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50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龚氏世耕谷升之里,至春所公,始读书为儒。公名大器,为诸生时,即拓落有大度,人稀见其喜愠之色。家酷贫,舌耕犹不给,环堵萧然。公于于然,略无几微侘傺。性舒缓,善诙谐,虽至绝粮断炊,犹晏然笑语。其发奇中,令人绝倒。或横逆之来,人大不堪者,公受之怡然,旋即忘之,不复省忆也。

为诸生,屡试皆高第,而连踬场屋。凡应试者,多先榜归。公独徐徐候榜出,阅罢,徐徐看新孝廉赴宴,买贤书数册,然后束装。失意者或藏匿避人,公独与得意人无异。岁以为常。至四十余,始举于乡。赴公车,同事者以年老慢易之,曰:“公即当谒《广文选》,迁一老别驾足矣,何得同我辈上春官乎!”公笑而谢之。如此者数四,竟笑而谢之,无忤也。然公即以明年成进士,授刑部主事。嗣后佐广西、江西、浙江、南直隶藩臬,为河南布政使。皆平易近民,所之号为“龚佛”。

公不为苛清矫激之行,又素俭,所得禄入,自营产业之外,分给族人。居家时闻政有不便民者,公即入告邑长令,语甚激切。长令素重其人,悉听之。

公以藩长致政归,年七十余矣。每至四节之会,簪袍烂然,人以此荣之。公能诗,与诸子诸孙唱和,推为南平社长。一日,公之子偕予兄及诸甥游石洲,以公老,难于往来,弗约。已至洲方共饮酒拾石子俄见雪浪中有舠迅疾而下中有一老翁踞胡床指麾江山旁若无人互相猜疑逼视之则公也舟已近,公于舟中大呼曰:“何为遂弃老子耶!”登洲,即于洲上舞拳数道,以示勇。诸人皆大笑极欢,至深夜乃归。各分韵记游,公归,诗已成,即于灯下作蝇头细字书之。明日黎明,遣使持诗遍示诸人。俱以游倦晏起,不得一字,皆大笑

(节选自明代袁中道《龚春所公传》,有删改)


【注】①连踬场屋:科考接连受挫。②别驾:官职名。③春官:礼部,上春官指上礼部考试。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已至洲/方共饮酒/拾石子/俄见雪浪中有舠迅疾而下/中有一老翁踞胡床/指麾江山/旁若无人/互相猜疑/逼视之/则公也/
B.已至洲/方共饮酒/拾石子/俄见雪浪中有舠迅疾/而下中有一老翁/踞胡床指麾江山/旁若无人/互相猜疑/逼视之/则公也/
C.已至洲/方共饮酒/拾石子/俄见雪浪中有舠/迅疾而下/中有一老翁踞胡床/指麾江山/旁若无人/互相猜疑逼视/之则公也/
D.已至洲/方共饮酒/拾石子/俄见雪浪中有舠迅疾/而下中有一老翁/踞胡床指麾江山/旁若无人/互相猜疑逼视/之则公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侘傺,失意的样子,在本文中的意思与屈原《离骚》“忳郁邑余侘傺兮”一句中“侘傺”同义。
B.公车,汉代官署名,后也代指考中举人或入京请愿、上书言事,和现代的“公车”含义不同。
C.慢易,意为怠慢、轻忽。这里的“慢”与李密《陈情表》中“责臣逋慢”的“慢”含义相同。
D.致政,指官吏将执政的权柄归还给君主,意同致仕。文中指春所公解除政务职责,卸任退休。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所公先世以务农为生,到他这一代才开始读书,最终通过科举进入官场。
B.春所公年轻时家境贫寒,即使教书授徒,生活也还是难以为继,家徒四壁。
C.春所公平易近民,听说有不利于民生的政令,便向官府告发邑长令,言辞激烈。
D.春所公虽已年过七旬却仍然童心未泯,和晚辈同嬉同游,诗词唱和,其乐融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此者数四,竟笑而谢之,无忤也。
(2)明日黎明,遣使持诗遍示诸人。俱以游倦晏起,不得一字,皆大笑。
2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方孝孺,字希直,宁海人。孝孺幼警敏,双眸炯炯,读书日盈寸。长从宋濂学,濂门下知名士皆出其下。孝孺顾末视文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尝卧病绝粮,家人以告,笑曰:“古人三旬九食,贫岂独我哉?”父克勤坐事诛,扶丧归葬,哀动行路。既免丧,复从濂卒业。

