粪壤滋培取代。宋元时期,西欧农业的突出特征是实行休耕制度。中国以自耕小农的集约化经营为主,实行精耕细作,生产效益比较高。西欧则趋向某种“大面积”的粗放经营,生产效益比较低。

——摘编自谢丰斋《宋元时期中西方的耕作农业》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元时期中西方传统农业的差异。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西方传统农业差异的认识。
4 . 古代官员的任用和管理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社会兴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元朔元年冬十一月,诏曰:“公卿大夫,所使总方略,壹统类,广教化,美风俗也。”有司奏议曰:“今诏书昭先帝圣绪,令二千石(汉官秩,又为郡守的通称)举孝廉,所以化元元(老百姓——笔者注),移风易俗也。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奏可。

——《汉书•武帝纪》

材料二: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三:宋廷对在任官员的考核是对官员品德操守及才干绩效的综合评定。其中,“德行”的考核被置于重要位置。而“才干”的核验要求官员填写非常具体的“实迹”、“实绩”,以便日后核对。考核制度施行过程中,日渐发展起程式化的倾向。较之规矩呆板的常规考核,监察制度的实施相对活跃而有针对性。对于官吏的考察通过多条途径进行:常规考课与特诏巡查并行、中央业务部门对地方相应机构考核与内部稽查并行、诸司、诸州互查互申、朝廷专使考察等。考察结果向本人公开,以求得多种信息来源的相互印证。

——以上材料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代实行的选官制度及其目的。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制度的考核标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与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相比,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有哪些?
(3)据材料三概括宋代对官员的考察机制的特点。
(4)请你谈谈古代的选官和管理官员的制度对我们现代有哪些借鉴价值?
2024-05-14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阳江市黄冈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金银特别是银源源不断地从西班牙殖民地流入欧洲,欧洲货币金属的供应量大幅度上升,在整个16世纪至少增加了3倍。西班牙政府曾试图禁止金银的出口,并且资助无休止的战争。正是这些国家包括西班牙参与的违禁买卖活动,使贵金属在欧洲蔓延扩散。最明显直接的结果是价格的长期(不正常的)。

——《世界经济史》

材料二   英国工业革命被誉为“被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一幅烟囱多于教堂尖顶的图景。它在不过三代人的时间里,改变了整个英格兰的面貌:从家庭手工业过渡到大工厂生产,从乡村社会过渡到都市化社会,从实验社会向科学技术社会过渡。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材料一描述的是欧洲哪一经济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其产生的影响。
(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烟囱多于教堂”的理解。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元朝的疆域是前代所无法比拟的,元朝的疆域从今天的地理情况来看,横向上大致是东部沿海到今天新疆地区,纵向上从南部的沿海地区到北部的鄂霍次克海都在元朝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之中。在广阔的边疆地区,分布着众多的边疆民族,为了巩固边防,元朝在边疆治理方面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在地方上,元朝则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岭北、辽阳、云南、湖广、甘肃等行省位于边疆地区,具体负责边疆管理事务。为迅速传递诏命和情报,元朝还建立了从首都行政中枢到遥远边疆地区的驿站制度,实现了对边疆地区广泛而直接的管理。元朝不仅实现了对吐蕃广阔地区的管理,而且根据吐蕃宗教盛行的特点,在中央设置了管理吐蕃事务的机构——帝师和宣政院。在西南边疆设置了宣慰司都元帅府等机构进行管理,并大量任用当地土官,因俗而治,史称“土司制度”。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朝边疆管理的措施,并指出其中蕴含的政治智慧。
(2)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国家边疆治理问题的认识。
2023-11-29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雷州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发生于1873年的浙江省余杭县。小白菜的丈夫患病后不治身死,婆婆怀疑小白菜与杨乃武合谋毒害其子,于是请人写诉状递进余杭县衙。余杭知县刘锡彤徇私报复,便诬指杨乃武“夺妇谋夫”,酷刑逼供、屈打成招,小白菜以“谋杀亲夫”之罪名被拟凌迟处死。杨乃武被污蔑为“通奸杀人”,获罪斩首示众,并报杭州知府定罪。知府以此定罪报浙江按察使署,浙江巡抚草率从事,维持原判上报刑部。《申报》是英国商人于1872430日在上海创办的中文报纸。该案发生5个月后,《申报》在1874116日刊登《记余杭某生因奸谋命事细情》。此后连续3年,《申报》都跟踪报道(直到1877411日)该案件,其舆论监督最终促使清朝当局为“杨乃武与小白菜”平反昭雪,制造冤案的各级官员均受到惩处。

