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9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7月6日,人社部等部门正式发布一批新职业,互联网营销师、区块链工程技术人员、直播销售员、互联网信息审核员等位列其中。新职业的发布为众多“不务正业”的互联网从业者“正名”。工信部专家委员会刘兴亮表示,国家为新职业赋名,既是对从业者能力和价值的肯定,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仅有利于从业者在今后的职场行稳致远,也是一次就业观念的革新,新职业者的社会地位得到了相应提升。

新职业之所以成为时下年轻人就业的热门选择,与其职业特质密不可分。刘兴亮表示,新职业的工作时间相对自由,工作内容灵活度大,能够让他们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极大地调动工作热情。

此外,就业观念的转变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年轻人对新职业的接纳度更高,他们能够拋开固有的职业偏见,将兴趣融入日常工作,从过去的“唯公务员论”到如今兼容并包的多元化思维,他们普遍认为,只要付出智慧和汗水,在任何岗位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摘编自郭慧《新职业打开就业“新窗口”》,《山西日报》2020年7月14日)

材料二:

新职业的不断涌现,为个人成长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也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更多活力。对求职者而言,把握机遇未必一定要从事这些职业,关键是看清其背后的发展趋势,及时更新就业观。在互联网时代,传统的“择一岗终老”等想法,面临着强烈的现实考验。新经济迅猛发展,灵活就业、自主创业成为许多人的选择。具备发展的眼光,有敢于尝试新生事物的胆量,勇于主动应变,让自己的价值得到充分发挥,比寻找“铁饭碗”更重要。如果仍以单一思路去求职择业,显然会选择受限。当然,求职者要全面增强核心竞争力,打造过硬的专业技能,向复合型人才转变,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在职业新趋势面前,企业也非旁观者。“90后”郑一几年前创办了一个网络求职平台。疫情期间,他发现餐饮业歇业,而生鲜外卖火爆,迅速推出“共享员工”服务,既为近万人提供过渡性岗位,也让平台实现了业务拓展。企业设置相应岗位也好,拓展业务领域、开发经营模式也好,都既能推动就业,也有助于实现自身的“转型升级”。其中的关键是要有洞察力与快速反应的能力,以及创新的思路。

新职业被列入名录,意味着从国家层面给予认可,为个人与企业的探索增添了底气。顺势而为,更多潜能将会被激发出来,更多梦想可以借此实现。

(摘编自刘颖《抓住新职业背后的新机遇》,《天津日报》2020年7月15日)

材料三:

新职业的大量涌现,反映了宏观经济和社会日常生活的繁荣,不仅更新着社会对于职业的认知,更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相对于传统职业界定和从业认知,新职业的“新”,体现在它的超前性;而这客观上为新职业及其从业人群,带来一定的困惑与困难,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健康发展。例如,很多新职业岗位很难享受到相关劳动法规的保障,动摇了人们从事的信心。另外,有的新职业也没有被国家认可的职业分类体系接纳,对于新职业的社会认同较为不利。新,抑或超前,意味着脱离了既有的评价体系,显然会承担一定的创新成本。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新职业大量涌现、新职业从业人群持续壮大,一方面是经济繁荣的表征,另一方面,则是业态以及经济转型的信号。由此,相关劳动法规和社会保障等制度机制,必须及时更新,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进步。

