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10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1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春江花月与活色生香

周晓枫

①春江花月夜。

②五个字放在一起,格外动人,美得尽在不言中,又意在弦外。无论作为诗行还是乐曲,都是经典中的经典。春、江、花、月、夜,单看是五个名词,其实前面四个名词,是在以某种形容词的方式来描绘最后一个名词——只有经过这样,才能合成深沉、幽渺、盛大、宁静、唯美又迷离的幻境之美。

春江花月夜肯定比所使用的字数多。但字数多,不一定意味着繁复——因为它只用了五个字,就指向一个具体的夜晚,使其与千万个普通的夜晚区别开来。走进森林并非难事,难的是还要找到森林里某棵独特的树。假设我们沿着清晰、准确而必要的标记抵达,那么这条没有绕远的路就是最快捷径——即使找到这棵树,比找到森林用时肯定要长。

④不能以数学意义上的字数多少,来判断文学是否详略得当。比如朱朱的诗:受风沙和干旱的侵蚀,而与我们的肤色更加相似的群山。”“群山之前的定语这么长,这么多形容,但在一句压缩的诗行里,表现了人们身处的贫瘠环境以及艰难的生存状况。从内容的信息量和情感深度来说,它绝非啰唆,恰恰是非常简洁的。

⑤字少能说清楚,当然就不必废话。比如形容树叶的边缘被阳光镶上一层金边,你说披光的树叶,大家也能明白是什么意思;你把向日葵结满籽实的花盘,直接说葵盘,读者也能理解。但什么是简洁?不是字数少就一定比字数多更简洁,因为文学的简洁指的是:有效与精准。用一个形容词,肯定比用三个形容词简洁吗?不一定,如果前者是不合适的,用一个都是多余,都是啰唆;如果使用得精准、丰富而微妙,用三个也是凝练。简洁,可以是速达终点,也可以是一一完成过程中的每个步骤。高铁直达,是简洁;自驾游到每个景点都没有绕路,也是简洁。我们要看表达的目的和层次。运动会比的是速度,如果旅游也比速度,就成了走马观花。如果说只以字数论成败,就易于沦为粗糙或粗暴,而丧失了细腻的表达层次。简洁是最好的风格吗?当然是。但简洁是最好的风格之一,并非唯一。

⑥美,有时来自于一种必要的浪费。杯子盘子碗,如果只用来喝水吃饭,从实用角度只须有个凹陷区域就足够,为什么还要讲究器形和纹样呢?为了美。如果仅仅用于传递消息,通知或新闻就够了。为什么它们不具备文学性和欣赏价值?因为它们缺乏感受和修辞上的独特,缺乏那种春江花月来说的那种必要的浪费

⑦有些诗歌写得筋骨硬朗,有些写得缭绕性感。小说也是千变万化的,可以诡计多端。而在许多人的印象里,散文老实本分、循规蹈矩却毫无风情。散文成了一种过日子的朴素文体,可以与之相守,但离浪漫,离诗意,离惊心动魄的爱情咫尺天涯。也正因为把散文理解为过日子,人们坚持散文要勤俭而自律,因为浓天不及淡久。人们对散文的认知狭隘,导致写作手段的拘谨;散文的技术滞后,又在固化它的陈旧面貌。有些读者之所以兴趣寡淡,正是因为散文所散发出来的文字味道,有种因过分熟悉而产生出的暮气。

⑧讲究朴素没问题,可以避免无谓的卖弄和夸饰。但不是所有返璞者都能归真,有人就此找到借口,把自己文字的简陋说成朴素。如果说小说好客,诗歌诱人,那么散文呢?它可以朴素,也可以不朴素。总之,即使平淡,也不可无趣:可以朴素,但不能赤贫。散文可以是繁花落尽的枯枝,但捡来的一根木柴里是没有春天的,它只能被灶火吞没,因为不管怎么努力,我们也难以从木柴里嚼出甘蔗那样的甜汁,也无法期许绽放的未来。

