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4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选文一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官、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节选自《谏逐客书》有删改)

选文二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辞于荀卿曰:斯闻得时无怠令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处卑贱之位而计不为者,与禽兽无异。故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故斯将西说秦王矣

(节逸自《史记·李斯列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斯闻得时无怠/今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
B.斯闻得时无怠/今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
C.斯闻得时无怠/今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
D.斯闻得时无怠/今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戎,我国古代对西部各少数民族的称呼。夷,我国古代常用来指称北部的少数民族。
B.公室,即王室。指春秋战国时诸侯的家族,也指国君的家庭成员。文中是指秦国的王室。
C.下陈,古代殿堂下放置礼品、站列婢妾的地方。如《战国策·齐策》中“美人充下陈”。
D.不肖,谓子不似父,以称不孝之子。旧时读书人常常用来表示自谦。文中意思是不成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斯列举大量历史事实证明来自他国的客卿曾对秦国的富强作出了巨大贡献,因此不能驱逐客卿。
B.李斯极力铺陈秦王所喜好的珍宝、美色、音乐,表面是赞美秦国富足,实则是批评秦王声色误国。
C.李斯主张人应该积极有为。他观仓中鼠而悟出人生哲学,认为一个人有无出息取决于他所处的环境。
D.李斯年轻时胸怀大志,跟随荀子学习帝王的治世之道;学成后,去游说秦王,以此实现人生抱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
(2)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
2023-09-15更新 | 112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铜陵市五中山南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益州画像记

   

至和元年秋,蜀人传言有寇至,边军夜呼,野无居人。妖言流闻,京师震惊。方命择帅,天子曰:“毋养乱,毋助变。众言朋兴,朕志自定。外乱不,变且中起,既不可以文令,又不可以武竞,惟朕一二大吏。孰为能处兹文武之间,其命往抚朕师?”乃推曰:“张公方平其人。”天子曰:“然。”公以亲辞,不可,遂行。

冬十一月至蜀。至之日,归屯军,撤守备,使谓郡县:“寇来在吾,无尔劳苦。”明年正月朔旦,蜀人相庆如他日,遂以无事。又明年正月,相告留公像于净众寺,公不能禁。

眉阳苏洵言于众曰:“未乱,易治也;既乱,易治也。有乱之萌,无乱之形,是谓将乱。将乱难治,不可以有乱急,亦不可以无乱弛。惟是元年之秋,如器之欹,未坠于地。惟尔张公,安坐于其旁,颜色不变,起而正之。既正油然而退无矜容为天子牧小民不倦惟尔张公。尔聚以生,惟尔父母。且公尝为我言:‘民无常性,惟上所待。人皆曰蜀人多变,于是待之以待盗贼之意,而绳之以盗贼之法。重足屏息之民,而以砧斧令。于是民始忍以其父母妻子之所仰赖之身,而弃之于盗贼,故每每大乱。夫约之以礼,驱之以法,惟蜀人为易。至于急之而生变,虽齐、鲁亦然。吾以齐、鲁待蜀人,而蜀人亦自以齐、鲁之人待其身。若夫肆意于法律之外,以威劫齐民,吾不忍为也。’呜呼!爱蜀人之深,待蜀人之厚,自公而前,吾未始见也。”皆拜稽首曰:“然。”

苏洵又曰:“公之思,在尔心;尔死,在尔子孙。其功业在史官,无以像为也。且公意不欲,如何?”皆曰:“公则何事于斯?虽然,于我心有不释焉。今夫平居闻一善,必问其人之姓名与其乡里之所在,以至于其长短大小美恶之状,甚者或诘其平生所嗜好,以想见其为人。而史官亦书之于其传,意使天下之人,思之于心,则存之于目。存之于目,故其思之于心也固。由此观之,像亦不为无助。”苏洵无以诘,遂为之记。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既正/油然而退/无矜容/为天子牧小民/不倦惟尔张公
B.既正/油然/而退无矜容/为天子牧小民/不倦惟尔张公
C.既正/油然/而退无矜容/为天子牧小民不倦/惟尔张公
D.既正/油然而退/无矜容/为天子牧小民不倦/惟尔张公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是兴起、发作的意思,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舍瑟而作”的“作”字含义不相同。
B.“徐”是慢慢、缓慢的意思,与《赤壁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徐”字含义不相同。
C.“绳”是管束、约束的意思,与《劝学》“木直中绳,𫐓以为轮”的“绳”字含义不相同。
D.“再”是两次的意思,与《鸿门宴》“再拜奉大将军足下”的“再”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第1段讲述了张益州到蜀地的原因。敌人进犯的谣言从蜀地传入京城,皇帝希望找到一个能处理好文治武功的臣子,众人推荐了张益州。
B.张益州到蜀地任职期间,不仅没有发生敌人进犯的事情,而且蜀地百姓深深地爱戴他,人们自发给他画像,张益州阻拦不住。
C.苏洵用比喻的方式指出,当时国家风雨飘摇、动荡不安,只有张益州才能稳定局势,替皇帝管理好百姓,他是用仁爱之心治理蜀地。
D.蜀地百姓认为史官为张益州写传记,可以让天下人把他记在心里。但是要记录他的音容笑貌,让人们更久远地纪念他,就需要为他画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未乱,易治也;既乱,易治也。有乱之萌,无乱之形,是谓将乱。
(2)若夫肆意于法律之外,以威劫齐民,吾不忍为也。
5.张益州到任后是如何治理蜀地百姓的?
2023-08-08更新 | 11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安徽省铜陵市一中高三下学期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漫谈中国文化里的兔

