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传统伦理文化的义利观中,“义”,就是道德准则,是谋“利”的立足点和根本点。“利”,就是利益,既包含物质利益或功利,也包含其他方面的利益。它是人活动的目的,也就是举“义”的目的。义为理,利为欲,二者互为依存,对立而同一,这一对矛盾范畴作用于人的主体,就构成了人的思维方式,即形成了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一是主张“贵义重利”,提倡和鼓励人们追求“义”的利益。二是在谋利的方式和处理“义”和“利”的关系上,主张“取利于义”“见利忍义”,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损人利已,确立了传统伦理文化最基本的价值法则。

——摘编自吴定求《论中国传统义利观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材料二   在近代义利观演进中能较为完整地吸收和消化西方思想,并提出独立见解的要数严复,他将义利观摆在其德育教授新法中的显要位置,并借用西方资产阶级的道德观念,为这一古老的课题赋予了新的意义。严复依据西方近代生物学知识论证自利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又依据经济学知识来论证“独利必不利”的公例,进而提出了“义利合”、“两相为利”的思想。他认为,要获取功利,其行为必须以符合道义为前提,所谓“非明道则无以计功,非正义则无以谋利。

——摘编自孟祥亭《传统义利观的近代衍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传统义利观的内涵,并分析其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严复提出近代义利观的历史背景。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据史书记载,海昏侯刘贺,曾经当过西汉皇帝,但仅仅27天后就被废黜,史称汉废帝。而刘贺被废的原因是荒淫无度,暴虐无道,不学无术,不遵礼仪。2015年年末,江西南昌发掘了座汉代古墓,被确认为西汉列侯“海昏侯”的墓葬。墓葬的规模远超过公侯一级。海昏侯墓已经出土金饼285枚、马蹄金48枚和麟趾金25枚,五铢钱多达200万枚,重达十吨。同时还有大量的青铜器,特别是巨大的青铜温鼎和青铜蒸馏器。青铜蒸馏器一度被认为是西汉的酿酒器。这个说法如果被证实,将成为我国汉代即可制作蒸馏酒的有力证明。但是,这件出土的蒸馏器也可能用于蒸馏花露水或与炼丹有关,但由于其出土于墓葬酒库中,所以怀疑它与酒的生产有关。在墓葬发掘过程中,刘贺墓主椁室内发现一组屏风,上面绘有孔子生平的文字以及孔子画像,当年很可能就放置在刘贺床榻之前。同时,墓葬中还出土了编钟、琴、瑟、笙等乐器,以及棋盘。特别是出土了万余枚竹简,竹简上有《论语》的内容

——摘编自《国家地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考古发掘对历史研究的作用。并从材料中任意提取两项信息加以说明(要求:信息提取准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2021-08-27更新 | 206次组卷 | 2卷引用:【赢在高考·黄金20卷】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模拟卷(山东专用)-一轮巩固卷01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1632年夏,约翰.洛克出生于英格兰萨默赛特郡的一个小村子,他的父母都出身于清教徒商人家庭。青年时期,洛克就读于牛津大学基督教堂学院,求学期间系统研究了几十年的医学。并与波义耳、牛顿等科学家结识,这使他对气象学、物理学和化学产生浓厚兴趣。他也极为关心宗教和道德问题,初步形成了关于宗教宽容思想的基础。1666年,洛克结识了斯图亚特王朝在野党领袖沙夫茨伯里伯爵,之后沙夫茨伯里伯爵因被怀疑犯有叛国罪透到审讯,洛克受到牵连,最终逃亡荷兰。在长达十年的流亡生涯中,洛克继续写作《政府论》阐述他的政治主张,批驳君权神授说,以社会契约论的观点论证君主立宪制度,最早提出立法和行政分权的思想。1687年,洛克成为了荷兰威廉三世的顾问。威廉登上皇位后,洛克负责护送后来的玛丽女王回国,之后在英国王室任职,于1704年逝世,享年72岁。洛克在西方近代历史上的影响是巨大的,他所提出的自由、平等思想成为美国、法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立国原则。

