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①其后秦伐赵,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

②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决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秦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秦王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③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④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节选自《廉颇蔺相如列传》

1.解释加点字。
(1)石城                                   (2)秦王
(3)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4)相如一奋其气,威敌国
2.用“/”对文中划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
B.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
C.方蔺相如引壁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
D.方蔺相如引壁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
3.翻译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
4.在以上节选的人物合传中,作者是怎样安排廉颇蔺相如其人其事这两条线的?

2 . (一)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二)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第三》,有删改)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怵惕:恐惧。
B.非所以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内:同“纳”,结交。
C.非所以誉于乡党朋友也               要:通“邀”,求取。
D.若火之始,泉之始达                  然:……的样子。
2.下列句中加点的“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人有是四端也
A.若火始然,泉之始达B.知皆扩而充
C.人皆有不忍人D.治天下可运掌上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突出仁政应该是天经地义的。
B.孟子提出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对孔子关于“人性”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尤其在此基础上提出的“仁义礼智”,更是成了中国古代哲学中“性善论”的理论基础和支柱。
C.孟子指出“不忍人之心”是人生而固有的,承认“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里固有的,体现了孟子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D.楚王听说庄周很有才干,便派使者送给他丰厚的礼物,并请他做卿相。庄周以牺牛为喻,表明了自己不愿意为官的立场。
4.将下列画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2)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2022-10-24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塔城市三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翻译文中加点的词和划线句子。

韦贯之,名纯,避宪宗讳,遂以字行。举进士。德宗末年,人有以贯之名荐于京兆尹李实者,实举笏所记曰:此其姓名也,与我同里,闻其贤,识之而进于上。说者喜,骤以其语告于贯之,且曰:子今日诣实而明日受贺矣。贯之唯唯,数岁终不往,然后竟不迁。永贞中,始监察御史。有张宿者,有口辩,得幸于宪宗,为左补阙。将使淄青,宰臣裴度欲为请章服。贯之曰:此人得幸,何要其恩宠耶?其事遂寝。宿深衔之,卒为所构,诬以朋党,罢为吏部侍郎

(据《旧唐书》《新唐书》删改)

2022-10-08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塔城地区乌苏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线上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4 . 武王胜殷,入殷,未下舆,命封黄帝之后于铸,封帝尧之后于黎,封帝舜之后于陈。下舆,命封夏后之后于杞,立成汤之后于宋,以奉桑林。武王乃恐惧,太息流涕,命周公旦进殷之遗老,而问殷之亡故,又问众之所说、民之所欲。殷之遗老对曰:欲复盘庚之政。武王于是发巨桥之粟,赋鹿台之钱,以示民无私。出拘救罪,分财弃责,以振穷困。封比干之墓,靖箕子之宫,表商容之间,士过者趋,车过者下。三日之内,与谋之士,封为诸侯,诸大夫赏以书社,庶士弛正去赋。然后济于河,西归报于庙。鼓旗甲兵,藏之府库,终身不复用。此武王之德也。故周明堂外户不闭,示天下不藏也。武王胜殷,得二虏问焉,曰:若国有妖乎?一虏对曰:吾国有妖,昼见星而天雨血。一虏对曰:此则妖也,虽然,非其大者也。吾国之妖甚大者,子不听父,弟不听兄,君令不行。武王避席再拜之。此非贵虏也,其言也。赵襄子攻翟,胜左人、中人。使使者来谒之,襄子方食抟饭,有忧色。左右曰:一朝而两城下,此人之所以喜也,今君有忧色,何?襄子曰:江河之大也,不过三日。飘风暴雨日中,不须臾。今赵氏之德行,无所积,一朝而两城下,亡其及我乎!孔子闻之曰:赵氏昌乎!夫忧所以为昌也,而喜所以为亡也。胜非其难者也,持之其难者也。贤主以此持胜,故其福及后世。齐荆吴越,皆尝胜矣,而卒取亡,不达乎持胜也。唯有道之主能持胜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墨子为守攻公输般服而不肯以兵加善持胜者以术强弱