乔忠延

2023年在农历中属于兔年,卯兔欢跳着到来。十二生肖中的兔,和因之派生出的兔文化早就是温和吉祥的象征。让我们穿越时空,做一次关于中华兔文化的漫游。

爱兔者太多,上至帝王,下至平民。平民百姓爱兔,养兔,宠兔,似乎还不能尽情表达充盈的爱心,每逢闹红火,或者是逢庙会,总会有个兔儿爷出场。这装饰一新的兔儿爷,最迷人处是身上的行头——将军披挂御敌的盔甲,好不体面威风。然而,还有更体面威风的,那兔儿爷还有坐骑。并且那坐骑,比老子过函谷关时的威风,也比张果老行走时的威风。老子骑的是青牛,张果老骑的是毛驴,你道兔儿爷骑的是什么?老虎!老虎这百兽之王甘当兔儿爷的坐骑,还有比这更威风的吗?每当兔儿爷耍威风,闹市就会闹腾得热火朝天,欢声笑语与孩童的尖叫呼喊相伴,犹如往热油锅里撒把盐,噼里啪啦开花一般炸开。众生对兔子的那种厚爱一言难尽,千言万语也难尽。

世人喜爱兔子,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这种认知能够在文物中得到验证。

1976年考古专家在河南安阳小屯村打开商代女将军妇好的墓室,一只长10cm、高5.8cm、厚0.5cm的玉石兔子露出容颜。黄褐色的玉兔与原野奔跑的兔子极为相像,略微昂头,圆睁大眼,张口吐舌,肥躯翘尾,足向前屈,爪趾清晰可辨。前足处钻有一个小孔,穿上丝绳便能够系佩在身。可想而知,当年妇好就佩戴这祥瑞玉兔驰骋疆场,保佑护身。1992年,在山西省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中出土了西周青铜兔尊。其中一件造型生动、形象逼真的兔尊,既是酒器,又是礼器,无疑是王侯喜欢兔子的又一个例证。1974年发掘的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举世轰动。墓中一幅繁丽精美的帛画,更是惊诧人寰。画上有月宫,有蟾蜍,还有一只轻盈的兔子。缘于相伴嫦娥捣药月宫的故事,兔子走进了神话世界。到了唐朝,兔子仍旧风韵醉人。2010年2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考古发掘出成组的十二生肖俑,均为人身泥质红陶。其中的兔头生肖,身着袍服,腰系大带,恭整肃立,双手拱礼,俨若一位辅佐君王的高官。至于圆明园流失海外的兔首,尽人皆知,那就不必多说了。不过,这尊兔首也在告诉世人,兔子早就是国人的爱物、宠物。爱之,宠之,不只因为兔子乖巧养眼,还因为其早已成为暖人身心的灵物。

有人用玉石雕刻兔子,有人用青铜铸造兔子,还有人用画笔描绘兔子。宋代画家崔白留有名画《双喜图》,兔子一出场,哪怕是肃杀的深秋,照样温煦述人;在明代画家徐霖笔下,兔子成为主角,画名《菊石野兔图》;清代画家华函的《海棠禽兔图》更是将兔子的机警灵动描绘得惟妙惟肖;清代画家冷枚的《梧桐双兔图》有点反常,两只兔子安逸闲适,还带点学士的自信,这是宫廷画家摹绘宫廷兔子,神色哪能惊乍,只有饱受宠爱的从容。

兔子身上也有醒世故事。龟兔赛跑,不是兔子最早的登台表演,最早使之启迪世人的恐怕是《韩非子·五蠹》。其中写道:“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来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韩非子讲这个故事,当然不是无事生非,而是提醒君王,世道变化,“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兔子再出场滋生了“狡兔三窟”这个成语。预备三个洞窟是兔子的生存之道,弱势者总是变着招数确保不成为强者的美食。把兔子的生存之道大化为人的生存之道,是冯谖的智慧。李白有诗写道:“孟尝习狡兔,三窟赖冯谖。”冯谖为孟尝君买来了仁义,游走梁国,令齐王再度重用孟尝君。兔子的智慧启迪了冯谖的智慧,冯谖的智慧让孟尝君享受荣华富贵,高枕无忧。兔子在史书上留下了光彩的篇章。

现在看看诸位大诗人、大文豪如何写照兔子吧——李白写“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李贺写“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欧阳修写“天冥冥,云蒙蒙,白兔捣药姮娥宫”;王安石写“宫中老兔非日浴,天使洁白宜婵娟”。李白和欧阳修诗中的“白兔捣药”,李贺诗中桂树下的“寒兔”,以及王安石笔下的“宫中老兔”,都把兔子寄寓在月亮上,或说月宫中。由此我顿生感慨,在十二生肖中,能享受当代最高礼遇的唯有兔子。

