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监察与谏议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时期,由于封建监察制度尚处于创建和形成过程中,监察机构及其职权的行使只是相对独立,由位次于丞相的御史大夫一身二任,在隶属关系上多少受到丞相统制。 至唐代,监察机构不仅独立,而且更加健全。中央御史台下设台院、殿院和察院,分工监察, 自成系统。元代的御史台与中书省、枢密院三权分制,地位并重,鼎足而立......我国古代监察官员的选拔与任用上其标准均严于一般官员,历代都非常重视德、才、识三方面的考察。 不仅要求监察官员必须具有清廉耿直、刚正不阿、敢谏敢言等品格,而且要求监察官员具有 较高的文化水平。此外还要求监察官员有丰富的从政经历和治政能力......汉初制定的《监御史九条》是监御史监察地方官吏的法律依据。汉武帝时期制定的《六条问事》是我国第一部地方监察法规,对我国的监察制度有深远的影响。宋朝颁布的《诸路监司互察法》规定监司之间或监司与属官之间,有相互监督的权力,发现有违纪违法者可以相互举报。

——摘编自《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历史沿革、特征及借鉴意义》

材料二   自公元前6世纪开始,古代雅典就逐步确立和实施了奴隶制民主共和政体。作为城邦最高权力机关的公民大会,不仅选举产生行政官员,也随时可对行政官员实行弹劾和惩罚。五百人议事会是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按地域部落分成10组轮流值班。在没有召开公民大会期间,五百人议事会承担着对国库、国玺和政府官员进行监察的职责,并负责监督公民大会通过的各项法律的准确执行。陪审法庭主要是司法机关,但也行使着监察机关的权力,对行政官员的活动予以督察。古代西方监察制度自成体系,其产生具有历史合理性,推动了西方政治文明的发展。

——摘编自王晓天《中西古代监察制度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监察 制度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相比,古代雅典监察体制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中西古代监察制度差异的主要原因。
2 . 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代监察制度是封建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历代统治者为了巩固封建专制统治,继往开来,精心制定了一套完备而又严密的监察制度。明代的巡视监察是整个监察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制度渊源,可远溯于西汉刺史察郡之制。这一制度盖因其“传车周流,匪有定镇”,被顾炎武称为“百代不易之良法”。

明以前对地方的监察主要有两种方式,由长驻一地的监察官员(专官),或临时派遣的监察官员(特遣者)执行之。元朝统治者在省一级区划设提刑按察司(肃政廉访司),作为长驻地方的监察机构,同时又定期派遣监察御史前往巡按,把两种监察方式组合起来,做的是简单的加法。长驻一地的监察官员(专官)容易与监察对象形成这样或那样的利害关系,站在同一个立场,使监督失去实效,或者说弊大于利。明朝统治者的做法,不是简单地把按察司(肃政廉访司)官员和监察御史两种监察方式加在一起,而是进行了改革。

明代全国有十三个布政司(习惯上仍称省),对地方的巡按,由地方的提刑按察使司和中央派遣十三道监察御史共同执行。统治者在设计十三道监察御史职责时,并非像传统做法那样按照行政区域规划﹣﹣明十三道的名称前都冠以各省的省名,然而各道监察御史行使职权并不限于该省。除在各省履职外,各道监察御史还“各协管两京、直隶衙门”(包括两京、直隶所属府州卫所),而京畿重地及其衙门是封建王朝的中枢所在,曾是监督中的难点。与元代相比较,明代地方监察体制看似零乱,实则较好地体现了有效监督的准则。

﹣﹣摘编自修晓波:《明代巡视监察制度若干问题探讨》

材料二:北京政府统治时期就是我们俗称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大量引进吸收西方思想文化,并且在政治体制上也效仿西方的议会制度。在反腐败国家立法与监察体制上,主要设立的是平政院。平政院被称为“中国第一个行政诉讼审判机关”,行使着近代中国“形式上的行政法院”的职能,法学学者对平政院的关注多从其司法职能的角度,但是在1916年6月前,平政院并不侧重于司法审查 ,而是进行行政监察与受理行政诉讼并举。

