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者将“大同”社会视作一个逝去的理想型社会。《礼记·礼运》如此描绘:“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礼运》

材料二:孙中山指出:“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下面是1924年孙中山发表的有关民生主义的言论:

行这种方法,就是用累进税率,多征资本家的所得税和遗产税。行这种税法,就可以令国家的财源多是直接由资本家而来。资本家的入息极多,国家直接征税,所谓多取之而不为虐。从前的旧税法只是钱粮和关税两种,行那种税法,就是国家的财源完全取之于一般贫民,资本家对于国家只享权利、毫不尽义务,那是很不公平的。
“国民党之主张,则以为工人之失业者,国家当为之谋救济之道。尤当为之制定劳工法,以改良工人之生活”

——摘编自孙中山《三民主义·民生主义第二讲》

材料三: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更加公平公正、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同志就明确指出:“现在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强调,“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

——摘编自姜辉《实现共同富裕的方向原则和现实途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概括儒家提倡的“大同”社会的特点,并分析其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的理由,并分析孙中山民生主义的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新中国以来“共同富裕”思想的认识。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1918年7月,李大钊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一文中,满怀革命激情地欢呼:“吾人对于俄罗斯今日之事变,惟有翘首以迎其世界新文明之曙光,倾耳以听其建于自由、人道上之新俄罗斯之消息,而求所以适应此世界之新潮流”。据此可知
A.苏联的成立鼓舞了中国的革命信心
B.五四运动有其深刻的历史现实背景
C.中华民国对当时政治策略进行修正
D.自由人道等民主思想获得广泛认同
2022-05-01更新 | 275次组卷 | 5卷引用:湖北省2022届新高考考前冲刺(十)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过客》被认为代表了鲁迅《野草》(1927年出版,收录23篇散文诗)的整体风格。此文中无特定时间、特定地点,背景是瓦砾、丛莽、枯树根、坟,“过客”无名无姓,不知从何处来,也不知到何处去,只是不停地往坟走去……。与此创作风格类似的是
A.《悲惨世界》B.《玩偶之家》
C.《约翰·克里斯朵夫》D.《等待戈多》
2022-05-20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5月联考(二)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儒商和儒商文化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儒商初步形成,儒商文化随之出现;宋代儒商得到新生,儒商文化开始复兴;明清时期儒商发展走向兴盛,儒商文化成为主流商业文化。传统儒商文化是中国古代儒商把儒家思想与商品经济法则相整合所形成的经营理念、管理思想、行业准则和行为规范。传统儒商文化为当代儒商文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材料二   传统儒商奉行儒家仁学思想,根据时代要求和社会需要对其加以阐发,以仁道和仁爱作为商业或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价值观。儒商特别重视义利之辨,主张在以义为先和为本的基础上取利和求利,强调公利优先,反对唯利是图。宋代以后诚信作为儒者的德行要求开始被商人吸收内化,对其加以发展并付诸实践,成为规范商业经营的伦理准则。儒家经典《大学》所说的“苟日斯,日日斯,又日新”,充分体现出儒家勇于追求和锐意创新的精神,这种思想为传统儒商所吸收和秉持,形成儒商本于天道的创新进取和永不言败的职业精神。儒商“好儒重文,倜傥有儒者风范;其人孝友礼让,仁义慈善,重族谊、乡里、故旧,恤孤弱,厚人伦,好善乐施,急公好义,热心社会公益活动”。

——以上材料摘编自徐国利《中国古代儒商发展历程和传统儒商文化新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儒商文化复兴的历史背景。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儒商群体的共同特征并说明儒商文化的现实意义。
2022-04-27更新 | 254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北省襄阳市第五中学2022届高三适应性考试(四模)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李时珍青年时代三次乡试不中,遂随父学医,并很快成为一名医术精湛的医生。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李时珍发现历代医书谬误不少且多偏激守旧,遂立志对旧本草书籍进行全面整理和补充。为此,他“渔猎群书,搜罗百氏”,读遍子史经传、训诂注疏、金石农圈和医卜星相。李时珍带着研究本草的思路深入实地考察,足迹遍及今湖北、河北、安徽、江苏等地。为解决疑难,拜农民、渔人、车夫、樵夫等人为师。他搜集了大量的标本和民间单方,对药物的生长、分布情况作了详尽的记录。历经27年艰苦卓绝的努力,终于在1578年完成了近200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这部著作自问世以来,在国内辗转翻刻近200次,并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广泛流传于世界。达尔文称李时珍不仅是医学家,而且是一个博物学家,他的进化论思想汲取并引用了《本草纲目》的理论和例证。

