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35 道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夏日留题张山人林亭

杜荀鹤

此中偏称夏中游,时有风来暑气收。涧底松摇千尺雨,庭中竹撼一窗秋。

求猿句寄山深寺,乞鹤书传海畔洲。闲与先生话身事,浮名薄宦总悠悠。

【注】①杜荀鹤,字彦之,出身寒微,屡试不第。中年始中进士,后授翰林学士,仅五日而卒。②取自魏晋左思《咏史》诗句“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唐白居易有诗句“有松百尺大十围,生在涧底寒且卑”。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明夏日的山林是避暑的好去处,不时吹来的山风让炎夏的暑气稍有收敛。
B.颈联中的“求”“乞”写出诗人希望借“猿”“鹤”攀缘远翔之力来传递诗文信件。
C.尾联中的“悠悠”指忧思不绝,这里表现了作者心系利禄、汲汲功名的人生追求。
D.全诗用清新洗练的语言,勾勒出清净悠远的画面,字里行间蕴含着灵动之美。
2.本诗颔联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其精妙之处。
2024-03-09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团湖的栖鸟

李治邦

城市边上有一泓湖,人称团湖。每到秋季,湖水干净清澈,湖面的水鸟很多,飞起来千姿百态。团湖边儿上新近戳起了一排三十几层的高楼,外表又漂亮又现代。这排楼把几个大杂院挡在了里头。

耿老这套房子在高楼的最高层,能从窗户俯视到团湖全貌,湖上那一团团的水汽在清晨慢慢腾起,好看的水鸟在湖面上掠过,划出一道道的水痕。站在窗户上就能瞅见水鸟嬉戏的场面,耿老喜欢这团湖的水鸟。

搬来的头天,耿老把儿子叫来,一本正经地说,我有个要求,家里不许谈京剧,不许放京剧录音,也不看京剧演出的录像电视。说着,耿老从墙上摘下他那幅在《借东风》里扮演诸葛亮的彩色剧照,扔进箱子里。这幅剧照,搬家时儿子摆弄了半天,换了好几个地方才挂上。儿子儿媳被父亲这番话说蒙了,面面相觑。耿老在京剧界的名望足以独占鳌头,他表演的《借东风》在全国都有影响,什么时候演出什么时候剧场爆棚。只可惜,一年前在一次练功中,耿老的左腿骨粉碎性骨折。痊愈后,落得个跛子,无法再登台了。剧团领导婉转地告诉耿老,当个顾问吧。耿老受不了这个,他生性刚烈,摇头回绝,毅然决然告别剧团,悄然离开省城来到这里。

耿老很少跟邻居们打招呼。邻居也不熟悉耿老,更不知道他的京剧名家背景。从搬到高层,他就从来没有张过口。儿子其实会几句,毕竟从小耳濡目染,就自己先唱,诱惑耿老。要是以往耿老肯定会接着唱,还会指导一番,可耿老始终都无动于衷。儿子悄悄对媳妇说,父亲算是与京剧无缘了。

耿老天天闷坐在家里,憋久了,就到团湖遛遛弯儿。

那天黄昏,虽然入秋很久,但团湖依旧没有结冰,湖水在荡漾。团湖有几处延伸到湖内的亲水平台,①耿老走过去,发现特别像一座舞台,他站在那,就好像站在舞台上。几十只水鸟在湖面上飞翔,不大一会儿就落在他前面的湖面上游弋着,显得很神气,什么颜色的鸟都有。耿老很兴奋,喊着:你们想听什么呀!旁边来了几个遛弯的大杂院人,跟他聊天说,这些水鸟都是从几百里外长江那儿来的绿头鸭、绿翅鸭、赤麻鸭,它们喜欢团湖的水质,干净、清甜,在这里过冬取暖。有几只胆大的水鸟就落到他们脚下。大杂院的人拿出准备好的面包,撕碎了喂给它们吃,于是更多的水鸟飞过来。耿老忽然来了兴致,情不自禁地唱起来:望江北锁战船横排江上,谈笑间东风起,百万雄师,烟火飞腾,红透长江!几个人喝彩,使劲儿鼓掌。耿老忽然觉得自己失态了,连忙掩饰着,解释着:瞎唱,瞎唱。他看见那几十只水鸟腾空而起,在他头顶上徘徊着,发出嘎嘎的声音。②耿老朝天空望去,看见水鸟的翅膀,那羽毛多么柔软。

有一天,电视台节目预告说要播放耿老的《借东风》,这是耿老前几年在省城大剧院的演出实况,那天满座。当时京剧名家马连良的后代也有人特意从北京赶过来,在后台摆满了鲜花。本来应该很凉爽的天气忽然闷热,耿老要去团湖逛逛,散散心。

去往团湖的道上,耿老和儿子忽然听到背后传出一阵清脆悦耳的胡琴声,还有听众的喝彩声。儿子脸色大变,慌着欲拉耿老离开,耿老犹豫了一下,脚步顿了顿,开始慢腾腾地朝大杂院走去。

大杂院有一个空地,围坐了不少人。③正当央摆着七把椅子,坐着京胡、京二胡、月琴、鼓佬及武场的三块铜,真是阵容整齐。这七位都年过六旬,是大杂院那几位名票,也夹杂着高层的戏瘾者。几位摇头晃脑好不得意,那唱戏的主儿也已满头白发,是一个罗锅。

耿老身不由己地插在听众里,目不转睛地瞅着这群老者。儿子在身边,一个劲儿小声劝着,父亲您听会儿就走吧,都是票友唱的,不入您的耳。耿老很明白,儿子是怕勾了他那个魂儿。