(摘编自《新职业越来越多,“新人”如何不迷茫》)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人社部等部门发布的新职业的内容看,互联网营销师、区块链工程技术人员、直播销售员都属于新职业。
B.新职业的工作时间相对自由,工作内容灵活度大,能让从业者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极大地调动其工作热情。
C.目前,年轻人对新职业的接纳度更高,他们普遍认为,只要付出智慧和汗水,在新职业岗位中人生更易出彩。
D.新职业相对于传统职业来说,其“新”主要体现在它的超前性上,但这也为从业人群带来一定的困惑与困难。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社部等部门为新职业从业者“正名”,这无疑是国家对新职业从业者的一种认可,也是当下时代与社会发展的要求。
B.面对新职业,企业如果具有洞察力与快速反应能力以及创新的思路,就能拓展业务领域、开发经营模式,大大获利。
C.新职业扩大了就业选择面,对求职者是一种机遇,它的出现对个人有好处,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D.新职业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它的大量涌现,既是我国经济繁荣的反映,也是我国业态以及经济转型的体现。
3.新职业来临,我们该如何应对?请从求职者的角度,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西域诸国既绝于汉北匈奴复以兵威役属之与共为边寇遂杀后部司马及敦煌长史索班等略有北道曹宗请出兵击匈奴以报索班之耻因复取西域公卿多以为宜闭玉门关,绝西域。太后闻军司马班勇有父风,召诣朝堂问之。勇上议曰:“前所以时有叛者,皆由牧养失宜,还为其害故也。今曹宗徒耻于前负,欲报雪匈奴,而不寻出兵故事,未度当时之宜也。况今府藏未充,师无后继,是示弱于远夷,暴短于海内,臣愚以为不可许也。今宜复置护西域副校尉,居于敦煌,又宜遣西域长史将五百人屯楼兰,西当焉耆、龟兹径路,南强鄯善、于阗心胆,北捍匈奴,东近敦煌,如此诚便。”长乐卫尉镡显、廷尉綦毋参、司隶校尉崔据难曰:“朝廷前所以弃西域者,以其无益于中国而费难供也。且一旦反覆,班将能保北虏不为边害乎?”勇对曰:“今通西域则虏势必弱,虏势弱则为患微矣;孰与归其府藏,续其断臂哉!今置校尉以捍抚西域,设长史以招怀诸国;若弃而不立,则西域望绝,望绝之后,屈就北虏,缘边之郡将受困害!今不廓开朝廷之德而拘屯戍之费,若此,北虏遂炽,岂安边久长之策哉!”于是从勇议。虽复羁縻西域,然亦未能出屯楼兰。其后匈奴果数与车师共入寇钞,河西大被其害。延光二年,北匈奴入寇河西,议者欲复闭关以绝其患。陈忠上疏曰:“西域内附日久,区区东望扣关者数矣。弃而不救,则诸国从矣。若然,则虏财贿益增,胆势益殖,如此,河西四郡危矣。河西既危,不可不救,则百倍之役兴,不訾之费发矣。方今敦煌孤危,远来告急,复不辅助,内无以慰劳吏民,外无以威示百蛮,蹙国减土,非良计也。臣以为敦煌宜置校尉,按旧增四郡屯兵,以西抚诸国。”帝纳之,于是复以班勇为西域长史,将兵五百人出屯柳中。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西域归附》)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西域诸国既绝于汉/北匈奴复以兵威役属之/与共为边/寇遂杀后部司马及敦煌长史/索班等略有北道/曹宗请出兵/击匈奴以报索班之耻/因复取西域/
B.初/西域诸国既绝于汉北/匈奴复以兵威役属之/与共为边寇/遂杀后部司马及敦煌长史索班等/略有北道/曹宗请出兵击匈奴/以报索班之耻/因复取西域/
C.初/西域诸国既绝于汉/北匈奴复以兵威役属之/与共为边寇/遂杀后部司马及敦煌长史索班等/略有北道/曹宗请出兵击匈奴/以报索班之耻/因复取西域/
D.初/西域诸国既绝于汉北/匈奴复以兵威役属之/与共为边/寇遂杀后部司马及敦煌长史/索班等略有北道/曹宗请出兵/击匈奴以报索班之耻/因复取西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廷尉,中国古代重要的武官官职,秦朝始设,汉朝沿置,魏晋后职权较轻。
B.招怀,意为招抚、怀柔,此处是指招徕、安抚来自周边政权与民族的人士。
C.河西,先秦指黄河以西、北洛水以东的狭长区域,汉以后渐指河西走廊一带。
D.上疏,指臣下向帝王进呈奏章,也指在朝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宗请求出兵攻打北匈奴,欲报索班等人之仇,并乘机收回西域,但这遭到班勇的反对,认为这不顾历史经验教训和当前战略利弊。
B.在讨论如何应对北匈奴的侵略时,朝中大臣大多主张闭关,断绝往来,以杜绝北匈奴的侵害,对此,朝廷最终并没有予以采纳。
C.班勇面对朝臣责难,坚持己见,认为不应吝惜经费,应设校尉驻敦煌,遣长史屯楼兰,朝廷接受了班勇的建议屯驻楼兰。
D.陈忠在北匈奴再次入侵时,上书直陈事态之严重,并认为应当加派驻军以镇抚西域各国,朝廷最后派遣班勇为西域长史,屯驻柳中。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况今府藏未充,师无后继,是示弱于远夷,暴短于海内,臣愚以为不可许也。
(2)今不廓开朝廷之德而拘屯戍之费,若此,北虏遂炽,岂安边久长之策哉!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五月五日

