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43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美的背后

一直以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时间上说,是在明朝之前的。明朝之前,占据社会主流的,是清明理性的孔孟之道。崇尚自然、游离社会的道学,作为主流思想的补充,与儒学一起“相辅相成”“一阴一阳”,使得社会主流思想具有强大活力。从总体上来说,中国文化的源头,不论是周公、老子、孔子,还是后来的诸子百家,都对人生保持清醒、冷静的理性态度,保持着孔子学说理性的基本精神。

中国文化在明朝之前,占据社会主流的,是高蹈的士大夫精神。最显著的表现在于:人们崇天地人伦之间的道德,有高远的理想,讲究人品的修炼,反对人生世俗化,鄙视犬儒的人品特征。从春秋时代起,中国知识分子一直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使命,以追求道德、知识和审美为人生归宿。比方说孔子,从他的言语来看,更像是倡议一种人生价值观,追求人生的美学意义。又比方说庄子,他的学说,不像是哲学,更像是一种生活美学:道是无情却有情,看似说了好多超脱、冷酷的话,实际上流露出对于生命、本真的眷恋和爱护,要求对整体人生采取审美观照态度,不计功利是非,忘乎物我、主客、人己,以达到安详和宁静,让自我与整个宇宙合为一体。这就是中国历代士大夫和知识分子一以贯之的艺术清洁精神。

英国大哲学家罗素曾经说:“在艺术上,他们(中国人)追求精巧;在生活上,他们追求情理。”这是说到关键了。

中国人的生活哲学就是如此,一方面高旷而幽远,另一方面也连着“地气”,是自发的浪漫主义和自觉的经典主义的结合。道家是中国人思想的浪漫派,儒家是思想的经典派。当东汉年间佛教传入之后,这种以出世和解脱为目的的宗教体系受到了儒学和道教的抵抗,从而消解了印度佛教中很多寡凉的成分。经过“中庸之道”的过滤,其中极端的成分得到了淡化,避免了理论或实践上的过火行为。也因此,一种中国特色的佛教观产生了,佛教在中国更多变身为“生活禅”,变为一种热爱生活、创造人生的方式。中国人一方面避免了极端的“出世”之路,另一方面,由于心灵的滋养、美智的开发,使得东汉魏晋,包含后来的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以及唐宋元产生了很多高妙的艺术,“艺术人生”的观念也随之如植物一样葳蕤生长,很多艺术种类都在这个阶段达到了高峰,比方说唐诗、宋词、元曲、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等,它们洋溢着一种高蹈的精神追求,境地高远,洁净空旷,如清风明月,如古松葱翠。

中国的艺术精神到了明清以后,有低矮化的倾向。明清以后,由于社会形态的变化,专制制度进一步严酷;加上统治者出身和教育的局限,以及愚民政策的目的,整体文化和审美呈低俗化的倾向。跟着“程朱理学”和科举制度的推行,人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被扼制,审美弱化,艺术更趋“侏儒化”“弱智化”。普罗大众的喜好抬头,刚正不阿的风骨软化,崇尚自由、自然、提升的审美精神也在丧失。不过尽管如此,在明清时代的中后期,那种崇尚自然、物我两忘的高贵精神仍然有抬头,一批有着真正艺术精神的独立艺术作品或有出现。尽管如此,士大夫精神已不是艺术美和生活美的主旋律,它不过一种空谷幽兰的生命绝响。

(节选自赵焰《美的背后》,有删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明理性的孔孟之道在明朝之前占据着社会的主流,道学崇尚自然、游离社会,是这一主流思想的补充,它们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B.以出世和解脱为目的的佛教传入中国时,曾遭到了儒学和道教的抵抗,经过“中庸之道”的过滤和淡化,更多成了中国特色的“生活禅”。
C.不论是高蹈的士大夫精神,还是中国知识分子所一直坚持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生使命,都体现着他们一以贯之的艺术清洁精神。
D.尽管明清之后的中国艺术精神有低矮化的倾向,但亲自然、空物我的高贵精神仍然有抬头,一批有着真正艺术精神的独立作品或有出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对孔子与庄子学说的解析,阐述了中国文化中对人生美学意义的观照态度。
B.文章以明朝为时间界点,分述了中国艺术精神的前后变化,呈现对照式,结构严谨。
C.文章引用罗素语,以证明中国历代士大夫和知识分子具有一以贯之的艺术洁净精神。
D.文章例证与引证并举,比喻共比拟齐飞,论证方法灵巧,修辞手法多变,语言鲜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伴随“艺术人生”观念,很多艺术种类达到了高峰,洋溢高蹈的精神追求,如王维的《山居秋暝》。
B.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文化一直保持着人生清醒冷静的理性态度和精神。
C.中国知识分子一直以追求道德、知识和审美为人生归宿,在艺术上,孔子追求精巧,庄子追求情理。
D.深受普罗大众喜欢的清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呈现出中国艺术精神的低矮化倾向。
2022-12-10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乌当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十月十五日观月黄楼,席上次韵

