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79 道试题
1 . 由乡绅看科举

如果说近代中国确实存在所谓“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话,科举制的革废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体制变动之一、影响了全社会的多个层次。

某校高二学生小王想要以近代中国科举制的变迁作为主题撰写一篇论文,经过广泛的阅读与搜集,她发现了晚清举人刘大鹏和他的《退想斋日记》。

材料一   山西太原县清代举人刘大鹏身处既不十分“开通”,又不十分闭塞的内地,是一位基本以耕读为业的儒生型乡绅(这里的绅是与官相对应而言)。从1890年到1942年,刘氏所著《退想斋日记》凡51年,现存41年。

——罗志田《科举制的废除与四民社会的解体:一个内地乡绅眼中的近代社会变迁》

材料二   刘大鹏将进京赶考视作他一生的高峰:仅仅是进京赶考的经历就足以将他锻造为一名国家精英。……进入考场时更让人激动,最高级别的官员在考场门口集合、检验考生。至少在此,刘大鹏一生的奋斗和努力被公开地认可和赞誉。……那年,280位山西举子只有10个人通过,刘大鹏并不名列其中。

——【英】沈艾娣《梦醒子:一位华北乡居者的人生》

(1)根据材料二、可以判断刘大鹏参加的考试环节为(单选)(     
A.乡试B.会试C.殿试D.武举
(2)结合两则材料和所学知识,为何刘大鹏“将进京赶考视作他一生的高峰”?

材料三   国家取士以通洋务、晓西学者为超特之科,而孔孟之学不闻郑重焉。凡有通洋务、晓西学之人,即破格擢用,天下之士莫不舍孔孟,而向洋学,士风日下,伊于胡底耶?

——刘大鹏《退想斋日记》光绪××年九月初五(1901年10月16日)

(3)在材料三中,刘大鹏分析了自己科考失败的原因。关于该原因的历史背景,以下表述恰当的是(单选)(     
A.中体西用思想占据主导地位B.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与科学
C.清末新政颁布新学制的结果D.西学传入冲击中国传统文化

材料四   科举夙为外人诟病,学堂最为新政大端,一旦毅然决然舍其旧而新是谋,则风声所树,观听一倾,群且刮目相看,推诚相与。而中国士子之留学外洋者,亦知进身之路,……不为邪说浮言所惑,显收有用之才俊,……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

——袁世凯等:《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光绪三十一年)

材料五   下诏停止科考,士心散涣。……日来凡出门,见人皆言科考停止,大不便于天下,而学堂成效未有验,则世道人心不知迁流何所,再阅数年又将变得何如,有可忧可惧之端。

——刘大鹏《退想斋日记》光绪三十一年九月十七日、十九日

(4)按照公元纪年法,光绪三十一年是哪一年?(单选)(     
A.1904B.1905C.1906D.1907
(5)材料四和材料五对于废除科举制的观点有何不同?为何会产生不同?
(6)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认识刘大鹏日记的史料价值?
2024-05-23更新 | 6次组卷 | 1卷引用: 上海市进才中学、曹杨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联考历史试题
2 . “脸谱化”的李鸿章

材料一:大学士一等肃毅伯直隶总督李鸿章,器识渊深,才猷(猷:功绩)宏远,由翰林倡率淮军。戡平发捻诸匪,厥功甚伟·····复命总督直隶兼充北洋大臣·····去年京师之变,特派该大学士为全权大臣,与各国使臣妥定和约···遽闻溘逝,震悼良深···予谥文忠,追赠太傅,晋封一等侯爵,入祀贤良祠,以示笃念荩臣至意。

