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16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杜范字成之,黄岩人,嘉定元年举进士。端平元年,改授军器监丞。明年,入对,言:“陛下亲览大政,两年于兹。今不惟未睹更新之效,而或者乃有浸不如旧之忧。夫致弊必有原,救弊必有本,其原不过私之一字耳。陛下固宜惩其弊原,使私意净尽。天命有德而或滥于私予,天讨有罪而或制于私情,此陛下之私有未去也。集义盈庭而施行决于私见,诸贤在列而密计定于私门,此大臣之私有未去也。君相之私有未去,则教条之颁徒为虚文。”

拜殿中侍御史,辞不获,乃因讲筵奏曰:“昔人主之于诤臣,非乐而听之,即勉而从之,否则疏而远之,未闻有不用其言而复用其人者。陛下自端平亲政以来,召用正人以振台纲,未几而有委曲调护之弊,其所弹击,或牵制而不行,其所斥逐,复因缘以求进。不意圣明之时,其弊一至于此。陛下以其言之不可用,又从而超之,则是台谏之官,专为仕途之捷径。陛下但知崇奖台谏为盛德而不知阻抑直言之为弊政则陛下外有好谏之名内有拒谏之实天下岂有虚可以盖实哉”至是遂极言台谏失职之弊。

迁权吏部侍郎兼侍讲。以久旱,复言:“陛下嗣膺宝位余二十年,灾异谴告,无岁无之。欲望陛下一洒旧习以新天下,出宫女以远声色,斥近习以防蔽欺,省浮费以给国用,薄征敛以宽民力。”又言:“庙堂既有堂除,复时取部缺以徇人情;士大夫既陷赃滥,乃间以不经推勘而改正,凡此皆徇私忘公之害。命令朝更而夕变,纪纲荡废而不存,无一事之不弊,无一弊之不极。陛下盍亦震惧自省。”

卒,赠少傅,谥清献。有奏稿十卷。

(选自《宋史·杜范列传》)


【注】堂除:宋代官员一般由吏部选差,那些有特殊勋劳者,由政事堂直接奏注差遣,称为“堂除”。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陛下但知崇奖台谏/为盛德而不知阻抑/直言之为弊政/则陛下外有好谏之名/内有拒谏之实/天下岂有虚可以盖实哉/
B.陛下但知崇奖台谏为盛德/而不知阻抑/直言之为弊政/则陛下外有好谏之名/内有拒谏之实/天下岂有虚可以盖实哉/
C.陛下但知崇奖台谏为盛德/而不知阻抑直言之为弊政/则陛下外有好谏之名/内有拒谏之实/天下岂有虚可以盖实哉/
D.陛下但知崇奖台谏/为盛德而不知阻抑直/言之为弊政/则陛下外有好谏之名/内有拒谏之实/天下岂有虚可以盖实哉/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委曲,有“事情的经过,底细”“委婉”等义项,文中由后者引申为“曲折辗转”。
B.迁,古代官职的调动可称为“迁”,专指升职。文中的“超迁”是指越级提拔。
C.欲望,古今异义词,文中为同义复词,义为动词“希望”,今义为名词“要求”。
D.庙堂,太庙的明堂。也指古代帝王祭祀、议事之处,引申为朝廷,文中即为此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任军器监丞时,杜范认为皇帝亲政两年以来,政治革新的效果并未显现,有时还让人产生今不如昔的忧虑。
B.杜范认为先前的君主们对正直敢言之臣或听从,或疏远,而当朝皇帝不采纳谏臣的意见并且还疏远他们。
C.杜范认为士大夫们贪赃枉法,营私舞弊,这些都是对国家利益的损害,皇帝对此应感到震惊并能及时反省。
D.杜范不管身居何职,都能积极向皇帝进言,敢于指出存在的问题,体现了一个忠良之臣应有的责任与担当。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相之私有未去,则教条之颁徒为虚文。
2)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 
5.杜范认为救弊就要“使私意净尽”,请根据文意提两条“使私意净尽”的建议。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黄巢陷匡城,遂陷濮州。诏颍州刺史张自勉将诸道兵击之。

五年(公元878)春,正月壬寅招讨副使曾元裕大破王仙芝于申州东所杀万人招降散遣者亦万人敕以宋威久病罢招讨使还青州。以曾元裕为招讨使,颍州刺史张自勉为副使。

振武节度使李国昌之子克用为沙陀副兵马使,戍蔚州。时河南盗贼蜂起,云州沙陀兵马使李尽忠与牙将康君立、薛志勤、程怀信、李存璋等谋曰:今天下大乱,朝廷号令不复行于四方,此乃英雄立功名富贵之秋也。吾属虽各拥兵众,然李振武功大官高,名闻天下,其子勇冠诸军。若辅以举事,代北不足平也。众以为然。

