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9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曾祖依艺,位终巩令。祖审言,位终膳部员外郎,自有传。父闲,终奉天令。

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天宝末,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十五载,禄山陷京师,肃宗征兵灵武。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时琯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其年十月,琯兵败于陈涛斜。明年春,琯罢相。甫上疏言琯有才,不宜罢免。肃宗怒,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时关畿乱离,谷食踊贵,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梠 ,儿女饿殍者数人。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

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成都,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尝凭醉登武之床,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虽急暴,不以为忤。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永泰元年夏,武卒,甫无所依。及郭英乂代武镇成都,英乂武人粗暴,无能刺谒,乃游东蜀依高适。既至而适卒。是岁,崔宁杀英乂,杨子琳攻西川,蜀中大乱。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阳聂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

子宗武,流落湖、湘而卒。元和中,宗武子嗣业,自耒阳迁甫之柩,归葬于偃师县西北首阳山之前。

选自《旧唐书•杜甫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
B.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
C.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
D.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不第,指科举考试应试未中选,也叫落第、下第。进士第一名称“状元”,贡士第一名称“解元”。
B.布衣,顾名思义是布做的衣服,借指平民。后也以布衣称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C.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秦朝时候是没有太守和刺史这些职位的,那时候叫郡守,监御史。
D.绯鱼袋,是指绯衣与鱼符袋,旧时朝官五品以上佩鱼符袋。唐制:五品以上佩鱼符袋,宋因之。官服颜色从唐朝开始: 三品以上紫袍,佩金鱼袋;五品以上绯袍,佩银鱼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甫出生于官宦之家,虽然没有考中进士,但因为文章写得好,仍然在天宝末年受到皇上的赏识。
B.杜甫因为自幼同房琯就有深交,所以在房琯讨伐叛军,兵败陈涛斜被免去宰相职务时,极力上疏救助,终因此招祸,也被免职。
C.严武和杜甫是世交,所以严武对待杜甫很优厚,在很多时候也能原谅杜甫的放肆行为。
D.由于郭英乂对待杜甫不好,高适也已经死去,杜甫只好携家出川,生活颠沛流离,最后死在耒阳。
4.把文中划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
(2)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
2022-06-24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北京师大贵阳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本一:

宣宗宣德元年,礼部进《籍田仪注》,上观之,谓侍臣曰:“先王制籍田,天子率公卿躬秉耒耜,贵有实心耳。不然,三推五推,何益于事!”侍臣曰:“先王制礼有本有文,苍生之福也。”户部奏青州借官粮赈饥,乞复勘,然后给。上曰:“民饥无食,当如拯溺救焚,即命就便分给。”

三年六月,上谕朝臣:“贪浊奈何?”杨士奇对曰:“贪风始永乐末,今更甚。太宗尝数疾不视朝,扈从之臣,请托贿赂,公行无忌。”杨荣曰:“当是时,惟方宾有贪名。”上即顾荣问:“今日贪者谁甚?”对曰:“莫甚刘观。”士奇曰:“风宪所以肃百僚,宪长如此,则不肖御史皆效之;御史奉巡四方,则不肖有司皆效之。”上叹息曰:“除恶务本,顾观去,谁代观者?”士奇曰:“通政使顾佐廉公有威。”荣曰:“佐为京尹,禁防下吏。政清弊革。”上喜曰:“顾佐乃能如是!”阅数月,乃命观巡阅河道,而以佐代之。寻下观狱。

上与侍臣论历代户口盛衰。上曰:“户口之盛衰,足以见国家之治忽。其盛也本于休养生息,其衰也必有土木兵戈。汉武承文、景之余,炀帝继隋文之后,开元之盛,遂有安史之乱,岂非恃富庶不知儆戒乎?汉武末年乃悔轮台,炀帝遂以亡国,玄宗卒至播迁,皆足为世大戒。”

九月庚戌朔,驻跸蓟州,进州官谕之曰:“此汉渔阳郡也。昔张堪为政,民有乐不可支之谣,尔曹勉之!”又进耆老谕曰:“今岁丰稔,无他虞,善训厉子孙,务礼义廉耻,毋安温饱自弃。”

四年春,上召大学士杨溥谕曰:“朕每念创业难守成不易夙夜倦倦今幸百姓稍安顾祸乱生于不虞迩来群臣好进谀辞令人厌闻卿宜勉辅朕”顿首谢:“臣不敢忘报。”上曰:“直箴朕过,报朕多矣。”溥又顿首谢曰:“直言求之非难,受之为难。”上曰:“然。”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仁宣致治》)

文本二:

赞曰:即位以后,吏称其职,政得其平,仓庾充羡,闾阎乐业。盖明兴至是历年六十,民气渐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

(节选自《明史·本纪九》)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朕每念创业难守/成不易/夙夜倦倦/今幸百姓稍安顾祸乱/生于不虞/迩来群臣好/进谀辞令/人厌闻卿/宜勉辅朕
B.朕每念创业难/守成不易/夙夜倦倦/今幸百姓稍安/顾祸乱生于不虞/迩来群臣好进谀辞/令人厌闻/卿宜勉辅朕
C.朕每念创业难/守成不易/夙夜倦倦/今幸百姓稍安顾祸乱/生于不虞/迩来群臣好/进谀辞令/人厌闻卿/宜勉辅朕
D.朕每念创业难守/成不易/夙夜倦倦/今幸百姓稍安顾/祸乱生宁不虞/迩来群臣好进谀辞令/人厌闻卿/宜勉辅朕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籍田,古代天子、诸侯征用民力耕种的田。春耕前由天子、诸侯在籍田上进行示范性耕作,以示重视农业。
B.耒耜,中国古代的一种翻土农具,形如木叉,上有曲柄,下面是犁头,用以松土,可看作犁的前身。
C.顿首,指磕头。古代的一种交际礼仪。跪拜礼之一,为正拜。以头叩地且停留一会儿,书简表奏用语。
D.闾阎,原指古代里巷内外的门。以二十五家为闾,里巷的门为阎。后泛指平民老百姓。文中代指百姓。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宣宗对先王籍田表示认同,同时强调籍田需要以务实为本,切不可“三推五推”作秀,这表明了他对农业的重视。
B.明太宗曾经多次染疾不上朝,阿谀逢迎之臣,就贿赂成风,公开行贿、受贿毫无禁忌,那个时候最有名的贪官是刘观。
C.明宣宗认为汉武帝和隋炀帝,或穷兵黩武,或大兴土木,致使户口衰减,国家动荡,甚至社稷覆亡,他们是治世鉴戒。
D.治理地方时,明宣宗除了以“民有乐”勉励地方官员要向前代优秀官员学习,还要求老年人重视对子孙的礼义教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阅数月,乃命观巡阅河道,而以佐代之。寻下观狱。
(2)昔张堪为政,民有乐不可支之谣,尔曹勉之!
2022-06-23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北京师大贵阳附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酬刘和州戏赠

