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文化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陈独秀在20世纪初曾说:“我们反对孔教,并不是反对孔子本人,也不是说他在古代社会毫无价值。”不是“因孔子之道之不适合于今世”,而是因为“今之妄人强欲以不适今世之孔道,支配社会国家,将为文明进化之大阻力也”。这主要说明陈独秀当时
A.强烈反对假借孔教而实施复辟帝制的活动
B.全面反对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传统
C.试图建立一个以西方社会为模板的国家
D.认为孔子是近代中国文明进化的最大阻力
2019-06-23更新 | 272次组卷 | 35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第一五O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资产阶级反对封建文化的运动,其依据包括:
①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④宣传马克思主义,使新文化运动进入新时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新文化运动期间,钱玄同提出了“废孔学、废汉文、灭道教”等过激主张,陈独秀对此虽表理解但并不予支持,并公开声明:“像钱先生这种用石条压驼背的医法,本志同人多半是不大赞成的。”这反映出当时陈独秀
A.继续维护儒家学说统治地位
B.理性批判中国传统文化
C.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改造社会
D.有选择地吸收西方文明
2019-05-18更新 | 1843次组卷 | 30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第六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学程测试历史试题
2009·上海·高考真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真题 名校
4 . 1915年,陈独秀在某杂志的创刊号上发表了一篇激情喷涌的文章,称“青年如初春,如朝日……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刊发该文的杂志是
A.《新青年》
B.《少年中国》
C.《青年杂志》
D.《每周评论》
5 . 新文化运动把矛头指向儒家传统道德,根本原因是
A.儒家思想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B.当时北洋军阀政府推崇尊孔复古思想
C.儒家思想比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落后
D.儒家思想是维护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传统道德和“家训”,都是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孕育、发展和形成的,不可避免地受到封建社会的严格的等级制度和尊卑观念的制约,受到维护封建“家庭”和“氏族”延续的思想的局限,受到封建“尊亲”、“忠君”和轻视妇女等观念的影响。汉代以后,特别是宋明以降,随着封建道德的日渐强化,“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以及“愚忠愚孝”“三从四德”等教条,也贯穿于中国家训的各个方面。

——摘编自徐少锦、陈延斌《中国家训史》

材料二   清代后期开始,家训开始走向衰落,不过在衰落的过程中也有几许亮光。譬如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一批能够“睁眼看世界”的人,在对家人子弟的教育指导上,在传统家训中也掺进了一点点追求民主与自由的现代因素,但终究因时代所限没能形成大气候。现代以来,家族传统观念逐渐被看成是一种思想和道德桎梏,加上受西方思想和现代文化的冲击,家训文化的影响力已逐渐减弱。

——摘编自周舸《中国家训的历史血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家训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现代家训的走向及其成因。
(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家训的现实意义。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陈独秀认为,以往历次革命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惟有党派运动,而无国民运动也”。由他发起的新文化运动,可以说其实质是一场关于“人”的运动,即要改变“人”,要换“心”。这说明该运动
A.继承了明末早期启蒙思想
B.忽视了政党斗争的价值
C.聚焦意识形态领域的革新
D.旨在宣传国民革命运动
8 . 家国情怀和国家意识是历代中国进步知识分子的崇高理想境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有亡国,有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责,与有责焉耳矣。

——摘自《日知录》

材料二 在近代转型的过程中,中国社会的变革却始终都在朝着实用的方向发展,朝野的目光集中于西方的科学技术,到清末则认识到制度的落后或许是中国的病根,而没有从制约“器物”与“制度”的思想观念文化上入手反思。

——摘编自刘惠君《试论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

材料三 在国家意识引领下,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全民族抗战的胜利。历史上的中国,曾经为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而今,“一带一路”建设更是成为实现世界共同发展、人类文明共同进步的重要一环,是中国人民为人类发展作出的又一贡献,是新时代国家意识在国际事务和重大举措中的体现、升华和崭新拓展。

——摘编自朱文通等《国家意识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和启示》


(1)据材料一,指出其作者并概括材料的主要观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前期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在“器物”、“制度”和“思想”方面分别进行的实践探索活动。
(3)据材料三,分别指出“家国情怀和国家意识”在抗日战争时期和新时代的内涵。
(4)综合上述材料,概述中国自古以来“家国情怀和国家意识”的发展历程。
9 . “20世纪初一些进步报刊作者的署名:卢骚之徒、卢梭魂、亚卢(亚洲卢梭)、平等阁主人、竞平、人权、民友……”这则材料反映出20世纪初中国思想文化界
A.民主共和思想传播B.“西学东渐”,崇洋媚外
C.卢梭的思想占主导D.君主立宪思想占主导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10 . 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B.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
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D.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2019-01-30更新 | 3605次组卷 | 132卷引用:吉林省白城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