(节选自《吕氏春秋·览·慎大》)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唯有道之主能持胜/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墨子为守攻/公输般服/而不肯以兵加善/持胜者/以术强弱
B.唯有道之主能持胜/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墨子为守攻/公输般服/而不肯以兵加/善持胜者/以术强弱
C.唯有道之主能持/胜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墨子为守攻/公输般服/而不肯以兵加/善持胜者/以术强弱
D.唯有道之主能持/胜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墨子为守攻/公输般服/而不肯以兵加善/持胜者/以术强弱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衅鼓旗甲兵”与“将以衅钟”中的“衅”意思相同。
B.“得二虏而问焉”与“人而不仁”中的“而”意思相同。
C.“贵其言也”与“不贵难得之货”中的“贵”意思相同。
D.“赵氏其昌乎”与“其恕乎”中的“其”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武王虚心听取意见,采取盘庚之法,分发粮食钱财,表彰尊重贤人,分封赏赐有功之臣,封存兵器铠甲,以满足民众欲求。
B.周武王向商的两个俘虏询问商有无怪异之事,他们的回答一者关乎天象,一者关乎人事,周武王对着后者连拜两次以表示恭敬。
C.赵襄子攻打翟国取得胜利却面露忧愁,近臣询问其故,赵襄子用江河、飘风暴雨说明忧虑的原因,孔子听到这件事后打听赵氏昌盛了没有。
D.齐国、楚国、越国、吴国都曾经有过大胜的时刻,但最终却都走向了灭亡,这因为忧患意识可以振兴国家,满足安逸带来灭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出拘救罪,分财弃责,以振穷困。
(2)今赵氏之德行,无所积,一朝而两城下,亡其及我乎!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成帝建始四年夏四月,河决东郡金堤。先是,清河都尉冯逡奏言:“郡承河下流,顷所以阔无大害者,以屯氏河通,两川分流也。今屯氏河塞,鸣犊口又益不利,独一川兼受数河之任,虽高增堤防,终不能泄。九河故迹,今既灭难明,屯氏河新绝未久,其处易浚。又其口所居高于此分杀水力道里使宜可复浚以助大河泄暴水备非常事下丞相以为方用度不足可且勿浚后三岁,河果决于馆陶及东郡金堤,坏败官亭、空庐且四万所。冬十一月,御史大夫尹忠以对方略疏阔,上切责其不忧职,自杀。河平元年春,杜钦荐王延世于王凤,使塞决河。延世以竹落长四丈,大九围,盛以小石,两船夹载而下之。三十六日河堤成。三月,诏以延世为光禄大夫,秩中二千石,赐爵关内侯,黄金百斤。三年秋八月,河复决平原,所坏败者半建始时。鸿嘉四年秋,河水湓溢,败官亭、民舍四万馀所。平陵李寻奏言:“议者常欲求索九河故迹而穿之。今因其自决,可且勿塞,以观水势;河欲居之,当梢自成川,挑出沙土,然后顺天心而图之,必有成功。”于是遂止不塞。待诏贾让奏言:“治河有上、中、下策。徙冀州之民当水冲者,放河使北入海。河西薄大山,东薄金堤,势不能远,泛滥期月自定。此功一立,河定民安,谓之上策。多穿漕渠,使民得以溉田,分杀水怒。兴利除害,支数百岁,谓之中策。若乃缮完故堤,增卑倍薄,劳费无已,数逢其害,下策也。”平帝时河、汴决坏,久而不修。建武十年,光武欲修之,浚仪令乐俊上言:“民新被兵革,未宜兴役。”乃止。兖、豫百姓怨叹,以为县官恒兴他役,不先民急。会有荐王景能治水者,夏四月,诏发卒数十万,遣景与将作谒者王吴修汴渠堤。景虽简省役费,然犹以百亿计焉。十三年夏四月,汴渠成,河、汴分流,复其旧迹。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河决之患》)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又其口所居高于此分杀水力/道里便宜/可复浚以助大河/泄暴水/备非常/事下丞相/以为方用度不足/可且勿浚/
B.又其口所居高于此分杀水力/道里便宜/可复浚以助大河/泄暴水/备非常事/下丞相以为方用度不足/可且勿浚/
C.又其口所居高/于此分杀水力/道里便宜/可复浚以助大河/泄暴水/备非常事/下丞相/以为方用度不足/可且勿浚/
D.又其口所居高/于此分杀水力/道里便宜/可复浚以助大河/泄暴水/备非常/事下丞相/以为方用度不足/可且勿浚/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九河,相传大禹治水时位于黄河下游的九条大河。禹疏九河,疏导黄河水东流入海,至汉代九河故道早已淤塞,踪迹难寻。
B.中二千石,汉代官员薪俸等级。这里的“石”是古代容量单位,与《马说》中的“一食或尽粟一石”中的“石”意思相同。
C.冀州,相传大禹治水的时候,将天下分为九州,冀州为九州之首,主要在今天的河北省,所以河北简称“冀”。
D.光武,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年号。古代称呼皇帝可称庙号、谥号、年号,如汉高祖是庙号,隋炀帝是谥号,乾隆是年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代尤其是成帝时,黄河屡次决口,损失巨大,朝廷想尽各种办法治河,但效果不明显,而且耗费巨大。
B.在讨论治河方案时,人们试图找到九河故道。但实际上黄河屡次改道,河道淤塞,已经很难寻觅踪迹了。
C.在治理黄河时,竟然出现黄河水决口,任由泛滥不去堵塞的情况,是因为国用不足,朝廷没有能力治理。
D.治河也有成功的案例,其中王延世、王景都有不错的成绩,王延世还因此被加官进爵,获得丰厚的赏赐。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御史大夫尹忠以对方略疏阔,上切责其不忧职,自杀。
5.请简要概括贾让提出的治河三策。
2022-06-18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塔城地区沙湾县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汪藻,字彦章,饶州德兴人。幼颖异,入太学,中进士第。徽宗亲制《君臣庆会阁诗》,群臣皆赓进,惟藻和篇,众莫能及。寻除《九域图志》所编修官,再迁著作佐郎。时王黼与藻同舍,素不咸,出通判宣州,提点江州太平观,投闲凡八年,终黼之世不得用。