——摘编自朱庭光《外国历史名人传》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洛克的生平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4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处处提倡人性和人权,重新思考人和神的关系。他们认为人的情感和思想要摆脱神学的禁锢,尽可能走上一条自由发展之路。人文主义者指出天堂不在来世,而在现世。他们公开申明,追求个人的幸福和自由符合人性的要求。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材料二   路德的思想和教会成了自由的旗帜,因为路德的原则是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他将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开放的、可以按照自己心愿与神对话的信仰方式,使基督教徒获得了自由,特别容易在德国和欧洲流行开来。更为重要的是,新教置宗教和教会于政府行政和国家法律的掌管之下,从而消除了教会对于世俗权威的威胁,社会又恢复了它的秩序。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一条万古不易的定理——因此,要防止滥用权力,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

——【法】孟德斯鸠

通过理想的社会契约建立起来的东西是主权而不是政府,主权总是在人民这一边,因为人民实际上就是公民的集合体。

——【法】卢梭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背景(原因)。
(2)指出材料二所反映的路德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宗教改革运动的意义。
(3)据材料三,概括卢梭和孟德斯鸠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启蒙运动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学贯中西的严复、梁启超,其家风传承、家庭教育,可以折射近代中国社会及思想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严复看来,个人的自由,若遇到国家的危机,后者更为重要。他告诫子女事遇群己对待之时,须念己轻群重,更切母造尊。”1921103,饱受肺病折唐的严复在弥留之际,郑重交代儿女:“须知中国不灭,或有损益,旧说必不可叛。”这是他一辈子的精神追求,也是他最为看重的一点。

——摘编自朱明勋《中国传统家训研究》

材料二梁启超教育子女“人必有爱国心,然后可以用大事”。…针对当时学校偏重西学的状况,梁启超注意在课外增加儿女们的国学陶养,指导他们阅读国学书籍,也请家庭教师补习国文。…梁思成说过:“我非常感谢父亲对我在国学研习方面的督促和培养,这对我后来研究建筑史打下了基础。

——摘编自《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严复和梁启超二人家庭教育观相同点的理解。
6 . “她”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发明的女性新代词,中国首份妇女画报《解放画报》于1921年7月第13期以后,启用“她”字指代女性和国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图1《解放画报》第12期(1921年),描绘了一女子被大秤碇压住,动弹不得,秤砣上写着四个字“男统主义”。

图2《解放画报》第15期(1921年),描绘了一女子被锁链捆绑在刻有“经济”二字的石柱上,她一旁放置了写有"实学”和“职业"的斧头。其题词为:“打器在她旁边,一味的不用,难道不要解脱这束缚么?”

图3《解放画报》第17期(1921年),其题词为:“她受过四千多年束缚,已经半身麻木。现在有人扶着她走,总该起来活动了。”不仅以女性指代祖国,且以女性来搀扶她醒来活动。

——摘编自黄兴涛《“她”字的文化史》


结合时代背景,对三幅漫画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加以解读。
7 . 表3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对于“中国人和中国文明”的认识不断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表3
时期与人物认识
16世纪初,葡萄牙学者佩雷斯根据早期西方航海家和商人的记载,完成了《东方概要》书稿。中国人是白人,不留胡子,眼睛细小,稀疏的头发很长。他们右手拿两根筷子,左手把碗拿到嘴边,用筷子往嘴里送饭。中国人是基督徒,什么食物都吃。
17世纪末到中国的欧洲耶稣会传教士李明出版了《中国近事报道》书信集。中国人差不多是白色的,南方有些人是黑的,眼睛狭长、扁鼻、少须。“在欧洲以外的其他国家中,只有他们和西方一致,他们发明了纸、印刷、火药、精瓷及他们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应当被视为优于其他民族”。
18世纪末来华英国人巴龙的《中国游记》对中国人和中国文化做了描述。中国人高颧骨、尖下巴、剃掉部分头发,头颅像个圆锥体,是大自然的“畸人种”。肤色属于“褐色”。语言原始面难懂。中国文明是低等文明,中国人是低等民族。