苏轼

中秋天气未应殊,不用红纱照座隅。

山下白云横匹素,水中明月卧浮图

未成短棹还三峡,已约轻舟泛五湖。

为问登临好风景,明年还忆使君无。


注:①浮图,同“浮屠”,对佛或佛教徒的称呼。②使君,指诗人自己。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明观月时的节日和天气,渲染出诗人和朋友一同登楼赏月时的良好氛围。
B.颔联诗人着重描绘了眼前所见的高山、白云、湖水等美景,并赋予其独特的意蕴。
C.颈联“未成”“已约”对举,极写行程紧凑,流露出诗人观月时轻松愉悦的心情。
D.尾联诗人向席间诸位好友发问,感叹不知明年的今日是不是还有人会想到自己。
2.本诗的颔联“山上白云横匹素,水中明月卧浮图”与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都写明月,其写法和目的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2022-12-09更新 | 125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遵义市南白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12月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书画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书法和绘画漫长的历史实践和演化中,产生了大量丰富的书论和画论。至六朝以来,诞生了一大批灿若星辰的书画艺术大师,从“书圣”王羲之、人物画家顾恺之,再到唐代“画圣”吴道子,从“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到充满家国情怀的《祭侄文稿》,从金碧辉煌的《千里江山图》到反映宋代市民世俗生活的《清明上河图》,这些成就既彰显了中华民族在艺术上的审美创造力,也凝聚着中国思想文化的深刻内涵。

在当今的书画研究领域,有一门学科方向应当引起关注,这就是中国书画美学史。本书的作者樊波先生即长期耕耘其中,从古代书画理论材料中抽绎出具有美学意味的内容,去芜存菁,注重贯穿于其中的逻辑性和历史发展脉络,构筑了《中国书画美学史》这一体系完备、思维谨严的学术著作。

中国美学展现着一种古老东方独特的思想魅力,传承着中国深邃的文化基因,体现着长期孕育形成的民族审美意识。在《中国书画美学史》亦有不少相关分析比较,尤其是在明清书画美学(包括余论部分内容)一章中,作者联系西学东渐这一特定的时代背景,从诸个层面考察了当时中国画家对于西画介入的艺术反应和取舍,揭示了中国画家既有一种吸纳外来文化和艺术的胸襟视野,又具有自己独特的审美立场和艺术眼光。

在中国艺术当中,书画作为一种文人雅好,具有非功利的特性,作品是文人士大夫内心情感的寄寓和表达,因此其中必然包括了对美的追求和理解。要深入把握这一点,就必须将中国书画美学与中国先秦哲学和美学加以紧密联系。正如作者所说,中国书画美学的逻辑起点乃是先秦哲学家和美学家的著作(如《老子》《管子》《易传》《庄子》《荀子》)。他将这个逻辑起点归纳为十六个命题:有无相生、道法自然、天下一气、浑沦蒙养、知几凝神、阴阳合德、万物理法、意象构成、中和之美、人伦比德、审美心胸、仰观俯察、进技于道、形神之辨、修辞立诚、性情抒发。可以说,整个书画美学史的生发和演变,就是建立在这十六个命题之上的。在我看来,后世书画美学则是将艺术实践的经验提升到哲学和美学(往往从先秦思想宝库中寻求)的高度,加以进一步概括和发展,从而构成了既有形而上的玄思色彩、又散发出感性品质的完整的书画美学历史。

作者将中国书画与美学联系起来进行“史”的考察,发掘中国书画中具有结构化、系统化的审美体系,从“中国”的立场出发,探究书画之美在各个层面、不同角度的逻辑发展,这既是一种学术创新和时代呼唤,也是构建中国美学体系的需要。

今天,国家大力弘扬中华美学精神,这为书画美学史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契机。把握书画美学的理论特色,汇集历代书画美学的理论精粹,充分开掘书画美学史中蕴藏着的文化资源,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艺术的一个方面。我确信,《中国书画美学史》能帮助我们踏上追寻书画之美的历程,从而走向中华文化的更深处……