洪武十五年,以吴沉、揭枢荐,召见。太祖喜其举止端整,谓皇太子曰:“此庄士,当老其才。”礼遣还。二十五年,又以荐召至。太祖曰:“今非用孝孺时。”蜀献王闻其贤,聘为世子师。

及惠帝即位,召为翰林侍讲。明年迁侍讲学士,国家大政事辄咨之。临朝奏事,臣僚面议可否,或命孝孺就扆前批答。时修《太祖实录》及《类要》诸书,孝孺皆总裁。燕兵起,廷议讨之,诏檄皆出其手。

建文三年,燕兵掠大名。孝孺曰:“燕兵久顿大名,天暑雨,当不战自疲。今其奏事适至,宜且与报书,往返逾月,使其将士心懈。我谋定势合,进而蹴之,不难矣。”帝以为然,命孝孺草诏,遣大理寺少卿薛嵓驰报燕。比至嵓匿宣谕不敢出燕王不奉诏明年五月燕兵至江北帝下诏征四方兵命诸将集舟师江上而陈瑄以战舰降燕燕兵遂渡江。帝忧惧,或劝帝他幸,图兴复。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济,当死社稷。乙丑,燕兵入,帝自焚。是日,孝孺被执下狱。

先是,成祖发北平,姚广孝以孝孺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成祖颔之。至是欲使草诏。召至,悲恸声彻殿陛。成祖降榻,劳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孝孺曰:“成王安在?”成祖曰:“彼自焚死。”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曰:“国赖长君。”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曰:“此朕家事。”顾左右授笔札,曰:“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成祖怒,命磔诸市。孝孺慨然就死,时年四十有六。

(选自《明史·方孝孺传》,有删改)


【注】①扆(yǐ):宫殿内设在门和窗之间的大屏风。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比至嵓匿宣谕/不敢出燕王/亦不奉诏/明年五月/燕兵至江北/帝下诏征四方兵/命诸将集舟师/江上而陈瑄以战舰降燕/燕兵遂渡江
B.比至嵓匿宣谕/不敢出燕王/亦不奉诏/明年五月/燕兵至江北/帝下诏征/四方兵命诸将集舟师江上/而陈瑄以战舰降燕/燕兵遂渡江
C.比至/嵓匿宣谕不敢出/燕王亦不奉诏/明年五月/燕兵至江北/帝下诏征四方兵/命诸将集舟师江上/而陈瑄以战舰降燕/燕兵遂渡江
D.比至/嵓匿宣谕不敢出/燕王亦不奉诏/明年五月/燕兵至江北/帝下诏征/四方兵命诸将集舟师/江上而陈瑄以战舰降燕/燕兵遂渡江
2.下列对文中加点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旬九食,即三十天中只能吃九顿饭,意为家境贫困,得食困难。旬,十天叫一旬。
B.洪武,年号,一个皇帝可用一个或多个年号。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
C.侍讲学士,中国古代中央政府官职之一,明为从五品,清为从四品。该官职主要配置于内阁或翰林院,辖下有典簿,侍诏等。主要任务为文史修撰、编修与检校。
D.乙丑,干支纪日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在古代干支依次相配也被用来纪年和纪月,把干支顺序相配正好六十为一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孝孺年轻的时候机警敏捷,每天读书超过一寸厚;成年以后,他曾先后跟从宋濂学习,宋濂学生中很多著名人士都比不上他。
B.明太祖非常欣赏方孝孺的举止端庄严肃,并嘱咐皇太子要任用他到老,于是聘用他为世子师,受到重用。
C.明成祖起兵后,方孝孺力主抵抗,也曾建议惠帝使用缓兵之计,但没有成功。燕兵渡江后,惠帝自焚而死,方孝孺被下狱。
D.方孝孺忠于故主,拒绝配合成祖。他批驳成祖篡位的辩解,三次质问成祖,拒不同意起草登基诏书,激怒明成祖而被处死。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其奏事适至,宜且与报书,往返逾月,使其将士心懈。
(2)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济,当死社稷。
5.文中哪些方面体现了方孝孺的文学才能。请列举两点。
2022-09-02更新 | 13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山水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8月联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黄霸字次公,淮阳阳夏人也。霸少学律令,喜为吏,武帝末以待诏入钱赏官,补侍郎谒者,坐同产有罪劾免。簿书正,以廉称,补河东均输长,复察廉为河南太守丞。霸为人明察内敏,又习文法,然温良有让,足知,善御众。为丞,处议当于法,合人心,太守甚任之,吏民爱敬焉。自武帝末,用法深。昭帝立,幼,大将军霍光秉政,大臣争权,上官桀等与燕王谋作乱,光既诛之,遂遵武帝法度,以刑罚痛绳群下,由是俗吏尚严酷以为能,而霸独用宽和为名。会宣帝即位,在民间时知百姓苦吏急也,闻霸持法平,召以为廷尉正,数决疑狱,庭中称平。

