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验证性实验与探究性实验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6 道试题
1 . 我国北方蔗糖主要从甜菜的块根中提炼。研究发现,磷对甜菜光合作用产物的合成与转移分配具有一定的影响,其部分机理如下图,其中甲、乙和丙表示相关物质,TPT为磷酸转运体(转运出1分子磷酸丙糖的同时会转运进1分子Pi),活性会受光抑制。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甲物质为________。物质乙和丙的反应产物可转移至________(结构)重新合成物质乙和丙。
(2)白天光合作用强,ADPG焦磷酸化酶活性________(上升/下降/不变),有利于________(蔗糖/淀粉)积累。
(3)为研究田间施用磷和烯效唑对甜菜光合特性和产糖量的影响,科研人员采用叶面喷施的方法处理甜菜植株,16天后测定净光合速率及叶面积指数(叶片总面积/土地面积),收获时测定块根产量及产糖量,结果如下表。

组别

处理

净光合速率/μmol·m-2·s-1

叶面积指数

块根产量/t·hm2

产糖量/t·hm2

A

清水

25.25

3.14

97.4

15.44

B

2mg·L-1KH2PO4

27.07

3.35

107.21

17.66

C


27.06

4.21

99.2

15.93

D

2mg·L-1KH2PO4

30mg·L-1烯效唑

33.22

3.83

108.1

18.88

①C组的处理为________
②与C组相比,B组块根产量和产糖量均较高,结合上图分析原因是________
③科研人员建议甜菜种植过程中应采用磷和烯效唑联合喷施,其依据是________
2 . 动物可通过学习将条件刺激(CS)与非条件刺激(US)有效关联建立条件反射,能够建立条件反射的CS和US间的最长时间间隔称为“一致性时间窗口”,简称“Tm”。研究人员利用果蝇的“气味-电击”学习模型开展研究。
(1)果蝇对气味甲、乙的偏好无差异。利用下图1装置进行实验,探究气味甲与施加电击两种处理的时间间隔对果蝇建立气味与电击关联的影响。先向训练臂通入气味甲并施加电击,置换新鲜空气之后通入气味乙,训练后将果蝇转移至测试臂进行测试。

   

①电击会引发果蝇的躲避反应,属于______反射。实验中_____作为条件刺激。
②测试实验开始时,果蝇全部放在中间,一段时间后检测并计算右测试臂果蝇数量减去左测试臂果蝇数量的差值占果蝇总数的比例(PI),绘制曲线如图2.时间间隔为20s时野生型果蝇的PI为0,表示条件反射的建立是否成功_________(填“是”或“否”)。以PI=0.5时的对应时间为果蝇将气味与电击建立关联的Tm, A、B、C组的Tm大小关系为______,说明5-羟色胺(5-HT)水平能够影响Tm。

   

(2)气味和电击的感受器不同,位于果蝇脑区学习记忆中枢的K细胞可以同时获得这两种信息,释放乙酰胆碱(Ach)作用于传出神经元。利用转基因技术,在果蝇K细胞的细胞膜上特异性表达荧光探针,该探针结合Ach可产生荧光,实验证实建立气味一电击条件反射前后,气味信号使K细胞的乙酰胆碱释放量发生改变。实验的正确操作顺序为:①_______(选填下列序号)。①气味甲刺激②气味乙刺激-10s间隔-电击刺激③气味甲刺激-10s间隔-电击刺激④检测果蝇脑区荧光强度⑤检测果蝇脑区5-HT释放量
(3)自然界中,CS与US之间的间隔是多变的,受5-HT机制调节的Tm是影响条件反射建立的重要因素,请分析动物Tm过短对其适应环境的影响是_____,降低了动物适应复杂多变环境的能力。
7日内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6月适应性考试生物试题
3 . 阿尔茨海默症(AD)是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发病的主要诱因是β—淀粉样蛋白(Aβ)在脑组织液中沉积,影响了神经小胶质细胞(MC细胞)的功能,发病机制模式图如图1,请回答下列问题:

   