我正在城楼观山景,耳听城外乱纷纷,旌旗招展……那位白发罗锅的老者有滋有味有板有眼地唱《空城计》,嗓子有些沙哑,时不时还错板,可这丝毫都不影响他的情绪,俨然他就是当年的马连良、谭富英。他唱完了,过足瘾了,周围听众鼓起了掌。他向听众挥手,好一副兴致盎然的样子。那位鼓佬站起来豁着嗓子说,哪位还点?你们点什么,我们就能唱什么!语气大,气派也潇洒。一个抱孩子的年轻妇女冷不丁冒出一句,我要听《借东风》。这句话把鼓佬的神气打掉了一多半。这《借东风》不是不能唱,而是太不好唱了。鼓佬不好意思地说,换一段。④那个妇女固执地说,不换,我知道这段难唱,我就爱听这段呢。有人开始起哄喝倒彩,但都是邻居之间的嘻嘻哈哈、打闹逗趣。

耿老拨开听众,走到院子中间,他缓缓地对大家拱拱手,说:若不嫌弃,我伺候各位一段《借东风》?儿子想劝,但两腿已不听使唤。鼓佬疑惑地打量着耿老,您……能唱?耿老笑了笑,试试吧,很久没唱了,可能唱不好。

天色暗下来,大杂院的灯也不是很亮。耿老站定,运了运气,他隐约听到团湖上的水鸟在飞,发出他喜欢的那种嘎嘎声,好像是掌声和喝彩声。月色撩人,他看见周围的人都抻着脖子看着他,那一副痴迷的样子,其实他很熟悉,每次上台都能看到,那时候的心境就是陶醉。过门拉完,他唱出了习天书,玄妙法……

还没容声腔完全落下来,伴奏的七位全都停住手,异口同声地站起来亲切地喊着:是耿老啊!

耿老的眼泪夺眶而出,任凭怎么使劲儿,再也唱不出来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栖鸟”入题,行文中多次写到水鸟,意有所指,增添了文章的意蕴。
B.耿老常常到团湖遛弯儿,相关描写让人物心理在与环境的互动中逐步得到展现。
C.耿老儿子先“劝唱”后又“阻唱”,前后行为看似矛盾,实则是对父亲的关心。
D.小说描写了“大杂院”中普通民众对京剧的喜爱,体现出真正的艺术在民间。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句这一细节表现出了耿老的心理,其实他内心深处并没有真正放下对京剧的热爱。
B.第②句运用双关手法,“柔软”二字暗示出耿老内心的失意与纠结正在逐步趋向消解。
C.第③句运用借代手法,用乐器代人,语言特色鲜明,展现文化生活场景,读来饶有趣味。
D.第④句运用语言描写,写点戏人对鼓佬的刻意刁难,增添了文章波澜,推动了情节发展。
3.《借东风》是理解耿老这一人物的关键,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4.小说以耿老“任凭怎么使劲儿,再也唱不出来了……”结尾,有怎样的文学效果?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生命之树

孙凤春

三月里,最后一片积雪融化了,轻轻地融入大地。灰白色的雾气笼罩在村庄周围,远处传来几声狗吠。

起来了,九儿,该走啦。爷爷站在我家院子里叫我。小时候,爷爷经常这样叫我,他要带我去赶集。

爷爷带我去赶集,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把挖出来的树秧子拿到集市上去卖。

爷爷的树秧子就是我家果园四周的洋槐树。本来,爷爷在果园四周栽洋槐树是为了阻挡人和牲畜进园子,没承想,这洋槐树繁殖力极强,每年都会在园子里窜出好多的小树苗子,聪明的爷爷一拍脑门,想出了好主意——卖树苗子。

于是,每年的春天,爷爷就会挖一捆捆的树秧子,扛到十几里外的集市上卖,也能换回十几块钱呢。这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可是个不小的收入。

爷爷给自己捆了二十几棵的大捆,给我的是象征性的三四棵小秧子。爷爷说:让你扛几棵是让你知道人活着要劳动,从小要明白,你出了力才会有收成。你自己肩膀上的几棵树秧子,别人家买回去几年几十年后就会成为栋梁。咱那,卖了就能换回两块钱,两块钱你可以买想吃的、想玩儿的东西,你也可以存起来等有用时再拿出来花。

不知道是爷爷当年的话起了作用,还是我骨血里就流淌了爷爷的传承,一直到今天,我看到小树苗还会爱不释手,情有独钟。

爷爷喜欢栽树,他把一块园子做成田字型。因为他有四个儿子,他在每个格子里栽了杏树、桃树、梨树。每个格子里的果树品种都不相同。这样,四个儿子家的果树都不会重复,而且成熟的时间也不一样,果熟后也不会扎堆上市。这些果树在生活最困难的五六十年代,为我们整个家族度过艰难的日子做出了贡献。听村里老人说:六O年的春天,村里大食堂揭不开锅了,村里几百口人都饿了肚子。地里的野菜刚露头就被人们挖光了,艰难的日子熬到了五月,我爷爷的果园里几十棵树上的五月鲜桃子快熟了,肥大的桃子红红的嘴儿。人们都说:看人家老孙家是挨不了饿啦!可爷爷没有只顾自家吃或卖钱,而是打开了果园的大门,请乡亲们都来摘桃子,好歹每家都能分点儿。