白居易

池边新种七株梅,欲到花时点检来。

莫怕长洲桃李妒,今年好为使君开。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白居易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注】①本诗写于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诗人任苏州刺史之时,是赠与刘禹锡之作。②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返洛阳,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酬刘和州戏赠》诗首句“池边新种七株梅”,点明栽种梅花的地点和棵数;第二句“欲到花时点检来”,写诗人打算观察梅花生长的情况,“点检”还包含着观赏梅花风姿的意味。
B.品读《酬刘和州戏赠》的诗意,不禁让读者想到了《离骚》中“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的诗句,二者都以种植香花香草等美好的花草植物来表达自己高洁的追求。
C.《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中诗人表明自己与刘禹锡相互赏识,却因命运弄人,两人二十三年未曾重逢,这次重逢更要把酒言欢,刘禹锡也用诗句“二十三年弃置身”对此做了回应。
D.这两首诗都是诗人写给好友刘禹锡的赠诗。刘禹锡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两人政见相合,在诗歌创作中也惺惺相惜,成为好友,在诗坛上前者被称为“诗豪”,后者被称为“诗魔”。
2.这两首诗歌都蕴含了诗人对好友深厚动人的情谊,爱新觉罗·弘历(乾隆皇帝)曾用“一味真朴,不假妆点”来评价白居易的诗歌,请结合诗句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2022-06-04更新 | 44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贵州省贵阳市一中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用舞蹈来展现谍战故事,确实是一项巨大挑战。如何让观众在有限的时间里,既看懂故事又体会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考验的是编导解构故事、铺垫悬念以及运用舞台的综合能力。

故事先行,牵引人物。电影最重要的就是讲好故事。而舞剧在以往的认知中,总冠有长于抒情,拙于叙事的帽子。然而,《永不消失的电波》(后面一律称为《电波》)舞剧中编导扎实地将故事完整呈现于观众面前,并努力让上海、谍战等传统元素焕发新的生机。首先,在人物设定上就有两位主演和七位关键性角色。数量之多,前所未有。由于故事的复杂性,每位人物都有特定的舞段展现其在故事中的作用,如同一条珍珠项链一般,串联起各自的使命,为故事的发展铺垫。

其次,编导更多利用电影中的特殊叙事手法,展现主角内心状态,创造新的叙事逻辑。倒叙插叙、平行蒙太奇都运用于舞蹈的编排中,使得观剧体验如看电影一般。例如,李侠与兰芬在拿到装有情报的盒子后,舞台的左侧瞬时切换为裁缝放置情报的情节。小学徒为掩护李侠英勇就义后,李侠回忆起两人的战友之情也是通过插叙的方式展现的。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编导将平行蒙太奇的叙述方式运用于舞台:一侧是李侠在脑海中推理演绎裁缝被害过程以及情报的藏匿之处,另一侧是兰芬在黄包车上发现特务假扮车夫的惊险情节。同一时间顺序下,两个不同的空间,上演着命悬一线的紧张桥段。一墙之隔,时空并进。步步紧逼,直抵咽喉。随着一声枪响,所有的情绪得以释放。舞台上,子弹穿越了时空之墙:特务被兰芬击毙,但英雄也永远离开了他的战友……如此巧妙的叙事方式使观众不由发出赞叹。

舞蹈,是情动于中而难以言表又不能自已的产物。为了能够将红色信仰直抵观众的内心,就需要突破传统舞蹈叙事方式,将情节与人物充分揉捏在一起。编导呈现了一种新的舞剧叙事思路:故事主线步步推进,人物副线逐次展开。这种叙事逻辑好似电影的谋篇布局,在不知不觉中向观众缓缓揭开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舞剧艺术的表现性上开拓了非常有价值的向度。

堆叠细节,蕴含张力。对人物动作细节的极致把握,展现了两位女编导细腻的编舞风格,以及演员们深厚的表演功力。首先,就是细致入微的面部表情。地下工作者的眼神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复杂,一种让人捉摸不透的感觉。李侠的眼神柔和中透露着坚定,兰芬的眼神小心谨慎,女特务的眼神凶狠毒辣,裁缝的眼神透露出老共产党人的沉着与信念。一个简单的回眸或者对视,就能够产生丰富的信息,其演员内心的戏剧张力是巨大的。

其次,是对道具用心地处理。兰芬送给李侠的红色围巾,既是爱情的信物也是李侠被敌人追杀时的标志物。小学徒为掩护李侠英勇就义,那遗落在雨中的红色围巾,猩红如血泊般触目,但又暗喻着英雄内心坚定的红色信念。小小道具便可以勾勒出英雄们的精神世界。包括裁缝的皮尺也成为全剧重要的伏笔,给观众情理之中却又是意料之外的惊喜。

可见,编导善用细节堆叠情绪——就如同电影中的特写镜头一般,主人公的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个道具就能揭示出人物性格与情感中的丰富性。这种表达是细腻的、隐忍的、节制的。与肆意的煽情不同,这,或许就是谍战类题材最为独特的品质吧。

(摘编自吴珺《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

材料二:

今天的观众既有审美的叠加,也有审美之错位,而审美的差异则显得更为普遍。如何让一部红色主题的舞剧达到聚合审美、消弭差异的目的,为更多的人所乐于接受甚至点赞,是舞剧创作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在这一关节点上,《电波》的主创大致形成了两个方面的追求:一是努力让作品呈现出年轻态。这种年轻态是全方位的,不仅要在视觉、听觉上更贴近现代审美,同时要与当代人的心理节奏、情绪频率形成链接,让观众尤其是年轻一代观众,感受到艺术和现实之间不存在隔膜,没有沟通障碍。二是要努力开掘新语境,用今天的语言讲好昔日的故事,让典型人物的思想精髓融入今天的话语体系,让触摸岁月转化为感知心灵。

相对而言,年轻观众的成长过程中伴随着大量的影视剧,他们对影视语言和手法颇为熟悉,接受上较少障碍。《电波》不拘一格,采用电影手段来丰富舞剧的表现力,甚至以此来解决舞剧叙事的难点,无疑是明智的选择。从大量的创新性创作实践中我们看到,舞剧的短板不在于拙于叙事,而在于叙事语言不够丰富、叙事的方式不够机巧。当创作者站立在开阔的艺术维度来思考这些时,一切都不是问题。

观念的突围和艺术上的高标准,是舞剧《电波》一经问世便成爆款的重要原因,而探索国家叙事与当代审美之间的紧密联系,则是创作这部舞剧的初心。我们讲述什么样的故事,决定我们成为什么样的民族,引申学者的话,我们今天更应该关注的是,如何把有深度的故事讲得有温度,把有精神的故事讲得更精彩

(摘编自方家骏《让触摸岁月转化为感知心灵》)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舞蹈来展现谍战故事难度很大,这考验着舞剧《电波》创作者对作品的全方位把握能力。
B.舞剧的短板始终在于“拙于叙事”,为突破短板,《电波》的编导大胆采用了新的表现手法。
C.舞剧《电波》人物众多,故事复杂,需要编导设置好叙述逻辑,把众多人物的故事巧妙串联起来。
D.舞剧《电波》运用“平行蒙太奇”手法,同一时间顺序下,两个不同的空间上演着紧张桥段。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诠释故事方面,再高明的舞剧编导也不如富有经验的电影导演能使情节跌宕起伏和扣人心弦。
B.《电波》呈现的故事主线、人物副线的叙事思路,在舞剧艺术的表现性上开拓了非常有价值的向度。
C.年轻观众对影视语言和手法更为熟悉,在接受上较少有障碍,这和他们成长过程中伴随大量影视剧有关。
D.红色经典实现从触摸岁月到感知心灵之间的过渡,这与其要达到聚合审美、消弭差异的目的相关。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表现舞剧《电波》利用有限的空间集中表现故事情节的一项是(     
A.两位主演和七位关键性角色,数量之多,前所未有。
B.一侧是李侠在脑海中推理演绎裁缝被害过程,另一侧是兰芬发现特务假扮车夫。
C.不同人物细致入微的面部表情和对人物眼神的刻画。
D.精心设置剧中兰芬送给李侠的红色围巾和裁缝的皮尺。
4.请概述材料一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5.“贴合年轻人需求讲好红色故事”。请结合材料,以舞剧《电波》为例,站在编导的角度,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潘先生在难中【注】(节选)

叶圣陶

第二天早上,几许房间里的电灯还是昏黄地亮着,但潘先生夫妇两个已经在那里谈话了。两个孩子希望今天的上海或许比昨晚的好一点,也醒了一会了,只因父母叫他们再睡一会,所以还躺在床上,彼此呵痒为戏。

我说你一定不要回去,潘师母焦心地说,这报纸上的话,知道它靠得住靠不住的。既然千难万难地逃了出来,哪有立刻又回去的道理!

料是我早先也料到的。顾局长的脾气就是一点不肯马虎。‘地方上又没有战事,学自然照常要开的。’这句话确然是他的声口。回去是一定要回去的。

你要晓得,回去危险呢!潘师母凄然地说。

你懂得什么!潘先生颇怀着鄙薄的意思,回去是一定要回去的,我自有保全自己的法子。

潘先生心里也着实有点烦乱,报上局长的意思照常开学,作为校长,自己万无主张暂缓开学之理,回去当然是天经地义,但是又怎么放得下这里!看他夫人这样的依依之情,断然一走,未免太没有恩义。又何况一个女人两个孩子都是很懦弱的,一无依傍,寄住在外边,怎能断言决没有意外?他这样想时,不禁深深地发恨:恨这大帅那大帅调兵遣将,预备作战;恨教育局长主张照常开课。

火车开到让里,已是下午三点过了。潘先生下了车,急忙赶到家,看见大门紧紧关着。扣了十几下,王妈方才把门开了。一见潘先生,出惊地说,怎么,先生回来了!不用逃难了么?潘先生含糊回答了她,奔进里面四周一看,便开了房门的锁,直闯进去上下左右打量着。没有变更,一点没有变更,什么都同昨天一样。便又锁上房门,回身出门,吩咐王妈道,你照旧好好把门关上。

潘先生出门,就去访那为报纸当通信员的教育局职员,问他局长究竟有没有照常开学的意思。那人回答道,怎么没有?他还说有一些教员只顾逃难,不顾职务,这就是表示教育的事业不配他们干的,乘此淘汰一下也是好处。潘先生听了,仿佛觉得一凛;但又赞赏自己有主意,决定从上海回来到底是不错的。一口气奔到自己的学校里,提起笔就起草送给学生家属的通告。

下一天,他从茶馆里得到确实的信息,铁路真个不通了。他心头突然一沉,似乎觉得最亲热的一妻两儿忽地乘风飘去,飘得很远,几乎至于渺茫。更深的忧虑正萦绕在他的心头。

他抽完了一支烟卷以后,应走的路途决定了,便赶到红十字会分会的办事处。他缴纳会费愿做会员,又宣称自己的学校房屋还宽敞。愿意作为妇女收容所,到万一的时候收容妇女这是慈善的举措,当然受热诚的欢迎。更兼潘先生本来是体面的大家知道的人物。办事处就给他红十字的旗子,好在学校门前张起来;又给他红十字的徽章,标明他是红十字会的一员。