—1901年《御制原任大学士直隶总督一等肃毅伯一等侯赠太傅李鸿章碑文》

材料二:“(李鸿章)实中国之民贼,为爱新觉罗氏一家一姓之人。却为那拉西后一人一己之人···殄灭同类,剥丧民权,谓为鞑靼之功臣则有之,谓为中国之功臣则未也。

——1902年(革命党)《檀香山新中国报》

(1)材料一中提到李鸿章“戡平发捻诸匪,厥功甚伟”,这里的“发捻诸匪”是指(     
A.白莲教起义B.太平天国运动C.义和团运动D.辛亥革命
(2)“与各国使臣妥定和约”中的“和约”是指(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3)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如何评价李鸿章?
(4)两则材料对于李鸿章的评价为何会有差异?
(5)想要进一步了解李鸿章的相关史事,以下哪一史料的价值最高?请说明理由。
①长篇历史小说《李鸿章》     ②电视剧《北洋水师》有关李鸿章的片段
③梁启超《李鸿章传》             ④部分李鸿章奏折、书信的影印件
(6)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评价李鸿章?
2024-05-19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大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后世学者在研究司马迁《史记》的过程中,总结了其两种叙史的方法——“互见(现)法”和“迭见(现)法”。互见法是将某人事迹分散在若干篇目之中,参错互见,相互补充。如:某人物本传不载或略载之事,却记载或详载于他人传记。这种叙述方法在《项羽本纪》等篇目中较为典型。

材料一   《史记学概要》中指出,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热情歌颂了项羽在灭秦斗争中所建立的伟大功绩,虽也写了他的缺点,但轻描淡写,一笔带过。

材料二   《史记·高祖本纪》载:汉高祖称帝后与诸臣讨论何以得天下时,大臣王陵等人评价项羽“仁而爱人……(却)嫉贤妒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史记·淮阴侯列传》载:韩信弃项羽投奔刘邦后曾说:“项王喑噁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

材料三   朱东润在《<史记>及史家的传叙》中指出:在史家的著作里,……若干人必然有若干共同的事迹,要把每个人的事迹,都在(各自的)本传里叙述,那么必然有若干的重复或雷同。……(若用互见法)就可以节省笔墨。

材料四   张大可的《司马迁怎样塑造历史人物》认为:既要选择和集中材料塑造出丰满的人物形象,又不失历史之真,司马迁巧妙地运用互见法来统一二者的关系,达到了完美的程度。

材料五   朱自清所著的《<史记菁华录>指导大概》评述:《史记》互见的体例,……又常用来寄托作者对于历史人物的褒贬。作者认为某历史人物该褒,便在关于其人的篇章里,专叙其人的长处,……遇到该褒的人确有短处,无可讳言,……便也用“互见”的办法。

《史记》中的迭见法是指在不同篇目以完全重复或大致相同的简洁之言错综重复某些人事。

材料六   桓公之盛,修善政,以为诸侯会盟,称伯(霸),不亦宜乎?

——《史记·齐太公世家》

秦襄公始封为诸侯,(举行了周天子才能进行的祭祀活动)僭端见矣。

——《史记·六国年表》

孔子布衣,(逝后)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史记·孔子世家》

(1)《史记》是一部(     
A.纪传体断代史B.纪传体通史C.编年体断代史D.编年体通史

(2)《史记》体例,本纪叙天子,世家叙诸侯,列传写人臣,等级森严。但司马迁却破格将未曾称帝的项羽列入本纪,这总体上是对项羽(     
A.历史地位的肯定B.未曾称帝的失望C.行为乖张的讽刺D.地位出身的贬低

(3)结合材料一、二,归纳司马迁如何运用“互见法”来描述项羽?
(4)结合上述材料,简述司马迁采用“互见法”描述项羽的原因。
(5)“三家分晋”是两个不同时期的时代特征发生变化的典型事件。这两个时期是(   
A.西周与东周     B.春秋与战国C.三国与西晋D.西晋与东晋

(6)从表中四例归纳,司马迁运用迭见法重复记录的事件,有何共同特征?
(7)司马迁对以上四例运用迭见法进行叙事,寄寓着其怎样著史意图?
(8)司马迁以互见法、迭见法叙史,具有独特的史料价值,试说明之。
2024-04-01更新 | 57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长宁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4 . 中华传统服饰与纹样

2024年央视春晚节目《年锦》,带领观众跨越汉、唐、宋、明四个时代,一览中华文化的传统服饰、纹样之美。

材料一:出自楼兰的长乐明光云山瑞兽锦,亮丽又大气;唐代丝绸服饰花团锦簇,原型参考自敦煌莫高窟9窟供养人壁画;宋代的审美婉约优雅,色调清新淡雅;明代的纹样特别讲究,暗蕴其中的吉祥祝福。