那一天,村里每家都吃上了甜甜的桃子,在那时可谓是比现在的美味佳肴都珍贵的救命桃。直到多年以后爷爷去世,村里人还在念叨着爷爷当年的善举和远见卓识。

除了栽树,爷爷还有一手绝活,那就是嫁接。无论是走亲访友,还是赶集上店,爷爷的眼睛就像是装了雷达,谁家有特殊的甜桃蜜杏儿,谁家有了稀罕的果儿,爷爷都会千方百计找到人家,磨破了嘴皮跟人家讨几支树穗儿(树枝顶端的枝条),然后嫁接到我们的园子里。求人家的树穗儿,有的人家好说话,几句好话,一袋旱烟,主人就会答应,甚至还会帮你搬来梯子。有的人家可就不那么好说话啦。一次和爷爷去二十里外一个镇子赶庙会,爷爷看上了路边儿一家园子里的树穗儿。那是一棵桃树,粗壮结实的树干,半间房子大的树冠,树枝上挂满了一个个又圆又扁的桃子。我从来没见过这种桃子,爷爷说他听说过,但也是头一回看见真的。爷爷说:这应该是蟠桃,《西游记》里王母娘娘家就有这种蟠桃园,还在天上开蟠桃会哪。没想到,咱这辈子还真能看到它。

爷爷两眼放光,紧盯着桃树去敲开了这家的院门。开门的也是一个老人,个子不高,穿一身黑色土布裤褂。听了爷爷的请求,黑衣老人一口回绝:那可不行,你打听打听,方圆百里,有没有第二棵我这样的桃树?你剪了我的树枝,我的树就会受伤,树受了伤就会生病,会死掉,树死了我指望啥?你赔得起呀?

爷爷笑眯眯地又卷了一支叶子烟,点着了双手递过去说:老哥哥,你别急,我这不跟你商量吗,你看,我就剪一两穗儿最小的,只当风给刮了去,不碍事的,我一辈子伺候果树,肯定不让树受伤的。可黑衣老人黑了脸就是不答应。爷爷急得转了好几圈儿,突然想了一个主意:我拿我家果园的三棵果树跟你换,怎么样?

终于,老人答应了爷爷的请求。于是,又过了两年,我家的园子里就有了两棵蟠桃树,树枝上结满了又扁又圆又甜的蟠桃。

爷爷喜欢栽树,还不只是果树。杨树、柳树、榆树,他都喜欢栽。我家门前是一条小河沟,每年春天,爷爷都会在河边儿的土坡上插一行行的柳树、杨树枝条。他先把从大树上砍下来的树枝截成半米长的树棍,然后在河坡上挖出一个个深坑。树棍棍一个个埋进去,用脚把泥土踩实,又用镐头用力砸,一边砸一边嘴里还会嘟囔着:深埋硬砸,棒槌发芽。

过不了多久,爷爷栽下的枝条开始发芽,一棵棵嫩绿的枝芽贴着树干冒出来。经过一个春夏,这些枝条就会长成一棵棵小树,在流淌的小河边儿迎风摇曳。

记忆中无论是遇到家族变迁、失去至亲还是晚年重病,爷爷从不曾停止劳动,从不曾弯腰萎靡,就像他种下的这些树一样。

爷爷离开我们已经四十多年了。爷爷的坟地在一片翠绿的田野上,坟头很小,小得几乎看不见。坟前有两棵树:一棵松树,一棵柳树。

后来,因为后辈的我们大多远离了家乡,爷爷留给我们的果园也早已荒废,只有那些洋槐树还在顽强地生长着,它们有的树干沧桑,枝繁叶茂,有的则是连绵不断地从土地里钻出来,生机勃勃地疯长。园子里那口老井已经坍塌,爷爷栽树的影子已经远去,但我的心中永远留着一棵树,一棵生命之树。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爷爷把一块园子做成田字型分别给四个儿子,每个格子里的果树品种、果实成熟期都不相同,这表现了爷爷的公平和智慧。
B.文本中画波浪线处,“砍”“挖”“埋”“踩”等一连串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爷爷栽树的熟练和对栽树的喜爱。
C.本文写爷爷的坟头很小;坟前有两棵树:一棵松树,一棵柳树。表现了爷爷不重名利和“我”希望爷爷留下来的深切感情。
D.本文结尾写果园荒废,老井坍塌,爷爷远去,但“我”的心中永远留着一棵生命之树,余味悠长,表达了对爷爷的怀念与敬仰。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头写“灰白色的雾气笼罩在村庄周围,远处传来几声狗吠”渲染了清冷压抑的气氛,为下文爷爷的出现奠定了感情基调。
B.本文善于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如文中把爷爷的眼睛比作“雷达”,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爷爷对栽树和嫁接十分在行,专注度高。
C.文中两处画横线句子中,“窜”和“冒”这两个动词,准确、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树苗和绿芽迅速长出来的情态,带有一种生命力量。
D.本文写乡亲们说老孙家不挨饿,爷爷却没有只顾自家吃或卖钱,而是打开了果园的大门,请乡亲们来摘桃子,凸显了爷爷的善良。
3.文章描写了黑衣老人不让爷爷剪树穗儿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本文以“生命之树”为题,有哪些意蕴?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2024-03-05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县级重点高中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浩歌

李贺

南风吹山作平地,帝遣天吴移海水。

王母桃花千遍红,彭祖巫咸几回死?

青毛骢马参差钱,娇春杨柳含细烟。

筝人劝我金屈卮,神血未凝身问谁?

