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文化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在新文化运动的“文学革命”中,提出“推倒雕琢、陈腐、艰涩的旧文学,建设平易、新鲜、通俗的新文学”的代表人物是(     )
A.陈独秀B.李大钊C.鲁迅D.胡适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历史学家费正清指出,当英美剧团在上海的公共租界上演《彭赞斯海盗》而获得巨大成功时,它是在中国发生的一件事,但不是中国历史上的事;挪威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之所以在中国有影响,是因为胡适把它引进了文化大门。对此理解正确的应是
A.历史记录具有选择性B.历史记录并非完全真实可信
C.人们无法完整的记录历史D.事物本身并不具有历史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者何?积民而成也。国政者何?民自治其事也。爱国者何?民自爱其身也。故民权兴则国权立,民权灭则国权亡。……故爱国必自兴民权始。

——梁启超《爱国论》

材料二   蔡元培之决心献身教育,是自光绪二十四年始。戊戌政变发生后,他认为康、粱失败的最大原因是由于不先培养革新人才。所以返里从事教育工作,最先接办绍兴中西学堂,又到上海创办中国教育会、爱国女学校及爱国学社。

——摘自陶奠惠《蔡元培与北京大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的思想主张,试分析其思想主张产生的政治、经济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蔡元培的思想主张。简述蔡元培在新文化运动期间实践其思想主张的活动。两者的思想主张体现了怎样的时代主题?
4 . 论及20世纪中国某次历史运动,有学者说它“以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现实为认识起点”,并对“几千年历史凝结而成的文化传统”进行了“总体性的理性批判”。这场“历史运动”指导思想是
A.民主与科学B.改良与进化论C.马克思主义D.三民主义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
名校
5 . 1901年梁启超首先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五四运动之后“中华民族”一词逐渐普及,几乎家喻户晓。“中华民族”概念从产生到被认同的背景应该是
A.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B.维新思想初见端倪
C.传统文化备受冲击
D.军阀割据战火连年
2017-02-17更新 | 367次组卷 | 16卷引用:浙江省诸暨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阶段考试题历史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近代有学者认为,“若尽废古书,行用土语为文字,则都下引车卖浆之徒,所操之语,按之皆有文法……凡京津之稗贩,均可用为教授矣”。这一言论意在
A.推广民间俚语
B.提倡文言文复兴
C.否定外来文化
D.抵制白话文运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1918年钱玄同发表《中国今后的文字问题》一文,提出“废孔学,不可不先废汉字;欲驱除一般人之幼稚的、野蛮的思想,尤不可不先废汉字”。这种主张
①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激进性
②辩证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③与当时中国国情密切
④有利于民主科学思想传播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今天我们之所以能如此普遍地阅读到白话文,新文化运动中的两篇文章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们是(       
A.《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B.《海国图志》和《狂人日记》
C.《庶民的胜利》和《文学革命论》D.《孔子改制考》和《文学改良刍议》
9 . 1923年,陈独秀说:“(   )运动虽然未能达到理想的成功,而在此运动中最努力的革命青年,逐渐接受世界的革命思潮。”这一运动是:(   
A 新文化运动
A.五四运动B.辛亥革命C.国民革命
2016-11-27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6学年浙江金华等三市部分学校高二下第十次联考历史卷
10 . 有一位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说:“凡道理、智识、文学样样都该学外国人,才能生存于20世纪,做一个文明人”。这反映新文化运动
A.孕育了维新变法思想B.认同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C.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D.存在全盘肯定西方文化的倾向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