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5 道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
名校
1 . 下列选项中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秋以为期                    肇锡余以嘉名
B.不吾知其亦已兮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C.高余冠之岌岌兮          恐年岁之不吾与
D.为仲卿母所遣             府吏见丁宁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烟火灶台

潘鸣

那些日子,岁月的基味虽然清苦,一年里总还是晴天的光景居多。

漫无际涯的川西坝子,除了大小春短暂的收割季节,一年到头田野里总是蓊蓊郁郁的。光影笼罩下的稻麦之类四时作物,在季风中泛起万顷波涛。摇曳的波浪之上,托载着一座座竹树掩映的绿色方舟——农家四合院。间间茅屋瓦舍是错落的船仓,房前屋后挺拔的百年老树举着高耸的桅杆,仓顶之上,总有一筒烟囱直指天空。日间,适时会有缕缕炊烟轻飘漫逸,与恰好路过的雾霭浑然相融,在村庄上空拉出一抹薄薄的乳色矮云。

烟囱往下穿过屋脊,连接着砖土垒砌的灶台。台面离地三尺高,方圆不盈半丈。屋顶上亮瓦投射下来的光束,把晦暗小屋这方寸之间聚亮成一个舞台。不消说,这是农家的灶火房。村野之家很重要的一部分生活情景剧,是每天定时要在这儿上演的。

出戏的主角定然是这一家人的主妇。家中颤巍巍的老人或是放学归来的读书娃偶尔会来灶孔前客串一下,搭手帮着添把柴看一下火。堂堂男人家,即便空闲着也断不会染手灶台事务——那样会被乡邻们视为没出息的。因此上,大多时候都是妇人围着灶台在唱独角戏。

女人身上,还保持着一份地道的川妹子风情:身材娇小,皮肤白皙,眉眼清秀。因为要下厨房,当然是素面朝天,一头青丝也不梳辫儿,就那么随意绾个结,盘在头顶。腰间系一条蓝花花围裙,两袖高撸,露出藕节子似的手臂。

借助妇人的视线,可以清晰地一览眼前的什物:灶台之上,并立着两口生铁毛边锅,锅沿靠墙一侧,高高低低地放置着些瓶瓶罐罐,里面盛着醋、酱油、盐、辣椒酱、黄菜油(稀缺货,常常亮瓶底儿),这便是全套调味品了。粗陶的杯盘碗盏则栖身于楔在墙壁上的简易碗橱中。灶火孔口往上一尺高处,一柄从屋梁上垂下来的木叉钩悬挂着一把砂壶罐,通体黢黑,里面盛着被灶火舌头舔得半生不熟的哑水。这相当于农家的暖水瓶,家人渴了,客人来了,冲一海碗端着便喝。水里透着一股烟熏气味,已然是一道独具风味的乡茶。那壶中之水汲自澄澈的井泉清溪,虽未烧沸,农人常喝却向来无恙。

铁锅屁股底下,对应着两口炉膛。较为宽阔的是柴火膛,深而窄并且附有风匣的是炭火膛。相比而言,炭火远比柴火劲道。将泥炭饼喂进膛里,点燃火引子,先轻拉风匣,再逐渐发力,眼看那红里透蓝的火苗像蛇信子一样从泥炭缝里咝咝地喷吐,上面那口冷锅霎时便被燎得澎湃蒸腾。但因为经济上的酌量,大多数农家的炭火膛,除了逢年过节或是操办喜事摆坝坝宴那天红火一下,平素里都是凉着的。日子窘迫,柴灶自然是当家灶,经年累月、生生不息地吞吐着农家的日常烟火。

钟表是没有的。妇人根据亮瓦投射的光束移动方位和人民公社的入户小喇叭的节目播音来把控时间。时辰一到,妇人立马显形为能巧的千手观音,麻利地围着灶台忙碌起来,涮锅、淘米、切菜、做好蒸煮煎炒的一应准备。然后,蹲坐在灶孔前生火烧锅。