不须浪饮丁都护,世上英雄本无主。

买丝绣作平原君,有酒唯浇赵州土。

漏催水咽玉蟾蜍,卫娘发薄不胜梳。

羞见秋眉换新绿,二十男儿那刺促

[注]①王母:传说中的西王母,传说她栽的仙桃树三千年结一次果实。②彭祖:道教神仙,以长寿著称。③屈卮:一种有把的酒盏。④丁都护:刘宋高祖时的勇士丁旿,官都护。王琦注云:“唐时边州设都护府……丁都护当是丁姓而曾为都护府之官属,或是武官而加衔都护者,与长吉同会,纵饮慷慨,有不遇知邑之叹。”⑤卫娘:原指卫后,传说她发多而美,深得汉武帝宠爱。⑥刺促:烦恼。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开头两句不蹈袭故常,而是想象天帝派天吴移来海水,从虚处落笔,雄奇诡谲。
B.五六句诗人写骑着名贵的“连钱骢”徜徉于美丽的春景之中,意在彰显其地位显赫。
C.诗人用“丁都护”“平原君”的典故来借古讽今,指摘时弊,抒发了愤世嫉俗的情怀。
D.“漏催”句中的“咽”字生动传神,铜壶滴漏,声音幽细,将诗人内心的情感委婉传出。
2.有人评价本诗“行文的回环曲折与感情的起落变化相适应,达到了艺术上的完美统一”。请对此观点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千里江山图(节选)

孙甘露

陈千里下楼在前厅拿了一份《申报》,似乎漫不经心地扫了一下广告版,把报纸插进大衣口袋,向三马路方向走去。

他看到对面街角的那家剃头铺,但他没有过去,而是先跳上了一辆有轨电车,下车后又兜兜转转,确定没有尾随的人,才走进了剃头铺。

一位客人脸上蒙着热毛巾,躺在理发椅上。剃头师傅正准备给他修面。见有客人进来,他指指边上另一张椅子,陈千里坐了下来。店铺里忽然安静下来,三个人谁也没说话。过了一会儿,修面的客人从热毛巾下开口说话:“这位先生不是本地人吧?”

“从青岛坐船刚到上海。”

“快过年了,您是来看亲戚?”

“做生意。”

“年关将近,这大冷天倒还有生意?”

“古董生意,不讲时令。哪儿有好玩意,就得往哪儿赶。”

正说着,剃头师傅过去关上店门。修面客人一把拽下毛巾,朝陈千里转过脸。他说他是老方。

剃头师傅去门外烧热水,他关上了店门。现在店里只有他们两人。

老方躺回椅子,又把毛巾盖回脸上,露出两只眼睛盯着对面墙上挂着的一面小镜子。镜子正好对着店门旁那扇窗户,能看见外面的动静。

“这里——你觉得不放心?”陈千里轻轻地问。

“这里没有问题,那是我儿子。”老方指了指门外。

少顷,他又补了一句:“敌人掌握了大部分地点,我住的地方也被他们包围,我逃了出来。这里从来没有做过联络点,被捕的人也不知道这里。”

陈千里站起来走到门边朝外观察了一下,回身拿起旁边凳子上叠着的一条白围布,把它套在自己身上;坐了下去:“还是不能大意。那天开会你没去?”

“我本来应该去的,但是迟到了。我赶到菜场附近时,看见巡捕房的警车,后来又遇见从会场逃出来的同志。”

“你是召集人,怎么迟到了?”

老方犹豫了一下:“开会前一天晚上,上级派人通知我,要我第二天早上六点,到普恩济世路口一家包子铺,与一位同志接头。那位同志到时候会坐在门外。”

“我一到那里就感觉情况不对,一大清早,街上闲人不应该有那么多。我远远看见包子铺门外的桌子是空的。”

“我必须向那位同志发出警报。马路上有个人靠在树上抽烟。我跟他借火,碰到他衣服底下有手枪,没等他反应过来,我就给了他一拳,拔出那支枪朝天开了几枪。”

“普恩济世路向东是小浜湾,从里面可以一直走到隔壁圣母院路。我就朝东跑,一边跑一边开枪,然后在小浜湾把枪扔了。他们没有追上我。我后来到包子铺附近打听,据说那帮便衣没有抓到什么人。”

“什么人这么重要,让你冒这么大风险?”

“浩瀚同志。”

陈千里当然知道。他这次来,一是查出内奸,二是护送浩瀚离开。

“上级指示,让我与浩瀚同志接头,安排好隐蔽住所,等待通知。前几天中央绝密机关有人叛变,浩瀚同志不得不撤离。我就问上级,既然那么危险,为什么不赶紧让浩瀚同志转移,反而要让我与他接头?我这里也并不安全呀。上级就说,等明天开完会你就知道了,‘老开’【注】会告诉你怎么办。”

“你是什么时候通知大家开会的?”

“前一天下午开始,一个一个分别接头,加上我,加上‘老开’,一共十二个人。具体人选我决定,临时召集,只说是有重要任务。结果,被抓了六个,逃出来五个。逃出来那五个我都认识,所以‘老开’一定被捕了。”

“地点是你安排的?”

“是的,那是个新地点,我们刚弄到手还没有——”门外间或有人路过,他们就停下交谈。老方郑重其事地说:“我愿意接受组织调查。”

小方把头伸进门里说:“有两个陌生人在横弄堂晃来晃去。”说完又退了回去,门关上了。

陈千里警觉地站了起来,走到门边:“我们得赶紧离开这里。”

有人用手肘推开门,小方在来人背后喊:“今天来不及做了,客人明天请早——”顺手把来人往门里顶了一步,跨进屋内,背手合上门。

来人见势不妙,手往棉袍下摆里面掏——

陈千里按住他的手,顺着一摸,说了一声:“枪。”

“识相点,侦缉队大队人马就在外面——”来人话没说完,陈千里顺势拿过剃刀,割向特务的喉咙。

小方催促道:“你们先从后门出去。”

老方俯身从特务腰里摸出手枪,郑重地望着陈千里:“你从后门走,先找老易。”他一步跨出门外,又回头对着陈千里说:“带着我儿子!”

