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1787年宪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14 道试题

1 . 由专制向民主转变是历史发展趋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雅典城邦大约划分为100个市区,各市区按照大小比例选举出数目不等的候选人,然后从候选人名单中用抽签的办法确定实际上的公职人员。每人都有出任公职的平等机会,不至于集中在少数人.选举出的公职人员如果得不到公民大会的支持,就会立即被赶下台

——《古代希腊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与法律思想》

(1)材料一体现了雅典城邦选举制度的哪些特点?

材料二伯里克利……将权力转移到由全体男性公民组成的公民大会手中。公民大会是处理雅典事务的最高权力机构。它一年召开40次例会,如果需要的话,还召开临时会议,不仅解决一般政策问题,而且还为政府在外交、军事和财政等一切领域的活动作出详细决定。伯里克利还规定大部分公职实行薪金制,使贫民有可能担任-公职。另外,他还建立许多由陪审团作最后决定的民众法庭,陪审法官由抽签产生,所有公民都可担任。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根据材料二,概括伯里克利为完善雅典民主制度采取的措施。

材料三英国“光荣革命”(实际是一次政变)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一….这大概是改造专制制度以进行制度创新、摆脱专制的革命循环、走向长治久安的最完美的例子……。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3)材料三中所指的“一种完美的政治设计”是什么?这种政治设计又是如何通过自我完善而使英国“走向长治久安”的?

材料四美国人生而平等,因而从未为创造平等而操心。他们也没有经历过民主革命的苦难就坐享民族革命的果实。美利坚合众国一诞生便引进了17世纪英国的政府形式和施政方法。所以,美国人从未为创造一个政府而担忧…….当一个美国人在考虑政府建设问题时,他的思路不是如何去创造权威和集中权力,而是如何去限制权威和分散权力。

——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建国以后“如何去限制权威和分散权力”的?

2 . 政治制度文明是一个社会政治文明的基本载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唐初每事先经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继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并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只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三没有均衡,制度就会因缺乏必要的张力而松弛,如同长短不一的桌子腿难以支撑起平展的桌面一样。因此,“有衡”对于政治制度文明来说,犹如大坝之于河水。没有均衡,就没有制度,一项新的制度的建立,实际上就是形成一种新的权力或利益的均衡。制度因有均衡而存在,也会因打破均衡而消亡。

——虞崇胜《论政治文明的内在灵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的“创制”和秦朝以后的“变局”分别是什么?

(2)材料二体现了唐朝中央机构有何重大的调整变化?(3)这种变化产生了什么影响?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是如何处处注重权力均衡的?

2017-08-14更新 | 91次组卷

3 . 。有人说;“妥协是政治的灵魂。”许多国家的民主进程中都体现了妥协的存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阿克顿说,“妥协是政治的灵魂,如果不是其全部的话”。达尔也说:“民主依赖妥协”。

材料二:法国之所以要用暴力革命来克服专制王权,原因就在于法国专制主义过于强大,王权与贵族坚决捍卫旧制度,不愿做出任何妥协,对立双方只好兵戎相见。然而,大革命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此后近百年中,法国一直处于革命与复辟的轮回中,社会持续动荡,经济发展速度受到影响,工业化进程缓慢。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

——钱乘旦《各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

材料三:美国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不同的利益集团(群体)因应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利用依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谈判和妥协使旧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修正,使新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产生,宪法的生命力不断得到更新,表现出一种“超稳定性”,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

——王希《原则与妥协》

材料四:传统的主流历史叙事否认这场“大妥协“具有任何积极意义,认为它恰恰体现了革命的不彻底性:大批旧官僚和立宪派“投机”革命,“篡夺”了革命果实;“大妥协”中优待清朝逊帝的做法,也为民国时的君主复辟埋下了伏笔。但近年以来,已有一些研究论文试图对这场“大妥协”作出不同的评价。如喻大华的《新论——兼探溥仪潜往东北的一个原因》指出,对袁世凯的妥协是孙中山的战略和策略。一个维系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要废于一旦,必须具备多种条件,绝非单凭武力能够解决,《清室优待条件》并非由袁世凯一方炮制,而是由南方首先提出,南北双方经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

——章永乐《论清王朝与中华民国的“大妥协”》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如何采用妥协的方式完成政治变革的?此后,又是怎样用妥协的方式推进民主化进程的?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870年后“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指的是什么?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民主政治的经济因素?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宪法制定中“多元利益的妥协”表现在哪些方面?