大同防御使段文楚兼水陆发运使,代北荐饥,漕运不继。文楚颇减军士衣米,又用法稍峻,军士怨怒。尽忠遣君立潜诣蔚州说克用起兵,除文楚而代之。克用曰:吾父在振武,俟我禀之。君立曰:今机事已泄,缓则生变,何暇千里禀命乎?于是尽忠夜帅牙兵攻牙城,执文楚及判官柳汉璋等系狱,自知军州事,遣召克用。克用帅其众趣云州,行收兵,二月,庚午,至城下,众且万人,屯于斗鸡台下。壬申,尽忠遣使送符印,请克用为防御留后。癸酉,尽忠械文楚等五人送斗鸡台下,克用令军士冎食之,以骑践其骸。甲戌,克用入府舍视事,令将士表求敕命;朝廷不许。

李国昌上言:乞朝廷速除大同防御使。若克用违命,臣请帅本道兵讨之,终不爱一子以负国家。朝廷方欲使国昌谕克用,会得其奏,乃以司农卿支详为大同军宣慰使,诏国昌语克用,令迎候如常仪,除克用官,必令称惬。又以太仆卿卢简方为大同防御使。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有删改)


【注】①冎(guǎ):同“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招讨副使曾元裕大破王仙芝于申州东/所杀万人/招降散遣者亦万人/敕以宋威/久病罢招讨使/还青州/
B.招讨副使曾元裕大破王仙芝/于申州东所杀万人/招降散遣者亦万人/敕以宋威久病/罢招讨使/还青州/
C.招讨副使曾元裕大破王仙芝于申州东/所杀万人/招降散遣者亦万人/敕以宋威久病/罢招讨使/还青州/
D.招讨副使曾元裕大破王仙芝/于申州东所杀万人/招降散遣者亦万人/敕以宋威/久病罢招讨使/还青州/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刺史,隋唐时期州的行政长官。“刺”意思是检核问事,即监察之职,“史”为“御史”。
B.壬寅,古代采用天干地支纪日法,壬是天干,寅是地支。每隔六十日就有一个壬寅日。
C.四方,指天下各地。在文中指四个方向,同《礼记·曲礼下》:“天子祭天地,祭四方。”
D.“会大同”中“会”是适逢的意思,与《陈涉世家》中“会天大雨”的“会”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巢攻陷匡城,接着又拿下了濮州,朝廷面对这一局势,派张自勉率领各道兵马攻打黄巢,随后又任用曾元裕为招讨使。
B.天下大乱,唐军各自拥兵自重,李尽忠与康君立、薛志勤、程怀信、李存璋等人企图辅佐李国昌父子举事,并平定代北。
C.李尽忠利用代北饥荒及军士对段文楚的不满,暗地派人劝说李克用除掉段文楚并取而代之,李克用想询问父亲的意见后再做决定。
D.李尽忠将段文楚等人送至斗鸡台下并命令军士剐了他们的肉吃;随后李克用进入防御使府处理事务,但他并未得到朝廷的任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机事已泄,缓则生变,何暇千里禀命乎?
(2)乞朝廷速除大同防御使,若克用违命,臣请帅本道兵讨之。
5.朝廷是如何处理李克用的?请简要概括。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谢方叔,嘉定十六年进士,历官监察御史。疏奏:秉刚德以回上帝之心,奋威断以回天下之势,有以私陛下之听而悦陛下之心则前日之畏者怠忧者喜虑者玩矣左右前后之人进忧危恐惧之言者是纳忠于上也;进燕安逸乐之言者,是不忠于上也。凡有水旱盗贼之奏者,必忠臣也。有谄谀蒙蔽之言者,必佞臣也;陛下享玉食珍羞之奉,当思两淮流莩转壑之可矜;闻管弦钟鼓之声,当思西蜀白骨如山之可念。帝悦。

时刘汉弼、杜范、徐元杰相继死,方叔言:元杰之死,陛下既为命官鞫狱,立赏捕奸,罪人未得,忠冤未伸。陛下苟不始终主持,将恐纪纲扫地,而国无以为国矣。请行限田,请录朱熹门人胡安定、吕焘、蔡模,诏皆从之。

十一年,特授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寻拜左丞相兼枢密使,进封惠国公。劝帝以爱身育德。

属监察御史洪天锡论宦者卢允升、董宋臣,疏留中不下,大宗正寺丞赵崇璠移书方叔云:阉寺骄恣特甚,宰执不闻正救,台谏不敢谁何,一新入孤立之察官,乃锐意出身攻之,此岂易得哉?侧耳数日,寂无所闻,公议不责备他人,而责备于宰相。不然,仓辛出御笔,某人授少卿,亦必无可遏之理矣,丞相不可谓非我责也。丞相得君最深,名位己极,傥言之胜,宗社赖之;言之不胜,则去。去则诸君必不容不争,是胜亦胜,负亦胜,况未必去耶。方叔得书,有赧色。