可别小看这添柴熬火的活计,里头藏着学问呢。

木柴花子是上等的燃柴,放进炉膛里要横竖架着烧,一根一根烧透了再添换新柴。烧尽的糊柴不舍扔,塞进草灰堆里褪了火,冬日里还可用作烤烘笼的炭花。干竹节子一入灶孔燃得最起劲,但妇人总忘不了先用砍柴刀把它们的一节节圆肚儿拍破。不然它们在炉膛内会冷不丁地来一声咋呼爆裂。声响吓人且不说,把灶膛炸裂或是锅底震破可就麻烦了。

田野里残遗的杂草秸秆枯藤叶皆是免费的燃料(大田禾麦收打后成把的秸秆要用于盖房或喂牛,断不可奢侈地付之一炬),用竹耙子刮拉回家,束成把子堆在灶前的柴禾池里备用。

杂草树叶最不禁烧,塞多了容易闷火。妇人摸索出一种巧法:及时往灶门外清除残烬,让灶膛中间保持一小团虚心,那火苗便不再浮躁明灭,一直旺旺地续燃。若遇阴雨天柴草返了潮,烧起灶火来可就格外费劲。免不了有几缕湿草叶闷熄了火,弄得满屋浓烟滚浪。这时,妇人得拿起一个中通的竹筒,鼓起腮帮憋足气朝着灶孔里猛吹。腾地一声,火苗终得起死回生。再看那妇人,一头脸草灰,满眼呛着泪水,额前刘海的发梢也被火舌舔得有几分焦黄而卷曲。

维持灶火的同时,妇人腾出手来在灶台上变戏法。那些碾磨出来的生米面和地里采摘回来的瓜菜,经她十个指头的拿捏调理,在一团团氤氲的雾气中,不消一会儿就变幻为香喷喷的白米粥饭、白面馒头、刀削面、锅边烤馍,和各色的时蔬烹炒。遇上青黄不接,家中口粮短缺的时候,妇人们还会将一些番薯瓜豆混搭掺入米面。麦面也不再去鼓,做成粗粝却不失清香的水巴馍。

待到锅里的米饭熬煮到九成熟的火候时,妇人会及时将灶膛里的明火塌熄,让余温将那最后一成慢慢炙熟。这样既节省了柴禾,又避免了锅内食物过火而焦糊。这时,身为人母的她还会做一件事——往炉膛草木灰里埋放两三枚土豆红薯,给自己幼小的儿女设一份小甜蜜的童趣伏笔。

饭菜弄整归一,妇人招呼一家老小围着八仙桌开饭。首先给年事已高的长者恭恭敬敬舀上一碗捧送上去。男人是家中的全劳力,凭力气下大田挣满工分,要保证一餐三大碗。小的们正长身体,不吃饱肚皮今后的亏欠是补不回来的。这一来,从锅里到碗里,总是不能充足。于是妇人便磨磨蹭蹭地最后端碗上桌。细心一看,那碗里盛着啥啊?大半碗水泡的锅巴,面上浮着一层青菜叶子。

妇人腾出手捋一下泼在额角的散乱发丝,边吃边吧嗒着嘴:这锅巴稀饭好香啊……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大段景物的描写,是为后文描写烟火灶台介绍背景,点出烟火生活的地点和环境,为接下来的细致描绘做铺垫。
B.文中“添柴熬火”部分,作者用了不小的篇幅,主要是为了表现农家生活的清苦,没有很好的燃料,只能用一些杂草秸秆。
C.“一把砂壶罐,通体黢黑,里面盛着被灶火舌头舔得半生不熟的‘哑水’”,运用比拟的手法,写出砂壶罐长期被火燎得黢黑的状态。
D.全文围绕“烟火灶台”,融合了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表现了浓厚的农家生活气息。语言自然质朴,娓娓道来。
2.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3.试归纳文中灶台的特点。
4.结合全文内容,探究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
2024-03-02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宁河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网络空间是将人群聚集起来的一种新型社会空间,更是年轻一代学习、娱乐和交往的平台,为保证网络空间的有序,制定和遵守相应的规则是必要的。不仅如此,网络空间还需要每个人对网上的其他人给予应有的尊重。简言之,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

