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999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220日,汉语盘点2023”揭晓年度字词,高质量发展分别当选年度国内字、国内词。作为一项新年俗,年度语言文字盘点的民俗特征已趋稳定:社会关注度和公众参与度越来越高,发布仪式和评选流程日趋完善,传承传统与更新表达逐步稳定,扩布范围和覆盖领域日渐扩大。这项新年俗不仅从各个角度为时代作注脚,而且反映了汉语强大的创造力和自我更新能力,同时也在深刻影响着社会语言生活。

新词新语及时反映了新时代的新事物、新现象、新观念、新思维,而其产生,离不开汉语自身所具有的强大创造力和自我更新能力。汉语拥有丰富的词素和多样的构词法,这是新词新语产生的重要内因。例如,建设数字中国,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这些新政策、新科技、新文化的清晰表达,都是汉语常用词语以句法关系为手段复合而成的。

年度新词新语为汉语词库增添了新词形。比如,村超是贵州省榕江县和美乡村足球超级联赛的简称。网友参照英超”“中超等命名习惯,将其称为村超。这是通过缩略与仿拟的方式创造了新词形。

年度新词新语为旧词增添了新义。比如,显眼包原指过于张扬、爱出风头的人,多少带有嫌弃意味,现在则以戏谑方式指称那些个性鲜明、敢于展示自我、能营造欢乐氛围的人或事物。这种意义的转变体现了互联网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并且,显眼包的意义还在变化,除了指人,还可指那些在同类中脱颖而出的事物,比如博物馆里形态生动、富有喜感的馆藏文物。

年度新词新语还为汉语句法增添了新句式。比如,特种兵式旅游指年轻人尝试以最低的经济成本,挑战时间与体力的边界,来换取最丰富的旅游文化体验,其特点是时间短、景点多、花费少、效率高。这样仿拟的结构、夸张的表达,生动而传神,传达出年轻人的活力。这种结构一经产生,就具有很强的造句能力,比如特种兵式开会”“特种兵式午休等,成为社会生活快节奏、高强度的真实写照。

语言对时代文化影响深远。语言学家罗常培在《语言与文化》中说:一时代的客观社会生活,决定了那时代的语言内容;也可以说,语言的内容也足以反映出某一时代社会生活的各方面。社会的现象,由经济生活到全部社会意识,都沉淀在语言里面。

语言与人类社会同步发展,当前流行语迭代增速,正是我们社会充满活力的表现。一方面,年度语言文字盘点反映了丰富的社会语言生活和多元融合的时代文化。比如,多巴胺穿搭走红后,又出现了多巴胺发型”“多巴胺文学”“多巴胺音乐等。从科学术语走向时尚生活、走向社会通用,以多巴胺为代表的热词,打破地域、行业、学科、人群的界限,不断扩大使用范围,意义多元泛化,是当下社会文化多元交融的真实反映。

另一方面,语言不只是映照时代的一面镜子,而且对社会文化的影响日益彰显。从个体来看,网络语言充满活力,促进公众在公共平台上充分交流,产生共同话语体系下的情感共鸣、价值认同,并逐步由网络走进现实。比如,伴随搭子一词的流行,其内涵和外延都有所扩大,带动更多年轻人尝试这种聚散自由”“亲疏有度的新型社交模式。新词新语盘点让人们有机会去接触和了解未知的领域,开阔眼界,突破信息茧房。从语言自身作为文化资源的价值来看,年度语言文字盘点还可以为研究语言国情、制定语言政策、指导语言规划提供客观、充分、多元的语言样本。

(摘编自刘凌《年度语言文字盘点——记录语言与时代的互动》,《光明日报》20231224日)

材料二:

岁末,年度流行语的发布如期而至。发布者不同,流行的测算方式也不同。《咬文嚼字》杂志在对时代价值、社会价值、语言价值进行综合考虑基础上发布了“2023十大流行语。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监测了视频弹幕、网络新闻等不同媒体形式的语言资源,分析的语料规模超过80亿字符。如今的年度流行语更为正向和多元。

年度流行语记录了一年的社会热点和公共记忆,展现了一年来涌现出的新生活方式,更见证着中国的时代发展。

但年度流行语的发布也可能带来代际焦虑。很多词语都诞生和流行于经常网上冲浪的年轻人中,成为他们的专属密码。有人留言:看到今年的流行语,我一是感觉自己可能有点跟不上时代了,二是感觉似乎自己的语言功能有些退化,辞藻变得匮乏。其实不是他跟不上时代,也并非辞藻匮乏,而是本该凝结更多情绪共鸣的年度流行语变成了专属年轻人的狂欢,制造了不同代际间的交流鸿沟,甚至拉远了人和人之间的距离,而这源于流行语自身所包含的矛盾:一边打破壁垒,一边制造壁垒。

年度流行语的发布也让不同身份、年龄、地域的人都可以发声的公共空间被简化为好像只有一种声音、一种生活方式。不同年龄层使用的软件、观赏内容和话语方式不同,过分渲染流行,会让保守、传统的人被认为是不合时宜,也会让那些普通、平凡的生活被遮蔽。一些流行语看似多姿多彩,其实并未成功打开圈层,反而与普通人的生活越来越远。

年度流行语的特点是,既反映人们生活新的变化和新人的诞生,也显示人们强大的语言创新能力,更表达出人们对新生活的渴望。但逐新的过程中,我们也不能忘记——那些传统和平凡的生活,那些工整、精确的汉语表达。我们不必为了追逐流行而改变自己的生活步调,年度流行语只是展现出人生更多丰富的可能,我们所要做的仍是体味复杂的现实,认真过好每一天。