                    ——据李雨心《春晚<年锦>何以惊艳全网?》,有改动

(1)以下对《年锦》主创选择汉、唐、宋、明这四个朝代的服饰以及纹样进行主题展示的原因推测,合理的有(     )(双选题)
A.四朝的历史延续时间长、文化鼎盛
B.四朝的文献与实物史料最为丰富
C.四朝的服饰纹样特色鲜明、样式丰富
D.四朝的服饰纹样非常讲究、亮丽大气

(2)根据材料一,概括传统服饰以及纹样所体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材料二:“则天天授二年二月,朝集使刺史赐绣袍,各于背上绣成八字铭……左右监门卫将军等饰以对狮子,左右卫饰以麒麟,左右武威卫饰以对虎……”

——刘昫:《旧唐书》

材料三:公元842年(日本平安时代),日本仁明天皇下诏:“男女衣服皆依唐。”

——马兴国:《中日服饰习俗交流初探》

材料四:

图一《大明会典》正德六年(1511年)所描绘的狮子补

图二 江户时代(相当于中国明末到清末)的狮子蛮绘袍

图片为武官一品、二品合用花样,当中的狮子单独蹲坐呈回首状态,头部鬃毛为螺旋状,尾部上扬,由细密线条排列形成叶子形,并在靠近根部处加以螺旋装饰。

从平安时代(相当于中国唐至宋代)的卷云、独狮直立式造型,发展为单一纹样主题。外观造型上与明朝狮子补有相似之处,皆创造出带有圆圈和漩涡装饰的狮子图案,头颈部毛发茂密,尾巴蓬松宽大。


(3)根据以上材料,服饰以及纹样可以用来研究哪些历史细节(     )(双选)
A.居住环境B.审美情趣C.法律状况D.对外交往

(4)综合材料及所学,谈谈中国传统服饰与纹样的价值。
2024-03-28更新 | 47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杨浦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5 . 19世纪城市环境问题初探。

小钱同学由垃圾分类想到了历史上的污染问题,并对此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决定写一篇题为《19世纪城市环境问题初探》的文章。为此,他查找了大量材料进行分析

材料一   1858年英国著名的幽默杂志《笨拙》周刊刊登了一幅反映泰晤士河的漫画,题为“沉默的强盗”,画面为象征死亡的骷髅在泰晤士河上游荡,下面有一行文字:



(1)他不清楚这幅漫画是否可以作为研究城市环境问题的材料。请帮他判断这则材料的史料价值。

材料二   如表为19世纪世界部分城市人口的统计表(单位:千人)。

城市1800185018801900
纽约6469619123437
伦敦956261847676581
东京80010501600
莫斯科2503656121000
上海300250300600

(2)依据表格,以下分析正确的是(双选)(     
A.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进程B.亚洲国家的城市化起点低
C.世界城市化发展并不均衡D.城市在国家地位日益削弱

(3)东京在19世纪后期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主要原因是(单选)(     
A.废除农奴制B.废除黑人奴隶制C.开展明治维新D.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小钱同学为进一步探究造成19世纪城市环境急剧恶化的原因,又找到了下列材料

材料三   真正令人发指的,是现代社会对待大批穷人的方法。他们被引诱到大城市来,在这里,他们呼吸着比他们的故乡——农村坏得多的空气。他们被赶到城市的这样一些地方去,在那里,由于建筑得杂乱无章,通风情形比其余一切部分都要坏。一切用来保持清洁的东西都被剥夺了,水也被剥夺了,因为自来水管只有出钱才能安装,而河水又弄得很脏,根本不能用来洗东西。他们被迫把所有的废弃物和垃圾、把所有的脏水、甚至还常常把最令人作呕的脏东西倒在街上,因为他们没有任何别的办法扔掉所有这些东西。

——1845年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4)依据材料,恩格斯认为造成城市环境问题的主要因素有(     
A.贫富差距问题B.卫生观念匮乏C.工人队伍壮大D.市政管理的滞后

(5)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谈谈你对19世纪城市环境问题的认识。
2024-01-16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浦东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合格考)历史试题
综合题 | 适中(0.65) |
6 . 英国衰退?

有学者认为,18701910年代的英国日渐衰退,英国真的在衰退吗?要研究这一问题,我们应该如何使用下面几则史料,它们又会告诉我们什么?

