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2 道试题
1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伽利略发现,运动中的物体若无一定的外力使它转向,便做匀速直线运动;这一发现要求人们必须能解释:为什么行星不以直线飞离,而趋于落向太阳,结果形成其椭圆形的运行轨道;为什么月亮同样地趋于落向地球。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运动的物体若无“外力”作用便做匀速直线运动
B.行星不“飞离”曾经被教会解释为是上帝的原因
C.牛顿在解释行星不坠落的原因时发现了三大定律
D.牛顿的解释影响了整个思想文化领域及人类社会
2018-02-04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2018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2 . 晚清新旧学堂之争或中西学校之争,本质是中西学问之争。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甲午战前,尽管西学传入中国已近半个世纪,官办新式学堂也有30多年历史,但在人才培养与选拔方面,西学仍然只是作为科举的补充。道光至光绪四朝,清朝官员先后奏呈过10个以上的科举改革方案,试图以变常科开特科、纳洋学于科目、设经济特科、废八股改试策论等形式,讲求实学,吸取西学之长,广开取士纳贤之途,重新激发科举制的活力,可是始终不得要领。

材料二1905年,科举制废除之后,“不废经学”的责任更多地落在学堂的经学课程上。张之洞规划学制的经学课程时,曾经自信地表示:“若按此章程办理,则学堂中决无一荒经之人,不惟圣教不至废坠。”但是,从学制执行的效果显然与他的预期相差甚远。算学、格致、地理、体操等实用学科受到学生的喜欢,经学却普遍成为最无聊、最不受欢迎的课程。

——以上材料均选编于《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下)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科举考试的变化及其原因。据材料二,指出张之洞规划经学课程的主要意图。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近代“中学与西学”的关系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3 . 宋明理学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与西方相比,中国古代的国家哲学则更加伦理化,连上天都被中国圣哲赋予人格意志。宋代二程——程颢、程颐创立了“性即理”的理学唯心主义国家哲学,认为人们内心本来就具有一切事物之理,具有封建伦理纲常,要求人们“去人欲”,维护和践行三纲五常,不要犯上作乱,才能“存天理”。之后,朱熹构建的以儒学纲常名教为核心的庞大唯心主义国家哲学体系更加理论化系统化,其地位几近孔子。继宋之后元、明、清三代统治者把发挥孔孟之道的程朱理学钦定为国家哲学。

——摘编自于今《国家哲学与社会主义国家哲学的理论概述》

材料二理学在中国哲学的诸多历史发展阶段中是最重视终极关怀和超越性的,因为它吸收了以往的思想特别是佛、道二家的理论,在对宇宙论、本体论、心性论的把握和体证上,都比前代更为深刻,特别是由于科举的推动,理学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俗世性。其中,王阳明的诗句“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更是典型地表现了理学“超越性”特点。它从关怀、体证作为宇宙和人性本源的超越性出发,着眼于追求超越的过程中精诚、热情与勇气的培养,对社会中坚力量——士大夫群体的精神修炼和人格塑造,所起作用很大。宋明理学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的这种品格,对克服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纠治人类社会的诸多弊端,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摘编自张学智《宋明理学中的“终极关怀”问题》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二程”和朱熹所构建国家哲学的内涵并分析其对儒学发展的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理学“最重视终极关怀和超越性”的原因。联系王阳明的心学,谈谈你对“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这一诗句的理解。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指出理学在个人“修身”和国家“治国”上的积极作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梁启超在给严复的信中自述:“实则启超生平最恶人引中国古事以证西政,谓彼之所长,皆我所有。此实吾国虚骄之结习,初不欲蹈之,然在报中为中等人说法,又往往自不免。”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不包括
①传统的观念根深蒂固
②为宣传新思想而采取的策略
③西政与古事本质上一致
④国人对西方缺乏深入了解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5 . 19世纪末以来,美国一直引领世界经济发展潮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美国在第二次产业革命中,创造发明层出不穷,新兴工业部门得到了充分发展,传统工业部门通过改造和革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全国铁路网迅速形成,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的迅速完成,使美国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许国林《略论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

材料二   美国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经历了一次长达111个月的超长经济增长,这次始于1991年3月结束于2000年5月的增长被称为新经济。这轮增长除了具有“一高两低”,即高经济增长率、低失业率、低通胀率的特征外,还有另一个显著特征是信息产业正在逐步变成美国的主导产业并促成了美国“新经济”现象的出现。

