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65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以拿破仑战争为背景的英国历史小说《号手长》写到:“这是拿破仑的侧面像,帽子是一只受伤的法国老鹰,脸庞由死尸巧妙堆积而成;一根类似英吉利海峡的布条围在他的脖子上,似乎要勒死他;肩章则是一只手,正在将象征着英法和平条约的蜘蛛网扯下去。”小说的描述(       
A.体现出对拿破仑战争的理性认识B.真实反映了欧洲社会的紧张氛围
C.表明了英法同盟关系已遭到破坏D.有利于增强英国国民的民族认同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据统计,抗战时期奔赴延安的知识青年总共有4万余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占71%。他们大多家境殷实,有着良好的教育背景,有些还是“大家闺秀”和“豪门公子”,有着可预期的美好“个人前程”,还有很多不远万里回国参加抗日的华侨青年。这一历史现象说明(     
A.延安是全国最进步的地方B.陕甘宁边区寄寓了全国抗战的希望
C.共产党核心地位最终确立D.国民党消极抗日政策导致民心大失
3 . 浮世绘是日本的一种绘画艺术形式,因巧妙地与木板活版印刷结合而在江户时代(1603-1868)广为流行。“浮世”一词是取意于日本自中世以来的佛教概念中相对净土的充满忧虑的现世。图3是日本最著名的画作。

       《神奈川冲·浪里》,1830,日本
该画以富士山为背景,描绘了“神奈川冲”(即神奈川外海)的巨浪掀卷着渔船,船工们为了生存而努力抗争的图像
关于浮世绘,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着重描绘底层民众的生活B.反映了日本文化的多元特征
C.真实再现日本的社会现状D.折射出日本对外政策的转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民族资产阶级大力开办和经营实业,中国女性也积极开办缫丝、纺织、茶叶等工艺厂、缝纫社等实业支持国家经济建设。在中华职业教育社的推动下,“职教救国”成为一种强大的社会思潮,推动了国民教育的发展。觉醒的国人将女性的经济独立与国家的民族复兴联系在一起,大力提倡开展女子教育,打破女子向来不事生产的观念,改变向来女子依赖男子的生活,实现男女平权。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近代中国女子职业教育发轫和发展。

——摘编自邹海英、陆春晖《江苏省近代女子职业教育发展解析》

材料二   晚清民国时期江苏一些女子职业教育机构,吸收国内外各种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学理念,不断地调整、改进、完善教学内容,以促使江苏女性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以全面发展。1922年颁布的《壬戌学制》整个地渗透着要求女子职业教育要具备紧密联系中国经济和生产发展,紧密联系人们生计和生活的功能。上海女子中西医学院旁边开办了一所附属女病医院,作为实习医院,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南通女工传习所不仅学习日常文化理论课,还将日常实习的优秀产品投入生产,并设立织绣局主要负责出售工作,分公司遍及海内外,如芝加哥、纽约等地均设有分公司。

——摘编自王金进《晚清和民国江苏女子职业教育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女子职业教育发展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江苏女子职业教育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影响。
2024-03-01更新 | 153次组卷 | 4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高三下学期决战新高考(大联考)历史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邮政、香港邮政和澳门邮电在20181030日共同发行《港珠澳大桥》纪念邮票。

方寸间展示国家记忆

邮票说明
中国邮政

青州桥桥体上的“中国结”造型与画面前景的三地地标性建筑(香港会展中心、珠海大剧院、澳门大三巴牌坊)形成呼应,寓意三地紧密相连。


香港邮政

一套四枚邮票以港珠澳大桥的中英文名称为设计重点,分别印上代表香港的H和“港”字、代表珠海的Z和“珠”字、代表澳门的M和“澳”字,以及表达“大桥”之意的B和“桥”字。这些字母和文字与背景的线条图案交织成细密网络,象征公路网络紧密连贯,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内各地融合。


澳门邮电

小型张展示了青州桥“中国结”造型桥塔的标志性景观,并衬以洋紫荆、簕杜鹃、莲花,分别代表香港、珠海和澳门,象征港珠澳三地连成一体。


结合史实阐释港珠澳大桥的“国家记忆”。(要求:体现国家意义,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2024-02-04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泰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6年,出洋考察宪政大臣戴鸿慈、端方等奏请效仿各国设立“万牲园”,次年该园建成,成为中国第一个动物园——北京动物园的前身、以邀宠慈禧太后。1931年8月,上海市教育局向市政府呈请创办动物园,“希望一方作学校直观教学时之材料,一方供各界业余后之观赏,借资消遣”。1933年,上海动物园对外开放,同年中国动物保护协会建立,后每逢动物节都会举办相关活动,宣传保护动物的意义。1937年10月,上海动物园园中动物除较少部分转移至租界或安全区外,其余均死亡。直至1949年,上海动物园仍无重建消息。

——据朱英《上海动物园:近代中国娱乐与社会教育的新设施》

材料二   1882年日本第一家动物园上野动物园建立,政府希望通过动物展览让民众明白“文明与野蛮”的划分。19世纪90年代后,上野动物园引入大量海外动物,如中国东北的骡子、猫科动物等,从战场退役的军马、军犬也成为展示的重要内容。1943年,东京遭遇美军轰炸,为防止动物外逃,大象、狮子、狗熊等凶猛动物遭到屠杀。上野动物园强调这些动物是“为国家而牺牲”,并为其举行“慰灵祭”,号召民众继续投入战争为国服务。

