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5801 道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庄子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是先秦诸子中唯一一个不对帝王说话而对我们这些平常人说话的人。当别人都在对着诸侯不甚耐烦的耳朵 A 地说着如何如何“治人”“治世”的时候,庄子转过身来,恳切地告诉我们,如何在混乱中保持心灵的安宁与清净,如何在丑恶世界中保持住内心的自尊自爱,不为时势左右而 B ,丧失本性,以及如何在“无逃乎天地之间”的险恶中“ C ”地养生,以尽天年。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与文中“无逃乎天地之间”的双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这是激烈的战火中一个很有意义的“插曲”。
B.“二万五千里长征万岁!”口号声此起彼伏。
C.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
D.“意”是小小说的灵魂,立意就是确立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季羡林先生没有给我们授课,在校时我却得知其大名——清华园四剑客是也,即季羡林、吴组缃、林庚、李长之。后来,我偶然读到季先生的《悼组缃》一文,其中也说及林庚先生作为文学青年时的状态:放言高论,古今上下,,无所不及。季先生以林庚先生的创作为例:一日,林庚早晨初醒,看到风吹帐动,立即写了两句诗:破晓时天旁的水声,深林中老虎的眼睛。

季先生说:当天林庚就念给我们听,,极为得意。这两句诗的题目是《破晓》,此诗被收录在林庚先生的诗集《春野与窗》中。费振刚老师在林庚先生百年诞辰学术研讨会上说:在他身上,诗歌创作,特别是对诗歌格律的探索实践和文学研究,贯穿始终,据我所知,至少在古典文学界,林先生是唯一一人。费老师所言极是。林先生治学以诗学、诗性为大纲,使他笔下的文学史或《楚辞》研究,有、令人拍案叫绝处。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林庚在一天早晨醒来,看到风吹动了帐幔”,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容易(0.94) |
3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开头起势雄健,表现秦王一统天下、势如破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六国论》中,苏洵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写出诸侯割地越频多秦国侵略得越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写诚信待人与轻视他人会产生迥异结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杜甫《登岳阳楼》中逼真描画出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景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司马光指责王安石“拒谏”,王安石却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理直气壮地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回答,说这样不叫“拒谏”。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适中(0.65) |
4 . 请以下面句子为起句,结合《项羽本纪》和《鸿门宴》的有关内容,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续写一段意思完整的话,不少于70字。
经典名作无一不是描摹历史人物的画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

【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

王实甫

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见杨柳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透内阁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

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今春,香肌瘦几分?搂带宽三寸。

【注】①中吕:宫调名,元曲常用宫调之一。②王实甫:元代著名戏曲家。③内阁:深闺,内室。④搂带:裙带。

1.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句“自别后”点明了词曲的内容——离别相思之情,作者从与别情相关的遥山、远水、杨柳、桃花入手写景,为下面定下了感情基调。
B.“见杨柳……雨纷纷”运用了对仗的手法,由远及近,写了杨柳、桃花、内阁、重门等展现出一副凄清冷落的景色,增强了寥廓冷落的感觉。
C.“怕黄昏”四句一口气连用四个连环句,其格调和谐美妙,深入事理,鞭辟入里地揭示出黄昏时节女主人孤独伤感的心情。
D.曲中用了较多的叠音词,使作品音响联结而成和谐的整体,增加了词曲的音韵之美,读来朗朗上口;又加倍的渲染了景色,表达了一种绝望之情,可谓情景交融。
2.美学大师宗白华先生指出,“虚”“实”结合,才能完成艺术的表现,形成艺术的美。请结合本曲对此做简要赏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处理怨苦

【日】结城昌治

桑山的日常生活简直忙得不可开交。作为职工人数超过了五百的制粉公司的经营科长,仅仅这一点就够他忙的了。加上他是工会的执行委员,又兼任着和公司方面合办的处理怨苦委员会的委员。他是一个滚圆胖墩的男人,已经四十二岁,正好到了所谓男人的厄运之年的年龄。但他不是一个迷信的人。他性格开朗,即使今天发生了不愉快的事情,明天就会忘得一干二净。尽管他举止有点轻率,但这反而给职员们一种亲切的感觉。不管谁有困难来和他商量,他总能给人留下平易近人的好印象。他听取各种各样的烦恼,提出解决的方法,而且不惜出力帮助弱者。对喜欢管闲事的他来说,这其实也是一种乐趣。

那一天中午午休铃响过不久,销售科的长坂光枝来到了桑山的面前。

“我有一件事想私下和您谈谈……”

光枝似乎顾忌着周围人们的目光,她忸忸怩怩地轻声说道。

“请谈吧。”桑山轻松地从座位上站起来,把光枝带到人少的平台上。

“是不是孩子生病了?”为了使光枝便于开口,桑山以柔和的语气探问道。

光枝的丈夫死于交通事故。如今她一个人带着孩子。她皮肤白皙,是位外表纤柔美丽的少妇,年方三十,所以她受到了许多男人的青睐。在那些喜欢说长道短的同事中,关于她为什么不再嫁的话题也成了舆论的众矢之的。

光枝摇了摇头。

“缺钱吗?”