民国初年中国确立新型政治体制后,立法者在法律传统进行现代转型的大背景下,希望通过设立一个结合中国传统监察与近代西方行政法院两职能于一体 , 直隶于大总统进行行政监督的特殊机关,检验实现中国传统与近代新旧法制更迭的一个途径。平政院设立的意义不在于其为中国的第一个行政诉讼审判机关,而在于它是当时中国人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将中国固有的制度与西方思想相结合的产物。虽然其形同虚设,但并不能抹杀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

——浅析中国近代有关反腐败的国家立法与监察体制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明朝监察制度改革的历史背景。
(2)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概括明朝较之于元朝在地方监察制度上的变动,并分析其作用。
(3)根据材料二,分析近代以来中国监察制度发生了什么样的新变化。
2020-06-05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云浮市罗定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自古以来,中国一直注重对权力的监察制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经历了悠久的发展过程,形成了完整的制度和严密的法律体系。……由于监察主要以官为对象,因此在官僚制度取代世卿制度以后,监察制度才获得了独立的发展。……几属立法、人事、行政、经济、军事、司法、文教、礼仪、祭祀等均纳入监察的职掌范围。正是由于监察机关对国家的稳定起着一定的作用,历代统治者均极为重视。

——摘编自张晋藩《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材料二   清政府1908年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虽然它仍然规定“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但它首先要求“上自朝廷,下至臣庶,均守钦定宪法,以期永远率循,罔有逾越”;其次规定不经议院议决,君主就不能颁布法律,“已定之法律,非交议院协赞”,君主也无权“以命令更改废止”。这种一切权力都是法律监督对象的宪政观念的诞生、传播和逐步被接受是法律监督近代化的最大成就。在传统的监督体制中,监察机构独立承担着整饬吏治的职责。近代逐步确立了集立法、行政、司法和审计监督等各种法律监督于一体的综合监督体制和分权制衡的法律监督原则。随着报纸、电台等新式传媒工具的出现和“庶政公诸典论”等立宪指导思想的公布,“庶人不议”的禁令解除了。几千年的封建文化专制出现了松动,人们第一次可以合法地指陈时政,议论国事。同时“党禁”的解除使得政党政治第一次登上了中国的历史舞台。这些新生事物为中国法律监督体制注入了新的活力。

——摘编自刘双舟《简析我国法律监督体制的近代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中国监察制度的主要变化。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当代中国监察制度建设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一直实行自上而下的垂直领导体制,地方监察机构和官员直属中央领导。自魏晋起,中央监察机构与行政机关分离,组成独立的监察体系,直接对皇帝负责,且不受其他行政部门的约束和羁绊。汉魏时一般通过察举考试的方式选用御史,至唐、宋、明、清,需进士出身方可担任御史。唐、宋、元的御史台和明清的都察院均为中央最高一级的衙门。如宋代监察御史自“宰相至百官,自三省至百司。不循法守,有罪当劾,皆得纠正”。隋仿汉代旧制,颁布了巡察诏条六条。唐玄宗时,专以察吏六条巡行监察地方官吏。

——摘编自唐海歌《承袭与变异: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述论》

材料二   孙中山在“五权宪法”学说中就提出,主张吸收古代设立“专管弹劾宦官”的经验,使监察权力独立。民国建立以后,依照西方三权分立制度,由议会掌监察,但是“议会本职,在于立法,以之监察,不独旷耗时日于行政之琐屑,抑且陷立法机关于政争之旋涡”,而且孙中山的后继者也没有完全按照孙中山的构想实施。北洋政府的平政院虽掌有监察职权,却根本没有监察的实权。南京国民政府监察院受国民党中央监督指导,依法律行使检察权。然而由于制度结构方面存在诸多不合理因素,加上该机制的操作主体出于自身或客观原因,未能完全承担起应有的责任,难以承载起反腐使命。