潘先生接旗子和徽章在手,像捧着救命的神符,心头起一种神秘的快慰。现在什么都安全了!但是……想到这里,便笑向办事处的职员道,多给我一面旗,几个徽章罢。他的理由是学校还有个侧门,也得张一面旗,而徽章这东西太小巧,恐怕偶尔遗失了,不如多备几个在那里。办事员依他的话给了他。

两面红十字旗立刻在新秋的轻风中招展,可是学校的侧门上并没有旗,原来移到潘先生家的大门上去了。一个红十字徽章早已缀上潘先生的衣襟,闪耀着慈善庄严的光,给与潘先生一种新的勇气。其余几个呢,重重包裹,藏在潘先生贴身小衫的一个口袋里。他想:一个是她的,一个是阿大的,一个是阿二的。虽然他们远处在那渺茫难接的上海,但是仿佛给他们加保了一重险,他们也就各各增加一种新的勇气。

碧庄地方两军开火了,离让里只一百多里路。

红十字会究竟是可以得到真消息的机关,潘先生每天傍晚到姓吴的办事员家里去打听。姓吴的告诉他没有什么,或者说前方抵住在那里,他才透了口气回家。

这一天傍晚,潘先生又到姓吴的家里。等了好久,姓吴的才从外面走进来。

姓吴的悄悄地说,似乎防着人家偷听了去的样子,确实的消息,正安(距碧庄八里的一个镇)今天早上失守了!

啊!潘先生发狂似的喊出来。顿了一顿,回身就走,一壁说道,我回去了!”“车!车!福星街教堂。

下一天清晨,潘先生的眼球上添了几缕红丝。风吹过来,觉得身上很凉。他急欲知道外面的情形,独个儿闪出教堂的大门。路上同平时的早晨一样,街犬竖起了尾巴高兴地这头那头望,偶尔走过一两个睡眼惺忪的人。他走过去。转入又一条街,也听不见什么特别的风声。回想昨夜的匆忙情形,不禁心里好笑。但是再一转念,又觉得实在并无可笑,小心一点总比冒险好。

二十余天之后,战事停止了。

他知道教育局里一定要提到开学的事情了,便前去打听。跨进招待室,看见局里的几个职员在那里裁纸磨墨,像是办喜事的样子。

一个职员喊道,巧得很,潘先生来了!你写得一手好颜字,这个差就请你当了吧。

这么大的字,非得潘先生写不可。其余几个人附和着。

写什么东西?我完全茫然。

我们这里正筹备欢迎杜统帅凯旋的事务。车站的两头要搭起四个彩牌坊,让杜统帅的花车在中间通过。现在要写的就是牌坊上的几个字。

我哪里配写这上边的字?

当仁不让。”“一致推举。几个人一哄地说,笔杆便送到潘先生手里。

潘先生觉得这当儿很有点意味,接了笔便在墨盆里蘸墨汁。凝想一下,提起笔来在蜡笺上一并排写功高岳牧四个大字。第二张写的是威镇东南。又写第三张,是德隆恩溥。他写到字,仿佛看见许多影片,拉夫,开炮,焚烧房屋,奸淫妇人,菜色的男女,腐烂的死尸,在眼前一闪。

一九二四年十一月二十七日

(有删改)


【注】1924年10月,江苏军阀齐燮元(属直系)与浙江军阀卢永祥(属皖系)之间爆发了战争,吏称“齐卢之战”,叶圣陶先生以这次战争为背景创作了此文。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战争来临,潘先生携妻儿逃难,奔往上海,但潘先生始终放心不下学校,执意要回让里复学。
B.作品通过潘先生回家时的言行、接旗子徽章时的心理活动等细节描写,将人物刻画得生动形象。
C.小说没有离奇的情节,但通过潘先生在难中的经历,从侧面表现出军阀混战给人们带来的灾难。
D.潘先生这一艺术形象的社会意义,在于嘲讽、批判一些知识分子屈服于丑恶现实的人生态度,揭露混战给社会带来的苦难。
2.文中设计红十字会的旗子和徽章这两个物象有何用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请简要分析小说结尾的艺术特色。
2022-06-01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贵州省贵阳市一中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类是在森林里成长起来的,我们与森林有着天然的联系。树木是壮美的机器,它们以阳光为动力,以大地的水分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为粮食,同时也向我们提供粮食。植物用自身制造的碳水化合物作为能源来从事各种活动,而我们动物——从根本上说是植物的寄生虫——则靠盗取碳水化合物来从事各种活动。因为我们在大量地呼吸空气,我们的血液里含有氧,当我们食用植物的时候,就可以将碳水化合物跟氧结合起来,从中提取人类机器运转所需要的能量。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呼出二氧化碳,然后这些二氧化碳又被植物回收,用来创造更多的碳水化合物。而这整个微妙的循环是以约1.5亿公里外的一颗恒星为动力的。

已知的有机分子有好几百亿种,但是只有大约50种被用来进行生命的基本活动。同样的分子模式被稳健而又巧妙地反复用来行使各种不同的职能。控制细胞化学性质的蛋白质和携带遗传指令的核酸是地球生命的核心,我们发现所有动植物里的这些分子基本上是相同的。我们和橡树都是由相同的物质组成的,如果你再往前追溯的话,会发现我们有一个共同的老祖宗。

跟星系和恒星王国一样,活细胞是一个复杂而又完美的国家。这些巧妙的细胞机器是经过几十亿年的时间精心制成的。细胞是如何完成工作的呢?原来,细胞内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迷宫,它有独特的结构,能够转化分子,储存能量,还能为自我复制作准备工作。假如我们能够进入一个细胞的话,我们所能见到最多的细胞微粒就是蛋白质分子,它们有些积极地活动着,有些则消极等待。其中最重要的蛋白质是酶,即控制细胞化学反应的分子。酶就像流水线上的工人一样,各有各的工作,例如第十一道工序是分解糖分子并从中提取能量——这是用来支付其他分子工作的货币。但是酶并不是老板,它们接受它者的指令——事实上,它们本身也是由它者构造的,它们只是按负责者的命令办事。核酸是分子的老板,它们位于细胞核这样的紫禁城里,深居简出。