(摘编自席乐《品读美的真谛——读樊波〈中国书画美学史〉》,《光明日报》2022年3月20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书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随着书法绘画的不断实践和演变,大量的书论和画论也同时出现。
B.樊波先生所著的《中国书画美学史》去芜存菁,从中国古代书画作品中抽绎出具有美学意味的内容。
C.樊波先生的研究证明,中国画家有吸纳外来文化和艺术的胸襟视野,也有独特审美立场和艺术眼光。
D.书画包含对美的追求和理解,因此古代文人士大夫在创作书画作品过程中,会寄寓和表达内心情。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书画艺术谈起,进一步探讨中国书画美学史及其研究方法和意义,逐层深入。
B.文章的第三段提及了中国思想、文化基因、审美意识与中国美学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C.列举先秦部分著作,是为了说明中国书画美学与中国先秦哲学、美学是紧密联系的。
D.文章多处运用举例论证,局部运用对比论证,使论证更为深入,也更加具有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书画成就,是中华民族艺术审美创造力和思想文化深刻内涵的彰显和凝聚。
B.没有发掘中国书画的结构和系统,就不能探究书画美在各层面和角度的逻辑发展。
C.本文运用“在我看来”“我确信”等语言,对观点表述作出限制,可看出立论审慎。
D.本文立足于实践,指出《中国书画美学史》的研究方法为中国书画研究提供思路。
2022-12-09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遵义市南白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12月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周大夫

刘夏

周大夫是我们村不可或缺的人物,经他手送走的村里老人有几十个。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医术也越来越高明。通常他看一眼某个病重的老人,便会准确告诉其家人准备后事的时间,如三天或者两天后,几乎没有误判的。周大夫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医者。据说他父亲当年临终时,躺在炕上气息微弱,一家人正准备后事,大门猛地被推开,架进来一个胳膊错了骨缝的,“哎哟哎哟”地叫着。老人家挣扎着起来,指挥着把伤者胳膊接好,才躺下咽了气。

从我记事起,周大夫就在村里走街串巷地看病了。他个子很高,有点儿驼背,面容安详,脾气温和,说话慢悠悠的,柔声细气。大家都信任他,觉得他的医术比镇上医院里的医生还高明。最难得的是,无论什么时候去请他看病,他都二话不说就赶来。冬天的夜晚天寒地冻,很多老人都会生病,甚至离世。周大夫常常从温暖的家里赶过去,给病人医治。他家住在村中心,正好便于四处看病。我有时看他提着药箱在街上匆匆地走着,觉得他真是一个伟大的人,经历了那么多人的临终时刻,依然平静地活着,是可钦佩的。这么多年,我们村哪怕得了大病的,也很少去城里看病,通常都是找周大夫给开几服药,实在没治了就听他说个准确日子,该准备的准备,最后安然迎接那个日子。

因为有了周大夫,死亡在我们村里变成不那么可怕的事。他化解了死亡带来的恐惧,“生老病死”的最后一关变得不那么神秘恐怖了。“某某走了”这句婉辞不再饱含悲伤,仿佛那人只是去了某处远游。我无法想象有一天周大夫要是“走了”村里该怎么办,好在他一直身体康泰,今年大概也有近八十岁了。我父母有时回老家待一段时间,回来后还称赞从他那儿拿了点儿很便宜的药,对头疼脑热的症状有奇效。我想如果他待在城里的大医院,早就成了医学泰斗了,身边弟子无数。但这恐怕只是我的一厢情愿。周大夫几十年如一日面容平静地医治各种病人,大概早就有了圣者心肠。如果说“医者父母心”,他算得上是我们全村的老父亲了。

不只是我们村的人信得过周大夫,因为周大夫医术高明、为人和善,周围几个村也常有来找他看病的,还有一些是我们村里人的亲戚,借着走亲访友的机会找他看看,抓几服药。他算得上是中西医并重,来自祖传的秘方自然是中医,但他也不故步自封,将西医的成果也吸纳了进来,因此也常开些有效的西药给病人。他家的药铺里既有中医的药柜子,也有西医的药盒子。西医见效快,可以处理一些紧急病症;中医见效慢,但适于调理一些慢性老病。他扎针的技术也是令人放心的,略微斟酌之后,一针到位。有时病人不便移动,他就到病人家中去。总之,他是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尽量减轻病人痛苦,也尽量减轻家属负担。有些病重的老年人,他不再给开药,只是定时打个止痛针,或者开个食疗的小方子。他因此并不多么富裕,只是维持着一个“凭手艺吃饭”的普通家庭。

周大夫看病多年,偶尔也有走眼的时候。我姥姥病重的时候,曾在我们家住过一阵儿,因此经常请周大夫来。他有两次下了病危通知,在把脉之后郑重地说:“没脉了,准备吧。”但姥姥每次都挺过来了,不仅重新有了脉搏,后来还又多活了两年,他因此经常感慨:“这个老人,真是个奇迹!”姥姥年轻时读过书,参加过“民先队”,经常翻山越岭与鬼子作战,练就了一身好体质。有一次她还在村西头的沽河岸边从被鬼子枪毙的八路军中扒出了一个没有咽气的战士,偷偷背回家调治,那人好了以后重返部队。姥姥后来嫁给了姥爷。姥爷根正苗红,父母早亡,一直给地主家当长工,大字不识一个。生了一大堆孩子,姥姥就没有精力再出去干革命了。早年的那些革命经历渐渐成了断线的风筝,她则成了沽河村一个普通的农村老太太。改革开放之后的某一年,沽河村忽然来了个大军官,开着一辆高大的吉普车,停在姥姥家门口。原来是当年那个被救的战士,经多方打听联系到姥姥这个救命恩人,专程回来看望她。我小时候很喜欢听姥姥讲故事,那些在生死边缘的人生历练或许使得姥姥的身体超越了一般的生死规律,也多少超出了周大夫的判断。