(摘编自霍艳《年度流行语带来的焦虑》,《文艺报》20231222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度语言文字盘点已成为新年俗,既是时代的注脚,又体现了汉语的特点,同时对社会语言生活产生深刻影响。
B.年度新词新语的产生离不开汉语的词素和构词法,它们为汉语增添新词形,为旧词增添新义,为汉语句法增添新句式。
C.在新时代,流行语的迭代速度逐渐增加,也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语言生活日益丰富,文化多元融合。
D.年度流行语的发布有利有弊,既能记录热点和公共记忆,展现新生活方式,见证时代发展,也可能带来种种问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共同话语体系下的情感共鸣、价值认同,促进了公共平台上公众的交流和走进现实,也给网络语言带来了活力。
B.如果年度流行语不被很少上网的中老年人熟知或使用,他们就可能会觉得自己有点儿跟不上时代或者辞藻匮乏。
C.在12月揭晓的“2023十大流行语”中,“振”和“高质量发展”分别当选为2023年度国内字、国内词。
D.年度流行语的发布有助于简化任何人都可以发声的公共空间,实现了只有一种声音、一种生活方式的理想状态。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在展开论证时,列举了大量的年度流行语进行分析,内容详实而有趣味。
B.材料二中“也可能”“甚至”“一些”等词语的运用体现了文章语言的严谨性。
C.材料一引用罗常培的著作《语言与文化》,旨在说明语言对时代文化影响深远。
D.材料二层层递进,采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思路。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年度流行语,二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5.2023年12月15日,哔哩哔哩(以下简称“B站”)与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中国文字博物馆联合发布了2023年度弹幕——“啊?”。“啊?”是指当所见所闻刷新自身认知时,当代年轻人往往会用“啊?”来抒发惊叹,比如看到视频主播展示绝活时、发现宝藏内容时或见证重大科技突破时。据统计,2023年B站用户一共发送“啊?”超1320万次。请结合材料分析“啊?”的流行这一现象。
2024-04-11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长江和黄河虽然同为中华文化的母亲河,都取得了辉煌灿烂的成果,但从夏商周到西晋末,黄河流域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超过长江流域。然而,自东汉末年以来,中国北方多次遭到游牧民族的冲击,历次兵燹带来大规模北人南迁,而相对安定的长江流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优越的自然条件日益凸显。

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皆具水热条件,故成为中华文化的两大源头,而长江流域拥有更丰沛的水热资源。但在原始社会末期至商末这一文明初始阶段的气候条件下,中国先民所能达到的生产力水平更适合开发北方黄河流域。在全新世中期,全球气候变暖,长江、黄河流域较之现在更加温暖湿润。黄河流域森林密布,受低温和干旱的威胁较轻;而气候炎热潮湿的长江流域则经常发生洪涝灾害。

当时的原始农业以木石农具为主,黄河中上游的粟作农业依托肥沃疏松的黄土和黄河及其大小支流的灌溉,通过精耕细作实现了蓬勃发展,各早期文明也借此绵延不绝并逐渐融合;而长江流域则因其红壤的土质较为紧密,水稻种植所需平整土地及引水灌溉的劳动量大、技术要求高,而当时人员、技术所能达到的稻作生产方式又较为粗放,且常受洪水威胁,故其农业产出量不及黄河流域。这种农业生产上的差异在进入青铜时代后仍长期延续,直至铁质农具产生及其后一系列灌溉排水工具的出现、防洪手段和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长江流域的水热优势才逐渐彰显。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一农业生产重心的转变过程中,近 5000 年来的中国气候总体向干冷演变,这导致黄河流域生态系统趋向脆弱,而长江流域则变得更适宜人类居住和农业开发。另外,黄河流域因过度开发而导致水土流失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但总体而言,在当时及此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长江流域铁农具的推广和兴修水利工程的力度仍不及黄河流域,火耕水耨仍是南方水稻耕作的主要方式。直到东汉时期长江流域的水稻生产才摆脱火耕,走上精耕细作的道路,并且部分地区还开始使用牛耕出现了秧苗移栽与双季稻,灌溉农业模式也日臻成熟,这些都为日后长江流域农业生产的腾飞打下基础。

六朝时,长江流域的灌溉与防洪事业进一步发展。如东晋时期的荆江筑堤,南朝的鄱阳湖筑堤建闸等,长江流域的丰富水热资源得到较大程度开发,形成足以与黄河流域相抗衡的重要农业生产区。此外,造船业也取得了突破性发展,长江流域开始展开大规模航运。史载南朝宋孝武帝西巡龙舟翔凤以下,三千四十五艘。舟航之盛,三代二京无比。为方便水路交通,各处运河开始修筑。比如孙吴开凿破冈渎以汇通秦淮与江南运河,使建邺(今南京)成为联络长江与吴会水运的中心城市,商贸迅速兴起。东晋南朝时期,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的天文历法学取得重大突破,东晋虞喜发现岁差现象,稍后,祖冲之将虞喜的岁差学说引入历法(大明历),隋唐因之,对长江流域的农业发展帮助甚大。

唐朝政府极重农田水利工程,将兴修水利提高到了法律层面,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水利管理机构,长江流域也随之开辟出了大量良田。尤其是安史之乱过后,长江中下游的淮南道和江南道成为长安朝廷的财赋供应基地,其水利事业蓬勃发展,农业生产随之日盛。中唐时期权德舆指出:江、淮田一善熟,则旁资数道,故天下大计,仰于东南。唐代后期,江东人民还从长期水田耕作的实践出发,改进笨重的直辕犁为曲辕犁,明显降低了犁的受力点,既减轻了扶犁农户的体力消耗,又充分有效地利用了畜力,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中国旧式步犁至此发展成熟,完全定型化。曲辕犁沿用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除此之外,唐朝江南地区还出现了稻麦复种制、茶林间作与鱼草轮作之法,这不仅令长江流域丰富的水热资源得到了更充分的利用,而且还有利于保持生态的平衡,江南水稻区的农业生产蒸蒸日上。

宋朝时,江南的水田耕作工具已较为配套,起秧、碎土、稻谷扬净等都有专门工具,复种(双季稻和稻麦两熟)技术也较为成熟,加之当时圩田盛行于江南,每一圩方数十里,如大城,中有河渠,外有门闸。旱则开闸引江水之利,潦则闭闸拒江水之害。旱涝不及,为农美利。唐末引自越南的较为耐旱的占城稻此时也在江南普遍种植,江南水稻产量得到了极大提高,故南宋中期以来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广为流传。

