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先秦儒学是在特定的时代气候之下,植根于前代文化的丰厚土壤而成长起来的。它既承担着前代文化传统传承接续的历史使命,也必须回答当时社会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春秋时代剧烈变化着的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军事、伦理、文化等方面都向当时的思想家们提出了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这些问题大多是由于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之上以后,人群之间的社会关系、社会交往、社会组织日趋复杂化而引发出来的,而其核心问题是社会政治与伦理道德问题。这也是先秦儒学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摘编自徐克谦《先奏儒学及其现代阐释》

材料二   韩非子曾说:“世之显学,儒、墨也。”然而,实际情况却复杂得很。孔子为了宣传自己的学术理想,寄希望于周游列国,却以失败告终;孟子时代,则是“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秦始皇更是实行了“焚书坑儒”的决策。虽然,汉初儒学偶有机会露面,但很快就被道、法强势逼退,至汉武帝时,这一局面才逐渐被打破。公元前134年,董仲舒在武帝举贤良对策中崭露头角,并提出“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的主张,获得汉武帝的采纳,“五经”成为法定的经典。

——摘编自钱耕森《董仲舒:儒学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先秦儒学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先秦至汉代儒学地位的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原因。
2022-10-15更新 | 405次组卷 | 17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耒阳市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陈实功是明代东海通州人,是我国古代著名外科专家。他在1617年所著的《外科正宗》一书中“列症最详,论治最精”,主张内服与外治并重,享誉海内外。陈实功把医术作为“仁术”,提倡从医律己的道德规范。陈实功擅长养生强身,防患于未然。他强调人要控制七情六欲:“七情六欲者盗人元气之贼,人能疏于此者无不多安多寿,人若亲于此者无不有损有伤。”陈实功重视日常调理:“凡人无病时,不善调理而致生百病,况既病之后,若不加调摄,百病岂能愈乎?”在陈实功看来,“德为福寿之本”,讲究养生,还必须注重道德修养。陈实功还根据肠胃弱、消化不良等症,用八味中药加糯米、白糖配制而成糕状食品,也称为“八珍糕”。

陈实功的八珍糕出现后,我国的传统饮食中以八珍命名的食品就屡见不鲜:八珍鸡、八珍鸭、八珍豆腐等,从中体现出博大精深的中医药食疗食养文化。

——摘编自泽峰《陈实功与八珍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陈实功对中国古代医学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陈实功医学成就取得的原因。
3 . 儒学对中国古代文化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儒学之所以成为中国传统思想主干,还在于原始儒学本身的多因素多层次结构所具有的包容性质,这使它能不断地吸取融化各家,在现实秩序和心灵生活中构成稳定系统。由于有这种稳定的反馈系统适应环境,中国传统思想一般表现为重“求同”。它通过“求同”来保持和壮大自己,具体方式则经常是以自己原有的一套来解释、贯通、会合外来的异己的东西,就在这种会通解释中吸取了对方,模糊了对方的本来面目而将之“同化”。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材料二   中国科举大事记

朝代概况
隋朝606年,科举制产生。整个隋朝,举行了五次考试,中举者总共十余人
唐朝唐高宗时期(653年)颁《五经正义》于天下,令每年明经依此考试;武则天时(702年)设武举,由兵部主持
宋朝992年,糊名考校(盖住考生姓名来改卷)成为定制;1015年,始置誊录院,令封印官封试卷后,由书吏誊抄为录本。1124年,礼部试进士一万五千人,徽宗特令增百人额
明朝明太祖令“专取四子书命题试士”;明宣宗时始分南北中卷取士;明成化年间(1487年),八股文定型
清朝光绪年间(1905年)七月,废科举,广设新式学堂

——据翟国璋主编《中国科举辞典》整理

材料三   平遥文庙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平遥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平遥文庙的历代修建扩建,都力求最大限度地达到左右对称。平遥文庙的主体建筑与附属建筑掩映相称,内部陈列有大量礼器和祭器,历代对从祀者都有严格的等次排位。其中的“明伦堂”是文庙学宫的主要教学之处,也是施行儒学教育的重要场所,“明伦”取“存天时,明人伦”之意。