时,上垂意于治,数下恩泽诏书,吏不奉宣。太守霸为选择良吏,分部宣布诏令,令民咸知上意,使邮亭乡官皆畜鸡豚,以赡鳏寡贫穷者。然后为条教置父老师帅伍长班行之于民间劝以为善防奸之意及务耕桑节用殖财种树畜养去食谷马尝欲有所司察择长年廉吏遣行属令周密。吏出,不敢舍邮亭,食于道旁,乌攫其肉。民有欲诣府口言事者适见之,霸与语,道此。后日吏还谒霸,霸见迎劳之,曰:“甚苦!食于道旁乃为乌所盗肉。”吏大惊,以霸具知其起居,所问豪氂不敢有所隐。

霸力行教化而后诛罚,务在成就全安长吏。霸以外宽内明得吏民心,户口岁增,治为天下第一。又乐陵侯史高以外属旧恩侍中贵重,霸荐高可太尉。天子使尚书召问霸:“太尉官罢久矣,丞相兼之,所以偃武兴文也。如国家不虞,边境有事,左右之臣皆将帅也。夫宣明教化,通达幽隐,使狱无冤刑,邑无盗贼,君之职也。将相之官,朕之任焉。侍中乐陵侯高帷幄近臣,朕之所自亲,君何越职而举之?”尚书令受丞相对,霸免冠谢罪,数日乃决,自是后不敢复有所请。然自汉兴,言治民吏,以霸为首。为丞相五岁,甘露三年,谥曰定侯。

(节选自《汉书·循吏传》,有改动)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然后为条教/置父老师帅伍长/班行之于民间/劝以为善/防奸之意/及务耕桑/节用殖财/种树畜养/去食谷马/尝欲有所司察/择长年廉吏/遣行/属令周密/
B.然后为条教/置父老师帅/伍长班行之于民间/劝以为善/防奸之意/及务耕桑/节用殖财/种树畜养/去食谷马/尝欲有所司察/择长年廉吏遣行/属令周密/
C.然后为条教/置父老师帅/伍长班行之于民间/劝以为善防奸之意/及务耕桑/节用殖财/种树畜养/去食谷马/尝欲有所司察/择长年廉吏/遣行/属令周密/
D.然后为条教/置父老师帅伍长/班行之于民间/劝以为善防奸之意/及务耕桑/节用殖财/种树畜养/去食谷马/尝欲有所司察/择长年廉吏遣行/属令周密/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以偃武兴文也”中的“所以”与《答司马谏议书》“故今具道所以”中的“所以”含义不同。
B.察,汉代选拔官吏的制度,为察举制,由地方推荐后经朝廷登记后即可为官,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
C.邮亭,政府专设的机构,是供古代传递文书的人沿途休息的处所,有时也称驿馆。
D.薨,古代称诸侯之死,或用于高等级的嫔妃及其子女,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可以称“薨”。
3.下列读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霸熟悉律令,断案公正。他从小学习律度法令,思维敏捷而且通晓法律条文;处事议政合乎法度,得到官吏百姓的敬爱。
B.黄霸宣传朝中政策,不遗余力。面对皇帝国家治理的各项诏令,官吏们懒政怠政,黄霸为此选拔优秀官员,分地区宣传,让政策落地。
C.黄霸重视教化,长于治民。极力推行教化,然后才施用刑罚,制定并推行相关措施,深得民心,郡中户口增加。
D.黄霸通达明理,知晓进退。黄霸欲推荐史高为太尉,皇帝认为此举不利于“偃武兴文”,因而未同意;黄霸主动认识到错误,不再进奏此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遂遵武帝法度,以刑罚痛绳群下,由是俗吏尚严酷以为能,而霸独用宽和为名。
(2)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答司马谏议书》)
5.黄霸举荐乐陵侯史高担任太尉,却被皇帝批评的原因是什么?
2022-09-02更新 | 120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膺字元礼,颍川襄城人也。性简亢,无所交接,唯以同郡荀淑、陈寔为师友。初举孝廉,转护乌桓校尉。