综上所述,春秋以迄宋代,随着技术的进步,自然条件更为优厚的长江流域在农业生产方面逐步赶超了黄河流域,成为中国的粮食财富供应基地。

(摘编自冯天瑜、马志亮、丁援《长江文明:中国经济文化重心南移的外因与内因》,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青铜时代后,长江流域水热资源优势逐渐彰显,很快形成了能与黄河流域相抗衡的重要农业生产区。
B.各路运河的修筑带动了六朝造船业的突破性发展以及长江流域大规模航运的开展,推动了商贸的迅速兴起,
C.在天文历法方面,引入祖冲之、虞喜岁差学说的大明历,对长江流域的农业发展帮助很大。
D.引入外来的占城稻,极大促进了江南水稻产量的提高,使江南成为南宋中期以来的粮食基地。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第三段的内容可以看出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是因为受到了气候逐渐干冷、干旱的影响。
B.从六朝和唐代的历史来看,长江流域经济文化的长足发展离不开国家和政府层面的组织建设。
C.安史之乱后淮南道和江南道农业生产的大发展与法律保障下水利管理机构的建立不无关系。
D.唐朝江南地区的一系列耕作方法给了我们启示:人类可以在不破坏自然的前提下利用自然为农业生产服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不属于经济文化重心逐渐由黄河流域移至长江流域原因的一项是(     
A.东汉末年以来,中国北方多次遭到游牧民族的冲击,南方相对安定。
B.长江流域的红壤土质紧密,而黄河流域的黄土土质疏松。
C.随着生产力发展,长江流域更丰富的水热资源优势得以发挥。
D.长江流域生产力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逐渐超越了黄河流域。
4.衡量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生产工具,下面表格空缺处内容填充不正确的一项是(     
表格名称:①     
时间原始社会末期至商末青铜时代后期至东汉前期唐代后期宋朝
工具/特点木石农具②      曲辕犁④      
领先地域黄河流域③      长江流域长江流域
A.①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生产工具发展情况对照表
B.②青铜农具
C.③黄河流域
D.④水田耕作工具种类多样且较为配套
5.请梳理长江流域水稻耕作、种植方式的发展脉络。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拓展并聚焦现实题材、发力主题创作以及书写中国式童年,是新时代儿童文学最突出的特点。

作家们敏锐地寻找到孩子精神成长与更广阔的社会生活、宇宙万物之间的关联点,把过去很少涉猎的题材大范围地进行文学转化,蓄积了更多滋养孩子们心灵成长的养料。这些题材从时代楷模、革命历史到乡村振兴、生态保护,再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几乎无所不包。它们把深情的目光特别地投向那些有名和无名的英雄。新中国成立以来闪亮的先锋人物(中华先锋人物故事汇系列丛书)、抗日战争中普通中国人的家国情怀(史雷《将军胡同》)、青藏高原风雪弥漫中的边防战士(曾有情《金珠玛米小扎西》)、大兴安岭深处鄂温克族农民的驯鹿营地(格日勒其木格·黑鹤《驯鹿六季》)、海南岛热带雨林里人与动物的传奇(邓西《秘境回声》)……这些生动故事,为孩子们带来丰盛的精神食粮。

儿童文学从人们传统印象中的小儿科转向时代的重大题材和厚重主题,这种转变有着深层次的原因和逻辑。从儿童文学自身的成长轨迹来看,21世纪之初,题材主要集中于校园生活和家庭生活,尚不足以涵盖不同地域孩子们多姿多彩的生活经验,难以满足和支撑起千千万万小读者多元的阅读期待。从所处的时代方位来看,新时代赋予儿童文学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无论是在引导少年儿童树立理想信念上,还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弘扬上,都需要从丰厚、生动、鲜活的题材中激发文学的感召力,使之在更高层次上实现教育功能。从国际参照系来看,新时代中国儿童文学创作已经达至被世界读者看到并认可的水准,儿童文学进一步走出去,实现更有效的国际传播,也急需更多具有中国风格、中国风范的童年好故事。

另外,正因为从熟悉的生活入手更容易写出好作品,新时代儿童文学出版更注重写作者的亲历性。在约请专业儿童文学作家通过采风完成创作之外,出版社也在寻找对生活有亲身经历的文学名家,跨界写作因而成为热潮。很多作品都是作者对自身童年往事的回望,有着清晰可辨的自传体性质。

(摘编自李东华《新时代儿童文学——扎根现实眺望未来》)

材料二:

这些年来,散文创作出现了不少伪厚重的作品。它们的一个特点是篇幅长,絮絮叨叨,字数几乎没有上限。有些作者为了追求大散文的效果,把几个甚至十几个关系不大的短篇小品合在一起,给每个短篇冠以小标题,如法炮制而成的长文形散神也散,给读者留下了不好的阅读体验。

与失控的篇幅相伴的是不及物的高谈阔论。在文化散文热潮中,搭车蹭饭东施效颦者不在少数。有些散文作家或者热衷于言说遥远的历史,或者一味地展示神秘、浪漫的地域性或民族性文化。有历史关怀、描写多样的地域文化和民俗风情本无可厚非,问题是这类散文在立意上大多虚张声势,抒情上则矫揉造作,议论上不过是生硬的说教。在煽情、说教无以为继的时候,则往往以繁复的史料或冗长的考据代之,看似琳琅满目,实则臃肿不堪。这样的散文不是厚重而是笨重,它们失去了散文本应有的轻盈和灵动,也离文学美越来越远,不仅不能怡情悦性,反会给读者添堵

而作家如果有丰富的学养、深刻的见识和灵活的笔触,其创作的长篇散文当然能打动人心,但短小的散文同样也可以产生厚重的气象。鲁迅的小品杂文往往微中见著、以小寓大,篇幅短小并不影响其博大精深、汪洋恣肆。正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里说人情

好的散文作品,是作家通过自己的观察和体验,奉上一份沉甸甸的时代见证词。作家如果与时代声息相通,就拥有了最熟悉的题材,即使从身边琐事写起,也能通向广阔的社会人生。即便所写的是凡人凡事,也可让人感到震撼和敬畏,厚重感自然也会随之而来。文学评论家王尧认为,日常生活是时代的肌理,时代精神在日常生活中生长。确如其言,要想时代关怀不落空,有效的办法莫过于散文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感受俗世众生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如此方能看清时代的面容、倾听时代的呼吸。日常虽然简单、平凡,却是所有宏大和厚重的起点,也是其基本的组成要素,正是它们的叠加和联动,最终构筑出时代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如汪曾祺的散文,或忆旧怀人,或谈吃论喝,或絮语家常,或记风土人情,看似琐屑,实则灵动舒展、情真意切,几乎记录了一个时代的诗意和美,不可谓不厚重。