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注]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注]屈原遭放逐后,曾长期流浪沅湘间。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交代端午由来:屈原投江殉国,楚人感念他忠诚却不被国君容纳而纪念他。
B.屈原的才华和忠诚也无法阻止小人的诽谤,“何尝”二字道出诗人的惋惜之情。
C.“未泯”一句说明公道自在人心,人民对小人的痛恨即使过了千年也没有消除。
D.“遣漫后踪”一句说端午赛龙舟的风俗,而“遣”字也可看作后人对屈原的追慕。
2.借景抒情是古代诗歌的传统,请具体分析本诗最后一联景物描写中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罗隐

一年两度锦城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将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释】①诗人在游览了成都名胜锦江之后,向成都东北行至绵谷(今四川广元县)时援笔吟成此诗。②绵州,蜀中城市名,在成都与绵谷中间。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是寄给昔游锦江时认识的友人蔡氏兄弟的。在首联,诗人直接道出曾一年两度游览锦江之事,从字里行间可体味到这是很愉快的经历。
B.颔联上句写春景,下句写秋景。锦江之美蕴含诗人浓厚的感情色彩。明明是诗人多情,沉醉于大自然的迷人景色,却偏将人的感情赋予碧草白云。
C.颈联运用移情的手法来实写眼前山水相送的画面,达到了物我交融之境,似乎山水等都有了主观情感,主动涌入诗人的梦境之中。
D.尾联上句交代了本诗写作缘由,下句则以景作结,诗人用乔木高耸、淡烟迷茫的画面来寄写自己的情思,具有情韵悠长、余味无限之妙。
2.这首诗蕴含了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022-03-17更新 | 136次组卷 | 2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北京师大贵阳附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那垂老的故乡

王平海

年前回乡,从村东到村西,我没有遇见一个人。陪伴我的是妹妹家的大黄狗虎子。这家伙勇猛刚烈,去年初秋,一群野猪在村里晃悠,它曾孤身迎战。我刚到村口,它就一溜烟似的奔了过来,立起身子,前爪搭在我的肩上,那温软的舌头,在我身上乱舔。

几乎所有的人家都是铁将军把门。有的门锁已是锈迹斑斑,门前的晒衣篙是空荡荡的,猪圈敞开着,庭院里杂草丛生,看来主人已离开多时。当然,大多数人家的门前是晒着衣服的。或白或黑或灰不溜秋的一两件裤褂,在风中微微摇晃,只是不见亮丽的色彩。我多想看到裙子啊!有裙子,就有年轻的女人、姑娘或女孩,小山村就有那脆朗朗的笑声,就有甜丝丝的歌声。可是,我居然寻不着一件裙子。

从村东到村西,看不到那抖着红红鸡冠打鸣的大公鸡,看不到那摇摇晃晃的鸭呆子,看不到那伸长着脖子、哑着嗓子叫唤的大白鹅,更看不到由鸡婆领着叽叽喳喳的小鸡……我只看到两只老鹰僵硬着翅膀,在低空中盘旋又盘旋,最后失落地飞远……

从村东到村西,我看到了一头牛。是头老牛,在自个儿吃草。它那摇晃的尾巴,那“嗞咯嗞咯”的吃草声,让我感到莫名亲切。

撂荒的田野里,满是芭茅、丝茅草、猫耳刺,都在五月的阳光下疯长。我在发呆,心里很不是滋味。

有人在叫唤我的乳名,回头一看,满面喜色的堂叔正朝我走来。堂叔忙着去犁田,他告诉我,那老牛是从邻村租来的,没有时间陪我。他执拗地把钥匙塞给我,让我去他家歇息。他说,晚上我们叔侄俩痛痛快快地喝几盅。