高宗践祚,召试中书舍人。帝以所御白团扇,亲书紫诰仍兼绾,黄麻似《六经》十字以赐,缙绅艳之。属时多事,诏令类出其手。尝论诸大将拥重兵浸成外重之势且陈所以待将帅者三事后十年卒如其策。又言:崇、观以来,赀结权幸,奴事阉宦,与开边误国,得职名自观文殿大学士而下直秘阁、官至银青光禄大夫者,近稍镌褫,而建炎恩宥,又当甄复,盍依国初法,止中大夫。

绍兴元年,除龙图阁直学士、知湖州,以颜真卿尽忠唐室,尝守是邦,乞表章之,诏赐庙忠烈。又言:古者有国必有史,古书榻前议论之辞,则有时政记,录柱下见闻之实,则有起居注,类而次之,谓之日历,修而成之,谓之实录。今逾三十年,无复日历,何以示来世?乞即臣所领州,许臣访寻故家文书,纂集元符庚辰以来诏旨,为日历之备。制可。史馆既开,修撰綦崇礼言不必别设外局,乃已。郡人颜经投诉其敷籴军食,遂贬停官。

六年,修撰范冲言:日历,国之大典,比诏藻纂修,事复中止;恐遂散逸,宜令就闲复卒前业。诏赐史馆修撰餐钱,听辟属编类。八年,上所修书,自元符庚辰至宣和乙巳诏旨,凡六百六十五卷。藻再进官,其属鲍延祖、孟处义咸增有差。言者论其为蔡京、王黼之客,夺职居永州,累赦不宥。

秦桧死,复职,官其二子。二十八年,《徽宗实录》成书,右仆射汤思退言藻尝纂集诏旨,比修实录,所取十盖七八,深有力于斯文。诏赠端明殿学士。

(节选自《宋史·汪藻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尝论诸大将/拥重兵浸成外重之势/且陈所以待将帅者三事/后十年/卒如其策
B.尝论诸大将拥重兵/浸成外重之势/且陈所以待将帅者三事/后十年/卒如其策
C.尝论诸大将拥重兵/浸成外重之势/且陈所以待将帅者三事/后十年/卒/如其策
D.尝论诸大将/拥重兵浸成外重之势/且陈所以待将帅者三事/后十年/卒/如其策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学:中国古代的国立最高学府。太学之名始于西周,汉以后是传授儒家经典、培养统治人才的场所。
B.紫诰:指诏书。古时诏书盛以锦囊,以紫泥封口,上面盖印,故称。黄麻:古代诏书用纸。亦借指诏书。
C.秩:可指官员的官阶、品级。“贬秩”指官员降级,“增秩”指官员加级,“秩满”指官员品级到了最高级。
D.元符庚辰:这里兼用年号、干支纪年。从汉武帝起,皇帝开始有年号。干支可以用来纪年、纪月、纪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汪藻文才出众。群臣纷纷为徽宗亲自编制的诗写和诗进呈,只有汪藻写的无人能及;时值国家多事,当时的诏令多出自他之手。
B.汪藻仕途坎坷。他与同舍的王黼不合,在整个王黼当权的时期不被重用;后来还被谏官以做过蔡京、王黼的门客为由夺去官职。
C.汪藻正直敢言。他建言,对于那些贿赂当权、侍奉宦官、开边误国却取得职位的官员,应依照国初的惯例,授予官职不可过高。
D.汪藻致力史学。他亲自参与编修《九域图志》《徽宗实录》。绍兴八年,汪藻呈上他主持编撰的实录,他和僚属都因此得到嘉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颜真卿尽忠唐室,尝守是邦,乞表章之,诏赐庙忠烈。
(2)日历,国之大典,比诏藻纂修,事复中止。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超有三子。长子雄,累迁屯骑校尉。超少子勇。