翼日,果得御笔授天锡大理少卿,而天锡去国。而谗者又曰:天锡之论,方叔意也。及天锡之去,亦曰:方叔意也。方叔上琉自解,于是监察御史朱应元论方叔,罢相。景定二年,请致仕,乃叙复官职。

(节选自《宋史·列传卷·一百七十六》)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有以私陛下之听/而悦陛下之心/则前日之畏者/怠忧者喜/虑者玩矣/左右前后之人/进忧危恐惧之言者/是纳忠于上也/
B.有以私陛下之听而悦陛下之心/则前日之畏者怠/忧者喜/虑者玩矣/左右前后之人/进忧危恐惧之言者/是纳忠于上也/
C.有以私陛下之听而悦陛下之心/则前日之畏者怠/忧者喜虑者/玩矣/左右前后之人进/忧危恐惧之言者/是纳忠于上也/
D.有以私陛下之听而悦陛下之心/则前日之畏者怠/忧者喜虑者玩矣/左右前后之人/进忧危/恐惧之言者/是纳忠于上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弦,是指管乐器与弦乐器,亦泛指乐器或管弦乐,与钟鼓都指代各种音乐。
B.纪纲,引申为纲领、法度、起重要作用之人物,文中指刘汉弼、杜范等人。
C.门人,唐科举考试考生中进士后,对主考官称门生,文中指学术上的师承关系。
D.御笔,指帝王亲笔所书或所画,借指圣旨,文中指皇帝利用威权对臣子的任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谢方叔任监察御史时向皇帝上疏,既有对皇帝身边大小官员的要求,也有对皇帝的要求。
B.因刘汉弼、杜范、徐元杰等人死去,谢方叔希望皇帝能一直为国家主持事务、整肃纲纪。
C.显然当时宦官骄横恣肆,但君主每次都能听得进谢方叔的进言,并很高兴地满足其要求。
D.无论是位居官阶品位较低的监察御史,还是其他较高官职,谢方叔常常心念国家、君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谄谀蒙蔽之言者,必佞臣也;陛下享玉食珍羞之奉,当思两淮流莩转壑之可矜。
(2)台谏不敢谁何,一新入孤立之察官,乃锐意出身攻之,此岂易得哉?
2022-10-12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迁安市四中2022-2023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诸葛亮,字孔明。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与亮友善,谓为信然。章武冬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劣,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张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邻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上疏曰:“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 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 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 军无私焉。相持百余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及军退,宣王案行其营垒处 所,曰:“天下奇才也!”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项,子弟衣食,自有余饶。 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第,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张郃战于街亭/
B.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张郃战于街亭/
C.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张郃战于街亭/
D.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张郃战于街亭/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章武,蜀汉先主刘备的年号,古代常用帝王年号纪年,也常用干支纪年。
B.曹丕,三国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曹魏开国皇帝,谥号“文”,称魏文帝。
C.春秋,儒家著作,与《论语》《诗经》《礼记》《易经》合称“五经”。
D.陛下,宫殿的台阶下,也用于对帝王的尊称,在文中是对后主刘禅的尊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陵的崔州平、颍川的徐庶与诸葛亮友好,认为诸葛亮可与管仲、乐毅相比,但当时的人大都对诸葛亮自比为管仲、乐毅的说法不以为然。
B.刘备病危时把诸葛亮从成都召来,将后事嘱托给他,刘备认为诸葛亮的才能卓越,一定能安定国家,诸葛亮最终如刘备所愿,完成了统一大业。
C.诸葛亮在亲自率领各路大军攻打祁山时派马谡作为前锋统率各军,但马谡违背诸葛亮的部署,军事行动失常,被张郃打得大败。
D.诸葛亮曾向后主刘禅上奏表,表明到了自己死的那天,不要让自家内有多余的帛绢,外有多余的钱财,诸葛亮死后的情况正像他说的那样。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2)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
5.在马谡于街亭被张郃打得大败之后,诸葛亮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请简要说明。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恭,字孝伯。少有美誉,清操过人,自负才地高华,恒有宰辅之望。与王忱齐名友善。尝从其父自会稽至都,忱访之,见恭所坐六尺簟,忱谓其有余,因求之。恭辄以送焉,遂坐荐上。忱闻而大惊,恭曰:吾平生无长物。其简率如此。

起家为佐著作郎,叹曰:仕宦不为宰相,才志何足以骋!因以疾辞。俄为秘书丞,转中书郎,未拜,遭父忧。服阕,除吏部郎。时陈郡袁悦之以倾巧事会稽王道子,恭言之于帝,遂诛之。道子尝集朝士,置酒于东府,尚书令谢石因醉为委巷之歌,恭正色曰:居端右之重,集藩王之第,而肆淫声,欲令群下何所取则!石深衔之。

