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45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鉴于“东南利国之大,舶商亦居其一焉……不惟岁获厚利,兼使外蕃辐辏中国,亦壮观”,对待海外贸易极为重视,大力支持香料贸易的开展。北宋中期,仁宗在位时“海舶岁入,象犀、珠玉、香药之类,皇祐中总其数五十三万有余。”宋代统治者推崇佛道两教,“禅宗”思想在中国盛行,民间纷纷焚香敬奉佛道。市井生活中,香料也随处可见。街市上有“香铺”,还有各式各样的添香食品。在上层社会中,薰香成为日常,真宗时名臣梅询极爱用香,宋徽宗每夜也需有香为伴。

——摘编自刘丹妮《政策、路线与商人——宋代香料贸易的开展》

材料二   1974年,福建考古文物工作者在泉州湾港内发现一艘满载香料木和香药远洋回国的木造宋代商船,从船舱中清理出土的遗存有香料木、胡椒、槟榔、乳香、龙涎等,香料木包括降真香、檀香、沉香等多种,总重量达4700多斤(参见表)。

仓号
名称
12345678910111213合计
香(药)料木···········4700多斤
胡椒···········5斤
槟榔413212191051
乳香······6.3克
龙涎······1.1克
朱砂··4.6克
水银··385克
玳瑁11件

(注:表内“·”记号表示有出土)

——摘编自霍巍、何沁冰《丝路携香:考古所见宋代熏香的繁荣与丝路贸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促成宋代香料贸易兴盛的因素。
(2)分别指出材料一、二的史料类型及其对于研究宋代香料贸易的价值。
2024-05-30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保定市九县一中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四像砖、画像石是贵族官僚营建墓室的装饰品,西汉中期到东汉晚期是画像砖的繁荣期。画像砖、画像石分布的地区很广。从现已发掘的情况看,以黄河下游为中心,北到北京,南到云南,东到山东,西到四川雅安。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出土汉画像砖、画像石有数万之巨。画像砖、画像石画面内容概括起来主要有:表现墓主身份和经历的车骑出行、属吏、谒见、幕府、尊贤敬老、讲学传经等;墓主庄园、手工作坊的劳动景况;墓主日常生活方面等;表现当时社会生活和民俗的场景,表现商业集市活动的情况。其它还有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祥瑞事物等。

汉代广泛使用铁制工具.创造并推广了“耦犁”,使粮食亩产成倍增长。可是在史籍上关于“耦犁”的记载只有“二牛三人”四字。陕西米脂东汉画像石“牛耕图”中,再现了这种二牛抬杠式的耕作方法,使今人对“耦犁”一目了然。

——摘编自《论汉代画像砖(石)文献的史料价值》等

材料二   汉代农耕画像石的生产呈现出地域化的特点,每个地区的农耕图像又具有模式化的生产特点,这种模式化主要体现在画像石农耕题材“母本”的相同,农耕图所依附的建筑构件载体相同。相比于鲁、苏两地,陕北出土的汉画像农耕图模式化特征最为明显。……汉画像农耕图无意于展现汉代农耕、纺织技术,更谈不上传播汉代农耕、纺织等生产技术,而是画像石生产者(主要代替孝子)通过一系列象征性、符号化的农耕、纺织图像,来满足逝者在彼世的衣食需求,从而达到所谓的孝道,并祈求子孙后代能够绵延不绝、生生不息。

——摘编自解树明《汉代农耕画像石模式化生产与意义表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画像砖、画像石兴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汉代画像砖、画像石作为史料的价值。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社会的经济进步一旦把摆脱封建桎梏和通过消除封建不平等来确立权利平等的要求提上日程,这种要求就必定迅速地扩大其范围。

大工业发展到更高阶段时,就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用以限制它的狭隘范围发生冲突了。

从直接生产者身上榨取无酬剩余劳动的独特经济形式,决定了统治和从属的关系,这种关系是直接从生产本身中生长出来的,并且又对生产产生决定性的反作用。但是,这种从生产关系本身中生长出来的经济共同体的全部结构,以及这种共同体的独特的政治结构,都是建立在上述的经济形式.上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材料二   身处快速工业化进程的马克思深刻洞悉了工业文明的积极意义和负面影响。一方面,工业化创造的生产力,极大提高了人类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能力,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工业文明。另一方面,马克思也看到,在工业化主导下的自然遭到了破坏,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高度紧张,人成为一种独特的“物”。马克思对这些现象给予了深刻的批判,从这一意义上说,马克思工业文明思想既是工业化时代的产物,又是对工业化的批判与超越。