文如其人,所有的文学创作都需要有个人的气度和温度。从人到文,诗歌的格律、节奏,小说、戏剧虚构的人物和故事,都影响着作者个人面貌和性情的呈现。相反,散文以写实求真为能事,形式自由,也撤去了虚构的帷幕,因此散文中的个人和自我比诗歌更为亲切自由,比小说更为直接明快,特别是现代白话散文在这方面表现得更为明显。相对于其他文类,散文是一种更具私人化、个性化的写作。而个性与共性是相互成全的,具有个人精神印迹的散文,往往能深刻地传递出人类共有的厚重情感。以此观之,一篇散文作品要达到厚重的境界,作者必须深入地解剖自我,在思考和表述中张扬个人的气质和胸襟,展示个人的人格与智慧,如此方可思接千载,视通古今,成就万千气象。

(摘编自王炳中《厚重散文的品相与质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指出,找到恰当的关联点,拓展儿童文学的题材,就能实现儿童的精神成长。这种做法符合时代的发展需求。
B.材料一认为,新时代的中国儿童文学若要被世界读者认可,急需创作出更多具有中国风格、中国风范的童年好故事。
C.材料二中的伪“厚重”作品常常篇幅失控、搭车蹭饭,且往往伴随“不及物”的高谈阔论,缺少散文的灵动和美感。
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强调,文学创作在题材方面要关注时代、要结合现实生活,从而实现文学作品的教育和教化功能。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散文“厚重”与否不以篇幅为据,它应是既有一个独特的“我”,又要与时代声息相通。
B.言说历史、展示地域文化的散文只有立意深切、感情真挚、说理自然,才可能是“厚重”的。
C.日常蕴含着时代精神,所以作家反映时代的丰富性、复杂性就要以日常为主要写作题材。
D.散文是写实求真、形式自由的,所以它比诗歌和小说等文体更容易展现自我、表现“个性”。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第二段以例证法论证了聚焦现实题材、发力主题创作以及书写“中国式童年”等新时代儿童文学最突出的特点。
B.材料二第三段用鲁迅的小品杂文,只是为了论证要写出“厚重”的散文需要有丰富的学养、深刻的见识和灵活的笔触。
C.材料一第三段从读者、时代、世界三个层面分析论证,把事物放在广阔的背景中去观察,深化了理性思考,逻辑严密。
D.材料二第四段先提出分论点,接着以事理逻辑、名家言论论证观点,最后用汪曾祺的散文作为材料支撑,说服力极强。
4.材料二第二段“搭车蹭饭”和“东施效颦”两词联用,请简析其表达效果。
5.请分别简要分析两则材料的论证思路。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感梅忆王久立【注】

晁冲之

王子已仙去,梅花空自新。

江山余此物,海岱失斯人。

宾客他乡老,园林几度春。

城南载酒地,生死一沾巾。

【注】王久立,作者友人。王氏卜居京城之南,其园以梅花驰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开篇直言朋友的离世,表达内心的痛苦,也流露对朋友的悼念之情。
B.颔联紧承上联,在“江山”“海岱”阔大的空间背景衬托下,情感更加深挚。
C.“宾客”是作者自指,至此诗人由悼念友人而转入到对自身命运的喟叹。
D.诗人在尾联才点明和友人的共游之地,使读者对诗歌内涵有更深的理解。
2.有人认为本诗“梅花空自新”一句与杜甫《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两句中的“空”和“自”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作品加以分析。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孙子曰:“上兵伐谋。”又曰:“士卒熟练。”又曰:“亲而离之。”

(选自《孙子兵法》有删改)

材料二:

李抱真,字太元,抱玉从弟也,沈虑而断。仆固怀恩反于汾州,陷焉,挺身归京师。代宗以怀恩倚回,所将朔方兵精,忧之,召抱真问状,因奏曰:“郭子仪尝领朔方军,人多之。怀恩欺其下曰:‘子仪为鱼朝恩所杀。’今起而用,是伐其谋,兵可不战解也。”既而怀恩败,奔遁,如抱真策。迁陈郑泽潞节度留后。既谢,因言:“百姓劳逸在牧守,愿得一州以自试。”更授泽州刺史,兼怀泽潞观察留后。徙怀州,仍为怀泽潞观察留后,凡八年。抱真密揣山东有变,上党且当兵冲。是时,乘战伐后,赋重人困,无以养军士。乃籍户三丁择一,蠲其徭租,给弓矢,令闲月得习射,岁终大校,亲按籍第能否赏责。比三年,皆为精兵,举所部得成卒二万,既不廪于官,而府库实。抱真缮甲淬兵,遂雄山东,天下称招义军步兵冠诸军。德宗嗣位。初,田悦反,围邢及临洺。诏抱真与河东马燧策兵救之,斩其将杨朝光,遂解临洺、邢之围。复与悦战洹水,走之。进围魏,悦战城下,大败。会朱滔、王武俊反,救悦,抱真退保魏。于时,李希烈陷汴,李纳反郓,李怀光相次反河中,抱真独以数州孑然横绝溃叛中,离沮其奸,为群盗所惮。兴元初,检校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朱滔悉幽蓟兵与回纥围贝州。希烈既窃名号,则欲臣制诸叛,众稍离。天子下罪己诏,并赦群盗。抱真乃遣客贾林以大义说武俊,使人从击滔。武俊许诺,而内犹豫。抱真自造其壁,曰:“仆今日此举,系天下安危。仆死不还,领军事以听朝命,亦唯子;奋励士马,东向雪仆之耻,亦唯子。”又曰:“希烈窃帝号,滔攻贝州,此其志皆欲自于天下。足下既不能与竞长雄,舍九叶天子而臣反虏乎?且诏书罪己,禹、汤之心也。方上暴露播越,公能自安乎?”因持武俊,涕下交颐,武俊亦感泣,左右皆泣。武俊感之不疑,待之益恭,指心誓天曰:“此身已许公死敌矣!”约为昆弟而别。旦日合战,大破滔经城。进检校司空。抱真喜士,闻世贤者,必欲与之游。虽小善皆卑辞厚币数千里邀致之至与语无可采者渐退之。晚年好方士,贞元十年因饵丹卒,时年六十二。