网络行为是由网民的观念意识引导的,而文明的网络行为是在一系列文明的观念意识支配下形成的。由于青年是网民的主体,其网络行为对网络空间的文明状况有极大影响,因此引导他们树立文明的网络行为观,无疑有助于网络行为失范的校正和网络空间的治理,有助于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网络规范必不可少,这已是共识。但需要有什么样的规范,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底线伦理或“负面清单”是共识性最强也是最起码的网络行为规范,通过明确“不能做什么”来列出的网络行为负面清单,通常也是有法律强制性的禁区,构成最低层次的网络道德规范。

归纳学术界对网络失范行为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五不”来认识网络行为的底线要求,或以此作为网民尤其是青年们文明上网的负面清单。不伤害——网络行为者既不要有意作恶,也不能无意为恶,如在网上进行攻击、谩骂,诋毁他人的名誉,或侵犯他人的安全、自由、隐私和利益等。不偷盗——在网络信息空间中,要像对待现实世界中的商品一样,以合法合规的方式获取所需的信任,抵制侵犯知识产权的不道德行为。不造假——每一个网民要从不进行信息造假做起,确保自己在网上发送的信息是真实的,尤其是自媒体,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而编造耸人听闻或哗众取宠的谣言。不浪费——即不发生信息浪费的行为,向网络发送垃圾信息不但会造成网络资源的浪费,也会耗费网民的时间和精力。信息时代工作效率的提高本来使我们获得了认知盈余,但网上的垃圾信息造谣与辟谣之间的拉锯战又无端消耗了我们的认知盈余。不盲从——上网时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不轻信网络谣言而上当受骗,没有造谣的网民,就没有网谣的市场,网民就不会被网络污染的策划者所利用,不会不明真相卷入人肉搜索或网络围攻。

底线意识主要是从否定性的角度确立了网络中能做什么;而一旦在网络空间中产生了行为,无疑就是开始了“做什么”,只要有行为,就必须有一定的规范和要求去主导人的行为,于是就有了肯定意义上的网络行为意识。其中,做到平等待人或尊重他人可以说是形成积极网络行为的基准意识,而这种基准意识可以通过“等效意识”“反身意识”“价值意识”和“契约意识”来具体体现。

所谓“等效意识”,就是当线上虚拟世界出现道德失范行为时,要将其视为与现实世界中的道德失范行为具有等效的实际影响,因此需要一视同仁地对我们线上和线下的行为提出道德规范要求。所谓“反身意识”,可以说是等效意识在自我和他人关系上的延伸,即一个人的不当行为有可能损害到他人时,转换视角去设想当自己是这种行为的受害人时会有什么样的切身之痛,有了这样的反身意识,就会自觉抵制许多不良的网络行为,就不会到网上去传播谣言。“价值意识”在网络行为中有多方面的体现:第一,它表现为对他人信息劳动的价值认同,比如尊重知识产权;第二,重视信息内容的文化意义,从而积极传播内容健康的信息;第三,意识到网络作为信息技术的价值负载,从而关注信息技术使用的道德效应。由于技术普遍是负载价值的,不当使用网络可能会产生出负价值,如对网络游戏的沉迷会耽误学业和事业,此外,网络是“内容为王”的空间,是各种思想交锋的新的疆场,青年人尤其是被争夺的对象。因此,正确的价值观对他们而言具有主导性的作用。“契约意识”就是要具有信息契约精神。网络空间中,在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中新出现了大量的利益分配乃至利益冲突问题,冲击了传统的信任机制,通过订立契约的方式来规范各自权利和义务成为重构信任机制的重要方式之一。当作为未来希望的青年一代在网上讲诚信、守契约、服从大局时,网络中新的信任机制可随之形成。

