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戊戌变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关于戊戌变法的影响,著名史学家戴逸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上文强调的是戊戌变法(     
A.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第一步B.掀起了救亡图存的高潮
C.粉碎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D.引领了民众的思想启蒙
2 .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是
A.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B.改革缺乏必要社会基础
C.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D.维新人士缺乏政治经验
2020-12-02更新 | 1394次组卷 | 37卷引用:吉林省延边州汪清县第六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张鸣在《重说中国近代史》中说,“虽然当时他们没有声音,但一旦改革失败,他们就会表现出一股很强的义愤。戊戌六君子被杀的时候,不少老百姓其实是叫好的,他们都认为国家杀了奸臣。”这说明
A.康梁等维新派影响力太小B.戊戌六君子是守旧派代表
C.变法的群众基础过于薄弱D.民众对清朝统治基本认可
4 .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说,“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1898年清政府加设经济特科,选拔经世济变之才,在康有为等人的建议下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据此可知(     )
A.选官制度发生根本改变B.局势推动官制变革
C.清政府积极进行改革D.经世致用成为主流
2020-09-03更新 | 590次组卷 | 14卷引用:吉林省延边州汪清县第六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戊戌新政时期,清政府在全国推行由小学、中学至大学的、与国际接轨的近代三级教育体制。到1909年,新式学堂已达59117所。变法失败后,京师大学堂和中小学堂得以保留。据此分析可知
A.戊戌变法除了教育之外没有建树B.戊戌变法建立了完善的教育体系
C.戊戌变法推动了中国教育近代化D.戊戌变法建立起近代代议制政体
6 . 关于康有为密谋捕杀西太后,光绪帝是否知情的问题,有多种记载。袁世凯在他的《戊戌日记》中称光绪皇帝完全不知情;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记载,9月20日袁世凯“请训”时,光绪帝曾赐以“朱笔密谕”。这表明
A.文献史料往往带有主观性B.阶级属性决定史料价值大小
C.同一事件具有不同的理解D.日记比二手史料更具真实性
19-20高二下·江苏南通·阶段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史学界关于戊戌变法影响的分析历来是多视角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戊戌变法这些有力的措施可以用除旧与布新两个词组来总结,这对古式的儒学教育是一个巨大的抨击。更多的读书人抛开四书五经与科考的束缚而去学习一些更有用的东西,而不是沉迷于泱泱大国的心态之中固步自封。对学术界产生了极深的震动,极大地促进中国近代化进程。

材料二   戊戌变法虽然最后被后党无情摧毁了,但是它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另一个组成部分——清末新政提供了蓝本。措施可以被废除,可是新措施所产生的影响是无法用政治的手段来消弭的,戊戌新政对中国人的思想的影响是巨大的,促使更多的青年人投身于中国现代化的革命洪流之中,最终清王朝葬身于受现代化思想影响的中国人的革命之中。

——以上摘编自《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戊戌变法在教育文化方面“除旧”、“布新”的措施。上述“除旧”、“布新”的措施对中国近代思想文化产生了哪些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作者关于戊戌变法影响的核心观点(不得照抄原文)。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戊戌变法在思想与政治方面的影响。
2020-04-18更新 | 263次组卷 | 5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第二十九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兴办生产事业亦属急务,但人民还没有这种志愿,所以暂时创办官立事业,示以实例,以诱导人民。

——守屋典郎《日本经济史》

材料二   自明治初年,渐行所谓奖励工业……(工业部)开拓矿山、制造机标和造船……不计利息,不计减员……产品不能销售之物,则自行标价,尽藏库中……而穷于支付工资与购入材料,只能以补贴营业金的名义从大藏省申报领取。即或是矿山、造船等需用几十万元的官营事业也都是如此弊病。

——高桥龟吉《日本近代经济形成史》

材料三   维新派的目标正是我们的目标,他们的计划好倒是好,就是有些不切实玩和操之过急。然而,距今大约三十年以前,绝大多数局外人不也是这样评论日本的明治维新,而明治维新不是扫除了日本的旧秩序吗?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

——《泰晤士报》主编姬乐尔致该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的信(1898 年 11月 25 日)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明治维新之初政府殖产兴业的方式及原因。
(2)19 世纪80年代,日本殖产兴业的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材料三中“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的含义是什么?戊戌变法未能“打破鸡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在维新变法酝酿之初,慈禧太后明白无误地告诉光绪皇帝:“变法乃夙志,同治初即纳曾国藩议,派子弟出洋留学,造船制械,凡以图富强也。若师日人之更衣冠,易正朔,则是得罪祖宗,断不可行。……第戒帝勿操之过蹙而已”。材料主要说明了
A.慈禧太后反对进行政治变革B.慈禧太后主张学习西方器物
C.慈禧太后有条件地支持变法D.变法遭遇慈禧太后蓄意阻挠
10 . 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沟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存。”下列史事可以佐证钱穆先生这一观点的是
A.太平天国B.洋务运动C.新文化运动D.戊戌变法
2020-10-17更新 | 313次组卷 | 2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