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89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杨万里字廷秀,吉州吉水人。中绍兴二十四年进士第,为赣州司户,调永州零陵丞。时张浚谪永,杜门谢客,万里三往不得见,以书力请始见之。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服其教终身,乃名读书之室曰诚斋。

浚入相,荐之朝。除临安府教授未赴丁父忧改知隆兴府奉新县戢追胥不入乡民逋赋者揭其名市中民欢趋之赋不扰而足县以大治会陈俊卿、虞允文为相,交荐之,召为国子博士。侍讲张栻以论张说出守袁,万里抗疏留栻,又遗允文书,以和同之说规之,栻虽不果留,而公论伟之。

东宫讲官阙,帝亲擢万里为侍读。官僚以得端人相贺。他日读《陆宣公奏议》等书,皆随事规警,太子深敬之。王淮为相,一日问曰:“宰相先务者何事?”曰:“人才。”又问:“孰为才?”即疏朱熹、袁枢以下六十人以献,淮次第擢用之。

光宗即位,召为秘书监。入对,言:“天下有无形之祸,僭非权臣而僭于权臣,扰非盗贼而扰于盗贼,其惟朋党之论乎!盖欲激人主之怒莫如朋党,空天下人才莫如朋党。党论一兴,其端发于士大夫,其祸及于天下。”

宁宗嗣位,升焕章阁待制、提举兴国宫。引年乞休致,进宝文阁待制,致仕。嘉泰三年,诏进宝谟阁直学士,给赐衣带。

万里为人刚而褊。孝宗始爱其才,以问周必大,必大无善语,由此不见用。韩侂冑用事,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尝筑南园,属万里为之记,许以掖垣。万里曰:“官可弃,记不可作也。”侂胄恚,改命他人。卧家十五年,皆其柄国之日也。侂冑专僭日益甚,万里忧愤,怏怏成疾。家人知其忧国也,凡邸吏之报时政者皆不以告。忽族子自外至,遽言侂冑用兵事。万里恸哭失声,亟呼纸书曰:“韩侂冑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又书十四言别妻子,笔落而逝。

万里精于诗,尝著《易传》行于世。光宗尝为书“诚斋”二字,学者称诚斋先生,赐文节。

(节选自《宋史·杨万里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除临安府教授/未赴/丁父忧/改知隆兴府奉新县/戢追胥不入乡/民逋赋者揭其名/市中民欢趋之/赋不扰而足/县以大治/
B.除临安府/教授未赴/丁父忧/改知隆兴府奉新县/戢追胥不入乡/民逋赋者揭其名市中/民欢趋之/赋不扰而足/县以大治/
C.除临安府/教授未赴/丁父忧/改知隆兴府奉新县/戢追胥不入乡/民逋赋者揭其名/市中民欢趋之/赋不扰而足/县以大治/
D.除临安府教授/未赴/丁父忧/改知隆兴府奉新县/戢追胥不入乡/民逋赋者揭其名市中/民欢趋之/赋不扰而足/县以大治/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在宋代以后称科举殿试及第者。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
B.宰相,也称丞相,是对古代辅助帝王掌管国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历史上各个朝代都有且只有一个宰相。
C.致仕,指交还官职,即官员退休。致仕的年龄各朝代有特殊规定,一般是七十岁,有疾病可以提前。也称“休致”。
D.谥,即谥号,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有地位的人死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而给予的一个或褒或贬评价的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万里虚心求教,谨记教诲。在张浚贬谪永州时,他多次拜谒不得见,后以书力请才拜见成功;他为了终身谨记张浚正心诚意之学的教诲,把自己的书斋取名为“诚斋”。
B.杨万里慧眼识才,为国举才。任东宫侍读时,宰相王淮问他做宰相第一要务是什么,他认为选拔人才最重要;他所举荐的朱熹等六十人,先后被王淮提拔任命。
C.杨万里为人正直,遇事敢言。他任奉新知县时,张栻因事被贬袁州,他上疏为张栻抗争,又写信劝宰相虞允文助力,事虽未成,但大家公认杨万里人格高尚。
D.杨万里不屈权贵,刚直爱国。韩侂胄当政时,他卧家十五年,仍心忧国事并忧愤成疾;当听说韩侂胄用兵时,他失声恸哭,表达激愤后又留言告别妻子儿女,笔落而逝。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党论一兴,其端发于士大夫,其祸及于天下。
(2)孝宗始爱其才,以问周必大,必大无善语,由此不见用。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优孟者,故楚之乐人也。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王下令曰:“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优孟闻之,入殿门,仰天大哭。王惊而问其故。优孟曰:“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王曰:“何如?”对曰:“臣请以雕玉为棺,文梓为椁,楩枫豫章为题凑,发甲卒为穿圹,老弱负土,齐赵陪位于前,韩魏翼卫其后,庙食太牢,奉以万户之邑。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王曰:“寡人之过一至此乎!为之奈何?”优孟曰:“请为大王六畜葬之。以垅灶为椁,铜历为棺,赍以姜枣,荐以木兰,祭以粮稻,衣以火光,葬之于人腹肠。”于是王乃使以马属太官,无令天下久闻也。