假如我们通过一个小孔闯入细胞核的话,就会发现类似意大利面条厂爆炸的景象——令人眼花缭乱的面团和面条,它们是两种不同的核酸:DNARNA(它们将DNA发出的指令传递给其他的细胞)。这些核酸是几十亿年进化的最佳产品,它们储存着如何指使细胞、树木和人类进行工作的全部信息。如果用一般的语言写出来的话,人类DNA的信息量可以写成足足100卷的巨著。此外,除了极少数例外,DNA分子还懂得如何复制自己。它们的学识不可谓不渊博。

DNA是一个双螺旋结构,由两条线绞合在一起,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这两条线上的核苷酸的排列次序就是生命的语言。在繁殖的时候,这两条线借助一种特殊的松解蛋白质分离,然后分别跟附近的另一条线的复制物(在细胞核粘滞流体里漂浮着的核苷酸预制构件所制造出来的复制物)相结合。在松解程序一开始的时候,就有一种被称为DNA聚合酶的特异功能酶出来协助确保复制工作不出差错。如果出了差错,酶就会迅速加以纠正,用正确的核苷酸取代错误的核苷酸:这些酶是一部功能奇异的分子机器。

除了精确地复制自己(即遗传)之外,DNA还通过被称作信使RNA”的另一种核酸指挥细胞的新陈代谢。RNA则会跑到核外,在适当的时间和适当的地点控制着酶的构造。酶细胞形成之后就开始发号施令。每个酶掌管着细胞生化过程的某一特定环节。

至于进化则是通过突变和选择来实现的。在复制过程中,如果DNA聚合酶出差错的话,就可能发生突变。但是DNA聚合酶极少发生差错。另外,辐射、太阳紫外线照射、宇宙射线或环境中的化学品等也会引起突变,所有这些东西都能够使核苷酸发生变化,或者使核酸打结。如果突变率过高,就不可能有在极其缓慢的进化过程中遗传下来的生物。如果突变率过低,适应未来环境变化的新品种也不可能出现。生物的进化要求在突变与选择之间保持某种程度的平衡,随着平衡的实现,非凡的适应性也就产生了。

(摘编自卡尔·萨根《宇宙》)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当食用植物的时候,我们可以直接从植物制造的碳水化合物中提取人类机器运转所需要的能量。
B.很多细胞微粒是蛋白质分子,酶就是其中一种,它由居于细胞核外部的核酸构造而成并听从其命令工作。
C.DNA能保持生物遗传特征不变,大部分DNA都能精确地复制自己,如果复制出现差错就需要酶来纠正。
D.具有双螺旋结构的DNA在生物繁殖时,会通过松解程序把自己的两条线分开,然后与附近的酶结合。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人类与森林的天然关系切入,从人与森林、森林与人两个角度讨论二者之间相互协作的关系,并点明这种关系与太阳有关。
B.文章把活细胞比喻为复杂而完美的国家,把细胞内部比喻为迷宫,把酶比喻为流水线上的工人等,形象地说明了细胞的特征、酶的重要功能等。
C.文章5、6段通过介绍DNA不仅可以在DNA聚合酶的协助下实现精确复制,还能通过“信使RNA”来指挥细胞的新陈代谢活动,重点说明了DNA的重要性。
D.文章尾段着眼于突变和选择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作者先介绍突变率过高、过低对生物进化产生的影响,然后强调保持突变和选择相对平衡的重要性。
3.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人类和植物“有一个共同的老祖宗”的具体表现。
2022-06-01更新 | 179次组卷 | 2卷引用:2022届贵州省贵阳市一中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神话作为重要文化遗产,在世世代代的文化传承中生生不息,一代代传承者在不断继承、创新和发展着这种古老文化,促成了神话在民间生存的高度自适性,形成了反映生活和表达情感的多渠道与多维度。其中,在表达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方面尤为丰富多彩。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其一,多民族神话对中华民族共同祖先的记忆与表达。追忆与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也是每一个人、每一个民族解决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做什么的文化溯源。许多民族神话都将中华民族同根同源、共同拥有一个文化祖先的精神理念恰如其分地融入丰富多彩的神话叙事中,诸如众所周知的盘古、伏羲、女娲、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等,不仅在各地汉族神话中非常多见,在许多少数民族神话中同样妇孺皆知。不同民族对共同始祖的认同与信仰,使各民族之间产生了一种基于共同血缘关系的亲和力,有利于增强群体凝聚力和家国情怀的有机统一。

其二,多民族神话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符号的建构与积淀。神话作为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塑造出了一系列具有象征性和共识性的文化符号。这些传统文化符号不仅成为后世各类文化创造的核心母题,而且塑造着各民族共同的文化意志与高度的中华文化认同。如各民族神话中非常普遍的龙、凤、熊、麒麟等形象以及图腾崇拜、吉祥物等意象,往往都体现出异曲同工的文化共识与相似审美。以为例,不仅汉族神话中把远古祖先、三皇五帝、文化英雄等的出生、特征和事迹与联系起来,彝族神话中的支格阿龙,白族、傣族神话中的九隆以及许多少数民族神话叙述的行云布雨、保佑苍生的龙王等,无不表达出中华民族与龙的传人”“龙文化的密切关系。与之相关的神话的传承与再生产则不断丰富着这些文化符号的内涵,强化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其三,多民族神话对中华优秀人物、经典文化事件的塑造与共享。许多英雄人物、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甚至历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有时也会融入民间神话传承中。如老子、孔子、屈原、关羽等在许多民族和地区不仅衍生出许许多多的神话故事,而且还在多种民俗活动中被祭拜颂唱,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各民族不断融合与共同发展的进程中,神话也以其强大的解释功能与传播功能推动了具有共性的文化事件,像共同的传统节日、共性的民族习俗等,其背后往往都有神话因素的支撑。正是在中华民族这块丰厚的文化土壤中,包括神话在内的多民族文化跨时空多维度共生、共享与共同发展,才培育出中华民族同心同德、同呼吸共命运的民族精神。

