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5 道试题
1 . 思想解放与社会变革

材料一   人生而平等,他们都从他们的造物主那边赋予的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所以才在人们中间成立政府。而政府的正当权力,系得自被统治者的同意。如果遇有任何一种形式的政府变成是损害这些目的的,那么,人民就有权利来改变它或废除它,以建立新的政府。

——摘编自《独立宣言》

材料二   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整个主权在根本上存在于国民之中。任何团体或个人不得行使主权所未明确授予的权力。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全国公民都有权亲身或经由其代表参与法律的制定。所有公民……都平等地按其能力担任一切官职、公共职位和职务,除德行和才能的差别外,没有其他差别。

——摘编自《人权宣言》

(1)阅读材料一、材料二,提炼二者思想主张的共同点,并指出其思想来源。

材料三   这几件事情综合在一起,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特点:人的精神在解放,眼界在拓展;人对世界的认识,对社会的认识,对人自身的认识,都在发生与中世纪不同的根本性变化。

——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

(2)结合14-18世纪的世界历史,运用唯物史观,对材料三的观点进行说明。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图为宗教改革时期的一幅名画

(图注:中间是天平,天平的右端向下倾斜,里面装着《圣经》,旁边站着信士,而天平的左端站着的是教皇、红衣主教等,他们被翘起。)

材料二   牛顿力学所实现的天体的运动与地球上物体运动的综合,从根本上否定了千百年来占统治地位的天贵地贱观,加速了近代科学思想的解放和繁荣发展;而牛顿的科学方法,则开创了物理学研究与数学研究交叉综合的新局面,为后来的自然科学研究提供了方法论样板。

——摘编自何亚平《牛顿科学成就和科学方法的统一》

材料三   恩格斯曾说:启蒙思想家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

以“近代欧洲反对封建特权追求人文精神的历程”为论题,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欲得到最高的成就,必须脱离尘罗世网,必须脱离社会,甚至脱离“生”。只有这样,才可以得到最后的解脱。这种哲学,即普通所谓“出世的哲学”。而另有一种哲学,注重社会中的人伦和世务。这种哲学,即普通所谓“入世的哲学”。从入世的哲学观点看,出世的哲学是太理想主义的、无实用的、消极的。从出世的哲学观点看,入世的哲学太现实主义了、太肤浅了。它也许是积极的,但是就像走错了路的人快跑:跑得越快,越错得很。

——摘编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的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从董仲舒的建议批准以后,……孔子便从诸子百家之中超升出来,变成了东方世界之罗马教皇,而儒家哲学也就变成永恒不变的真理,谁要批判儒家哲学,谁就是名教的罪人,文化的叛逆。

——摘自翦伯赞《秦汉史》

材料二   (北宋)张载庄严宣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文天祥、东林党人在异族强权或腐朽政治势力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无不浸润了理学的精神价值与道德理想。

——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要》

材料三 清初思想家在许多问题上继续发扬光大了晚明的进步思想,比如王夫之强调天理与人情的协调统一;唐甄继续批判男尊女卑,主张男女平等;陈子龙编《明经世文编》意在提醒士人对国计民生的注意;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等都是这种精神指导下的成果。……这殷实学思潮直接引发了清代中叶的朴学学术,并且间接开启了近代中国学术的科学精神。

——摘编自曹文柱、赵世瑜《中国社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的建议”所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分析理学的社会价值。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初的“实学思潮”出现的背景。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儒家思想能长期居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地位的原因。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最早的典册都是史官的著作,内容大多是统治者言行的记录。史官将重要的史实、言行记录于典册,目的是为统治者提供参考……春秋后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剧烈的变     革,文化开始从史官手中逐步下移到民间。六经之类的经典则成了传授文化知识的教科书, 供人阅读。与此相对应,诸子的个人著述也逐步出现。书籍作为思想文化的载体,无论从内容到形式,从数量到质量都有了一个划时代的发展。

——摘编自葛兆光《中国古代文化史》

材料二 “百科全书”一词,源于希腊语,意即“循环教育、通用常识”。通常情况下,百科全书包括各门学科的知识信息,或者至少是关于某一特定学科的综合性知识;其出版是为了向文化素养越来越高的公众传播全面而应时的知识。从 18 世纪起,百科全书的民族语作品取代了拉丁语作品。而用各国的民族语言出版的第一部百科全书,破天荒地采用按字母顺序编排的方法排列条头;为使信息能够简易地传达给读者,全书用俗语写成,并配有大量图片。进入 18 世纪后期,伴随启蒙运动的不断深化,百科全书所表现出的深度和广度不断进入更高层次。