——据柳雯《中国文庙文化遗产价值及利用研究》等整理


(1)材料一认为儒学的突出特点是什么?请以荀子思想、宋明理学为例加以说明。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科举制演变的趋势。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以平遥古城和平遥文庙为例,简述这些建筑中所体现的儒家思想文化内涵及观念。
4 . 清末民初湖南的地方自治运动,在中国近代化史上留下了蔚为壮观的一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以降,西学东渐之潮涌动不息。地方自治理论作为近代西方政治思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逐渐传入中国;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当时从中央到地方,无论是在抵御外患,还是在振兴内治方面,都无明显作为,湖南自保自强的重担只有由湖南民众自己来承担。于是黄遵宪、谭嗣同等人便顺应民心民愿,提出了其地方自治的主张;维新期间地方自治的萌芽与晚清以来中央官治权力的下移是分不开的……。湘省在此背景下,地方权力开始加重。地方既握实权,便奠定了地方自治的基础。清末民初三十年间(1895-1926年),湖南作为全国性地方自治的一分子,其表现为全国注目。以区域近代化论,清末民初湖南地方自治运动创造了湖南诸多第一,如第一次选民调查、第一次投票选举、第一批代议机构等。

——摘编自刘国习《试论清末民初湖南的地方自治运动》

材料二   1920年前后,“省自治""联省自治""一时成为时代潮流……毛泽东反复强调自治必须由民来办,认为湖南人民已经具备了自治的能力。他告诫从事“自治运动”的人,不要信湖南民智未开交通不便自治难于办好的话,“政治法律不装在穿长衣的先生们的脑子里,而装在工人们、农人们的脑子里”。对于湖南自治法,只要是生活在湖南地域上的人,凡年满15周岁无神经病者,不论是“农人也罢,工人也罢,商人也罢,学生也罢,女人也罢"都有发言权。在当时各省军阀借地方自治之名,行军阀专权之实的情况下,毛泽东主张实行真正的、彻底的民治无疑是对军阀专权的彻底否定。……毛泽东所主张的自治则是全自治。毛泽东认为湖南独立成“湖南国",并不一定要从字面上把湖南省的“省"字改成一个“国”字,只是要得到一种“全自治”。他说""德美都是先有邦,后才有这互相联合,邦造成了,联只是自然的结果""。……湖南自治运动中体现出来的毛泽东地方自治思想具有局限性,是青年毛泽东从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变时期思想的反映。

——摘编自彭学宝《孙中山与毛泽东地方自治思想比较述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民初湖南地方自治运动兴起的背景。
(2)结合材料二分析毛泽东主张地方自治的出发点,并综合两则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民初湖南自治运动的积极影响。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先秦儒学继承了商周时期的民本思想。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希望统治者实行仁德之治,善待、关爱民众。同时,他主张富民、惠民,提倡“仁者爱人”说。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继承了孔子的理论,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观点。和谐思想是儒家思想中又一个核心理念。孔子提出“身”“家”“国”相统一的和谐关系,即“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通过修身、齐家、治国的顺序,达到“天下平”的目的。孟子主张“人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强调了和谐理念中的善治和秩序良好。荀子积极倡导公平正义的社会风气、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其政治和谐思想的核心是“隆礼重法”,他把“和齐百姓”、人民安居乐业视为治国安邦的重要基础。

——摘编自李森《论先秦儒家政治哲学中的和谐发展思想》

材料二   刘邦统一天下后,国家残破、经济凋零,内有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控制着大片土地和大量人口,外有北方强敌匈奴伺机骚扰。这种局面决定了刘邦在建国之初,既不能用法家思想治国,又不能用儒家思想安邦,只能选择黄老之术。汉武帝即位之日,正是西汉国力雄厚之时,汉武帝好大喜功的个性,加上国力允许的客观条件,决定了他对内巩固和强化中央集权政体,对外勤用兵,征讨匈奴以除边患,同时开疆拓土。为了施展他的雄才大略,国家必须从多方面转轨变型,而这就需要一个权威的思想作为坚实的理论基础,为其政治任务服务。黄老之术“出世”的性质和“无为”的取向,与其政治抱负处处相左,于是他必然要以新的思想取而代之。

——摘编自樊海永《汉武帝独尊儒术的原因初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儒学的核心内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汉统治思想的变化及原因。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封建社会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萌芽,世界正在发生剧变。在神学笼罩的黑暗中,思想文化的巨人向愚昧和无知发起了挑战:在惊涛骇浪的大海上,勇敢的探险者找到了沟通世界的新路,腐朽的封建城堡在风雨中动摇,资本主义的新时代即将到来。

——川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材料二   ……运动就是高举思想解放的旗帜,打破中世纪神学桎梏,使文化的各个领域从蒙昧主义、禁欲主义和神秘主义的枷锁中解放出来,创造了远比千年中世纪更多更绚丽多彩的成就,对人类文化宝库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摘编自康天意《文明的狂飙疾进时代》

