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9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白皮鞋

【苏丹】阿卜·白克尔·哈里德

天色暗下来了,水汽预示着将有一个不愉快的黑夜。我坐在市场的一家咖啡馆里,苦苦地思索着下月的日子该怎么过……我在责怪着自己由于一时冲动买了一双白皮鞋。按我这样地位的小职员来说,真不该如此,就是想买也该等下月再说。我埋怨我干的荒唐事儿。正在烦恼的时候,耳旁传来一声声叫擦皮鞋的声音……抬头一看,面前站着一个约摸十一岁的孩子,披着一件不称体的长衬衣,两条瘦腿活像竖在地上的两根细棍,苍白的圆脸庞上长着一对炯炯发光的、满是孩子气的大眼。或许他早就以为我会坐下来的,所以竟没来得及等我张口告诉他这双皮鞋还是刚上脚的,他的两只小手就已经在身旁的小木箱里匆忙地翻寻着什么了,我也就顺势脱下了我的皮鞋。

他严肃而又小心翼翼地卷起衣袖,从木箱里取出一个铁匣,立刻埋首在这项“艰巨”的工作里。我百般无聊地看着电影院前熙来攘往的人群,现在不比公共假日那天,很少见到中学生的影子。站着的尽是些套“吉尔巴”【注】或穿着形形色色衣衫的童工,男女摊贩杂在人群里跑来跑去兜售吃食。我本以为这个孩子很快就会擦完的,而他不时顾盼着影院前的观众,低声问身旁另一个孩子:

“听,开演了吧?”

“我早看过了,你要瞧,你自个儿去吧!”

这孩子一边说着,一边玩弄着手里的木棍,一面频频抬眼留心一个闲散地等着友人赴约的青年。擦鞋的责备而又痛苦地扫了他一眼,便拿起我那擦好鞋油的一只白皮鞋放在墙角下,稍晾一会儿再打光。熙熙攘攘的顾客不知是谁在鞋上踩了一下,这一脚几乎使他前功尽弃,他掸掸灰尘,狠狠地骂了一句:“你怎么不长眼哪!”说着又伸出两只小手聚精会神地开始他的擦鞋工作。

片刻间天空里越积越厚的乌云又一次吸引了他的注意力,我听到他自言自语地在嘟哝:“这场雨下来,看不成电影还没什么,断了我的粮可怎么办!”

雨说下就下,稀疏的大滴雨点开始落了下来。人们蜂拥地躲进咖啡馆,渐渐把我和孩子的距离越挤越远了。滂沱大雨,倾盆如注,我端着座椅退进屋里,坐下后先忙着把两只光脚丫子塞进桌肚里,但心里止不住胡思乱想起来:这孩子哪儿去了呢?准拿走了我的皮鞋……唉,多讨人喜欢的一双新皮鞋,不用费多大劲就可以脱手的。本来嘛,眼看着浓云蔽日,预示着有一场大雨,大街小巷尽是泥水,我干嘛还一定要让他再擦呢?

折磨人的整整一小时过去了。在这一小时里,我的心简直是随着表上的分针在移动,而这个小东西看来却毫不在意地计算着这一寸寸蚕食我的耐心,让我神经都快爆裂的时光。希望孩子送回皮鞋的幻想已成泡影了,这个该杀的家伙竟这么拿着我的皮鞋就溜跑了。我开始认真地考虑回去的那条道,当然,最好能雇一辆车,可是车停在大马路上;还有,钱呢?看来唯一的办法只能光着脚在我们那条既窄又危险的巷子里冒上一次险了。又过了一小时,雨仍下个不停,咖啡馆里挤得水泄不通,等着孩子把鞋送回来似乎没什么希望了,抑制不住的气恼和郁闷阵阵袭上心头。播音机响了好长一阵终于静下来了,靠在躺椅上的或是捏着帽子站久了的人都活跃起来,坐在一旁长凳上的还在热心地讨论着雨……时间将近午夜,雨势渐弱,最后天空里只飘落着星星点点的雨丝儿,人们可以回家了。人们开始离开咖啡馆,不到半小时,屋里便走空了。侍者动手收拾桌椅,示意说:你也该走了。

我低着头走出大厅,刚穿过活动门,冷不丁地一下子怔在那儿了,两条腿似乎瘫陷在淤泥里,半步也提不起来,张大了的嘴不知说什么好,一个不到十一岁的孩子——好熟的脸哟——光着上身,胳膊肘支着一只小木箱,倒在墙角里睡着了。他的另一只手紧紧捏着一包东西,我过去轻轻地摇醒了他,他跳起身来,小手揉了一阵眼睛,迷糊中他忆起了我是谁。他连忙打开布包,一边忸怩地向我道歉。我这时才发现他是那么困倦,瞌睡沉重地压着他的眼皮。付了钱,帮他披上那件不称体的、包过我皮鞋的长衬衣,我默默地踏上了归途。

满街的泥水,人们早就进入香甜的梦乡……周围是一片漫长、寂静得怕人的黑夜,电线杆上的街灯散出一团团灰白的光芒,似乎连这个也给雨水浇了个透湿。这种时刻四周见不到一点活的东西,哪怕是一只丧家的狗还是一只迷途的猫。

一幅使我无法入眠的景象萦回在我的脑际,那个孩子——我们的孩子,仿佛就坐在我床边,胳膊肘支着一只小木箱,另一只手里紧握着一双白皮鞋。

(选自1998年《世界微型小说佳作选》,有改动)


【注】吉尔巴:一种苏丹民族服装。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讲述了发生在小职员“我”和一个擦鞋男孩之间的故事,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使故事中的人物、场景等更显真实。
B.小说描写了擦鞋男孩和玩弄木棍男孩之间一段对话场景,擦鞋男孩“责备而又痛苦”的表情折射出他对那个男孩的厌恶。
C.小说多处描写雨势的变化,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又为下文“我”对擦鞋男孩的揣测、擦鞋男孩等候等情节做了铺垫。
D.小说读来有鲜明的镜头感,对人物的描写绘声绘色,对环境的描摹逼真生动,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入其境。
2.小说中的“我”善良而悲悯,请从小说中找出两处情节描写分别加以说明。
3.简要分析小说标题“白皮鞋”的作用。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生命胜利了