晚餐很丰盛,堂叔几杯酒下肚,话匣子打开了:“都走啦,都到城里拣金子去了,先是男人们去了,后来女人们也跟着去了,现在连孩子们也去城里读书了。村子空了,学校也空啦,我们村子,原先有两百多人啊,只剩下不上四十个男老女老在家看窝啦。去就去了呗,还都不想回来了。”说到这儿,堂叔一仰脖子,满满的一盏酒喝个精光。他接着说:“许多人在城里买房子,挪窝啦,哪会回来?别人不说,就说我那孙子孙女吧,每次回家过年,没有马桶,就闹着要回家。说实话,我很想他们呀!去年暑假,我花钱装潢了卫生间,有了马桶,我去城里接他们回家了。可乡下蚊虫多,他俩脸上、手上全是红包,没住几天,又走了。”堂叔叹息、摇头,我劝他也去城里住,他说:“离不开啊,我那胞衣罐还埋这块土地里呢!”

故乡有个习俗,毛孩的胎盘都要用瓦罐装着,埋进地里。堂叔所说的“胞衣罐”,就是一个人的根啊!

“我们老了,不中用了,起早贪黑,没能把祖宗留下的这块地侍弄好,栽树的栽树,撂荒的撂荒……我们老了,村庄也老了。 ”他忽然哭了起来,“城里干吗要做那么多房子呢?能当饭吃么?都去做生意,做谁的生意呀? ”

堂叔的话音含混不清,但字字句句我都听得分明。我陷入了沉思。我想起了一位朋友,他在大城市打工发迹,买房落户了。他说,住在那摩天大楼上并无喜悦,而且心里越来越不踏实,一想起家乡荒芜的田地,就觉得大楼在摇晃。是啊,离开土地的农民,自然是飘在空中的风筝柳絮,心里怎么会踏实呢?

夜并不深,山村却早早地睡去了,就像一个沉睡中的老人,没有一点儿声息。从村西到村东,我只听到自己的脚步声和大黄狗的喘息声。那充天塞地的蛙声呢?那“萤火虫,低低飞”的童谣呢?那“五月石榴红似火,六月荷花铺满塘”的山歌呢?都哪里去了?

从村东到村西,我仍然只听见自己的脚步声和大黄狗的喘息声……

好美的山村,好寂静的山村。美得让我心疼,静得让我害怕。

空村、荒村,我那垂老的故乡啊!

(选自《解放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童谣和山歌,形象地阐释了“垂老”的含义,它既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的遗憾和不满。
B.“城里干嘛要盖那么多房子呢?能当饭吃么?都去做生意,做谁的生意呀?”堂叔的埋怨看似毫无道理,实则表现了堂叔对故乡老去的痛心和不解。
C.尾段中“从村东到村西,我仍然只听见自己的脚步声和大黄狗的喘息声……”以动衬静,更突出山村的寂静。尾段中“空”“荒”二字是对“垂老”的精炼概括。
D.“垂老”的故乡依然很美,很寂静,但美得让作者心疼,静得让作者害怕。心疼是因为美好的故乡成了空村和荒村,害怕是因为找不到心灵的归宿感。
2.下列对文章相关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切景语皆情语。文章前五段的景物描写,处处展现故乡的“垂老”状态,表现作者对故乡“垂老”的失落惆怅之情。
B.文章多处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描绘大黄狗、鸭呆子、大白鹅、老鹰、山村等意象,使文章更为生动形象。
C.“有的门锁已是锈迹斑斑,门前的晒衣篙是空荡荡的,猪圈敞开着,庭院里杂草丛生”,写的是想象之景,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乡村“垂老”的典型场景。
D.从抒情方式来看,文章既有间接抒情,又有直接抒情。“让人感到莫名的亲切”“心里很不是滋味”等属于直接抒情。
3.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语段。
4.文章以“我那垂老的故乡”为题有何妙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春日二首