周大夫的两个儿子都没有继承父业,这是村民都深以为憾的。我小时候怀疑周大夫把他们家所有的医学天分都吸收了,连渣渣儿也没剩下给儿子们。他的小儿子曾与我是同学,像个终日在宝山中穿行却一无所获的愚钝之子,没有一丝对医术的渴慕,而是热衷于上树捉鸟下河摸鱼,长大后去了县城,在百货商场门口当了一名保安,轻松度日。大儿子在我们村南开了一家养鸡场,终日与鸡和鸡蛋打交道,基本不费什么脑子。多年以后,我忽然想到,或许周大夫的两个儿子是故意不继承父业的,要知道治病救人这项工作是极其耗神而且责任重大的,能够从中脱身,对于普通人来说,未尝不是一种聪明的选择。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年轻人努力进城买房,有病去城里大医院,所以周大夫的医术得不到继承和发扬,似乎也不算什么大事。城市的魅力无疑是不可抵抗的,它正一步步蚕食着乡村,乡村则一点点交出自己的灵魂,连剩下的躯壳都散发着被城市降服的意味,随时准备把自己变成被改造的旧村中的一员。我偶尔想起周大夫,他依然是我印象中那高大清瘦微驼背的样子。他守护我们鸡鸣村几十年,加上他的父亲和祖父,行医至少超过百年了吧?有这么厚的福德,周大夫一定会长命百岁的。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周大夫在村子里的地位很重要,并介绍他成长的经历,他的医术由粗糙到精湛。
B.周大夫对全村人的贡献不只在于治病疗伤,更是化解了村民们内心对死亡的恐惧。
C.由于“我”的姥姥被周大夫下了两次病危通知,导致“我”对周大夫产生了双重看法。
D.“我”对周大夫的两个儿子没有继承父亲的工作持批判态度,并对此感到十分难以理解。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描写周大夫父亲临终时还在行医,而且效果极佳,与后文周大夫的表现形成对比。
B.虽然小说中有多处对周大夫治病技术的描写,但读来并无重复之感,突出作者技法高超。
C.小说中插入一段与“我”的姥姥相关的故事,丰富了文章内容的同时还增加文章的可读性。
D.小说的最后一段有力收束全文,提及对城乡差距扩大的思考,将小说带往更深的层次。
3.请结合全文谈谈“但这恐怕只是我的一厢情愿”的原因。
4.周大夫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作者是如何塑造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2022-12-07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兴义市顶效开发区顶兴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贺新郎·赋琵琶

辛弃疾

凤尾龙香拨,自开元《霓裳曲》罢,几番风月,最苦浔阳江头客,画舸亭亭待发,记出塞、黄云堆雪。马上离愁三万里,望昭阳宫殿孤鸿没,弦解语,恨难说。

辽阳驿使音尘绝,琐窗寒,轻拢慢捻,泪珠盈睫,推手含情还却手,一抹《梁州》哀彻,千古事,云飞烟灭。贺老定场无消息。想沉香亭北繁华歇,弹到此,为呜咽。

[注]①这首词为作者谪居江西上饶时所作。②出塞,指昭君出寨。③辽阳征戍之地。④贺老,指开元、天宝年间善弹琵琶的艺人贺怀智。⑤沉香亭,用沉香建成的亭子,唐玄宗曾在此赏花。李白奉命作《清平调》三首。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杨贵妃抱过的琵琶开篇,目的是批评玄宗沉湎于酒色。
B.“浔阳江头”句以白居易送客闻琵琶事自比,表达谪居之苦。
C.“贺老定场无消息”写出作者为朝中无人、国势衰微而担忧。
D.“想沉香亭北繁华歇”化用李白之典,写出盛世已去的无限悲慨。
2.清人陈廷焯评本词“无一字不呜咽”。请结合具体词句,至少选择三处,谈谈你对此评论的理解。
2022-12-07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凯里市一中、都匀一中新高考协作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海藻是广泛存在于海底世界的一种低等植物,数量众多,是海底的重要生物资源之一,目前被发现的藻类已有三万余种,当下被人们开发利用的主要有绿藻、蓝藻、褐藻和红藻。海藻的结构复杂多样,从中提取出的海藻胶和海藻多糖等活性物质具有乳化、成膜等特点,这些成分具有润肠通便、提高人体抗氧化能力等功效。因此不论是对海洋功能性食物领域进行开发,还是对海藻进行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海藻产业会成为当下及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研究开发的热门领域。

