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6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材料   19世纪,西欧各国相继完成了监狱改革,提倡对犯人实施以惩罚劳动为主,教育导化为辅的刑制。列强以中国刑罚苛重、监狱落后等为借口,攫取了领事裁判权。1902年,赵尔巽上奏,列举了当时把犯人发配到偏远地区地方的流配制度中的“失弊”,建议仿照汉代输作之制。各省通设罪犯习艺所。在赵尔巽的督率下,安徽、江西、湖南、四川这几个省份州县级罪犯习艺所的覆盖面为全国之冠。到1908年,全国已经有20个行省和地区间建立起习艺所。习艺所设立后设立后,原来主刑中的徒、流二刑变得名实不符。1903年,刑部奏准删除充军名目。1910年颁布的《大清新刑律》将徒、流遣刑一并删除。分别改为有期、无期徒刑。各地在改良监狱时,纷纷吸纳罪犯习艺所确定的罪犯管理制度、劳作制度、教诲制度等。

——摘编自孙以东《赵尔巽与晚清罪犯流配制度的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晚清罪犯流配制度改革的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罪犯流配制度改革的影响。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历史学家李剑鸣说:历史解释的基本任务,是将零散而混乱的过去信息变成有条理有意义的历史知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关于戊戌变法的若干信息

序号信息
1康有为说“能变则存,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2康有为说“弱亡中国皆此物也(指旧的官僚体制),诚宜尽撤。”
3光绪帝在103天的时间内,发布了二三百条涉及几乎所有方面的上谕。
4康有为说如要“尊君权”,“非去太后不可”。
5维新派认为“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图自强在一反掌间尔。”“三年而宏规成,五年而条理备,八年而成效举,十年而霸图定矣”
6地方官吏中只有湖南巡抚陈宝箴支持变法。
7积威既久,皇上见西后如对狮虎,战战兢兢,因此胆为之破,至今每闻锣鼓之声,或闻吆喝之声,或闻雷辄变色云。……而诸臣之敢屡次抗拂上意者,亦恃西后为护符,欺皇上之无权也。
8赫德说维新派“不顾中国的吸收力量,三个月内所想改革的政事,足够中国九年消化”
9《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不仅顽固派难以接受,不少维新派也接受不了,翁同和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
10“皇上下诏定国是。决行改革,于是诸臣上奏,虽不敢明言改革之非,而腹诽益甚。五月初王下诏废八股取士之制,举国守旧迁谬之人,失其安身立命之业,自是日夜相聚,阴谋与新政为敌之术矣。”


上面材料是关于戊戌变法的一些零散信息,请你围绕“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这一主题,将这些零散信息概括整理出有条理有意义的历史知识。
3 . 阅读下列材料,并完成要求。

材料一 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开展变法运动。管仲兴齐,用的是商人的办法。管仲规定,鱼盐可以自由出口,关隘只登记不征税。他还提出“寓税于价”的办法,把税收隐藏在商品里,实行间接收税。商鞅变法出台了众多法令,比如“重关市之赋”,他认为“货币活跃了,粮食就萎缩了”,因此对货币抱持敌视的态度。

材料二 20世纪初,商部还仿照西方国家和日本的商会模式,颁布实施《商会简明章程》,倡导各地商人设立商务总会和分会。在此后的数年内,各地商会如火如荼。至1907年,全国80个重要的城市商会代表聚集上海,倡议成立了华商联合会,全国商会息息相关,联成一体。

材料三 中央对地方政府的放权开始于1981年的财政包干制度,国务院宣布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包干体制,除了京津沪三大直辖市之外,其余省份均进行形式各异的财政包干,这一制度被形象地称为“分灶吃饭”,也就是“统收统支”的一口大灶已经养不活那么多儿子了,于是各自分开吃小灶,温饱苦乐,自求多福。1987年前后,国务院相继提出了“企业承包”、“部门承包”、“财政大包干”、“外贸大包干”、“信贷切块包干”,时称“五大包干”。

——以上材料摘编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管仲经济改革和商鞅变法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初清政府颁布实施《商会简明章程》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央政府推行财政包干制度的作用。
4 . 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事件。阅读材料:

材料一 (日本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日本聘请的外国专家,在日本人的监督下,从1875年-1876年的五六百人,上升到1890年的3000人左右。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材料二   日本人地理观、世界观的转变,要求模仿荷兰制度实行社会改革,使得日本能够冷静地按照当时的国际秩序和惯例处理外事问题。吉田松阴等“志士们”具有近代西方强国的视野和使日本成为世界强国的抱负,更重要的是他们掌握了以近代西方先进武器和体制建立起来的武装力量。再加上当时外部有利的国际环境,使明治维新的成功被誉为“世界奇迹”。

——摘编自唐纳德·基恩《明治天皇:1852-1912》

材料三   倘若我们把“明治”理解为“明智”,便会发现,明治天皇和他的臣僚们在当时复杂的内外形势下,是多么“明智”地选择了自己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既给日本带来了无尽的好处,也给邻邦带来了无尽的灾难。