(摘编自肖峰《从底线伦理到担当精神:当代青年的网络文明意识》)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青年是网络空间的参与主体,因此有必要制定相应的规则,来规范和管理网络。
B.网络上充塞的垃圾信息消耗了人们的认知盈余,导致线上工作效率不如线下。
C.青年在进入网络空间时首先应遵从“五不”底线,明确在网络中不能做什么。
D.“等效意识”要求网络行为的主体在现实和网络空间中的行为要始终保持一致。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不”是从否定性角度对网络行为作出的范,如违反可能会受到法律的惩罚。
B.基准意识是对网络行为的积极要求,说明“能做什么”,比“不做什么”更重要。
C.中国传统美德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助于我们理解何谓“反身意识”。
D.网络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产生了一些传信任机制框架内无法解决的新问题。
3.下列选项,最能全面而准确概括原文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A.没有健全而成熟的网络立法,违法的网络行不被惩治,文明的网络行为就得不到保护,诚信社会也难以建成。
B.网络行为必须要有文明观念意识加以引导,而“等效意识”“价值意识”等能够规范人们的网络文明行为。
C.“五不”作为网民尤其是青年们上网的负面清单,可以为网络行为的基准意识提供重要参照。
D.引导青年树立文明的网络行为观念,有助网络行为失范的校正和网络空间的治理,有助于青年一代健康成长。
文言小题-选择类 | 较易(0.85) |
4 . 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唐代是诗歌的黄金时代,唐代诗人有很多有“别号”,如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李贺被称为“诗鬼”等。
B.《过小孤山大孤山》选自《入蜀记》,作者陆游,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流传下来的诗歌有9000多首,是我国文学史上流传下来的作品最多的诗人。
C.祭文是祭奠死者的一种文体,《祭十二郎文》是韩愈为侄儿韩老成所作,感情深挚,凄恻动人。韩愈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领袖,他主张“文以载道”、“唯陈言之务去”,苏轼赞之为“文起八代之衰”。
D.乐府是古代时的音乐行政机关,收集、整理各地民间音乐,后来“乐府”成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孔雀东南飞》、《木兰辞》是乐府中叙事民歌的优秀代表作,被称为乐府双璧。
2023-01-17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宁河区芦台四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
名校
5 .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不全含有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行李之往来
B.依乎天理                 秋毫不敢有所近
C.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D.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6 .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送郑明府贬岭南

司空曙

青枫江色晚,楚客独伤春。

共对一尊酒,相看万里人。

猜嫌成谪宦,正直不防身。

莫畏炎方久,年年雨露新。


[注]①唐德宗建中初年,司空曙被贬到长林(在今四川境内),郑明府被贬到岭南。司空曙在青枫浦(在今湖南省浏阳市南)与郑明府话别,并写下此诗。司空曙:广平(在今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东南)人。②炎方:南方炎热地区。这里指岭南。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楚客”可特指屈原,这里也可指诗人自己。诗人客居异乡,因而以”楚客”称自己。“独”字表现出诗人孤寂的心境。
B.颔联描写了诗人与友人饮酒饯别的场景,从“共对”“相看”可以看出,二人友情深厚,在离别之际依依不舍。
C.颈联紧承颔联中的“万里人”来写,这句交代友人因他人猜疑、嫌怨而被贬,这句交代友人具有正直的品格。
D.这首诗多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如以“春”比喻前途,以“一尊酒”比喻友情,以“雨露”比喻朝廷的恩泽。
2.本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泥火盆儿

江山千里雪,炉火一点红。展望北方的苍茫原野,总让我想到童年那一盆红彤彤的炉火,炉中闪耀的火光,照亮了我的冬日情怀。记忆中的火炉不是那种婉约的小火炉,而是朴素简约的泥火盆儿。温暖的火盆儿,是几代人抹不去的记忆。

童年的北方,冬天格外冷。大雪囤着一座座村庄,整个长冬都不肯化去。晌午,阳光强烈,屋里生火做饭提升些温度,屋瓦上才变得柔和些,滴滴答答的屋檐水垂落下来。日头稍稍偏西,屋檐下就又挂上了长长的冰棱。这时,祖父掖了掖宽大的棉袄,用一根带子把腰勒紧,推开风门,从南墙根儿端来一个泥火盆儿——那是乡下人冬季的宝物——放在屋檐下,往盆里装了碎草,盖上细碎的玉米秸,点燃。碎草抽抽噎噎地燃起,一股青烟被北风扭得四下流窜。祖父不急不躁,好像任由顽皮的孩子尽情打闹,在旁边不紧不慢地吸着他的烟锅。烟吸透了,青烟没了,火红的炭骨窜着短粗的火苗儿,在火盆里活力四射。祖父用他粗糙的大手,小心地捧起暖烘烘的火盆,(甲)笑吟吟地回屋。片刻,屋里就温暖如春天一般。