及帝崩,会稽王道子执政,宠昵王国宝,委以机权。恭每正色直言,道子深惮而忿之。及赴山陵,罢朝,叹曰:榱栋虽新,便有《黍离》之叹矣。时国宝从弟绪说国宝,因恭入觐相王,伏兵杀之,国宝不许。恭每言及时政,辄厉声色。道子知恭不可和协,王绪之说遂行,于是国难始结或劝恭因入朝以兵诛国宝而庾楷党于国宝士马甚盛恭惮之不敢发遂还镇。临别,谓道子曰:愿大王亲万机,纳直言,远郑声,放佞人。辞色甚厉,故国宝等愈惧。以恭为安北将军,不拜。乃谋诛国宝,抗表京师曰:后将军国宝得以姻戚频登显列,不能感恩效力,以报时施,而专宠肆威,将危社稷。先帝登遐,夜乃犯合叩扉,欲矫遗诏。赖皇太后聪明,相王神武,故逆谋不果。与其从弟王绪同党凶狡,共相扇动。此不忠不义之明白也。以臣忠诚,必亡身殉国,是以谮臣非一。赖先帝明鉴,浸润不行。昔赵鞅兴甲,诛君侧之恶,臣虽驽劣,敢忘斯义!表至,内外戒严。国宝及绪惶惧不知所为,用王珣计,请解职。道子收国宝,赐死,斩绪于市,深谢愆失,恭乃还京口。

恭性抗直,深存节义,读《左传》至奉王命讨不庭,每辍卷而叹。

(节选自《晋书·王恭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国难始结/或劝恭因入朝以兵诛国宝/而庾楷党于国宝士马甚盛/恭惮之/不敢发/遂还镇
B.于是国难始结/或劝恭因入朝/以兵诛国/宝而庾楷党于国宝士马甚盛/恭惮之/不敢发/遂还镇
C.于是国难始结/或劝恭因入朝以兵诛国宝/而庾楷党于国宝/士马甚盛/恭惮之/不敢发/遂还镇
D.于是国难始结/或劝恭因入朝/以兵诛国/宝而庾楷党于国宝/士马甚盛恭惮之/不敢发/遂还镇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服阕,古代丧礼规定,父母死后守丧三年,期满除服,称为“服阕”。
B.山陵,“山”“陵”都具有高大、雄伟的含义,于是便把君主的坟墓比喻为“山陵”。
C.黍离,《诗经》篇章,是历代文人感叹亡国触景生情常用的典故。
D.登遐,“遐”有“长久”的意思,登遐指登上帝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恭生活简朴,对待朋友热情。王忱看到王恭坐的凉席很好,想着王恭一定有多余的,就要了去,结果王恭因没有多余的竹席只能坐在草席上。
B.王恭志向远大,任命官小不就。王恭开始做官的时候被任命为佐著作郎,他认为做官如果不是宰相一类的就不能施展才学,于是托病辞官。
C.王恭为人正直,敢于斥责权贵。司马道子在东府宴请朝中大臣时,尚书令谢石借着酒劲唱了僻陋鄙俗的小曲,王恭训斥谢石放荡不羁。
D.王恭心存节义,始终言行如一。王恭读到《左传》中的有关内容时感叹不已,对不能讨伐王国宝的过失表达深深的歉意后才回到京口。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恭每正色直言,道子深惮而忿之。
(2)与其从弟王绪同党凶狡,共相扇动。此不忠不义之明白也。
5.王恭谋划诛杀王宝国,上奏章揭露了王宝国哪些不忠不义的行径?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丰墙硗下未必崩也,流潦至,坏必先矣。树本浅,根垓不深,未必橛也;飘风起,暴雨至,拔必先矣。君子居于是国,不崇仁义,不尊贤臣,未必亡也;然一旦有非常之变,车驰人走,指而祸至乃始干喉燋唇仰天而叹庶几焉天其救之不亦难乎孔子曰不慎其前而悔其后虽悔无及矣

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文公见咎季,其庙傅于西墙,公曰:孰处而西?对曰:君之老臣也。公曰:西益而宅。对曰:臣之忠,不如老臣之力,其墙坏而不筑。公曰:何不筑?对曰:一日不稼,百日不食。公出而告之仆,仆顿首于轸曰:君之明,群臣之福也。乃令于国曰:毋淫宫室,以妨人宅。板筑以时,无夺农功。

楚恭王多宠子,而世子之位不定。屈建曰:楚必多乱。夫一兔走于街,万人追之,一人之,万人不复走。分未定,则一兔走使万人扰;分已定,则虽贪夫知止。今楚多宠子,而嫡位无主,乱自是生矣。夫世子者,国之基也,而百姓之望也。国既无基,又使百姓失望,绝其本矣。本绝则挠乱,犹兔走也。恭王闻之,立康王为太子。其后犹有令尹围、公子弃疾之乱也。

