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戊戌变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有一场运动在维持现行政治秩序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借“君权”推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同时,推动了意识形态领域和社会领域的同步变革。据此可知,这场运动是
A.太平天国运动B.新文化运动C.戊戌变法D.辛亥革命
2 .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北京城一茶馆有四个中国人在聊天。甲说:“我参加过公车上书。”乙说:“我参加过义和团运动。”丙说:“我家住在东交民巷。”丁说:“我在京师大学堂读书。”他们当中谁的话不符合史实
A.甲B.乙C.丙D.丁
3 . 描述日本明治维新、俄国1861年改革、埃及阿里改革和中国洋务运动的成果时,共同采用的关键词是
A.政治民主B.民族独立C.富国强兵D.近代工业
2021-04-14更新 | 679次组卷 | 21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黄仁宇说:“过去曾有不少读史者,以光绪帝不能毅然下决心清算慈禧太后为憾。殊不知皇帝之存在,并非因藉之以富国强兵,而是君临天下,作忠臣孝子的表率。要是他放弃了传统的使命,也等于否定了本身所扮演的角色”。他认为,制约光绪没能“清算”慈禧太后的主要原因是(     )
A.君主制度B.清创祖制C.宗法制度D.性格怯懦
2021-05-15更新 | 131次组卷 | 18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北师大沧州渤海新区附属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通过变革而图强是许多政治家的梦想。阅读材料,探讨下列主题。
主题一   变革策略

材料一   高祖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

——《魏书李冲传》

康有为在接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戊戌变法》


主题二   变革反思

材料二   论者曰:中国之当改革不待言矣,然此次之改革,得无操之过蹙,失于急激,以自贻蹉跌之忧乎?辩曰:中国之言改革,三十年于兹矣,然而不具改革之效,而徒增其弊,何也?凡改革之事,必除旧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可有效也。苟不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孝文帝和康有为为变法分别采用了怎样的策略?
(2)关于材料二中的这场变革失败原因的争论,你的观点是什么?阐明理由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黄仁宇说:“过去曾有不少读史者,以光绪帝不能毅然下决心清算慈禧太后为憾。殊不知皇帝之存在,并非因籍之以富国强兵,而是君临天下,作忠臣孝子的表率。要是他放弃了传统的使命,也等于否定了本身所扮演的角色。”他认为,制约光绪没能“清算”慈禧太后的主要原因是
A.纲常名教B.清朝祖制C.宗法制度D.性格怯懦
7 . 《中华文明史》中写道:作为一场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
A.阻止了民族危机继续深化B.改革了封建体制
C.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2019-12-02更新 | 273次组卷 | 107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资产阶级维新派人士指出“三权分立,然后政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入纳王命……”。其主张实际上要求建立
A.总统共和政体B.君主专制政体C.议会共和政体D.君主立宪政体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10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在西安发布变法诏谕:“我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庸俗之吏多,豪杰之士少……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至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创造机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著军机大巨、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巨、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时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见”。以奕劻、李鸿章、荣禄等人为督办政务大臣,以刘坤一、张之洞为参预政务大臣,共同负责主持新政工作。在随后五年左右的时间中,改革逐步推行。史称“清末新政”。
——据《清德宗实录》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共同之处。
(2) 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两次改革的结果差异很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并指出清末新政的实质
2019-01-30更新 | 2957次组卷 | 42卷引用:河北省衡水市深州长江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