楚相孙叔敖知其贤人也,善待之。病且死,属其子曰:“我死,汝必贫困。若往见优孟,言我孙叔敖之子也。”居数年,其子穷困负薪,逢优孟,与言曰:“我,孙叔敖子也。父且死时,属我贫困往见优孟。”优孟曰:“若无远有所之。”即为孙叔敖衣冠,抵掌谈语。岁余,像孙叔敖,楚王及左右不能别也。庄王置酒,优孟前为寿。庄王大惊,以为孙叔敖复生也,欲以为相。优孟曰:“请归与妇计之,三日而为相。”庄王许之。三日后,优孟复来。王曰:“妇言谓何?”孟曰:“妇言慎无为,楚相不足为也。如孙叔敖之为楚相,尽忠为廉以治楚,楚王得以霸。今死,其子无立锥之地,贫困负薪以自饮食。必如孙叔敖,不如自杀。”因歌曰:“山居耕田苦,难以得食。起而为吏,身贪鄙者余财,不顾耻辱。身死家室富,又恐受赇枉法,为奸触大罪,身死而家灭。贪吏安可为也!念为廉吏,奉法守职,竟死不敢为非。廉吏安可为也!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于是庄王谢优孟,乃召孙叔敖子,封之寝丘四百户,以奉其祀。后十世不绝。此知可以言时矣。

(节选自《史记·滑稽列传第六十六》)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
B.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
C.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
D.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棺椁,棺材和外棺。棺即盛放死者的葬具;椁,套在棺外的外棺。棺椁可以显示死者的地位。
B.左右,文中指君王身边侍候的人,近臣。
C.寡人,即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臣属对君主、诸侯王的谦称。
D.《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优孟有辩才,楚庄王想厚葬所爱之马,优孟投其所好,建议楚庄王以人君之礼葬马,使楚庄王认识错误,最终收回成命。
B.优孟识礼,他主张用六畜的礼仪来安葬楚庄王的爱马,先把马埋进土中,再用粮食稻谷来祭祀它,最后火化。
C.优孟重情重义,孙叔敖生前善待优孟,临终前预料儿子必将贫困,要他找优孟寻求帮助,优孟果然帮助了他。
D.优孟智勇双全,他装扮成孙叔敖的样子去见楚庄王,以假乱真,后又凭自己“优”的身份以歌辞唱出为官的无奈,使楚庄王醒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
(2)山居耕田苦,难以得食。起而为吏,身贪鄙者余财,不顾耻辱。
2023-08-09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韩城市新蕾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寻登进士第。

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其为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寻移江陵府掾曹。