——罗爱湘《美国“新经济”中的产业结构分析》

材料三   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极力推行贸易自由化,打破贸易壁垒,开辟国际贸易市场,发动了一场被经济学家称之为“取消全球经济管制的运动”,实际上是向全世界推销美国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现在世界上存在着“市场经济化”、“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三大潮流。美国是这些潮流的倡导者。

——马少茹《全球化进程与中国社会发展》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第二次产业革命中美国成为工业强国的具体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美国“新经济”具体表现。
(3)概括材料三的核心观点。结合所学,你认为支撑该观点的依据有哪些?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美国经济发展对中国有何启示。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意大利在欧罗巴洲南境……元以前未通中国。明万历九年(1581年)。有利玛窦者始泛海抵广州。……崇祯初历法疏舛,礼部尚书徐光启请以其国新法相参校,开局纂修,报可。书成未用。会本朝建元,始采取其说,先后命西洋人汤若望、南怀仁等为钦天监官。……并许其自行其教。
——引自清朝《文献通考》
材料二
(近代中国)18世纪末叶以后,华夏文明日益感受到从西方基督教文明中崛起的现代工业文明的咄咄逼人的压力。这种压力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手段,初则以商业的渗透,继则以赤裸裸的殖民主义武力,迫使中华文明不得不经常地在“生存或灭亡”之间彷徨。……西方文明赢得世界不是通过其思想、价值观或宗教的优势,而是依靠它运用有组织的暴力优势,这在西方文明与华夏文明----两个强势文明的猛烈撞击中表现得尤为充分。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之际中外文化交流较之以前有什么新变化?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在18世纪末叶以来,中华文明不得不经常地在“生存或灭亡”之间彷徨的原因。并概括近代西方文明与华夏文明的撞击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先进中国知识分子对待西方文明的共同点,并分析其变化的趋势。

7 . 吴歌是明清时期的流行歌曲,又称江南小调、俚曲、折枝儿。它起源于吴地(今天苏州、上海一带)水上人家,全盛时代是在明清。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晋以来(吴歌)被士大夫们改编传唱……(人们)喜好劲歌狂舞,还在人际交往中应酬唱和,成为文人雅士的交往礼仪……宋代之后有所改变,逐步变为“浅吟低唱”。

——改编自刘志琴《吴歌与人文启蒙》

材料二   明朝万历首辅沈一贯陈述1598年的社会情景说:“往时私议朝政者不过街头巷尾,口喃耳语而已。今则通衢闹市唱词说书之辈,公然编成套数,抵掌剧谈,言之有理即可无顾忌。所言皆朝廷种种失败,人无不乐听者,启奸雄之心,开叛逆之路。此非一人口舌便能耸动,盖缘众怀怨愤喜于听耳。”

——改编自刘志琴《吴歌与人文启蒙》

“想当初,这往来,也是两厢情愿,又不是红拂私奔到你跟前,有不曾央媒人将你来说骗。你要走,由你走,你若不要走,就今日起你便莫来缠,似雨落在江心上,哪希图你这一点”。

——摘自冯梦龙《明清民歌时调集·不稀罕》

“三皇是我兄,五帝是我弟。欲罢而不能,因非而得罪。”

——冯梦龙《黄山迷》

材料三   吴歌这一腔质朴的、真挚的人生感受,萌动着追求人生幸福的渴望……这里孕育着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前导……从思想史的角度考查吴歌,以吴歌解析社会思潮为改写中国思想史增辉添彩。

——改编自刘志琴《吴歌与人文启蒙》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之后吴歌从“劲歌狂舞”转为“浅吟低唱”的原因。

(2)归纳材料二所反映的社会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社会现象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吴歌“孕育着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前导”的依据是什么?以吴歌解析社会思潮对史学研究有何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下列材料:

“欲”与生俱来,源于内心的渴望,关系到人性完善以及人类生活的和谐。儒学大家们都将“欲”作为自己研究的重要问题。

材料一   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孟子•尽心下》

材料二   故圣人之制民,使之有欲,不得过节;使之敦朴,不得无欲;无欲有欲,各得以足,而君道得矣。

——董仲舒《春秋繁露•保位权》

材料三   欲是情发出来底。心如水,性犹水之静,情则水之流,欲则水之波澜,但波澜有好底,有不好底。欲之好底,如我欲仁之类;不好底,则一向奔驰出去,若波涛翻滚。大段不好底欲,则灭却天理。如水之壅决,无所不害。