总而言之,在新时代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发掘好、研究好、阐释好和应用好这些弥足珍贵的各民族神话资源,不仅恰逢其时,也是一种义不容辞的文化担当。

(摘编自王宪昭《神话中的中华民族文化认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神话在文化传承中得以继承与发展,促成了其在民间生存的高度自适性。
B.汉族和少数民族的神话中都融入了中华民族同根同源、共同拥有一个文化祖先的精神理念,被认同与信仰。
C.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符号产生于多民族神话,一系列具有象征性和共识性的文化符号成为后世各类文化创造的核心母题。
D.在各民族融合发展进程中出现的许多共性的民族习俗,得益于神话以其强大功能的推动和神话因素的支撑。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主体部分的论证从三个不同角度展开,各角度之间是并列关系,论述结构清晰。
B.文章主要论证了多民族神话通过多渠道、多维度的表达,在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方面的表现。
C.文章以“龙”为例,证明多民族神话通过对传统文化符号的建构与积淀可强化民族共同体意识。
D.文章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论证论据充分,说服力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传承和再生产与传统文化符号有关的神话,在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B.在多地多民族衍生出的神话故事及人民对其的祭拜颂唱的优秀人物,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载体。
C.为了实现多民族文化跨时空多维度共生、共享与共同发展,就要培养同心同德的民族精神。
D.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掘、研究、阐释和应用好民族神话资源,也是时代的文化认同。
2022-06-01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贵州省贵阳市一中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八)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明帝建武元年。魏主【注】以上废海陵王自立,谋大举入寇,会边将言,雍州刺史下邳曹虎遣使请降于魏,尚书声渊曰:“但恐曹虎为周鲂耳。”

魏主欲自将入寇。癸卯,中外戒严。戊申,诏代氏迁洛者复租赋三年。相州刺史高闾上表称:洛阳草创,曹虎既不遣质任,必非诚心,无宜轻举。魏主不从。久之,虎使竟不再来。魏主引公卿议行留之计,公卿或以为宜止,或以为宜行。帝曰:“众人纷纭,莫知所从,必欲尽行留之。势宜有客主,共相起发。任城、镇南为留议,朕为行论,诸公坐听得失,长者从之。”众皆曰:“诺。”镇南将军李冲曰:“臣等正以迁都草创,人思少安,为内应者未得审谛,不宜轻劾。”帝曰:“彼降款虚实,诚未可知。若其虚也,朕巡抚淮甸,访民疾苦,则彼知君德之所在,有北向之心。若其实也,今不以时应接,则失乘时之机,辜归义之诚,败朕大略矣。”任城王澄曰:“虎无质任,又使不再来,其诈可知也。今代都新迁之民,皆有恋本之心,扶老携幼,始就洛邑,居无一椽之室,食无甔石之储。冬月垂尽,乃百室兴建之时,而驱之使擐甲执兵,泣当白刃,殆非歌舞之师也。且诸军已进,非无应接。若降款有实,待既平樊、沔,然后銮舆顺动,亦何晚之有?今率然轻举,上下疲劳,若空行空返,恐挫损天威,更成贼气,非策之得者也。”司空穆亮以为宜行,公卿皆同之。澄谓亮曰:公辈在外之时见张旗授甲皆有忧色乎居论议不愿南征何得对上即为此语面背不同事涉欺佞岂大臣之义国士之体乎万一倾危,皆公辈所为也。”冲曰:“任城王可谓忠于社稷。”帝曰:“任城以从朕者为佞,不从朕者岂必皆忠。夫小忠者大忠之贼,无乃似诸。”澄曰:“臣愚暗,虽涉小忠,要是竭诚谋国,不知大忠者竟何所据。”帝不从。后曹虎果不降。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卷二十一》)


【注】魏主:即北魏孝文帝拓跋宏(469年—499年),为了加强北魏对整个中原地区的统治,孝文帝将都城从山西平城迁至河南洛阳。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公辈在外之时/见张旗授甲/皆有忧色/平居论议/不愿南征/何得对上即为此语/面背不同/事涉欺佞/岂大臣之义/国士之体乎/
B.公辈在外之时/见张旗授甲皆有忧色/平居论议/不愿南征/何得对上/即为此语面背/不同事涉欺佞/岂大臣之义/国士之体乎/
C.公辈在外之时/见张旗授甲/皆有忧色/平居论议/不愿南征/何得对上/即为此语面背/不同事涉欺佞/岂大臣之义/国士之体乎/
D.公辈在外之时/见张旗授甲皆有忧色/平居论议/不愿南征/何得对上即为此/语面背/不同事涉欺佞/岂大臣之义/国士之体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朝代名(479—502年),共历二十四年,是中国古代南北朝时期南朝的第二个朝代,传七代,史称南齐或萧齐,都建康(今江苏南京)。
B.癸卯,属于中国古代的干支纪法,即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戌、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壬、亥)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
C.质任,意即人质。古代交战双方为相互约束,互派亲属去给对方做人质,或求和的一方为表示臣服的诚意,派近亲做人质。
D.公卿,原指三公九卿,如《论语·子罕》中:“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后又可泛指朝廷中的大臣、高级官员,本文中的公卿即是大臣的意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孝文帝因齐明帝废海陵王自立为帝,计划趁机率兵大举入侵齐国。正值齐之曹虎派使臣至魏,请求投降,尚书卢渊认为曹虎有可能是诈降。
B.进攻齐国之初,因刺史高闾认为北魏定都洛阳不久,且曹虎终究没有派来人质,孝文帝
召公卿商议前进还是留守的计策,大臣们众说纷纭。
C.魏孝文帝认为如果齐人假降,南征可以安抚民心,展示君王仁德,使淮河流域的百姓心生归降之意;如果齐人真降则不会辜负归义者的诚心,也不会影响宏图大略。
D.任城王反对孝文帝轻率出兵,担心万一无功而返,会挫伤朝廷的威严,助长敌方的气势;即使曹虎是真心降魏,等平定了樊、沔等地,再出兵也不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驱之使擐甲执兵,泣当白刃,殆非歌舞之师也。
(2)任城以从朕者为佞,不从朕者岂必皆忠。
2022-05-30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贵州省贵阳市一中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美女