——摘编自张艳红、谢丹《近代媒体舆论推促司法公正个案分析——以〈申报〉“杨乃武与小白菜案”报道为例》


根据“杨乃武与小白菜案”的经过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晚清中国社会的变与不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18世纪,古典自然法思想应运而生,形成了一系列包括自然状态、自然理性、自然权利和社会契约在内的法哲学世界观。古典自然法思想的强大力量波及影响了民法典的创造发明,促进了近代大陆法系的法典编纂运动。而公元11、12世纪的罗马法复兴运动更催化了法国民商法吸收借鉴罗马法的过程,蒙彼利埃大学和图卢兹大学等成为研究《查士丁尼法典》的中心,实务法学家阶层也日臻成熟。此后,当工商文明以不可阻挡的步伐向现代社会层层逼近之时,当法国的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之际,法国顺应时代需求在自己的法律文化中反馈了大量契约、信贷、投资、破产、海商等方面的民商规则,使法国法律一开始就与城市商品经济结下了不解之缘,一部反映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法律制度也就呼之欲出了。

—摘编自张波《(法国民法典):世界民法典的先驱与垂范》

材料二   1900年1月1日,《德国民法典》开始施行。与《法国民法典》以罗马法的《法学阶梯》为蓝本,分为三编(即人法、物法、债法)不同,《德国民法典》以罗马法的《学说汇纂》为蓝本,分为五编,即:总则、债、物权、亲属和继承。编纂《法国民法典》时,起草者们迫切希望编纂出的法典能够迅速为民众所理解和接受,因而拿破仑和立法者们非常倾向于通俗、简明的民法文风。《德国民法典》则显得抽象难懂,这与起草者们根深蒂固的日耳曼式思考方式不无关系,他们倾向于运用日耳曼民族善于逻辑理性和抽象思维的长处来表达思想,并用专业化法学术语来书写文本,对没有受过法律专业训练的人来说较难理解和掌握,它是法学家的法律而不是一般人的法律。德国著名比较法学家茨威格特和克茨合著的《比较法概论》甚至指出,德国民法典的实际继受几乎没有发生。

——编自杨晶《德国民法典与法国民法典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法国民法典》形成的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法民法典的不同,并谈谈两部民法典的编撰给我们的启示。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说:“士必悫(què,恭谨)而后求智能者焉,不悫而多能,譬之豺狼不可迩。”告诫人们:“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宋代司马光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东汉思想家王符著《潜夫论》,广论古今,提出选拔人才一定要“不弃疏远,不轻幼贱,又参而任之”。李世民出身于关陇地主集团,但贞观年间居相位者25人,非关陇集团占18人。李世民曾说:“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只有放宽眼界,才能得到较为理想的人才。

——摘编自韩丹、钟素芬《中国古代人才观探析》

材料二   与古代传统的人才观相比,洋务派更加倾向于在“西学”中,而不是在“经史”中寻找治世的实用知识和本领。早期维新派如冯桂芬、王韬等人,认为西方的实用技艺之学较之传统的经史之学是中国更急需的知识。维新变法失败后,康、梁等维新派人士拓宽了人才视野,如梁启超在撰成的《新民说》中,将“新民”应具备的素质概括为18种之多,诸如:国家思想、权利思想、政治能力、冒险精神、尽性主义以及公德、私德、自由、自治、自尊、尚武、合群、生利、民气等。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建立中华民国后,明确指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需要的是具有民主共和精神与健全人格的新型人才,并确立了“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摘编自祝彦《中国近代早期思想家的人才观》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人才观体现的原则。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代相比,近代中国人才观出现的新变化,并谈谈对当今社会的启示。
10 . 主题探究是历史学习的一个重要方法。小明在历史学习中了解到“中国古代经济重心至宋元时期完成南移”是史学界普遍认同的结论,为探究该主题,小明首先找到了以下材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关中之地,于天下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楚越之地,地广人稀。

——(西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   西汉至北宋南方人口的变迁

朝代南方北方
人口(户)占全国户口数比例(%)人口(户)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西汉247068519.8998578580.2
唐朝392041543.2514852956.8
北宋1122476062.9662429637.1

——杨远《西汉至北宋中国经济文化向南发展》

材料三   本朝文物之盛,自国初至昭陵(宋仁宗)时,并从江南来,庆历间人才彬彬,号称众多……皆出于大江之南。

——宋人笔记《曲消旧闻》

材料四   天下岁入粮数,南方6890307石,北方5224393石。江浙行省、江西行省占全国比重尤高,各约占37%和10%。

——整理自(明)宋濂等《元史·食货志》


(1)谈谈材料一对于研究该主题的意义。
(2)材料二至四分别从哪些角度来探究该主题?并简要说明材料二至四为何能用来证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至宋元时期完成南移”这一结论?
2023-11-28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