——据[美]伊恩J·米勒《樱与兽——帝国中心的上野动物园》

材料三   1949年2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接管北京动物园,并陆续从苏联、民主德国、尼泊尔、印度等国接受或换得国外物种进行展览,吸引着市民游客前来观赏。同时,北京动物园从北京农业大学等聘请人员对野生动物的饲料、饲养管理进行初步的科学试验和探索。1972年,为答谢美国将两头麝香牛赠送给中国,北京动物园将大熊猫“玲玲”和“兴兴”作为友谊大使赠送给美国。改革开放后,上海动物园,广州动物园等快速发展。1983年底,全国各地相继建成的动物园共135处。1990年后,以大熊猫繁育研究为代表的跨国动物园科研合作日益频繁。

——据北京动物园《北京动物园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中日近代动物园发展的特点,并分析中日两国动物园发展呈现不同特点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后动物园事业发展的意义。
2024-03-01更新 | 40次组卷 | 2卷引用:信息必刷卷05-2024年高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江苏专用)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世纪西方有关中国科举制的描述大多较为简略,最详尽的为杰米里博士的《环球航行记》,书中描述了作者在中国看到的科举考试奇异的地方,如“考试从黎明到夜晚,试卷由抄书手誉录”等。18世纪,随着更多的传教士和外交使节来华,西方书籍内容涉及科举主要程序及其在维护政府权威、促进学生终身读书等方面的作用。许多学者如伏尔泰、孟德斯鸠等对中国政治制度赞扬有加。19世纪欧美国家借鉴科举“平等竞争、择优录用”的合理内核,建立近代文官考试制度,同时也认识到其忽视科学实用知识、理论与实践脱节等局限性。科举西传是中国对世界文明进程的一大贡献。

——摘编自刘海峰《科举制对西方考试制度影响新探》

材料二   民国建立后,引进西方考试文化,有力推动了考试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的变革。孙中山汲取科举制中的合理成分,广泛参考英、美等国文官考试制度经验,创立考试权独立学说,提出考试用人、建立文官考试制度等主张。南京国民政府设立考试院独立行使考铨权,考试权从行政权中剥离,戴季陶作为考试院的首任院长,将“熔中西于一炉”作为考试制度的方针,注重学习官制官规,从文官考试到铨叙任用,从考绩升迁到奖励惩戒,都建立了较为系统的制度法规,使民国文官考试具有了近代公务员制度的特征与性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制度设计与实施往往难以同向而行。

——摘编自胡向东《论中国考试文化在民国时期的融合发展》


(1)据材料一,概括西方学者对科举制发展历程的的基本认识,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西传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二,概括民国时期中国考试制度的特点。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考试文化交流的意义。
2024-01-28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昌起义后,为了打破国民党反动派对苏区的反革命“围剿”和严密封锁,中共中央建立了从上海经香港、汕头、大浦、永定到达瑞金的秘密交通线。这一交通线以水路为主,沟通了位于上海的中共中央和位于赣南、闽西根据地的中央苏区之间的信息往来,向苏区输送了大量物资,同时也护送了大量中共领导干部安全进入中央苏区。红色地下交通线成了中共中央和红军联系的“血脉”通道,在革命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席杰《红色地下交通线的建立与使用》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后,一条秘密的国际红色交通线在中东铁路沿线逐渐建立起来。该线起初目的是保障往来中俄(苏)两国革命者的安全。随着中国革命的发展,东北红色国际交通线也承担了传递信件、情报、指示和输送物资的功能。九一八事变后,东北红色国际交通线逐渐成为东北抗日战争隐蔽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革命的发展和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巨大贡献。

——摘编自于司酮《东北红色国际交通线研究》


(1)据材料一,概括红色地下交通线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建立的背景。
(2)据材料二,指出东北红色国际交通线承担的主要任务。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两条交通线沟通对象的不同。
2024-01-23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51年,青海民和县磨沟村回族农民冶金财在土改中分得水地二亩五分,冶金财喜看颁发的土地证。

——《茹遂初:记录土改 探源江河》

材料二 1956年第一次提出包产到户。20世纪70年代末,包产到户再次出现。由于领导支持,安徽、四川等省区的农民最先想到包产到户。安徽肥西县山南公社的农民在以万里为首的省委支持下,搞起包产到户的试点。尽管批评的声音还非常强烈,但是成功的实践使包产到户很快推广开来。之后,包产到户在全国逐步恢复、发展起来:从1982年11月全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到1983 年底,“双包”责任制在理论上得到全党和全国人民的确认;自1985年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又连续发布指导农村工作的文件,一再强调“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农户家庭经营长期不变”。1999年,家庭承包经营长期不变被写入断修订的宪法。

——摘编自张海荣《包产到户责任制的历史变迁》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片信息所反映的重大事件,并说明这一事件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二,按时间段描述包产到户责任制度的发展、变迁的历程。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两个时期农业政策改革的共同作用。
2024-01-19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19世纪下半叶,欧洲以产业工人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组织致力于通过摧毁资本主义制度、在一切经济领域消灭剥削,实现人民大众的平等。这一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是(    )
A.《人权宣言》的发表B.《拿破仑法典》的颁布
C.马克思主义的诞生D.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2023-09-05更新 | 91次组卷 | 6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高三下学期决战新高考(大联考)历史试卷变式练习世界史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