(节选自《十七史百将传·卷十》有删改)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虽小善A皆卑B辞厚币C数千里D邀致之E至与语F无可G采者H渐退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熟练,意为勤于练习,与现代汉语所说的“熟练”意思不同。
B.德,意为感恩戴德,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必积其德义”的“德”意思不同。
C.牧守,州郡长官,州官称牧,郡官称守,意为守护治理某地的地方官。
D.肆,意为延伸、扩张,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又欲肆其西封”的“肆”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抱真亲自征兵训练,不到三年,缮甲淬兵,称雄于山东,练成了二万“冠诸军”的精兵。
B.李抱真大败田悦后,又独自以数州之力抗拒李希烈、李纳、李怀光的反叛,被众贼忌惮。
C.李抱真亲自造访王武俊的军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以坦诚打动了他,共破反贼。
D.李抱真听闻当世有才之人,就一定要与他交往,晚年却迷信方士,最后因服用丹药而死。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时,乘战伐后,赋重人困,无以养军士。
(2)希烈既窃名号,则欲臣制诸叛,众稍离。
5.李抱真的哪些事迹体现了材料一的观点?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城(节选)

余华

在溪镇有一个人,他的财产在万亩荡。那是一千多亩肥沃的田地,河的支流犹如繁茂的树根爬满了他的土地,稻谷和麦子、玉米和番薯、棉花和油菜花、芦苇和竹子,还有青草和树木,在他的土地上日出和日落似的此起彼伏,一年四季从不间断,三百六十五天都在欣欣向荣。他开设的木器社遐迩闻名,生产的木器林林总总,床桌椅凳衣橱箱匣条案木盆马桶遍布方圆百里人家,还有迎亲的花轿和出殡的棺材,在唢呐队和坐班戏的吹奏鼓乐里跃然而出。

溪镇通往沈店的陆路上和水路上,没有人不知道这个名叫林祥福的人,他们都说他是一个大富户。可是有关他的身世来历,却没有人知道。他的外乡口音里有着浓重的北方腔调,这是他身世的唯一线索,人们由此断定他是由北向南来到溪镇。很多人认为他是十七年前的那场雪冻时来到的,当时他怀抱不满周岁的女儿经常在雪中出现,挨家挨户乞讨奶水。他的样子很像是一头笨拙的熊,在冰天雪地里不知所措。

那时候的溪镇,那些哺乳中的女人几乎都见过林祥福,这些当时还年轻的女人有一个共同的回忆:总是在自己的孩子啼哭之时,他来敲门了。她们还记得他当初敲门的情景,仿佛他是在用指甲敲门,轻微响了一声后,就会停顿片刻,然后才是轻微的另一声。她们还能够清晰回忆起这个神态疲惫的男人是如何走进门来的,她们说他的右手总是伸在前面,在张开的手掌上放着一文铜钱。他的一双欲哭无泪的眼睛令人难忘,他总是声音沙哑地说:

“可怜可怜我的女儿,给她几口奶水。”

他的嘴唇因为干裂像是翻起的土豆皮,而他伸出的手冻裂以后布满了一条一条暗红的伤痕。他站在他们屋中的时候一动不动,木讷的表情仿佛他远离人间。如果有人递过去一碗热水,他似乎才回到人间,感激的神色从他眼中流露出来。当有人询问他来自何方时,他立刻变得神态迟疑,嘴里轻轻说出“沈店”这两个字。那是溪镇以北六十里路的另一个城镇,那里是水路交通枢纽,那里的繁华胜过溪镇。

他们很难相信他的话,他的口音让他们觉得他来自更为遥远的北方。他不愿意吐露自己从何而来,也不愿意说出自己的身世。与男人们不同,溪镇的女人关心的是婴儿的母亲,当她们询问起孩子的母亲时,他的脸上便会出现茫然的神情,就像是雪冻时的溪镇景色,他的嘴唇合到一起以后再也不会分开,仿佛她们没有问过这样的问题。

这就是林祥福留给他们的最初印象,一个身上披戴雪花,头发和胡子遮住脸庞的男人,有着垂柳似的谦卑和田地般的沉默寡言。

有一个人知道他不是在那场雪冻时来到的,这个人确信林祥福是在更早之前的龙卷风后出现在溪镇的。这个人叫陈永良,那时候他在溪镇的西山金矿上当工头,他记得龙卷风过去后的那个早晨,在凄凉的街道上走来这个外乡人,当时陈永良正朝着西山的方向走去,他要去看看龙卷风过后金矿的损坏情况。他是从自己失去屋顶的家中走出来的,然后他看到整个溪镇没有屋顶了;可能是街道的狭窄和房屋的密集,溪镇的树木部分得以幸存下来,饱受摧残之后它们东倒西歪,可是树木都失去了树叶,树叶在龙卷风里追逐溪镇的瓦片飞走了,溪镇被剃度了似的成为一个秃顶的城镇。

林祥福就是在这个时候走进溪镇的,他迎着日出的光芒走来,双眼眯缝怀抱一个婴儿,与陈永良迎面而过。当时的林祥福给陈永良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的脸上没有那种灾难之后的沮丧表情,反而洋溢着欣慰之色。当陈永良走近了,他站住脚,用浓重的北方口音问:

“这里是文城吗?”

这是陈永良从未听说过的一个地名,他摇摇头说:“这里是溪镇。”

然后陈永良看见了一双婴儿的眼睛。这个外乡男人的表情若有所思,嘴里重复着“溪镇”时,陈永良看见了他怀抱里的女儿,一双乌黑发亮的眼睛惊奇地看着周围的一切,她的嘴唇紧紧咬合在一起,似乎只有这样使劲,她才能和父亲在一起。