(摘编自金泽林、金太花《海藻活性物质在功能性食品中的应用研究》)

材料二:

中国作为一个海藻消费大国,每年对海藻的需求量就达十几万吨。在高需求之下,中国已在海藻养殖与海藻加工领域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技术,建立起了从单一地进行海藻养殖,到利用海藻进行食品、保健品深加工,再到用海藻加工下脚料制造海藻生物肥供海藻养殖的完整的产业链。中国与东盟在后期加工与前期生产方面形成一定的互补,双方合作潜力巨大。

不过,要使海藻养殖的利益最大化,中国与东盟的合作不能仅仅停留在原料与科技的合作上。一方面,大多数的养殖者依靠经销商出售产品,由于中间商抽取较高利润,养殖者并未获得丰厚的收入。另一方面,在海藻养殖中心附近建立海藻加工厂,通过降低海藻因变质带来的损失,节约运输成本,也是需要考虑的配套问题。加之东盟仍有许多地方的海藻养殖潜力还未得到开发,因此中国与东盟需要在技术合作的基础上,形成“采收—加工—销售”完整的产业链,才能更有效地降低海藻加工成本,提高海藻的附加值,进而获得更高的利润。

(摘编自王功清《东盟海藻养殖:到海中淘金》)

材料三:

火电厂和钢铁、水泥等制造业燃煤大量集中排放的二氧化碳,仅靠林地、湿地的植物吸收是远远不够的。目前国内外正开展“碳捕获和储存”工程建设,将收集的二氧化碳输入采空的油气田、废弃的煤田地下封存。有趣的是,碳封存与油田二、三次开采可以一举两得。当二氧化碳被200个大气压注入油田千米深处,原本粘稠厚重的石油迅速稀释、膨胀,纷纷从岩石孔隙中溢出,变得更易开采。美国共有70多座油田被注入二氧化碳驱油,年封存二氧化碳达3000万吨,增产石油10%。我国先后有六七座石油尝试了这一技术,二氧化碳一次性最大封存量达11万吨。

碳汇出路不仅是碳捕集和碳封存,更在于碳利用。藻类确实是生长最快、碳汇效率较高的植物,是炼制生物柴油和乙醇的理想原料之一。目前国外利用海藻捕碳、固碳的方法是,将工厂集中排出的二氧化碳废气与含养分的水混合,在透明的人造闭合水渠中,或在封闭的池塘等水体中养殖海藻。这比完全自然放养效率高,也避免了造成海水缺氧的后果。

近来,国外科学界正通过多种途径开发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新能源原料的生物技术。有科研团队已培养出一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转基因细菌,比藻类更快地将二氧化碳转化为可炼制生物柴油、乙醇的原料。由于利用生物质能可以实现碳循环而不增加碳排放,欧盟计划到2020年生物质燃料占能源消费结构的14%,占可再生能源总量的60%。这一方略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减碳之道。

(摘编自吴晓江《为二氧化碳寻找“出路”》)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海藻广泛存在于海底世界,数量众多,目前已发现三万余种,是海底的重要生物资源之一,虽是低等植物,但结构复杂多样。
B.中国是一个海藻消费大国,每年对生海藻的需求量就高达十几万吨,这种高需求促使中国的海藻养殖和加工技术相对成熟。
C.中国与东盟的合作不能仅仅停留在原料与科技的合作上,还要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完全以获取高额利润为目标,实现海藻养殖的利益最大化。
D.制造业排放的二氧化碳过多,林地、湿地的植物难以完全吸收,所以不仅要捕集碳和封存碳,更要利用碳,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新能源原料。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海藻养殖加工已经从单一地进行海藻养殖,到利用海藻进行食品、保健品深加工,再到用海藻加工下脚料制造生物肥供海藻养殖,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B.将二氧化碳输入采空的油气田、废弃的煤田地下,主要目的是便于油田二、三次开采,因为二氧化碳能使石油溢出空隙,更易开采。
C.人们将海藻养殖在由工厂集中排出的二氧化碳废气与含养分的水混合而成的水体中来捕碳、固碳,不仅效率更高,还能避免海水缺氧。
D.藻类可将二氧化碳转化为可炼制生物柴油、乙醇的原料,但转化速度慢于科研团队培养出的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转基因细菌。
3.请结合三则材料,分析海藻产业会成为当下及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研究开发的热门领域的原因。
2022-12-07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兴义市顶效开发区顶兴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开门见山,点出前一夜的景象。“昨夜微霜初渡河”中的“初渡河”,将霜拟人化,写出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
B.颔联“鸿雁不堪愁里听”渲染氛围,“云山况是客中过”接写正题。“不堪”与“况是”前后呼应,往复顿挫,情切意深。
C.颈联诗人对远行客作了充满情意的推想。其中“催寒近”“向晚多”六字相对,暗含着“岁月不待,年华易老”的意思。
D.尾联作者告诫魏万:长安不是一般人可以享受的“行乐处”,不要消磨宝贵的时光,要抓紧时机成就一番事业,语重心长。
2.这首诗以长于炼句而为后人所称道,前两联叙事、写景、抒情相交织,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022-12-07更新 | 228次组卷 | 3卷引用:贵州省兴义市顶效开发区顶兴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泰山