                                                                   ——摘编自王光波《一本书读懂日本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日本向西方学习的特点。
(2)据材料二,概括日本明治维新取得成功的原因。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这条道路“既给日本带来了无尽的好处,也给邻邦带来了无尽的灾难”。
5 . 20世纪以前,欧洲对俄国的影响要比俄国对欧洲的影响大得多,而且这种影响一直是俄国发展中的一个主要因素。下列选项中不能为此提供佐证的是
A.工业革命推动了l861年废除农奴制的改革
B.受西方启蒙思想影响发生了“十二月党人”起义
C.马克思主义推动了俄国社会主义思潮的传播
D.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推动了俄国农奴爆发起义
6 . 宋代话本中很多故事涉及王安石变法。例如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妾孀居二十年,也在出免役、助役等钱,钱即出而差役如故。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A.新法引起了人民大众的普遍不满B.免役以牺牲百姓利益为代价
C.话本作为文学史料价值不大D.变法中存在一定扰民现象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材料   占田不是官府授田,对自耕农来说,它意味着一夫一妇占的100亩私田获得了法律上的承认,而没有占够100亩的一夫一妇可以继续开垦荒地,取得法律所规定的亩数。同时,占田令所规定的课田数又低于占田数,一夫一妇可有30亩的田亩自由经营。对于官僚士族来说,占田令意味他们已经获得的私有土地与佃客、衣食客的数量,在各自相应的等级里得到了法律承认。而没有获得或其数量不足者也依法取得了获得相应土地与佃客数量的权利。它规定了官僚士族可以免除赋役的佃客、衣食客数量,这就意味着在此数额以外的佃客必须向政府缴纳赋税。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概括西晋占田令的内容。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晋颁布占田令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材料   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海疆危机的刺激下,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首任巡抚刘铭传不仅是抗法功臣,还是洋务运动中比较具有时代眼光、革新思想和实干精神的杰出代表人物。在他任职巡抚的六年中,对台湾进行了广泛而大胆的改革,这次自强新政的主要内容如下:一是巩固海防,包括筹建海军、建兵工厂、修建沿海炮台和编练新军等内容。二是建设交通,包括新建铁路,发展电信和建立新的邮政制度等内容。三是发展商务,包括设立商务局、招募侨资设立轮船公司和实行樟脑专卖等内容。四是抚番和垦荒,主要有招抚番丁和福建平民扩垦、推行番汉杂居、设置番学堂等措施。五是提倡新式教育,建立西学堂和电报学堂。培养新式人才。六是整理财政和增设府县,主要是清理田赋和重划台湾行政区划。刘铭传顶着巨大的阻力做出了巨大的成就。但他的继任者由于目光短浅,思想僵化,尽废其新政,使得这次有计划、有成效的“以一岛基国之富强、以一隅之设施为全国之范”的改革就此夭折。

——据(日)稻叶君山《清朝全史》


(1)根据材料,说明刘铭传在台湾推行自强新政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刘铭传的台湾自强新政。
2020-04-20更新 | 49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市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材料   西魏立国于关陇一隅之地,地理环境、人力、物力和文化等方面的条件,都不能与东魏和南朝萧梁抗衡。苏绰是西魏改革的谋主,他制定的“六条诏书”成为西魏北周的治国纲领和施政方针。令诸州郡县长官,“每至岁首,必戒敕部民能操持农器者,皆令就田,垦发以时”,对那些游手怠惰、不勤农事者,则加以惩罚。认为古今帝王“置臣得贤则治,失贤则乱”,提出“今之选举者,当不限资荫,唯在得人罢黜冗官及扰乱细民之污吏,实行官吏考察制度,对各级官吏“任而试之,考而察之。起于居家,至于乡党,访其所以,观其所由”。要求地方官在征收赋役时,应“斟酌贫富,差次先后”,差发徭役应防止“贫弱者或重徭而远戍,富者或轻使而近防”的弊端。在“六条诏书”的指导下,西魏北周政治呈现出一派新的气象,因而转弱为强,最终灭掉北齐。

——据孔毅《西魏北周改革述评》


(1)据材料概括“六条诏书”对地方官员的要求。
(2)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简析西魏改革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1895年6月,光绪帝颁布的12道新政诏书遭到抵制,珍妃之兄侍郎志锐及其师文廷式暗助光绪寻求宫外人士支持。次年,珍妃遭慈禧杖责,太监寇良才问斩,文廷式等被定为“翁党”遭贬斥,宫廷关系紧张。这从侧面反映出维新变法
A.受制于旧式宫廷政治B.激化了清廷内外朝矛盾
C.改变了清廷权力结构D.开启政治博弈的新局面
2020-02-13更新 | 955次组卷 | 26卷引用:河南省新乡市新乡县龙泉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