——摘编自冯凯《马克思工业文明思想的理论阐释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并指出这一观点产生的背景。
(2)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史料价值。
2024-06-04更新 | 135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石家庄市普通高中学校毕业年级教学质量检测(三)历史试卷
4 .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一   明清时代,皖南一域产生了大量的契约文书。在徽州当地, 一般民众之间的经济交往相当频繁,田土交易推收过割,以及乡土社会秩序之维持,在很大程度上以“契约和理性”来支撑,即使是亲族之间也不例外。明清以来的徽州遗留下的大量文书,除契约文书之外,还有 日记、书信(包括原件、信底及活套)、账册、杂抄(“碎锦”“杂录”)、启蒙读物、日用类书和诉讼 案卷等,几乎涵盖了民众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徽州在传统上属于诉讼频繁的“健讼”之地,围绕着各类土地、房产、赋役以及人身依附关系的文书,作为发生纠纷和诉讼时的有力证据,有长时期保存之必要;再加上“敬惜字纸”之观念深入人心,巨量徽州契约文书得以留存。

材料二   海外也零星可见徽州文书之收藏。如美国哈佛燕京图书馆藏有明代歙县方氏信函七百通(从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作为书法艺术珍品流入美国);英国的档案中有一些徽州茶商的资料;日本长崎等地,保留了一些徽州海商的文书。日本其他的一些机构也保留有少量徽州文书,但其整体收藏的情况还不是非常清楚。

材料三   20世纪50年代,有日本学者提出:古代徽商的海外贸易活动的巅峰在明中后期,徽州海商在明末以后走向衰落,到清朝时,徽商则倾其全力经营国内商业。1984年,有学者利用中日(官方)交涉中的海事资料,揭示了清代徽商利用沿海来扩大其商业范围,并以巨额资本从事海外贸易的事实。1999年,有学者广泛搜集中日两国的文集、笔记、随笔、碑刻、族谱和尺牍等资料,并从中寻找徽州海商的印记,得出在清代(太平天国运动前)的东亚,徽州海商仍然极为活跃的结论。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振忠《徽州文书的世界》

(1)根据材料一,分析明清时期徽州文书大量存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海外收藏的徽州文书的史料价值。
(3)根据材料三,指出20世纪下半叶学术界关于徽州海商的争议焦点,并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具体说明史料辨析在史学争鸣中的作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汉代画像石除了记录丰富的社会经济生活面貌外,也呈现了许多历史人物的事迹,其中不仅包括儒家子弟的德行事迹,汉代及此前各时期的忠义故事、孝行故事、“列女”故事(主要反映贞烈事迹)也蔚为大观。由此可知,汉代画像石(     
A.阻碍了造纸术的推广B.兼具艺术和史料价值
C.题材受“清议”的影响D.由儒生主导内容创作
2024-01-30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08年,光绪(38岁)和慈禧(73岁)先后离世,引发了民间的种种猜想。关于光绪死因,有学者整理了如下史料:

材料一   史料1   “清之亡,虽为隆裕(光绪的皇后),而害先帝(光绪),立幼主,授载沣以重器,其祸实归于孝钦(慈禧)也。”

—起居注官恽毓鼎《澄斋日记》

史料2   “十月二十一日,子刻,张仲元、全顺、忠勋请得皇上脉息如丝欲绝。肢冷、气陷。二目上翻。神识已迷。牙关紧闭,势已将脱。谨勉拟生脉散,以尽血忱。人参一钱,麦冬三钱,五味子一钱。水煎灌服。”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光绪三十四年皇上脉案(三月二十四日立)》中最后一条

材料二     为了研究光绪的真正死因,一些史学家历时三年,进行《清光绪帝死因专题课题》研究,现节选部分实验过程和数据如下表:

(注:实验结果表明:光绪帝尸体上砷化物是三氧化二砷即砒霜;检测数据部分,均系北京市公安局张新威先生提供。)

—摘编自戴逸《光绪之死》

(1)根据材料一的两则史料,指出其史料价值,并做出合理推断。
(2)根据实验过程和数据,分别试写实验结论。
结论1
结论2
结论3
2024-01-24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王会悟(1898—1993年,浙江桐乡人)年轻时深受《新青年》杂志影响,曾激动地用白话文给陈独秀写信。陈独秀欣喜地回信“没想到我们的新思想影响到教会学堂了。”1920年,王会悟在上海结识了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李达,两人于1921年4月结成伉俪,婚礼就在陈独秀家的客厅里举办。中共一大召开前,李达是会议的具体筹划者,王会悟协助丈夫做筹备工作,开会期间作为会务人员参与了一大,特别是上海的会议被迫中断后,她勇敢提议,将会议转移到嘉兴南湖,并始终在船上勇当“红船守护人”。后来,她一生致力于中国妇女的解放事业,毛泽东评价她是一个“真正的人”。后来王会悟将一大开会的经历整理成《“一大”在南湖开会的情况》的回忆录。