材料三   1500年以前,人类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中。……直到1500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第一次有了直接的交往…因此,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   印第安人说:“哥伦布把欧洲强盗带到了美洲,破坏我们的文化,掠夺我们的财富,他是一个恶魔。”而欧洲人说:“哥伦布是一个有功之臣。”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思想文化的巨人”倡导什么理念“向愚昧和无知发起了挑战”?
(2)材料二中的“运动”是指什么?最早发源于哪个国家?作者说它“创造了远比千年中世纪更多、更绚丽多彩的成就”,试举两例予以说明。
(3)材料三中的“1500年前后”发生了什么大事?为什么说“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4)结合材料四及所学知识,分析欧洲人认为“哥伦布是一个有功之臣”的理由。
2022-10-25更新 | 17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学者徐复观(1903-1982)认为西方近代文化是一种技术化与官能化的文化,因而形成了缺乏人类爱的文化精神。他说:作为现代文化精神特性的,从积极方面说,或者可以称为极端的技术化的文化,除了技术成就外,便不算学问;在另一方面,或者又可以称为极端的官能化的文化,除了官能的享受以外,便没有人生。这两点,实际只是一个事物的两面:以技术来满足官能,以官能去推动技术。但若从消极方面来说此——这一现代文化精神的特性,则或者可以称之为这是没有人类爱的文化精神的时代。

——摘编自黄俊杰《徐复观对西方近代文化的评论》


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西方近代文化”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
2022-08-16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百所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5月联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人所言化学、光学、重学,盖由格物而至于尽物之性也。惟古之圣人皆以人道为重,故曰圣人人伦之至也。自尧舜三代以来,吾人皆奉圣人之教以为教,专致力于人道,而于物或不屑措意焉,是以礼乐文章高出乎万国之上,而技巧则稍逊矣。

——摘编自【清】俞樾

材料二   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议者必欲合之而以为一物,且一体而一用之,斯其文义违舛,固已名之不可言矣,乌望言之而可行乎?

——摘编自严复《与〈外交报〉主人书》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二人对中西方学说的态度。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思想界对中西方学说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
2022-09-30更新 | 144次组卷 | 2卷引用:湖湘名校教育联合体2023届高三9月大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文学变革运动与社会转型、文化变迁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中期韩愈、柳宗元发起古文运动,是安史之乱带来的社会危机所激发出的文人强烈的忧患和改革意识的产物。其主张一是文体的革新,即摒弃六朝以来流行的华而不实的骈文,在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建立新的散文。二是文风和文学语言的革新,提出“词必已出”和“文从字顺”,并借此昌明儒家之道,攘斥佛教。北宋面临着更加严重的统治危机,更为重视文以载道这个重要的理念,文章的议论成分、政治教化功能进一步增加。这种载道的古文在此后一千年间占据正统地位。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情况才有了根本的改变。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五四”新文学运动,是19世纪中期以来西方文明对中国全面冲击的产物。新文学运动的代表们指出:“我们反对古文,大半原为他晦涩难解,养成国民笼统的心思,使得表现力与理解力都不发达,但另一方面,实又因为他内中的思想荒谬,于人有害的缘故。这宗儒道合成的不自然的思想,寄寓在古文中间,几千年来,根深蒂固。……”所以,新文学革命是语言和思想同时操作,且更偏重思想变革。“五四”文学革命倡导的新道德以尊重个性权利、维护个人权益,并要求文学表现“个人的解放”,具有非同小可的意义。

——摘编自祁志祥《形式革命与思想革命:“五四”文学的复合审美追求》


(1)据以上材料比较唐宋古文运动与“五四”新文学运动的不同主张,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2)据以上材料指出两次文学变革运动的关系,并概括其共同作用。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世纪的英国,大力倡导宽容精神的代表人物就是约翰·洛克。洛克不仅由于反对君权神授、捍卫自然权利和开创三权分立理论而成为西方现代民主理论的奠基人。而且也以提倡宗教宽容而确定了英国启蒙思想的基调。1685年,洛克在一封长信中说:“任何私人都无权因为他人属于另一教会或另一宗教以任何方式危害其公民权利的享受。他作为一个人而享有的一切权利以及作为一个公民而享有的公民权,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无论他是基督徒,还是异教徒,都不得对他使用暴力或予以伤害。”

——摘编自赵林《宽容·启蒙·革命》

材料二   1640年革命初期到1688年“光荣革命”前的几十年中。先是国王对议会采取不合作策略;继而是革命阵营内部各派政治力量之间互不妥协;再后是议会妥协过渡,君主专制复辟,博弈过程总是以零和博弈或负和博弈而结束的。最后在“光荣革命”中,国王、辉格党、托利党以及两党内部各派,对各方利益要求理性地加以综合权衡,并在关键时刻和问题上适时地作出必要而适度的让步,终于取得了理想的正和博弈效果,完成了建立现代宪政的历史伟业。

——摘编自程汉大《17世纪英国宪政革命的博弈分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洛克的启蒙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I7世纪英国宪政革命的特点。并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