林祥福留给陈永良的背影是一个庞大的包袱。这是在北方吱哑作响的织布机上织出来的白色粗布,不是南方印上蓝色图案的细布包袱,白色粗布裹起来的包已经泛黄,而且上面满是污渍。这样庞大的包袱是陈永良从未见过的,在这个北方人魁梧的身后左右摇晃,他仿佛把一个家装在了里面。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林祥福的财富在溪镇是无人能比的,主要来自农业和手工业收入,可见其是一个精于算计的人。
B.林祥福操着明显的北方口音,却对别人说自己来自沈店,其目的是为了打消别人对他的好奇心。
C.当溪镇的女人们问起孩子的母亲时,林祥福对她们的问题置之不理,原因在于他不知道怎么回答。
D.多数溪镇人和陈永良在回忆林祥福初到溪镇时,都与天灾联系起来,说明了溪镇人普遍较为迷信。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用白描的手法描写出财产的丰足,然后再交代出财产的主人,起到了先声夺人的表达效果。
B.选文“像是一头笨拙的熊”的描写,使用了比喻,刻画出林祥福初到溪镇时的孤独与无助的形象。
C.陈永良对林祥福怀中婴儿的感觉,与林祥福为女儿讨要奶水的情节相照应,表现父女间相依为命。
D.“一文钱”“包袱”“织布机”等具有时代特色的物象,暗示故事背景,有利于读者对情节的理解。
3.选文擅长以细节刻画人物形象。请以林祥福为例,简要分析细节描写对人物形象刻画的作用。
4.在讲述林祥福初来溪镇的故事时,作者选取了溪镇多数人和陈永良的不同角度,这样安排有怎样的效果?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
2024-04-09更新 | 18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黄山市/宣城市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在一般人看,美是物所固有的。有些人物生来就美,有些人物生来就丑。比如称赞一个美人,你说她像一朵鲜花,像一颗明星,像一只轻燕,你决不说她像一个布袋,像一头犀牛或是像一只癞蛤蟆。这就分明承认鲜花、明星和轻燕一类事物原来是美的,布袋、犀牛和癞蛤蟆一类事物原来是丑的。说美人是美的,也犹如说她是高是矮是肥是瘦一样,她的高矮肥瘦是她从娘胎带来的,她的美也是如此,和你看者无关。这种见解并不限于一般人,许多哲学家和科学家也是如此想。所以他们费许多心力去实验最美的颜色是红色还是蓝色,最美的形体是曲线还是直线,最美的音调是G调还是F调。

但是这种普遍的见解显然有很大的难点,如果美本来是物的属性,则凡是长眼睛的人们应该都可以看到,应该都承认它美,好比一个人的高矮,有尺可量,是高大家就要都说高,是矮大家就要都说矮。但是美的估定就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假如你说一个人美,我说她不美,你用什么方法可以说服我呢?有些人欢喜辛稼轩而讨厌温飞卿,有些人欢喜温飞卿而讨厌辛稼轩,这究竟谁是谁非呢?同是一个对象,有人说美,有人说丑,从此可知美本在物之说有些不妥了。

因此,有一派哲学家说美是心的产品。美如何是心的产品,他们的说法却不一致。康德以为美感判断是主观的而却有普遍性,因为人心的构造彼此相同。黑格尔以为美是在个别事物上见出概念或理想。比如你觉得峨眉山美,是由于它表现“庄严”“厚重”的概念。你觉得《孔雀东南飞》美,是由于它表现“爱”与“孝”两种理想的冲突。托尔斯泰以为美的事物都含有宗教和道德的教训。此外还有许多其他的说法。说法既不一致,就只有都是错误的可能而没有都是不错的可能,好比一个数学题生出许多不同的答数一样。大约哲学家们都犯过信理智的毛病,艺术的欣赏大半是情感的而不是理智的。在觉得一件事物美时,我们纯凭直觉,并不是在下判断,如康德所说的;也不是从个别事物中见出普遍原理,如黑格尔、托尔斯泰一般人所说的;因为这些都是科学的或实用的活动,而美感并不是科学的或实用的活动。还不仅此,美虽不完全在物却亦非与物无关,你看到峨眉山才觉得庄严、厚重,看到一个小土墩却不能觉得庄严、厚重。从此可知,物须先有使人觉得美的可能性,人不能完全凭心灵创造出美来。

依我们看,美不完全在外物,也不完全在人心,它是心物婚媾后所产生的婴儿。美感起于形象的直觉。形象属物而却不完全属于物,因为无我即无由见出形象;直觉属我却又不完全属于我,因为无物则直觉无从活动。美之中要有人情也要有物理,二者缺一都不能见出美。再拿欣赏古松的例子来说,松的苍翠劲直是物理,松的清风亮节是人情。从“我”的方面说,古松的形象并非天生自在的,同是一棵古松,千万人所见到的形象就有千万不同,所以每个形象都是每个人凭着人情创造出来的,每个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象就是每个人所创造的艺术品,它有艺术品通常所具的个性,它能表现各个人的性分和情趣。从“物”的方面说,创造都要有创造者和所创造物,所创造物并非从无中生有,也要有若干材料,这材料也要有创造成美的可能性。所以松的形象这一个艺术品的成功,一半是我的贡献,一半是松的贡献。

(摘编自朱光潜《“情人眼底出西施”——美与自然》)

材料二:

文学没有画面限制,可以描述更大更多的东西。壮丽山川、巍峨宫殿、辽阔土地、万千生民,都可置于笔下,汉赋正是这样。尽管是那样堆砌、重复、拙笨、呆板,但是江山的宏伟、城市的繁盛、商业的发达、物产的丰饶、宫殿的巍峨、服饰的奢侈、鸟兽的奇异、人物的气派、狩猎的惊险、歌舞的欢快……在赋中无不刻意描写,着意夸扬。它们所力图展示的,不仍然是这样一个繁荣富强、充满活力、自信和对现实具有浓厚兴趣、关注和爱好的世界图景么?尽管呆板堆砌,但它在描述领域、范围、对象的广度上,却确乎为后代文艺所再未达到。它表明中华民族进入发达的文明社会后,对世界的直接征服和胜利,这种胜利使史学和艺术也不断要求全面地肯定、歌颂和玩味自己存在的自然环境、山岳江川、宫殿房屋、百土百物以至各种动物对象。所有这些对象都作为人的生活的直接或间接的对象化存在于艺术中。人这时不是在其自身的精神世界中,而完全溶化在外在生活和环境世界中,在这种琳琅满目的对象化的世界中。汉代文艺尽管粗重拙笨,却如此之心胸开阔、气派雄沉,其根本道理就在这里。汉赋也应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才能正确估计它作为一代文学正宗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摘编自李泽厚《琳琅满目的世界》)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正是因为美的估定本来就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所以“美本在物”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B.《孔雀东南飞》表现了“爱”与“孝”两种理想的冲突,因而黑格尔认为它是美的。
C.对同一棵古松,每个人见到的形象不相同,创造出的不同形象表现了不同性分和情趣。
D.汉赋描述更大更多的东西,没有画面限制,用写实手法表现琳琅满目的对象化世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一般人看来,美是物所固有的,比如鲜花一类事物是美的,而犀牛和癞蛤蟆之类原来是丑的。
B.美并非是无中生有的,美的“物”也需要有创造成美的可能性,否则单凭心灵无法创造出美。
C.汉赋在描述领域、范围、对象的广度上达到创作巅峰,使史学和艺术对对象的要求更加全面。
D.在创作中,人完全溶化在外在生活和环境世界中,因此汉代文艺显示出开阔心胸和雄沉气派。
3.下列关于汉赋及其创作相关的论述与材料二观点最相近的一项是(       
A.《汉书·严助传》“武帝兼好此数人者,亦在其文学辞赋……内朝所用之侍从则尽贵辞赋。”
B.汉代刘歆《西京杂记》“合綦组以成文,列锦绣而为质。”
C.西晋挚虞《文章流别论》“逸词过壮,则与事相违;丽靡过美,则与情相悖。”
D.《北史·魏收传》“会须作赋,始成大才士。”
4.结合材料一,下列各项中论点与论据不相符的一项是(       
选项论点论据
A康德:美感判断是主观的而却有普遍性“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切景语皆情语,花之落泪、鸟之惊心皆是作者一念而起。
B黑格尔:美是个别事物中见出概念和理想古因“柳”与“留”谐音,可以表示挽留之意,故离别常赠柳以示难分难离、恋恋不舍之心意。
C托尔斯泰:美的事物都含有宗教和道德的教训南宋文人安子顺曾说,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
D朱光潜:美是心物婚媾后所产生的婴儿“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山水不仅为人们提供了生存空间,也为中国文化提供了精神坐标。
A.AB.BC.CD.D
5.互联网时代,网络文学同质化、低俗化的问题一直为人诟病。假如你是一位网络小说作家,请结合两则材料的内容,谈谈你会如何在网络小说创作中展现文学之“美”。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湘江道中