余华

在我心目中,重症医师就是救生员,从死神手里救出生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引发的疫情来袭时,他们第一时间挺身而出,踩住了疫情的刹车,第二波疫情在世界蔓延时,中国的社会生活已趋于正常。

我思索文学与医学的关系,首先想到不少作家学过医,外国的有英国诗人济慈,有写下《福尔摩斯侦探集》的柯南·道尔,有大家熟悉的契柯夫等,中国的作家当数鲁迅,很惭愧,我也学过医,当然无论是文学还是医学,我都不能与鲁迅相比较,医学上鲁迅是海归,我是赤脚医生,文学上我依然是“赤脚医生”。

我当过五年牙医,有位作家朋友调侃我说:“明明是兽医,偏偏说自己是牙医。”过去的牙医大多是江湖中人,在油布雨伞下给人拔牙,旁边是修鞋的、理发的和打铁的,1978年我是正规医院里的牙医,当时来我们医院的大多是农民,农民管医院叫“牙齿店”。

文学与医学的关系,我想两者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疾病与健康,生与死,文学作品描写了无数的疾病与健康,无数的生与死,医学面对的也是这些,当然文学是虚构的,医学是真实的。思想家罗兰·巴特在母亲去世后写下:我失去的不是一个形象,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我想这就是作家与医师的区别,作家面对的是形象,医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

去年我父亲三次进入重症病房,在医院的几个月里,我对重症医师有了一些了解。

去年我赶回家时,家里已经在为父亲准备后事了。我在文学作品里经常读到“奄奄一息”,自己写作也多次用过“奄奄一息”,父亲来到重症医学科时的状态就是这样,可医师对我们说:“还有胜算。”

我相信医师说这句话的时候,已经在一堆消极的因素里发现了积极的信号,虽然这个信号很微弱,但他们抓住了,然后通过治疗,护理,让这个微弱的积极信号打败了那一堆嚣张的消极因素。

这就是一个优秀的重症医师的敏锐和积极的态度,重症医师面对的病人虽然病情各不相同,却都是危重病人。敏锐是医术,积极是医德,这也是人生的态度。对于医师,尤其是重症医师,对待病人,积极的人生态度与高超的医术同样重要。

优秀的作家也是这样,他们常常会在消极的题材里写出积极的主题。济慈写过一首《蝈蝈与蛐蛐》,盛夏时鸟儿因为骄阳而昏晕后,不再鸣叫,而蝈蝈就在草地树篱上发出它们的乐音;严冬时的夜晚一片死寂,而炉边就会响起蛐蛐的歌声。在盛夏中午的烈日下和严冬夜晚的寒冷里,在这样消极的环境里,济慈仍然让生命的声音积极地响起来,他写道:“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大地的诗歌从来没有停息。”

继续说我父亲,他去年十月底从医院出院,十多年前因为腰椎间盘突出,走路开始困难,后来因为脑膜瘤的压迫,走路更加困难。去年五月做了脑膜瘤手术,八十八岁的他,又在病床上躺了半年。他出院后几个月,心肺功能康复了,可以用助步器走路,最近他又开始尝试用拐杖走路。

然而白内障来了,左右眼几乎看不清《新闻联播》了,他是新中国成立前参加革命的老党员,《新闻联播》是他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前些日子,他去找一位眼科专家就诊,专家说他年纪太大,不要做手术,保守治疗就行。他很生气。我对他说:“你看不清电视,就听听广播吧。”他说不行,还是要去做白内障手术。

我向之前的重症医师介绍了父亲的情况,说到白内障和发脾气,医师说老人的脏器功能恢复后,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自然会提高。这句很普通的话让我感受到一个医师对于病人的理解,我们觉得父亲已经很不错了,此前大家已是束手无策,结果在医院死里透生,不仅死里逃生,生活质量也在逐步提高,父亲应该满足了。

医师理解我父亲的不满足,我想这是对人的理解。去年在医院时,父亲肺部的炎症控制住后,但还插着气切套管、鼻饲管和导尿管,医师说,下面要做的就是逐步拔掉这三根管子,让老人活得有质量。

人们常说文学是人学,什么是人学?简单说就是对人的理解,在这个意义上,医学也是人学,而且是活生生的人学。

我十七八岁的时候,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句话至今难忘,就是保尔·柯察金从接近死亡的伤病里挺了过来,奥斯特洛夫斯基写道:青春胜利了,这句话让我觉得自己充满力量。

父亲在重症医学科住院期间,我见到两个病愈出院者,一个是老人,一个是年轻人,医师告诉我,最年长的病愈出院者是一位一百零三岁的老人。

现在我重新想到“青春胜利了”这句话的时候,“生命胜利了”就跳了出来。

是你们,重症医师们,让一个又一个的生命,让过去、现在、将来的生命,胜利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很惭愧”地将自己与鲁迅比较,“赤脚医生”的自称表现其文学成就自评的谦逊态度。
B.作者引述罗兰·巴特书写母亲的话语,意在突出艺术形象与真实人物这两类对象的本质差别。
C.从入院状态“奄奄一息”,到医师鼓舞“还有胜算”,消极因素向积极信号的变化启人深思。
D.重症医师对于“父亲”的理解,比眼科专家和“我们”对于“父亲”的理解显得更深刻。
2.文章采用哪两条线索行文,请简要分析。
3.请分析文章题目“生命胜利了”蕴含的深刻含义。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消失的村庄

鲁兴华

傍晚时分,淅淅沥沥下起雨。姨娘脸贴着窗户,屏气静听,白日震得人耳膜都要鼓出来的推土机再无声响。她穿衣穿裤,手提布包,冒着雨,慢慢往花儿家走去。

姨娘是要给花儿她娘送铲子。你搬到花儿家,以后还能继续种地,铲子能用上,送你吧。姨娘嗓子眼儿像有什么堵住似的说。

花儿搬到镇上,开了店,种不了地,家里的东西也都送的送,扔的扔。花儿娘嗫嚅着说。

姨娘走时,花儿娘叹息一声,问:进城后,还回来不?还能再见不?

