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1912年8月,宋教仁把中国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为了争夺政治上的利益,统一党、共和党、民主党也先后成立。随者政治形势的变化,在袁世凯的指使下,黎元洪、梁启超等人将共和、民主、统一三党合并为进步党,以期与国民党抗衡。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辛亥革命促成中国民主政治确立
B.民国初年民众政治参与积极性提高
C.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政治现代化
D.民国初年政党制度在中国开始形成
2 .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前夕,在同盟会负责人讨论临时政府组织形式,就总统制和责任内阁制问题发生激烈讨论时,黄兴坚决支持孙中山的意见,主张总统制。而孙中山让位袁世凯后,黄兴却转而主张责任内阁制。这实质上反映了
A.民主与专制的斗争具有复杂性B.共和政体存在结构性缺陷
C.责任内阁制更有利于权力集中D.黄兴的主张能够与时俱进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由下图可见近现代中国思想发展历程是一个

A.从学造器物到仿行制度的过程
B.西学东渐的过程
C.不断碰撞与融合的过程
D.不断回归传统儒学的过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4 . 革命党人陈天华说:“国家譬如一只船,皇帝是一个舵工,官府是船上的水手,百姓是出资本的东家……倘若舵工水手不能办事,东家一定要把这些舵工水手换了,另用一班人,才是道理。”这一言论体现的观念是
A.天赋人权B.主权在民C.君民共主D.民贵君轻
2019-01-30更新 | 332次组卷 | 56卷引用:2014届福建泉州市高三第二次质检文综历史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梁启超在其《新民说》中提出了“新民”思想,他认为,要建设一个“新”的中国,必须先养成“新”的国民。“新民”是指有爱国思想、尚武精神、社会公德、独立人格的新国民。梁启超在当时发表《新民说》意在说明
A.维新变法是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
B.政治改革不宜操之过急,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C.要革命,不要改良
D.兴民权是变法的根本,是强国的保证

6 .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1908年清朝制定《谘议局章程》。按照章程规定,凡本省籍贯的男子,年满二十五岁以上,并具有下列资格之一的,才能有选举谘议局议员的权利:(1)曾在本省地方办理“学务”及其他“公益事务”满三年以上著有成绩者;(2)曾在本国或外国中学堂及与中学堂同等或中学以上之学堂毕业得有文凭者;(3)有举贡生员以上之出身者;(4)曾任实缺文官七品、武官五品以上官职未被参革者;(5)在本省有五千元以上的营业资本或不动产者。非本省籍贯的男子,年满二十五岁,寄居本省满十年以上,在寄居地方有一万元以上的营业资本或不动产者,也有选举谘议局议员的权利。

——摘编自范明辛《中国近代法制史》

材料二1912年9月《省议会议员选举法》规定,凡有中华民国国籍之男子,年满21岁以上,于编制选举人名册以前在选举区内住居满2年以上,具有下列资格之一者有选举省议会议员之权;(1)年纳直接税2元以上者;(2)有值五百元以上不动产者;(3)有小学校以上毕业者;(4)有与小学校以上毕业相当之资格者。

——摘编自叶利军《民初〈省议会议员选举法〉探略》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省议会议员选举法》在选举资格方面有何发展。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12年9月《省议会议员选举法》选举资格规定的进步意义。

2017-12-26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连城县第二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7 . 1912年至1916年6月的袁世凯统治期间,各派为争夺内阁展开激烈争斗,先后竟有八届内阁走马灯似的更替,成为民国初年政治的缩影,这一现象说明当时
A.民主政治建设进程艰难
B.立宪与共和斗争激烈
C.国民政治参与热情高涨
D.民主形式已荡然无存
2017-11-12更新 | 330次组卷 | 21卷引用:福建省莆田第八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1914-1925的十余年间,中国先后制订过三部宪法。其中1923年《中华民国宪法》的出台最为迅速,当时的国会在曹锟的贿赂和武力逼迫下,仅用了三次会议即制定通过。这表明当时
A.封建复辟浪潮卷土重来B.宪法地位得到社会认同
C.贪污腐败现象较为严重D.民主宪政思想影响巨大
2017-06-05更新 | 78次组卷 | 4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2017届高三5月适应性测试文综历史部分试卷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00~1902年间,梁启超在日本一接触到卢梭的思想即为其所折服。他不遗余力地赞扬法国革命,颂扬卢梭是法国革命的精神领袖。……对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顶礼膜拜,称“《民约论》正夸日中国独一无二之良药也”。……鼓吹“破坏主义”,并撰写《讨伐专制政体檄》的鸿文,为革命造势。

——闾小波《柏克与梁启超——革命年代的智者》

材料二梁启超叹道:“自辛亥八月迄今未盈四年,忽而满洲立宪,忽而五族共和,忽而临时总统,忽而正式总统,息而制定约法,忽而修改约法,忽而召集国会,忽而解散国会,忽而内阁制,忽而总统制,忽而任期总统,忽而终身总统”…他说,君主的尊严“能于无形中发生一种效力。直接间接以镇福此国”,……“吾数年来怀抱一种不能明言之隐痛深恸,常觉自辛亥、壬子之交铸此一大错,而中国前途之希望,所余已复无几。”

——张京华《梁启超与陈寅恪》

(1)依据材料一,归纳梁启超折服于哪些“卢梭的思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折服于卢梭思想的主要原因。

(2)材料二表明梁启超的思想又有何新变化?这些变化反映了当时中国怎样的社会现状?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邹容(1885年—1905年),中国近代著名资产阶级革命宣传家,同盟会会员,清末革命烈士。邹容所著《革命军》1903年由上海大同书局正式出版。在这本书中,邹容主张:驱逐住居中国之满洲人,或杀以报仇;抹杀满洲人所立之皇帝,以做万世不复有专制之君主;建立中国政府,为全国办事之总机关;定名中华共和国;中华共和国,为自由独立之国。第二章《革命之原因》中详细论述了“革命必先排满”的道理,指出当时的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奴隶,而汉人则是奴隶的奴隶。因此,他大声疾呼革命,认为革命是天演之公理,世界之公理,得之则生,失之则死。号召人们以华盛顿为榜样,高举卢梭等人宣传的自由、民主旗帜,彻底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一个独立、民主的“中华共和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邹容撰写《革命军》一书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邹容的思想进行评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