——摘编自朱显亮《漫谈“百科全书”》

材料三 1897 年,“百科全书” 这一新名词由日本传入中国,进入了中文语汇。“百科全书”之融入中文语汇的过程,以及清末民初百科全书在中国的纷纷出版,密切地反映了发生在上个世纪之交的中国政治、社会与文化的变迁。

——摘编自陈平原、米列娜《近代中国的百科辞书》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典籍编纂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18 世纪出现的西方近代百科全书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3)结合上述材料,对百科全书在近代中国的出版进行解读。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时,孔于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形成了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战国时,一大批思想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汉武帝独尊儒术,确立儒学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正统地位,魏晋玄学,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和发展。到了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形成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化、艺术高度繁荣。明清之际,个性解放的思想出现,清初,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摘编自冯天瑜《中国文化史》

材料二   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揪起了以改造国民性为主要目的的新文化运动。他们认为,国民性的改造归根到底是革除旧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建立新的与共和制度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其根本之点就在于重视“人的价值”,树立“独立人格”,为此,他们喊出三个响亮的口号:个性主义、科学,民主,新文化运动中,他们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批判“吃人礼教”,提出要“以科学和人权并重”中国文化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大体实现了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文化运动时期传统文化向近代转向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2019-04-15更新 | 1689次组卷 | 33卷引用:山东省威海市文登新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黄宗羲认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提出要“以天下为主,君为客”,立“天下之法”,废“一家之法”。“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又说:“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忘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时期,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被许多人称为17世纪中国的“民权宣言”。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布鲁尼指出:法不仅限制卑贱者、普通公民和富人,它也限制和约束法官、地方官吏、国王和君主,甚至对皇帝也要行使它的统治权。1308年,英国圆王爱德华二世的加冕誓言中首次出现了“执行和保护本国选择的法律和习惯”的话。莎士比亚通过剧中人对威尼斯公爵说话:“公爵不能变更法律的规定,因为威尼斯的繁荣,完全依赖着各国人民的来往通商,要是剥夺了异邦人应享的权利,一定会使人对威尼斯的法治精神发生重大的怀疑。”

——摘编自于沛《世界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夷待访录》被称为17世纪中国“民权宣言”的主要原因。
(2)材料二阐述了什么主要观点?材料一与材料二中的一些主张对于促进社会转型有什么积极作用?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的学术思想,起源是很早的。然其大为发展,则在春秋战国之世。诸家的学术,当分两方面观之:其(一)古代本有一种和宗教混合的哲学。其宇宙观和人生观,为各家所同本。其(二)则在社会及政治方面,自大同时代,降至小康,再降而入于乱世,都有很大的变迁。所以仁人君子,各思出其所学以救世。其中最有关系的,要推儒、墨、道、法四家。大抵儒家是想先恢复小康之治的,所以以尧、舜、禹三代为法。道家则主张径复大同之治。法家可分法、术两方面。墨家舍周而法夏。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二   针对诸侯分裂势力,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向汉武帝陈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把国家统一、政治集权上升到天地之道的高度,促使汉武帝下决心彻底解决诸侯王国封土过大的社会顽疾。董仲舒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武帝完全采纳了他的建议。

——摘编自李奎良《董仲舒关于社会制度设计的贡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法四家为“救世”提出的治国主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有关社会制度设计的指导思想及影响。
(3)概述材料二与材料一所述思想之间的关系。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5世纪16世纪之交,人类历史发生了重大转折,在这重大的历史转折时期,人类所取得的一系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成就,几乎皆与西欧一次又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和海外扩张密切相关,它们标志着世界资本主义曙光的来临。

——摘编自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近代卷》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15世纪16世纪之交西欧社会变革”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019-05-09更新 | 943次组卷 | 32卷引用:山东省济南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1895年,《中外纪闻》成为强学会机关报,内容首为阁抄;余依次为选登英国路透社新闻电讯选译《泰晤士报》等外国报纸的消息、评论;选录津、沪、港、粤、汉等地报纸的新闻、言论,摘编“西国格致有用诸书”;最后附有梁启超等人的编者按和论说。据此可知,该报
A.体现了晚清腐败统治
B.志在于宣传维新思想
C.有利于平息社会矛盾
D.是晚清大众传媒创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