【俄】契诃夫

记得还是在做中学五年级或六年级学生的时候,我和爷爷到顿河区罗斯托夫去。那是八月里的一天,天气闷热,令人烦闷不堪。由于热、干燥,以及把尘雾吹到我们身上的热风,眼睛困得睁不开,嘴巴发干;不想看,不想说,不想思索,当那睡意朦胧的车夫乌克兰人卡尔波扬鞭打马,鞭子甩到我的制帽上的时候,我既不抗议,也不出声,只是从半睡中清醒过来,无精打采地瞥一眼远处透过烟尘能看到的村庄。我们停在亚美尼亚的一个大村庄巴赫契——萨拉赫爷爷熟识的富裕的亚美尼亚人家里喂马。

在这个亚美尼亚人的房间里,没有漆过油漆的木墙啦,家具啦,红褐色的地板啦,都散发出一股被太阳晒过的干木料的气味。无论你往哪儿看,到处是苍蝇、苍蝇、苍蝇……爷爷和亚美尼亚人正在谈论放牧啦,牧场啦,羊群啦……听着他们俩嘟嘟囔囔的谈话声,我开始对草原、太阳、苍蝇等产生了怨恨的情绪。

亚美尼亚人不紧不慢地走进门厅,喊叫道:“玛霞!过来斟茶!你到哪儿去啦?玛霞!”

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一个十五六岁的姑娘走进屋子,穿一身普通的花布连衣裙,戴着白头巾。她洗碗、斟茶的时候,背对着我站着,我只看见她腰身纤细,光着脚丫,裸露的小后脚跟被下垂的长裤脚盖住了。

主人请我过去喝茶。我坐到桌旁,姑娘给我斟了一杯茶,我看见她的脸,忽然感到,仿佛有一阵清风掠过我的心灵,把一天来的种种苦闷和灰尘通通吹散了。我看见了一张在青天白日下或梦里神游时从未见过的俏丽无比而神韵非常的脸。正如理解闪电一样,我一下子便意识到了:我面前站着个美女。

我敢起誓,玛莎,或照她父亲的叫法,玛霞,是真正的美女,但我不能证明这一点。往往有这种情况,大家都看晚霞,人人都说晚霞真美,但究竟美在哪里,谁也不知道,谁也说不出。

并非只我一个人发现那亚美尼亚姑娘美。我爷爷是个快80岁的老人,为人古板,对女性和自然美一向漠不关心,现在却温存地看着玛霞足有一分钟,随即问道:“这是你的女儿吗,阿维特•那扎雷奇?”

“女儿!这是我女儿……”主人回答说。

“多好看的闺女呀!”爷爷称赞说。

亚美尼亚姑娘的这种美,艺术家或许会称作古典的或端庄的吧。也正是通过对这样的美的观察,天晓得是怎么回事,才会使人深信:您见到的容貌是端正的。头发、眼睛、鼻子、嘴、脖子、胸脯以及青春肌体的每一个动作,都交织在一起,融会成一个完整的、和谐的旋律,在这旋律中大自然的音韵不差一个音符。您完全觉得,一个理想的美女就应该有玛霞那样笔直而略微凸起的鼻子,那样大大的黑眼睛,又黑又长的睫毛,那样令人神魂颠倒的目光,她那黑黑的卷发和眉毛,就像翠绿的芦苇依恋静静的小溪,飘拂在温柔而白嫩的额头和面颊上。您看着她,不由自主地便会产生一种愿望,即跟玛霞说点什么,说点极愉快、真诚、美丽得跟她本人一样美丽的话。

对这种美,我的感受却很怪。玛霞在我心中激起的不是欲望,不是欣喜,不是快乐,而是一种愉快却痛苦的忧伤。这忧伤飘忽不定,朦朦胧胧,像一场梦。不知什么缘故,我为我自己,为我爷爷,为那亚美尼亚人感到惋惜,我有这样一种感觉:仿佛我们几个人都失去了对生活来说很重要、很必要的东西。爷爷也忧愁起来。他已不再谈起牧场和羊群,而是默默不语,若有所思地望着玛霞。

喝完茶,爷爷躺下午睡了,我走出屋子,坐在台阶上。我坐的台阶被晒得滚烫;太阳把我的头、胸、背晒得火辣辣的,可我并不以为怎样,我只觉得我身后的门厅里和房间里有一双赤脚踩在木制的地板上发出窸窣的声音。收拾完茶具,玛霞跑下台阶,我身边像有一股轻风吹过,然后她又像鸟儿一样跑进了一间被熏黑的小房里(大概是厨房),从那里飘出了烤羊肉的香味和亚美尼亚人的说话声。她在黑暗的门道里消失了,不大工夫玛霞在门口露面了,厨房的热气弄得她满脸通红,她肩膀上扛着一大块黑面包;面包很重,她便优美地拱起腰身,穿过院子跑到打谷场,跳过篱笆,钻进残麦秸金色的云雾,消失在大车后边。

她极其美丽的身影越是经常在我眼前闪现,我便越感到忧伤。我为自己、为她、为乌克兰人感到遗憾,她每次穿过谷壳的云雾向大车跑去的时候,乌克兰人总要满怀惆怅地目送她。或许这是我对美丽的嫉妒吧,或许我为这女孩不属于我,也永远不属于我,对于她是个陌生者而感到遗憾吧,或许我隐约感觉到她的罕见的美是偶然现象,毫无用处,就像大地上的一切没有永恒的东西一样,或许我的忧伤是人在观察真正的美的时候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感觉吧,只有天才知道!

