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工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07 道试题
1 . 抗日战争时期经济:日本对沦陷区经济掠夺,国统区____________迅速膨胀,___________日益萎缩。
2022-12-27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第七、八单元中国近代史——新民主主义革命-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同步必背知识清单(中外历史纲要上)
2 . 观察下面两张法币图片:

引起法币面额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发行银行主体的变化B.政府错误政策的作用
C.政府币值改革的影响D.民间使用银元的制约
2022-12-23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2022-2023学年高二12月统一调研历史试题
3 . 1946年“五一”劳动节,中国共产党机关报《解放日报》发表社论,号召“工会一方面要说服资本家改善工人的待遇以提高劳动热情”,“另一方面,工会也要说服工人,不向资本家提过高的要求”,最终“增加整个工厂的利润”。中国共产党旨在(     
A.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调节工厂劳资关系
C.动员民众支持解放战争D.加快经济重建工作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抗战时期的工业西迁从19378月至1940年底基本结束,历时3年。内迁的厂矿共448家,迁入四川254家,占54%;迁入湖南121家,占29.2%,迁入广西23家,占5.1%。湖南、广西两地的民营工厂随着国民党军队的湘桂大溃退,绝大部分又迁入了四川,至此,抗战时期的工业绝大部分迁入四川。

——凤凰资讯2015

材料二   196468月,毛泽东提出建设西部后方的主张:要搞三线工业基地的建设。要准备帝国主义可能发动侵略战争。现在工厂都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不利于备战。819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等人向中共中央提出报告,建议一切新的建设项目,不在第一线建设;今后一切新建项目都应贯彻执行分散、靠山、隐蔽的方针。

——摘编自《六十年代三线建设决策文献选载》,1995年第3

材料三   20世纪70年代末,三线地区的工业总产值由258亿元增加到1270亿元。建成了西昌卫星发射基地等一批现代化生产和科研基地,成昆、湘黔等重要铁路,湖北第二汽车制造厂等工业基地以及攀枝花、十堰等新兴工业城市。

——摘编自魏后凯《中西部工业发展战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战时期工业西迁和建国后三线建设的相似之处。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三线建设的背景。
2022-12-18更新 | 11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明达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近现代企业内迁

材料一   “七七”战端一开,国民政府规划了以川、云、贵、湘西为重心发展大后方工业的战略布局,组织了东部沿海沿江的工矿企业内迁,实行了一些奖励工业发展的法规和政策。许多工厂在内迁途中屡遭轰炸,但资本家与各厂职工们均表现出牺牲精神,“看见前面同伴被炸死……洒着眼泪把死尸抬到一边,咬着牙照旧工作”。内迁的工厂不仅填补了西部工业的大部分空白,还使大后方形成了一支包括企业家、科技专家和技术工人的工业建设骨干队伍。抗战8年,内迁工厂大体上保证了正面战场的轻武器供应无虞。当时西部地区所形成的工业中心区和各地的产业优势,许多至今仍保留着明显的痕迹。

——摘编自侯德础《西部地区两次开发的历史扫描》等

材料二   解放后,由于帝国主义的封锁,上海经济发展遇到较大困难,特别是商业、服务业在崇尚节俭的社会环境中显得相当萧条。同时内地的经济发展又缺乏技术、缺乏人才、缺乏经验。经陈云同志批准,1956年一批企业从上海散到内地。一五计划期间,上海约有270多家企业在河南、陕西、甘肃、内蒙古等内地省区生根开花,约有15万工程技术人员和熟练技工参与内地重点工程建设,对于内地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摘编自谷牧《谷牧回忆录》


(1)根据材料,分析抗战时期和新中国初期企业内迁的异同。
(2)根据材料和所学,分析企业内迁形成的民族精神的内涵。
2022-12-10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部分学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启新洋灰公司是近代中国最早的私营水泥企业,其前身为“唐山细棉土厂”,由开平矿务局首任总办唐廷枢于1889年创办,因亏累甚巨,不久停闭。1906年由“北方实业之父”周学熙利用旧址重办,改名为启新洋灰公司,购置丹麦史密斯公司先进的回转窑、球磨机等设备代替立窑等落后设备,生产"龙马负太极图"牌(俗称马牌)水泥。1914年兼并湖北水泥公司,曾分别与华商、中国两水泥公司联营,一度称冠中国,垄断水泥市场。1939年到1940年,日本丸红株式会社开始介入启新,被挟持的启新洋灰公司对日本的侵华战争实质上起了帮助和支持的作用。1946年,国民党悍然发动内战,造成了交通梗阻,启新水泥滞销,厂内熟料堆积如山,散灰满仓,生产陷于瘫痪。