晁冲之

其一

男儿更老气如虹,短鬓何嫌似断蓬。

欲问桃花借颜色,未甘著笑向春风。

其二

阴阴溪曲绿交加,小雨翻萍上浅沙。

鹅鸭不知春去尽,争随流水趁桃花。


注:晁冲之,宋代江西派诗人。绍圣初,党争剧烈,当权者欲加任用,拒不接受,终生不恋功名。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一“短鬓何嫌似断蓬”句具体刻画自己鬓毛衰落、首如飞蓬的老态龙钟形象,突出自怨自艾的伤感。
B.其二“小雨翻萍上浅沙”句,运用比喻修辞,将浮萍表面附着的细密水珠比作一层细细的沙粒,形象而生动。
C.其二选取了草木阴阴,细雨翻萍,鹅鸭戏水多组镜头,描写精细而独具柔情,从不同角度展现了春日的美好。
D.这两首诗描写生动有趣,语言清新隽永,极具生活情趣,表现出诗人人老而心未老的人生态度,意蕴无穷。
2.两首诗都写到了桃花,表达的情感却不相同,试简要分析。
2022-03-12更新 | 655次组卷 | 5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乌当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狼行成双

邓一光

她让他先一边歇息着,她来接着干。她在井坎附近,刨开冰雪,把冰雪下面的冻土刨松,再把那些刨松的冻土推下井去。她这么刨上一阵,再换了他来,把那些刨下井去的冻土收集起来垫好,重新踩实。天亮时分,他们停了下来。他们对自己的工作很满意,这样发展下去,他们会在下一次太阳升起来的时候最终逃离那口可恶的枯井,双双朝着森林里奔去。

但是村子里的两个少年发现了他们,跑回村子里拿猎枪来,朝井里的他放了一枪。子弹从他的后脊梁射进去,左肋穿出。血像一条暗泉似的往外蹿,他一下子就跌倒了,再也站不起来。开枪的少年在推上第二发子弹的时被他的同伴阻止住了,阻止的少年指给伙伴看雪地里的几串脚印,它们像一些灰色的玲珑的梅花,从井台一直延伸到远处的森林中。

她,是在太阳落山之后回到这里的,她带回了一头黄羊。但是她没有走近井台就闻到了人的味道和火药的味道。然后,她就在晴朗的夜空下听见了他的嗥叫。

他的嗥叫是那种报警的,他在警告她别靠近井台。要她返回森林,远远离开他。他的脊梁被打断了,他无法再站起来。但是他却顽强地从血泊中挣起头颅,朝着头顶上斗大的一方天空久久地嗥叫着。她听到了他的嗥叫,她立刻变得不安起来。她昂起头颅,朝着井台这边嗥叫。她的嗥叫是在询问出了什么事。他没有正面回答她,他叫她别管,他叫她赶快离开,离开井台,离开他,到森林深处去。她不,她知道他出了事儿。她从他的声音中嗅出了血腥味儿。她坚持要他告诉她到底发生了什么,否则她决不离开。两个少年弄不明白,那两只狼嗥叫着,呼吸毗连,一唱一和,只有声音,怎么就见不到影子?

但是他们的疑惑没有延续多久,她就出现了。两个少年是被她的美丽惊呆的。她体态娇小,身材匀称,仪态万方,她鼻头黑黑的,眼睛始终潮润着,弥漫着小南风一般朦胧的雾气,像一潭秋水之上悬浮着似的。她的皮毛是一种冷凝气质的银灰色,安静的,不动声色的地,能与一切融合且使被融合者升华为高贵的。她站在那里,然后慢慢朝他们走来。两个少年,先是愣着的,后来其中一个醒悟过来,把手中猎枪举了起来。枪声很沉闷,子弹钻进了雪地里,溅起一片细碎的雪粉。她像一阵干净的轻风,消失在森林之中。

