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5 道试题
1 . 图1、图2、图3分别是唐代、宋代及清代各地书院数量分布示意图(注:图中的数字代表的是各地书院的数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据邓洪波《中国书院史》


(1)比较图1和图2,指出宋代书院分布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结合图3和所学知识,说明清代书院发展带来的影响。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青釉褐斑贴花椰枣纹瓷壶(出自印度尼西亚海域“黑石号”沉船)

遗址示意图
古岸陶为器。
高林尽一焚。
焰红湘浦口。
烟烛洞庭云。
迥野煤飞乱。
遥空爆响闻。
地形穿凿势。
恐到祝融坟。

—【唐】李群玉《石渚》

材料二   20世纪以来海内外相继发现大量中国彩瓷,按照考古行业的规定:有器物必须找到对应窑口,才能定论。50年代中期,湖南省文物管理部门在文物普查时,调查发现铜官瓦渣坪一带大批彩陶瓷堆积。经多次调查试掘,尘封1200多年的彩瓷器找到了真正的出生地(窑口)。关于长沙窑的名称,过去因未找到文献记载而称之为瓦渣坪窑、铜官窑或长沙窑。今发现《全唐诗》中湖南诗人李群玉所写《石渚》诗,他在诗中对长沙窑当时的生产场景做了详细的描述,诗中的“湘浦口”就是指今石渚湖的小河口与湘江之交汇处,正是历次发掘的主区。

——摘编自长沙窑课题组《长沙窑》等


(1)材料一是研究唐代长沙铜官窑的相关史料,请分别指出①②③三则史料的类型,并简述唐代制瓷业在技术创新和对外贸易上的贡献。
(2)史学家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主张“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印证补充。根据上述材料,说明考古学家在“长沙窑”研究过程中如何运用二重证据法?
2021-02-14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长安城的东市和西市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朝长安城商业区的特点。

材料二 北宋东京城商业区示意图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唐代长安城商业区相比,北宋东京城商业区有何不同之处?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唐宋城市社会生活变化的认识。.
2021-02-04更新 | 183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三明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图1、图2、图3是三个历史时期(14世纪前后、18世纪、19世纪中期)的世界贸易示意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图1

图2

图3

分别提取图1、图2、图3的贸易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

5 . 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中国政府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对外开放战略。“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代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汉书·地理志》记载,汉代商人的海上贸易已包括了全部南海诸国和整个印度洋区域,并延伸到西亚乃至欧洲……隋唐时期全国统一,陆上丝绸之路除沿袭汉魏时的南路、北路外又增加新路,并出现了登州、扬州、明州等著名港口,唐朝在广州首次设市舶使管理海外贸易……两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强大,宋政府对海上贸易采取支持、鼓励的态度……与宋朝有海上贸易往来关系的国家60个以上……

——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二:19世纪前期世界殖民和贸易示意图

材料三:“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条世界上跨度最长的经济大长廊,发端于中国,贯通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欧洲部分区域,东牵亚太经济圈,西系欧洲经济圈。中国与沿线各国在交通基础设施、贸易与投资、能源合作、区域一体化、人民币国际化等领域,必将迎来一个共创共事的新时代。

——摘编自央视网新闻述评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当时世界经济全球化的特征。简析当时中国政府是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浪潮的?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试分析我国实施“一带一路”设想可行性的历史条件及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2020-09-07更新 | 162次组卷 | 2卷引用: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聚焦练习11 二战后世界文明的演变与拓展——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竞争与国际政治、经济局势的演变
6 . 图1、图2、图3是中国古代三个历史时期(唐代、南宋、明代)的经济发展示意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分别提取图1、图2、图3的相关信息,并据此说明其对应的历史时期。
2021-01-03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新高考质量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一12月联考历史试题
7 . 如图1、图2、图3分别是东汉、唐朝、北宋时期都城示意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结合图1及所学知识,分析东汉选择洛阳作为都城的原因。
(2)结合图2及所学知识,概括唐朝长安城的布局特征。
(3)比较图2和图3,指出北宋东京城在城市布局上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主要原因。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为唐朝长安城东市西市示意图。


(注:市署为政府管理商业的机构,常平仓、平准署是隶属中央的派驻机构,邸店是专供商人存货、交易和居住的地方。)

材料二   ……

自从胡骑起烟尘,毛毳腥膻满咸洛。

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

火凤声沉多咽绝,春莺啭罢长萧索。

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唐·元稹《法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长安城两市布局的异同。
(2)材料二体现了唐朝中原地区哪一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松江府“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
苏州府“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计日受值”;盛泽镇“俱以蚕桑为业”。
嘉兴府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
湖州府“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负咸取足焉”;南浔镇“烟火万家”。

——摘编自明清史志资料

材料二   陆上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交往的重要通道,分为东西两段,东段主要在今中国境内,其正式开通源自张骞通西域。汉与西域的交往主要通过河西走廊;南北朝时期,由于河西走廊被割据政权占据,南朝与西域的交往主要通过今青海境内的青海道;唐朝统一后,河西走廊又恢复了在丝绸之路中的主导地位;11世纪西夏崛起,青海道和河西走廊被切断,北宋只能向北渡过黄河,再由河套地区向西进入西域。从元朝起,河西走廊成为中西方交往的稳定通道。


材料三   


材料四   明朝后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逐渐得到推广。番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们遂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而粮食生产革命和人口爆炸互为因果,清代以来,人口压力不断增加,原本人烟稀少的广大山区,因为“老林初开,包谷不粪而获”和番薯“备荒第一物”的特性,玉米、番薯等栽种遍野,“生齿日繁”。“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

——摘编自何炳棣、陈树平等的研究成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说明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
(2)阅读材料二及丝绸之路示意图,从中概括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历史特点。
(3)据材料三、四,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美洲作物传入对明清中国的影响。
2020-05-11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外国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城市的发展水平,往往是一个社会发展最显著的标志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我国(早期)封建城市形成的过程中……真正起关键作用的是统治阶级的政治、军事需要。春秋时筑城的原因不外乎以下三种:第一,大小诸侯国国都都是政治中心,都需筑城……第二,纷争中需要在战略要地筑城……第三,统治者为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而在一些方向筑城……封建社会的城市商业是在这些旧城的基础上发展繁荣起来的。

——胡如雷《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研究》

材料二   南京(今河南商丘附近)去汴河五里,河坝(畔),谓之河市,五代国(国即北宋)初,官司府罕至,舟车所聚,四方商贾孔道(交通要道)也。

——(北宋)王巩《闻见近录》

材料三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南京“织机逾百张”,繁阜喧盛。

——岳麓版高中新课程《历史》必修Ⅱ

材料四   中国近代一类企业发展示意图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中国城市(集镇)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2)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城市经济发展有什么新特点?阻碍明清时期城市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3)根据材料四指出这是那类企业。1912—1919年间这类企业发展迅速,其原因是什么?
2019-12-19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张掖市第二中学2019年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