月亮变作月宫,萦绕着中华儿女的探月梦,这梦想由嫦娥奔月起始。

神话是梦想,寄托着中华先祖渴望探究月亮的理想。数千年过去,先祖的梦想一直是梦想,当代中华儿女却让先祖梦想成真。2013年12月,“嫦娥三号”款款降落在月球上,从她怀抱里走出来的就是“玉兔一号”。“玉兔一号”这美妙的智能兔子,开始迎视勘察,实现了先祖探究月亮的理想。后来“嫦娥三号”又将“玉兔二号”携带上月球。从2019年1月3日起步,这只兔子走呀,走呀,走到2022年7月5日,走过了1239.88米。看来,兔子还真吸取了与乌龟赛跑的教训,在月球行走颇具耐心,积跬步已经至千米了。再走木去,未必不会至千里,至万里。

兔年光临,我们应该继续光大兔子温瑞善良的美德,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有删改)

文本二

童庆炳的《文学理论教程》对散文的定义如下:文学散文是一种题材广泛、结构灵活,注重描写真实感受、境遇的文学样式。在刘海涛的《文学写作教程》中,关于散文的定义是这样的:散文是一种可以充分利用各种题材,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文学的、艺术的表现手段,自由地展现主体个性风格,以抒情写意、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为主要目的的文学文体。而陈剑晖是当下散文理论研究界的代表性人物,再看其理论专著《中国现当代散文的诗学建构》中关于散文的定义:散文是一种融记叙、抒情、议论于一体,集多种文学形式于一炉的文学样式,它以广阔的取材、多样的形式、自由自在的散文文句,以及优美和富于形象性、情感性、想象性和趣味性的表述,诗性地表现了人的生存状态和心灵状态,是人类精神的一种实现方式。

对照以上三种关于散文的定义,基于立场的不同,阐释的内容相去甚远,童庆炳的定义取泛化的散文定义,从中可见“真情实感论”的余波。刘海涛的定义则基于文学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的立场来阐释散文的基本特性。而陈剑晖的定义则去除了附加在散文身上的其他要素,回到散文自身来考察散文的基本内涵,涉及散文的取材、表现形式、语言传达及精神内涵,因此,更接近散文的本体内涵。

(摘编自刘军《如何给散文一个确切的“定义”》)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文章结构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列举了中国古代从商朝至清朝各种以兔子为原型的文物,活灵活现,充分证明了中国人对兔子喜爱之久。
B.文中谈到的兔子的形象并不唯一,在不同的场景、文物、故事和诗句中,兔子蕴含的寓意也不尽相同。
C.文章指出,中华先祖把探究月亮的渴望寄托在月宫的兔子上。从古至今,月亮无数次激起人类的遐想与憧憬。
D.文章采用总分总式结构,从具体实物、醒世故事、文人诗篇到航天器命名,展现了兔子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2.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老子的坐骑青牛和张果老的坐骑毛驴与兔儿爷的坐骑老虎作对比,表现出兔儿爷独一份的体面威风。
B.冯谖将兔子的生存之道大化为人的生存之道,凭此之道,帮助孟尝君奠定地位。与《种树郭橐驼传》说明的道理相似。
C.清代宫廷画家冷枚摹绘的兔子一反机警灵动的常态,安逸闲适、温顺可人,给人以宁静之感,带有画家强烈的主观色彩。
D.在月球行走的“玉兔”吸取了龟兔赛跑的教训,颇具耐心,积跬步而至千米,这一形象化的表达,寄寓着对探月成功的期待与祝愿。
3.画波浪线句子中“狡兔三窟”有着多种寓意,请简要分析这一成语在文本一中的含义和作用。
4.请结合文本二的内容,简要分析文本一的散文性。
2023-08-08更新 | 18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安徽省铜陵市一中高三下学期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各题。

感芍药花,寄正一上人

白居易

今日阶前红芍药,几花欲老几花新。

开时不解比色相,落后始知如幻身。

空门此去几多地?欲把残花问上人。

惜牡丹花(其二)

白居易

寂寞萎红低向雨,离披破艳散随风。

晴明落地犹惆怅,何况飘零泥土中。

【注释】①色相:佛教语,指万物的形貌。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人皆闻白居易信奉佛教,其诗中也多含禅意,这一特点在第一首诗中表现突出。
B.第一首诗语言简明扼要,不加修饰,通俗易懂,这与白居易一贯的语言风格相符。
C.第二首诗以“寂寞”开篇,点出落花的冷落处境,借残花表达对社会冷漠的不满和批判。
D.第二首诗最后两句具体细微地刻画了风雨过后落红满地的景象,极尽渲染了残花衰败之凄清。
2.两首诗中均提及“残花”,但白居易面对残花的态度却不相同,请结合诗作简要分析。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正红旗下(节选)

老舍

假若我姑母和我大姐的婆婆现在还活着,我相信她们还会时常争辩:到底在我降生的那一晚上,我的母亲是因生我而昏迷过去了呢,还是她受了煤气。

幸而这两位老太太都遵循着自然规律,到时候就被亲友们护送到坟地里去;要不然,不论我庆祝自己的花甲之喜,还是古稀大寿,我心中都不会十分平安。是呀,假若大姐婆婆的说法十分正确,我便根本不存在啊!

似乎有声明一下的必要:我生得迟了些,而大姐又出阁早了些,所以我一出世,大姐已有了婆婆,而且是一位有比金刚石还坚硬的成见的婆婆。是,她的成见是那么深,我简直地不敢叫她看见我。只要她一眼看到我,她便立刻把屋门和窗子都打开,往外散放煤气!