那时候的乡下,几乎家家有一两个火盆儿。火盆儿是秋天就做好的。它制作起来很简单,到村外岭畔挖些干净的粘性黄泥,拌上麦糠,和成厚泥巴。粘土有时候是会裂的,为了让火盆儿品质好,还要把一些破布片儿、旧绳头儿绞碎,拌进泥里,这样火盆儿就有了筋骨,可以更好地成型,不易碎裂。拿一个旧脸盆做模子,倒扣在平展的地上,盆面擦一层——爷爷从灶底掏出的草木灰。然后,一层层往上糊泥巴。开始时泥巴打滑,拍打几下就好了,泥巴糊上去要轻轻拍打,拍打得火盆儿瓷实且四壁均匀。做好的火盆儿就像一个丰满厚重的大脸盆,放在背阴的地方慢慢地阴干,急了会有裂纹。祖父总是去查看火盆儿,有小裂缝马上用细泥封住、抹平。火盆儿干透了,小心翻转过来,从中间把脸盆抽出——一只丰满的泥火盆儿就(乙)笑吟吟地端坐在墙角,等待着北风紧、雪纷飞,等待着天寒地冻、滴水成冰的隆冬的到来,那时,它就可以大显身手了。

乡村取暖,大都用做饭的灶火,烧热屋里的火炕,叫暖屋热炕。但炕的热度远远抵御不了隆冬的严寒。尤其屋里有老人孩子,他们抵挡不住大寒的侵袭。严寒时节,大雪培住屋子,即使炕烧得热鏊子一样烙屁股,屋里仍然凉气刷脸,清晨,你会发现脸盆里结了冰碴子。北方还有一句话——针鼻儿大的窟窿斗大的风。冬日里,一点儿小缝隙就能夺走屋里好不容易积攒下的热量。于是四处寻找凉气来源,不断用碎石锤紧老鼠洞;将门帘挂在堂屋和卧房的门外;而且用高大的茅草和芦荻垒一扇独扇的风门挡在堂屋门外。尽管如此,四九天气,还是到了寒气逼人的时候。

是时候请泥火盆儿出场了。每一餐灶火,总要剩些热炭,从灶膛里拣几块红彤彤的木炭置于火盆儿内,端到屋子里,屋里顿时就腾起一股暖流。带着小火苗的炭火在火盆儿里热腾腾地跳跃,老人在炭火的上方烤烤手,说,暖和!孩子的小脸儿被炭火映红,暖暖地笑。在炕上绣花的姑娘,把积劳而僵硬的双手拢在火盆边儿烤烤搓搓,绣出的花就更显灵性。远归的人,拿笤帚扫下一身硬邦邦的雪粒子,坐在暖融融的火盆儿前,顿时感到无限温暖冬季,在火盆儿边,多少英雄变得儿女情长,被这一小盆红通通的炭火拴住了出去闯荡的脚步;多少游子又在日思夜念老家炕头上泥火盆儿那冒着火苗的温馨。冬日,家里来客串门,最热情的招呼就是拉到火盆边说:来,烤烤火!围着火盆儿拉呱着日子,闲话着岁月,一天天地向年关迈进,向春天迈进,向新的生活迈进。火盆的微红,映着庄户人一脸的安详、满足和期盼、向往。

泥火盆儿,是温暖的使者,还是美食的源地。一把黄豆,一撮苞米粒,几个花生,祖父就变戏法一样把它们变成香喷喷的美食。瘦小的苞米粒埋进去,过一会它就蹦跳着出来,变成一个爆米花。祖父一边欣喜地用拨火的钎子挑出爆米花,一边看着我说:看看,女大十八变,小丫头转眼就变成大姑娘了。有时候,祖父悄悄把地瓜埋进深灰里,慢慢地热。闻到甜香味儿,小孩子馋猫一样到处找,直到那滋滋地冒着油的地瓜被祖父从灰里掏出来,小孩才恍然。于是,趁家人送客去了,也学着大人的样子,把地瓜悄悄埋在火炭里就上街玩了。待到家人闻到一股焦糊味儿,那火盆里只剩了一块黑乎乎的糊炭儿。最温馨的是祖父就着火盆儿喝酒。黑色的烫壶倒上半壶白酒,酒壶底部埋进火盆的炭灰,伸手从屋脊挂钩子上摘下小小的腊条提篮,拿出几条小干鱼,祖父用铁筷子夹着干鱼在火盆儿上慢慢地烤。鲜味首先惊醒了炕头小猫,喵喵叫,围着祖父转。祖父拿过猫食碟子,把鱼头、鱼鳞和杂刺、肚腹之物分享给猫。