鲜卑数犯塞,膺常蒙矢石,每破走之,虏甚惮慑。以公事免官,还居纶氏,教授常千人。荀爽尝就谒膺,因为其御,既还,喜曰:“今日乃得御李君矣。”其见慕如此。鲜卑寇云中,桓帝闻膺能,乃复征为度辽将军,声振远域。再迁河南尹。时宛陵大姓羊元群罢北海郡,臧罪狼藉。膺表欲按其罪,元群行赂宦竖,膺反坐输作左校。司隶校尉应奉上疏乞原膺,书奏,乃免其刑。复拜司隶校尉。时张让弟朔为野王令,贪残无道,至乃杀孕妇。膺知其状,付洛阳狱,受辞毕,即杀之。

让诉冤于帝,帝诘以不先请便加诛辟之意。膺对曰:“昔晋文公执卫成公归于京师,《春秋》是焉。《礼》云公族有罪,虽曰宥之,有司执宪不从。昔仲尼为鲁司寇,七日而诛少正卯。今臣到官已积一旬,私惧以稽留为愆,不意获速疾之罪。诚自知衅责,死不旋踵,特乞留五日,克殄元恶,退就鼎镬,始生之意也。”

帝顾谓让曰:“此汝弟之罪,司隶何愆?”自此诸黄门常侍皆鞠躬屏气,休沐不敢复出宫省。是时,朝廷纲纪颓陋,膺独持风裁,以声名自高。及遭党事,下膺等于狱。膺等颇引宦官子弟,宦官多惧,请帝以天时宜赦,于是大赦天下,膺免归乡里。后张俭事起收捕钩党乡人谓膺曰可去矣对曰事不辞难罪不逃刑臣之节也乃诣诏狱。考死,妻子徙边,门生、故吏及其父兄,并被禁锢。时侍御史蜀郡景毅子顾为膺门徒,而未有录牒,故不及于谴。毅乃慨然曰:“本谓膺贤,遣子师之,岂可以漏夺名籍,苟安而已!”遂自表免归,时人义之。

(《后汉书卷六十七党锢列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后张俭事起/收捕钩党乡人/谓膺曰/可去矣/对曰/事不辞/难罪不逃刑/臣之节也
B.后张俭事起/收捕钩党/乡人谓膺曰/可去矣/对曰/事不辞难/罪不逃刑/臣之节也
C.后张俭事起/收捕钩党/乡人谓膺曰/可去矣/对曰/事不辞/难罪不逃刑/臣之节也
D.后张俭事起/收捕钩党乡人/谓膺曰/可去矣/对曰/事不辞难/罪不逃刑/臣之节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廉,汉代举荐任用官吏的一种科目。孝,孝悌之人;廉,清廉之士。后代“孝廉”成为明清时对秀才的雅称。
B.输作,因犯罪罚作劳役。古代常见劳役有“城旦”“舂槁”等,前者指筑城四年的劳役,后者指罚以捣米拾柴。
C.休沐,休息沐浴,指官员的例行假期。古时官吏五日或十日一休沐。唐代有了节日休假,如“冬至”“腊日”等。
D.录牒,名册。牒,簿册、书籍,也可指文书或证件。如“度牒”,指官府发给和尚、尼姑用来证明身份的文件。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诚自知衅责,死不旋踵,特乞留五日,克殄元恶,退就鼎镬。
(2)考死,妻子徙边,门生、故吏及其父兄,并被禁锢。
4.面对皇帝对没有请示就诛杀张朔的诘问,李膺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2022-09-02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台州市书生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高祖六年。初,匈奴畏秦,北徙十余年。及秦灭,匈奴复稍南渡河。单于头曼有太子曰冒顿。后有所爱阏氏生少子,头曼欲立之。是时东胡强而月氏盛,乃使冒顿于月氏。既而头曼急击月氏,月氏欲杀冒顿。冒顿盗其善马,骑之亡归。头曼以为壮,令将万骑。冒顿乃作鸣镝,习勒其骑射。令曰:“鸣镝所射而不悉射者,斩之!”冒顿乃以鸣镝自射其善马,既又射其爱妻,左右或不敢射者皆斩之。最后以鸣镝射单于善马,左右皆射之。于是冒顿知其可用,从头曼猎,以鸣镝射头曼,其左右亦皆随鸣镝而射。遂杀头曼,尽诛其后母与弟及大臣不听从者。冒顿自立为单于。