材料一   有关英国工业生产的一组数据

甲:18731913年英国工业生产情况统计表


18731883189319031913
工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40404143
生铁产量(千吨)667186667089907810425
粗钢产量(千吨)5822040299751157787
煤炭产量(百万吨)130166167234292

乙:1913年英、美、德电器产品占世界总额的比例

丙:18701913年英、美、法、德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

——【英】B.R.米切尔《世界历史统计》

(1)材料一提供了哪些研究英国经济状况的视角?请加以说明。

材料二   案例——坎布里亚的兴衰

1317世纪,坎布里亚一直是英国北部的纺织业重地,很早就利用水力进行生产。1780年代以后,坎布里亚使用水力纺纱机和水力织布机进行生产的工厂越来越多,19世纪中期,它的纺织业发展达到鼎盛,由于较少使用蒸汽动力,约自1870年代起,在内外的激烈竞争下,坎布里亚的坊织业逐渐走向衰弱,到20世纪初已全面没落。

——【英】约翰·马歇尔《坎布里亚工业化的阶段》

(2)把材料二作为研究问题的证据,使用时需要注意什么?

材料三   漫画——美国总统威尔逊与“欧洲孩童秀”

(3)对材料三的漫画推论正确的是____。(双选题)(     
A.该漫画属于艺术创作,没有证史价值
B.该漫画为探究英国的衰落提供了新视角
C.该漫画可以直接证明英国国际地位的下降
D.该漫画可折射时人对英国国际地位的认识

(4)综合上述材料是否可以论证“英国衰退”?说明理由。
(5)归纳以上探究过程所涉及到的方法?
2024-04-20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上海市崇明区高三下学期第二次学业水质量调研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7 . 叙事塑造历史有历史学者认为,对于历史事件的认识往往具有“三重性”:作为历史学者眼中的历史事件本身,作为亲身经历者的切身感受,作为政治阶层的立场和价值诉求。

材料一:美国学者周锡瑞所著《义和团运动的起源》书目摘录(部分)

第一章   山东—义和团的故乡

山东的社会经济区

义和团的故乡

鲁西社会组织

山东士绅的分布

第二章   秘密宗教、义和拳和民间文化山东秘密宗教起义

刀枪不入和降神附体

晚清习拳者和秘密宗教

民间文化和农民村社

第三章   披着基督外衣的帝国主义

洋货进口的影响

……

材料二:

中国学者相蓝欣所著《义和团战争的起源》

书目摘录(部分)

第一章   清廷朝政的失衡
第二章   失控的洋人
第三章   德国式的帝国主义

   争夺势力范围与多变外交风云

……

   德国的炮舰政策与胶州湾事件

……

   清廷的困境与义和团的兴起

第五章   群情激愤的山东
第七章   威胁动武
第八章   通往冲突之路

……

材料三   “义和拳的纪律:不打人不抢老百姓的东西,就是和在教的间。”

——杨顺堂、杨高堂(山东德州小杨庄村民)1960年代采访口述

材料四   大臣刚毅认为“奉民出死力为国宣难,入京以来,秋毫无犯。”

——《中国近代史史料丛刊·义和团》

材料五   “见人即杀,亦不分辨,见有礼拜堂即放火烧之。”

——(英)普特南·威尔《庚子使馆被围记》

材料六:本年夏见,拳匪构乱,开衅友邦。……董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上谕》(1901年2月14日)

材料七:义和团运动……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顽强的反抗精神。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1939年12月)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关于义和团兴起的表述有何不同?
(2)分别概括材料三、四、五中亲历者眼中的义和团形象。
(3)材料六和材料七中对义和团的性质分别做了怎样的定位?
(4)综合以上三组材料,你如何认识义和团的“历史三重性”。
2023-12-05更新 | 103次组卷 | 2卷引用:专题01 时代与个人(上海15个区试卷汇编)-【好题汇编】2024年高考历史一模试题分类汇编(上海专用)

8 . 以日期命名时事,是历史概念的重要来源,镌刻着深刻的时代烙印。以下是小黄同学在搜集“历史上的今天”相关资料时,找到一些以日期命名的史事:

①“八·一三事变”   ②“七七事变”   ③“九·一八事变”   ④“一二·九运动”