泥火盆儿前的时光是温馨的。听北风敲窗,几片干树叶在窗外飒飒轻响;看雪花飘飞,给院中的草垛披上斗篷。守着泥火盆儿的炕头上,绵绵的是祖父那些久远的故事和传说。火盆前的祖母戴着老花镜悠悠地在绣一副鞋垫,或者补几双袜子,或者就那么比划几片布片,拼接成她需要的枕头套、小肚兜。故事也像手中的线一样绵绵不断。冬天日短,不觉中日影就从窗户棂上没尽了,火盆儿里的火也暗淡下去,小孩子打一个长长的哈欠,灶屋里响动锅碗瓢盆的序曲。祖父就着火盆儿里微微露红的炭苗点燃了烟袋锅,烟雾缭绕里那张布满皱纹的脸上恬静安详。

常常,火盆儿边的情景像一幅静物写生画,永恒定格在我的记忆里:祖父背倚着炕头上高高的被卷闭着眼睛,是在打瞌睡,还是在想久远的往事?火盆边小弟睡得小脸红彤彤,拨浪鼓在枕头边寂寞着;祖母双手插在宽大的衣袖里,眼睛似乎在看向窗台上阿姐的算盘。猫儿从静物里走出,它先是在火盆边伸伸懒腰,扭扭捏捏地走到窗户边,透过封窗纸上的小玻璃片,看窗台上的麻雀……祖父醒来,引过猫儿,抱在怀里,祖母轻拍窗棂赶走了麻雀……

此刻,火盆儿里也许只剩下些热炭灰,堂屋里,锅碗瓢盆又响动起来,风箱慢悠悠响起,炕头接续着火盆的暖,又热起来。

(取材于张金凤同题散文,《光明日报》)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在作者笔下,泥火盆引发了作者对艰苦却温暖、恬静的生活美好的回忆。
B.本文融记事、写景、忆人于一炉,行文变换交错,笔法灵活,语言质朴而又不失灵动。
C.祖父的形象很丰满,他本领大、不怕苦、满心慈爱,但心里也有无法出去闯荡的遗憾。
D.文中三处划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拟的手法,写出了泥火盆儿带给我们一家人的温暖,因为有了泥火盆儿时光是温馨的、恬静的。
E.文章的结尾,既是对眼前现实生活实境的叙写,又寄寓着强烈的感情,可谓寓情于境。
2.请分别写出(甲)(乙)两处“笑吟吟”在表达上的妙处。
3.结合全文,请分析以“泥火盆儿”为题的好处。
2023-01-09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宁河区芦台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论梁元帝读书

江陵陷,元帝焚古今图书十四万卷。或问之,答曰:“读书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有恶其不悔不仁而归咎于读书者,曰:“书何负于帝哉?”此非知读书者之言也。帝自取灭亡,非读书之故,而抑未尝非读书之故也。取帝之所撰著而观之,搜索骈丽,攒集影迹,以夸博记者,非破万卷而不能。于时也,君父悬命于逆贼,宗社垂丝于割裂;而晨览夕,疲役于此,义不能搌,机不能乘,则与六博投琼酒渔色也,又何以异哉?夫人心一有所倚,则圣贤之训典,足以锢志气于寻行数墨之中,得纤曲而忘大义,迷影迹而失微言,且为大惑之资也,况百家小道,取青妃白之区区者乎?

或曰:“读先圣先儒之书,非雕虫之比,固不失为君子也。”夫先圣先儒之书岂佛徒之言书写读诵而有功德乎读其书察其迹析其字句遂自命为君子无怪乎为良知之说者起而斥之也

夫读书将以何为战?拼其大义,以立修已治人之体也;察其微言,以善精义入神之用也。乃善读者有得于心而正之以书者鲜矣。而如太子弘之读《春秋》而不忍卒读者鲜矣,而如穆姜之于《易》,能自反而知愧者鲜矣。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志定而学益,未闻无志而以学为志者也,以学而游移其志,异端邪说,流俗之传闻,淫曼之小惠,大以蚀其心思,而小以荒其日月,元帝所为,至死而不悟者也,得不归咎于万卷之涉猎乎?儒者之徒,而效其卑陋,可勿警哉?”