东胡闻冒顿立,乃使使谓冒顿,欲得头曼时千里马。冒顿问群臣,群臣皆曰:“此匈奴宝马也,勿与。”冒顿曰:“奈何与人邻国而爱一马乎!”遂与之居顷之东胡又使使谓冒顿欲得单于一阏氐冒顿复问左右左右皆怒曰东胡无道乃求阏氏请击之冒顿曰:“奈何与人邻国爱一女子乎!”遂取所爱阏氏予东胡。东胡王愈益骄。东胡与匈奴中间有弃地,莫居千余里,各居其边,为瓯脱。东胡使使谓冒顿:“此弃地,欲有之。”冒顿问群臣,群臣或曰:“此弃地,予之亦乎,勿与亦可。”于是冒顿大怒曰:“地者国之本也,奈何予之!”诸言予之者皆斩之。冒顿上马,令国中有后出者斩,遂袭击东胡。东胡初轻冒顿,不为备,冒顿遂灭东胡。既归,又西击走月氏,南并楼烦、白羊河南王,遂侵燕、代,悉复收蒙恬所夺匈奴故地,与汉关故河南塞至朝那、肤施。是时汉兵方与项羽相距,中国罢于兵革,以故冒顿得自强,控弦之士三十余万,威服诸国。

(《通鉴纪事本末·匈奴和亲》)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遂与之/居顷之/东胡又使使谓冒顿/欲得单于/一阏氏/冒顿复问左右/左右皆怒曰/东胡无道/乃求阏氏请击之/
B.遂与之居/顷之东胡/又使使谓冒顿/欲得单于一阏氏/冒顿复问左右/左右皆怒曰/东胡无道/乃求阏氏/请击之/
C.遂与之居/顷之东胡/又使使谓冒顿/欲得单于/一阏氏/冒顿复问左右/左右皆怒曰/东胡无道/乃求阏氏请击之/
D.遂与之/居顷之/东胡又使使谓冒顿/欲得单于一阏氏/冒顿复问左右/左右皆怒曰/东胡无道/乃求阏氏/请击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为庙号,我国封建时代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起的名号,如太宗、文帝等。
B.质,即质子,是指古代派往敌方或他国去的人质。多为王子或世子等出身贵族的人。
C.鸣镝,又曰响箭、嚆矢。古时一种射出去带响的箭,多用于发号令。
D.瓯脱,古代少数民族屯戍或守望的土室。指两国分界的缓冲地带,中立地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单于头曼因为偏爱阏氏所生少子而想废长立幼,将本为太子的冒顿作为人质留在月氏,这为后来冒顿射杀头曼埋下祸根。
B.冒顿深谋远虑,为了夺取权力他制作鸣镝,训练士卒并控制士卒,不惜以自己的良马、爱妻等为代价,最终达到了目的。
C.冒顿不拘小节,做事极有分寸,他不顾群臣反对答应东胡要千里马和阏氏女子的要求,但即便是荒废的土地却寸土不让。
D.冒顿强大,东胡却不自知,仍向冒顿提无理要求,终被灭国,并且冒顿乘机进攻乃至入侵月氏、楼烦乃至汉朝等他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冒顿盗其善马,骑之亡归。头曼以为壮,令将万骑。
(2)是时汉兵方与项羽相距,中国罢于兵革,以故冒顿得自强。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宗室大臣议曰:“诸侯人来仕者,皆为其主游间耳,请一切逐之。”于是大,逐客。客卿楚人李斯亦在逐中,行,且上书曰:“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丕豹、公孙支于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诸侯亲服,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散六国之,使之事秦。昭王得范雎,强公室,杜私门。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夫色、乐、珠、玉不产于秦而王服御者众,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臣闻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王乃召李斯,复其官,除逐客之令。李斯至骊邑而还。王卒用李斯之谋,阴遣辩士赉金玉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然后使良将随其后,数年之中,卒兼天下。

