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PCR扩增的原理与过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5 道试题
1 . 大引物PCR定点突变常用于研究蛋白质结构改变导致的功能变化。单核苷酸的定点诱变需要通过PCR获得,其过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向PCR体系中加入Mg2+能激活DNA聚合酶
B.PCR-I经过一次循环即可获得大引物模板
C.PCR-I得到的产物均作为PCR-Ⅱ的引物
D.PCR-Ⅱ选用大引物和引物乙以获得定点诱变的基因片段
2 . 人参是一种名贵中药材,具有良好的滋补作用。干扰素可用于治疗慢性乙肝、丙肝及部分肿瘤。下图为三种限制酶识别序列与酶切位点及制备能合成干扰素的人参愈伤组织细胞的示意图。请回答:

(1)图中①的DNA用HindⅢ、BamHI完全酶切后,反应管中有______种DNA片段。利用PCR技术扩增干扰素基因时,扩增第n次时,需要______个引物。
(2)假设图中质粒上BamHI识别位点的碱基序列变为了另一种限制酶BclI识别位点的碱基序列,现用限制酶BclI和HindⅢ切割质粒,那么该图中①的DNA右侧选择______进行切割,理由是______。形成的重组质粒能被______切开。
(3)在构建重组质粒的过程中,用HindⅢ、BamHI切割质粒和目的基因比只用BamHI切割好,这样可以防止______。②过程需要用到的酶是______
(4)④过程检测人参愈伤组织细胞是否产生干扰素,所用的方法是______
7日内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百师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五月大联考生物试卷
3 . 我国科学家在培育转基因抗虫棉的研究中走在了世界前列,继首创花粉管通道法之后又培育出双价转基因抗虫棉,即将两种不同机制的抗虫基因转移到棉花细胞内,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棉花产业安全方面的多赢。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花粉管通道法可借助植物的受精作用将目的基因导入
B.为了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抗虫基因常采用人工合成法
C.双价融合抗虫基因位于基因表达载体的启动子和终止子之间
D.可通过PCR等技术检测抗虫基因是否成功导入棉花的染色体DNA上
4 . PCR是基因工程中的关键技术之一,可以用来获取目的基因,也可以引发基因定点突变。将T-DNA插入A基因后,为了确定T-DNA的插入位置,设计引物并进行PCR的过程如下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过程产物的长度取决于引物
B.选择引物I和引物Ⅲ能达到目的
C.该过程在95℃条件下磷酸二酯键断开
D.引物是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位点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下列与高中生物学实验相关的叙述中,不合理的是(       
A.接种环和涂布器在使用前后均需要进行灼烧灭菌
B.DNA粗提取时使用酒精溶解DNA使之与蛋白质分离
C.通过调整培养基中植物激素的比例诱导愈伤组织分化
D.通过改变反应体系的温度来控制PCR反应的进程
6 . 为增加玉米的抗旱性,科研人员构建含有某微生物抗旱基因E的重组质粒,并采用农杆菌转化法将其转入玉米幼胚组织细胞中,用E蛋白的抗体进行抗原—抗体杂交检测后,经进一步鉴定,筛选出抗旱的转基因玉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提取该微生物mRNA逆转录为cDNA,通过PCR可获得大量抗旱基因E
B.目的基因必须位于启动子和终止子之间才能进行复制
C.将重组质粒置于经Ca2+处理的农杆菌悬液中,可获得转化的农杆菌
D.抗原—抗体杂交检测呈阳性的植株还要通过抗旱实验进行筛选
2024-05-31更新 | 141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宇华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生物试题
7 . 研究人员将杨树中的重金属转运蛋白HMA3基因与外源高效启动子连接后,导入杨树基因组中,如下图所示,图中①~④代表引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可利用DNA连接酶将HMA3基因与外源高效启动子进行连接
B.为检测转基因杨树是否含导入的HMA3基因,可选择②③进行PCR扩增
C.成功制备的转基因杨树,其某个细胞的核内可能存在多个HMA3基因
D.成功制备的转基因杨树植株中,HMA3基因的表达量明显上调
8 . 人源神经生长因子(hNGF)可用于人类神经性疾病的治疗。科研人员欲制备能在腮腺中特异性表达hNGF的转基因猪,以期采集该转基因猪分泌的唾液并从中分离、纯化hNGF。下列有关该转基因猪的制备,叙述错误的是(       
A.利用PCR技术能够特异性地快速扩增hNGF基因
B.可将hNGF基因与腮腺中特异性表达的基因的启动子连接
C.用Ca2+处理猪的卵细胞,使其处于能吸收环境中DNA分子的状态
D.早期胚胎应置于含有95%空气和5%CO2的气体环境下培养
9 .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面对当前玉米市场供不应求的现状,如何在我国有效的耕地面积内提高玉米的产量成为玉米育种的核心问题。科研人员筛选到了一株叶片变窄的纯合突变玉米植株(nb)。围绕该突变体,科研人员进行了以下研究。
(1)将nb植株与正常叶的野生型植株杂交得F1,F1自交得F2。F2中正常叶的植株有167株,窄叶叶片植株有59株。可得出两个结论:①控制该窄叶和正常叶的等位基因____(填“遵循”或“不遵循”)基因分离定律;②野生型和nb植株叶的宽度性状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G/g),且窄叶为隐性性状。将F1和nb杂交,子代的表型比例为____
(2)科研人员初步检测出nb窄叶基因位于1号或2号染色体上。科研人员分别在玉米1号和2号染色体上挑选能够区分突变体与野生型的分子标记(SSR)用于基因定位。以正常叶的野生型植株、nb植株、F250株正常叶植株混合样本、F250株窄叶植株混合样本的DNA作为模板,设计SSR的引物,进行PCR扩增并电泳鉴定。请在答题卷上画出支持“g基因位于1号染色体上”的F2窄叶混合植株样本电泳条带图____

注:SSR为短串联重复序列,如…(CA)n…。根据不同品系、不同染色体上(CA)重复次数不同,且和待测基因紧密连锁的特点进行基因定位。
(3)接下来科研人员对nb植株和野生型植株的1号染色体进行有关基因测序,测序结果如图:

由基因测序结果推测,与蛋白G相比,蛋白g的变化是____,判断依据是____
(4)玉米叶的宽度只有窄叶和正常叶这两种相对性状。科研人员又发现一株由另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窄叶单基因隐性突变体(dn),请在野生型、nb植株、dn植株中选择合适的亲本,设计杂交实验验证该窄叶隐性突变基因不在1号染色体上。请写出实验思路并写出预期实验结果:____
10 . 天然荧光素酶不能高效催化人工合成的荧光素(DTZ)发光。研究人员采用蛋白质工程解决该问题。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通过化学诱变剂可定向改造天然荧光素酶的基因序列
B.蛋白质工程的实质是通过改变氨基酸的结构来改变荧光素酶的功能
C.改造后的荧光素酶在一定条件下催化DTZ发光是将化学能转化为光能
D.可用PCR方法检测突变的荧光素酶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