(节选自清·王夫之《读通鉴论》)

(注)①影述:这里指史实、典故或金石文献。②六博投琼:古赌博游戏。③取青妃白:比喻卖弄文字技巧。

轮扁论读书

桓公读书堂上,轮扁轮于堂下,释椎凿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节选自《庄子·天道》)

(注)①徐:宽松。②甘而不固:滑动而不牢固,指轮孔太大车辐条松动。甘,滑。③苦而不入:滞涩而难进入。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晨览夕                           披:详阅B.酒渔色也          耽:错过
C.得不归咎于万卷之涉猎乎?恶:怎么D.轮扁轮于堂下   斫:砍削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释椎凿          聚众谋之B.帝自取灭亡       吴王使
C.志定而学       度我至军中,公D.于时也             恕乎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夫先圣先儒之书/岂佛徒之言书写读诵/而有功德者乎/读其书/察其迹/析其字句/遂自命为君子无怪乎/为良知之说者起而斥之也/
B.夫先圣先儒之书/岂佛徒之言/书写读诵/而有功德者乎/读其书/察其迹/析其字句/遂自命为君子无怪乎/为良知之说者起而斥之也/
C.夫先圣先儒之书/岂佛徒之言书写读诵/而有功德者乎/读其书/察其迹/析其字句/遂自命为君子/无怪乎为良知之说者起而斥之也/
D.夫先圣先儒之书/岂佛徒之言/书写读诵而有功德者乎/读其书/察其迹/析其字句/遂自命为君子/无怪乎为良知之说者起而斥之也
4.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属于王夫之反对的观点或做法的一组是(     
①攒集影迹,以夸博记者②得于心而正之以书③得纤曲而忘大义,迷影迹而失微言④儒者之徒,而效其卑陋
⑤析其字句,遂自命为君子⑥辨其大义,以立修己治人之体也
A.②③⑤B.①④⑥C.①③④D.②④⑥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篇文章都谈到了读书,前者是史论,层层深入,逻辑严密,思想性强;后者是寓言故事,看似平常,实则有趣味,有深意,给我们有益的启示。
B.王夫之针对梁元帝一生沉迷书籍,危亡时尽行焚书,身死国灭却不知醒悟之事,进行了反思,表达了自己在读书方面的见解。
C.作者认为梁元帝不知道读书的目的,舍本逐末,片面追求形式,沉溺于书籍而置家事、国事于不顾,导致正义不能伸张,时机不能把握。
D.梁元帝把江陵的沦陷归咎于自己读书多的缘故,因此他将古今图书十四万卷焚烧,用实际行动以显示他痛改前非的决心和意志。
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恶其不悔不仁而归咎于读书者,曰:“书何负于帝哉?”
(2)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
2023-01-05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宁河区芦台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11月月考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送友游吴越

[唐]杜荀鹤

去越从吴过,吴疆与越连。

有园多种橘,无水不生莲。

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

此中偏重客,君去必经年。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紧承诗题,巧妙解题,既点明友人去处,又暗示送者处处为游人着想的深情。
B.颔联是诗人对友人种橘植莲的提醒,透示着二人心心相知的情趣,显得含蓄隽永。
C.颈联直接用意象组合,与“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杨柳岸晓风残月”同妙。
D.诗中的景物描写,是诗人的想象。作者想象着友人畅游吴越欣赏到的美景与乐事。
(2)从诗歌的体裁上看,这是一首________,其中必须对仗的是___________
(3)请赏析颈联中的“火”字。
2023-08-10更新 | 115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宁河区芦台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书吴潘二子事

清·顾炎武

苏之吴江有吴炎、潘柽章二子,皆高才。当国变后,年皆二十以上,并弃其诸生,以诗文自豪。既而曰:此不足传也,当成一代史书,继迁、固之后。于是购得《实录》,复旁搜人家所藏文集奏疏,怀纸吮笔,早夜矻矻。其所手书,盈床满箧,而其才足以发之。及数年而有闻,予乃亟与之交。