“不……”光枝显出一副难以启口的样子。

“不要介意,请讲吧。有什么为难的事我一定帮忙,我不是经常这样讲的吗?”桑山柔声柔气地说。

“其实是……”

“有关工作上的事吗?”

“不……有人散布可恶的谣言,真使我为难。”

听到这句话,桑山不由得欠了欠他那肥胖的身体。尽管是他人的事,但受到好奇心的驱使,他倒非常热衷于听这种事情。

“有人造谣说我不再嫁,是为了物色有钱的男人。说我这种女人,只要谁有钱就会和谁睡觉!”

“这就怪啦,谁会造这种谣言呢?”

“我不能讲他的名字。”

“可是,讲这种话的家伙也太不负责任了。是不是我们科的山形君?他确实是个多嘴、爱管闲事的男人。”

“不是他。”

“那么,是不是在销售科当科长的松浦。我以前就听谁说过,松浦迷上了你,但最近听说他被你很客气地回绝了。是吧。”

“造谣的人既不是山形君也不是松浦君。我知道造谣的人是谁,但现在还没有充分的证据。”

“这倒用不着担心。可以找到见证人的。所以你不必拘泥于找证据……”

“请等一等。”

光枝制止住了桑山。他已经渐渐地激动起来了。仿佛这件事正是发生在他身上一样。

“我来和您商量,是想问问您,一旦我确认了造谣者,我应该惩罚他呢,还是就此罢休?我这么一个弱女子,难道就只配忍气吞声,捂住被子哭吗?”

“当然用不着这样。即使是女子,也不该忍气吞声嘛。这样太便宜了那个家伙。再说,一旦您想再婚,传出这种谣言,对您可不利啊。”

“是啊。”

“狠狠地惩罚他一顿。必要的时候,我来帮您的忙。那个家伙是男人还是女人?”

“是男人。”

“那家伙可真窝囊,简直不配做一个男子汉!”

“别人造过我许多谣,我不是不知道。可是,如此可恶的诽谤还是第一次听到。我简直忍无可忍了。我丈夫死去已经四年了。为了把丈夫留给我的孩子培养成人,我拼命地工作着。尽管我嘴上没有表示,但我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难!以后如果真的有自己喜欢的人,而且只要他也爱我的孩子,我想再婚也不是没有可能的。可是传出这种谣言来,真使我委屈得不行。”

“我深表同情。听了您的一番话,我也不能袖手旁观了。干脆,狠狠地惩罚他一顿。”

“可是,怎样才算惩罚他呢?”

“首先把这件事写成书面报告,向处理怨苦委员会上诉。我是其中的一名委员,我会帮你彻底调查清楚的。”

“不,我也想过从这方面请求您帮忙的。但这样做只是走表面形式,我不愿意,而且,提出上诉的话,反而会使谣言遍传开来的。”

“这倒也是的。那么,狠狠地揍他一顿怎么样?让他自己明白错在哪里,以后不敢再说这种不负责任的话了。”

“揍一顿可以吗?”

“用不着担心。使出全身的力气,把他揍得眼冒金星,趴倒在地上爬不起来为止。狠狠地揍他一顿,您才可以解恨。他也会明白自己到底错在哪里,所以,他即使被揍了也不会反抗的。对他来说,这反而是一剂良药。”

“那么,我就这么干啦!”

光枝突然表情紧张,咬紧了嘴唇,她鼓足了全身的力气,狠狠地扇了桑山一记耳光。

桑山既没有反抗也没有逃走。他只是愕然地死盯着光枝。大概,他突然想起了,昨晚在酒宴上,他曾开玩笑讲了那些话。

(有删节)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光枝找桑山处理造谣一事,主要是因为桑山平易近人,能给人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不惜出力帮助苦主。
B.光枝刚开始没有跟桑山说明具体事情,显出一副难以启口的样子,实则已经做好了惩罚造谣者的决定。
C.光枝拒绝桑山将谣言事件写成书面报告并向处理怨苦委员会上诉的这一态度,暗示了桑山就是造谣者。
D.光枝鼓足了全身力气扇了桑山的那记耳光,既是对桑山的造谣行为的惩罚,也是对其他造谣者的警告。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标题既点明故事的中心事件,又为全文设置了悬念——谁处理怨苦?处理谁的怨苦?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欠了欠他那肥胖的身体”这一细节表现了桑山对光枝的话具有浓厚的兴趣,照应了前文对桑山爱管闲事的介绍。
C.小说插叙对光枝及其家庭情况的介绍,为下文光枝告诉桑山有人散布自己谣言及表达自己的愤怒心情作了铺垫。
D.小说结尾处描写光枝扇桑山耳光时,运用了神态、动作、心理等描写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光枝此时复杂的心情。
3.欧亨利式结尾是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有人评价这篇小说“构思惊奇”主要得益于欧亨利式的结尾。你是否同意?请结合小说内容说明理由。
4.请以“讽刺的艺术”为中心词,将本文与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进行比较,写一篇文学短评,以备班级交流。请围绕中心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下列句子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
②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
③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
④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
⑤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
⑥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
A.①②③④⑤⑥B.②①④⑥⑤③
C.②③④⑥⑤①D.①④⑤⑥②③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918515日,《狂人日记》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刊发,署名鲁迅。这是第一篇中国文学史上现代白话文小说,却是周树人第一次使用鲁迅这一笔名。