——摘编自《人民网》

材料二   “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庆工农。重来正值清明节,烟雨迷濛访旧踪。”

——1964年一大代表董必武为南湖革命纪念馆题诗

材料三

注:谢觉哉在日记里写道“午后六时叔衡往上海,偕行者润之,赴全国○○○○○之招”。谢觉哉后来解释,5个圆圈指“共产主义者”,因怕泄密,故用圆圈代替。发出这份“开会通知”的,是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的领导陈独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口述史料对研究建党历史的必要性和意义。
(2)说明材料二、三对研究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史料价值。除上述材料外,举例说明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历史还可补充哪些类型的史料。
(3)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一大召开留下的精神财富。
2024·河北·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漫画家张乐平在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见到了很多无依无靠的孩童,由此创造出著名漫画人物“三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与漫画:张乐平笔下的三毛

材料一   119351937年早期的三毛作品之一《爱国未遂》。三毛见宣传画上老虎吞下中国版图,号召孩子打虎,却被警察关进笼子,笼子上书“捣乱分子,特此示众”。图21946年《三毛从军记》系列作品中的最后一幅。胜利后的三毛在阵亡将士墓地中,墓地的道路呈现代表胜利的“V”字形。

材料二   当长沙吃紧的时候,宣传队发动对敌宣传,绘制巨大醒目的壁画和日文标语。后来敌人艺术宣传队看到这些画,(日军宣传人员)有若干人被激发了天良而放下画笔黯然回国。由长沙撤退时,国民政府全然不顾宣传队的死活,宣传队只得抛弃了私人物件,背负画稿材料,由田汉先生率领步行撤退。经湘潭到衡山,悲惨情形,莫可言状。这时候的衡阳,因受长沙大火(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以“焦土抗战”为名火烧长沙,发生于19381112日)的影响,人心浮动,人们惶惶不可终日。宣传队抵达的第一天就连夜赶制画稿,于第二天开出展览会,以淡静的工作来安定浮动的人心,收效是极大的。

——摘编自张乐平《我的漫画生活张乐平》

图3长沙大火前夕张乐平在街头绘制抗日大壁画
(1)解读图1蕴含的历史信息,并推测图2中作者的心态和对局势的看法。
(2)有人从成书时间和漫画作品特点等方面评价《三毛从军记》史料价值不高。你是否同意这一说法?结合材料二说明理由。
2024-05-22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河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押题(五)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青铜器1

何尊及其铭文
1963年出土,内底铸有铭文12行122字,其中提到周武王决定建东都于洛邑,即“宅兹中国”,与《尚书》中《洛诰》《召诰》等文献记载互证,为“中国”一词最早文字记载。
青铜器2

史墙盘及其铭文
1976年出土,器内有铭文18行284字,铭文前段颂扬西周文、武、成、康、昭、穆、共(恭)七代周王的功绩,后段记叙微氏家族高祖、烈祖、乙祖、亚祖、文考和做本盘者自身六代的事迹。史墙盘记述的周王政绩与司马迁《史记·周本纪》中内容非常吻合,关于微氏家族发展史部分内容并不曾见于已知文献。

——摘编自张文娟《西周著名青铜器的价值及其意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何尊、史墙盘蕴含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青铜器体现的特点。
10 . 如表所示为两位学者对古代文献中关于大秦(罗马)记载的评述。据此可知,两位学者认为这些文献记载表(     
序号评述
1汉魏史册中的大秦传记,“大概由于传闻,不免失真,本土和属土的情况也不易分清;又因为时人相信西方为神仙所居而有所美化,以致无法——指实;然而,也不能认为完全是无稽之谈,从中至少可以略窥罗马帝国在当时中国人心目中的形象”
2《后汉书》之《大秦传》包含两部分内容:“一系汉人实地见闻的事实,一系编者身倚案头幻想而出的空中楼阁之谈。”因之,“如欲解释《大秦传》得当,必须区别此传记事,何者为实际的事实,而何者则系汉人幻想之谈”
A.借助科学方法得出合理结论B.仍须与考古发掘相互印证
C.以独特的视角阐述历史规律D.对历史研究仍有史料价值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