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评价作者的情感、观点态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5 道试题
1 . 下列选项中,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烛》在表现手法上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心中的情感。
B.《沁园春·长沙》中“看”字,总领七句。远望、近看、仰望、俯视,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
C.《百合花》弱化战争宏大叙事背景,专注人与人在瞬间的情感磁撞与交流,让读者体察和感悟细微之处的美好,奇托作者对美好人性的向往和对温情的渴望,
D.《琵琶行》作为一首抒情长诗,结构严谨缜密,错落有致,情节曲折,波澜起伏。既写琵琶女的身世,又写诗人的感受,道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慨叹。
2023-10-24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南平市政和县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2 . 下列对课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红烛》用李商隐的“蜡炬成灰泪始干”为题记,沿用了“蜡炬”这一古典意象的内涵,并且每节以“红烛啊”开头,形成了浓郁的抒情气氛。
B.《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梦境中仙府日月高照、楼台辉煌、老虎弹瑟、鸾鸟驾车……想象奇特,变幻莫测,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C.《短歌行》中“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化用典故,诗人将自己与周公进行对比,抒发了功业未就的失落之情,并表达要振奋精神、一统天下的决心。
D.《登高》被称为“古今七律第一”。诗的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怀。尾联写出了因自己生活多艰、志业无成而生出的无尽怨恨,读来慷慨悲凉。
2023-10-21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
3 . 下列关于古代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鲍照的《拟行路难》开篇以“泻水”比兴,以水的流向取决于地势,暗示了当时人的境遇取决于门第的社会现实。
B.杜甫的《客至》颈联选取了最能显示宾主情意的生活场景,着意描画。主人盛情招待,频频劝饮,有勉励客人安贫乐道之意。
C.黄庭坚的《登快阁》描写了自己在日出之际登阁游赏的情景。在颈联和尾联中,诗人感慨知音难觅,幸有美酒相伴,期望坐上归船,与白鸥订盟,永诀机心。
D.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的颔联和颈联写得细腻生动,闲适恬静,但其中的长夜不寐和日中无聊,暗示着诗人的郁闷和惆怅。
2023-04-06更新 | 282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漳州市三中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各题

有关研究显示,近十余年来,中小学生睡眠不足现象日趋严重。长此以往,不利于青少年的身心成长,相关部门不可______。中小学生睡眠时间不足的原因复杂多样。不少家长表示,课外培训机构的繁重作业是学生睡眠不达标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有关部门明确规定,校外培训机构不得以课前预习、课总巩固、作业练习、微信群打卡等形式布置额外作业。

对此,成都石室中学初中学校王涛副校长表示,一方面相关部门应严控课外辅导班的辅导时间、辅导内容及作业布置数量;另一方面,学校、家长和社会要形成合力,建立作业管理家校社会协同机制,各中小学校应______宣传力度,引导家长______科学的人才观和质量观,并充分______家长委员会的协调作用,切实监管学生课外辅导作业情况,避免出现课内减负,课外增负的情况。睡眠是生命的滋补品,学习是一场马拉松。学生拥有充足的睡眠和健康的身体是学得更好、后劲更足的保障。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掉以轻心       加强       树立       发扬
B.掉以轻心       加大       树立       发挥
C.不以为然       加强       确立       发扬
D.不以为然       加大       确立       发挥
2.“红烛”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下列各句中“红烛”所寄托的情感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寒空替人垂泪。(宋·晏几道《蝶恋花·醉别西楼醒不记》)
B.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宋·蒋捷《虞美人·听雨》)
C.愁眼垂杨见,苦心红烛知。翻成怕见别离时。(宋·胡翼龙《南歌子》)
D.红烛也随人惜别,当庭流泪不曾干。(明·王稚登《除夕袁令君斋中》)
2022-10-21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铜盘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悲秋”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传统主题,以重阳为题材的诗作大多抒发诗人的离愁别绪、思乡之情。毛泽东的这首词脱尽古人的窠臼,一扫衰颓萧瑟之气。请结合具体意象,赏析本诗蕴含的情感。
2022-10-14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十五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6 . 阅读闻一多的《发现》,完成下面小题。

发 现

闻一多

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

“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

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

我来了,不知道是一场空喜。

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

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

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

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

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

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

呕出一颗心来,你在我心里!


