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发酵工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61 道试题
1 . 小曲白酒清香纯正,以大米、大麦、小麦等为原料,以小曲为发酵剂酿造而成。小曲中所含的微生物主要有好氧型微生物霉菌、兼性厌氧型微生物酵母菌等。酿酒的原理主要是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利用葡萄糖发酵产生酒精。传统酿造工艺流程如图所示。关于小曲白酒的酿造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糖化主要是淀粉水解为葡萄糖的过程
B.发酵液样品的蒸馏产物有无酒精,可用酸性重铬酸钾溶液检测
C.蒸熟并摊晾的原料加入糟醅,立即密封可高效进行酒精发酵
D.若酿造过程中酒变酸,则发酵坛密封可能不严
2 . 制作果酒实验分析:
(1)用_____给发酵瓶、榨汁机消毒。
(2)冲洗葡萄的目的:_____
(3)冲洗1-2次即可,能否连续冲洗?为什么?_____
(4)去梗之前冲洗还是去梗之后冲洗?_____。 为什么?_____
(5)葡萄汁装入发酵瓶时,能装满吗?_____。为什么? a._____;b._____
(6)每隔12h左右将瓶盖拧松一点的目的:_____
(7)能全部打开吗?_____为什么?防止_____
(8)果酒制作过程中,在不灭菌的情况下,酵母菌是如何成为优势菌种的?_____
(9)在制作果酒过程中,除了酵母菌,是否还有其他微生物生长?它们会对果酒发酵产生影响吗?如果有,如何避免这种影响?_____
(10)如何检测果酒的发酵情况:_____
(11)葡萄酒呈现深红色的原因:_____
(12)果酒制作中,酒精含量达一定程度后不变,CO 2 也不产生,原因可能是_____
2024-04-04更新 | 159次组卷 | 2卷引用:第1章 发酵工程(知识清单)-2023-2024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中考点大串讲(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3 . 发酵工程在工业生产上得到广泛应用,其生产流程如图所示。结合赖氨酸或谷氨酸的生产实际,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①为诱变育种,②分离、提纯产物
B.赖氨酸或谷氨酸的生产过程中为使产物源源不断地产生,可采用连续培养的发酵方式
C.由于赖氨酸或谷氨酸的发酵菌种为好氧菌,在生产过程中常需增加通氧量
D.人工控制微生物代谢的唯一措施是控制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条件
2024-02-13更新 | 207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北省十堰市部分普通高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调研考试生物试卷变式题11-15
4 . 与传统发酵技术相比,发酵工程的产品种类更加丰富,产量和质量明显提高。发酵工程的基本环节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菌种在发酵罐内发酵是整个过程的中心环节
B.若能生产人生长激素的工程菌是通过①培育的,①应为诱变育种
C.环境条件会影响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也会影响微生物代谢物的形成
D.⑥⑦过程中对发酵产品分离、提纯要根据产品类型选择合适的方法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渥堆是六堡茶生产的关键工艺,渥堆期间微生物分泌的多酚氧化酶可催化茶叶中的儿茶素(C15H14O6)形成黄红色的氧化聚合物。要从渥堆茶叶样品中筛选产多酚氧化酶的细菌,下表中培养基配方设计最合理的是(注:“-”表示不添加:“+”表示添加。)(       

组分(g/L)