1.请按照发生时的时序先后,对上述史事排序(     )(单选)
A.③①②④B.③④①②C.③④②①D.③①④②
2.请将下列历史评说与史事一一对应(填写字母)。
A. “八·一三事变” B. “七七事变”   C. “九·一八事变”   D. “一二·九运动”
(1)中国全民族抗战由此开始                                                       
(2)中国局部抗战开始的标志                                                       
(3)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高潮               
(4)国民政府奋起反抗,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狂妄企图(     
3.请依据以上史事提炼一个主题

自邮票问世以来,举凡政治的、经济的、科学的、文化的、军事的重大事件等,几乎在邮票上都有反映,故人们称邮票是“连续不断的历史记录”和“微型博物馆”,在历史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以下是小黄同学收集的中国人民革命战争时期发行的三枚邮票。

4.请指出上述纪念邮票中的“双十节”、“八一五”和“双十二”分别代表的历史事件。
5.请依据邮票上的日期或主题,判断上述三枚邮票发行的具体年份。
① A.1945年                 B. 1946年                 C. 1948年                 D. 1949年
② A.1945年                 B. 1946年                 C. 1948年                 D. 1949年
③ A.1945年                 B. 1946年                 C. 1948年                 D. 1949年
6.请提炼三枚邮票所反映的时代主题。
7.完成时间轴的填写:_____(本题等级考考生不做)

7日内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敬业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铁路与世界。

某社团围绕“铁路与世界”主题查找到以下材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海涅在谈到1843年开通的两条从巴黎出发的新铁路时如此写道:我觉得仿佛各国的山峦和森林都在向巴黎逼近。甚至现在,我已经可以闻到德国椴树的气味;北海的白浪正在涌向我的门口。

——海涅(抒情诗人和散文家)《卢苔齐娅》

材料二   在铁路出现之前的300年间,世界贸易量以每年不到1%的速度缓慢增长,但在1820年至1870年期间,世界贸易量以每年4.18%的速度激增。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

材料三   儒勒·米什莱(19世纪法国历史学家)在反思一次从巴黎到凡尔赛的旅程时写道:如果说宫殿是国王任性的产物,那么铁路就是供每个人使用,把法国联系在一起,反动派害怕铁路的民主影响。出于这个原因,教皇在教皇国禁止铁路,而汉诺威王储也同样反对它们。

——尼古拉斯·费斯《铁路制造的世界》

材料四   1860年,有三分之一的(欧洲)图书被销往欧洲之外,轮船使得把图书运输到加拿大法语区变得经济。在1845年至1855年期间,铁路使得图书的运输成本降低了75%。

——《印刷书籍与当代德国的建设》

材料五   在英国,有预言说,铁路将把世界各国变成一个大家庭,说同一种语言,崇拜同一个神。

——《铁路中的意象》

问题:
(1)请你按照以下标准将上述材料进行分类。
侧重史实的材料
侧重史论的材料

(2)请你按照以下研究视角将上述材料再次进行分类。
侧重经济与生活
侧重国家制度
侧重文化交流

(3)就研究主题“铁路与世界”而言,谈谈材料一的史料价值。
(4)结合材料及所学,谈谈你对材料五观点的看法。
2024-04-09更新 | 48次组卷 | 4卷引用:2024届上海市嘉定区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质量调研考试历史试卷
10 . 民国初年

材料一:共和政体兴,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躬礼兴、跪拜礼灭。

——《时报》(1912年)

(1)材料一反映当时中国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分析原因。

材料二:袁世凯之废共和复帝制,乃恶果非恶因,乃枝叶之罪恶,非根本之罪恶。若夫别尊卑,重阶级,主张人治,反对民权之思想之学说,实为制造专制帝王之根本之恶因。吾国思想界不将此根本恶因铲除净尽,则有因必有果,无数发共和复帝制之袁世凯,当然接踵应运而生,毫不足怪。

——《新青年》(1916年)

(2)这一观点主要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动者(     
A.倡导民主科学B.希望新青年自主进步
C.反对愚昧迷信D.追求新文学平易新鲜

材料三: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他回过头去说,“水生,给老爷磕头。”便拖出躲在背后的孩子来。

——鲁迅《故乡》(1921年)

(3)材料三对研究民国初年的社会变革,是否具有史料价值?简述理由。
(4)材料二、三与材料一有何矛盾之处?
(5)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民国初年中国社会的认识。
2023-05-21更新 | 107次组卷 | 2卷引用:【好题汇编】专题04 中共党史(上海专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