老方走到弄堂里,回头看了儿子一眼,朝天开了一枪,便向弄堂深处跑去。陈千里从窗口看见他刚跑到横弄口,突然停住,回转身,似乎想要往回跑,这时从弄口方向射来一阵乱枪,一颗子弹打在老方的肩膀上,他趔趄了几步,躲进了横弄堂。

后门也被堵住了。小方推开门,只探了下头便退了回来。两人上了楼,从一条昏暗的窄梯爬上晒台。小方跑到晒台护墙边,对陈千里说:“你下去,顺着那道墙,翻过屋顶就是隔壁人家的晒台。”

弄堂里又响了两枪。

陈千里上了护墙顶,回头叫:“跟紧我。”

枪声又响,小方朝他摇摇手:“我回去找老头。”他转头冲下楼。

陈千里犹豫片刻,向前挪去。护墙连到隔壁人家的山墙,离房顶半人多高,他搭手上了房顶,轻脚踩到瓦片上,爬了几步翻过坡顶,果然下面是个晒台。

他伏下身,听见隔壁晒台上一阵喧嚣,有人从楼梯滚落,紧接着是一阵打斗声,有人突然开始叫骂,是小方,声音沉闷,像是脸被按在水门汀地面上发出的声音。

陈千里在晒台上站起身,发现这片房子连蓖接栋。包接连翻越了两处晒台,墙外已是马路,他脱下大衣,翻面穿上后便走楼梯下了晒台。他下来穿过天井,推开一扇门,门后是一家沿街茶庄。店里没有客人,掌柜讶异地望着他旁若无人地出了店门。

陈千里没有马上离开,在弄堂口的人群后站了一会儿,听见有人说:“年轻的一塌糊涂,脸上都是血。老的当场被打死了。”

陈千里在路上不时想起老方刚刚说的话:“带着我儿子!”

【注】老开:中央派到上海安排浩瀚同志撤离的联络人的代号。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央绝密机关出现内奸,革命工作深陷危机,浩瀚同志需要紧急撤离,临时会议又遭特务破坏,陈千里临危受命来到上海。
B.与老方的对话中,能感受到陈千里对老方的怀疑,但老方的态度及掩护战友撤退时大无畏的表现,最终让陈千里消除疑虑。
C.老方叮嘱陈千里带着小方、出门时看儿子,及小方不计后果回去救父亲等细节,暴露了父子俩的性格弱点,暗示悲剧结局。
D.文章以生活化的场景,真实展现陈千里及同志们所面临的危险和困境,故事情节环环相扣,展现了高度的“文学真实”。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五处破折号的作用相同,都表示言语的忽然中断,使文章表达有“意犹未尽”的效果。
B.文章多用短句子,既使语言表达呈现出准确、精炼、明快的效果,也营造了紧张的斗争氛围。
C.故事杀气腾腾,尽显十面埋伏的狰狞,但作者笔法精湛、针脚绵密,呈现出工笔细绘的秀丽。
D.文章情节密度高,推进节奏快,语言动感强,在危机选爆的惊心动魄中飞速发展,紧张刺激。
3.关于本文的主人公,有人认为是“陈千里”,有人认为是“老方”,你怎么看?请说明理由。
4.本文与茹志娟《百合花》都属于“革命文学”,两者在“叙述”方面有哪些不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渔歌子

孙光宪

草芊芊,波漾漾。湖边草色连波涨。沿蓼岸,泊枫汀,天际玉轮初上。

扣舷歌,联极望。桨声伊轧知何向?黄鹤叫,白鸥眠,谁似侬家疏旷

【注】①伊轧:象声词,摇桨之声,同“咿呀”。②疏旷:自由自在,旷达放纵。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芊芊”“漾漾”两个叠词的使用形象地表现出湖边草色与水波的动态美。
B.“玉轮”点出词人泛舟湖上的时间,月华初上,扣舷而歌,意境开阔闲适。
C.上、下阕分别侧重描写视觉、听觉两种感官形象,带给读者丰富的体验感。
D.黄鹄的啼叫与白鸥的栖眠形成了一组动静关系,以静衬动,画面优美动人。
2.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词人为何会心生“疏旷”之感?
2024-02-20更新 | 114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萧红

夏天和秋天,桥下的积水和水沟一般平了。“黄良子,黄良子……孩子哭啦!”

也许是夜晚,也许是早晨,桥头上喊着这样的声音。久了,住在桥头的人家都听惯了,听熟了。“黄良子,孩子要吃奶啦!黄良子……”

月亮完全沉没下去,只有天西最后的一颗星还在挂着。从桥东的空场上黄良子走了出来。黄良是她男人的名字,从她做了乳娘那天起,不知是谁在“黄良”的末尾加上个“子”字,就算她的名字。

“黄良子”这字眼好像号码一般,只要一触到她,她就紧跟着这字眼去了。

在初醒的朦胧中,她的呼吸还不能够平稳,她走着,她差不多是跑着,顺着水沟向北面跑去。

停在桥西第一个大门楼下面,用手盘卷着松落下来的头发。

“怎么!门还关着?……怎么!”

“开门呀!开门呀!”她弯下腰去,几乎是把脸伏在地面。从门槛下面的缝隙看进去,大白狗还睡在那里。

“怎么!鬼喊了我来吗?不,……有人喊的,我听得清清楚楚嘛……一定,那一定……”她只得回来,桥西和桥东一个人也没有遇到。

“这不就是百八十步……多说两百步……可是必得绕出去一里多!”