还要声明一下:这并不是为来个对比,贬低大姐婆婆,以便高抬我的姑母。那用不着。说真的,姑母对于我的存在与否,并不十分关心;要不然,到后来,她的烟袋锅子为什么常常敲在我的头上,便有些费解了。是呀,我长着一个脑袋,不是一块破砖头!

尽管如此,姑母可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我大姐的婆婆进行激辩。按照她的说法,我的母亲是因为生我,失血过多,而昏了过去的。据我后来调查,姑母的说法颇为正确,因为自从她中年居孀以后,就搬到我家来住,不可能不掌握些第一手的消息与资料。我的啼哭,吵得她不能安眠。那么,我一定不会是一股煤气!

我也调查清楚:自从姑母搬到我家来,虽然各过各的日子,她可是以大姑子的名义支使我的母亲给她沏茶灌水,擦桌子扫地,名正言顺,心安理得。她的确应该心安理得,我也不便给她造谣:想想看,在那年月,一位大姑子而不欺负兄弟媳妇,还怎么算作大姑子呢?

在我降生前后,母亲当然不可能照常伺候大姑子,这就难怪在我还没落草儿,姑母便对我不大满意了。不过,不管她多么自私,我可也不能不多少地感激她:假若不是她肯和大姐婆婆力战,甚至于混战,我的生日与时辰也许会发生些混乱,其说不一了。我舍不得那个良辰吉日!

那的确是良辰吉日!就是到后来,姑母在敲了我三烟锅子之后,她也不能不稍加考虑,应否继续努力。她不能不想想,我是腊月二十三日酉时,全北京的人,包括着皇上和文武大臣,都在欢送灶王爷上天的时刻降生的呀!

在那年代,北京在没有月色的夜间,实在黑的可怕。大街上没有电灯,小胡同里也没有个亮儿,人们晚间出去若不打着灯笼,就会越走越怕,越怕越慌,迷失在黑暗里,找不着家。有时候,他们会在一个地方转来转去,一直转一夜。按照那时代的科学说法,这叫作鬼打墙

可是,在我降生的那一晚上,全北京的男女,千真万确,没有一个遇上鬼打墙的!当然,那一晚上,在这儿或那儿,也有饿死的、冻死的,和被杀死的。但是,这都与鬼毫无关系。鬼,不管多么顽强的鬼,在那一晚上都在家里休息,不敢出来,也就无从给夜行客打一堵墙,欣赏他们来回转圈圈了。

大街上有多少卖糖瓜与关东糖的呀!天一黑,他们便点上灯笼,把摊子或车子照得亮堂堂的。天越黑,他们吆喝的越起劲,洪亮而急切。过了定更,大家就差不多祭完了灶王,糖还卖给谁去呢!就凭这一片卖糖的声音,那么洪亮,那么急切,胆子最大的鬼也不敢轻易出来,更甭说那些胆子不大的了——据说,鬼也有胆量很小很小的。

再听吧,从五六点钟起,已有稀疏的爆竹声。到了酉时左右(就是我降生的伟大时辰),连铺户带人家一齐放起鞭炮,不用说鬼,就连黑、黄、大、小的狗都吓得躲在屋里打哆嗦。花炮的光亮冲破了黑暗的天空,一闪一闪,能够使人看见远处的树梢儿。每家院子里都亮那么一阵:把灶王像请到院中来,燃起高香与柏枝,灶王就急忙吃点关东糖,化为灰烬,飞上天宫。

灶王爷上了天,我却落了地。这不能不叫姑母思索思索:这小子的来历不小哇!说不定,灶王爷身旁的小童儿因为贪吃糖果,没来得及上天,就留在这里了呢!这么一想,姑母对我就不能不在讨厌之中,还有那么一点点敬意!

灶王对我姑母的态度如何,我至今还没探听清楚。我可是的确知道,姑母对灶王的态度并不十分严肃。她的屋里并没有灶王龛。她只在我母亲在我们屋里给灶王与财神上了三炷香之后,才搭讪着过来,可有可无地向神像打个问心。假若我恰巧在那里,她必狠狠地瞪我一眼:她认准了我是灶王的小童儿转世,在那儿监视她呢!

说到这里,就很难不提一提我的大姐婆婆对神佛的态度。她的气派很大。在她的堂屋里,正中是挂着黄围子的佛桌,桌上的雕花大佛龛几乎高及顶棚,里面供着红脸长髯的关公。到春节,关公面前摆着五碗小塔似的蜜供、五碗红月饼,还有一堂干鲜果品。财神、灶王,和张仙的神龛都安置在两旁,倒好像她的一家之主不是灶王,而是关公。赶到这位老太太对丈夫或儿子示威的时候,她的气派是那么大,以至把神佛都骂在里边,毫不留情!你们这群!她会指着所有的神像说,你们这群!吃着我的蜜供、鲜苹果,可不管我的事,什么东西!