姨娘半晌才道:年龄大了,腿脚不灵便,哪能像年轻时说走就走,说回就回。唉!也许再见面时就到那边了。

说的也是,铲子留下吧,万一你走到我前头了,逢节气,我好到你坟上铲铲草,唠唠嗑。花儿娘说完,自顾自笑了。

姨娘从花儿家出来,感觉闷得慌,真想找个棒槌把天捅个窟窿,让雨痛痛快快地下,也让她来个痛快。腰上的伤一到雨天就奇痒无比。几十年前,她和花儿娘参加生产队组织的秧歌队到镇上比赛。活动结束,花儿娘骑着自行车带她回家。在一个下坡路口,车闸失灵,花儿娘和自行车一头扎进淤泥,坐在后座的她被惯性摔到沟底一块石头上,当时腰就疼得不得了。她忍着剧痛,硬是把花儿娘从淤泥中拉出来,从那以后腰就落下了一到雨天就疼的毛病。

村里的老屋已拆掉不少,断壁残垣,满目荒凉。姨娘跌跌撞撞,好几次被路边杂七杂八的东西绊倒。姨娘从布包里掏出出门时带的手电,但没打开。姨娘一直觉得自己全身上下唯一没有毛病的就是眼睛,不知咋的,自从推土机开进村里,她的眼睛就有点模糊了。

快到家时,姨娘又跌了一跤,整个人趴在了一堆垃圾上。姨娘在垃圾堆里摸索了一下,是一个压扁的竹筐。手在竹筐上摸索一遍,嘴角微微向上挑了一下,闷罐子似的心倏地亮了一条缝,心里不由嘀咕,这样的竹筐当年背土、背粮、背粪。背果子,她一天能编十几个,如今,晒晒枣子,晾晾豆角,管用。

姨娘踽踽独行在坑洼不平的路上,像蚕娘吐出的银丝一样的雨,轻柔地落在姨娘稀疏花白的发梢,流入姨娘的脖颈,浸入姨娘的心里。她打着冷战,艰难地回到了家里。

家里的大门,头几天已经拆掉卖了。驴车、腌菜缸,铁锅,铁桶也都卖的卖,送的送,往日拥挤不堪的院子,一下空荡荡的。鸡吃了,羊卖了,阿黄送给娟儿了,家静寂得只剩下姨娘的呼吸和细雨落到树叶上的滴答声。

姨娘脱下湿衣服,摸索着爬上炕,铺上向日葵图案的褥子,睡到花红柳绿的被子里,她才感觉自己有了活力。屋里,只剩下一个红色雕花木柜,她有些舍不得,那是她的陪嫁。丈夫得病去世后,儿子接她在城里生活了一阵子,可她总在想念老屋,想念村子的一草一木,也想念自由自在。她住不惯鸽子笼似的楼房,给儿子做了工作,才又回到心心念念的老屋。

儿子家里全是高档的家具家电,这木柜再好儿媳也不会稀罕。娟儿从小没爹没妈,是吃着百家饭长大的,过日子节俭,还是送给娟儿吧。姨娘瞪着屋顶,像是说给自己又像是说给丈夫:你睡在土里,一个旋风还能出来。我住进鸽子笼里,一个邻居也不认识,偶尔出个门,出去就回不来了……

天亮了,雨停了,早晨的阳光被水洗过一样,清新而透亮,映照着整个院子。

姨娘裹好被褥,心里想着,今天儿子专门回来接我,还是提前准备妥当,别耽误了时间。老屋,这是儿子长大的家,国家拆迁搞建设,不舍也要支持。

汪汪汪,一只土狗,地一下窜进院子,透过玻璃窗,姨娘认出是自己养了好几年的阿黄。

姨娘弓着腰慢慢走出屋,阿黄扑上来,差点把姨娘扑倒。姨娘惊喜地叫着,阿黄,你咋跑出来了?阿黄张着嘴,亲昵地围着姨娘转了几圈,随即趴着前腿,撅着后腚,摇着尾巴,在姨娘的腿间蹭来蹭去。阿黄前爪受伤,血和泥混合在一起,肿得厉害。姨娘看着心里难受,便赶紧反身回屋。

滴滴,儿子的车到家了。姨娘给阿黄包扎完伤口,让儿子找来绳索,把阿黄拴在院子里那棵开满花的桃树上,然后给娟儿打了电话。

姨娘坐进车里,阿黄不顾绳子勒脖,对着车汪汪大叫,刨地,拼命挣脱,树上的桃花,瞬间被摇得七零八落。

隔着车窗,看着慢慢消失的阿黄、桃树、老屋,以及住了一辈子的村庄,姨娘不由潸然泪下。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通过对傍晚时分淅淅沥沥下雨的情境的描绘,营造了伤感的氛围。
B.姨娘去找花儿娘告别的场景读来令人动容,充满了对故土的热爱和留恋。
C.阿黄作为线索,它的出现代表了人与动物之间的感情,为全文蒙上了温情。
D.小说选取了土炕、花红柳绿的被子、竹筐等中国乡村的代表性实物,表现力很强。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姨娘”这一形象具有代表性。以第三人称来叙述事件,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能直观地反映现实。
B.小说末尾几段采用细腻的笔触描摹了阿黄对姨娘的亲昵动作,让人体会到一种心酸的离殇。
C.小说中“推土机”与国家拆迁搞建设遥相呼应,体现了作者选材的独具匠心,小事件中见证时代大背景。
D.小说最后一段通过慢镜头将瞬间定格,意味深长。阿黄。桃树、老屋等慢慢消失,呼应了标题。
3.文中插入几十年前花儿娘骑车带着姨娘掉沟里的情节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姨娘不由潸然泪下”透露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看法。
2022-07-04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新世纪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4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一)

疟疾威胁人类健康长达数千年。1967年,中国政府启动“523”项目来抗击疟疾。中医研究院任命我领导抗疟药研究工作,我带领由植物化学和药理学专业研究者组成的团队,开始从中草药中寻找并提取可能具有抗疟疗效的成分。

在第一阶段,我收集了2000个方药,挑选出可能具有抗疟作用的640个,从其中的200个方药中提取了380余种提取物,在小白鼠身上测试抗疟效果,然而进展甚微。

研究的转折点出现在青蒿上,其提取物显示有一定的抗疟效果,然而,实验结果很难重复,而且似乎与文献记录相悖。

为了寻求答案,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文献。最早提到青蒿治疗疟疾的记录,出现在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中,书中有这样的话:又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这句话让我深受启发:我们使用通常的加热提取方式,也许恰恰破坏了青蒿的活性成分,因此考虑改为低温提取,以保存其抗疟有效成分。改变提取方式后,抗疟效果果然大幅度提升!