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逾岁,转考功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俄有不悦愈者,摭其旧事,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掾曹,荆南节度使裴均馆之颇厚,均子锷凡鄙,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仍呼其。此论喧于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八月,宰臣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请愈为行军司马。淮、蔡平,十二月随度还朝,以功授刑部侍郎,仍诏愈撰《平淮西碑》,其辞多叙裴度事。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凡嫁内外及友朋孤女近十人。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
B.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
C.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
D.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父兄:伯父或叔父的儿子,而年长于已的堂兄;作为称谓,单独时用可辨辈分、性别、长幼,亲疏。
B.博士:官名,秦代兼有礼官性质并典守图籍,汉武帝时成为传播孔孟学说的国家学官,唐置国子、四门等博士。
C.字:又叫表字,本名以外表德行或本名意义的名字;古代男子20岁冠礼、女子16岁笄礼后取字。
D.禁中:指封建帝王所居的宫苑;也指皇帝、后妃等居住的地方,禁卫森严,臣下不得任意出入;也作“禁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况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出生不幸,但学习刻苦。他三岁丧父,寄养在亲戚家;从小学习儒家经典很自觉刻苦,不需要奖励督促,后中进土。
B.韩愈任职多地,因进言被贬。他历职多地:曾镇守大梁、为徐州宾佐、任江陵掾曹等,上书千言而被贬为连州阳山令。
C.韩愈仕途不顺,但还被赏识。他多次遭受排挤贬黜,但宰相同情赏识他,认为他有修史才能,改任他为编写史书之职。
D.韩愈傲权兴教,常资助亲朋。他傲视权门豪士,把兴名教奖仁义作为自己的职责;经他资助出嫁的亲朋的孤女多达近十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洎举进土,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
②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
2023-08-04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兴平市南郊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牧字牧之,京兆人也。善属文。太和二年韦筹榜进士,与厉玄同年。初未第,来东都,时主司侍郎为崔郾,太学博士吴武陵进谒谓曰:“侍郎以峻德伟望,为明君选才,仆敢不薄施尘露。偶见文士十数辈,扬眉扺掌,共读一卷文书,览之,乃进士杜牧《阿房宫赋》。其人,王佐才也。”因出卷朗诵之郾大加赏曰请公与状头郾曰已得人矣曰不得即请第五人更否则请以赋见还辞容激厉郾曰:“诸生多言牧疏旷,不拘细行,然敬依所教,不敢易也。”后又举贤良方正科。沈传师表为江西团练府巡官。又为牛僧孺淮南节度府掌书记。拜侍御史,累迁左补阙,历黄、池、睦三州刺史,以考功郎中制诰,迁中书舍人。牧敢论列大事,指陈利病尤切。卒年五十。临死自写墓志,多焚所为文章。诗情豪迈,语率惊人。识者以拟杜甫,故称“大杜”“小杜”以别之。                    (选自《唐才子传·杜牧》,有删改)

牧刚直有奇节,不为龊龊小谨,敢论列大事,指陈病利尤切至。少与李甘等善,其通古今,善处成败,甘等不及也。牧亦以疏直,时无右援者。从兄悰更历将相,而牧回踬不自振,颇怏怏不平。卒,年五十。初,牧梦人告曰:“尔应名毕。”复梦书“皎皎白驹”字,或曰“过隙也”。俄而炊甑裂,曰:“不祥也。”乃自为墓志,悉取所为文章焚之。牧于诗,情致豪迈,人号为“小杜”,以别杜甫云。

(选自《新唐书·杜牧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偶见文士十数辈                    向:刚才,从前。
B.扬眉扺掌,共读一卷文书            扺掌:击掌,搓手。
C.辞容激厉                                 辞容:言辞,面容。
D.以考功郎中制诰                    知:认识,了解。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因出卷朗诵之郾/大加赏/曰/请公与状头/郾曰/已得人矣/曰不得/即请第五人更/否/则请以赋见还/辞容激厉
B.因出卷朗诵之/郾大加赏/曰/请公与状头/郾曰/已得人矣/曰不得/即请第五人更/否/则请以赋见还/辞容激厉
C.因出卷朗诵之/郾大加赏/曰/请公与状头/郾曰/已得人矣/曰/不得/即请第五人/更否/则请以赋见还/辞容激厉
D.因出卷朗诵之郾/大加赏/曰/请公与状头郾/曰/已得人矣/曰/不得即请第五人/更否/则请以赋见还/辞容激厉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识者以拟杜甫,故称“大杜”“小杜”以别之。
(2)少与李甘等善,其通古今,善处成败,甘等不及也。
4.两段文字共同体现了杜牧的哪些性格特点?
2023-07-12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区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陆完,字全卿,长洲人。为诸生。中官王敬至苏,以事庭曳诸生。诸生竞起击之,完不与。恶完者之,敬遂首列完名上闻。巡抚王恕论敬罪,完乃得免。举成化二十三年进士。谒选,恕方为吏部,曰:“是尝击奄人者,当为御史。”入台,果有声。正德初历江西按察使宁王宸濠雅重之时召预曲宴以金罍为赠三年冬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宣府 明年,霸州贼刘六、刘七等起。八月,诏完提督军务,统军讨之。行及涿州,忽传贼且逼京师,命还军入卫。会副总兵许泰等败贼于霸州,贼南走,京师始解严。当是时,六等众号数万,然多胁从,精锐不过千余人。官军追贼,贼辄驱良民前行,急则弃所掠逸去。官军所杀皆良民,以故捷书屡奏,而贼势不衰。明年正月,六等复突霸州,完师次平度,命副总兵张俊、李鋐分军邀其奔逸。贼走,连战皆大败之,贼乃变服易马而遁,先后擒斩二千六百余人。会河南贼已平,刘六等势益衰,遂走湖广。夺舟到夏口,遇都御史马炳然杀之。复登陆,焚汉口,为指挥满弼等追及,刘六中流矢,与子仲淮赴水死。刘七、齐彦名率五百人舟行,顺流抵镇江。完疾趋而南。贼惧,弃舟走保狼山。完命同知罗玮夜导军登山南蹙之。彦名中枪死,七中矢亦赴水死,余贼尽平。还朝,进完太子少保。明年代何鉴为兵部尚书。时宸濠已萌异志。闻完为兵部,致书盛陈旧好,欲复护卫及屯田。完答书,令以祖制为词。宸濠反,就执。中官张永至南昌,搜其籍,得完平日交通事,上之。帝大怒,将置极刑。以平贼功,遂得减死,戍福建靖海卫。竟卒于戍所。