石介

七百里鲁望,北瞻何岩岩。

诸山知峻极,五岳独尊严。

寰宇登来小,龟蒙视觉凡。

此为群物祖,草木莫锄芟。


【注】①龟蒙,龟山和蒙山的并称,在今山东省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时的鲁国在泰山之南,所以诗中才有“鲁望”“北瞻”等表达。
B.泰山周围有不少山峰,它们都显得很高,泰山因海拔最高而被诗人歌颂。
C.颈联第一句气势很足,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意思,让人震撼。
D.泰山又称“岱”,“岱者,长也,万物之始”,所以诗里说它是“群物祖”。
2.本诗与杜甫的《望岳》都写到了泰山的特点,在表达技巧上二者手法有何异同?
2022-12-07更新 | 126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三)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沉浸式消费暴增背后的真问题

谭浩俊

2022年10月4日,一则热榜话题备受大众关注——以剧本杀、密室逃脱为代表的沉浸式剧本娱乐,已成文旅消费增长新势力。据中国文化娱乐行业协会联合美团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沉浸式剧本娱乐行业研究报告(2021—2022)》显示,从2018至2021年,密室逃脱类、剧本杀类经营场所的总体数量增长幅度超过400%,沉浸式剧本娱乐行业的规模快速扩大。

3年时间,这样的增长速度,不可谓不快,也不可谓不令人惊讶。更重要的是,深陷沉浸式消费的,大多是“90后”“00后”,他们甚至可以不出门、不远行,也不愿与父母亲人在一起,而是三三两两,或者多人一起,进入到沉浸式经营场所,与密室逃脱、剧本杀等相拥,欢度他们的假期生活,或者休息时光。

正是因为沉浸式消费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喜爱,包括一些未成年人也陷入到了沉浸式消费之中,因此大量资本涌入沉浸式消费领域,开发各类沉浸式消费经营场所,从事沉浸式项目经营。而一旦某个领域被资本“相中”,各种问题也就会接踵而来,低级趣味、暴力凶杀,甚至黄色血腥等对青少年有负面影响的场所也出现了。沉浸式消费刚刚兴起,就伴随着各种问题滚滚而来,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加强防范,强化监管,不仅会影响行业的健康发展,也会对年轻人的身心健康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

作为精神文化生活的一项内容,沉浸式消费能够受追捧,与广大居民、特别是年轻人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是密不可分的,也是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高科技的不断运用、互联网的广泛普及、虚拟场景的不断涌现、智能化的不断渗透,各种新兴娱乐方式、活动场所也会越来越多,继而让不同类型的人,进入到与自己性格特点、价值取向、兴趣爱好、情绪发泄等相适应的领域,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释放内心的种种不快,感受体验带来的快乐。沉浸式消费能够应运而生,且深受年轻人喜欢,也就比较好理解了。

关键是,面对这样的场景和方式,特别是年轻人过于“沉浸”,并使得不少未成年人也“沉浸”于此,就不能不令人担忧了。在2022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文化旅游委党委书记、主任刘旗就向大会提交《关于促进“剧本杀”新业态发展的提案》,建议对行业开展内容审核与版权保护。全国政协委员、中央芭蕾舞团副团长朱妍提交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对“剧本杀”行业监管力度的提案》,也谈及了业态的发展以及与其相关的青少年合法权益,并建议实体店及网络平台禁止未成年人进入和使用。

政协委员的提案,确实是非常及时的。毕竟,沉浸式消费尚处于发展初期,各种问题也没有十分严重,如果能够及时采取措施,是能够得到解决的。至少,可以不让其变成一种社会风险隐患,不成为影响消费者、体验者、尤其是年轻人价值取向和精神寄托的问题载体。因此,有关方面应当对沉浸式经营场所、经营方式、管理行为等提出规范要求,避免引发新的矛盾和问题。

更应当看到的是,沉浸式消费能够大行其道,能够受到年轻人如此狂热的追捧,能够让资本如此感兴趣,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精神文化领域优秀产品的缺乏,反映了能够丰富年轻人业余文化生活的场所缺乏,反映了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都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要知道,如果有格调的精神文化项目、内容、形式更多一些,能够让年轻人选择的精神文化产品更丰富一些,他们也不需要如此“沉浸”于沉浸式消费之中。不少年轻人也表示,虽然沉浸式消费很给力,也很有魅力和诱惑力,很有创意,总觉得缺少了些什么,玩过了也就玩过了,无法给自己留下点什么。