我们随后将青蒿提取物分为酸性和中性两大部分。在1971年10月4日,我们成功得到了安全性高的中性提取物,并获得对感染疟疾的小白鼠和猴子百分之百的抗疟药效!我们终于找到了发现青蒿素抗疟疗效的突破口!青蒿素是中医药学给予人类的一份珍贵礼物。和植物化学的其他发现在药物开发中的应用相比,这绝不是中医智慧的唯一果实。对治疗失忆有效的石杉碱甲,也是从中草药“千层塔”中提取的,是我国用于治疗老年性精神障碍的一种临床用药。不仅植物药如此,中国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还发现,具有悠久应用历史的中药砒霜,用于治疗白血病颇具疗效,已经成为治疗白血病的重要选择。

然而,单一药物治疗某一特定疾病的现象在中医实践中非常少见。通常,中医师按中医理论和方法诊断病人症候,对症开出由多种中药按君臣佐使组成的处方,并随着病情的发展和症候的变化,随时调整处方的药味和剂量,以达到良好的疗效。这样的辨证施治疗法和有效方药的积累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积极贡献。我们从中药青蒿研发出抗疟药物青蒿素,仅是发掘中医药宝库的努力之一。

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也受益于中医药学。中医的一个治则是活血化瘀,这一治则也适用于冠心病的术后维护。中药提取的芍药苷等被用于防止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的血管再狭窄,临床显示再狭窄率大幅降低。还有许多其他证据支持中医活血化瘀的临床疗效。

(摘编自屠呦呦《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筛选抗疟药物过程中,科研人员查阅了文献资料,从中获取方向和灵感。
B.提取青蒿素要防止温度过高,以免破坏青蒿的活性成分,以保存其抗疟性。
C.青蒿素、砒霜、石杉碱甲、芍药苷等都属于从植物药材中提取的化学物质。
D.多项证据表明,中医活血化瘀理论和相关活血药物已经得到临床疗效验证
2.根据材料一的内容,结合文本分析青蒿素研发成功的客观因素有哪些?

(二)

材料二

年轻人的一个优点就是不会由于世俗的约束而畏葸不前,而这种约束对于大多数成年人而言通常似乎又很难超越。没有考虑所要涉及的困难,我就开始着手建立我自己的原子对撞机。我一直研究科学文献,最后我确信能够建造一台所谓的电子感应加速器,这种加速器能把电子加速到数百万电子伏特。

首先,我购买了少量的钠—22,它是一种能够自然地放射正电子(电子的反物质)的放射性物质。然后我建造了一个云室,在云室中可以看到亚原子粒子留下的踪迹。这样我就能够拍下好几百张由反物质留在云室中的精美照片。紧接着,我找遍周边地区大量的电子仓库,装配必需的硬件设备,包括好几百磅重的废品处理钢,在我的车间建造一个230万电子伏特的电子感应加速器,这个加速器完全有能力产生一束反电子。为了产生电子感应加速器所必需的巨大磁场,我努力说服父母亲让他们帮助我在我读高中的那个学校的足球场中缠绕22英里长的铜线。我们把整整一个圣诞假日花费在这条50码长的线路上,缠绕和安装笨重的线圈,这种线圈将使高能电子的运动路径发生弯曲。

当最后建成时,这个300磅重、6千瓦的电子感应加速器耗掉了我屋子中所产生的每一点能量。当我接通它后,通常会烧断每一根保险丝,屋子变得漆黑一团。在屋子周期性陷入黑暗的同时,妈妈常常在摇头。(我想,妈妈对于她有一个不在棒球场或篮球场玩耍,反而在汽车间建造一架巨大的电子仪器的儿子困惑不解。)使我感到欣慰的是,仪器成功产生了比地磁场强两万多倍的磁场,而这正是加速一束电子所必需的。

(选自加来道雄《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作者开展科学实验的过程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无视要涉及的困难→寻找相关材料→进行实验操作
B.确立勇往直前的信念→确定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
C.筹建实验室→建造电子感应加速器→扩建电子感应加速器
D.准备实验材料→动手建设云室→筹建电子感应加速器
4.结合材料一、二,简要概括屠呦呦与加来道雄他们为什么能取得科学上的成就?
2022-06-28更新 | 108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白云区二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较易(0.85) |
5 .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雷雨》中的蘩漪在行为上有许多极端矛盾之处,最具有“雷雨”性格。曹禺先生自述是怀着尊敬的心情来哀悼这个不幸的女人,因为她有一颗美丽而强悍的心,因为她有生命力。
B.《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成书时间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它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尚书》并称“四书”。
C.《窦娥冤》,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作者是元代著名戏曲家关汉卿。主要作品有《窦娥冤》《望江亭》《救风尘》,与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D.《哈姆莱特》的戏剧冲突是以交替的原则向前发展的,哈姆莱特与克劳狄斯两股力量交替占领上风展开较量,这种震荡变动的结果伴随着希望和恐惧的情感交替,使观众深深地为戏剧情节所吸引。
2022-06-28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白云区二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李嗣昭,本姓韩氏。太祖[注]出猎,至其家,见其林中郁郁有气,甚异之,召其父问焉。父言家适生儿,太祖因遗以金帛而取之,命其弟克柔养以为子。更名嗣昭。天复元年,梁破河中,取晋、绛、慈、隰,因大举击晋,围太原。嗣昭日以精骑出击梁兵,会大雨,梁军解去。进攻蒲县。梁朱友宁以兵十万迎击之,嗣昭等败走,友宁追之,晋遣李存信率兵迎嗣昭,存信又败。梁军遂围太原,而慈、隰、汾州复入于梁。太祖大恐谋走云州李存信等劝太祖奔于契丹嗣昭力争以为不可赖刘太妃亦言之乃止嗣昭昼夜出奇兵击梁军,梁军解去,嗣昭复取汾、慈、隰。于此时,嗣昭力战之功为多。天祐三年,与周德威攻梁潞州,降丁会,以嗣昭为昭义军节度使。梁筑夹城以围之。梁太祖尝遣人招降嗣昭,嗣昭斩其使者,逾年,庄宗始攻破夹城。嗣昭完缉兵民,抚养甚有恩意。梁,晋战胡柳,晋军败。庄宗惧,欲收兵还临濮,嗣昭曰:梁军已胜,旦暮思归。吾若收军,使彼休息,整而复出,何以当之?宜以精骑挠之,因其劳乏,可以胜也庄宗然之。十九年,从庄宗击契丹于望都。是时,晋遣阎宝攻张文礼于镇州,宝为镇人所败,乃以嗣昭代之。镇兵出掠九门,嗣昭以奇兵击之,镇军且尽,余三人匿破垣中,嗣昭驰马射之,反为贼射中脑,拔矢于脑,还营而卒。