——《朱子语类》卷5

材料四   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夫以千万倍之勤劳,而己又不享其利,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公。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孟子认为修养心性的最好办法是什么?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的观点有何不同?两段材料侧重点分别是什么?
(3)据材料三说明朱熹区分“欲”之好坏的标准是什么?指出朱熹思想的特点。
(4)概括材料四中黄宗羲的人欲观。他超越前人的见解是什么?据材料分析其不可能实现的原因。
9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明代医学家李时珍编撰的《本草纲目》是一部划时代的巨著,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宋本所无,金元我明诸医所用者,增入三十九种,时珍续补三百七十四种(药物)。                                                                    
——《本草纲目·凡例》
【材料二】 例如水银,有些道教徒说(包括著名的葛洪和陶弘景)说久服可以长生成仙。李时珍批驳道:“水银乃-----阴毒之物无似之者。而《大明》言其无毒,《本经》言其久服成仙-----《抱朴子》以为长生之药。六朝以下贪生者服食,致成废笃而丧厥躯,不知若干人矣。方士不足道,本草可妄言哉?”
——黄世瑞《儒家思想对李时珍的影响》
【材料三】 (《本草纲目》)“上自坟典,下及传奇,凡有相关,靡不备采。如入金谷之园,种色夺目;如登龙君之宫,宝藏悉陈;如对冰壶玉鉴,毛发可指数也。博而不繁,详而有要,综核究竟,直窥渊海。兹岂仅以医书观哉!实性理之精微,格物之通典,帝王之秘箓,臣民之重宝也。李君用心,嘉惠何勤哉-----故辨专车之骨,必俟鲁儒(代指孔子)。”
——明 王世贞《本草纲目·序》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李时珍的研究方法。由此分析《本草纲目》反映了明代科技发展的
什么特点?
(2)据材料二,指出《本草纲目》的积极作用。
(3)据材料三,概括《本草纲目》的特点。指出形成上述特点的主要原因。
2016-04-26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届江苏扬州中学高三下期质量检测历史试卷
10 . 近代以来,如何看待中西文化成为重要的时代课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中国被强行开放的初期,人们视“洋货”为“奇技淫巧”,视“洋人”为“夷人”,看到火车,则“诧所未闻,骇为妖物,举国若狂”。开山凿石“恐惊耳骇目,群视为不详,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潦之灾易召”。
材料二   19世纪七八十年代后,国人对外国人的称谓也发生了变化,出现“洋人”“西洋”“洋务”等说法,并且“几乎没有一个中国人的家庭不用一些进口货…-,假若不用棉织品,至少要用煤油做照明之用,或由欧洲人制造的、迎合中国人嗜好的不胜枚举的某些小东西。”
——以上材料均摘录自《文史知识》
材料三 义和团群众确实有一部分是因“洋货”的冲击而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也有一部分平民常受外国传教士或其豢养的“二毛子”欺负的老实人,也有很多百姓是轻信对洋人洋物的谣言,诸如洋人“剜目剐心,采生折割”“剜眼取胎,婴孩同煮”、铁路破坏风水、照相摄人魂魄之类。义和团除了杀洋鬼子和“二毛子”外,还“最恶洋货”,不仅“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甚至“洋灯、洋瓷杯,见即怒不可遏,必毁而后快。于是闲游市中,见有售洋货者,或紧衣窄袖者,或物仿洋式,或上有洋字,皆毁物杀人”。
材料四 辛亥革命后兴起了“国货运动”。当时民族工商业者创国货品牌,在广告上推销自己的商品,如“不吸香烟,果然最好;要吸香烟,请吸国货长城牌”“大国耻,用人民的血来洗,小国耻,用五洲固本皂来洗”。“鸿生”火柴的创办者刘鸿生说:“真正是我第一个企业成功的第一个原因,是那时的爱国运动推动了这个企业的发展,因为当时每个人都愿意购买国货。”
——以上材料均摘录自《西方物质文明与晚清民初的中国社会》
请回答:
(1)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19世纪七八十年代后,国人对西方文明的看法有何变化?依据所学知识概括说明这一变化的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三,义和团对待西方文明有何特点?
(3)“国货运动”在当时号称“文明排外”。“文明排外”的具体含义是什么?产生了哪些进步意义?
(4)根据上述材料,谈谈如何看待中西方文化?
2012-02-16更新 | 64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2届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三元月双周练习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