这就是问题的关键,也是为什么沉浸式消费、游戏等能够让年轻人着迷、让年轻人沉醉,也让年轻人迷失的最重要的方面之一。如果我们只看到年轻人对沉浸式消费喜爱,并对沉浸式消费采取限制等方面的措施,是没有用的,效果也不会好的。因为,他们没有替代品,没有替代品就只有继续“沉浸”于这些项目。显然,这是更严峻的问题,也是最现实的拷问。能不能提供更多可以供年轻人选择的精神文化产品,才是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如果精神文化产品创造者,也能像游戏开发者、密室逃脱类、剧本杀类项目开发者那样投入,或许,沉浸式消费就不会让年轻人如此沉醉与迷失。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深陷沉浸式消费的年轻人不出门、不远行,也不愿与父母亲人在一起,而是三三两两或者多人一起进入到沉浸式经营场所,欢度他们的假期生活或者休息时光。
B.因为大量资本涌入沉浸式消费领域,开发各类沉浸式消费经营场所,从事沉浸式项目经营,所以越来越多年轻人,包括一些未成年人也陷入到了沉浸式消费之中。
C.沉浸式消费刚刚兴起,就有了各种问题,例如:出现了低级趣味、暴力凶杀,甚至黄色血腥等对青少年有负面影响的场所。
D.精神文化领域优秀产品和能够丰富年轻人业余文化生活场所的缺失,导致了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都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在2022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文化旅游委党委书记、主任刘旗提交的提案建议对“剧本杀”行业开展内容审核与版权保护。
B.沉浸式消费能够应运而生,源自于高科技的不断运用、互联网的广泛普及、虚拟场景的不断涌现、智能化的不断渗透,越来越多的新兴娱乐方式和活动场所出现。
C.想要年轻人对沉浸式消费不再沉浸,效果最好的措施就是对沉浸式消费采取限制消费,并且加强对沉浸式经营场所、经营方式、管理行为等的监管。
D.如果及时采取措施,现阶段沉浸式消费出现的各种严重问题是能够得到解决的。至少,可以不让其变成一种社会风险隐患,不成为影响人们价值取向和精神寄托的问题载体。
3.面对沉浸式消费对青少年产生的不良影响,相关各方应该采取怎样的有效措施?
2022-12-07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三)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人世间(节选)

梁晓声

周秉义从北京调回了本市,终日足不出户,只是看书,冬梅忍不住问:“确实是平调回来了?到底为什么?”

他奇怪地反问:“我信中不是写了吗?”

“你想干的实事,到底是什么实事呢?”

“现在说了也没用,得看这次怎么任命。”

“跟我还有什么不便说的吗?是不是在北京没干好啊?”

“看你,我说不聊了,你偏要聊这个话题!我在哪个岗位上没干好过?我离开北京前,领导还给我开了欢送会呢!干得不好能有那种待遇吗?”

冬梅心中疑惑,也只好不再问下去了。

春节过后,组织部门下达了正式任命,周秉义担任副市长,他的分工只有一项,主抓招商引资,尽快改造城市面貌,整顿棚户区,消除土坯房,促进本市房地产业发展。

一天下午,周秉义来到弟弟家,让秉昆陪他在光字片走一走。那天降了一场大雪。大雪覆盖之下低矮的土坯房一片连一片,东倒西歪,横七竖八。稍一细看,都会从积雪之下发现外露的种种肮脏——垃圾堆,各种令人作呕的脏水结成了冰。不知不觉天黑了……

常进步下班比往日早了些,他从窗口看到秉昆,迎出门来。常进步他妈与周秉义,当年是职工与老领导关系。周秉义做党委书记,常进步他爸常宇怀是他最倚重的中层干部,他们跟周秉义的关系非同一般。

“嫂子!”面对满头白发的烈士遗孀,周秉义的眼泪夺眶而出,“对不起,嫂子,我本该经常来看你们的啊!”他侧身捂面,泣不成声。

“进步,还不快请你周叔叔进屋!”常进步他妈拉开了家门。

周秉昆心里有点儿瞧不起哥哥,觉得哥哥一点儿也没有副市长的风范,在小事上那么感情外露。

天刚转暖,光字片受了一场虚惊。某日来了几组测量小队,临街住户人心惶惶,以为要修路。修路当然是好事,可那得拆除多少房屋啊!一旦被拆除了,都住哪儿呢?有人与测量队的人攀谈,才知道不是要修路,而是要对光字片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造,那是一位副市长的原话。

人们猜想,那肯定就是周秉义啦!光字片的男女老少奔走相告,测量队接连测量了数日,整个光字片也接连亢奋了数日。

此后,每天晚上总会有几个男人相约来到秉昆家聊天,他们回忆起过去食不果腹而又无瓦遮头的困窘日子。聊来聊去,觉得今后的日子可有盼头了,全光字片的人可算是托上周秉义的福了。谁承想,光字片会出一位副市长呢?他是大救星啊!