晋襄公薨,嗣君少,赵宣子相,谓大夫曰:立少君,惧多难。请立雍,雍长,出在秦,秦大,足以为援。贾季曰:公子乐。乐有宠于国,先君爱而仕之狄,狄足以为援。穆嬴抱太子以呼于庭曰:先君奚罪?其嗣亦奚罪?舍嫡嗣不立,而外求君乎?出朝,抱以见宣子,曰:恶难也,故欲立长君,长君立而少君壮,难乃至矣。宣子患之,遂立太子也。

(节选自《说苑·建本》)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乃始干喉燋唇/仰天而叹/庶几焉天其救之/不亦难乎/孔子曰/不慎其前/而悔其后/虽悔无及矣/
B.乃始干喉燋唇/仰天而叹/庶几焉天其救之/不亦难乎/孔子曰/不慎其前而悔/其后虽悔无及矣/
C.乃始干喉燋唇/仰天而叹/庶几焉天/其救之不亦难乎/孔子曰/不慎其前/而悔其后/虽悔无及矣/
D.乃始干喉燋唇/仰天而叹/庶几焉天/其救之不亦难乎/孔子曰/不慎其前而悔/其后虽悔无及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桓公仰而视天”与“项王按剑而跽曰”(《鸿门宴》)两句中“而”字意义和用法相同。
B.顿首,跪拜礼之一,以头叩地;也常用于书简表奏的结尾,表示致敬。
C.“一人得之”与“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劝学》)两句中“得”字含义相同。
D.“不若公子乐”与“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两句中“若”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仲劝导齐桓公要以百姓为贵,因为一个国家,百姓亲附他,政权就会稳定,百姓背叛他,政权就会覆亡。
B.楚恭王在位时迟迟没有确定谁是太子,屈建担心这会给楚国带来祸乱,于是以“兔走于街”做比,希望楚恭王早定太子。
C.受老臣一事的启发,晋文公下令不准滥修宫室,以妨害百姓的住宅,即使需要修建,也要按一定的时间,不准妨碍农事。
D.晋襄公死后,赵宣子想立年长的雍为嗣君,虽然遭到了贾季与穆赢的反对,最终还是立了年长的雍为嗣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一旦有非常之变,车驰人走,指而祸至。
(2)今楚多宠子,而嫡位无主,乱自是生矣。
5.请简要陈述贾季立公子乐为国君的理由。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诸将以刘演、刘秀兄弟威名益盛,阴劝更始刘玄除之。演部将刘稷勇冠三军,更始以稷为抗威将军,稷不肯拜。更始乃与诸将陈兵数千人,先收稷,将诛之,演固争。李轶,朱鲔因劝更始并执演,即日杀之。刘玄以族兄光禄勋赐为大司徒。秀闻之,自父城驰诣宛谢。司徒官属迎吊秀,秀不与交私语,惟深引过而已,未尝自伐昆阳之功,又不敢为演服丧,饮食言笑如平常。更始以是惭,拜秀为破虏大将军,封武信侯。

更始遣王匡攻洛阳,京兆诸县及城中共起兵杀王莽。更始将都洛阳,以刘秀行司隶校尉,使前整修宫府。秀乃置僚属,作文移,从事司察,一如旧章。

更始北都洛阳,分遣使者徇郡国,曰:“先降者复爵位!”使者至上谷,上谷太守扶风耿况迎,上印绶,使者纳之,一宿,无还意。功曹寇恂勒兵入见使者,请之,使者不与,曰:“天王使者,功曹欲胁之邪!”恂曰:“非敢胁使君,窃伤计之不详也。今天下初定使君建节衔命郡国莫不延颈倾耳今始至上谷而先堕大信将复何以号令他郡乎使者不应恂叱左右以使者命召况况至,恂进取印绶带况。使者不得已,乃承制诏之,况受而归。

更始以刘秀行大司马事,持节北度河,镇慰州郡。

大司马秀至河北,所过郡县,考察官吏,黜陟能否,平遣囚徒,除王莽苛政,复汉官名。吏民喜悦,争持牛酒迎劳,秀皆不受。

南阳邓禹杖策追秀,及于邺。秀见之甚欢,谓曰:“我得专封拜,生远来,宁欲仕乎?”禹曰:“不愿也。”秀曰:“即如是,何欲为?”禹曰:“但愿明公威德加于四海,禹得效其尺寸,垂功名于竹帛耳。”秀笑,因留宿间语。禹进说曰:“今山东未安,赤眉、青犊之属动以万数。更始既是常才,而不自听断。诸将皆庸人屈起,志在财币,争用威力,朝夕自快而已;非有忠良明智,深虑远图,欲尊主安民者也。为今之计,莫如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以公而虑,天下不足定也。”秀大悦,因令禹常宿止于中,与定计议。