(选自《新五代史·李嗣昭传》,有删改)

材料二:

嗣昭子继韬,少狡猃无赖,及长,谋叛,与梁通盟。及庄宗平河南,继韬惶恐,计无所出。乃赍银数万两,随母杨氏诣,冀以赂免。庄宗不听,事泄,斩于天津桥。

史臣曰:嗣昭以精悍勤劳,佐经纶之业,终没于王事,得以为忠。然其后嗣皆不免于刑戮者,何也?盖货殖无穷,多财累愚故也。抑苟能以清白遗子孙,安有斯祸哉?

(选自《旧五代史·李嗣昭传》,有删改)

[注]太祖,指晋王李克用。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大恐/谋走/云州李存信等劝太祖/奔于契丹/嗣昭力争以为不可/赖刘太妃亦言之/乃止/
B.太祖大恐/谋走云州/李存信等劝太祖奔于契丹/嗣昭力争以为不可/赖刘太妃亦言之/乃止/
C.太祖大恐/谋走云州/李存信等劝太祖奔于契丹/嗣昭力争/以为不可赖/刘太妃亦言之/乃止/
D.太祖大恐/谋走/云州李存信等劝太祖奔于契丹/嗣昭力争/以为不可赖/刘太妃亦言之/乃止/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这是用谥号来指称皇帝。此外还可以用庙号等来指称皇帝。
B.契丹,古族名。北魏以来,在今辽河上游一带游牧。后建立了辽国。
C.阙,古代王宫,祠庙前的高建筑物,左右各一,中间为通道。
D.货殖,古指经商或囤积财货以营利。也指经商的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嗣昭出生时即有祥瑞之象,引起太祖的注意,太祖让其弟李克柔收养了李嗣昭。
B.李嗣昭勇敢善战。在和后梁的战争中,李嗣昭威震敌胆,屡战屡胜,战功卓著。
C.李嗣昭爱护百姓。担任昭义军节度使期间,李嗣昭保全了潞州的百姓,优抚甚佳。
D.李嗣昭颇有计谋。在胡柳之战中,李嗣昭对敌我双方的分析令庄宗欣然接受。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宜以精骑挠之,因其劳乏,可以胜也。
(2)嗣昭以精悍勤劳,佐经纶之业,终没于王事,得以为忠。
5.忠臣李嗣昭之子李继韬为何被斩首?请结合史料事实和史臣观点简要说明。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夜(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送下来)而出
B.越国以(偏僻)远
C.行李(出使的人)之往来,共其乏困
D.(使缺,损害)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2.“以为”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B.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C.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D.“以为”得之矣
3.下列句中其的用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君知其难也
A.共其乏困B.又欲肆其西封
C.吾其还也D.失其所与
4.烛之武劝说秦伯退师的理由,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秦军欲越过晋国并看不起远方的郑国,这实际上是很困难的事。
B.相邻的晋国实力雄厚了,实际上自己的力量就削弱了,保留下郑国对秦也是会有好处的。
C.秦对晋侯有过恩赐,但晋侯回国后就违背承诺,并迅速筑墙拒守。
D.如让晋占领了郑,那么他们还要扩张势力,势必危及秦的安全,这种损秦肥晋的作法,实不足取。
5.把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2)夫晋,何厌之有?
2022-06-26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白云区二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戏曲源远流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根脉。毋庸讳言,其传承发展遇到了困境,观众逐步流失、市场慢慢萎缩,令人担忧。一些戏曲人士自恃正宗,不肯轻易改变,但相当多的观众觉得戏曲要与时俱进,否则看戏的观众会越来越少。在文化市场多元丰富的今天,如何守正创新,让戏曲在文艺百花园中风采依旧,是文化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

戏曲是劳动人民创造的产物,为人民服务是其不变的宗旨,创新是其旺盛生命力的重要体现。针对社会转型、消费多元的现实,戏曲界有识之士为冲出困境,殚精竭虑、不遗余力,围绕现实生活创作剧本,利用声光电技术革新舞台呈现,借助网络技术提高传播效果,引入时尚元素改善传统唱腔,为传统戏曲融入时代闯新路。20世纪末《前门情思大碗茶》是一首京味儿十足的戏歌,让听众在大碗茶里,细细品味戏曲文化的独特韵味,近来李胜素的《梨花颂》更是让人在长恨一曲千古迷中,感受到京剧梅派唱腔的新魅力。这些时代经典一经推出,再经网络传播助力,迅速成为大众喜爱的“网红”。谁说戏曲没人喜欢了?只要你真心为民,不断创新,戏曲就会冲出困境,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重视活跃在民间的“草台班子”,使其成为壮大戏曲传承发展的有生力量。面广量大又常年活跃在城乡演出市场的“草台班子”,是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正是他们的存在,维持了戏曲传承脆弱的生态。政府可以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支持民间的“草台班子”;国有文艺院团主动传帮带,给本子、送曲子、圆场子,引导其不断提高艺术层次,为戏曲传承多做贡献;“草台班子”也要虚心学习,不为暂时的生存困境所忧,不为一时的市场票房所惑,时刻牢记文化人之责,以成风化人、雅俗共赏的精品力作提升艺术层次,吸引更多的戏迷,为戏曲繁荣发展多做贡献。