李含章

打桨湘南路,疏帆挂雨轻。

青山如旧识,华发是新生。

苦竹深藏寺,春潮半入城。

行人正愁绝,怕听鹧鸪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联以“打桨”“帆挂雨”等词句照应题目,点明诗人的出行方式。
B.诗人将所遇青山比作相识多年的故友,暗示着自己漂泊江湖的生活遭际,
C.诗人感慨自己华发初生,这与苏轼的“早生华发”—语有异曲同工之处。
D.诗歌颈联运用以动衬静来描摹苦竹藏寺、春潮入城等景象,极富画面感。
2.本诗尾联与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都运用了“鹧鸪”这一意象,但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2024-04-07更新 | 11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名校联盟高三下学期开年考试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徽庙过河数日,宣谕曰:“我梦四日并出,此中原争立之众。不知中原之民尚肯推戴康王否?”臣曰:“本朝德泽在民,至深至厚。今虽暂立异姓,终必思宋,幸宽圣念。”又曰:“我梦想不妄,第记此梦”,出御衣衣衬一领,拆领,写字于领中,曰:“可便即真,来救父母。”并押计九字,负缝如故,付臣。徽庙圣训曰:“如见上奏,有可清中原之谋,急举行之,无以予为念,且保守宗庙,洗雪积愤。”又宣谕曰:“艺祖有约,藏于太庙,誓不诛大臣、用宦官,违者不祥。故七圣相袭,未尝辙。每念靖康中,诛罚为甚,今日之祸,虽不止此,要知而戒焉。”徽庙又令奏上云:“恐吾宗之德未泯士众推戴时宜速应天顺民保守取自家宗庙。若不协顺,记得光武未立事否?”

(节选自《北符见闻录》)

材料二:

昔少康复立而祀夏,宣王复立而继周,光武复立而兴汉,晋元帝正位于建邺,唐肃宗即位于灵武;宋传九世而徽、钦陷于金,高宗缵图于南京。六君者,史皆称为中兴,而有异同焉。高宗恭俭仁厚,以之继体守文则有余,以之拨乱反正则非其才也。况时危势逼,兵弱财匮,而事之难处又有甚于数君者乎?君子于此,盖亦有悯高宗之心,而重伤其所遭之不幸也。然当其初立,因四方勤王之师,内相李纲,外任宗泽,天下之事宜无不可为者。顾乃播迁穷僻,重以群盗之乱,权宜立国,确乎艰哉!其始惑于汪、黄,其终制于奸桧,恬堕猥懦,坐失事机。甚而赵鼎、张浚相继窜斥,岳飞父子竟死于大功成之秋。一时有志之士,为之扼腕切齿。帝方偷安忍耻,匿怨忘亲,卒不免于来世之诮,悲夫!

(节选自《宋史·高宗纪》)

【注】①康王:指宋徽宗之子赵构。在金兵北掳徽钦二宗后,赵构即位为宋高宗,改元建炎,成为南宋第一位皇帝。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恐吾宗之德A未泯B士众C推戴D时E宜速应天F顺民G保守H取自家宗庙。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庙,帝王祭祀祖先的庙。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入于太庙”的“太庙”意思相同。
B.易,意思是“改变、变换”,与现代汉语成语“移风易俗”中的“易”意思相同。
C.守文,本指遵循文王法度,文中指遵循先王法度;也可指墨守旧说或者恪守成规。
D.垂,意思是“接近”,与《谏太宗十思疏》中“鸣琴垂拱”的“垂”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过河数天后,微庙梦见四个太阳一起升起,他觉得这代表中原争夺帝位的人很多,因此对中原百姓是否愿意拥戴康王感到忧虑。
B.微庙希望康王将来如能扫滑中原,一定要赶紧行动,洗雪耻辱;他认为今日之祸皆因于靖康年间诛罚太重,于是要康王引以为戒。
C.高宗中兴之初,虽然时局危险、兵力虚弱、财政匮乏,但是借助四方勤王的军队和朝廷内外的贤臣,天下之事还是大有可为的。
D.高宗先后被奸臣迷惑和掣肘,贬谪和杀害忠良之臣,以致坐失良机,自己却又苟且偷安、忍受耻辱,最终难以逃脱后人的讥诮。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本朝德泽在民,至深至厚。今虽暂立异姓,终必思宋;幸宽圣念。
(2)顾乃播迁穷僻,重以群盗之乱,权宜立国,确乎艰哉!
5.徽庙对于康王有哪些期望?结果如何?请简要分析。
2024-04-07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名校联盟高三下学期开年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昆明的骨骼

胡性能

云贵高原,山中的平地被称为坝子,而昆明就落户在云南面积第二大的坝子里。高山之坝,群山共同抬起的山中平地,土地肥沃,是离天空最近的粮仓。这个坝子河道纵横,像浓缩版的江南水乡。除了穿城而过的盘龙江外,还有二十多条河流带着从天空接纳的雨水,注入滇池,形成大自然吐故纳新的生态系统。潘家湾、董家湾、螺蛳湾,从这座城市留下的一些地名中,隐约还能看到滇池曾经留下过的水痕迹。