⑨就像长短不是判断散文好坏的标准,朴素或华丽,也是不同风格,不能仅凭此就分出高下。朴素不等于简单,华丽不等于丰富。不必担心多用了几个字,就会变朴素为华而不实了。不能在剥离内容的状况下,预设结论。比如说,孔雀是华丽的,你如实描写出了这种华丽——那么这是什么呢?恰恰,是朴素。写变色龙五光十色,写蚯蚓灰头土脸,都是朴素的表达。单纯地看,黑白肯定比彩色朴素。但用什么颜色描绘,取决于写的是什么,写云是单色,写彩虹就得七色,同样都是朴素,因为做到了准确而不偏离。朴素,是动作连贯而没有额外的干扰,不是只摆一个自始至终不变的雕塑造型。我认为,最重要的朴素,是对内容的有效表达;就像最重要的是把字写对,而不必在意拿的是毛笔还是钛金钢笔一样。华丽也好,朴素也好,不能混沌而浮泛,能写出春江花月夜这样的况味,才是真好。

⑩诗歌有春江花月夜,散文也可以活色生香。是的,散文可以小桥流水,可以大漠孤烟;可以暗香浮动,可以血流漂杵;可以惊心动魄,可以荡气回肠。我看到,越来越多风格各异的散文,活色生香:矿物质般闪着古老而宁静的微光的;隐藏或显著的音乐性;起承转合充满旋律的;缓释胶囊般有后劲的;鳗鱼般当场释放电流的;带着木茬和刺,会把平静的手划出血痕的。它们像是乱针刺绣,若无规则,组织在一起,才知道从未紊乱的理性贯穿其间,能够突然呈现一个分外逼真的瞬间。从文字质感,到认知深度,这些散文生机勃勃,难以预测,迥异于以往袖珍与枯燥的表现形式。散文与散文之间区别如此巨大,近乎是一种文体与另一种文体的区别。在丰富、复杂甚至驳乱中,散文将蕴藏并爆发它的巨大潜能。

⑪我也由此想起一个现象:小说家和诗人都会写散文,散文作家转向小说或诗歌却不那么容易,成功转型者比例不高。

⑫散文几乎是写作者最早接触的文体,作文训练的主要是散文,它也是进入其他文体的基础准备。有人把散文理解为现成的语言布料,学裁缝手艺要学纸样剪裁,散文好像不需要那么复杂的工艺,小孩子把布往身上一围就能遮体。专业散文作家之所以文体转换困难,在于他们自己就把散文当成语言并不讲究、技术上没有难度的写作,老实交代,有问必答……渐渐与其他文体之间产生鸿沟。这样的散文,自我囚禁在壁垒之中,缩手缩脚,别说不具备建设性或侵略性,连出门旅行、观光学习的勇气都没有了。其他文体对它来说,是强大而辽阔、产生包围性乃至是压迫性的存在。但散文不是最自由的吗?无须固守城池,散文可以坚硬如冰,可以弥散如雾,可以高渺如云,可以平凡如水……它充满渗透万物的可能。散文写作要保持自由与灵活,才能减少进入其他体裁时的困难和障碍。如果文字木讷,就像一个表情和内心僵硬的人,本身都不生动,当然就很难出色地演绎鲜活的人生。

⑬我们可以把散文当作基础准备,当作日常训练,当作端起各种文体的盘子。不过,拍卖会上那些昂贵的盘子,买回来也当然不是为了盛菜的。它们的器形与纹饰,足以让它们的美遗世而独立。

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题目中,“春江花月”与“活色生香”形成对仗,此题目起到了概括全文内容的作用,又在形式上具有整齐之美。
B.“春江花月夜”独立成段,开篇点题;句子简短,节奏明快,在视觉上突出醒目,有助于引起读者注意。
C.“树叶的边缘被阳光镶上一层金边”中的修饰成分必不可少,较“披光的树叶”更易于读者理解。
D.依据文意,对孔雀的华丽、变色龙的五光十色、彩虹的七彩、蚯蚓的灰头土脸的如实描写,都是朴素的表达。
E.本文语言严谨,表达准确,条理清晰,层次鲜明;大量举例,运用对比、比喻、拟人等手法使抽象的理论通俗易懂。
2.请概括文中倡导的“简洁”的多重内涵及“必要的浪费”的含义。
3.鉴赏文中画线句子。
4.本文第⑪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段中“此”指代什么?“散文作家转向小说或诗歌却不那么容易,成功转型者比例不高”的原因是什么?
5.文中所言“活色生香”的散文具有什么特点?并分析以下文段是否具有“活色生香”的特点。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节选自史铁生《我与地坛》)