(1)MC细胞接收到Aβ沉积的信号后,细胞质中经磷酸化的K酶可以_____________IK磷酸化,磷酸化的IK蛋白很快就与NF蛋白分离,游离的NF进入_________内,与IL-1基因前端的调控序列结合,该基因通过_____________过程合成IL-1mRNA,最终合成并分泌大量IL-1蛋白,诱发炎症,最终导致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
(2)为探明药物X治疗AD的机理,科研人员利用正常的MC细胞进行了相关实验,获得实验结果如上图2。由图2结果可知,药物X能够抑制Aβ的作用,判断的依据_________________。已知药物X对细胞核中NF蛋白含量无显著影响,综合图1和图2,药物X治疗AD的机理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已知IK的磷酸化位点位于其末端肽段N。欲验证“IK磷酸化能诱发炎症”,请在空格处填入字母编号将实验设计补充完整(已有研究表明,实验中的肽段对细胞内NF蛋白的入核、IL-1蛋白的合成与分泌均无直接影响)。

分组

实验处理炎症检测指标

对照组

____
___

_________

实验组

__
c
a.细胞中导入与N的氨基酸种类、数目、序列相同的肽段
b.细胞中导入与N的氨基酸种类、数目、序列不同的肽段
c.加入溶于缓冲液的Aβ沉积物
d.加入与c等量的同种缓冲液
e.培养液中IL-1的含量
f.MC细胞中磷酸化IK与IK的比值
7日内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长郡中学高三下学期考前保温卷(二)生物试题
4 . 为研究Mg2+对光合作用的影响,研究者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叶绿素主要吸收______光。研究发现叶肉细胞的光合能力的昼夜节律不但与环境光照条件的变化有关,还与细胞内相关生理周期有关。叶绿体中的Mg2+浓度呈现出同样的昼夜波动规律,而光合色素含量无此变化,据此推测Mg2+______(填“是”或“不是”)通过影响色素含量进而影响光合能力。若要验证该推论,可以利用______(溶剂)提取,测定其含量及变化情况。
(2)为了进一步确定Mg2+影响光合能力的机理,研究者研究发现,Mg2+是Rubisco酶(催化五碳糖与CO2反应的酶)的激活剂,Rubisco酶活性随叶绿体内Mg2+浓度增大而增强,据此推测植物在缺Mg2+的条件下,光合速率下降的原因有______(写出2点)。
(3)为探究叶绿体中Mg2+节律性波动的原因,对多种突变体水稻进行实验。通过检测,野生型、突变体MT3(MT3蛋白缺失,MT3蛋白为Mg2+转运蛋白)的叶绿体中Mg2+含量变化如右图所示,该结果可说明:MT3蛋白缺失,导致Mg2+进入叶绿体的效率降低;________(写出两点)。
(4)另一株突变体OS(OS蛋白缺失),叶绿体中Mg2+含量显著升高。据此,对MT3蛋白、OS蛋白的作用关系,研究者提出以下两种假设:
假设1:OS蛋白抑制MT3蛋白,从而影响Mg2+运输至叶绿体内。
假设2:________
若假设1是正确的,则野生型和不同突变体的叶绿体中Mg2+含量最高的是________
A . 野生型
B. 突变体MT3
C. 突变体OS
D. 双突变体OM(OS蛋白、MT3蛋白均缺乏)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赖氨酸是人类和哺乳动物的必需氨基酸之一,机体不能自身合成,必须从食物中补充。在谷类食物如高粱中赖氨酸含量很低。天冬氨酸激酶(AK)和二氢吡啶羧酸合酶(DHPS)是赖氨酸合成途径中两种重要的酶,并协同控制植物中游离赖氨酸的合成速率。图1为野生高粱细胞内赖氨酸合成与分解的部分过程,其中LKP和SDH是赖氨酸分解代谢的关键酶。
(1)全世界每年对赖氨酸有巨大的需求,主要利用谷氨酸棒状杆菌等微生物通过发酵工程生产。除了优化菌种外,控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适宜的条件也能有效提高赖氨酸产量。
(2)请结合图1和题干等相关知识,从基因工程或者从蛋白质工程方面考虑,再提出一种提高高粱赖氨酸含量的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培养谷氨酸棒状杆菌过程中发现A细菌对谷氨酸棒状杆菌有抑制作用。为探究此菌抑制谷氨酸棒状杆菌生长的原理,实验组将A菌接种在A1平板上,B1平板中央接种直径为0.5cm的谷氨酸棒状杆菌菌落,把两个培养皿对扣,菌株无接触,5d后观察菌株生长情况,结果如图2。
(3)对照组处理为A2平板__________________,B2平板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实验结果推测,A菌可能产生某种挥发性物质抑制谷氨酸棒状杆菌的生长,做出此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
(5)除上述原因外,研究人员认为A菌的发酵液中可能也存在抑制谷氨酸棒状杆菌生长的物质。他们将A菌发酵液离心后,取上清液过滤,获得无菌滤液进行如下实验。