枪响的时候他在枯井里发出长长的一声嗥叫,这是愤怒的嗥叫,撕心裂肺的嗥叫。他的嗥叫差不多把井台都给震垮了。在整个夜晚,她始终待在那片最近的森林里,不断地发出悠长的嗥叫声。他在井底,也在嗥叫。他听见了她的嗥叫,知道她还活着,他的高兴是显而易见的。他一直在警告她,要她回到森林的深处去,永远不要再走出来。她仰天长啸着,她的长啸从那片森林里传出来,一直传出了很远。

两个少年熬不住,打了一个盹。与此同时,她接近了井台,把那头黄羊用力推下了枯井,他大声地叫骂她,要她滚开,别再来扰烦他。他头朝一边歪着,看也不看她,好像对她有着多么大的气似的。她趴在井台上,尖声地呜咽着,眼泪汪汪,哽咽着乞求他,要他坚持住,只要他还有一口气,她就会把他从枯井里救出去。

在接下去的两天时间里,她一直与那两个少年周旋着。两个少年一共朝她射击了七次,都没能射中她。在那两天的时间里,他一直在井里嗥叫着。他的嗓子肯定已经撕裂了,以至于他嗥叫断断续续,无法延续成声。但是第三天的早上,他们的嗥叫声突然消失了,空气中最后一丝破裂的声音悠落在雪地上之后,四周里一片寂静。

两个少年,探头朝井下看。那头受了伤的公狼已经死在那里了。他是撞死的,头歪在井壁上,头颅粉碎,脑浆四溅。那只冻硬的黄羊,完好无损地躺在他的身边。

两个少年回村子拿绳子,但是他们没有走出多远就站住了。她站在那里,全身披着银灰色的皮毛,皮毛伤痕累累,满是血痂。她是精疲力竭的样子,身心俱毁的样子,因为皮毛被风儿吹动了,就给人一种飘动着的感觉,仿佛是森林里最具古典性的幽灵。

她微微地仰着她的下颌,似乎是轻轻地叹了一口气,然后,她朝井台这边轻快地奔来。两个少年几乎看呆了,直到最后一刻,他们中的一个才匆忙地举起了枪。枪响的时候,停歇了两天两夜的雪又开始飘落起来了。

(有删改)

1.下列关于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寓言体小说,作者用童话般的口吻讲述了两只狼遇到困境和灾难,引发读者对爱情与生命进行哲理性思考。
B.小说语言富有文学性,“一丝破裂的声音悠落在雪地上”以诗一般的语言,体现公狼竭尽全力传递信息后离世的安详。
C.小说着力描写母狼的外貌,外在的美丽高贵与内在的坚韧忠贞相映照,丰富了母狼的形象,加深了读者的审美体验。
D.小说叙事笔调看似冷静、克制、不动声色,实则饱含深情,为读者讲述了一个凄美动人的悲情故事,读来令人动容。
2.这篇小说有着曲折离奇的情节,请简要概括。
3.本文用“他”“她”“他们”来称呼狼,有什么深刻用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数据”是“互联网+”的一系列技术的核心,是基于海量数据的数据采集、汇聚、存储、搜索、分析、挖掘等一系列技术的统称,打个比方,如果“互联网+”相关技术按照定位组成一个人体,大数据则它是人体血管中流动的血液、神经中的脉冲信号、大脑中存储的知识和分析挖掘出的价值的总和。

因此,在城市管理和治理与“互联网+”结合时,就需要紧密围绕“大数据”这一中心。首先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大数据”是信息化建设的唯一中心,也是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重要生产资料。抓住“城市大数据”根本意义是让城市切实把握住城市运转的“血液”, 掌握城市内的信息和价值流转,是让信息化建设发挥实效的基础。其次要在行动上抓紧开展城市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建设,抓紧把“国家一体化大数据中心”这一概念在城市区域内落地。要在设计上具有高度统筹性,把政府内部运转的数据,政府通过软硬件采集的数据,和城市社会、市场、市民的数据进行高度统筹,全部纳入城市一体化大数据中心范畴,将城市的运转最大程度地实时反馈到大数据空间当中。