可是,姑母居然敢和这位连神佛都敢骂的老太太分庭抗礼、针锋相对地争辩,实在令人不能不暗伸大指!不管我怎么不喜爱姑母,当她与大姐婆婆作战的时候,我总是站在她这一边的。

……

你看,我只顾了交待我降生的月、日、时,可忘了说是哪一年!那是有名的戊戌年啊!戊戌政变!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从姑母和大姐婆婆争辩写起,交代姑母和大姐婆婆的矛盾,增强了作品的戏剧性,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想想看,在那年月,一位大姑子而不欺负兄弟媳妇,还怎么算作大姑子呢”,表达了我对姑母做法的认同。
C.老舍在作品中大量选用一些极富表现力的口语词汇,使作品的语言具有了浓郁的北京风情和韵味,感染力强。
D.结尾强调故事发生于戊戌年,把重大历史事件与深刻思想化入对日常生活的描绘中,增强了作品的历史厚重感。
2.关于文中“送灶王”情节的描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在叙述“送灶王”故事时,灵活使用对比手法,如姑母对“我”的厌恶与敬意的对比,大姐婆婆敬佛与骂佛的对比,增强了作品的幽默感。
B.“你们这群!吃着我的蜜供、鲜苹果,可不管我的事,什么东西!”直接抒发了大姐婆婆对佛祖、灶神不能改变自己悲苦命运的极度失望之情。
C.“放鞭炮”“请灶王像”“燃高香与柏枝”“卖糖”等送灶王风俗的描写,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使作品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和民俗学价值。
D.在众人欢送灶王爷时,“在这儿或那儿,也有饿死的、冻死的,和被杀死的”,营造出悲欣交集的氛围,预示着清朝末年中国社会的风云走势。
3.姑母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文本虽然出自长篇小说,但结构毫不松散,非常严谨,试分析其原因。
2023-06-19更新 | 10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安徽省铜陵市高三模拟检测语文试题(新课标老高考)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秦说齐闵王曰:明主察相,诚欲以伯王也为志,则战攻非所先。战者,国之残也,而都县之费也。彼战者之为残也,士闻战则输私财而富军市,输饮食而待死士,令折辕而炊之,杀牛而觞士,有市之邑莫不止事而奉王,则此虚中之计也。

夫战之明日,尸死扶伤。死者破家而葬,夷伤者空财而共药,完者内酺而华乐,其费与死伤者。故民之所费也,十年之田而不偿也。军之所出,矛戟折,伤弩,破车,罢马,亡矢之大半。甲兵之具,官之所私出也,士大夫之所匿,厮养士之所窃,十年之田而不偿也。天下有此再费者,而能从诸侯寡矣。

攻城之费百姓理襜蔽举冲橹中罢于刀金而士困于土功将不释甲期数而能拔城者为亟耳上倦于教,士断于兵,故三下城而能胜敌者寡矣。

智伯瑶攻范、中行氏,杀其君,灭其国,又西围晋阳,吞兼二国而忧一主,此用兵之盛也,然而智伯卒身死国亡,为天下笑者,何谓也?兵先战攻而灭二子患也。

昔者,中山悉起而迎燕、赵,南战于长子,败赵氏;北战于中山,克燕军,杀其将。夫中山千乘之国也,而敌万乘之国二,再战比胜,此用兵之上节也,然而国遂亡,君臣于齐者,何也?不啬于战攻之患也。由此观之,则战攻之败,可见于前事。

今穷战比胜而守必不拔,则是非徒示人以难也,又且害人者也,然则天下仇之必矣。彼明君察相者,则五兵不动而诸侯从,辞让而重赂至矣。

故明君之攻战也,甲兵不出于军而敌国胜,冲橹不施而边城降,士民不知而王业至矣。彼明君之从事也,用财少,旷日远而为利长者。故曰:兵后起则诸侯可趋役也。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五》,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攻城之费/百姓理襜/蔽举冲橹/中罢于刀金/而士困于土功/将不释甲/期数而能拔城者为亟耳/
B.攻城之费/百姓理襜蔽/举冲橹/中罢于刀金/而士困于土功/将不释甲/期数而能拔城者为亟耳/
C.攻城之费/百姓理襜蔽/举冲橹/中罢于刀金/而士困于土功/将不释甲期/数而能拔城者为亟耳/
D.攻城之费/百姓理襜/蔽举冲橹/中罢于刀金/而士困于土功/将不释甲期/数而能拔城者为亟耳/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钧:古代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另有“平均”“相等”等意,文中为“相等”意。
B.诸侯:是对古代分封制中各方君主的统称,在周代可分为王、侯、伯、子、男五等。
C.智伯瑶:晋国智氏第七代宗主,谥号“襄”,史称智襄子,是春秋末期晋国执政大臣。
D.千乘:根据周制,国家有事,诸侯出车千乘,故称诸侯为千乘。战国时,大国为万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秦认为战争中百姓的钱财支出包括安葬阵亡将士的费用、受伤将士求医问药的开销,但平安回家的将士欢聚饮酒的花费除外。
B.战争中所需要的武器装备,有些会被士大夫藏起来,有些会被军中杂役窃取。这些消耗,即使是用十年的土地收成也补偿不了。
C.中山国作为拥有千辆兵车的中等诸侯国,却极为善战,在击败强大的赵国和燕国后,仍走向灭亡,可见战争不能带来持久胜利。
D.英明的君主作战,不动用武力就能取得战争的胜利,百姓没有察觉,王业便已完成,是因为英明的君主没有把战争摆在首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主察相,诚欲以伯王也为志,则战攻非所先。
(2)然而国遂亡,君臣于齐者,何也?不啬于战攻之患也。
5.《孙子兵法•谋攻篇》提出“慎战”主张,本文中苏秦也有类似的观点,他是从哪几个方面阐释其中原因的?请简要概括。
2023-06-18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安徽省铜陵市高三模拟检测语文试题(新课标老高考)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