起初她试验过,想要扶着桥栏爬过去。但是,那桥完全没有底了,只剩两条栏杆还没有被偷儿拔走。

不是吗?搭上两块木头就能走人的,就差两块木头。

她家的草屋正对着这桥,她看见门上的纸片被风吹动。她顺着沟沿往北走,到半里路远的地方——水沟的尽头——再折回来。

主人家墙头上的狗尾草肥壮起来了,桥东黄良子的孩子哭声也大起来了!那孩子的哭声会飞到桥西来。

小主人睡在小车里面,轮子呱啦呱啦地响着,那白嫩的圆面孔,眉毛上面齐着和霜一样白的帽边,满身穿着洁净的可爱的衣裳。

爹爹抱着,隔着桥站着的,自己那个孩子,黄瘦,眼圈发一点蓝,脖子略微长一些,看起来很像一条枯了的树枝。但是黄良子总觉得比车里的孩子更可爱一点。

小主人躺在床上睡觉的时候,她哼着:“上桥头,上桥头……”

“桥”好像把黄良子的生命缩短了。但她又感到太阳挂在空中整天也没有落下去似的。沿街扫着落叶的时候,她仍推着那辆呱啦呱啦的小车。主人家墙头上的狗尾草,一些水分也没有了,全枯了,只有很少数的还站在风里面摇着;桥东孩子的哭声一点也没有减弱,随着风声送进黄良子的耳里,那声音扩大起来,显微镜下面苍蝇翅膀似的……

第二年的夏天,桥头仍响着“黄良子,黄良子”的喊声。尤其是在天还未明的时候,简直和鸡啼一样。

第三年,桥头上“黄良子”的喊声没有了。黄良子已经住到主人家里。

在三月里,新桥就开始建造起来。夏天,那桥上已经走着车马和行人。黄良子一看到那红漆的桥栏,比所有她看到过的在夏天里开着的红花更新鲜。

“跑跑吧!你这孩子!”她每次看到她的孩子从桥东跑过来的时候,无论隔着多远,不管听见听不见,不管她的声音怎样小,她却总要说的:“跑跑吧!这样宽大的桥啊!”

主人家墙头上的狗尾草又是肥壮的,墙根下面有的地方也长着同样的狗尾草,墙根下也长着别样的草:野罂粟和洋雀草,还有不知名的草。

黄良子拔着洋雀草做起哨子来,给瘦孩子一个,给胖孩子一个。

“噬噬,噬噬!”在院子的榆树下闹着,笑着和响着哨子。黄良子觉得两个孩子都可爱,她的两个膝头前一边站着一个。

有一天,黄良子发现她的孩子的手上划着两条血痕。“去吧!去跟爹爹回家睡一觉再来……”有时候,她也亲手把他牵过桥去。

以后,那孩子在她膝盖前就不怎样活泼了,并且常常哭,并且脸上也发现着伤痕。“不许这样打的呀!这是干什么……干什么?”在墙外,或是在道口;总之,在没有人的地方,黄良子才把小主人的木枪夺下来。

小主人立刻倒在地上,哭和骂,有时候立刻就去打着黄良子,用玩物,或者用街上的泥块。“妈!我也要那个……”

小主人吃着肉包子的样子,一只手上抓着一个,有油流出来了,小手上面发着光。并且那肉包子的香味,不管站得怎样远也像绕着小良子的鼻管似的。

“你要什么?小良子!不该要呀……羞不羞?馋嘴巴!没有脸皮了?”当小主人吃着水果的时候,那是歪着头,很圆的黑眼睛,慢慢地转着。

小良子看到别人吃,他拾了一片树叶舐一舐,或者把树枝放在舌头上,用舌头卷着,用舌尖吮着。

小主人吃杏的时候,很快的把杏核吐在地上,又另吃第二个。小良子在地上拾起那胖孩子吐出来的杏核。

黄良子常常送她的孩子过桥:“黄良!黄良!把孩子叫回去,黄良!别再叫他跑过桥来。”小良子把小主人的嘴唇打破的那天早晨,桥头上闹着黄良的全家。黄良子喊着,小良子跑着叫着:“爹爹呀……爹爹呀……”

到晚间,终于小良子的嘴也流着血了,在他原有的,小主人给他打破的伤痕上又流着血了。这次却是妈妈给打破的。

黄良子带着东西,从桥西走回来了。

她家好像生了病一样,静下去了,哑了,几乎门扇整日都没有开动,屋顶上也好像不曾冒烟。桥下面的水,静静地流着。桥上和桥下再没有黄良子的影子和声音了。

黄良子重新被主人唤回去上工的时候,那是秋末,也许是初冬。桥上的栏杆还是照样的红。桥西,人家的房顶,照旧发着灰色。门楼,院墙,墙头的萎黄狗尾草,也和去年秋末一样的在风里摇动。

还是没有这桥吧!若没有这桥,小良子不就是跑不到桥西来了吗?她怀念起旧桥来,同时,她用怨恨过旧桥的情感再建设起旧桥来。

小良子再没有踏过桥西去,爹爹在桥头上张开两只胳臂。笑着,哭着,小良子在桥边一直被阻挡下来。

第二天小良子又是照样向桥头奔跑。

“找妈去……吃……馒头……妈有糖……”一面奔跑着,一面叫着。头顶上留着的一堆毛发,逆着风,吹得竖起来了。他看到爹爹的大手就跟在他的后面。桥头上喊着“妈”和哭声……这哭声借着风声;借着桥下水的共鸣,也送进远处的人家去。

等这桥头又安息下来的时候,那是从一年中落着最末的一次雨的那天起。

小良子从此丢失了。

冬天,桥西和桥东都飘着雪,红色的栏杆被雪花遮断了。桥上面走着行人和车马,到桥东去的,到桥西去的。

那天,黄良子听到她的孩子掉下水沟去,她赶忙奔到了水沟边去。看到那被捞在沟沿上的孩子连呼吸也没有的时候,她站起来,她从那些围观的人们的头上面望到桥的方向去。那颤抖的桥栏,那红色的桥栏,在模糊中她似乎看到了两道桥栏。