(节选自《资治通鉴·第三十九卷》)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天下初定/使君建节/衔命郡国/莫不延颈倾耳/今始至上谷而先堕大信/将复何以号令他郡乎/使者不应/恂叱左右/以使者命召况/
B.今天下初定/使君建节衔命/郡国莫不延颈倾耳/今始至上谷/而先堕大信/将复何以号令他郡乎/使者不应恂/叱左右/以使者命召况/
C.今天下初定/使君建节衔命/郡国莫不延颈倾耳/今始至上谷而先堕大信/将复何以号令他郡乎/使者不应/恂叱左右/以使者命召况/
D.今天下初定/使君建节/衔命郡国/莫不延颈倾耳/今始至上谷/而先堕大信/将复何以号令他郡乎/使者不应恂/叱左右/以使者命召况/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更始,刘玄年号。年号是自汉武帝后中国历代帝王用以纪年的名号。
B.印绶,指印信和系印信的丝带,古人印信上系有丝带,佩带在身上。
C.大司马,商时开始设置,位列三公,西汉时是主管国家财政的最高长官。
D.牛酒,指的是牛和酒,是古代用来当作馈赠、犒劳、祭祀的物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更始帝刘玄想除掉威名日盛的刘演、刘秀兄弟,便利用刘演部将刘稷不肯接受任命一事,先后逮捕了刘稷、刘演,并趁机在当天就杀了他们。
B.刘秀从父亲驻守的城邑赶回宛城,向更始帝请罪,他不夸耀自己的战功,不和其他官员说私心话,不敢为刘演服丧,只是一直责备自己有罪。
C.使者在上古郡巡行时,收下太守耿况的印信,但是言而无信,过了一夜还不归还。功曹寇恂先礼后兵,强取印信给耿况戴上。
D.刘秀作为大司马,镇守慰问河北各州郡时,惩处奸邪之人,平反冤案,释放无罪的囚徒,废除王莽的苛政,获得了百姓的爱戴。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得专封拜,生远来,宁欲仕乎?
(2)但愿明公威德加于四海,禹得效其尺寸,垂功名于竹帛耳。
5.请简要概括邓禹劝说刘秀图谋大志的理由。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毂攻寿州,久不克。唐刘彦贞引兵救之,至来远镇,距寿州二百里,又以战舰数百艘趣正阳,为攻浮梁之势。李毂畏之,召将佐谋曰:我军不能水战,若贼断浮梁,则腹背受敌,皆不归矣!不如退守浮梁以待车驾。上至圉镇闻其谋亟遣中使乘驿止之比至已焚刍粮退保正阳丁未帝至陈州亟遣李重进引兵趣淮上。刘彦贞素骄贵,无才略,不习兵,所历籓镇,专为贪暴,积财巨亿,以赂权要,由是魏岑等争誉之,以为治民如龚、黄,用兵如韩、彭,故周师至,唐主首用之。其裨将咸师朗等皆勇而无谋,闻李毂退,喜,引兵直抵正阳,旌旗辎重数百里,刘仁赡及池州刺史张全约固止之。仁赡曰:公军未至而敌人先遁,是畏公之威声也,安用速战。万一失利,则大事去矣。彦贞不从。既行,仁赡曰:果遇,必败。乃益兵乘城为备。李重进度淮,战于正阳东,大破之,斩彦贞,生擒咸师朗等,斩首万余级,伏尸三十里,收军资器械三十余万。是时江、淮久安,民不习战,彦贞败,唐人大恐,张全约收余众奔寿州,刘仁赡表全约为马步左厢都指挥使。皇甫晖、姚凤退保清流关。滁州刺史王绍颜委城走。壬子,帝至永宁镇,谓侍臣曰:闻寿州围解,农民多归村落,今闻大军至,必复入城。怜其聚为饿殍,宜先遣使存抚,各令安业。甲寅,帝至正阳,以李重进代李毂为淮南道行营都招讨使,以毂判寿州行府事。丙辰,帝至寿州城下,营于淝水之阳,命诸军围寿州,徙正阳浮梁于下蔡镇。丁巳,征宋、亳、陈、颍、徐、宿、许、蔡等州丁夫数十万以攻城,昼夜不息。唐兵万余人,维舟于淮,营于涂山之下。庚申,帝命太祖皇帝(赵匡胤)击之,太祖皇帝遣百余骑薄其营而伪遁,伏兵邀之,大败唐兵于涡口,斩其都监何延锡等,夺战舰五十余艘。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世宗征淮南》)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至圉镇/闻其谋/亟遣中使乘驿/止之比至/已焚刍粮/退保正阳丁/未帝至陈州/亟遣李重进/引兵趣淮上
B.上至圉镇/闻其谋/亟遣中使乘驿止之/比至/已焚刍粮/退保正阳/丁未/帝至陈州/亟遣李重进引兵趣淮上
C.上至圉镇/闻其谋/亟遣中使乘驿/止之比至/已焚刍粮/退保正阳/丁未/帝至陈州/亟遣李重进引兵趣淮上
D.上至圉镇/闻其谋/亟遣中使乘驿止之/比至/已焚刍粮/退保正阳丁/未帝至陈州/亟遣李重进引兵趣淮上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藩镇,唐代中后期设置的军镇、掌管当地军政大权,后形成割据势力,常与朝廷对抗。
B.辎重,古代泛指人们外出时携带的包裹箱笼,后经沿用、演化,指军队携运行的物资。
C.“逆战于正阳东”中的“逆”与“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中的“逆”意思相同。
D.“彦贞既败,唐人大恐”中的“既”与“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中的“既”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毂进攻寿州不顺利,又遇到刘彦贞派数百艘战舰赶赴正阳,他因担心腹背受敌,而接受将佐的建议,退守浮桥以待援兵。
B.作为地方藩镇,刘彦贞才能平庸,贪婪成性。他通过贿赂魏岑等权臣而获得称誉,南唐主也因此做出错误决定,派他迎战后周军队。
C.刘仁赡和张全约极力阻止刘彦贞领兵直抵正阳的冒进做法,但刘彦贞拒不听从,刘仁赡只好在预测他必败的同时做好作战准备。
D.北宋太祖皇帝善于用兵。他派遣一百多名骑兵进逼南唐军营而又假装逃跑,让埋伏的部队乘机拦击南唐追兵,在涡口大败南唐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军未至而敌人先遁,是畏公之威声也,安用速战。
(2)帝至寿州城下,营于淝水之阳,命诸军围寿州,徙正阳浮梁于下蔡镇。
5.周世宗有哪些形象特征?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2022-10-08更新 | 13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九师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王谓公子他曰:“昔者秦楚战于蓝田韩出锐师以佐秦秦战不利因转与楚不固信盟唯便是从。韩之在我,心腹之疾。吾将伐之,何如?”公子他曰:“王出兵韩,韩必惧,惧则可以不战而深取割。”王曰:“善。”乃起兵,一军临荧阳,一军临太行。韩恐,使阳成君入谢于秦,请效上党之地以为和。