——摘编自韦庆远、柏桦编著《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监察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历代帝王重视监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孙中山的监察构想作出简评。
2020-03-24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中山市第一中学丰山学部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段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汉建立后,承袭秦制,中央设御史大夫,监察包括丞相在内的百官。汉武帝时,把全国分为十三个州作为监察区,每州设一个刺史负责监察。刺史级别不高,官秩(级别)不过六百石,约等于中下等县令。但他位卑权重,可代表中央,监察二千石的地方高官、豪强势力,甚至诸侯王。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谏议制度在唐宋时发展到成熟阶段,主要标志为职官与机构设置日趋完备。唐朝的门下省和中书省都有谏议权,并分别设有补阙、拾遗两种谏官;宋朝专设“谏院”为独立的谏议机构。大量著名文人出任过谏官,如唐代诗人杜甫、白居易、王维、陈子昂当过拾遗,宋人司马光、欧阳修、苏东坡、范仲淹当过谏官。唐太宗有纳谏雅量;宋太祖为后世皇帝立下祖训“不杀上书言事人”。

——摘编自晁中辰《中国古代谏议思想与谏议制度刍议》


(1)根据材料一,概况汉朝监察体系的构成,并指出刺史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唐宋时期谏议制度的特点。
2020-01-11更新 | 117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封驳就是封还君主失宜的诏令而不下行,驳正臣下有误的奏章而不呈递,其中包含了对公文权力运行的审查与监督,驳正违失指对中央及地方官员的权力监察。北宋前期通过银台封驳司主管公文的传递、审查、新闻发布和档案的整理留存等,是公文传递审查权和封驳权的合一,机密公文必须要经过此机构的审查才能发送,皇帝的诏命、宰相和枢密的公文都要经过此机构的审查,才能发放有关部门执行。

                     ——孟宪玉《宋代封驳制度权力制约的精神的当代价值》

材料二 美国宪法设计了一个不允许任何权力分支部门掌握全部政府权力,同时又能整体而有效地推进政府工作的权力关系模式。它规定国会有权要求总统条陈政策以备审议,有权建议、批准总统对其所属行政官员的任命,有权批准总统对外缔结的条约等,从而体现了国会对总统的制约。……同时,美国宪法还规定了总统对国会的制约。表现在:总统有立法发掘权,副总统兼任参议院议长,对立法机关的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

                                   ——《论权力制约原则》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封驳制度的内容和作用。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宪法设计权力制约的理论依据和特点。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封驳制度与美国权力制约的主要不同点。
2019-12-27更新 | 178次组卷 | 26卷引用:广东广州执信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三历史卷
7 . 自古以来,世界各国都注重对权力的监察制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刺史”即是刺举不法之人。(汉)武帝时称部刺史,全国划分为十三个部(州),每部(州)包括若干个郡。每年秋八月,刺史分部周行督察,年终返京奏报,其没有常设的办事机构,走到哪里便临时设“治所”或“所止理事处”,作为中央政府派遣的监察特使其具体职责从一开始就有明文规定,即“六条问事”。对于郡国诸侯王的行为一经查出有违法之处,便可奏报皇帝,其不察小吏,专察大吏,不光举劾奏报,还可以贬退大吏,刺史受中央御史中丞直接管辖,地位并不高,属下大夫,待遇也不丰厚,每年秩六百石,但刺史所监察的对象却远远高出自身的地位,可以监察二千石的官吏(地位相当于郡守,即地方最高职位)。

——摘编自窦重山《浅论刺史制度的产生及其演变过程》

材料二 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欧美各国的国会或议会都曾取得过“至高无上”的地位,拥有很大的权利。不论是共和制还是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精髓都是使权力分散,以达到权力间相互制约的目的。因此,各国的议会或国会不但拥有立法权,而且拥有对政府进行监督的权力,结果造成议会权力膨胀,政府权力萎缩的状况。