于是肺叶在她胸的里面颤动和放大。这次,她真的哭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良子是富人家孩子的奶娘,有人在她男人名字的末尾加个“子”字,就算她的名字,她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妇女。
B.黄良子期盼桥能通行,一是因为她去桥西乳养富人家孩子时可以不用绕很远的路,二是可以方便她时常照顾自己的孩子。
C.主人家的孩子面孔白嫩,衣着沽净,有着丰富的食物;黄良子的孩子却黄瘦干枯,捡杏核,吮树叶,贫富差距十分明显。
D.新桥修好后方便了通行,黄良子的孩子却落水淹死,小说以一个令人悲伤的结局揭示“塞翁得马,焉知非祸”的寓意。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黄良子的主人始终没有正面出场,但那一声声的“黄良子”,以及黄良子对喊声的敏感,衬托出主人专横的威势无处不在。
B.“跑跑吧……跑跑吧”“爹爹呀……爹爹呀”,小说借鉴诗歌的复沓手法,多处使用这种重叠词句,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抒情性。
C.小说的叙述视角灵活变化,总体上以第三人称全知视角讲述故事,中间时常转换为以黄良子和小良子的视角叙事,行文摇曳多姿。
D.对黄良子这一主要形象,作者没有做冗长的内心独白式描写,而是通过简练的心理刻画,深刻地揭示了这一人物的内心世界。
3.小说多次写到主人家墙头上的“狗尾草”,这是富有意味的细节,请分析这一细节描写的用意。
4.请从文章构思的角度分析标题“桥”是如何统摄全文的。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贾校书东归寄振上人

李益

北风吹雁数声悲,况指前林是别时。

秋草不堪频送远,白云何处更相期。

山随匹马行看暮,路入寒城独去迟。

为向东州故人道,江淹已拟惠休诗


[注]①贾校书:即贾弇(yǎn),曾任校书郎。振上人:诗僧法振,作者诗友,当时居于“东州”。②江淹:南朝梁诗人,曾模仿惠休《怨诗行》而作《休上人怨别》。惠休:南朝宋、齐间诗人,原为僧。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风劲吹、大雁悲鸣,诗歌开篇便从触觉与听觉角度渲染出送别时的伤感氛围。
B.诗歌第三句与姜夔《扬州慢》中的“废池乔木,犹厌言兵”采用了相同的写法。
C.诗人认为,分别之后友人就会像浮云一样行踪不定,二人何处再相见难以预期。
D.颈联描述诗人匹马独行返城时倍感寒冷的情景,烘托出与友人别后的孤独冷寂。
2.学校微视频社团计划将本诗拍摄成一个短视频,将由你拟写第八句的视频拍摄脚本。请根据诗歌内容,展开合理想象,完成下面表格。
分镜头脚本    时长:20秒
场景静夜拟诗
音乐特点
特写镜头
视频解说(可从内容、情感角度解说;不超过60字)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鹅公坪

聂雄前

①“哭脸巴,轧棉花。三斤籽,两斤花,到屋后菜园里摘黄瓜。黄瓜冇打花,回来还是个哭脸巴。”生命的第一声啼哭,是快乐还是哀伤?谁都不知道。大概四五岁的时候,我就熟悉了这首童谣。鹅公坪上,只有我和长斌是娇滴滴的哭脸巴。哥哥差不多大我十岁,父母每天都要出工。长斌呢,好多年好多年都和春婶叽相依为命。坪上其他的家庭至少有三个孩子,更多的家庭有五六个孩子。

②六岁的时候,我开始上学,五个女同学都比我年纪大,都比我聪明,都不太理我。六岁的时候,我接下哥哥的班,放养柘塘公社最大的一头水牛,同时,拾狗粪、割猪草。一点也不紧张,一点也不紧迫,日子像丝滑的泥汁一样流过。风吹过我的鹅公坪,我知道春天的泥土下蚯蚓蠢蠢欲动;夏天水塘边的苦楝树上知了在叫个不停;黄叶纷飞的秋天,残荷的孤勇让我颤抖;寒风凛冽的冬天,苦楝树光溜溜的枝干刺破青天。

③我的童年是孤独的。大概八九个冬季都在火膛边的灰坑里度过。母亲出工的时候将一个红薯埋到火膛底下的灰烬里。我就盯着,聚精会神地盯着。三四个小时后父母散工回来,母亲第一时间从灰坑里把我扯上来,顺带把金黄金黄的煨红薯递给我,我感觉到无限的温暖和幸福。鹅公坪的乡亲和同学都感受过我的温暖和幸福。上双峰十四中的八里路,年年月月天天都有人叫我“煨红薯”,他们觉得聂雄前和煨红薯就是一个音,就是一个快乐。特别是走到西祠坳的时候,每一次都有十几二十个小孩齐齐整整地喊“煨红薯”。

④父亲很早就看出我懵懵懂懂,到小学二年级我放下书包还要吃娘的奶,还穿着开裆裤自自然然地上学。父亲就很忧虑,担心我缺了一根筋。他偷偷地给我娘嘀咕:“这个满崽好像没有建四宝聪明,也好像没有建四宝强蛮呀!”我娘很生气,说:“要这么聪明干什么,要这么强蛮干什么。”然后,就看出我娘恨铁不成钢的眼神。