(节选自《明史·陆完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正德初/历江西按察使/宁王宸濠雅重之/时召预曲宴/以金罍为赠/三年冬/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宣府
B.正德初/历江西按察使/宁王宸濠/雅重之时/召预曲宴/以金罍为赠/三年冬/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宣府
C.正德初/历江西按察/使宁王宸濠/雅重之时/召预曲宴/以金罍为赠/三年冬/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宣府
D.正德初/历江西按察/使宁王宸濠雅重之/时召预曲宴/以金罍为赠/三年冬/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宣府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恶完者中之”与“射者中,弈着胜”(《醉翁亭记》)两句中的“中”字含义不同。
B.“极论敬罪”与“士也罔极”(《诗经·氓》)两句中的“极”字含义相同。
C.流矢,指乱飞的或无端飞来的箭,也叫“流箭”。《礼记·檀弓上》:“圉人浴马,有流矢在白肉。”
D.“平日交通事”与“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交通”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完做生员时,参与殴打中官王敬,王敬将其名字列于首位上奏皇帝。幸遇巡抚王恕极力弹劾王敬的罪行,陆完才得以幸免。
B.陆完考中进士后,前往更部应选,怡逢王恕主管吏部。王恕认为他不畏权宦,于是推荐他进入御史台。陆完果然做出了成绩。
C.霸州贼寇刘六、刘七起兵造反,陆完统领军队讨伐他们。最后平定叛乱,荡平残贼。回到朝廷,皇帝提升陆完担任太子少保。
D.反贼号称数万之众,但多是胁迫随从。他们又驱逐百姓行军,致使官军杀掉的多是无辜百姓。以致捷报频传而叛军势力不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副总兵许泰等败贼于霸州,贼南走,京师始解严。
(2)明年正月,六等复突霸州败,完师次平度,命副总兵张俊、李鋐分军邀其奔逸。
2023-07-12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江南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2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施琅,字琢公。顺治三年,师定福建,琅从明总兵郑芝龙降,芝龙归京师,其子成功窜踞海岛,招琅,不从。成功执琅,琅以计得脱,其父、弟及子侄皆为成功所杀。康熙二十年,成功孙克塽幼,刘国轩等用事。内阁学士李光地奏台湾可取状,因荐琅习海上事,上复授琅福建水师提督,谕相机进取。琅至军,疏言:“贼船久泊澎湖,悉力固守。冬春之际,飓风时发,我舟骤难过洋。臣今练习水师,又遣间谍通臣旧时部曲使为内应俟风便可获全胜。”夏至后二十馀日,彗星见,户部尚书梁清标以为言,暂缓进剿。琅疏言:“臣已简水师精兵二万、战船三百,但遇风利即可进。”诏从之。八月,琅统兵至台湾,克塽率属剃发,缴金印,台湾平。遣侍郎苏拜至福建,与督抚及琅议善后事。有言宜迁遗民、弃其地者,琅疏言,台湾原属化外,土番杂处,中国之民潜往生聚,已不下万人。一旦纳土归命,善后之计,尤宜周详。若弃其地、迁其人,以有限之船,渡无限之民,非阅数年,难以报竣。倘渡载不尽,窜匿山谷,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也。上命允其行。琅又疏请克琅纳土归诚,应携族属俱诣京师。诏授克琅公衔。人谓琅必报父仇,将致毒于郑氏。琅曰:“绝岛新附,一有诛戮,恐人情反侧。吾所以恤茹痛者,为国事重,不敢顾私也。”二十七年,入觐,赏赉优渥。琅辞谢,又言:“臣年力已衰,惧勿胜封疆之重,请辞。”帝不许,命还任。三十五年,卒于官。