勇字宜僚,少有父风。永初元年,西城反叛,以勇为军司马。与兄雄俱出敦煌,迎都护及西域甲卒而还。因罢都护。后西域绝无汉吏十余年。

元初六年,敦煌太守曹宗遣长史索班将千余人屯伊吾,车师前王及鄯善王皆来降班。后数月,北单于与车师后部遂共攻没班,进击走前王,略有北道。鄯善王急,求救于曹宗,宋因此请出兵五千人击匈奴,报索班之耻,因复取西域。邓太后召勇诣朝堂会议。先是公卿多以为宜闭玉门关,遂弃西域。勇上议曰今曹宗徒耻于前负,欲报雪匈奴,而不寻出兵故事,未度当时之宜也。夫要功荒外,万无一成,若兵连祸结,悔无及已。况今府藏未充师无后继是示弱于远夷暴短于海内臣愚以为不可许也。旧敦煌郡有营兵三百人,今宜复之,复置护西域副校尉,居于敦煌,如永元故事。又宜遣西域长史将五百人屯楼兰,西当焉者、龟兹径路,南强鄯善、于阆心胆,北扦匈奴,东近敦煌。如此诚便。

尚书问勇曰:今立副校尉,何以为便?又置长史屯楼兰,利害云何?勇对曰:昔永平之末,始通西域,初遣中郎将居敦煌,后置副校尉于车师,既为胡虏节度,又禁汉人不得有所侵忧。故外夷归心,匈奴畏威。今鄯善王尤还,汉人外孙,若匈奴得志,则尤还必死。若出屯楼兰,足以招附其心,愚以为便。

于是从勇议,复敦煌郡营兵三百人,置西域副校尉居敦煌。虽复羁縻西城,然亦未能出屯。其后匈奴果数与车师共入寇抄,河西大被其害。

延光二年夏,复以勇为西域长史,将兵五百人出屯柳中。明年正月,勇至楼兰,以鄯善归附,特加三绶。而龟兹王白英犹自疑未下,勇开以恩信,白英乃率姑墨、温宿自缚诣勇降。勇因发其兵步骑万余人到车师前王庭,击走匈奴伊蠡王子伊和谷,收得前部五千余人,于是前部始复开通。还,屯田柳中。