是时盗贼益多,而关中卒发东击盗者无已。右丞相冯去疾、左丞相李斯、将军冯劫进谏曰:“关东群盗并起,秦发兵追击,所杀亡甚众,然犹不止。盗多,皆以戍、漕、转、作事苦,税赋大也。请且止阿房宫作者,减省四边戍、转。”二世曰:“凡所谓贵有天下者,得肆意极欲,主重明法,下不敢为非,以制御海内矣。夫虞、夏之主,贵为天子,亲处穷苦之实以徇百姓,尚何于法!且先帝起诸侯,兼天下,天下已定,外攘四夷以安边境,作宫室以章得意,而君观先帝功业有绪今朕即位二年之间群盗并起君不能禁又欲罢先帝之所为是上无以报先帝次不为朕尽忠力何以在位”下去疾、斯、劫吏,案责他罪。去疾、劫自杀,独李斯就狱。二世以属赵高治之,责斯与子由谋反状,皆收捕宗族、宾客。赵高使其客十余辈诈为御史、谒者、侍中,更往覆讯斯,斯更以其实对,辄使人复之。辞服,奏当上。二世喜曰:“微赵君,几为丞相所卖!”遂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二世乃以赵高为丞相,事无大小皆决焉。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朕即位二年/之间群盗并起/君不能禁/又欲罢先帝之所为是/上无以报先帝/次不为朕尽忠/力何以在位/
B.今朕即位/二年之间/群盗并起/君不能禁/又欲罢先帝之所为/是上无以报先帝/次不为朕尽忠力/何以在位/
C.今朕即位二年/之间群盗并起/君不能禁/又欲罢先帝之所为/是上无以报先帝/次不为朕尽忠/力何以在位/
D.今朕即位/二年之间/群盗并起/君不能禁又欲罢先帝之所为是上无以报先帝/次不为朕尽忠力/何以在位
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大,逐客(搜索,寻找)
越陌度阡,枉用相(问候,探望)
若无罪而死地(走向)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何以异(表现)
B.孝公用商鞅之法,诸侯亲服(亲附,归服)
师不必于弟子(才德优秀)
之以饥馑(接续)
当道者(门槛)
C.散六国之(通“纵”,特指合纵,战国时六国联合反对秦国的联盟)
知不可乎得(屡次,多次)
若不秦,将焉取之(侵损,削减)
大礼不辞小(责备)
D.斯更以其实对,辄使人复之(捶打,拷打)
刀而藏之(揩拭)
如听仙乐耳明(暂时)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也(外物,包括各种客观条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斯被驱逐将要离开秦国时,写《谏逐客书》上书秦王,列举事实,陈述利害,晓之以理,秦王看后幡然悔悟。
B.秦王召回李斯并恢复他的官职后,采纳他的计策,先借助收买、刺杀等手段,再用武力征伐,最终统一了天下。
C.秦二世认为天下已经平定,可以兴建宫室彰显成功,不应效仿虞夏君主处于穷苦的实境、依从平民百姓的做法。
D.赵高对李斯严刑逼供,使他服罪。秦二世十分高兴,认为赵高虽然地位低微,却功劳巨大,因此任命他为丞相。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所谓贵有天下者,得肆意极欲,主重明法,下不敢为非,以制御海内矣。
(2)外攘四夷以安边境,作宫室以章得意,而君观先帝功业有绪。
5.秦朝在二世时灭亡,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7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膑生阿鄄之间,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已,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太史公曰: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吴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设者。语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孙子筹策庞涓明矣,然不能蚤救患于被刑。……悲夫!