——摘编自王剑、梅全喜《论李时珍<本草纲目>的伟大贡献及学术价值》

材料二   虽然达尔文在少年时代就表现出对博物学的浓厚兴趣,但他的父亲非常希望其成为一名牧师。进入剑桥大学基督学院后,达尔文很快失去了对神学的兴趣,反而阅读了大量生物学方面的著作。在剑桥大学的亨斯罗教授的推荐下,1831年达尔文乘坐军舰贝格尔号进行了长达5年的环球考察。达尔文收集到了大量关于生物变异的实例,并获得了最初的物种起源问题意识。为证明生物进化与人工育种之间的联系,达尔文对150多种家鸽进行研究。1832年,达尔文将其想法写成一篇35页的纲领;1840年又写下物种起源的论著提纲,直到1859年《物种起源》第一版才出版。在此后数十年,达尔文出版多部著作继续阐述进化论思想。1882年,达尔文病逝后被葬于威斯敏斯特教堂牛顿墓旁。

——摘编自包庆德等《进化论:自然选择与生物进化及其内在奥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时珍和达尔文成为伟大科学家的共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本草纲目》和《物种起源》产生的社会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两部著作的当代价值。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文学革命与中华优秀文化。

材料一   胡适、陈独秀发动的文学革命最核心的内容就是以白话为工具建立“活的文学”、“人的文学”,并提出“为立国而造人”的口号。在文学革命推动下,各地文坛纷纷创办白话文刊物。1920年,教育部颁布政令,承认白话为“国语”,学校采用白话文教材,北京各区政府和社会团体还办有半日学校、识字班等教育机构。这场“阅读革命”把民间文化思想和词汇带进贵族文学里,使传统社会的权威基础得以动摇,把以文言文为工具的精英文化改造为白话文为工具的大众文化。从1920年初开始,“改造国民性”、“主体性和唤醒”成为文学革命的新口号。

——摘编自逢增玉《对文学与人的改造与设计的思想及其历史实践》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中小学语文教学经历了一段轻视和忽略文言诗文教学的时期。2001年《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和2003年颁行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均规定: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21世纪,全球化带来了文化之间的冲突,一方面,为不同文化的交流与借鉴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文化上的趋同化现象,它将模糊原有民族文化的身份和特征。本民族的文化越有活力,越是刚健、自信,就越能自由开放地吸收世界先进文化,成为世界多元文化中的一员。

——摘编自胡虹丽《坚守与创新:百年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学革命运动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1世纪重视文言文教学的意义。
7 . [中国经济的发展]

材料一严复将亚当斯密的利己心观点同中国传统的义利观相结合,提出义利合的观点,主张把义和利统一起来,同亚当斯密一样,严复把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看成是一个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受自然之机必至之势,即不可违抗的自然规律的支配。严复十分赞赏亚当斯密对重商主义的货币差额论与贸易差额论的批驳,力主自由贸易,严复倡导经济自由,主要体现在他于1902年翻译出版的亚当斯密的《原富》(今译为《国富论》)中。《国富论》是经济自由主义的开山之作,书中竭力主张自由竞争,反对政府干预。严复很推崇此书,认为英国的富强与其有着密切关系,英国当政者言商政者,大抵以自由大通为旨。

——摘编自程艳《严复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

材料二搁置经济自由主义而该社会主义,或者说谈论欧美的政治民主+苏联的经济民主”“政治上的自由主义+经济上的社会主义修正组合型自由主义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尤其是40年代的中国是较为普遍的现象。近代中国的自由主义思潮从最初鼓吹自由竞争、放任主义,到后来转向倡导与经济自由大异其趣、大相径庭的社会主义,这种从发声变调的历程,既是受外部环境影响所致,也与中国社会文化、中国思想界乃至自由主义者内部的情况有关。

——摘编自余根华《放任与干预:近代中国经济自由主义的发声与变调》


材料三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来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

——摘编自邓小平《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严复经济自由主义思想的主要观点,并说明其观点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近代中国经济自由主义从“发声”到“变调”的主要因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实现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加速经济发展的过程。
2022-04-02更新 | 12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新高考2022届高三下学期3月质量检测巩固历史试题
8 . 古代中国的儒家思想