2024-03-31更新 | 339次组卷 | 2卷引用:天津市南开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质量检测(一)语文试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对《登高》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领起全篇。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视线由下而上又由上而下,动静结合中寓动于静。
B.颔联紧承首联。萧萧而下的木叶,滚滚而来的江水,蕴含着诗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怆,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C.颈联由写景转为抒怀。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想到自己重阳登高、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生出无限悲愁之绪。
D.全诗四联,起承转合,一气呵成。诗人由秋及人,有感而发。诗歌沉郁顿挫,明代胡应麟称赞为“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2.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高》颔联气象雄浑,境界开阔,为颈联、尾联抒发情感创设了宏大的自然背景,使得个人的痛苦在这个背景下显得分外渺小,倍添悲凉。
B.《登高》颈尾两联表现情感。诗人从时空两方面着笔,由异乡漂泊写道多病残生。尾联又写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忧国伤时的情操跃然纸上。
C.《登岳阳楼》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却寄予着杜甫的诸多感慨。
D.《登岳阳楼》颈联叙述身世,凄凉落寞,意境由狭而广。尾联笔力一转,以“戎马关山北”的博大胸襟,与颔联恢弘伟丽的自然气象相得益彰。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午枕

宋·王安石

百年春梦去悠悠,不复吹箫向此留。

野草自花还自落,鸣禽相乳亦相酬。

旧蹊埋没开新径,朱户欹斜见画楼。

欲把一杯无伴侣,眼看兴废使人愁。

午枕

宋·王安石

午枕花前簟欲流,日催红影上帘钩。

窥人鸟唤悠扬梦,隔水山供宛转愁。

[注释]①午枕,午睡。②吹箫,指《列仙传》中萧史偕弄玉吹箫跨凤飞升之事,这里泛指神仙道术。③簟,竹席;簟欲流暗含簟纹如水的比喻。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首《午枕》首联叙事点题,借梦境寄托了春梦去悠悠与无法挽留的惋惜之情。
B.第一首《午枕》的颔联,写出遵循新陈代谢规律的自然界欣欣向荣,诗人从中汲取力量,感到欣慰。
C.第二首《午枕》中“催”字传达了惊异之情,午睡香甜,以至感觉不到时间流逝如此之快。
D.两首诗中,诗人的美梦都被鸟鸣惊扰,鸟鸣之音既烘托了环境的清幽,又使诗人心生愁怨。
(2)“旧蹊埋没开新径,朱户欹斜见画楼”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蕴含着怎样的哲理?
(3)这两首诗均以“愁”收束,请结合和诗句分析两首诗的愁情是否相同。
2024-04-04更新 | 313次组卷 | 2卷引用:天津市南开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质量检测(一)语文试卷
文言小题-选择类 | 容易(0.94) |
名校
4 . 下列各项中加点虚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不仁       而:如果
B.小人喻       于:在
C.不亦重       乎:句末语气助词,相当于“吗”
D.“恕”乎       其:它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5 . 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作答。