会湖州庄氏难作。庄名廷鑨,目双盲,不甚通晓古今。以史迁有左丘失明,乃著《国语》之说,奋欲著书。廷鑨招致宾客,日夜编辑为《明书》,书冗杂不足道也。廷鑨死其父胤城流涕曰吾三子皆已析产独仲子死无后吾哀其志当先刻其书而后为之置嗣遂梓行之。慕吴、潘盛名,引以为重,列诸参阅姓名中。

书凡百余帙,颇有忌讳语,本前人诋斥之辞未经删削者。庄氏既巨富,浙人得其书,往往持而恐吓之,得所欲以去。归安令吴之荣者,以赃系狱,遇赦得出。有吏教之买此书,恐吓庄氏。庄氏欲应之,或曰:此而来,尽子财不足以给,不如以一讼绝之。之荣。之荣告诸大吏,大吏右庄氏,不直之荣。之荣入京师,摘忌讳语,密奏之。四大臣大怒,遣官至杭,执庄生之父及其兄廷钺及弟侄等,并列名于书者十八人,皆论死。其刻书鬻书,并知府、推官之不发觉者,亦坐之。发廷鑨之墓,焚其骨,籍没其家产。所杀七十余人,而吴、潘二子与其难。当鞫讯时,或有改辞以求脱者。吴子独慷慨大骂,官不能堪,至拳踢仆地。潘子以有母故,不骂亦不辨。

其平居孝友笃厚,以古人自处,两人同也。予之适越潘子时,余甥徐公肃新状元及第。潘子规余慎,无以甥贵稍贬其节,余谢不敢。二子少余十余岁,予视为畏友,以此也。方庄生作书时,属客延予一至其家。予其人不学,竟去,以是不列名,获免于难。二子所著书若干卷,未脱稿,又假予所蓄书千余卷,尽亡。予不忍二子之好学笃行而不传于后也,故书之。且其人实史才,非庄生者流也。

(注)①矻矻:,勤劳不懈的样子。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而来                         踵:跟随
B.遂之荣                         谢:拒绝
C.予之适越潘子时            过:拜访
D.予其人不学,竟去        薄:接近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继迁、固之后               予人
B.尽子财不足以给            臣闻求木长者
C.两人同也                      以谓受命于人主
D.予视为畏友                  二败三胜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廷鑨死/其父胤城流涕曰/吾三子皆已析产独仲子/死无后/吾哀其志/当先刻其书而后为之置嗣/遂梓行之。
B.廷鑨死其父/胤城流涕曰/吾三子皆已析产/独仲子死无后/吾哀其志当先刻其书/而后为之置嗣/遂梓行之。
C.廷鑨死/其父胤城流涕曰/吾三子皆已析产/独仲子死无后/吾哀其志/当先刻其书/而后为之置嗣/遂梓行之
D.廷鑨死其父/胤城流涕曰/吾三子皆已析产独仲子/死无后/吾哀其志/当先刻其书/而后为之置嗣/遂梓行之。
4.下列四组中,全部属于“庄氏难作”的原因的一组是(     
①复旁搜人家所藏文集奏疏②书凡百余帙,颇有忌讳语③浙人得其书,往往持而恐吓之④摘忌讳语,密奏之⑤四大臣大怒⑥所杀七十余
A.①②⑤B.②④⑤C.①③⑥D.③④⑥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吴炎、潘柽章两个人有才华而又有气节,明亡后他们放弃了科举之路,以写作诗文而自豪自娱。
B.吴炎、潘柽章认为只有写出一代史书才能流传后世,因此参与编辑庄廷鑨的《明书》。
C.潘柽章被捕后没有像吴炎那样慷慨陈词,痛骂不绝,主要是因为担心连累母亲。
D.作者详叙了吴炎、潘柽章两人蒙难的原因和经过,写清朝统治者借“明史”一案对江南文士进行血腥镇压,企图以此来消灭反清意识,文中所说的潘柽章和吴炎便是其中的牺牲者。
6.翻译句子
(1)其刻书鬻书,并知府、推官之不发觉者,亦坐之。
(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2023-06-21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宁河区芦台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5月月考语文试题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