——摘编自马世力《世界史纲》


(1)据材料一,指出汉武帝时部刺史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设立部刺史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特征。以美国为例说明美国的民主政治制度如何体现了对权力的监察和制约的。
8 . 反腐倡廉,提高政府官员的行政能力和效率,是古今中外政治史的一个重大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   依照传统理论,从政之道首先要有良好的人格和品性,一个从政者应该是一个有德行、有责任心的人,这样的人居于官位,一方面能保证更大程度地发挥权力的正面效能,防止权力异化,另一方面,在“上行下效”的原理下,好的官德会形成良好的官风,好的官风又会带动形成好的社会风气,如果民众都能自觉效法官员的道德行为,天下之治便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了,所谓“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所以,儒家一贯秉持“有治人,无治法”的观点,主张“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身教重于言教,这一观点为后代执政者所普遍接受。

                              ——孙季萍   冯勇《中国传统官僚政治中的权力制约机制》

材料二   清政府1908年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虽然它仍然规定“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但它首先要求“上自朝廷,下至臣庶,均守钦宪法,以期永远率循,罔有逾越”;其次规定不经议院议决,君主就不能颁布法律,“已定之法律,非交议院协赞”,君主也无权“以命令更改废止”。这种一切权力都是法律监督对象的宪政观念的诞生、传播和逐步被接受是法律监督近代化的最大成就。

在传统的监督体制中,监察机构独立承担着整饬吏治的职责。近代逐步确立了集立法、行政、司法和审计监督等各种法律监督于一体的综合监督体制和分权制衡的法律监督原则。随着报纸、电台等新式传媒工具的出现和“庶政公诸舆论”等立宪指导思想的公布,“庶人不议”的禁令解除了。几千年的封建文化专制出现了松动,人们第一次可以合法地指陈时政,议论国事。同时“党禁”的解除使得政党政治第一次登上了中国的历史舞台。这些新生事物为中国法律监督体制注入了新的活力。

                                 ——摘编自刘双舟《简析我国法律监督体制的近代化》

材料三 自1938年8月到1943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先后制定了《惩治贪污暂行条例》《惩治贪污条例》等有关廉政建设的法规,在1943年2月召开的西北局高干会议上,边区政府对王震等22名克己奉公,功绩卓著的干部以隆重的表彰和奖励,毛泽东逐一为每份奖状题字,使受奖者感到莫大的光荣。同一次会议上,王华亭等6人因违法乱纪受到开除党籍或严重警告处分。

                                   ——《建党85周年特稿:五个案例见证党的反腐之路》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中国监察制度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指出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廉政措施有何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9 . 材料:明初朱元璋在中央设御史台,掌监察。1382年改称都察院。长官有左右都御使等.专职弹劾百司。此外,还建立了御史巡按的制度和设置了专门的“以下察上”的六科给事中,分别负责到各地考察和监督中央六部的活动。监察御史官阶虽低,威权却重,外出巡查,号“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可立决。六科给事中级别低微,但可以对高级官员进行监察检举,1397年明太祖正式颁行《大明律》,其开篇便是尊学儒学的《六礼图》……为唤醒官吏的良知,朱元璋亲自编写《醒贪简要录》赐给官员。《大明律》把《受赃》专设,篇,条目详尽严谨,……凡贪赃钞六十两以上者,剥皮并袅首示众。

——摘自赵毅、赵轶峰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概括明太祖时反腐措施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太祖反腐的社会背景。
2019-09-24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2019广东省揭阳市第三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和明代地方行政和监察制度比较表

宋代明代

地方行政
每略设四监司,分掌财政、军政、刑法及仓谷;各州加设通判,知州发出的政令须由通判副署;通判可直接向中央报告地方吏治的得失各省设三司,分掌行政、军事及司法,互不统属,直隶中央;分封子孙为王,以镇守地方,屏藩皇室

监察制度
设独立的谏院和御史台,监察百官,以监督宰相为要务中央设都察院,监察百官;置十三道监察御史,巡视地方

材料二   清朝前期,政府征集名儒编纂巨籍三十多种,一以整理文化遗产,消磨学者精力;一以销毁禁书,统制思想。康煕时敕修、雍正初完成的《古今图书集成》,凡一万卷;乾隆时的《四库全书》,凡三千四百五十七部,七万九千七十卷,更是巨籍,对学术的贡献亦甚大。

——以上材料据江增庆《中国通史纲要》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宋、明两代地方行政和监察制度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说明清朝统治者大修典籍的动机及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