——摘编自张先清《16-18世纪欧洲社会关于“中国人”的种族话语》

任选一个时期,谈谈你对欧洲人关于“中国人和中国文明”认识的理解。(要求:认识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8 . 中国文化在传承与碰撞中不断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病,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世之君子惟务致其良知,则自能公是非,同好恶,视人犹己,视国犹家,而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求天下无治,不可得矣。

——引自【明】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

材料二当决定守旧或革新的国是。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断不可调和迁就的。若是决计守旧,一切都应该采用中国的老法子,不必白费金钱派什么留学生,办什么学校,来研究西洋学问。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譬如既然想改用立宪共和制度,就应该尊重民权,法治,平等的精神;什么大权政治、天神、圣王,都应该抛弃……若相信科学是发明真理的指南针,像那和科学相反的鬼神、灵魂、炼丹、符咒等,都是一派妖言胡说,万万不足相信的。

——摘编自《<独秀文存>选》

材料三   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中华文化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

我国科技队伍蕴藏着巨大创新潜能,关键是要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把这种潜能有效释放出来。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祖国大地上树立起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也铸就了独特的精神气质。我国科技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是一代又一代矢志报国的科学家前赴后继、接续奋斗的结果。

——引自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王守仁“良知”学说的内容。用一句话概括他在理学发展史上的突出贡献。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陈独秀对“决定国是”问题的主要观点。从社会道德角度阐述激进民主主义者的重要主张。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写出建国初期党在“文化事业”上的重要方针,并分析其提出背景。文化事业的发展关键在人,指出20世纪70年代末党和政府在人才教育与培养方面的思考与实践。②指出20世纪80年代“科技体制改革”中遵循的战略方针。简述这一时期我国在空间技术领域的重大进展。概括广大科技工作者“精神气质”的深刻含义。
9 . 思想解放与社会变革

材料一   人生而平等,他们都从他们的造物主那边赋予的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所以才在人们中间成立政府。而政府的正当权力,系得自被统治者的同意。如果遇有任何一种形式的政府变成是损害这些目的的,那么,人民就有权利来改变它或废除它,以建立新的政府。

——摘编自《独立宣言》

材料二   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整个主权在根本上存在于国民之中。任何团体或个人不得行使主权所未明确授予的权力。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全国公民都有权亲身或经由其代表参与法律的制定。所有公民……都平等地按其能力担任一切官职、公共职位和职务,除德行和才能的差别外,没有其他差别。

——摘编自《人权宣言》

(1)阅读材料一、材料二,提炼二者思想主张的共同点,并指出其思想来源。

材料三   这几件事情综合在一起,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特点:人的精神在解放,眼界在拓展;人对世界的认识,对社会的认识,对人自身的认识,都在发生与中世纪不同的根本性变化。

——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

(2)结合14-18世纪的世界历史,运用唯物史观,对材料三的观点进行说明。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图为宗教改革时期的一幅名画

(图注:中间是天平,天平的右端向下倾斜,里面装着《圣经》,旁边站着信士,而天平的左端站着的是教皇、红衣主教等,他们被翘起。)

材料二   牛顿力学所实现的天体的运动与地球上物体运动的综合,从根本上否定了千百年来占统治地位的天贵地贱观,加速了近代科学思想的解放和繁荣发展;而牛顿的科学方法,则开创了物理学研究与数学研究交叉综合的新局面,为后来的自然科学研究提供了方法论样板。

——摘编自何亚平《牛顿科学成就和科学方法的统一》

材料三   恩格斯曾说:启蒙思想家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

以“近代欧洲反对封建特权追求人文精神的历程”为论题,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