(节选自《,清史稿·施琅传》。有删改)

施琅每当调遣,辄冠军锋。寻总水师,屡陈进取;厦门之克,尔与有劳。朕欲声厥罪,以救边氓,咨诹在廷,谓难剪灭。惟尔独抒忠悃,力赞成谋。朕心益断,命尔徂征。尔能上度天时,下揆地势,排群帅以密陈,乘南风而破浪,一鼓而平。四十余年之巨孽悉除,三十六岛之残黎皆悦。戢兵而惟宣德意,受降而不复私仇。调度周详,朕深嘉叹!何不遐年,展心轸悼!泽加身后,赠恤从优,谧曰襄壮。

(节选自《施琅碑文》,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答题卡上把相应位置涂黑。
通A臣B旧C时D部E曲F使G为H内I应J俟K风L便M可N获O全P胜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固守”与《过秦论》中“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的“固守”意思不同。
B.衔恤茹痛的“衔”与《祭十二郎文》中“衔哀致诚”的“衔”意思不同。
C.“咨诹”与《出师表》中“咨诹善道”的“咨诹”意思不同。
D.“遐年”的“遐”与《归去来兮辞》中“时矫首而遐观”的“遐”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施琅早年经历坎坷,家破人亡。他跟随郑芝龙投降清廷,被郑成功抓获,但他拒绝降服,他的父亲、弟弟及子侄被杀,他只身以计脱险。
B.施琅以国为重,顾全大局。郑克域投降后,他理智地处理公义私怨的关系,认为杀戮有违人心归顺,不但没有诛杀郑克填,还请求皇帝准他归朝。
C.施琅功成不居,淡泊名利。面对自己的功绩和朝廷的优厚奖励,施琅不贪功,他以自己年岁已高为由婉拒皇帝的赏赐,得以功成身退。
D.施琅英勇忠心,深合帝意。无论是攻克厦门还是收复台湾,他总是身先士卒;朝堂问策,施琅的对答让皇帝满意,他死后皇帝哀痛不已。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倘渡载不尽,窜匿山谷,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也。
(2)尔能上度天时,下揆地势;排群帅以密陈。
5.《施琅碑文》中,皇帝从三个角度高度评价施琅,请根据材料概括。
2023-07-06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铁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5月月考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楚武王侵随,使蘧章求成焉,军于瑕以待之。随人使少师

斗伯比言于楚子曰:吾不得志于汉东也,我则使然。我张吾三军而被吾甲兵,以武临之,彼则惧而协以谋我,故难间也。汉东之国,随为大。随张,必弃小国。小国离,楚之利也。少师侈,请羸师以张之。熊率且比曰:季梁在,何益?斗伯比曰:以为后图。少师其君。

王毁军而纳少师。

少师归,请追楚师。随侯将许之。季梁止之,曰:天方授楚。楚之羸,其诱我也,君何急焉?臣闻小之能敌大也,小道大淫。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辞,信也。今民馁而君逞欲,祝史矫举以祭,臣不知其可也。公曰:吾牲牲肥脯,粢盛丰备,何则不信?对曰: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故奉牲以告曰‘博硕肥腯’,谓民力之普存也,谓其畜之硕大蕃滋也,谓其不疾疲蠢也,谓其备膳咸有也。奉盛以告曰‘洁粢丰盛’,谓其三时不害而民和年丰也。奉酒醴以告曰‘嘉粟旨酒’,谓其上下皆有嘉德而无违心也。所谓馨香,无馋慝也。故其三时,修其五教,亲其九族,以致其禋祀。于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故动则有成今民各有心而鬼神乏主君虽独丰其何福之有君姑修政而亲兄弟之国,庶免于难。