而就在此之前,公务员周树人尚处在十年沉默之中。直到《狂人日记》发表,他才真正成为我们熟悉的那个鲁迅。这一转折的发生,和1917年中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以及《新青年》编辑部成员在北大的会聚有直接的关系。

在钱玄同的鼓励下,抱着希望与绝望并存的心情,鲁迅终于答应也做文章了,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就这样,《狂人日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篇短篇白话小说,为中国文学开启了一个全新的纪元,现代小说。形式上,鲁迅采用日记体,小序使用文言,日记主体用白话,语言风格,从中可以看出他对西方现代小说和中国传统小说的双重借鉴;内容上,反抗吃人的礼教亦成为整个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主旨之一。

陈独秀、胡适等人从理论上倡导文学革命,而文学革命的真正实绩就最先体现在鲁迅的创作上。《狂人日记》发表后,鲁迅和北大诸人的关系进一步拉近,当时的北大学生傅斯年、孙伏园为《狂人日记》撰写了最初几篇评论,将其推向公众,陈独秀则对鲁迅的创作实在五体投地的佩服。此后向他约稿,催生了《孔乙己》《药》等一系列重要作品。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他在《狂人日记》发表后,成为鲁迅”,请分析原文在表达效果上的好处。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今天,人才的作用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突出。一名领军人物可以引领一个新产业,增强经济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一名优秀领导干部可以带领一个地区改变面貌,开创       ①       、奋楫争先的新局面。中共中央政治局曾召开会议,审议《关于适应新时代要求大力发现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意见》,把发现、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定位为关系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和国家      ②      的重大战略任务       ③       的判断,促使我们进一步审视优秀年轻人才的价值意义。

也许有人担心,嫩竹做不了扁担,嫩肩挑不起重担。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陈毅提出了壮大新四军的人、枪、款战略思想,把培养干部摆在武器、筹款之前。他坚决支持谭震林提出的尽快培养出100名连长、100名指导员的主张,使一批年轻干部走上连长、指导员岗位,极大地提高了新四军的战斗力,从而有效解决了基层指挥骨干严重缺乏不足的问题。历史上,青年才俊担大任、成大业者      ④        马克思29岁、恩格斯27岁写作《共产党宣言》,毛泽东25岁主办《湘江评论》,周恩来29岁领导南昌起义……事实证明,只要有实践机会、干事舞台、良好环境,年轻人照样能担当重任、取得成绩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突出了年轻人在合适的环境中堪当大任,试分析画波浪线句是如何达到这一表达效果的。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祥林嫂是《祝福》里的主人公,她是一个封建社会勤劳能干的劳动妇女,最后凄惨地死去的原因是由于黑暗的封建制度。     )。

她的悲剧历程是从死了丈夫开始的,这次不幸成了她生命历程中屡次遭受打击的基础。初丧丈夫的祥林嫂     ①     ,对未来的日子充满了自信。她不堪婆婆的虐待逃到鲁镇做工,被婆婆强行拖回,在     ②     的打闹中嫁与贺老六为妻,不料贺老六得伤寒死了,儿子阿毛不幸被狼吃了。这些连续的不幸使祥林嫂孤身无援;她的大伯趁机收走了她的屋子,把她推向了命运的深渊。她第二次到鲁镇,饱尝世人的      ③     、欺辱冷落。她听信了柳妈迷信的说道,去庙里捐了门槛,试图洗刷自己身上的罪孽。鲁家祭祖时,她兴冲冲地端出供品时,四婶的断喝又给予她精神上的重创,于是她从此变得精神萎靡,做事心不在焉,最终沦为乞丐,冻死在天地圣众歆享牲醴和香烟的鞭炮声中。

祥林嫂是旧社会广大劳动妇女的典型代表,她的悲惨命运是封建社会中缺乏反抗精神的下层妇女共同命运的真实写照。

1.请在文中横线上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她是封建社会一个不幸的劳动妇女
B.她的人生悲剧给我们提供了多方面的思考
C.我们对她的人生悲剧进行了多方面的思考
D.她是一个很值得大家同情的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