(4)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对于中华民国的“大妥协”不同评价,你持哪种观点,并说明理由。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主政治中妥协的认识。

2017-12-01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扶余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国王由选举产生,这意味着臣民将管理国家的权力交给了国王,君权从“神授”变成了“民授”。这一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了王权的性质,这是英国从专制走向现代化民主的一个重要转变。……就在1689年的秋天,一群人开始共同统治一个国家,虽然这群人都是贵族,没有平民,但它却是人类历史上一个伟大的进步。它标志着一个人统治一个国家的时代在这个岛国正式结束了。

——《大国崛起》

材料二   美国联邦政府结构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指出英国确立的政治体制并概括其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美国的政体,并分析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运作机制中体现的原则。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美两国政体的相同点。

5 . 每个国家基于自己的历史和现实,其政治制度必然会有自己的特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首先是《权利法案》(1689),规定非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停止实施任何法律金额征收任何新税……第三是“三年法案”(1694),规定每三年召开一次议会,每届议会的任期不得超过三年……英国的王权还从来没有被套上这么多的“紧箍咒”。这个以往一直自以为只受制于上帝的权威,如今已完全受制于议会了,其神圣的光环已荡然无存。至此,国王的专权在英国已无可能。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美国)《联邦宪法》的制定者们在热切希望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的同时,一刻也没有放松对于一切形式的专制政治的警惕……现代民主政治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制度性要素应运而生。……以防止任何一个政治势力单独控制全国的政治生活。

——马克垚

人类千万年的历史,最为珍贵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也不是浩瀚的大师们的经典著作,而是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实现了把他们关在笼子里的梦想。我现在就站在笼子里与你们说话!

——美国前总统布什

材料三:“由皇帝任命帝国宰相”……(皇帝)“有创制法律之权”……“皇帝有权召集、召开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以及使议会延期或结束。”

——《德意志帝国宪法》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权利法案》使英国的王权发生了什么变化?18世纪,英国王权是如何被进一步架空的?
(2)据材料二并结合1787年宪法的内容,说明美国总统的如何被“驯服”的。
(3)从君主的权力方面谈谈材料一和材料三反映的政治体制有何不同,联系两国政治体制确立的背景分析其原因。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宋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若将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比较,则可以看出第二帝国“外向”“开放”,带“竞争性”。与明清之“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迥然不同……第二帝国带扩张性,而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

材料二:一些公民,不论全体公民中的多数或少数团结在一起,被某种共同情感或利益所驱使,反对其他公民的权利,或者反对社会的永久和集体的利益,造成多数人的暴政。苏格拉底就曾指出:“用豆子抓阄的办法来选举国家的领导人是非常愚蠢的,没有人愿意用豆子抓阄的办法来雇用一个舵手或建筑师或吹笛子的人……而在这些事上,如果做错了的话其危害要比在管理国家方面发生错误要轻得多。

——摘编自付百平《论雅典民主法制的局限性》

材料三:“绝对权力与受限制的权力、中央集权和地方自治之争,与英国的公民权与君权之争相类似,已成为美国宪政史的要义……结果美国政府也被公正地称为一种妥协的制度,这就是说,一个缺少一致性的制度。它既不像欧洲旧政府那样建立在传统之上,也不像追随法国革命的政府那样建立在原则之上,而是建立在一系列的相互妥协和晢搁置对立原则的对抗的做法上,这些原则中任何一个都不能居于支配地位。”

——(英)阿克顿《美国革命的政治原因》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二帝国”在中央政治机构和选官制度方面与“第一帝国”相比发生了哪些主要变化。结合有关史实,说明第三帝国的“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造成雅典民主政治衰落的制度缺陷。

(3)据材料三,指出美国宪政进程中存在哪些争执?最后在制度建设方面做出怎样的选择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