【注】①罡(gāng)风:道家语,高空的风。
1.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前一句表达了诗人听到祖国召唤,要为建设祖国而奋斗的感情,“火”比喻诗人对祖国火一般的热情。
B.“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追问”的内容是祖国为什么会变得如此黑暗,“逼迫”表达诗人想回到祖国的急切心情。
C.“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诗人怀着美好的希望自美国返回,但看到的却不是理想中的祖国,因此“迸着血泪”,痛心到了极点。
D.“呕出一颗心来,你在我心里!”这句诗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和希望把祖国建设得美好的赤胆忠心。
2.下列对诗歌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首先抒写诗人在异国他乡对祖国的深切怀念和殷切希望,然后再抒写诗人重返故土的所见、所闻、所感。
B.这首诗仅有十二行,虽短小却立意非凡,构思新颖灵巧,尤其是开头和结尾是不平常的,有吸引力的。
C.这首诗是诗人爱与恨的结晶,表现的是诗人归国之后,对当时军阀混战下的残破祖国的失望和愤懑。
D.诗人没有落入俗套,他一反常规,独辟蹊径,一开始就单刀直入,撕肝裂肺,呼天抢地地呼喊。
3.诗人借助哪些意象描写自己的发现?这些意象说明了什么?
4.为什么作者要一再重复“我来了”“那不是你”?
2022-09-30更新 | 132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石狮市八中2021-2022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安定城楼

李商隐

迢递高城百尺搂,绿杨枝外尽汀洲。

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注】①贾谊认为“时事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太思者六”,因此“数上书陈政事,多所欲国建”,但文帝并未采纳他的建议。②王粲年轻时曾流寓荆州,依附刘表,不得志,曾于春日作《登楼赋》,其中有句云:“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③回天地,即扭转乾坤。
1.下列各项对诗句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登上高耸百尺的安定城楼,远处绿杨树边的洲渚尽收眼底,开篇点题,即景生情,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颔联上句表现对贾谊才华的欣赏及其未得君王赏识的遗憾,下句由王粲的典故可知此时诗人有依附于别人且不得志的类似经历。
C.尾联借用《庄子·秋水》典故,“腐鼠”原指相位,在此代指权位利禄,“鹓雏”是传说中与凤凰同类的鸟,此处是诗人自喻,慨叹自己的悲惨遭遇。
D.这首诗情绪多端,将忧念国事、抒写抱负、感慨时世,抨击腐朽融为一炉,气韵流动,俊逸高迈,意蕴深厚。
2.请分析本诗颈联与李白“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所表达的情感内涵有何异同?
8 . 《短歌行》和《归园田居》(其一)中出现了“明月”“尘网”“羁鸟”“池鱼”“樊笼”等意象,它们分别比喻什么?蕴含着怎样的思想感情?
2021-10-12更新 | 104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市松柏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9 . 下面对《归园田居(其一)》一诗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说明自己跟“羁鸟”和“池鱼”一样早有摆脱官场束缚、返回田园隐居的强烈愿望。同时也体现出诗人对“羁鸟”“池鱼”的热爱。
B.“守拙”的“拙”,即朴拙,含有原始本真的意思,与世俗的虚伪机巧相对,表明了陶渊明对官场虚伪机巧的极其厌恶。
C.“方宅十余亩……罗堂前”是近景。土地、草房、榆柳、桃李……这些平平常常的景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
D.“暧暧远人村……桑树颠”是远景。在这里,不仅流露出诗人对田园风光的由衷喜爱,而且这纯朴、幽静的田园景色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10 .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归朝欢·题晋臣敷文积翠岩

辛弃疾

我笑共工缘底怒,触断峨峨天一柱。补天又笑女娲忙,却将此石投闲处。野烟荒草路,先生拄杖来看汝。倚苍苔,摩挲试问:千古几风雨?

长被儿童敲火苦,时有牛羊磨角去。霍然千丈翠岩屏,锵然一滴甘泉乳。结亭三四五,会相暖热携歌舞。细思量:古来寒士,不遇有时遇。


[注] ①赵不遇,辛弃疾的朋友,字晋臣,曾为敷文阁学士。此时与辛弃疾均去职赋闲。②缘底,为什么。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起笔迭用两则神话传说,把积翠岩想象为折断的天柱、补天的神石。
B.词人不辞辛苦,拄杖来到积翠岩,只是为了尽情欣赏积翠岩秀美的风光。
C.牧童击石取火,牛羊以石磨角,积翠岩不幸流落山谷中,却仍有其功用。
D.词人于积翠岩结亭会友,心生感慨,与杜甫“大庇天下寒士”的情怀近似。
2.“古来寒士,不遇有时遇”两句意蕴丰富,请结合全词分析。
2021-06-03更新 | 593次组卷 | 4卷引用: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