可以说,千百年来,至柔之水浸孕了昆明的每一个角落,也塑造着在这块土地上人们的性格。再加上一年中绝大多数时间这座城市阳光灿烂,气温宜人,昆明人的性格也因此多了几分温润和柔情。但这只是昆明人性格容易被人注意到的一面。其实,昆明人也因为长久生活在阳光下,就会有不堪阴霾长久笼罩产生的愤懑、决绝与反抗。每年的夏末秋初,昆明会有一个延续二三十天的雨季,那时的昆明人会因秋雨的缠绵变得沉默和若有所思。他们渴望雨季过去,期盼久违的阳光再次君临。

所以,真正了解昆明的人会发现,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虽然包容、隐忍,但他们绝不是软弱和退缩,他们只是骨头深裹在肉里,不到万不得已,你触摸不到它的硬度。可当有人触及到昆明人的原则和底线,一向柔软的他们也会变得坚强起来,并且不妥协、不畏惧,成为令人意外的孤勇者。

元末明初,朱元璋派沐英率领明军入滇。平定云南之后,留下来主政的沐英,常在河道中清洗自己的战马,这条河便被昆明人称为洗马河。翠湖以西,洗马河以北,是一片宽阔肥沃的土地。戎马一生的沐英,仿效西汉大将周亚夫屯兵种柳,在这块土地上设置兵营,操练部队,人们称之为柳营,开启了昆明讲武练兵的历史。柳营初试马,虎帐夜谈兵。祖先已然远去,昆明人继承了先辈强悍的基因,血管里回荡着马蹄的声音,性格中有着不为人知的铁血一面。

一个人,只有柔软的肉身是支撑不起来的,它还需要坚硬的骨骼。小到一个地区,大到一个国家也是如此。光绪二十五年,清政府因甲午海战失败,决心重整军备,云南便于过去柳营的所在地,成立了陆军武备学堂。八年后,为轮训在职军官,清政府要求各省应于省垣设立讲武堂一处,时任云南总督的锡良,便将武备学堂改办为云南陆军讲武堂。那个时候,包括创办者本身,都没有意识到,这座建于翠湖西岸的讲武堂,会在未来深深介入中国的历史,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命运的走向。

今天来昆明观光的人,只要到了翠湖,云南陆军讲武堂是个绕不开的去处。黄颜色的墙体、石砌的墙角、木质的楼梯与楼板,中西合璧的建筑样式,置身其间,你会隐约听到回荡着的兵戈之声。如今的讲武堂旧址虽然在四周高耸的现代建筑中显得低矮,但这座云南最大的走马转角楼仍旧透出一股不凡的气息,它是昆明这座城市在精神上的地标建筑,它的历史,它创造的功绩,曾让二十世纪的云南容光焕发。

……

四十年前我到昆明读书,安顿好后的第二天,立即去了翠湖边的讲武堂。那是深秋季节,我来到外祖父五十年前读书的讲武堂,站在游人稀少的院中空地,我想象他当初在这儿就读时住的房间,想象他们当时的操练,想象无数热血男儿青春与热血激荡的场面。外祖父告诉我,当时教他们刺枪术的,是来自山西的教官,功夫了得。外祖父也许是得到了他的真传,因此在谈到与敌人拼刺刀时的体验,这个讲武堂的学员说得云淡风轻。

抗战期间,以讲武堂毕业生为骨干的滇军转战山东、江苏、湖北等近十个省区,参加了包括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在内的二十来次重大战役,死伤无数。听听滇军六十军的军歌吧:我们来自云南起义伟大的地方,走过了崇山峻岭,开到了抗敌的战场。兄弟们,用血肉争民族的解放,发扬我们护国靖国的荣光……

离昆明百里之遥的云南江川烈士陵园内,有一座墓,其碑文上刻有抗日英烈陆军上将唐淮源之墓字样。这是一个曾就读于云南陆军讲武堂的抗日名将,曾与朱德为同学,参加过讲武堂存续期间的一切战争。抗战开始后的1938年秋天,作为军长的唐淮源率第三军进入山西中条山。第二年,他的母亲在离昆明百里之遥的云南江川病逝,回家为母亲奔丧的唐淮源重返部队时说:吾向以老母在,故有所虑,今大事已了,此身当为国有,誓与中条山共存亡!”1941年,中条山战役爆发,战斗极为惨烈,面对数倍于己的敌军,第三军从军长到士兵无一人后退,无一人投降,几乎全军战死。

今天,讲武堂中心操场的东北角,还摆放着一门古老的火炮,铁铸的炮管在阳光下反射着金属的光芒,它应该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看上去沉默、威严,仿佛一位对往事沉思的勇者。这是云南陆军讲武堂的百年缩影,是昆明这座春光永驻的城市硬朗的一面。正是因为有了讲武堂,昆明这座城市才有了柔软中的硬度包容中的坚持,平和中的刚毅,有了支撑这座城市精神的坚硬骨骼。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昆明的至柔之水加上独特的气候条件,让昆明人的性格之中多了几分温润和柔情。
B.作为云南最大的“走马转角楼”,今天的讲武堂在高楼环立下依旧显得气度非凡。
C.外祖父回忆自己当年对阵杀敌情景时,云淡风轻的叙述中折射出往昔的青春热血。
D.作者对讲武堂的相关描述,意在追溯个人的家世并深情赞美这座城市的铮铮铁骨。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将“昆明的骨骼”作为文章的核心立意,以此把不同时代的事件串联,使得行文脉络清晰而流畅,颇具艺术匠心。
B.本文刻画人物时虽着墨不多但无不生动传神,如对滇军将领唐淮源的描写,融语言、动作、神态于一体,尽显其英雄特征。
C.本文结尾用古老的火炮来象征讲武堂的百年沧桑巨变,以“硬朗”总结概括昆明的精神特质,点明文章主旨并呼应标题。
D.本文的语言简洁凝练、明白晓畅而不失生动形象,如“阳光再次君临”“骨头深裹在肉里”等语句修辞精当、富有表达张力。
3.文中四、五两段在叙述昆明讲武练兵的史事时,寄寓了作者深沉的思考。请结合作品加以分析。
4.文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写法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2024-04-07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名校联盟高三下学期开年考试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