戏曲名家与百姓大家互动,厚植戏曲传承发展土壤。戏曲传承关键靠人,戏曲市场开拓关键在培育。面对断层的消费群体,我们在巩固中老年消费群体的同时,应花费更多的精力培育年轻消费群体,让欣赏戏曲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戏曲名家要率先垂范,改变戏曲界少数人抱残守缺的观念,主动扛起戏曲振兴大旗,回应时代关切,深入基层、扎根群众、问计于民,从观众不满意的地方改起,从观众最需要的地方做起,用好戏锁定票友,黏住戏迷,扩大受众,以水滴石穿之功,改善戏曲传承生态,把与戏曲渐行渐远的年轻观众重新拉回戏院,不断扩大戏曲传承的“朋友圈”。

(选自李广春《怎样扩大戏曲的“朋友圈”》)

材料二:

在戏曲辉煌的年代,看戏是人们最主要的娱乐方式,在给民众持续带来欢乐的过程中,戏曲也实现了自身的大众化。秦华生认为,近几十年来,戏曲之所以逐渐萎缩,虽然跟文化娱乐方式的多样化有关,但就戏曲自身而言,娱乐性减弱,跟观众的互动也越来越少,导致了戏曲越来越曲高和寡,脱离民众。“观众花钱买票进戏园子,首先是找乐子的,而不是花钱去接受说教的。”

新媒体为丰富戏曲的娱乐性,提供了手段和路径。比如,越来越多戏曲人开始在网上直播,用全新的方式表演传统戏曲。像酷狗直播平台的主播庄妃,本是粤剧演员出身,擅长粤剧、京剧、川剧等传统艺术。入驻酷狗直播后,庄妃将网络直播特效与戏曲结合在一起改编莲花手舞,并在戏曲表演中穿插粤语说唱,让传统戏曲以全新的形式呈现,受到年轻观众的欢迎和追捧。

戏曲也开始跨界进入网游、手游,把戏曲的娱乐性往前推进了一大步。比如,武侠手游 《楚留香》携手浙江昆剧团,将昆曲戏服“穿”到了游戏中人物的身上:成年女性款式色调温婉柔美,发饰点翠精美动人,上身后应了那句“如花美眷”;成年男性款式色调清雅宜人,剪裁潇洒飘逸,体现出“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的气质。除了服装,昆曲风格的宅邸家具等也被植入游戏中,很多从未接触过昆曲的青少年,却通过游戏认识了木兰花桌、木兰花椅与木质雕花屏风。

(选自韩业庭《新媒体为戏曲搭好传承舞台》)

材料三:

近几年,随着一系列利好政策措施出台,戏曲市场呈现明显回暖迹象。但现状是否就如数据那般乐观?繁荣之下有哪些不足?

从剧目创作看,近几年各类艺术节和剧目展演取消烦冗奖项、强化基础评论等措施让各院团更加潜心投入创作,加之国家艺术基金等各类资金对优秀剧本和舞台创作的大力扶持,新作品孵化有了坚实保障,数量相较前些年也有大幅度提升。但这其中现象级、极具人气和口碑的佳作并不多,作品打磨率、复排率、演出率和知名度并不高。好的艺术创作需要时间和经验积累,需要“七稿八稿,没完没了”地提升,需要大量成本及资源投入,需要把选择好题材、提高作品的成活率视为根本。

再看演出和观众数据,与前些年相比确有显著提高,剧场中黑头发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观众的年龄跨度也越来越大,以演员或是院团为中心的“粉丝群”借助新兴的传播方式聚集起更多年轻观众,着实令人欣慰。值得注意的是,名家名剧名院团的演出虽很火爆,观众数也一直呈稳中有升的趋势,但基层院团常规演出、青年演员日常演出以及下基层、进社区的普通巡演,数量及上座率却冷热不均、参差不齐。老年观众和青年观众在剧目选择上泾渭分明,老年人明显倾向于传统老戏,青年观众更乐于接受新编戏和实验戏,这种不同年龄层观众的“偏食”对戏曲长远发展亦有影响。

(选自宋芳科《戏曲“热”发展中的“冷”思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戏曲的发展离不开守正创新,只要戏曲创作者真心为民,不断创新,戏曲就会有更好的传承和更多的受众。
B.戏曲在过去之所以辉煌是因为看戏是最主要的娱乐方式,当代戏曲之所以衰落就是因为娱乐方式更多样化。
C.昆曲元素融入手游《楚留香》的案例可以证明利用新媒体既可以推广戏曲,还可以提升戏曲自身专业水准。
D.戏曲利好政策措施拯救了戏曲市场,使得高端、精品剧作层出不穷,不同年龄段观众的人数也在稳步上升。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材料都关注到当代戏曲市场的萎缩,都主张要借用新媒体让戏曲冲出困境。
B.材料一指出自恃正宗的戏曲人若不引入时尚元素改善传统唱腔,就会失去观众。
C.材料一认为“草台班子”对戏曲的传承和发展有重要作用,政府应扶持其发展。
D.材料二认为新媒体可为戏曲搭好传承舞台,给戏曲培养当下或未来的年轻观众。
3.这三则材料谈的都是戏曲问题,在侧重点上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分析。
2022-06-26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北京师大贵阳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暮鼓

铁凝

日落之后,天黑以前,她要出去走路。一天的时光里,她尤其喜欢这个段落。日落之后,天黑以前,是黄昏。

她穿上薄绒衣和哈伦裤,换上走路的鞋,出了家门。她有些自嘲地暗想,她要保持整体的青春感。至于下巴的松懈或者鼻梁旁边的几粒雀斑,其实无碍大局。当一个六十岁的女人敢于穿着质地柔软、裤角裹腿、裤裆却突然肥坠以模糊臀部的哈伦裤出行时,谁还会注意她脸上的雀斑呢?

