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某学者将“地理发现”定义为,“任意文明民族的代表第一次到达了或最早了解了各文明民族 均前所未知的地表的某一部分,或率先确定了地表已知各部分之间的空间关系”,并强调不能将“地理发现”和“地理大发现”两个概念混为一谈。对此解读最合理的是(     
A.“地理发现”呈现出欧洲中心色彩
B.“地理大发现”是特定的历史事件
C.甘英奉命出使大秦属于“地理发现”
D.“地理大发现”结束于登陆南极洲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格劳秀斯(1583~1645),荷兰著名的法学家之一。代表作《海洋自由论》和《战争与和平法》等凝聚着他的法学思想。他在《海洋自由论》中主张荷兰拥有本国的海事权利,葡萄牙以及任何其他国家都没有独占东印度群岛航行、渔业和贸易的权利。他在《战争与和平法》中认为,主权是国家存在的原则,他国不得干涉;战争在无政府国际社会不可避免,但应当受到限制,其目的道德与否非常关键;国家间应有共同的道德标准和法律规范来约束各国行为。格劳秀斯的国际法思想对现代国际法的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和国际经济贸易法产生深远影响。

——摘编自卢玮《战争与和平法:格劳秀斯国际思想的法律表达》等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后,英国学派则更看重国家主权的存在,认为国际法并非每时每刻都能得到运用的秩序手段;1999年,剑桥学派塔克则认为格劳秀斯为东印度公司和荷兰发动战争的权利进行辩护是出于利益的考虑,并非出于“正义战争”的理由;2006年,神学派系杰弗里提出了颠覆性的解读,她认为格劳秀斯在关键时刻表现出虔诚基督徒惯有的和平主义倾向,包括反对正义战争。

——摘编自张云雷《国际关系研究中的格劳秀斯与格劳秀斯传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格劳秀斯提出国际法学说的时代背景、并简析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关于格劳秀斯国际法学说的学术争论进行评析。
2024-05-01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高三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12世纪中期,有阿拉伯地理学家指出,在摩加迪沙南边的布拉瓦,居民没有任何信仰,他们将地面突起的石柱视为神灵。但近年来的考古活动显示,这一区域存在大量的阿拉伯人墓葬,碑刻显示12世纪时该地区有许多穆斯林。对此解读最合理的是(     
A.现代学者更加关注人种的迁徙B.文献记载受到作者信仰的干扰
C.阿拉伯帝国一度占领非洲东部D.考古发现有利于更新传统认知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汉武帝时期部分重要历史人物活动事迹

重要活动资料来源
汉武帝发使十余辈至宛西诸外国,求奇物,因风览以伐宛之威德。而敦煌置酒泉都尉;西至盐水,往往有亭。而仑头有田卒数百人,因置使者护田积粟,以给使外国者。

《史记·大宛列传》

李广利(汉武帝时大将)伐大宛时,“宛城中无井,汲城外流水厖宛城中新得秦(汉)人,知穿井”。

《史记·大宛列传》


张骞“为汉使外国十八年,得涂林。涂林,安石榴也”“使外国,得胡豆”。《齐民要术》


“孝武(汉武帝)之世,图制匈奴,患其兼从西国,结党南羌,乃表河曲,列四郡,开玉门,通西域,以断匈奴右臂,隔绝南羌、月氏。单于失援,由是远遁,而幕南无王庭”。《汉书·西域传》


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明清时期,宫廷音乐在社会上影响较小,而群众喜闻乐见的音乐、戏曲、歌舞小戏则相对繁荣,如安徽“花鼓”、湖南“花灯”、内蒙“二人台”等,演员少则二人,多则十余人。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A.宫廷音乐水平下降B.政府支持民间艺术C.民间艺人演技精湛D.民众生活丰富多样
2024-01-22更新 | 300次组卷 | 5卷引用:2024年1月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
6 . 西班牙文化传统中有很强的尚武精神,伊比利亚半岛人(即西班牙和葡萄牙人)经过700年的“收复失地”战争才把阿拉伯人赶出半岛,因而军人在社会中据有很高的声望与地位。对美洲的征服又加强了这种传统。独立战争刚刚开始时,玻利瓦尔说:“我们的同胞不具备我们北美兄弟所著称的那种能力与政治品德,完全的民众制度不会给我们带来好处……而只会把我们推向倒台。”“秘鲁护国公”圣马丁留给这个国家的最后一个忠告是:“一位幸运的军人……执政,对重新建立的国家是可怕的。”对上述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阿拉伯帝国衰落推动民族国家发展
B.拉丁美洲文化与美国文化存在差异
C.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取得了胜利
D.考迪罗独裁权力的形成有其根源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公元7世纪末,新罗人薛聪利用汉字作音符,发明了被称为“吏读”的朝鲜文字。公元8—9世纪时,曾留学中国的日本学者吉备真备和空海分别利用汉字的偏旁与草体创制了“片假名”和“平假名”,从此日本有了自己的文字。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朝鲜和日本的文化源头在中国B.朝鲜和日本的制度建设效仿中国
C.中华文化传承具有鲜明地域性D.中华文化影响着周边国家的发展
2024-05-11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贵州省毕节市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历史试题
8 . 下图为中国古代的最高人口及最大耕地面积演变示意图。据此解读正确的是(     

A.耕地面积的减少致使魏晋粮食产量降低
B.经济重心南移使隋唐粮食供应状况好转
C.技术的革新推动了宋代粮食产量的提高
D.高产作物的引入有效解决清代人地矛盾
2024-04-23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国谁窃?转相窃之于民而已。既已窃之矣,又惴惴然恐其主之或觉而覆之也,于是其法与令猬毛(像刺猬的毛一样)而起,质而论之,其什八九皆所以坏民之才,散民之力,漓民之德者也。斯民也,固斯天下之真主也,必弱而愚之,使其常不觉,常不足以有为,而后吾可以长保所窃而永世。

——严复《辟韩》

材料二   《辟韩》发表于18953月中旬,其构思和撰写时间则当在1894年冬至18953月中旬之间。这正是中日激烈交战的时期,清军节节败退,日军则步步进逼,京畿地区危在旦夕。

——王宪明《解读〈辟韩〉——兼论戊戌时期严复与李鸿章、张之洞之关系》

材料三   先生谓黄种(黄种人)之所以衰,虽千因万缘,皆可归狱(归因)于君主。此诚悬之日月不刊(指不能改动、不可磨灭)之言矣。

——梁启超《与严幼陵(严复)先生书》(1897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严复对于中国古代皇帝的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严复发表《辟韩》的时代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例举梁启超在19世纪末为挽救民族危亡所进行的活动。
2024-01-27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金沙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美国学者马尔库塞于1970年指出:“过去的20年,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主义比以往任何时候更有可能和更有必要了,但西方的无产阶级似乎没有能力完成他们的‘历史使命’,革命阶级的这种‘疲软’是二十世纪最主要的历史事实。”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A.无产阶级仍然在艰难地探索出路B.经济发展和社会改革缓和了矛盾
C.生产力水平限制了生产关系变革D.社会主义运动的条件还不够成熟
2024-05-15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贵州省凯里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