随侯惧而修政,楚不敢伐。

(摘编自《左传·季梁谏追楚师》)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故动则有成/今民各有心/而鬼神乏主/君虽独丰/其何福之有/
B.于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故动则有成今/民各有心/而鬼神乏主君/虽独丰其/何福之有/
C.于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故动则有成今/民各有心/而鬼神乏主/君虽独丰/其何福之有/
D.于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故动则有成/今民各有心/而鬼神乏主君/虽独丰/其何福之有/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师,春秋时期楚国设置的辅佐君主的官职。北周后,历代多沿置,与少傅、少保合称“三孤”。
B.“随人使少师董成”与“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两句中的“成”字含义不同。
C.“少师得其君”与“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两句中的“得”字含义相同。
D.“故务其三时”与“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过秦论》)两句中的“务”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王想攻打随国,但由于随国一直与汉东小国的关系比较好,又有季梁的出谋划策,所以楚王又不敢轻举妄动。
B.楚王采纳了斗伯比的“欲擒故纵,骄兵必败”的策略来对付随国,被季梁识破,由此可以看出季梁的聪明才干。
C.斗伯比认为扩张军队、增加装备、用武力威胁邻国的做法不可取,这样会使邻国因为害怕而联合起来对付楚国。
D.季梁的观点无疑是值得肯定的,所以能使“随侯惧而修政”,由此也可以看出随侯是一位善于听取谏言的君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楚之羸,其诱我也,君何急焉?臣闻小之能敌大也,小道大淫。
(2)今民馁而君逞欲,祝史矫举以祭,臣不知其可也。
2023-07-02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四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秦武王谓甘茂曰:“寡人欲车通三川以窥周室,而寡人死不朽乎?”甘茂对曰:“请之魏,约伐韩。”王令向寿辅行。甘茂至魏,谓向寿曰:“子归告王曰:‘魏听臣矣,然愿王勿攻也。’事成,尽以为子功。”向寿归以告王,王迎甘茂于息壤。甘茂至,王问其故。对曰:“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为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而攻之,难矣。今臣羁旅之臣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者,挟韩而议,王必听之。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王曰:“寡人不听也,请与子盟。”于是与王盟于息壤。

果攻宜阳,五月而不能拔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在,争之王,王将听之,召甘茂而告之。甘茂对曰:“息壤在彼。”王曰:“有之。”因悉起兵,复使甘茂攻之。宜阳未得,秦死伤者众,甘茂欲息兵。左成谓甘茂曰:“公内攻于樗里疾、公孙衍,而外与韩倗为怨,今公用兵无功,公必矣。”攻宜阳,三鼓之而卒不上。向寿对曰:“公不论兵,必大困。”甘茂曰:“我羁旅而得相秦者,今攻宜阳而不拔,公孙衍、樗里疾挫我于内,而公中【注】以韩穷我于外,是无茂之日已!请明日鼓之,而不可下,因以宜阳之郭为墓。”于是出私金以益公赏。明日鼓之,宜阳拔。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

【注】公中:即韩倗,任韩国相国。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B.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C.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D.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羁旅”,意为长期寄居他乡,在文中指甘茂离开家乡来到秦国做官。
B.“曾参杀人”“三告投杼”现已成为成语,指流言可畏,与“三人成虎”的意思相仿。
C.“公必穷矣”的“穷”与《屈原列传》中“人穷则反本”的“穷”含义不同。
D.“三鼓”,文中指三次击鼓命令军队出击,起鼓舞士气的作用,是春秋战国时的军礼。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武王野心勃勃,想出兵向东进攻三川,觊觎周王室,与《过秦论》中所说惠文、武、昭襄“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相互印证。
B.甘茂认为宜阳虽然名义上是县,实际上相当一个郡,实力雄厚,何况秦王要跋涉千里去进攻,要攻占宜阳实属不易。
C.宜阳久攻不下,樗里疾、公孙衍二人意见一致,反对甘茂攻打宜阳。导致武王对战争胜利信心不足,准备停止进攻。
D.进攻宜阳时,秦国士兵士气低落,属下左成劝告甘茂要振作建功,向寿则建议甘茂研究军事和兵法,避免陷入困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曰:“寡人不听也,请与子盟。”于是与王盟于息壤。
(2)请明日鼓之,而不可下,因以宜阳之郭为墓。
2023-07-01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客说春申君曰:“汤以亳,武王以镐,皆不过百里,以有天下。今孙子,天下贤人也,君籍之以百里势。臣窃以为不便君。何如?”春申君曰:“善。”于是使人谢孙子。孙子去之赵,赵以为上卿。客又说春申君曰:“昔伊尹去夏入殷殷王而夏亡管仲去鲁入齐鲁弱而齐强夫贤者之所在其君未尝不尊国未尝不荣也今孙子,天下贤人也,君何辞之?”春申君又曰:“善。”于是使人请孙子于赵。