【注】①趣:同“趋”,趋向,奔赴。②白:刮去树皮使白木露出。
1.对下列句中画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田忌善而待之                    客:像对待客人那样。
B.齐使田忌而往                       将:领兵。
C.魏将庞涓闻之,韩而归          去:到。
D.曰“暮见火举而俱发”          期:约定
2.下列各组句中画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1)善战者因其势利导之             (2)觉今是昨非
B.(1)孙子度行,暮当至马陵          (2)吾还也
C.(1)庞涓自知智穷兵败,自刭       (2)而陋者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D.(1)遂成竖子                           (2)周景王无射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膑精通兵法,善于扬长避短、因势利导,指挥作战常智胜对手,他的《孙膑兵法》为后世传诵。
B.在马陵之战中,庞涓在齐军士卒死亡过半的情况下,乘胜追击,但终因过于自信,而兵败自刭。
C.马陵之战充分表现了孙膑过人的智谋和卓越的战术思想,精心策划,巧设埋伏,终于大破魏军,名扬天下。
D.司马迁以史学家的眼光,评论孙膑智慧和胆识过人,却难以避免自己的不幸,对孙膑的遭遇寄予深切同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
(2)孙子筹策庞涓明矣,然不能蚤救患于被刑。
2022-09-02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龙西北八校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武灵王平昼闲居,曰:“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议寡人矣。”肥义曰:“臣闻之,疑事无功,疑行无名。今王即定负遗俗之虑,殆毋顾天下之议矣。夫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王其遂行之。”王曰:“寡人非疑胡服也,吾恐天下笑之。狂夫之乐,知者哀焉;愚者之笑,贤者戚焉。世有顺我者,则胡服之功未可知也。虽敺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王遂胡服。使王孙緤告公子成曰:“寡人胡服,且将以朝,亦欲叔之服之也。家听于亲,国听于君,古今之公行也。且寡人闻之,事利国者行无邪,因贵戚者名不累。故寡人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緤谒之叔,请服焉。”公子成再拜曰:“臣固闻王之胡服也,不佞寝疾,不能趋走,是以不先进。王今命之,臣固敢竭其愚忠。中国者,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义行也。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畔学者离中国臣愿大王图之。”使者报王。王曰:“吾固闻叔之病也。”即之公叔成家,自请之曰:“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观其乡而顺宜,因其事而制礼,所以利其民而厚其国也。且昔者简主不塞晋阳以及上党,而襄王兼戎取代,以攘诸胡,此愚知之所明也。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掠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鄗,非社稷之神灵,即鄗几不守。先王忿之,其怨未能报也。今骑射之服,近可以备上党之形,远可以报中山之怨。而叔也顺中国之俗以逆简、襄之意,恶变服之名而忘国事之耻,非寡人所望于子!”公子成再拜稽首曰:“臣愚不达于王之议,敢道世俗之间。今欲继简、襄之意,以顺先王之志,臣敢不听令。”再拜,乃赐胡服。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畔/学者离中国/臣愿大王图之
B.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畔学者/离中国/臣愿大王图之
C.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畔学者/离中国/臣愿大王图之
D.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畔/学者离中国/臣愿大王图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胡服,古代各族胡人所穿服装的总称,多为贴身短衣、长裤、革靴,便于骑射。
B.不佞,没有口才,不善用花言巧语讨好人,也用作谦词,文中为公子成的自称。
C.中国,古代中原地区,位于黄河流域,与“李凭中国弹箜篌”的“中国”相同。
D.稽首,恭敬的跪拜礼,头至地,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常为臣子拜见君父所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武灵王锐意推行胡服骑射,但是对政策能否顺利推行尚不能确认,因此他将自己的想法透露给肥义,希望能得到他的认可。
B.肥义坚决支持赵武灵王的改革,认为要想成就大事不必顾及别人的非议,从而打消了赵武灵王的顾虑,坚定了他改革的决心。
C.公子成是赵武灵王的叔叔,在赵国具有重大的影响力,赵武灵王希望他能在胡服改革中起到表率作用,最终亲自探访说服他。
D.公子成因为生病不想在胡服骑射改革中争当先进,在听了赵武灵王的解释后,明白了穿胡服的重要意义,成为改革的拥护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王其遂行之。
(2)且寡人闻之,事利国者行无邪,因贵戚者名不累。
5.赵武灵王说服公子成的理由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武王谓甘茂曰:寡人欲车通三川,以窥周室。甘茂对曰: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为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而攻之,难矣。魏文侯令乐羊将,攻中山,三年而拔之。乐羊反而语功,文侯示之谤书一箧。乐羊再拜稽首曰:‘此非臣之功,主君之力也。’今臣羁旅之臣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者,挟韩而议,王必听之,是王欺魏,而臣受公仲侈之怨也。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又一人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王曰:寡人不听也,请与子盟。于是与之盟于息壤

果攻宜阳,五月而不能拔也。秦死伤者众,甘茂欲息兵。左成谓甘茂曰:公内攻于樗里疾、公孙衍,而外与韩侈为怨,今公用兵无功,公必穷矣。宜阳拔,则公之功多矣。是樗里疾、公孙衍无事也,秦众尽怨之深矣。樗里疾、公孙衍二人争之王,王将听之,召甘茂而告之。甘茂对曰:息壤在彼。王曰:有之。因悉起兵,复使甘茂攻之。

甘茂攻宜阳,三鼓之而卒不上。秦之右将有对曰:公不论兵,必大困。甘茂曰:我羁旅而得相秦者,我以宜阳饵王。今攻宜阳而不拔,公孙衍,樗里疾挫我于内,而公仲侈穷我于外,是无伐之日已!请明日鼓之,而不可下,因以宜阳之郭为墓。于是出私金以益公赏。明日鼓之,宜阳拔。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有删改)