世界大事记

17世纪晚期英国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后,倒行逆施,竭力加强王权,恢复天主教统治,激化了与资产阶级、新贵族的矛盾,同时引起了大土地贵族的不满;1688年辉格党(代表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和托利党(代表旧贵族利益)联合发动宫廷政变,赶走詹姆士二世,议会通过并邀请荷兰执政威廉和玛丽(詹姆士二世女婿和女儿)承袭王位,统治英国,史称“光荣革命”,1689年议会通过《权利法案》,君主立宪制再英国正式确立。
18世纪晚期1787年美国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不同的利益集团(群体)因应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利用依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谈判和妥协使旧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 以修正,使新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产生,宪法的生命力不断得到更新,表现出一种“超稳 定性”,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
法国之所以要用暴力革命来克服专制王权,原因就在于法国专制主义过于强大,王权与贵族坚决捍卫旧制度,不愿做出任何妥协,对立双方只好兵戎相见,然而,大革命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此后近百年中,法国一直处于革命与复辟的轮回中,社会持续动荡,经济发展速度受到影响,工业化进程缓慢。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
20世纪初期关于“辛亥革命”传统的主流历史叙事否认这场“大妥协“具有任何积极意义,认为它恰恰体现了革命的不彻底性:大批旧官僚和立宪派“投机”革命,“篡夺”了革命 果实;“大妥协”中优待清朝逊帝的做法,也为民国时的君主复辟埋下了伏笔,但近 年以来,已有一些研究论文试图对这场“大妥协”作出不同的评价,如喻大华的《新 论一一兼探溥仪潜往东北的一个原因》指出,对袁世凯的妥协是孙中山的战略和策略。一个维系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要废于一旦,必须具备多种条件,绝非单凭武力能够解决,《清室优待条件》并非由袁世凯一方炮制,而是由南方首先提出,南北双方经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

以上是17--20世纪初世界历史大事记,从表中各国大事中提取共同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共同信息,史论结合)
2017-09-24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2017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6月)河南省漯河市高二---历史试题

8 . 政治制度文明是一个社会政治文明的基本载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唐初每事先经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继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并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只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三没有均衡,制度就会因缺乏必要的张力而松弛,如同长短不一的桌子腿难以支撑起平展的桌面一样。因此,“有衡”对于政治制度文明来说,犹如大坝之于河水。没有均衡,就没有制度,一项新的制度的建立,实际上就是形成一种新的权力或利益的均衡。制度因有均衡而存在,也会因打破均衡而消亡。

——虞崇胜《论政治文明的内在灵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的“创制”和秦朝以后的“变局”分别是什么?

(2)材料二体现了唐朝中央机构有何重大的调整变化?(3)这种变化产生了什么影响?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是如何处处注重权力均衡的?

9 . 政治制度文明是一个社会政治文明的基本载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着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唐初每事先经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继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并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只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三   没有均衡,制度就会因缺乏必要的张力而松弛,如同长短不一的桌子腿难以支撑起平展的桌面一样。因此,“有衡”对于政治制度问明来说,犹如大坝之于河水。泛有均衡,就没有制度,一项新的制度的建立,实际上就是形成一种新的权力或利益的均衡。制度因有均衡而存在,也会因打破均衡而有亡。

——虞崇胜《论政治文明的内在灵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的“创制”和秦朝以后的“变局”分别是什么?
(2)材料二体现了唐朝中央机构有何重大的调整变化?这种变化产生了什么影响?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是如何处处注重权力均衡的?
(4)结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中美两国的政治体制对各自社会文明发展的主要影响。并由此谈谈你的认识

10 . 历史上不同时间、不同国家有过多次历史转型。转型就是社会政治制度、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转型过程中各种制度在继承与创新中不断演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历史上,就中原地区而言,主要发生过三次社会形态的重大转型:从氏族社会晚期转型至殷商奴隶制社会;从春秋中后期的礼崩乐坏转型至战国秦封建社会;从晚清的自救改革转型至近代社会。每次社会转型都是指社会结构的整体性、根本性的变动,是由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因素所决定的,因此每次社会转型都含有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和观念转变的内容。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一直被看作是“从奴隶社会转变为封建社会”,这一社会转型是中国从封建分权的王国时代进入了专制集权的帝国时代。春秋战国时期是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在此之前中国社会仍然是血缘社会,在此之后虽然仍有浓重的血缘色彩,但转向了地缘社会……中国自夏朝以来的四千年历史可以分为前后两大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就是这两大阶段之间的分期。

——辛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张晋藩,社会转型与法律变革国际学术研讨会2008

材料二

美国的共和政体吸收了雅典民主的理念,……它用代表制改造了罗马的公民大会,使之成为“委托——代理”的“间接民主”机构。它借鉴了君主制的长处,强化了行政权的功能和作用,并将它赋予单独一个人行使。同时,美国的建国者还从历代的分权理论和制度中获得借鉴,把它加以改造,转化为一种复合的分权和制衡体制……从而保证“有限政府”理念的实现。总而言之,美国的共和政体在一定意义上是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结果。

——李剑鸣《“共和”与“民主”的趋同——美国革命时期对“共和政体”的重新界定》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前后的异同,并分析原因。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共和政体“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表现,并指出这一政体确立的意义。

2017-08-28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