⑤十岁的那个春天,我得了很严重的脑膜炎,在县人民医院住了个把月的医院,命垂一线,几次变相,终于活了下来。一个姓彭的医生在院子里,要我举手,要我踢腿,要我摇头,要我低头,要我眨眼,要我扣衣服……最后,他一脸严肃地讲:“小朋友,你一辈子都不要讲你得过脑膜炎,得过脑膜炎就不能参军、不能当工人、不能读大学,记住呵!”我牢牢地记住了他的话。回到鹅公坪,已是插秧季节。身体虚弱得不行,刘新乾老师来看我,说:“休个学,养好病就来报到。”我就把胡子德老师送给我的四只小鹅喂得膘肥体壮,早晨一次、傍晚一次,把鹅训练得归法归服,身体就完全好了。秋季开学之后,一二个月数学稍微差点,其他一切如常。到学期中段,好多同学用各种方式测试我是不是蠢了,但他们都悻悻而去。

⑥我上小学的时候,父母已年过五旬,每天都要出工干活,哪里有工夫管我呢。而我有无数的时间琢磨。青黄不接的月份听到父母的叹息,我琢磨着向哪家借米。伯伯家?细公公家?宋家?同新叔叽家?我总能一借而中。大雪纷飞的日子,我娘大清早熬一锅红薯藤和糠为主的猪食,牵着我的手高一脚低一脚来到晒谷坪的牛栏房。我看到大水牯的惊喜,看到我娘的慈祥和怜悯,我就知道牛是农家宝,非把大水牯喂得油光水滑膘肥体壮不可。和那个年代的小孩一样,上树掏鸟窝的缺德事我做过,下塘摸鱼虾的开心事我做过,跋山涉水跟在大水牯的背后远征我做过,翻山越岭跟着哥哥看样板戏电影我也做过。日子一天天过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⑦我坐在鹅公嘴上,那是一片坟地,我爷爷1961年草草埋在了那里。过了八年,我奶奶又埋在那里,伴在了爷爷身边。我一点也不害怕,我相信所有的村庄都是一样的,有平地有山丘有水塘有稻田有房屋有树林有鸟兽有鸡鸭猪狗……我也相信所有的村庄都是鹅公坪,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不管是八百年还是一万年,日头会照着山岗照着我的水塘,会晒着稻谷晒着我的脸蛋,还有我的大水牯……鹅公坪上世世代代的乡亲活得像草木一样,无一例外的卑微。鹅公坪二十来户人家,除了吃国家粮在外工作的那几个干部,其他人都低眉顺眼从不抬头。

⑧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发生,消息传到鹅公坪已经过了个把月时间了。那个晚上,乡亲们绝大多数不敢在家里睡,有的背竹床,有的背席子,横七竖八地躺在晒谷坪上。上半夜无人入眠,有人讲地震就是地动,很危险的。有人讲,梅山坪底下有条阴河,好像也不对劲了,这段时间一直在冒黄水。一片人心惶惶。子时过后,皓月当空,一颗流星划过,所有的乡亲都安静了,痴痴地盯着水洗般的月华。长河渐落、碧海青天,或许这是乡亲们生命中的第一次洗礼,有死亡主题,有人间眷恋,有天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

(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爸爸看出“我”没出息而不喜欢“我”,娘对“我”则是一种矛盾的心情:一方面在爸爸面前极力维护我,一方面又对我的不成才很恼火。
B.第⑥段结尾说日子过去了,“也无风雨也无晴”,重点强调的是在孩子的心目中,日子几乎每天都一样,既新奇美好又波澜不惊。
C.鹅公坪上世世代代的乡亲卑微地活着,有生活艰难的原因,也有其他因素。
D.作品以一种干净、明快且富有乡土气息的文风,写出了乡村社会的人际情感,表达出中国人对故乡那种温暖、美好的情感。
2.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中,将日子比喻为“丝滑的泥汁”,既写出了时光流逝的从容平缓,也暗示了生活的苦楚无奈。
B.第⑥段中,直接列出四个选择疑问句,传神地再现了“我”琢磨着向哪家借米时的心理,也反映了“我”对村子里各家各户的情况了然于胸。
C.第⑦段中,句子中间没加标点,脱口而出,一气而下,反映了“我”对乡村生活的熟稔以及对自己持有的乡村认识的坚信。
D.第⑧段中,通过对乡亲们上半夜与下半夜情形的不同描述,真实地展现了他们在听到大劫消息后的惶惶心态与安顺本性。
3.选文叙事看似散乱,却自有章法。请任选两个方面简要分析。
4.书评说:《鹅公坪》有着一种历尽世事后对生命、对生活的理解和体悟。请结合节选内容具体谈谈你的理解。

10 .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

【双调】折桂令·送王叔能赴湘南廉使

刘时中

正黄尘赤日长途,便雷奋天池,教雨随车。把世外炎氛,人间热恼,一洗无余。

展洙泗千年画图,纳潇湘一道冰壶。报政何如?风动三湘,霜满重湖


【注】①天池:庄子《逍遥游》:“有冥海者,天池也。”②洙泗:指流经山东曲阜的洙、泗二水。孔子曾于此讲学,造就很多人才,被认为是教化礼义之邦。③重湖:指洞庭、青草两湖,皆在湖南岳阳境内,两湖相接,故日“重湖”。
1.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曲行文思路由虚入实,以雷霆起,以风霜结,寓情思于景物。
B.诗人描写了为友送行时的情景,一场雷雨在诗人笔下别有寄托。
C.本曲用语不凡,“炎氛”“热恼”意蕴丰富,“奋”“洗”精当传神。
D.诗人思接“千年画图”,又展望友人赴任后的潇湘图景,笔触灵动。
2.此曲结尾为“风动三湘,霜满重湖”,张孝祥也曾泛舟于重湖之上,写下《念奴娇·过洞庭》。两篇作品的最后两句各自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2024-02-07更新 | 44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辽宁省沈阳市高三教学质量监测(一)语文试卷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