——摘编自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启新洋灰公司史料》

材料二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由于战局恶化,东部沿海工业开始大规模向西南大后方迁移的过程。据统计:到1940年6月沙市、宜昌失守时,沿海沿江迁入四川的民营工厂共计245家,物资总约9万余吨。这批迁川厂矿企业分属的行业系统是:冶金工业1家;机械工业103家;电气工业18家;化学工业40家……迁川厂矿主要来自上海(104家)、汉口(90家)、南京(10家),其余来自南北各省。

——摘编自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国民政府抗战时期厂企内迁档案选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近代中国民族企业发展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全面抗战时期民族工业内迁的影响。
7 . 下表为近代民族工业启新洋灰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年终分红占可分配盈余情况(单位:%)。据此可知(     

年份

董事长

副董事长

一般董监事

总经理

副总经理

1931

3.26

2.17

0.89

3.26

2.17

1940

2.00

1.34

0.67

3.72

2.48


A.民族危机加剧制约企业经营发展B.企业管理模式创新利于效益提升
C.近代股份制度适应垄断资本发展D.民族企业所有权呈现出转移趋势
2022-12-03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随州市2023届高三11月联考历史试题
22-23高三上·全国·课时练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1938年开始,国民政府陆续推行统购统销政策,由财政部贸易委员会和花纱布管制局负责。涉及外销商品与重要日用必需品。前者包括茶叶、桐油、猪鬃、生丝、羊毛及若干矿物等战略物资;后者包括棉花、棉纱及棉布三种军需民用必需品。此举 (     
A.成为了抗战胜利的根本B.助长了官僚资本的膨胀
C.杜绝了财政赤字的出现D.保障了市场的高度繁荣
2022-11-27更新 | 186次组卷 | 2卷引用:高中历史大单元作业(选择性必修)选必1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7-1940年的厂矿内迁是中国工业第一次大规模的西进运动。截至19406月底,据工矿调整处的数字,迁入大后方的民营厂矿共452家,内迁设备约12万吨,各种技工12164人,虽然当时内迁西北的厂矿无论从数量和设备上来说,都是微不足道的,但它们给西北带来了先进的技术、设备、人才以及管理经验,还填补了西北的一些经济空白,带动和刺激了西北经济的发展,为西北工业充注了新鲜血液,成为西北开发的生力军。厂矿内迁这一中国近代经济史上空前的经济大移动,拉开了西北开发的序幕。

——摘编自王广义《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西北工业建设政策与绩效》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随即成立中央人民政府铁道部,统一管理全国铁路的运输生产、基本建设和机车车辆工业,到1949年底,全国铁路达21810公里。“一五”计划时期,全面改造旧中国铁路落后面貌,同时将新线建设放在西南、西北地区……1991年,国家启动高铁科研攻关计划,2005年制定通过《中长期铁赐网规则》,明确了建设目标,强化了高铁建设“原始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全面自主制新”的发展阶段。2008年,我国第一条   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世界一流水平的京津城际高速铁路投入运营。中国高铁技术已处于世界先进行列,并大步走向海外,成为中国外交战略的一个大方向。

——摘编自孙健《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稿》


(1)根据材料一,概括抗战时期西北地区工业的发展状况,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此状况的成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铁路建设对新中国发展的意义。
2022-11-25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江苏省外国语学校2023届高三11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29年爆发世界性经济危机后,国际银价大幅度下滑,美国白银工业遭受巨大打击,白银利益集团损失惨重。1932年罗斯福为获得国会中白银集团成员的支持,赢得总统选举,同意当选后发展美国白银工业,提升白银价格。1934年6月罗斯福签署了白银国有化法案《购银法案》,规定美国要在世界市场上大量购买白银,白银在美国国家货币储备中与黄金的比例要提高到1/4;美国购买白银的数额必须维持到通货储备达到既定的平衡量,或每盎司白银市场价格达到1.29美元为止。白银法案出台后,美国政府开始向世界大量收购白银,这极大地提高了世界白银的价格,导致世界银价出现非理性暴涨。

——摘编自李爱、1934年美国白银国有法案与中国白银货币危机探究》

材料二国际白银暴涨,造成中国货币的升值,产品出口的大幅下降,白银的大量外流,大批工商企业倒闭、失业激增、市场混乱,企业发展面临严重困境。国民政府被迫放弃银本位制度,推行币制改革。1935年11月3日,财政部发布《施行法币布告,对白银进行管制,明确了法币的无限法偿资格。经过法币制度的改革,国民政府逐渐摆脱了经济危机,实现了中国货币与白银的脱钩,彻底结束了白银统治中国货币市场数百年的历史地位。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各方面开支的猛涨,国民政府运用发行纸币弥补财政亏空的手段来支持军费和财政开支的增加,引发的恶性通货膨胀,造成了物价飞涨、民不聊生。

——摘编自刘斌、张嘉友《近代中国货币本位制度的变迁述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购银法案》出台的背景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
2022-11-15更新 | 10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安阳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