围绕“大数据”这个中心,城市信息化要坚持建设在城市大数据基础上的一体化电子政务和新型智慧城市。这两者有着一定的关联,但是有着不同的目的和内容。

电子政务是从政府工作角度出发,以最终建成精简、透明、高效的工作模式为目的,主抓政府的业务流程化、办公信息化、业务智能化等工作;智慧城市则是站在服务社会和民生角度,贯彻信息惠民的理念,大力建设与公共服务、环境保护、公共安全等方面的信息化平台和系统,给城市政府、社会和市民提供智慧服务。前者突出政府管理能力提升,后者强调整体治理水平提高,各有侧重。

电子政务必将随着以大数据为核心这一理念的深入在现有各类电子政务系统基础上实现一体化。一体化电子政务要从数据层面打破传统城市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壁垒,弥合分裂的各业务系统,整合现存的“信息孤岛”, 形成一体化的“信息资源池”, 实现数据一次录入全部共享,一次采集全网共用。一体化电子政务的实现,能帮助城市政府极大减少部门间协同的成本,提高业务流转效率,降低管理综合成本,也能加强政府公开,提高透明度,优化群众网上办事体验,让城市管理得到社会、市场、市民的监督,提高其满意度。

新型智慧城市的概念在智慧城市的基础上,强调大数据协同进而实现为民服务和城市治理,注重数据共享,重视网络空间安全,弥补现有不足。新型智慧城市强调在统一的顶层设计下,打造通用的数据平台和服务平台,向下整合传感器、摄像头、有线无线网等物理资源,向上提供标准化接口向各个智慧应用提供服务,保证数据的实时共享,并能保障数据在符合安全规则下的开放。城市各方面数据汇聚后,政府或者企业、社会机构对城市大数据的挖掘和分析能迸发出无穷的价值,服务于便民服务、社会安全、经济发展、实时态势掌控分析等多个方面,丰富了社会治理主体,提高了城市治理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在网信工作座谈会和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中都强调“要推动电子政务,建设新型智慧城市”, 并最终建成“国家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各城市在信息化建设中贯彻“以大数据为中心,坚持建设一体化电子政务和新型智慧城市”, 为城市的管理水平提升和治理现代化提供有效支撑的同时,也契合习近平总书记就国家网信事业发展的要求,为国家一体化大数据中心打好基层基础。

(摘编自江昶《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的中国城市信息化建设研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数据”是信息化建设的中心,是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生产资料。
B.站在服务社会和民生的角度,智慧城市建设要始终贯彻信息惠民的理念。
C.电子政务一体化,既可帮助城市政府减少成本,又可提高公众的满意度。
D.新型智慧城市注重数据共享,将数据实时向社会开放,使其发挥最大价值。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大数据”为中心话题,谈论怎么建设城市信息化,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
B.文章开头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强调“大数据”在“互联网+”系列技术中的重要性。
C.文章第四段介绍电子政务和智慧城市的不同目的和内容,为后文的阐述提供了前提。
D.文章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分别从两个角度谈中国城市信息化建设的实现路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我国为民服务和城市治理的水平有了显著提高,说明新型智慧城市基本建成。
B.建设城市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可把城市的运转最大程度地实时反馈到大数据空间中。
C.国家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已建成,为城市管理水平提升和治理现代化现供有效支撑。
D.城市信息化建设程度高,意味着这个城市的政府管理能力和整体治理水平也很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近年来,可再生能源因其绿色、低碳、可再生等特点,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超10亿千瓦,相当于40多个三峡电站的装机容量——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0月底,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累计装机容量比2015年底实现翻番,占全国发电总装机容量的43.5%。其中,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和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均稳居世界第一。可再生能源既不排放污染物、也不排放温室气体。这些“零碳”能源的装机规模稳步扩大,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开辟了中国特色能源发展新道路,推动中国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发生重大变革。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达6.8亿吨标准煤,相当于替代煤炭近10亿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7.9亿吨。同时,城乡有机废弃物等生物质能清洁利用、发电和种植养殖相结合的光伏治沙等模式,也使得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与生态治理、农业增收等相得益彰。当前,我国风电、光伏发电设备制造已形成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链,近10年来陆上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的单位千瓦平均造价分别下降30%和75%左右。