【注】①樗里疾、公孙衍:秦国大夫,与韩国有密切关系。②公仲侈:韩国相国。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B.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C.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D.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稽首,是九拜中最隆重的礼节,拱手胸前先拜,后叩头至地,多用于朋友之间。
B.曾子,春秋末年思想家,师从孔子,提出“三省吾身”“任重而道远”等观点。
C.息壤,传说中一种能自生长、永不减耗的土壤,也是秦国的地名。文中指后者。
D.尉,古代官职名,一般指武官,掌管军事的叫“军尉”,管刑狱的叫“廷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武王雄心勃勃,想要进攻三川,取代周王,于是让甘茂率兵攻取韩国宜阳。甘茂觉得胜算不大,故再三推辞。
B.宜阳是韩国重镇。甘茂历时五个月未攻下,准备停战;左成分析甘茂面临的形势,并阐明了攻与不攻的利害关系。
C.樗里疾和公孙衍是秦国的亲韩派,甘茂早就料到他们会阻挠攻韩,在甘茂进攻宜阳受挫之时他们果然从中作梗。
D.甘茂攻宜阳,连续三次擂鼓进军,士兵不前进。他在下属军官的提醒下,拿出自己的钱来激励士兵,最终获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乐羊反而语功,文侯示之谤书一箧。
(2)我羁旅而得相秦者,我以宜阳饵王。
5.为了坚定秦王对他的信任,甘茂采取了哪些策略?请简要概括。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魏斯者,魏桓子之孙也,是为文侯。文侯以卜子夏、田子方为师,每过段干木之庐必式。四方贤士多归之。韩借师于魏以伐赵,文侯曰:“寡人与赵,兄弟也,不敢闻命。”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然。二国皆怒而去。已而知文侯以讲于己也,皆朝于魏。魏于是始大于三晋,诸侯莫能与之争。文侯与田子方饮,文侯曰:“钟声不比乎?左高。”田子方笑,文侯曰:“何笑?”子方曰:“臣闻之,君明乐官,不明乐音。今君审于音,臣恐其聋于官也。”文侯曰:“善。”文侯谓李克曰:“先生尝有言曰:‘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今所置非成则璜,二子何如?”对曰:“卑不谋尊,疏不谋戚。臣在阙门之外,不敢当命。”文侯曰:“先生临事勿让!”克曰:“君弗察故也。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文侯曰:“先生就舍,吾之相定矣。”李克出,见翟璜。翟璜曰今者闻君召先生而卜相果谁为之克曰魏成翟璜忿然作色曰西河守吴起臣所进也君内以邺为忧,臣进西门豹。君欲伐中山,臣进乐羊。中山已拔,无使守之,臣进先生。君之子无傅,臣进屈侯鲋。以耳目之所睹记,臣何负于魏成!”李克曰:“子言克于子之君者,岂将比周以求大官哉?君问相于克,克之对如是。所以知君之必相魏成者,魏成食禄千钟,什九在外,什一在内,是以东得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此三人者,君皆师之。子所进五人者,君皆臣之。子恶得与魏成比也!”翟璜逡巡再拜曰:“璜,鄙人也,失对,愿卒为弟子!”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翟璜曰/今者闻君召先生而卜相/果谁为之/克曰/魏成/翟璜忿然作色曰/西河守吴起/臣所进也/
B.翟璜曰/今者闻君召/先生而卜相果/谁为之/克曰/魏成/翟璜忿然作色曰/西河守吴起/臣所进也/
C.翟璜曰/今者闻君召先生而卜相果/谁为之/克曰/魏成/翟璜忿然/作色曰/西河守吴起/臣所进也/
D.翟璜曰/今者闻君召/先生而卜相/果谁为之/克曰/魏成/翟璜忿然/作色曰/西河守吴起/臣所进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侯,“文”是魏斯的谥号。谥号是一种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可用来表示批评、贬斥或同情之意。
B.三晋,指战国时期的韩、赵、魏,因为这三国是在瓜分晋国后建立的,故被称为“三晋”。
C.阙门,古代指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之间的位置,“阙门之外”就是朝堂之外的意思。
D.千钟,指优厚的俸禄。钟是古代的一种称量单位,与前文中出现的“钟”意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       
A.魏文侯礼贤尊士,视卜子夏、田子方为师,即使经过段干木的家也要行礼,天下的很多贤士都前来归附,魏国由此成为三晋中的大国。
B.魏文侯听出钟声不协调,而田子方认为君王可以精通音乐,更应当注重选拔任用官员,担负起国君应有的职责,魏文侯对此表示认同。
C.李克以自己地位卑疏为借口,不愿就宰相人选一事表明看法,但是在得到魏文侯的劝勉后,他提出了选人的标准,发挥了重要作用。
D.虽然翟璜对李克有举荐之恩,但是李克并没有因此偏袒翟璜,而是直接地向魏文侯推荐魏成担任宰相,翟璜知道这件事后非常愤怒。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韩借师于魏以伐赵,文侯曰:“寡人与赵,兄弟也,不敢闻命。”
(2)子言克于子之君者,岂将比周以求大官哉?
5.魏成能担任宰相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概况。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