材料一   西汉初年,“大侯不过万家,上者五六百户”,到文景之时,“流民既归,户口亦息,列侯大者至三四万户,小国自倍,富厚如之”;汉初思想文化的混乱,黄老思想以“无为”为基调,导致政府处理问题时,不得不依靠法术。同时大量食客游走于诸王之间,思想得不到统一;地主豪强“众其奴婢,多其牛半,广其田宅,博其产业,蓄其积委”致使“富者奢侈羡溢,贫者穷急愁苦”;汉初匈奴越来越猖獗,“汉文帝十四年,单于十四万入萧关、杀北地都尉,虏人民畜产甚多”,“军臣单于立四岁,匈奴复绝和亲,大入上郡、云中各三万骑,所杀掠甚众而去”。对于这些问题,汉初诸帝也先后采取了一些措施,但由于没有一种全新的政治思想做指导,因此缺乏有效的对策。日趋严重的内忧外患急需变无为而治为有为政治。

材料二   此时的儒学是经过董仲舒改造的,具有适应当时社会需要的合理部分,因此,受到汉武帝的高度重视。汉武帝在思想文化界首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政策,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与主导地位,使得专制“大一统”的思想作为一种主流意识形态成为定型,所谓“内圣外王”,刚柔相济,人治社会的政治理想第一次因为有了一套完备的仕进制度而得以确立;使得大家族的生活方式成为一个社会牢固、安定的势力,并进一步推而广之,最终使之成为整个法制国家的基础。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司马迁《史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首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策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实施的影响。
9 . 儒家思想的发展及演变儒学乃中国传统文化之主脉,在历史长河中儒学不断地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董仲舒不但首倡儒学独尊,而且把孔子的学说宗教化,把封建专制制度的理论系统化,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他给汉武帝上《天人三策》就是这一思想体系的具体说明,《春秋繁露》是其代表作。董仲舒把自然界的“天”塑造成有意志的人格神,把人间的一切说成是上天有目的的安排,他认为天给人类社会设立了一个最高权力的“君主”,人间的皇帝就是代天意进行赏罚的权威,“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与此同时,他也企图假天之威,对皇帝的过分残暴加以限制。董仲舒还大力宣扬孔孟“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观念,他说“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三纲、五常是天的安排,是天的意志。董仲舒还提出了“性三品”说,他认为人性是有等级的,圣人生来性善,小人生来性恶,中人之性,可善可恶,上等的圣人是天生的统治者,中人经过“教化”可以变善,惟有下等的小人是命中注定低微卑贱,只能永远当牛做马和奴隶。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上)

材料二   在宋明理学思潮中,理学家在儒学理论创新方面,也十分典型。“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居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它的创立,既符合社会政治方面的需要,又有其理论思维内在逻辑的必然。

——摘自黄钊《应当高度重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的思想内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与宋儒学更新的历史背景之异同。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西方对“人”的看法

材料   5世纪至20世纪西方人对“人”的看法

时间西方人对“人”的看法
5世纪被称为基督教"圣人”的奥古斯丁在《上帝之城》中论述神圣的照管及人类的历史,提醒神的国度是属灵及永垂不朽的,而并非是这世界任一国家能取代的(注:《上帝之城》后来成为基督教的经典之一)。
16世纪拉伯雷《巨人传》中人物之一的高康大,刚刚出生时一天要吃一万七千多头奶牛的奶,不到两岁就长了一个十八层的下巴。从三岁到五岁,他的生活就是喝、吃、睡;吃、睡、喝;睡、喝、吃。
18世纪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一书中认为:“人类的各种知识中最有用而又最不完备的,就是关于'人的知识'。”“必须通过人去研究社会,通过社会去研究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中的人。”
南北战争期间林肯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宣布“所有脱离联邦并回到邦联掌控下的州之奴隶最迟于186311日后当被解放”。1865131日国会通知各州议员批准将成为美国宪法第13号修正案的法案,其禁止美国国土上任何的畜奴行为。
20世纪前期19147月,大约2379万女性公民中,就业总数为590万;到19187月,就业妇女总数达830万人,其中大多数是自愿为国效力。1918年,英国议会下院通过法案,600万年满30岁的女户主获得选举权;1927年,英国妇女取得了与男子同等的选举权。

(1)根据材料,说说奥古斯丁、拉伯雷和卢梭心中的“人”是怎样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期以来“人”的变化及背景。
2021-06-05更新 | 223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第二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