名称

儿茶素

牛肉膏

葡萄糖

蛋白胨

KNO3

NaCl

琼脂

2

5

20

1

10

5

18

A

-

-

+

+

+

+

+

B

+

+

-

-

+

+

+

C

+

-

+

-

-

+

+

D

+

+

+

+

+

-

-

A.AB.BC.CD.D
2024·河南·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选 | 适中(0.65) |
6 . 黄豆酱是人们喜爱的传统美食,早在春秋时期就有制作方法的相关记载。它以黄豆为主要原料,经米曲霉(好氧菌)、酵母菌、乳酸菌等微生物发酵而成。劳动人民在制作过程中不断改进发酵技术,总结出以下经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①选用具有高蛋白酶活性的米曲霉
②用蒸煮后的大豆与米曲霉混合堆积
③将初步发酵后含米曲霉等微生物的曲料摊薄,并适当通风
④在装坛时,添加适量食盐
⑤发酵过程中,需保持发酵坛密封
⑥发酵过程中,需定期搅拌
A.①和④对黄豆酱风味的形成起重要作用,利于提升品质
B.②和⑥可以促使微生物和物料充分混合,提高发酵效率
C.③有利于米曲霉和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并快速大量增殖
D.⑤中乳酸菌主要集中于发酵坛上部而米曲霉集中于下部
7 . 高浓度的铵盐对海水养殖中的对虾有一定的毒害作用,是制约其大规模养殖的环境因素之一,具有高降解能力的硝化细菌可有效净化水体中铵盐,降低对虾的死亡率。科研人员从当地对虾养殖池塘中筛选出对铵盐降解率高且稳定的硝化细菌菌株,将等量的三种候选菌甲、乙、丙分别接入等浓度的含铵盐培养液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检测培养液中的铵盐浓度,操作流程如图1所示,结果如图2 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1中M培养基上进行的是利用平板划线法纯化菌种,该过程中接种环需要灼烧5次
B.图1中将候选菌接入含铵盐培养液的目的是对硝化细菌扩大化培养,需要不断振荡
C.据图2分析,应选择候选菌甲作为菌种进行后续培养
D.当配制选择培养基时,需要以铵盐为唯一氮源从而筛选出硝化细菌
8 . 营养缺陷型菌株是突变后某些酶被破坏,导致代谢过程中某些合成反应不能进行的菌株。下图是科研人员利用影印法(用无菌绒布轻盖在已长好菌落的原培养基上,然后不转动任何角度,“复印”至新的培养基上)初检某种氨基酸缺陷型菌株的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①过程接种方法为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后的培养皿不能立即进行倒置培养
B.进行②过程的顺序是先将丝绒布“复印”至完全培养基上,再“复印”至基本培养基上
C.氨基酸缺陷型菌株应从基本培养基上没有、完全培养基上对应位置有的菌落中挑选
D.可用接种环从斜面中取出菌种,振荡培养并诱变处理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小题
中国制茶工艺源远流长。红茶制作包括凋萎、揉捻、发酵、高温干燥等工序,茶叶细胞液中的茶(C22H18O11)被多酚氧化酶催化形成适量茶黄素是红茶风味形成的关键。近年来被消费者追捧的黑其茶多酚在黑曲霉、根霉等发酵菌种分泌多种胞外酶的参与下,使茶叶成分发生复杂的变化衍生多具有营养和药用价值的物质,这些物质对黑茶品质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1.关于红茶制作工序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揉捻能破坏细胞结构使多酚氧化酶与茶多酚接触
B.发酵时保持适宜的温度以维持多酚氧化酶的活性
C.发酵时有机酸含量增加不会影响多酚氧化酶活性
D.高温灭活多酚氧化酶以防止过度氧化影响茶品质
2.关于黑茶发酵优良菌种分离及培养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分离得到的菌种通常保存在低温条件下
B.可采用过滤和沉淀等方法分离黑茶发酵菌分泌的多酚氧化酶
C.培养黑茶发酵菌的培养基中须加入蛋白胨和酵母提取物
D.培养基的PH应控制为中性偏碱
10 . 下列关于传统发酵技术的说法,正确的是(       
A.传统发酵技术的目的是获得发酵产品或更多的微生物
B.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进行无氧呼吸将乙醇转化为乙醛,再将乙醛转化为醋酸
C.以乙醇为底物进行果醋发酵时发酵液产生的气泡量明显少于果酒发酵时的气泡量
D.进行泡菜发酵时,原材料只能装至八成满,是为了防止乳酸菌产生CO2导致发酵液溢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