孙子为书谢曰:“‘疠人怜王’,此不恭之语也,虽然,不可不审察也。此为劫死亡之主言也。夫人主年少而矜才、无法术以知奸,则大臣主断国,私以禁诛于己也。故弑贤长而立幼弱,废正适而立不义。《春秋》戒之曰:‘楚王子围骋于郑,未出境,闻王病,反问疾,遂以冠缨绞王,杀之,自立也。齐崔杼之妻美,庄公通之。崔杼帅其群党而攻。庄公请与分国,崔杼不许;欲自刃于庙,崔杼不许。庄公走出,逾于外墙,射中其股,遂杀之,而立其弟景公。’近代所见:李兑用赵,饿主父于沙丘,百日而杀之;淖齿用齐,擢闵王之筋,悬于其庙梁,宿夕而死。夫疠虽痈肿胞疾,上比前世,未至绞缨射股;下比近代,未至擢筋而饿死也。夫劫弑死亡之主也,心之忧劳,形之困苦,必甚于疠矣。由此观之,疠虽怜王可也。”为赋曰:“宝珍隋珠,不知佩兮。杂布与锦,不知异兮。闾姝子奢,莫知媒兮。嫫母求之,又甚喜之兮。以瞽为明,以聋为聪,以为非,以吉为凶。呜呼上天,曷惟其同!”《诗》曰:“上天甚神,无自瘵也。”

(选自《战国策·楚策四》,有删改)

【注】①孙子:即荀子,西汉时,为避汉宣帝刘询讳,故称孙子。②疠:癞病,麻风病。③闾姝子奢:古代美女、美男名。④嫫母:即丑女。⑤瘵(zhài):病,多指痨病。疾苦,困顿。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昔伊尹去/夏入殷/殷王而夏亡/管仲去/鲁入齐/鲁弱而齐强/夫贤者之所在/其君未尝不尊国/未尝不荣也/
B.昔伊尹去/夏入殷/殷王而夏亡/管仲去/鲁人齐/鲁弱而齐强/夫贤者之所在/其君未尝不尊/国未尝不荣也/
C.昔伊尹去夏入殷/殷王而夏亡/管仲去鲁入齐/鲁弱而齐强/夫贤者之所在/其君未尝不尊/国未尝不荣也/
D.昔伊尹去夏入殷/殷王而夏亡/管仲去鲁入齐/鲁弱而齐强/夫贤者之所在/其君未尝不尊国/未尝不荣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窃以为不便于君”与“繁启、蕃长于春夏”(《荀子·天论》)两句中的“于”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B.弑,封建时代称臣子杀君王、儿子杀父母,是一种以下犯上、大逆不道的行为。
C.本文中“因自立也”中的“因”字与后文“因为赋曰”中的“因”字含义相同,都表示“于是”。
D.“以是为非”与“吾以是狂而不信也”(《庄子·逍遥游》)两句中的“是”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门客以商汤、武王为例劝说春申君,认为春申君以百里之地礼待荀子,将会对春申君不利。
B.赵国尊荀子为上卿后,门客又以伊尹、管仲为例强调贤臣的重要性,劝说春申君请荀子回国。
C.荀子讲述崔杼弑庄公的故事,意在劝说春申君不能偏听偏信,应当要有自己的想法和决断。
D.荀子作赋,意在劝说春申君不能错勘贤愚、混淆是非,上天很神明,不要以愚昧自惹灾祸。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人主年少而矜才,无法术以知奸,则大臣主断国,私以禁诛于己也。
(2)庄公走出,逾于外墙,射中其股,遂杀之,而立其弟景公。
2023-06-30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韩城市2022-2023学年高二5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毕沅,字纕蘅,江南镇洋人。乾隆十八年举人,授内阁中书,充军机处章京。二十五年一甲一名进士,授修撰。再迁庶子。三十一年,授甘肃巩秦阶道。从总督明山出关勘屯田,调安肃道。擢陕西按察使。上东巡,觐行在,备言甘肃旱。谕治赈,并免逋赋四百万。擢布政使,屡护巡抚。师征金川,遣沅督饷,军无匮,授巡抚。河、洛、渭并涨,朝邑被水。治赈,全活甚众。置姬氏五经博士,奉祀文、武、成、康四王及周公陵墓、修华岳庙暨汉、唐以来名迹,收碑碣储学宫。屡署总督。四十一年,赐孔雀翎。四十四年,丁母忧,去官、四十五年,陕西巡抚缺员,谕:“沅在西安久,守制将一年。命往署理,非开在任守制例也。”