四年秋,勇发敦煌、张披、酒泉六千骑及鄯善、疏勒、车师前部兵击后部王军就,大破之。首虏八千余人,马畜五万余头。

(节选白《后汉书·班梁列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况今府藏/末充师无后继/是示弱于远夷/暴短于海内/臣愚以为不可许也
B.况今府藏未充/师无后继/是示弱于远夷/暴短于海内/臣愚以为不可许也
C.况今府藏未充/师无后继/是示弱/于远夷暴短/于海内臣愚/以为不可许也
D.况今府藏/未充/师无后继/是示弱于远夷/暴短于海内/臣愚/以为不可许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校尉,是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与《赤壁之战》中“以鲁肃为赞军校尉”的“校尉”官职相同。
B.西域,汉代后称玉门关、阳关以西地区。与《雁荡山》中“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龙湫”中“西域”所指地区相同。
C.故事,文中作“先例”理解,与《六国论》中“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的“故事”词义相同。
D.河西,指塔里木河以西地区。西汉武帝时,它就是古丝绸之路的咽喉之地和铁马金戈的古战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班勇是班超的小儿子,同他父亲一样,为人有大志,品行孝顺,是一个勤劳而又喜爱读书,有辩才的人。
B.班勇的兄长班雄多次贬官后担任屯骑校尉。永元初年,班勇与班雄一同出兵敦煌,迎接都护和西域甲兵回朝。
C.班勇处事有勇有谋,恩威和信义并用。龟兹王白英在他的感召下自缚投降,匈奴伊蠡王被他打败赶跑。
D.班勇有战略眼光,敢于维护西域地区的安定。在他的建议下,朝廷恢复设置了敦煌郡营兵和西域副校尉。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数月,北单于与车师后部遂其攻没班,进击走前王,略有北道。
(2)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2022-06-06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乌苏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顷之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每吴中有大徭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守殷通谓梁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是时桓楚亡在泽中。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诺。”梁召籍入。须臾,梁瞬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使人收下县,得精兵八千人。梁部署吴中豪杰为校尉、侯、司马。有一人不得用,自言于梁。梁曰:“前时某丧使公主某事,不能办,以此不任用公。”众乃皆伏。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B.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C.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D.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父,意思是最小的叔叔。古代以伯、仲、叔、季来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排行最小。
B.秦二世元年,即秦二世在位第一年,属于年号纪年法。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
C.校尉,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武官官职,始置于秦朝,汉朝时职权达到鼎盛,其地位仅次于各将军。
D.裨将,是“副将”的意思,古代军队中的低级将领。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籍的爷爷是为秦将王翦所杀的楚国大将项燕。项氏世世代代做楚国大将,其姓氏源于他们的封地名。
B.项籍小时候对习字和剑术并不感兴趣,直到他的季父项梁传授他能够胜过众人的兵法,他才认真学习。
C.项籍跟项梁一起去观看秦始皇游览会稽郡时,项籍说的话表达了他想建功立业、主宰天下的雄心壮志。
D.项籍配合项梁杀死了会稽郡守之后,又一连杀一百来人。起事成功后,项梁做会稽郡守,项籍为副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
②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
2022-05-14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苏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于芒砀山泽间。沛公起,哙以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败泗水守薛西,击章邯军濮阳,破赵贲军开封,攻武关,至霸上,无不却敌先登。项羽闻沛公欲王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西谷关,进至戏。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飨军士,中酒,亚父使项庄拔剑舞坐中,击沛公,樊哙居营外,闻事急,即带剑拥盾入。项羽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也。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曰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起如厕,麾樊哙出。与俱去。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项羽死,汉王即位,以哙坚守战有功,益食邑八百户。又以将军从高祖平燕王臧荼、楚王韩信,更赐爵列侯,与剖符,世世勿绝,食舜阳,迁左丞相。哙以吕后女弟吕媭为妇,故其比诸将最亲。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既忘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其后卢绾反,高帝使哙以相国击燕。是时,高帝病甚,人有恶哙党于吕氏,即上一日宫车晏驾,哙欲以兵尽诛威氏、赵王如意之属。高帝大怒,乃使陈平载绛侯代将,即军中斩哙。陈平畏吕后,执哙诣长安。至则高帝已崩,吕后释哙,得复爵邑。孝惠六年,哙薨,曰武侯。

