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监察与谏议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8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中国古代王朝为加强对封建官僚的监督,建立了相对独立于行政系统的监察系统,在中央和地方均设置监察官。下列负有监察职能的官职是
A.监御史、柩密使B.节度使、通判C.御史大夫、刺史D.三司使、刺史
2022-01-03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达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宋代以前,台谏官的选任和进退通常由宰相掌管。宋代改由皇帝亲自任命台谏官,仁宗时,宰相李迪擅用亲旧二人为台官。仁宗下诏责之,曰“祖宗之法不可坏也,宰相自用台官,则宰相过失,无敢言者也由此可见,宋代台谏制度
A.有效制止官员以权谋私B.打击异已成为政治工具
C.起到了规谏皇帝的作用D.巩固皇权防止权移臣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夫纠察之官,是持邦宪,耳目之任,以司君听。”据下表可推知,唐代
时代监察官事迹
唐高祖万年县法曹孙伏伽诚直,指陈得失,无所回避,被提拔为侍御史
唐太宗待御史张行成“纠劾不避权威”,为官员所忌惮
唐代宗苏州刺史李筠觐见代宗“敷奏样明,不事权贵”,留任御史大夫

A.监察制度已逐渐完善B.监察利于推动社会治理
C.监察职能发生了变化D.监察官员社会地位尊崇
2021-12-19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部分校2021-2022学年高二12月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刺史即是刺举不法之人。汉武帝时称部刺史……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部(州)……每部(州)包括若干个郡,刺史分部周行督察,年终返京奏报……刺史没有常设的办事机构,走到哪里便临时设“治所”或“所止理事处”……刺史作为中央政权派遣的监察特使,其具体职责从一开始就有明文规定,即“六条问事”……对于郡国诸侯王的行为一经查出有违法之处,便可奏报皇帝……刺史不察小吏,专察大吏,不光举劾奏报,还可以贬退大吏……刺史受中央御史中丞直接管辖……地位并不高,属下大夫,待遇也不丰厚,每年秩六百石……刺史所监察的对象却远远高出自身的地位,可以监察二千石的官吏。

——摘编自窦重山《浅论刺史制度的产生及其演变过程》

材料二 在效忠和效率这对困扰所有国家官僚机构的矛盾中,中国传统国家一向着意点就是前者;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度,生活节奏相当缓慢,不在军情紧急情况下,行政效率一般不是大问题,而效忠与否往往关系着王朝的生死存亡,任何官员个体或者群体对皇权不忠,都是皇帝无法容忍的。一个庞大的全能式的行政体系,本身存在无限扩张权力的可能性,如果没有另外一种机制制衡,后果将难以设想。这将会导致皇权无法有效地控制局面,中国古代监察系统即是这种制衡机制的表现之一。传统中国的制衡机制,跟其他古代国家相比,应该说是比较好的。当然,其缺陷也是很明显的。

——摘编自张鸣《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


(1)据材料一,指出汉武帝时刺史的特点及其工作机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设立刺史的主要目的及其意义。
(2)据材料二,概述中国古代监察系统的功能。
5 . 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发生于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时御史何正臣上表弹劾苏轼,奏苏轼移知湖州到任后谢恩的上表中,用语暗藏讥刺朝政,此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苏轼在御史台受审。这反映出
A.北宋监察体系非常严密B.“监察官员”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
C.御史台加强中央集权的职能D.苏轼对移知湖州个人情绪突出
2021-12-18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宜宾市第六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古代一官职,“职在典京师,外部诸郡,无所不纠。封侯、外戚、三公以下,无尊卑。”该官职是
A.监御史B.司隶校尉C.监察御史D.提点刑狱司
2021-12-18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Z20联盟)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明太祖朱元璋规定,“自布政司至于府、州、县官吏,若非朝廷号令,私下巧立名目,害民取财”,准许百姓联名赴京告状。民众监督成为皇帝获取监察信息的重要渠道。材料反映出明初
A.皇帝独揽全国的监察大权B.监察机构的职能得到完善
C.皇帝鼓励民众对官吏进行监督D.中央职能部门得到进一步健全
2021-12-17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白城市第十四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我国古代监察制度从汉朝台谏(御史台与谏官)分置到唐代台谏相辅,到明清演变为台谏合一的体系,这一演变趋势强化了御史的纠弹百官的职能,弱化了谏官的谏诤帝王的职能。这一变化
A.强化了君主专制B.纠正了机构重叠弊端
C.提高了监察效能D.保障了监察机构独立
2021-12-16更新 | 152次组卷 | 3卷引用:四川省绵阳东辰国际学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三)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唐初,在地方州之上分设十道监察区,命监察御史等分巡各道州县。唐代中期,采访使、观察使等相继成为各道的专职监察官,他们也有了固定的驻所和属僚,一些监察长官还获得了“黜陟”等人事任免权限。这反映出唐代中期
A.监察机构名存实亡B.监察制度持续强化
C.中央集权一度增强D.监察官沦为地方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秦汉大一统国家形成后,在中央设置了谏议、封驳等机构,决策机制中有廷议、廷推等制度,民间舆论也对政治生活中产生了一定影响。这些制度和政治活动
A.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君权B.避免了君主的决策失误
C.保障了监察机制的独立D.形成了宽松自由的政风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