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92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明代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初刻于崇祯年间,清初印行后,因书中“北虏”等疑似反清字样被列为禁书,直到民国初年从日本再传入。但它流传到国外后,在日本享有很高的地位,在法国被国王视为瑰宝,欧洲学者称之为“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这说明(     

A.社会环境影响科学技术传播B.《天工开物》不符合中国国情
C.清朝君主专制统治日益强化D.中国古代科技工艺类成果突出
2024-04-01更新 | 133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部分高中2024届高三下学期开学检测考试历史试题
2 . 如图所示是2018年我国个税改革前后家庭缴税额对比情况。这体现了此次个税改革(     
A.与农业税改革步伐一致B.提高征税以增加财政收入
C.利于缩小社会贫富差距D.简化手续以刺激居民消费

3 . 明治政府维新的主要举措是在各官营产业中广泛引进、采用西方先进技术设备和生产工艺,大量引进、译介西方科技信息情报资料,聘用外国工程师、技术人员,派遣留学生到欧美学习等。这体现的主要特点是日本(     

A.政府主导实施改革举措B.忽视培植本国人力资本
C.全盘接受西方科技文化D.始终推行富国强兵政策
2024-03-31更新 | 239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部分高中2024届高三下学期开学检测考试历史试题
4 . 下图所示为勃列日涅夫时期农业投资占国民经济总投资的比重。这一举措旨在(     
A.确立农业建设的中心地位B.增强工业建设的经济基础
C.打破僵化落后的苏联模式D.改善广大农民的生活状况
2024-03-31更新 | 143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南省岳阳市湘阴县知源高级中学等多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雍乾时期的农业生产工具,虽然基本上沿用明代以来的农具,如犁、耙、镘、香(锹)、铧、铁搭、田荡、长镜、钱铲、锝、耨、钼等,但是出于提高生产效率的需要,这些农具较之明代都有所改进,有所创新,有所进步。如这时的犁与明代的相比,部件减少,操作更加方便;铧的面积缩小,减少了耕作阻力,犁壁扩大,增大了耕作幅度,提高了耕作效率。在南方,如松江府的农业生产,普遍使用耕牛;在耕耘除草技术上,实行“三耘”。他们宁愿“少种多收”,也不要广种薄收。史称:种稻,“南土多收两熟者,上熟厚下熟薄。上熟移秧栽芸如他处早稻,六月中旬获,先十日撒种禾下,获去上熟,下熟秧长四五寸,以锄芸之,如治早种法,八月秒获,仍种大麦名三月黄者”。这是二稻一麦轮作复种一年三熟制,土地的利用率提高至300%

——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2024-03-30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梧州市苍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2月开学考历史试题
6 . 1354年,在英国召开的议会上,下议员集体向国王发起公共请愿,愿大宪章在此次议会上得到宣读,并且在整个王国得到严格遵守。该请愿随后得到了国王的积极回应,大宪章进而得到确认并以王国法令的形式正式发布。材料现象反映出,当时的英国(     
A.君主立宪制基础奠定B.教权与王权矛盾消失
C.进入议会君主制时期D.国王已成为国家虚君
7 . 天津铁厂是天津市的飞地,其代号为6985工程,坐落在河北省邯郸市涉县更乐镇境内。1969年,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在太行山深处投资4亿元建立,属“小三线”工厂,并且带保密性质。该厂的建立体现了新中国(       
A.过渡时期的方针政策B.全面建设时期的成果
C.国防建设的战略布局D.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就
2024-03-30更新 | 334次组卷 | 8卷引用:天津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暑假考试练习历史试题

8 . 《十二铜表法》规定,对已成年的现行偷窃犯处以杖笞,并降为奴隶,对未成年者仅处以杖笞;对非现行偷窃犯处以相当于被偷物品价值两倍的罚金。这从侧面说明《十二铜表法》(       

A.保留了落后的社会习俗B.强调社会等级差异
C.注重保护私有财产D.维护奴隶主的权益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成书于战国时期的《禹贡》托名大禹所著,全书以地理为径,分当时天下为九州。《史记·夏本纪》全文征引,而不取当时更容易理解的其他说法,如《吕氏春秋》中比较纯粹的地理解释。这表明司马迁意在强调(       
A.天下一统的意识B.分封制度的历史传承C.华夏认同的观念D.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据记载,万历八年(1580年)福建人陈振龙把甘薯从海外引种到福建,当时大家对这种新作物并不了解,因此最初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万历二十二年和二十三年,泉州一带水稻歉收,凡甘薯种得较多的地方,很多人以甘薯充饥,得免饥馑。自此,福建种甘薯的人越来越多。这可用于说明在我国(     
A.外来物种传播有赖于人们认识的深化B.物种交流完善了当地的经济结构
C.人地矛盾是影响物种推广的主要因素D.物种传入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