(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1.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既忘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B.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既忘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C.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既忘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D.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既忘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参乘:亦作“骖乘”,为陪乘或陪乘的人。古时乘车,尊者在右,御者在中,一人在左陪乘,担任警卫。
B.赐爵,是古代君主赐予臣下的爵位。春秋时期,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C.剖符,或叫“剖竹”。封建帝王封赏诸侯、功臣时,将铜或竹、木剖分为二,君臣各执一半,作为信守的约证。
D.谥号:是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始于西周。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樊哙骁勇善战、军功卓著。随刘邦征战,樊哙无不冲锋在前;刘邦成为皇帝后,樊哙凭借战功,封爵列侯,官至左丞相。
B.樊哙忠肝义胆、豪气干云。为保护刘邦,他不顾个人安危,私闯鸿门宴,喝酒吃肉的豪爽令项羽赞赏,义正辞严的谴责令项羽无言以对。
C.樊哙直言善谏、循循善诱。刘邦因病重多日不见朝臣,樊哙闯宫直入,指出刘邦不该独自跟一个宦官诀别,用赵高篡权的教训规劝他。
D.樊哙出身寒微、卒于显赫。他早年依靠屠狗谋生,后来做了刘邦的女婿,关系比诸将更亲近;后因结党吕后,被刘邦下令处斩。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曰:“无有闭关事。”
(2)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2022-04-04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苏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士隆,字仲修,安阳人。弘治八年举乡试,入太学。与同县崔铣及寇天叙、马卿、吕柟辈相砥砺,以学行闻。十八年成进士,授广信推官。正德六年,入为御史。巡盐河东,劾去贪污运使刘愉。建正学书院,兴起文教。九年,乾清宫灾,上疏曰:陛下前有逆瑾之变后遭蓟盗之乱犹不知警方且兴居无度狎昵匪人积戎丑于禁中戏干戈于卧内彻旦燕游万机不理宠信内侍浊乱朝纲。致民困盗起,财尽兵疲。祸机潜蓄,恐大命难保。不报。出按凤阳。织造中官史宣列黄梃二于驺前,号为赐棍,每以扶人,有至死者,自都御史以下莫敢问,士隆劾奏之。又劾锦衣千户廖铠奸利事,且曰:铠虐陕西,即其父鹏虐河南故习也。河南以鹏故召乱,铠又欲乱陕西。乞置铠父子于法,并召还廖銮,以释陕人之愤。銮,铠所从镇陕西者也。钱宁素呢铠,见疏大恨,遂因士隆按薛凤鸣狱以陷之。凤鸣者,宝坻人,先为御史,坐罪削籍,谄事诸佞幸,尤善宁。与从弟凤翔有隙,嗾缉事者发其私,下吏论死。刑部疑有冤,并捕鞫凤鸣。凤鸣惧,使其妾诉枉,自刭长安门外,词连宝坻知县周在及素所仇者数十人,悉逮付法司,而凤鸣得释。士隆与御史许完先后按治,复捕凤鸣对簿,释在还职。宁怒,令凤鸣女告士隆、完治狱偏枉。遂下诏狱,谪士隆晋州判官。久之,知州。世宗立,诏复故官,出为陕西副使。汉中贼王大等匿豪家,结回回为乱。士隆下令,匿贼者罪及妻孥无赦。贼无所容,遂就擒灭。筑堰溉田千顷,民利之。卒于官。

(节选自《明史·张士隆传》,有删改)


【注】①梃:棍棒。②驺:骑马驾车的随从。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陛下前有逆瑾之变后/遭蓟盗之乱/犹不知警/方且兴居无度/狎昵匪人/积戎丑于禁中/戏干戈于卧内/彻旦燕游/万机不理/宠信内侍/浊乱朝纲
B.陛下前有逆瑾之变/后遭蓟盗之乱/犹不知警/方且兴居无度/狎昵匪人/积戎丑于禁中/戏干戈于卧内/彻旦燕游/万机不理/宠信内侍/浊乱朝纲
C.陛下前有逆瑾之变/后遭蓟盗之乱/犹不知警/方且兴居/无度狎呢匪人/积戎丑于禁中/戏干戈于卧内/彻旦燕游/万机不理/宠信内侍/浊乱朝纲
D.陛下前有逆瑾之变/后遭蓟盗之乱/犹不知警/方且兴居无度/狎昵匪人/积戎丑于禁中/戏干戈于卧内/彻旦燕游万机/不理宠信内侍/浊乱朝纲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试亦称“秋闱”,是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的考试,考中者称“举人”,第一名称“会元”。
B.文中“正德”为年号,封建社会里,一位帝王可以有多个年号,更换新的年号纪年称为“改元”。
C.“锦衣”即“锦衣卫”,明太祖洪武十五年设置,职责是掌管刑狱和巡察、缉捕。
D.“擢”表示在原官职上提拔官职,同样表官职提升的还有“陟”“超迁”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士隆品学闻名,他在弘治八年乡试中举,和崔铣、寇天叙、马卿、吕柟等人交往,以学问和品行闻名,弘治十八年考中进士。
B.张士隆耿直不阿。刘愉贪污、史宜滥杀无辜、廖铠非法牟利,都因张士隆的上奏弹劾而得到了应有的惩处。
C.张士隆仕途不顺,张士隆得罪了钱宁,钱宁趁他调查薛凤鸣案之机,让薛女状告张士隆审案不公,张士隆被下诏入狱并贬官。
D.张士隆心系百姓。世宗即位后,张士隆官复原职,并出任陕西副使,做了一些有利百姓的实事,如肃清盗匪、修筑堤堰灌溉田地等。
4.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从弟凤翔有隙,嗾缉事者发其私,下吏论死。
(2)士隆与御史许完先后按治,复捕凤鸣对簿,释在还职。
2022-03-08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苏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