沅先后抚陕西十年,尝奏:“足民之要,农田为上。关右大川如泾渭灞诸水流长源远若能就近疏引筑堰开渠以时蓄泄自无水旱之虞。古来云中、北地、五原、上郡诸处畜牧,为天下饶,若酌筹闲款,市牛羊鸵马,为畀民试牧;俟有孳生,交还官项,馀则畀其人以为资本。耕作与畜牧相兼,实为边土无穷之利。”议未行。

嘉庆元年,枝江民聂人杰等挟邪教为乱,破保康、夹凤、竹山,围襄阳,沅自辰州至枝江捕治。当阳又陷,复移驻荆州,上命解沅总督。旋克当阳,获乱渠张正谟等,复命沅为总督如故,予二等轻车都尉世职。二年,请以提督移辰州,增设总兵驻花园汛。寻报疾作,手足不仁,赐活络丸。旋卒,赠太子太保。四年,追论沅教匪初起失察贻误,滥用军需帑项,夺世职,籍其家。

沅以文学起,爱才下士,职事修举:然不长于治军,又易为属吏所蔽,功名遂不终。

(节选自《清史稿》)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一项是(       
A.关右/大川如泾渭/灞诸水流长源/远若能就近疏引/筑堰开渠/以时蓄泄/自无水旱之虞
B.关右大川/如泾渭灞/诸水流长源远/若能就近/疏引筑堰/开渠以时蓄泄/自无水旱之虞
C.关右大川/如泾渭灞诸水/流长源远/若能就近疏引/筑堰开渠/以时蓄泄/自无水旱之虞
D.关右/大川如泾渭灞诸水/流长源远/若能就近/疏引筑堰/开渠以时蓄泄/自无水旱之虞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人,可指被荐举之人,明清时称会试登第者为“举人”,亦称为大会状、大春元。
B.庶子,官名,亦作诸子,始于周代,明清时分为左右庶子,为正五品官衔。
C.行在,指天子所在的地方,也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文中指天子所在的地方。
D.云中,最初是战国赵地,朝代更迭,位置有所变化,但大致在今内蒙古和山西一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毕沅考中状元后被授予翰林院修撰的官职,又擢升庶子。跟随明山勘察屯田事务,后来调任安肃道,接着升任陕西按察使。
B.毕沅为政一方时重视民生,善于解决制约地方发展的顽疾。陕西巡抚任上,治理洪水得当,活下来的老百姓很多;疏浚河道,开挖水库,蓄洪备旱,泄洪备涝,再无旱涝之灾。
C.嘉庆年间,邪教势力强大,攻破几座城池,毕沅因为处置不力,被罢免,后来又夺取当阳,抓获首领张正谟,又被任命为总督。
D.毕沅任陕西巡抚时,提出利用一些地方的便利发展畜牧业,资助老百姓放牧,使耕作和畜牧同时发展朝廷施行后,边疆果然获利无穷。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师征金川,遣沅督饷,军无匮,授巡抚。
(2)然不长于治军,又易为属吏所蔽,功名遂不终。
2023-06-21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三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