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有序开工,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推进,风机向海上和平原地区布局……一批可再生能源项目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前不久,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到203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政策加持与落实推动正在加速能源供应的绿色进度条。也应看到,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并不只是单纯增加装机规模,这背后是一道复杂的“多元方程”,需要统筹清洁低碳、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等多种因素综合求解,推动能源低碳转型平稳过渡。

从安全可靠的角度出发,电能无法大规模存储,生产与消费需要实时平衡。而风电、光伏往往“靠天吃饭”,具有“极热无风”“晚峰无光”等波动性、间歇性缺点,未来大规模、高比例接入,将给电力系统稳定和能源安全带来不小挑战。因此,构建运行更加灵活、更富韧性的新型电力系统成为迫切需要。这其中,既涉及发电侧加强火电机组灵活性改造、加快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和新型储能技术研发应用,又涉及电网侧推进配电网改造和智能化升级,用电侧加强需求侧响应,等等。不仅如此,我国当前的能源资源禀赋仍以煤为主,从国情实际出发,未来如何坚持安全降碳,发挥好化石能源在转型过程中的安全兜底保障作用,处理好发展和减排、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也需要平衡把握。

从经济合理的角度出发,随着光伏、风电大规模利用,技术成本会显著下降,成本的增量主要在于电力系统的平衡成本和安全保障成本。为了进一步推动可再生能源替代,一方面,可以通过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规模化应用等,尽可能降低成本,提高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经济性。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完善电价机制,让煤电、气电等调峰辅助服务获得合理收益,从而体现其平抑新能源波动的价值,调动企业实施灵活性改造的积极性。

解好可再生能源替代这道“多元方程”,难以一蹴而就,需要付出艰苦努力。先立后破、久久为功,我们一定能够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找到安全可靠、清洁低碳、经济合理的方案,助力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摘自丁怡婷《解好可再生能源替代“多元方程”》,《人民日报》2022年1月7日)


【注】资源禀赋,又称为要素禀赋,指一国拥有的各种生产要素。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可再生能源指既不排放污染物也不排放温室气体的“零碳”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等。
B.可再生能源的装机规模稳步扩大,为我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平稳过渡提供了有力保障。
C.随着各地风电、光伏项目建设的展开,风、太阳成为我国当前最主要的能源生产要素。
D.研发应用新型储能技术等措施可有效应对风电、光伏大规模、高比例接入带来的挑战。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截至2021年10月底,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累计装机容量比2015年底翻了几番,全国总占比接近一半。
B.在党中央能源安全新战略部署下,2020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取得显著成果,减少碳排放近18亿吨。
C.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的单位千瓦平均造价有所降低,这源于中国发电设备制造业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D.假以时日,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能源替代方案一定会如期而至,能源安全也就能够得到相应保障。
3.如何解好可再生能源替代这道“多元方程”?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而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桂枝香·观木樨有感,寄吕郎中

陈 亮

天高气肃,正月色分明,秋容新沐。桂子初收,三十六宫都足。不辞散落人间去,怕群花、自嫌凡俗。向他秋晚,唤回春意,几曾幽独!

是天上余香剩馥。怪一树香风,十里相续。坐对花旁,但见色浮金粟。芙蓉只解添愁思,况东篱、凄凉黄菊。入时太浅,背时太远,爱寻高躅


【注】①木樨,桂花的一种,花小香浓。②陈亮,字同甫,南宋文学家、思想家。少年时即显示非凡的才华和志量。屡遭忌恨与诬告,多次入狱。数次上言,仍未被朝廷任用,但始终竭忧于国事。③高躅,高尚的行迹。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描绘秋夜天穹如洗,皓月当空,为桂花盛开营造出明净澄澈的氛围。
B.“金粟”一词采用比喻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木樨花的颜色与形状。
C.而对东篱黄菊,词人想起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情景,内心甚是向往。
D.最后三句,词人借评价桂花表达自己时运不济依然积极用世的高远志向。
2.词的上阕采用拟人手法,借木樨述怀。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2022-02-25更新 | 219次组卷 | 3卷引用:2022届贵州省贵阳市高三一模(适应性考试一)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