海州①道中二首

[宋]张耒

其一

孤舟夜行秋水广,秋风满帆不摇浆。荒田寂寂无人声,水边跳鱼翻水响。

河边守罾②茅作屋,罾头月明人夜宿。船中客觉天未明,谁家鞭牛登陇声。

其二

秋野苍苍秋日黄,黄蒿满田苍耳长。草虫咿咿鸣复咽,一秋雨多水满辙。

渡头鸣舂村径斜,悠悠小蝶飞豆花。逃屋③无人草满家,累累秋蔓悬寒瓜。


【注释】①海州:在今江苏北部近海一带,②罾:鱼网。③逃屋:指逃亡者原来住的房屋。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两首诗分别以“孤舟夜行”“秋野苍苍”领起全篇,分别从水上与原野两个视角展现了诗人秋夜舟行时的见闻与感受。
B.第一首诗写夜行,调动视听感官,既写守罾的茅屋与罾头明月,及写天未明而鞭牛声起,写出苏北农村夜晚之静谧。
C.第二首写秋野,视听结合,田荒,逐多草虫鸣叫,秋雨多,水满辙,又助长荒草滋生,一派萧条景象。
D.两首诗篇末两句带有较深刻的含义,使人感受到作者对一路景色和人民生活非常注意观察,感受深切。
(2)“荒田寂寂无人声,水边跳鱼翻水响”描绘了一幅怎样画面?
(3)这两首诗的写作内容有何相同点?这两首诗表达的情感又有何不同?
2022-04-30更新 | 36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天津市南开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较易(0.85) |
6 .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密的《陈情表》感人至深,文中叙述祖母抚育他的大恩和他要报养祖母的大义,又倾诉不能从诏的苦衷,言辞慷慨,表达感情直接坦率。
B.普希金被成为“俄罗斯文学之父”;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被列宁成为“俄国革命的镜子”;契诃夫是俄国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短篇小说巨匠。
C.古人的称谓有谦敬之分,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时称“家父”,称呼对方的父亲“令尊”,《孔雀东南飞》中“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中“令”是美好之意,并非用于称谓。
D.“六经”指的是儒家的六部经典,即在“五经”外,另有《乐》。也有称“六经”为“六艺”的,韩愈《师说》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即“六经”。
2022-05-05更新 | 35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天津市南开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念畜劣物终无所用(但)                         靡计不施,无济(最终)
B.市中游侠儿得佳者养之(笼子)               虽连城拱璧不也(比不上)
C.欲居之以为利,其直(认为……高)        成妻具资问(到)
D.民贴妇卖儿(每天)                                少年强之(本来)
2021-06-29更新 | 735次组卷 | 3卷引用:天津市南开区南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倦夜

杜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①据前人考证,此诗作于广德二年(764),这时杜甫寓居在成都西郊浣花草堂。②徂:过去,逝去。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两句,“竹”“野”二字,暗示出诗人宅旁有竹林,门前是郊野,“凉”字渲染出一派秋气。
B.“重露成涓滴”紧扣第一句“竹”这个意象。夜越来越凉,露水越来越中,在竹叶上凝聚成许多小水珠儿,不时滴滴答答滚落下来。
C.本诗前六句写景,由近及远,虚实结合,最后两句抒情,对全篇起了“点睛”的作用。
D.诗中虽只写“夜”不写“倦”,但是诗中情与景、物与我妙合无垠,寓情于景,味之无尽。
2.“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报复

[法]雨果·克里兹

写字台上的台灯只照亮书房的一角。彭恩刚从剧场回来,他坐到写字台前,伸手拿起电话拨通了编辑部:“我是彭恩,你好!我又考虑了一下,关于《蛙女》的剧评,最好还是发下午版,因为我想把它展开一些……别提啦!太不像话了!所以我才打算写一篇详细的剧评。上午版你只要留出个小方块刊登一则简讯就行了。你记下来吧:‘奥林匹亚剧院:《蛙女》上演,一锅可笑的大杂烩,一堆无聊的废话和歇斯底里的无病呻吟。看了简直要让你发疯。详情请见本报下午版。’你是不是觉得我的措词还不够激烈?这样就行?那好,再见!”

从他放下话筒的动作可以看出,彭恩的情绪越来越愤慨。可就在这时,他猛然一惊,附近有人轻轻地咳嗽了一声。在光线最暗的角落里,他模模糊糊地看见有个人坐在皮沙发里。陌生人蓄着白胡须,身披风衣,头上歪戴一顶礼帽,闪亮的眼睛逼视着评论家。彭恩心里发虚:“你,你……你是谁?”

陌生人慢慢站起来,从衣兜里伸出右手。彭恩看见一支闪闪发亮的手枪。“把手举起来!”那人命令道,彭恩两手发抖。

“嘻嘻嘻……”那人像精神病人一样笑着,“你这条毒蛇,现在总算落到了我的手里。再有5分钟就是午夜。12点整,嘻嘻嘻……你将变成一具尸体。文亚明,我的宝贝,”白胡子老头扬起头,“我亲爱的文亚明,5分钟后你将报仇雪恨。这条毒蛇将永远闭上它的嘴!啊,你高兴吗,文亚明?”说着白胡子老头立刻举起手枪:“别动!”