她走上柿子林边的这条小马路时,发现马路对面,一个老者几乎正和她齐头并进。老者拖着一把平头铁锨,铁锨和柏油路面摩擦出刺拉、刺拉的让人起鸡皮疙瘩的噪音。他为什么不把铁锨扛在肩上呢?她心里有点抱怨,由不得偏过脸扫了一眼老者——这老头!她心说。

路灯及时地亮起来,在她斜后方的老头停住脚,从衣兜里摸出一包烟和火柴,仿佛是路灯提醒了他得抽烟。他将铁锨把儿夹在胳肢窝底下,腾出手点着一支烟,狠狠吸了一大口。借着路灯和老头点烟的那一忽儿光亮,她看见老头的齐耳短发是灰白色的中分缝,皱纹深刻的没有表情的脸木刻一般。他咳着喘着向路边半人高的冬青树丛里吐着痰,确切地说,是向那树丛吼着痰,费力地把喉咙深处的痰给吼出来。那吼是疙疙瘩瘩低沉、粗砺的吼,犹如老旧的轮胎隆隆碾轧着碎石。

她闻见一股子花椒油炝锅的白菜汤味儿,网球馆工地正在开饭。她看见一个体型壮实的工人正朝她和老头这边张望,望了一阵,就扑着身子快步朝他们走来。当他和他们相距两三米的时候,她看出这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只听他急切地高喊起来:“妈!妈!”他喊着“妈”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

她下意识地扭头向后看,路上没有别人。他是在喊她吗?他错把她当成了自己的妈?或者她竟然很像这位施工队成员的妈?

这个端着空饭盆的年轻工人,就见他很确定地走到老头跟前,从他手里接过铁锨,又叫了一声“妈”,他催促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老头”低声嘟囔了一句什么,不急不火的,由着儿子接过了铁锨。

她从年轻人浓重的中原口音里,听出焦急和惦记。他的头发落满了白灰和水泥粉末,接近了老头——不,应该是他的妈那齐耳乱发的颜色。

那么,他没有把身穿哈伦裤的她错认成自己的妈,他是在管那老头叫“妈”;那么,她一路以为的老头并不是个老头,而是个老太太,是——妈。

年轻人扛着铁锨在前,引着他的妈往一盏路灯下走,那儿停着一辆为工地送饭的“三马子”,车上有一笸箩馒头和一只一抱粗的不锈钢汤桶,白菜汤味儿就从这桶里漾出。母子二人舀了菜汤,每人又各拿两个大白馒头,躲开路灯和路灯下的“三马子”,找个暗处,先把汤盆放在地上,两人就并排站在路边吃起晚饭。

她佯装在近处溜达,观察着从容、安静地嚼着馒头的这对母子,怎么看也更像是一对父子。路边的年轻人很快就把饭吃完,从地上端起妈那份菜汤递到她手上。妈吃完馒头喝完汤,拍打拍打双手,在裤子两侧蹭蹭,从肥大中山式上衣的肥大口袋里掏出两只壮硕的胡萝卜,递给儿子一只,另一只留给自己,好比是饭后的奖赏。

她看见儿子拿着萝卜,和妈稍做争执,要把自己手中那个大些的塞给妈,换回妈手里那个小一点的。妈伸出举着萝卜的手挡了挡儿子,便抢先咬下一大口,很响地嚼起来。儿子也就咬着手中那大些的萝卜,很响地嚼起来。在路灯照不到的暗处,那两根在他们手中晃动的胡萝卜格外显出小火把似的新鲜光亮,和一股脆生生的精神劲儿,让她想起在她的少年时代,夜晚的交通警察手中那发着荧光的指挥棒。

会所传来一阵鼓声,是某个庆典或者某场欢宴开始了。会所的承包商早年是太行山区农民鼓队的鼓手,村里的喜事,镇上县上的赛事都少不了那鼓队。如今他将一面一人高的牛皮大鼓引进会所金碧辉煌的大堂,屏风似地竖在一侧,让擂鼓成为一些仪式的开场白,让仪式中身份最高的人手持鼓槌击鼓,如同证券交易所开市的鸣锣。

她对会所的鼓声并不陌生,她和家人都在会所举办或者参加过这种仪式。虽然,和旷野的鼓声相比,圈进会所的鼓声有点喑哑,有点憋闷,好比被黑布蒙住了嘴脸的人的呐喊。但鼓声响起,还是能引人驻足的。她望望那路边的母子,他们仍然站在黑暗中专注地嚼着胡萝卜,对这近切的鼓声充耳不闻。

她迎着鼓声往回家的路上走,尽可能不把自己的心绪形容成无聊的踏实。也许鼓声早已停止,她听见的是自己的心跳。世间的声响里,只有鼓声才能让她感觉到自己的心在跳。

2015年荣获首届《作家》“金短篇”小说奖,有改动)

1.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人物描写细腻传神,体型壮实的儿子急切地反复呼喊“妈!妈!”“快点儿!菜汤都凉了!”,一个憨厚孝顺的儿子形象跃然纸上。
B.小说环境描写关联全篇,十分生动。如开头“日落之后,天黑以前”的描写,渲染了城市的“黄昏”氛围,烘托人物暮年感伤的心理。
C.小说情节平实,语言简约洗练,比喻生动形象,使平凡的人物形象可感,琐碎的日常让人感动,字里行间让人领会出人生启悟。
D.小说以“暮鼓”为题,富有艺术魅力,是串联故事的线索,使文章情节紧凑,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且在结束部分以此点明主旨。
2.从“她”眼中的“老头”到年轻人喊“妈”,这一情节设计十分巧妙。试结合全篇,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3.“暮鼓”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深刻,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2022-06-26更新 | 107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北京师大贵阳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生太长了(节选)

张洁

他显然受了重伤,孤零零地躺在雪地上,血在他的身下漫开,就像春天漫山遍野的映山红。他就那么无声无息、仰面朝天地躺着。

他在等什么,在等死亡吗?