陈与义

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注:①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两宋之交著名爱国词人。建炎三年(1129年),作者因避金兵流寓湖南、湖北一带,恰逢端午,遂有此作。②午日,即端午佳节。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端午之际,词人高声吟诵着《楚辞》,虽感慨身世,但仍满怀欢度端午佳节的喜悦之情。
B.词人借助“满帘风”,将激荡情绪融入自然景色之中,令人体味到一种豪旷的气质和神态。
C.“戎葵”一句,委婉表达出词人内心深处对时事、自身际遇的复杂感情,语淡情深。
D.词人酹酒江水,希望杯中之酒能够随桥下流水一起流入汨罗江,故国之思,可见一斑。
2.下阕“万事一身伤老矣”与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枫叶荻花秋瑟瑟”两句,在情感抒发的方式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袁隆平出生在战乱年代,1930年的北平。字辈,于是被起名隆平。父亲是国民政府铁路局官员,他从小便与父母、兄弟颠沛流离:北平、江西、湖南、重庆。1953年从西南农学院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做老师。他没有政治身份,家庭历史又成分不佳,偏居乡下小城,多的是土地,少的是机遇。

1956年,党中央号召向科学进军,国务院组织制定全国科学发展规划。袁隆平意识到这是让自己发挥长处的机会,他带领学生科研小组做试验,希望能研究出一种高产的作物。当时苏联生物学家米丘林、李森科的无性杂交学说在中国流行,袁隆平就尝试无性嫁接,最后均以失败告终。无性杂交不能改变植物的遗传性。1960年全国大饥荒,填肚子只能用双蒸法(米饭蒸两次,看起来更多)。袁隆平曾在路边、桥底、田埂上看见5具饿死的尸体,走出校门就是狼藉一片。湖南农民对他说施肥不如勤换种,他就开始用孟德尔、摩尔根的遗传学研究育种,最后在茫茫稻田中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水稻,从此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杂交水稻研究。整个60年代,他经历过文革的动荡、海南的烈日、云南的地震,在经费短缺的情况下不断实验,寻找最佳的雄蕊败育野生稻。1970年,他的助手李必湖在沼泽里发现了一株完美的雄性不育野稻,40岁的袁隆平惊喜发现这就是他寻找10年之久的目标,并为它起名野败。野生败育的稻子成了成功的先锋。野败成为杂交稻的第一个母本,从此杂交水稻登上了中国农业舞台的中心。到今天,那一株幸运之稻,已经演化为覆盖全国农田近60%的后代。

野败之后,时任湖南省委第一书记的华国锋在1970年的湖南省农业科技大会上将袁隆平请上主席台,他说:一些人囿于认识的局限和世俗的眼光,对袁隆平这样一个安江农校的普通教员及其杂交水稻研究,还抱有种种成见,袁隆平面临着仅仅靠他们自身努力根本无法克服的困难。

1973年,袁隆平成功培育了几万株野败1975年,升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华国锋,提出在南方13个省推广种植杂交水稻的决定;第二年多事之秋的中国在粮食上却迎来了大丰收——这一年全国试种208万亩杂交水稻,增产幅度在20%以上。跨入80年代,杂交水稻迎来了最辉煌的10年,袁隆平在1981年菲律宾召开的国际水稻研究科研会议上,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1996年,在成功突破两系法后,袁隆平主动请缨立项超级杂交稻4年后,他的稻种已经能在每亩土地上收获700公斤的粮食,轰动世界。2006年,在袁隆平提出超级稻后的第十年,联合国停止对华的粮食援助,标志着中国26年粮食受捐赠历史画上了句号。

失败那么多次,消耗那么多时间,是什么支撑着你?记者问。他说:讲大道理的话,就是为人民服务。但我觉得还有一方面是我的好胜心,有个内在的动力,我就是还想争取新的东西。”

这便是科学家的本心,他们天然对获得答案有着强烈渴望。为了这种渴望,袁隆平错过了母亲的弥留之际,错过了儿子的成长,70年代里唯一一次请假还是妻子突发病毒性脑炎的时候。一连10天在医院照顾妻子,那是他在中年时代与妻子最长的一次独处:在病床前为她念诗、唱歌、讲故事……等妻子醒来,他又踏上了前往田野的道路。

科学家、富豪,袁隆平对这些称呼都不太满意,他喜欢说自己是种田人。为了那亩田,他其实愿意放弃很多东西。80年代他最盛名时,湖南省组织部请他出任省农业科学院院长,正厅级。他拒绝说:我不适合,当院长,意味着我要离开杂交水稻的研究岗位。”

他说:我们一生有很多东西需要坚守,如果浮躁了,就难以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有些事情,我们也要勇于放弃,必要的放弃,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坚守。

