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宋明理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36 道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董仲舒利用“天"的观念和“家国同构"理论,对忠、孝的合理性做出了新的解释,使儒家所提倡的忠、孝伦理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同时也为汉代以后的中国社会提供了一种全民的伦理信仰。

——摘编自李佳哲《董仲舒的忠孝理论与汉代忠孝伦理制度》

材料二   朱子把儒家的伦理纲常提升为本体的“理",又认为“理"普遍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所以对个体来说认真地体认外在事物之理,把外在的理内化为个人内在的道德自觉性才是修养的重要任务。陆九渊则强调道德修养在于对本心的涵养,而不在于向外考察。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摘编自《宋明理学的兴起及其内部两种思路的异同》

材料三   “有为佛而货者,有为巫而货者,有为倡优而货者,有为奇技淫巧而货者,皆不切于民用,一概痛绝之,亦庶乎救弊之一端也。此古圣王崇本抑末之道。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摘编自[明]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根据材料一,指出董仲舒为后世提供的“伦理信仰”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为提升儒学地位而采取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明理学家加强道德修养的两种途径。
(3)有学者指出,明末儒学呈现了“继往开来”的特点。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以黄宗羲的思想主张说明这一特点的表现。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有弟子问:“至善只求诸心,恐于天下事理有不能尽。”先生答曰:“此说之弊久矣,此心无私欲之弊,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这位“先生”
A.是儒学开创者B.是理学集大成者C.开创宋代理学D.是心学集大成者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北宋理学家张载在《西铭》一书中提出“民看吾同胞,物否与也”的观念,后人把它概括为“民胞物与”(爱人和一切物类),张载的这一理念
A.蕴含胸怀天下的责任意识B.推动了民本思想的产生
C.继承了荀子人性论的观点D.受到了佛教思想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理学家朱熹和陆九渊都一心一意向往着王安石的“得君行道”,在皇帝面前也侃侃而谈,俨然以政治主体自居,充分体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气概。对照之下,王守仁除了正德元年《乞宥言官去权妊》一疏,因而被放逐龙场之外,其余奏疏多关具体事务,极少涉及朝政。出现这种转变的原因是
A.社会政治环境的变迁B.致良知以达圣贤之道
C.科举制度的不断完善D.社会矛盾的不断激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诗词散论·论宋诗》中提及:“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酝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理趣,故瘦劲。”唐宋诗歌风格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危机的加深B.商品经济的繁荣
C.市民阶层的需要D.儒学思想的发展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关于古礼与现实社会的关系问题,朱熹认为"古今异便,风俗不同,虽有崇儒重道之君,知经好学之士,亦不得尽由古礼以复于三代之盛,共因时述作,随事讨论,以为一国一家之制者,固未必皆得先王义起之意"。朱熹的这一论述意在
A.改变儒学的社会功能B.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
C.推动儒学的顺时更新D.摒弃儒家的礼制传统
2022-03-26更新 | 859次组卷 | 22卷引用:福建省宁德市民族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论述理学时说:“思想成为原则,而原则又成为规则,而规则又进入民众生活,当民众在这种规则中生存已久,它就日用而不知地成了‘常识',任何违背常识的行为都将成为错误甚至罪孽。”材料说明宋代理学
A.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B.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C.实现世俗化、生活化D.教诲民众遵循“三纲五常”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三纲五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最早源于孔子,但孔子没有对道德人伦的原则做一个简明扼要的总的概括。后世的儒学家对伦理道德进行高度概括并从哲学高度论证了三纲五常合理性的是
A.孟子B.荀子C.董仲舒D.朱熹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朱熹认为,“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均,榖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明代顾亭林也说:“如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尊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在这种战争硝烟味极浓的政治环境中,孟子向统治者推行以德化人的“王道”理论势必行不通。

——摘编自肖观梅《浅析孟子政治思想在战国不被重视的原因》

材料二   赵宋王朝依靠文人,大兴科举,平民士人因此而崛起,具有了强烈的自觉意识,逐步走上了政治舞台。宋代自开国创制以后的几十年里,社会积弊很深,政治气氛越来越消极。同时统治者借佛、老思想粉饰太平,以佛、老那种清静、无为来为他们的因循守旧作辩护。这种不思进取、无视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的社会事实,促使有忧患意识的儒者同时发出了辟佛、老和改革政治的呼声。唐末五代是人欲炽盛、天理不存的时代,士人无耻,学风不正,有识之士多认为惟有重振儒学才能磨砺士气,重建道德。因此,复兴儒学是解决一切难题的唯一途径。

——摘编自叶平《北宋儒学复兴的社会原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孟子政治思想在战国时期不被重视的社会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儒学复兴的社会背景。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儒学发展的认识。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