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4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 . 材料唐朝安史之乱后,政治局势十分混乱。唐顺宗继位后,于公元805年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改革,政治上,针对宦官专权掠夺人民的暴行,下令取缔官使,禁止五坊小儿为非作歹;针对藩镇军阀割据国家的现状,提出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反对藩镇割据的政治主张;在用人路线上针对朋党之争,坚持任人唯贤,坚决打击分裂势力,严惩抗拒朝廷的官员。经济上,加强盐税管理,整顿财政;规定在全国各地整顿税率,减少宫廷费用支出。军事上,起用素有威望的老将,准备在铲除恶势力的同时削平藩镇。在短短的456天内,如此迅速的革新遭到反对派的种种阻挠和破坏。806年唐顺宗驾崩,革新目标没有能够实现,改革最终以失败告终。

——摘编自《柳宗元与永贞革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顺宗改革的社会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顺宗改革的特点并简析改革失败的原因。
2021-05-17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凉山州2021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清代地方官制,各省总督和巡抚,有品级之差而互不统属,存在州县之上职官层次多而权限不清。1907年清政府颁布《直省官制通则》首先,明确了在地方实行省、府(直隶厅、直隶州)和厅、州、县的三级行政体制。改革州县官任命制度,改为由各省任命试署,而报部批准,实际任命权在各省。其次,它规定改变主管官员任用私人办理行政事务的制度,将幕僚、书吏由纯个人形态转变为机构形态,同时设置“佐治各官”即职能性官员。佐治各官不同于由州县官个人聘用的幕僚,属于按一定程序正式任命的国家官员。这种任用程序决定了他们不仅要对州县官负责,更重要的是要对国家负责,由他们来承担州县的各种行政职能,乃是使得清代州县行政摆脱家长制、家产制而实行法治化运作的前提,可以使得州县行政组织趋于合理化。此外,还规定各省实行官员集体议事制度,督抚须定期传集司道以下官员会议紧要事件,后者作为国家官员的性质因此而突出,而其对于督抚的个人依附性质被淡化,但影响了州县官的施政自主性和主动性。清政府在改革州县官任命制度的同时,着手建立相关的学习培训制度,学习内容为各种近代性质的行政知识。

——摘编自魏光奇《晚清的州县行政改革思潮与实践》


(1)根据材料,指出晚清地方行政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晚清地方行政改革予以简评。
2021-05-10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凉山州2017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初,民多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而豪强征敛倍于公赋。给事中李安世上言:“岁饥民流,田业多为豪右所占夺;虽桑井难复,宜更均量,使力业相称。又,所争之田,宜限年断,事久难明,悉归今主,以绝诈妄。”魏主昆善之,由是始议均田。

——《资治通鉴》卷一三六《齐纪二》武帝永明三年(四八五)

材料二 (唐初)由于三省宰相相互间“日有争论,纷纭不绝”,以致各项政令不能及时下达,为此,乃创设政事堂宰相集议制度。中书门下省参加政事堂集议的,多时有至十几人,最少则只有两人,即中书令及门下侍中。集议时有一主席,称为“执笔”。讨论结果,由他综合记录,等于现在之书记长。此项主席轮流充任。有时一人轮十天,有时一人轮一天。大家的意见,不仅由他综合记录,而且最后文字决定之权亦在他。国家一切最高政令,一经政事堂会议决定,并经皇帝同意后,便送尚书省分六部具体执行。尚书省共分六部,即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唐玄宗时,设立“中书门下”,政事堂宰相集议制度由此瓦解。

——据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改革前社会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初政事堂宰相集议制度的特点并简析其作用。
4 . 春秋战国时期,旧贵族阶层不断遭到打击。下列对其权益有较强冲击作用的是
A.君轻民贵思想、焚书坑儒B.有教无类思想、军功授爵制
C.有教无类思想、中朝的设立D.“仁”的思想、郡县制
2021-05-08更新 | 27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凉山州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崇祯皇帝锐意改革。上台之初,他就除掉了魏忠贤,大快人心。但是他面对的形势又极其复杂。发源于陕西的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已成燎原之势。关外满洲兴起,连克沈阳等重镇,觊觎中原。内部形势也不妙,明朝的最后几位皇帝大多是无道昏君,官场腐败,宦官专权,社会风气低迷涣散,更加重要的是在人们心目中明朝统治的合理性已经消失殆尽,农民结群为盗。