“听我说,”彭恩战战兢兢道,“请告诉我,你究竟是谁?……我不明白……我对你干了什么?……求你把手枪收起来吧。我们之间肯定有一场误会。”

“给我住嘴,你这个杀人凶手!”

“杀人凶手?你弄错了。我不是杀人凶手!”

“那么请问是谁杀死了我的孩子,我唯一的儿子,亲爱的文亚明?谁呢,彭恩先生?”

“我根本不认识你的儿子!你怎么会生出这种想法?”

“我的儿子叫……文亚明·穆勒!现在你明白了吧?”“文亚明·穆勒……我记得,好像是个演员吧?”

“曾经是!因为他已经死了,他对着自己的头开了一枪。而正是你这个无耻的小人毁了他!你在文章里写过他:‘为助诸君一笑,还有一位文亚明·穆勒先生值得提及,因为他的表演,真可堪称全世界最蹩脚的演员。’你竟敢这样写我的儿子!而他,可怜的孩子,去买了一支手枪,自杀了。就是这支手枪,过一会儿将把你送到西天!”

彭恩禁不住浑身乱颤:“听我说,这并不能怪我……我感到很遗憾……可我只是尽自己的职责而已。你的儿子真的缺乏才华……你明白吗?我本人跟你的儿子并没有仇,可是艺术……”

“你别再胡诌关于艺术的废话了!你是杀人犯!因此你得死!昨天夜里,”老头压低嗓门,“文亚明出现在我的梦里。他对我说:‘爸爸,拿上手枪去找那毒蛇。午夜12点的时候,杀了他替我报仇!否则,我的灵魂将永远四处飘流,不得安身!’”

“可你不能杀我……看在上帝面上……你简直疯了!……”

老头大声地嘲笑道:“真叫人恶心,你是全世界首屈一指的胆小鬼!一条罪恶深重的蛆虫,半文不值的小人!你那自命不凡的优越感哪里去了?你那体面威风哪里去了?现在你已面对死神,没有了你,人人都会如释重负。”

彭恩双手合十,央求道:“亲爱的先生,如果你一定要杀我,至少让我能最后给我的亲人写几句诀别的话……并表明我的遗愿。”

“行,我成全你!”陌生人宽宏大量地答应,“写吧,你还可以活15秒钟!”彭恩拿起铅笔,在纸片上写了两三行字……

午夜的钟声响了。

老头怪叫一声,举起手枪抠动扳机。

硝烟散后,陌生人扯下自己的胡子,走近彭恩。

“先生,现在你对文亚明·穆勒的表演才华有了新的看法吧,对不对?看你那个熊样!哈哈!我想,今后你在评论别人的时候该会学得谨慎一些了!”

看着手里拿着铅笔、满脸蜡黄的彭恩,文亚明伸手拿过那张纸条。只见上面写道:“亲爱的文亚明·穆勒,你不仅是全世界最蹩脚的演员,而且是头号傻瓜。你戴的假发套大了一号。彭恩。”

(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开篇首句“写字台上的台灯只照亮书房的一角”,这看似不经意的一笔,实则为故事的展开,设置了一个独特的环境。
B.陌生老头的出现,令彭恩心惊发虚,但彭恩通过对方戴的大了一号的假发套,一眼就看穿了他的真实身份,及时识破了文亚明拙劣的伎俩。
C.文中画线部分从彭恩的视角描写陌生老头的外貌,寥寥几笔,为小说的结局埋下了伏笔,可谓匠心独运。
D.小说人物设计巧妙:文亚明假扮成自己的父亲报复彭恩,符合其演员的身份,彭恩对文亚明报复的演技加以评价,也符合其评论家的身份。
E.小说中的对话描写贯穿全篇,其中频繁出现的省略号均生动地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惊慌和恐惧,收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2.小说开头彭恩打电话的情节,有哪些作用?
3.简析小说结尾的特点和艺术效果。
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
艺术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对彭恩和文亚明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谈谈小说给你的启示。
人物形象:彭恩: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亚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