“五一”过后,大队的建筑人马浩浩荡荡地向光字片进发,但建筑大军的目的地分明不是光字片。建筑大军一直往前开,开到了马路尽头——虎皮冈,在那里安营扎寨。

光字片的人们疑惑极了,一拨接一拨到周秉昆家问个究竟:难道你哥要在那地方为咱们光字片的人建楼?那可是连兔子都不刨窝的地方啊!咱们光字片就是再烂,毕竟属于城区啊!秉昆,你一定要替我们问问你哥……

与测量队刚离开那几天相比,光字片人们的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从满怀憧憬到感觉被耍了,男人女人们询问起周秉昆时都义愤填膺。

虎皮冈昼夜机声隆隆,工程突飞猛进。这么大的事,秉义非要在自己任期内干成,市里当时财政拮据,只能给一部分支持,其他的全凭他靠人格魅力全国到处跑,求爷爷告奶奶似的才好不容易招来了几家商业投资。开弓没有回头箭,他压力多大,可想而知……

十月份,两排十幢二十层高楼拔地而起。市政府发布了正式公告,宣称那里将成为本市的“希望新区”。那天晚上,周秉义终于现身弟弟家……

第二天,秉昆媳妇郑娟去派出所把全家的户口迁出。她又到新区,在市公安局接待点把户口落上。那事成了一条新闻,却没引来多少人效仿。

有人等着看笑话,有人说风凉话:“周家哥俩演起双簧来了!”

光字片的人们仍在观望,希望新区为周家的到来开了欢迎会,周家的门面房和两居室住房都经过了简单装修。

再后来,光字片开来了卡车队,连续替一些人家免费搬家,搬往新区。

周秉义终于在光字片露面,他精神抖擞讲述着:“咱们光字片人家的许多长辈,四九年以前就居住于此,当时这里叫穷人窝。后来,许多人成了东北解放后最早的产业工人,但这里却一直住着本市很穷的人家。我不是在北京当官当不下去了,我是自己要求调回来的。为什么呢?我快到退休年龄了,光字片的存在越来越成为我一块儿心病。各地都在改革发展,光字片却变得比当年更糟糕,处处不堪入目。人掉进厕所的事发生几次了,还淹死过孩子,我知道,从大人到孩子,谁都不愿再生活在光字片了。将光字片彻底改造很不容易,但好日子一定在前头!”

随着时间推移,整个光字片逐渐被清空。从又脏又乱的棚户区搬到新区后,大家对秉义感恩戴德,有些老人一见到他,就想跪下磕头,甚至有人想在广场上为他塑一座雕像……

(有删改)

文本二:

创作《人世间》,就是想将近五十年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直观地告诉人们。只有从那个年代梳理过来,才能理解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最近,我因为整理一些散文随笔,想到了从前许多事,比如年货、布票、肉票、洗澡票、户口簿、厕所等。我很感慨,中国确实站起来了,确实发展了,各种变化之大,不回头比较,印象是不够深刻的。现在普通饭店的任何一桌饭菜,过去北方家庭春节也都几乎吃不到。当时见不到鱼虾,鸡蛋、粉条都凭票,我直到下乡前才第一次吃到点心。这种生活并非城市最困难家庭独有,而是当时普遍现象。1990年,我在北京家里第一次洗到了热水澡。因此,我想将从前的事讲给年轻人听,让他们知道从前的中国是什么样子。

(摘编自《梁晓声:关于小说<人世间>的补白》)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秉昆不理解“哥哥一点儿也没有副市长的风范,在小事上那么感情外露”的细节,侧面衬托了秉义平易近人又情深义重的性格特点。
B.周秉义对乡亲们说“光字片却变得比当年更糟糕……谁都不愿再生活在光字片了”,这是他克服各种困难改造光字片的重要原因。
C.与秉昆聊天的群众忆苦思甜,表达他们对于未来生活的讨论与畅想,为后文搬进新区后乡亲们对秉义表达感激之情作了铺垫。
D.小说中“招商引资”“棚户区”“土坯房”等词语,都指向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生活现实,也吻合文本二中记录历史发展变迁的用意。
2.文本二中,梁晓声提到当时城市中的“普遍现象”,在文本一中有“直观的”描写,请结合文本一画线内容分析其作用。
3.文本一的开头部分,周秉义和冬梅的对话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2022-12-07更新 | 119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三)语文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