难道还有一个生命比我更渴望离开这个世界?距他不远的地方,还撂着一支猎枪。是械斗?逃犯?被人暗算,还是自杀?……

他看见了我。那本就疼痛异常的眼睛里,立马添上了绝望。

我只是慢慢走近他,围着他转了一圈又一圈,近看看又远看看。

即便生命垂危,他仍然没有放弃对我们与生俱来的恶意,还有嫌恶、拒绝、恐惧——千真万确的、毫无道理的恐惧。

我有些失望,即便是恐惧,如果,那是一种对我们有着深刻了解后的恐惧,该是多么合情合理。可是他的恐惧,不过由成见而来。无所不知的人类,怎么会是这样?除此,他的眼睛里还有一种无由的仇恨。

是的,眼下我轻而易举地就可以结果他的生命,只要张开我的嘴,一嘴就可以咬断他的脖子。

可是我没有那样做。

尽管或许他扼杀过我的兄弟、姐妹、亲人和朋友。而面对一道送上门的佳肴,很多狼都会这样做,但那不一定是我的习惯,这可能正是我和其他狼的区别。

我贴近他的面颊,仔细辨嗅他的气息,人的气息。那气息与我从前在远处嗅到的是十分不同。似乎已经失去生命的原汁原味和纯粹,而是充满了不明的欲望。这仅仅是他个人的气息,还是人类共有的气息?

正在我不知怎么才能让他明白我的善意时,我的嘴巴突然咧了一咧。向上咧开的嘴巴,肯定将我那上斜的眼梢推得更加上斜,于是我那张脸,便像是有了笑意。

天下有谁能看到一只狼的微笑!

而后他看上去果然放松了许多。他一定也从来没有与一只狼,这样近距离地对视过。这使他能清楚地看到我的眼睛,还有我眼睛里饱含着的对他的悲悯、友善和毫无戒备。

有那么一会儿,他似乎也想接近我,甚至心存幻想,幻想着我的营救——不管我是不是一只狼,只要是一个生命,可能就会有对另一个生命的惺惺相惜。

可我知道,即便我救得了他,他也活不成了。从他的身体里,已散发出如此糜败、驳杂的气味。这岂止是人体走向死亡、走向腐烂的气味,更是灵魂走向死亡、走向腐烂的气味……我敢肯定,他的历史是一个失败的历史,不然,他决不会因为他人的一枪,抑或自己的一枪,躺倒在这里。

可就那么一会儿,他的心绪还是被戒备、怀疑所代替。或许因为我一直在凝视他的眼睛。既然我能探知河流的深底,那么我想我也能从他这里了解到,为什么人总要杀死我们,总要置我们于死地,即便在我们无碍于他们的时候。

于是,他又在重新估量我的来意,却永远不会理解,我的到来与他所想的那些鸡零狗碎毫无关系。我看到他的眼睛往那支猎枪上很快地一扫。

我也即刻明白了此时那支枪对他的非凡意义。它既能帮他克服对我的恐惧,又是他唯一的依赖……于是我用我的前爪和嘴,将那支距他不远的猎枪,一点点地推向他伸手可及的地方。

我不在意他拿到这支枪以后会对我怎样。我不过是想让这个或许把“活”看得那么重的人,在离开这个世界之前,得到一份安宁,一份有所依靠的感觉。而人是需要“依靠”这种情状的动物,尤其他们的精神,从来是难以独立的。

但他根本不理解我把那支枪推向他的含意和动机,惊恐地躲避着,就像我能拿起那支枪,对他扣一扳机似的。不,不是他的身体在躲避,那身体已无法移动。而是他的精神、他的意志,那些我曾以为我们狼所不具备的优良品质,在我的眼前瞬间垮塌,却掩藏不住对得到那支枪的渴望,也就是杀死我的渴望。

他一定想不到,一只狼为什么会这样做,也会认为我之所以这样做的背后,肯定隐藏着什么杀机!在他的精神、意志垮塌的这个瞬间,我还看见了“人”,并诊断出他的疾病,诊断出不论是他杀或是自杀的根由。

也明白了他们总以杀死我们为乐子,从来是没有缘由的。如果非要说到缘由,那就是他们的信条使然:“只有你死,才是我活。”

他们不像我们,在我们的天地里,每时每刻,我们和多少兽类缓缓地擦肩而过。有时甚至同时、同饮一江水,如果我们能够像人类那样,可以种植粮食,可以烹调食物,我们肯定不会为了饥饿去攻击掠杀其他生物以维持自己的生命。

在我们狼的生命里,有残酷、有厮杀、有血、有弱肉强食,就是没有卑琐、卑鄙、阴暗、贪婪、下流……我终于明白,人类并没有什么值得我深究之处,我们狼和他们的生命态度是如此的悬殊

这时,我听到了来自远处的狼群的嗥叫,便索然无味地从这个人的身边站了起来,向远处的狼群跑去。我径直向雪原深处跑去,那广漠得让人恐怖的雪原。嗅到了熟悉的、活生生的有滋有味的气息。

可是枪声又响了。

我的身体也随之强烈一震。我知道,那一枪是给我的。这个毫无生还可能的男人,终于向我射出了他此生最后的一枪。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将“他”身下漫开的血比作“春天漫山遍野的映山红”,不仅表现了血流之多,而且渲染了死亡的血腥恐怖,表达了对人类相互残杀的抨击。
B.本文善于运用细节描写,比如前后两次写到猎枪,第一次暗含了事件的因果,第二次揭示了人物的心理,又都巧妙地为后边的开枪埋下了伏笔。
C.对“我”的形象塑造兼顾了人和动物的双重属性,对濒死者的悲悯和对人性的剖析,是仁者之心、哲人之思;张嘴咬脖、眼梢上斜等是狼的特点。
D.与以情节交代为主的小说不同,本文偏重于对人物感官印象和心理联想的呈现,叙述语言体现出强烈的主观性和情绪化,庄重典雅而又简洁流畅。
2.小说以狼的视角,采用内心独白的方式讲述故事,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3.“我们狼和他们的生命态度是如此的悬殊”,小说通过狼与人的对比,倡导了一种怎样的生活态度?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2-06-25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北京师大贵阳附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