崇祯皇帝把改革重点放在了惩治腐败上,他选择依靠特务机关,也就是东厂和锦衣卫,侦查拿获了一些官员贪渎的案件,但崇祯皇帝无法阻止厂卫特务们渎职贪腐。崇祯陷入了一个无解的死循环,改革最终失败,明朝也走向了覆亡。


(1)根据材料,归纳崇祯帝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概括崇祯帝改革的特点,并指出其失败的根源。
2021-05-07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凉山州冕宁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02年沈家本被清廷任命为修订法律大臣,他力主“变法图强”,近可以收回治外法权,远可以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确定了以“参考古今,博稽中外”为修律指导思想,短短数年,起草的主要新法有《大清新刑律》《大清商律草案》《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法院编制法》《违警律》《大清监狱律草案》《大清刑事诉讼律草案》《大清民事诉讼律草案》和《大清民律草案》数十种之多,同时他编译教材,创设法律学堂造就司法人才,实现了巨大的变化,但制定的《破产律》完全抄自日本破产法,与当时经济发展水平和运行机制产生严重抵牾而流于具文。由于清朝很快被辛亥革命的浪涛所吞没,所以制订的新法大多没有颁布施行,但却为继起的北洋政府所援用。

——摘编自王学减《法治之难:大清法治建设的失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沈家本修律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沈家本修律中得到哪些启示。
7 . 南宋浙东学派强调经世致用,主张积极改革时政。他们却否定王安石采用国家经营生产和贸易方式扩大财政收入的理财方法,尤其反对青苗法、均输法和市易法。这反映了
A.商品经济发展对市场自由的要求B.经济重心南移推动文化重心南移
C.理学思想不再适应社会变革需要D.社会结构变化影响国家政策制定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赵宋的社会危机到仁宗朝已成燃眉之急。不少“以天下为己任”的大臣,如宋祁、包拯、富弼、欧阳修等,纷纷上书朝廷,要求革新政治。范仲淹综合了各种变法主张写成了一份系统的改革方案:明默陆、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其核心是改变文官三年一升,武官五年一迁的‘磨勘法”对官员进行严格的考试,按政绩好坏决定升降。另外,要求改变恩荫官员冗滥、官宦子弟与“孤寒争路”的状况;改革科举“专以词赋取进士,以墨艺取诸科”的旧办法,“取以经济之才”,使经世致用的人才补充到统治阶层中来。由中书省和枢密院负责严格选择地方官,以革新吏治。均公田、厚农桑、减徭役等条,有利于保护生产的发展和赋役的均平。修武备主要是在京城及附近招募5万人戍守京都以助正兵。宋仁宗基本上接受了这些建议,庆历三年(1043年),陆续以诏令形式将革新办法颁行全国。但遭到反对派抵制后,宋仁宗也降低了推行新政的热情。可是宋代士人风骨得以振奋,更激发出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形成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风尚。严重的社会危机与“新政”的震荡余波,渐趋普遍地酝酿着新的改革大潮。

——摘编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仁宗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宋仁宗改革。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百日维新之际,慈禧太后“戒帝毋操之过蹙”,要求光绪帝“但留祖宗神位不烧、辫发不剪”。光绪帝在变法期间曾十二次到颐和园向慈禧太后请示,得以在短时间内颁布诸多法令。由此可见,慈禧太后
A.固守传统的封建思想B.逐步还予光绪帝实权
C.既得利益因变法受损D.支持有序渐进的变法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那七国地广兵强,大略相等。余国如越,虽则称王,日就衰弱。至于宋、鲁、卫、郑,益不足道矣。自齐威王称霸,楚、魏、韩、赵、燕五国,皆为齐下,会聚之间,推为盟主。惟秦僻在西戎,中国摈弃,不与通好。及献公薨,子孝公代立,以不得列于中国为耻。

——《东周列国志》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以前秦国的发展状况怎样?

材料二   (商鞅变法)其中究竟有哪些新东西呢?第一次变法条令,其中只有关于什伍连坐、奖励耕织,以及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实行严厉处罚的内容,算是独创的。其他如奖励军功、发展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确立等级爵位制的改革,当初齐、楚、燕、赵、魏、韩亦各皆然。商鞅的第二次变法条令,也是各国都已实行过了的。

——程念祺《国家力量与中国经济的历史变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的“独创性措施”对秦国的贡献。

材料三   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

——列宁


(3)运用材料二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商鞅变法。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