上党之守冯亭曰:“臣请悉发守以应秦,若不能卒,则死之。”守三十日,阴使人请赵王曰:“韩不能守上党,且以与秦,其民皆不欲为秦,而愿为赵,今有城市之邑十七,愿拜内之于王,唯王才之。”赵王喜,召平阳君而告之曰:“韩不能守上党,且以与秦,其吏民不欲为秦,而皆愿为赵。今冯亭令使者以与寡人,何如?”赵豹对曰:“臣闻圣人甚祸无故之利。”王曰:“人怀吾义,何谓无故乎?”对曰:’秦蚕食韩氏之地,中绝不今相通,故自以为坐受上党也。秦被其劳,而赵受其利,虽强大不能得之于小弱,而小弱顾能得之强大乎?今王取之,可谓有故乎?且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王自图之。”王大怒曰:“夫用百万之众,攻战逾年历岁,未见一城也。今不用兵而得城十七,何故不为?”赵豹出。乃使赵胜往受地。

赵胜至曰:“敝邑之王,使使者臣胜,使臣胜谓曰:‘请以三万户之都封太守,千户封县令,诸吏皆益爵三级,民能相集者,赐家六金。’”冯亭垂涕而勉曰:“是吾处三不义也:为主守地而不能死,而以与人,不义一也;主内之秦,不顺主命,不义二也;卖主之地而食之,不义三也。”辞封而入韩,谓韩王曰:“赵闻韩不能守上党,今发兵已取之矣。”