1.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袁隆平之所以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是因为他受到1960年全国大饥荒的巨大震撼。他曾在路边、田埂上看到5具饿死的尸体,心情沉痛。
B.袁隆平1996年成功突破“两系法”后,主动承担“超级杂交稻”的研究项目。4年后取得轰动世界的成就,于是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C.袁隆平谦逊低调,对自己定位清晰,他认为自己不适合当院长,即使他是做科研的,也不希望被叫做“科学家”,只是自谦为“种田人”。
D.袁隆平秉持科学家的本心,对获得答案有着强烈的渴望。为此,他没因家事耽误工作一天,无法尽到孝敬父母、关爱儿子、照顾妻子的义务。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交待袁隆平的家庭背景与社会地位,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为下文凸显他辉煌的事业成就与人格魅力作了铺垫。
B.文章为了凸显培育杂交水稻的艰难,描述了袁隆平从培养出自然界并不存在的杂交水稻,到种出亩产700公斤粮食的过程。
C.袁隆平的“超级杂交稻”对我国的粮食增产有巨大的推进作用,他大大推动了我国结束粮食受联合国援助这一时刻的到来。
D.文章以时间为主线讲述了袁隆平突破技术研究、客观条件、世俗认知等困境,促使杂交水稻登上中国农业舞台中心的故事。
3.袁隆平为什么会达到如此高的科学成就?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旧小说的第三人称全知视角,是指叙述人并不进入作品,而是站在统揽全局的位置上,仿佛世间万事万物无所不知晓、无所不能表现。如此,虽便于展现广阔的生活场景,自由地刻画、剖析人物,但失掉了文学联系生活和读者的最宝贵的东西:真情实感。

鲁迅对全知全能的外视角叙事的突破和改造,运用的是限制叙述原则。所谓限制叙述,是指叙事者所知道的和书中的人物一样多,这就从根本上破除了作者那种居高临下妄断一切的专制态度,以有限的职能和平等的态度建立起作者与读者的新型关系,从而赋予作品以真诚性和逼真感。

第一人称小说在《呐喊》和《彷徨》中超过半数。第一人称叙事的一种情况是内部第一人称叙述,“我”是故事的主人公或当事人,如《狂人日记》。鲁迅在必须真实的体裁——日记中去虚构一个“迫害狂”的文学故事。当狂人成了小说的叙述者后,立刻把读者引入到他自己观察和体验到的世界。他对世俗社会、历史文化的“吃人”本质的认识,他的浓重的“罪感”意识和容不得吃人的人、救救孩子的精神挣扎,在常人看来是语无伦次甚至荒唐的格调中显示出惊人的真实性。以第一人称叙述所冲淡和消解的文学故事的虚构性也许是《狂人日记》的最大艺术成功。

第一人称叙事的另一种情况是“我”虽是故事的讲述人,却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这可称之为外部第一人称叙述,如《孔乙己》。《孔乙己》中的“我”只是咸亨酒店的一个很不起眼的小伙计,他对周围的世界和社会世相没有多少明确的冷暖感受和是非观念,但孔乙己的穷酸、迂腐、落魄、善良和痛苦,以及这个世界对社会“苦人儿”的态度,都在他的带有童真的眼光和心灵中被不动声色甚至朦朦胧胧地折射出来。读者自然会伴随着叙述人,开始以一种超然的、调侃的态度对待孔乙己,说不定还会“附和着笑”。最后随着孔乙己的惨死而“我”的叙述口吻反倒越发轻松、平静起来时,表层叙述与真正意义的矛盾冲突也达到了高潮。这种矛盾所产生的压力和张力往往能产生比正面的、直接的引导更强烈的艺术效果。最终必然会使读者从表面的“误导”中走出来,发现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和矛盾,感受到社会的不平以及建立在不平和矛盾基础上的人心的“冷漠”,从而以内省的态度思考自己与悲剧故事的关系和应负的道德责任。

内部第一人称叙述大多以充沛的情感、激越的语调和明确的思想倾向性构成直接作用于读者的力量,外部第一人称叙述则是借助叙述者的超然的或近乎“无言”的存在,把作家自身的心理经验经由完全中立的叙述间接转移到读者的灵魂波动中。无论“内部”或“外部”,第一人称“我”的“当事人”和“在场者”的身份,使小说这种虚构的形式具有了极大的艺术真实性。

(摘编自姜振昌《〈呐喊〉〈彷徨〉:中国小说叙事方式的深层婷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旧小说的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的优点是便于展现社会生活,自由地刻画人物形象,无所不能知晓。
B.小说叙述者扮演的不是无所不知的角色,而是与作品中的人物一样所知有限,这符合限制叙述原则。
C.《狂人日记》塑造了一个“迫害狂”的形象,“狂人”向读者叙述了一个他自己亲身经历的真实世界。
D.在作者看来,小说叙述者的叙述口吻越是轻松、平静,就越能给小说带来更大的张力,艺术效果越强烈。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狂人日记》和《孔乙己》为例,论述了内部第一人称叙述和外部第一人称叙述的区别。
B.文章重点论证了鲁迅小说的艺术成就,即用第一人称叙述赋予作品“真情实感”,消除了小说的虚构性。
C.文章是在明确了概念的基础上,通过举例论证,叙述了鲁迅作品对中国旧小说的突破和改造。
D.文章的开头两段和结尾部分对概念进行了具体阐释,以突出第一人称限制叙述在小说中的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让小说中的叙事者所知有限,就能赋予作品真诚性,调动读者去体会文学故事所表现的社会现实。
B.鲁迅创作小说,把叙述的任务全部交给“我”这个第一人称,“我”实则是作者抨击社会的代言人。
C.第一人称叙述无论是“外部”还是“内部”,都会使虚构的故事具有艺术的真实性,让读者受到触动。
D.以旁观者的身份进行外部第一人称叙述,更容易在故事中激发矛盾冲突,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2021-08-29更新 | 298次组卷 | 30卷引用:安徽省铜陵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国研究古器物的历史源远流长。古器物研究通常有两种情形:一是按类别研究,二是打通类别按时代研究。还有一类古器物资源,具有特殊的价值,需要独特的研究方法,这就是甲骨文里的古器物。