两三个钟头之后,我们坐上大车,走出院子。我们坐在车上,都一声不响,仿佛在互相怄气似的。远远地可以看到罗斯托夫和那希切万了,一直默默不语的卡尔波突然回头看了看,说道:“亚美尼亚人的那个女孩真讨人喜欢!”他朝着马背抽了一鞭子。

(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而是集中笔力从正面描写了一位有着姣好容颜、美妙身材、优雅气质的美女,这样的构思更能紧扣题目。
B.“大家都看晚霞,人人都说晚霞真美,但究竟美在哪里,谁也不知道,谁也说不出”,这句话表明,美是只可意会的,对美的感受因个体的不同而不同,也说明人们缺乏审美的能力。
C.“我爷爷是个快80岁的老人,为人古板,对女性和自然美一向漠不关心,现在却温存地看着玛霞足有一分钟”,这句话是为了说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不受年龄、身份的限制。
D.“我”是贯穿小说的线索式人物,作者主要通过对“我”的心理描写,展现“我”对美的感受,在“我”的心里,玛霞就是美的化身。
2.简要分析小说开头两段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3.日本作家川端康成说:“美与悲伤的意思是相通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022-05-28更新 | 114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五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因为宇宙辽阔无垠,所以那些我们所熟悉的适用于地球的量度单位——米、英里等等已经没有意义。我们用光速来量度距离。一束光每秒钟传播18.6万英里,约30万公里,也就是7倍于地球的周长。一束光从太阳传播到地球用8分钟的时间,因此我们可以说,太阳离我们8光分。一束光在一年之内约穿过10万亿公里的空间,这个单位称为1光年。

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地方,但决不是唯一的地方,也不是一个典型的地方。任何行星、恒星或星系都不可能是典型的,因为宇宙中的大部分是空的。唯一典型的地方在广袤、寒冷的宇宙真空之中,在星际空间永恒的黑夜里。相比之下,行星,恒星和星系就显得特别稀罕而珍贵。假如我们被随意搁置在宇宙之中,我们附着或旁落在一个行星上的机会只有1/l033。在日常生活当中,这样的机会是“令人羡慕的”。可见天体是多么宝贵。

(摘编自卡尔·萨根《宇宙的边疆》)

材料二:

现代大爆炸理论目前是解释宇宙起源的主流理论,它预测我们身处的这个宇宙来自于暴胀,即在宇宙大爆炸发生后的极短时间内,宇宙以指数形式膨胀。宇宙学家普遍认为,一旦开始,在宇宙中的某些区域内.它就永远不会停止。在这些区域内,量子效应会使暴胀永远进行下去。所以从整个宇宙来看,暴胀的过程是没有终点的。在这个被称作“永恒暴胀”的理论中,我们的可观测宇宙只是一个宜居的“口袋宇宙”,是一个暴胀已经停止而恒星和星系得以形成、生命得以出现的局部区域而已。

2017年接受采访时,霍金表示:“永恒暴胀理论通常预测我们的宇宙像是一个无限的分形,其中布满被暴胀海洋分隔开的不同的口袋宇宙。一个口袋宇宙中的物理和化学定律可能和另一个口袋宇宙中的定律完全不同,这样就共同组成了一个多重宇宙。”在采访中,霍金表示他不是多重宇宙理论的支持者,“因为如果多重宇宙中不同的宇宙太大甚至是无限大的话,这个理论不可能被检验。”

(摘编自鞠强《最后的论文:霍金没有留下确定的答案》)

材料三:

预言宇宙的未来当然是非常困难的。我曾经起过一个念头,要写一本题为“昨天之明天:未来历史”的书。它会是一部对未来预言的历史,几乎所有这些预言都是大错特错的;但是尽管有这些失败,科学家仍然认为他们能预言未来。

科学家相信宇宙受定义很好的定律制约,这些定律在原则上允许人们预言未来。但是定律给出的运动通常是混沌的,这意味着初始状态的微小变化会导致后续行为的快速增大的改变。这样,人们在实际上经常只能对未来相当短的时间作准确的预言。然而,宇宙大尺度的行为似乎是简单的,而不是混沌的。所以,人们可以预言,宇宙将永远膨胀下去呢,还是最终将会坍缩。这要按照宇宙的现有密度而定。事实上,现在密度似乎非常接近于把坍缩和无限膨胀区分开来的临界密度。如果暴胀理论是正确的,则宇宙实际上是处在刀锋上。所以我正是继承那些巫师或预言者的良好传统,两方下赌注,以保万无一失。

(摘编自史蒂芬·霍金《宇宙的来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对宇宙未来的预言取决于宇宙的现有密度,而临界密度的事实似乎表明,暴涨理论是正确的,多重宇宙是宇宙从过去到未来的趋向。
B.永恒暴胀理论认为,一方面人类可观测的宇宙是一个暴胀暂时停止的局部区域,另一方面,暴胀在某些区域内永不停止。
C.地球处于宇宙之中,但它并不是宇宙的典型代表,行星、恒星或星系在空旷、寒冷的宇宙典型环境中数量稀少。
D.定律允许人们预言未来,而初始状态微小的改变对后续行为会产生快速而巨大的影响,这样,人们实际上不能对宇宙未来作出准确的预言。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活中常用的度量单位在面对浩瀚的宇宙时会失去价值,人们将速度和距离结合,创造出“光年”来度量宇宙中的距离。
B.按照永恒暴胀理论进行假设,如果宇宙中的若干局部区域发生了暴胀停止,恒星、星系、生命以及宜居的“口袋宇宙”或将出现更多。
C.霍金认为,多重宇宙理论只存在于理论层面,因为不同的定律在口袋宇宙体积不确定的情况下无法被检验,各个口袋宇宙的定律完全不同,其差异性也就难以验证。
D.在霍金看来,历史上有很多科学家曾经预言过未来,但这些预言大多是错误的,尽管如此,科学家们仍然没有放弃预言未来。
3.围绕同一话题,三则材料在内容上各有什么侧重?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22-05-28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五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联考语文试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