组别

实验处理

接种

检测

甲组

a

将直径为0.5cm的谷氨酸棒状杆菌菌落接种在平板中心在恒温培养箱内培养。

测量b,计算抑菌率。

乙组

无菌水+固体培养基

请补充完善该实验方案。a____________________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4-06-02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衡阳市雁峰区第八中学高考模拟预测生物试题
6 . 病原体等感染引起的局部组织炎症会引起疼痛,交感神经参与的调节对疼痛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相关调节机制如图所示。我国医书典籍《黄帝内经》记载了“不通则痛”的疼痛产生病机和“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病为输”的针灸治疗疼痛的治疗方案。回答下列问题:

(1)病原体进入人体内引发炎症后,人体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网络调节机制来达到缓解疼痛的作用。
(2)研究发现,β-EP作用于感觉神经末梢后会引起Cl-内流,使IL-1β对感觉神经产生的伤害性信息减少,实现缓解疼痛,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已知电针能够缓解疼痛,为探究电针作用机制,研究者利用正常大鼠和肌肉组织炎症模型大鼠开展了以下实验,请完善实验方案并进行结果分析:

分组

处理方式

结果

炎症组织中NE的含量(pg/mg)

炎症组织中β-EP的含量(pg/mg)

A

正常大鼠+不做处理+生理盐水

61.6

3870

B

模型大鼠+不做处理+生理盐水

37.8

4970

C

______________

48.2

6890

D

模型大鼠+电针处理+抗β-EP抗体处理

47.6

230

E

模型大鼠+电针处理+6-OHDA处理

8.2

4770

②推测6-OHDA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依据A、B、C、D、E五组实验结果,结合流程图分析可知,电针可通过激活_____________________。募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发挥神经免疫镇痛效应。
2024-06-02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衡阳市雁峰区第八中学高考模拟预测生物试题
7 . 研究发现钙离子(Ca2+)对人体有重要作用,能够影响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如图),Ca2+还是调节神经细胞功能的信号,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的分泌依赖Ca2+内流,同时,细胞质中cAMP含量升高可提高CRH基因转录活性。

(1)当兴奋传到轴突末梢时,膜上的Ca2+通道开放,Ca2+内流使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Ca2+流入轴突末梢的跨膜运输方式为___,释放到突触间隙的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在突触后膜上发生的信号类型的转换是___
(2)已知细胞外Ca2+对Na+存在“膜屏障作用”,即Ca2+在膜上形成屏障,使Na+内流减少,据此推测当人体缺钙时,神经细胞更___(填“容易”或“不容易”)产生兴奋,理由是___
(3)科研人员进一步研究一定浓度的外源CRH对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的细胞质中Ca2+和cAMP的影响,结果见下表。
组别细胞质中Ca2+浓度(nM)细胞质中cAMP含量(pmol/dish)
对照组1540.44
实验组2403.26
据上述信息推测,CRH对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分泌CRH的调节,属于___(填“正”或“负”)反馈调节。从细胞内这两种信号作用的角度分析,该反馈调节过程是: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膜上存在___的受体,当此受体识别相应激素后,引发该细胞中___
(4)某科研小组发现,给小白鼠注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会使下丘脑分泌的CRH减少。基于对下丘脑—垂体—靶腺轴的认识,有同学对此现象提出了一种解释:ACTH对下丘脑进行了反馈调节,请设计实验加以验证,简要写出实验思路和预期结果___
8 . 肥胖不仅会引起胰岛素抵抗,还会引起认知功能障碍。已知肥胖导致外周产生过多游离的脂肪酸FFA、脂多糖LPS和炎症细胞因子TNF-α、IL-6等,透过血脑屏障作用于神经细胞。大量游离的脂肪酸进入细胞并氧化,从而诱导线粒体产生过多自由基和膜脂氧化剂MDA。同时NF-KB信号通路的激活也抑制了胰岛素受体的磷酸化,导致脑内神经细胞中胰岛素信号转导功能减弱并发生胰岛素抵抗。请回答:

(1)正常情况下,胰岛素与神经细胞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引起胰岛素受体磷酸化,引发信号素转导,进而促进葡萄糖进入神经细胞进行__________为细胞供能。
(2)LPS与受体TLR结合后会促进JNK的表达,从而抑制__________,引发胰岛素抵抗。TNF-α、IL-6会促进__________分解,从而激活NF-KB信号通路引发胰岛素抵抗。
(3)大量游离的脂肪酸进入神经细胞的线粒体氧化分解,进而导致认知功能障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研究发现高强度间歇训练能有效改善2型糖尿病小鼠的胰岛素抵抗状态,科学家推测高强度间歇训练可能是通过改变肝脏炎症来缓解胰岛素抵抗。科研人员设计以下实验进行了研究,请完善实验步骤并预期实验结果。
①将30只5周龄雄性小鼠适应性喂养一周。将上述小鼠分为对照组(NC)和高脂饮食模型组(HFD)。NC组饲喂普通饲料12周;HFD组饲喂高脂饲料12周;
②给HFD组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通过检测血糖含量和胰岛素含量筛选胰岛素抵抗模型建立成功的小鼠;
③再将建模成功的小鼠随机分为安静组(SED)和高强度间歇训练组(HIIT);
④HIIT组进行8周高强度间歇性训练。这8周期间__________组用高脂饲料喂养,其他组用普通饲料喂养。一段时间后检测相关炎症因子mRNA的含量,并通过一定的技术检测这些炎症因子的含量。
如果推测是正确的,则预期的实验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4-05-21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长沙市一中高三模拟试卷(一) 生物学试题
9 . 研究发现嫁接可提高西瓜的耐盐性,自根嫁接苗(自根苗)和瓠瓜嫁接苗(瓠接苗)是两种常见的西瓜嫁接苗。自根苗是以西瓜为接穗,同种西瓜为砧木嫁接而成;瓠接苗是以西瓜为接穗,瓠瓜为砧木嫁接后培养获得。
(1)研究人员分组实验,结果如图所示。a组的作用是为了排除__________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Na在植物细胞中积累会导致生物膜系统受损。如图所示,高盐处理后瓠接苗体内的Na主要分布在根部,推测可能原因是瓠接苗将Na截留在根中,以减少其对__________的影响。研究发现,高盐处理下瓠接苗的产量高于自根苗,比较图中b、d组结果,推测原因可能是瓠接苗叶肉细胞中生物膜系统受损程度__________,对光合作用的__________阶段抑制作用弱。
(3)检测各组植株器官中的激素,结果如下表:

组别

a

b

c

d

器官

ABA含量(ng/g)

180

35

115

40

90

45

50

60

生长素/细胞分裂素

6.8

5.5

9.0

4.9

6.2

5.0

12

1

已知ABA大量积累会促进气孔关闭,研究发现在盐渍化的土壤上种植普通西瓜时,可通过适当施加ABA或生长素类似物来提高产量。请结合上述结果说明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4-05-21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长沙市一中高三模拟试卷(一) 生物学试题
10 . 生物有感知外界环境的能力,并能根据环境变化调节体内营养物质的代谢,以便更好地生存。科学家研究发现“光暴露”(即夜晚光照)会影响血糖的代谢。
(1)血糖平衡调节的实质是通过调节血糖的______,使其浓度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参与调节血糖平衡的激素主要是____________
(2)科研人员为了研究光照对血糖代谢产生的影响,进行了以下实验。
①他们将志愿者分为两组,一组在黑暗中,另一组给予光照。黑暗组在19℃下口服19g葡萄糖,光照组的处理是____________,两组实验均在晚上进行。
②口服葡萄糖后,每隔一段时间检测两组的血糖浓度,结果如图1所示。图1结果可知光照______(填“利于”或“不利于”)血糖平衡的稳态调节。

(3)科研人员还检测了两组上述两种激素的含量,其含量变化相同。可推测,光照引起血糖代谢的改变不是通过激素种类和含量的变化引起的。科研人员进一步探究了其发生原因。
①已知褐色脂肪组织细胞(BAT细胞)内含大量线粒体,线粒体内膜上含UCP蛋白,结构如图2所示。
当BAT细胞被激活时,H+可不经过ATP合成酶而通过UCP蛋白“漏”至线粒体基质。回答下列问题:
ATP合成酶(由F1和F0组成)可在跨膜H+势能的推动下催化ATP的合成,BAT细胞被激活时,线粒体内膜上ATP的合成速率将______
②研究发现,棕色脂肪组织细胞(BAT)利用葡萄糖产热以维持体温。α神经元可直接调节BAT的产热。光照引起的调节过程如图3所示。

由此可知,“光暴露”影响血糖代谢的机制可能是光照通过引起视网膜细胞兴奋,____________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