韩告秦曰:“赵起兵取上党。”秦王怒,令公孙起、王赫以兵遇赵于长平。

(摘编自《战国策·赵一》)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昔者秦楚战于蓝田/韩出锐师/以佐秦/秦战不利因转与楚/不固信盟/唯便是从/
B.昔者秦楚战于蓝田/韩出锐师以佐秦/秦战不利因转/与楚/不固信盟/唯便是从/
C.昔者秦楚战于蓝田/韩出锐师以佐秦/秦战不利/因转与楚/不固信盟/唯便是从/
D.昔者秦楚战于蓝田/韩出锐师/以佐秦/秦战不利/因转与楚/不固信盟/唯便是从/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入谢于秦”和“谢汉使曰:‘武等实在'”的“谢”字都是道歉的意思。
B.平阳君中的“君”是古代的一种封号,文中平阳君指赵豹,他受封为平阳君。
C.“臣闻圣人……”中的“圣人”指孔子,意为品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
D.“敝邑之王”中“敝”,指对自己或自己一方的谦称,如:敝人、敝处、敝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昭王向公子他介绍了秦国和楚国交战的历史,诉说了韩国追求私利,不守盟约的情况,为进攻韩国找到了充足的理由,并派兵逼近韩国的领土。
B.冯亭坚守不住上党,但并没有把上党献给秦国,而是找了个借口,把上党送给了赵国,赵王十分高兴,这说明赵王目光短浅,被眼前的利益诱惑。
C.平阳君赵豹坚决反对赵王接受上党,他对比了秦赵的国力,客观地分析了形势但他的建议惹怒了赵王,赵王还是派遣赵胜前去接受了上党之地。
D.冯亭面对赵国国君的封赏,流下了眼泪,辞谢了赵国的封赏,认为已经自己处在三不义的境地了。说明他是一个有远见、有智谋、有忠义之心的臣子。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请悉发守以应秦,若不能卒,则死之。
(2)秦被其劳,而赵受其利,虽强大不能得之于小弱,而小弱顾能得之强大乎?
5.冯亭派使者把上党之地送与赵国,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022-10-07更新 | 13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十三年。初,刘表二子琦、琮。表为琮娶其后妻蔡氏之侄,蔡氏遂爱琮而恶琦。表妻弟蔡瑁、外甥张允并得幸于表,日相与毁琦而誉琮。琦不自宁,与诸葛亮谋自安之术,亮不对。后乃共升高楼,因令去梯。谓亮曰:“今日上不美天,下不至地,言出子口,而入吾耳,可以言未?”亮曰:“君不见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居外而安乎?”琦意感悟,阴规出计,会江夏太守黄祖死,琦求代其任,表乃以琦为江夏太守。表病甚,琦归省。瑁、允恐其见表而父子相感,更有托后之意,遂遏于户外,使不得见,琦流涕而去。表卒,瑁、允等遂以琮为嗣。章陵太守蒯越及东曹掾傅巽等劝刘琮降操,曰:“逆顺有大体,强弱有定势。以人臣而拒人主,逆道也;以新造之楚而御中国,必危也;以刘备而敌曹公。不当也。三者皆短,将何以待敌?”琮从之。九月,操军至新野,琮遂举州降,以节迎操。时刘备屯樊,琮不敢告备。备久之乃觉,遣所亲问琮,琮令官属宋忠诣备宣旨。时曹操已在宛,备乃大惊骇,谓忠曰:“卿诸人作事如此,不早相语,今祸至方告我,不亦太剧乎!”乃呼部曲共议。或劝备攻琮,荆州可得。备曰:“刘荆州临亡托我以孤遗,背信自济,吾所不为。死何面目以见刘荆州乎?”备将其众去过襄阳驻马呼琮琮惧不能起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备备过辞表墓涕泣而去诣当阳时备众及荆人归者十余万人,辎重数千两,日行十余里,别遣关羽乘船数百艘,使会江陵。或谓备曰:“宜速行保江陵。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备曰:“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刘备据蜀》)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备将其众/去过襄阳/驻马呼琮/琮惧/不能起/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备/备过辞表/墓涕泣而去/诣当阳/
B.备将其众去/过襄阳/驻马呼琮/琮惧/不能起/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备/备过辞表/墓涕泣而去/诣当阳/
C.备将其众去/过襄阳/驻马呼琮/琮惧/不能起/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备/备过辞表墓/涕泣而去/诣当阳/
D.备将其众/去过襄阳/驻马呼琮/琮惧/不能起/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备/备过辞表墓/涕泣而去/诣当阳/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重耳,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曾流亡十九年,诸葛亮以此劝刘琦暂且远离祸端。
B.归省,旧指回家探望父母,后来也可指回家给父母扫墓,或出嫁女子回娘家省亲。
C.曹掾,曹指古代分科办事的官署,掾指辅佐的官吏。曹掾即分科办事的附属官吏。
D.部曲,古代军队编制单位。大将军营设五部,校尉一人;部有曲,曲有军候一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     
A.刘琮娶了蔡氏侄女为妻,而蔡氏的弟弟蔡瑁、外甥张允受到刘表的宠信。他们每天一起在刘表面前诋毁刘琦。
B.刘琦“撤梯计”逼迫诸葛亮替他谋自保之策,诸葛亮于是暗示刘琦请求刘表让他担任江夏太守,远离是非之地。
C.刘琮瞒着刘备投降曹操,等到曹操大军已经驻扎宛城,他才主动派人告知刘备,刘备部下劝刘备攻打荆州,但刘备不忍。
D.有人劝刘备抛弃追随他的荆州百姓,火速前往江陵,但刘备认为做大事必须以人为本,不愿放弃跟随他的百姓。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琦不自宁,与诸葛亮谋自安之术,亮不对。
(2)卿诸人作事如此,不早相语,今祸至方告我,不亦太剧乎!
2022-10-07更新 | 87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