甲骨文字的构形,既取象于日月山川、风云雷电、动物植物、人体器官,同时也有大量器物入字。炊器如鼎、鬲;食器如簋、豆;酒器如爵、斝;兵器如戈、钺;日常用具如床、席等。不妨称这类文字为器物字。据统计,甲骨文中的器物字占甲骨文单字的将近一半(依《甲骨文字编》统计)。

甲骨文通过象形,保留了古代的器物样式,通过会意保留了器物的使用方法,甚至记录了当时人们的行为。这是传统器物学很难获取的信息。鬲是炊器,在中国历史上流行了近2000年,考古发掘出的完整陶鬲恐有数万之多。然而古人究竟如何用鬲?甲骨文给出了线索:以短竿炊煮,享鸡禽美食。我们熟悉的祝福二字,左侧使用了为偏旁。在甲骨文字中表示祖先死后神主所在,本是器物象形,或因材质易腐,实物已亡。但甲骨文保存了这种特殊的器具。通过它,我们可以观察古人丰富的精神生活。

研究甲骨文字中古器物,不仅可以获取远古信息,对于现代学术的发展同样重要。一个成功的例子便是考古学家利用器物字助力田野发掘。这个案例发生在安阳殷墟。车马坑的发掘是田野考古中的重大难题。受限于对古代马车结构了解不足,考古学家早年清理出的商代马车均是直衡车(古车前端架于马项之上的横木是直的)。后来发现甲骨文中的字有多种写法,既有直衡车,还有曲衡车。受此启发,考古学家按图索骥,果然清理出曲衡车。

甲骨文的创制时间事关汉字起源。研究器物字最有可能破解甲骨文的创制时代。甲骨文字记录的器物形象,与发掘出土的器物一样具有时代特征。字的取象特征是深腹、长流、平底。甲骨文发现于殷墟,但的字形却并不反映商代晚期的形象,而是具有明确的商代早期特征。因为殷墟的铜爵是凸底,商代早期的铜爵才具有深腹平底的特征。字的局部细节,也同样反映商早期特征。甲骨文的爵字有多种写法,最常见的有两种:前者表现了纤细的三条实足,后者表现的却是上粗下细的三条空足。此类平底空足和平底实足的铜爵,正是流行于公元前15世纪的酒器。甲骨文的同期坑位并不出土这样的铜爵。因而几乎可以肯定字取象于早于殷墟近200年前的商前期,应该创制于公元前15世纪前后。

甲骨文中的器物研究,学术界先前不是没有关注。徐中舒的《耒耜考》,便考察过甲骨文中的农具。宋镇豪的《夏商社会生活史》也采纳过器物字信息。但以往的研究,总体上还是通过器物考释文字,对蕴含在器物字中的日常生活信息利用有限,对人类行为和人类思维习惯的研究少之又少。

甲骨文古器物研究不能停留在释字阶段而忽略文字本身直接记录社会生活的价值。随着党和国家的重视,冷门的甲骨学迎来了春天。如何实现冷门学科的突破?甲骨文中的器物研究可以打通古文字学、考古学、历史学,显然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学术增长点

(摘编自常淑敏《甲骨文里的古器物考古》)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甲骨文中的古器物具有特殊的价值,借助这些文字,古代器物的样式、使用方法,甚至古人丰富的日常生活,人们都一目了然。
B.甲骨文字的构形,“取象”非常广泛,其中器物占了很大的比例。据有关统计,甲骨文中“器物字”占甲骨文字的比例接近一半。
C.甲骨文中“爵”字取“深腹、长流、平底”之象,具有明确的商代早期特征,文章由此断定“爵”字创制于公元前15世纪前后。
D.学术界先前对甲骨文中器物的研究,总体还是停留在考释文字方面,对蕴含在器物字中人类行为等其他方面的信息则研究得很少。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交代古器物研究的两种通常情形,是为了引出关于甲骨文中器物研究的论题。
B.文章主体部分,在提出观点后都列举事实材料对观点进行论证,显示出巨大的说服力。
C.文章脉络清晰,全文采用并列结构论述了甲骨文古器物研究的重大意义、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
D.文章陈说观点时,使用了“通常”“最有可能”“总体上”等词语,体现了语言的严密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骨文“示”保存了“神主”的形象,由此分析,“祝”字含“示”“口”“儿”,可能意为人在“神主”面前诉愿。
B.研究甲骨文古器物字的学术价值不可小觑,如果不受到甲骨文中“曲衡车”字形的启发,考古学家就发掘不出曲衡车。
C.利用甲骨文中的器物字解决了考古研究中许多难题,同样,甲骨文中其他“取象”字也会对考古研究发挥重大作用。
D.在党和国家的重视下,作为具有重大意义的“学术增长点”的甲骨文器物研究,将助力冷门学科甲骨学实现突破。
2021-01-26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铜陵市枞阳县宏实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