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理学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4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1 . “是非之心,不带虑而知,不带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本来面目,即吾圣门所谓良知。”这是王阳明对“良知”概念的阐述。于是(     
A.读圣贤书,成就君子人格B.节制欲望,重视士人培养
C.有教无类,人人皆可成圣D.追求利益,适应社会转向
2023-06-05更新 | 329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2023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2 . 宋代张载庄严宣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顾炎武在明清易代之际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慷慨呼号;文天祥、东林党人分别在异族强权和腐朽政治势力面前,展现出浩然正气,铮铮风骨。这反映出(     
A.程朱理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B.民族和文化认同观念被弱化
C.文人士大夫的社会责任意识D.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社会共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相较于程朱理学,王阳明提出“良知”说,反对教条主义的束缚。此外,他还提出了人人皆可为圣人的“成圣”论,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社会阶层的意识形态界限。据此可知,王阳明的心学(     
A.彰显人的自我意识B.摆脱儒学思想束缚
C.重塑社会等级观念D.批判君主专制统治
4 . 许倬云认为:朱熹讲理讲得透彻,为了解释“宇宙的理、人生的理、内心的理”,他把理变得“井井有条”。这些“井井有条”的理体现在生活中就是(     
A.伦理道德B.科学知识C.良知本心D.万物本源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多选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朱熹编著《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依照道德要求,规范儿童的衣着、语言、行为、饮食等日常习惯。王阳明颁布《南赣乡约》,告谕乡民“和尔邻里,齐尔姻族”,内察自省,做“一念而善”的善人。由此可见,他们都(     
A.强调个性自由B.主张格物致知
C.倡导修身养性D.注重教化百姓
6 . 阅读材料:

材料一:程朱坚认一草一木皆有理……不仅如此,程朱以为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其说乃不免以物为外在,析心与理为二。阳明认为其结果是心必将丧失其方向与动力。阳明说,如其理外在于心,则亲没之后,吾心即无孝之理及孝亲之心。

材料二:船山(王夫之)视宇宙为一生生不息之历程。在这个历程里,气之阴与阳不断融合,如是,气与理俱日新不已。这种哲学适用于政府与历史上,导致了反传统而大胆的结论。理既只是存现于具体事物与制度之中,那么宋明新儒家所制定为历史与社会之典范之天理,就根本不存在了。

——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集》

材料三:大一统的封建帝国需要这样一种宗教;用统一的神权来神化君权,用祖先崇拜来巩固宗法等级制度,用天定的禁欲主义的清规戒律来束缚民众,用教主崇拜来管制思想……帝王选中儒家,经历上千年的时间,经历两次改造,儒家变为儒教,孔子抬高为被崇拜的偶像。

——任继愈《儒家与儒教》


(1)根据材料一,指出程朱二人和王阳明主张的不同之处。
(2)依据材料二,指出王夫之对理学的态度及其依据(请以与其同时代的一位思想家的观点为王夫之对理学的态度提供证据)。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儒家思想到儒教的两次改造以及历史影响。
2023-03-03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清远市连南县大坪中学2020-2021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有些理学家认为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达到对普遍真理的认识。这种“认识论”称之为(     
A.格物致知B.致良知C.知行合一D.自省
8 . 邵雍提出“以物观物,性也;以我观物,情也。性公而明,情偏而暗”,指出“性是理的沿展”,要做到“即物穷理”。程颐强调“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据此可知,两位学者均(     
A.重视个人道德修养B.主张“天人合一”C.强调理是万物本原D.受到心性论影响
2023-01-15更新 | 34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2023届高三1月模拟历史试题
10 . 朱熹生活在南宋,乱世的混乱与动荡迫使他去思考如何进行社会治理,重塑万民所仰的社会道德。为此,他提出(     
A.“为往圣继绝学”B.“为政以德”
C.“存天理,灭人欲”D.“致良知”
2022-12-24更新 | 247次组卷 | 4卷引用:广东省普通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一学业水平合格考模拟(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