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9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邵宝,字国贤,无锡人。年十九,学于江浦庄昶。成化二十年举进士,授许州知州。月,会诸生于学宫,讲明义利公私之辨。巫言龙骨出地中为祸福,宝取骨,毁于庭,杖巫而遣之。躬课农桑,仿朱子社仓,立积散法,行计口浇田法,以备凶荒。

弘治七年,入为户部员外郎,历郎中,迁江西提学副使。修白鹿书院学舍,以处学者。其教,以致知力行为本。江西俗好阴阳家言,有数十年不葬父母者。宝下令士不葬亲者不得与试于是相率举葬以千计宁王宸濠索诗文峻却之后宸濠败有司校勘独无宝迹迁右布政使,与镇守太监勘处州银矿,宝曰:“费多获少,劳民伤财,虑生他变。”卒奏寝其事。进湖广布政使。

正德四年,擢右副都御史,总督漕运。刘瑾擅政,宝至京,绝不与通。瑾怒漕帅平江伯陈熊,欲使宝劾之,遣校尉数辈要宝左顺门,危言恐之曰:“行逮汝。”张彩、曹元自内出,语宝曰:“君第劾平江,无后患矣。”宝曰:“平江功臣后,督漕未久,无大过,不知所劾。”二人默然出。越三日,给事中劾熊并及宝,勒致仕去。瑾诛,起巡抚贵州,寻迁户部右侍郎,进左侍郎。命兼左佥都御史,处置粮运。寻疏请终养归,乃拜南京礼部尚书,再疏辞免。世宗即位,起前官,复以母老恳辞。许之,命有司以礼存问。

宝三岁而孤,事母过氏至孝。甫十岁,母疾,为文告天,愿减己算延母年。及终养归,得疾,左手不仁,犹朝夕侍亲侧不懈。受知于李东阳,为诗文,典重和雅,以东阳为宗。博综群籍,有得则书之简,取程子“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之义,名之曰“日格子”。

(节选自《明史·儒林传》)


[注]宁王宸濠:朱宸濠,明太祖朱元璋五世孙,袭封宁王,封于南昌。正德十四年起兵反叛,兵败被俘,伏诛。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宝下令/士不葬/亲者不得与试/于是相率举/葬以千计/宁王宸濠索诗文/峻却之后/宸濠败/有司校勘/独无宝迹
B.宝下令/士不葬/亲者不得与试/于是相率举葬/以千计/宁王宸濠索诗文/峻却之后/宸濠败/有司校勘/独无宝迹
C.宝下令/士不葬亲者不得与试/于是相率举/葬以千计/宁王宸濠索诗文/峻却之/后宸濠败/有司校勘/独无宝迹
D.宝下令/士不葬亲者不得与试/于是相率举葬以千计/宁王宸濠索诗文/峻却之/后宸濠败/有司校勘/独无宝迹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朔,古代指农历每月的初一。古人对特定的日子又特定的称呼,类似的称呼还有,“望”指农历每月十五,“既望”指农历每月十六,“晦”指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B.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水利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曾称地官、大司徒、计相、大司农等。
C.漕运,是利用水道(河道和海道)调运粮食(主要是公粮)的一种专业运输。水路不通处辅以陆运,多用车载(山路或用人畜驮运),故又合称“转漕”或“漕辇”。
D.“致仕”就是旧时官员交还官职,即今所谓退休。依照古制,官员在一般情况下七十岁致仕,有疾患的则可以请求提前退休。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邵宝重视教育。在许州知州任上,每月初一亲自到学校为众生员讲课;任江西提学副使时,在白鹿书院修建校舍,安置读书人。
B.邵宝关心民生。重视农事,采取“积散法”等一系列措施防备饥荒发生;他不主张开采处州银矿原因之一,是怕劳民伤财。
C.邵宝极其孝顺。多次请求辞官奉养父母,最后才得到皇上同意;回家之后,自己有病,左手麻痹不仁,还是早晚奉侍在父母身边。
D.邵宝好学不倦,博览群书。每当学有所得就写在竹片上,用宋代理学家程颐“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的意思,取名“日格子”。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修白鹿书院学舍,以处学者。其教,以致知力行为本。
②宝三岁而孤,事母过氏至孝。甫十岁,母疾,为文告天,愿减己算延母年。
5.邵宝为人至孝的表现有哪些?
2022-12-03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东升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唐宪宗元和七年秋,魏博节度使田季安薨。子怀谏,为节度副大使。兵马使田兴,有勇力,军中赖之。辛亥,上与宰相议魏博事,李吉甫请兴兵讨之,李绛曰:“臣观两河藩镇之跋扈者,皆分兵以隶诸将,不使专在一人,恐其权任太重,乘间而谋己也。诸将势均力敌,莫能相制,若常得严明主帅以临之,则粗能自固矣。今怀谏乳臭子,不能自听断,军府大权,必有所归,诸将厚薄不均,怨怒必起,不相服从。然则日分兵之策,适足为今日祸之阶也。至时,惟在朝廷不爱爵禄以赏其人,使两河藩镇闻之,恐其麾下争为恭顺矣,此所谓不战而屈人兵者也。”上曰:“善。”既而田怀谏幼弱,军政皆决于家僮蒋士则,数以爱憎移诸将,众皆愤怒。朝命久未至,军中不安。田兴晨入府,士卒数千人大噪,请为留后。兴乃谓众曰:“勿犯副大使,守朝廷法令,申版籍,请官吏,然后可。”皆曰:“诺。”兴乃杀蒋士则等,迁怀谏。魏博监军以状闻,吉甫请遣中使宣慰以观其变,绛曰:“不可。今田兴奉其土地兵众,坐待诏命;乘此际推心抚纳,结以大恩。”上从之,以兴为魏博节度使。绛又言魏博五十余年不沾皇化不有重赏过其所望则无以慰士卒之心使四邻劝慕请发内库钱百五十万缗以赐之左右以为所与太多后有此比将何以给之 上以语绛,绛曰:“田兴不贪专地之利,归命圣朝,陛下奈何爱小费而遗大计,不以收一道人心!”上悦,曰:“朕所以恶衣菲食,蓄聚货财,正为欲平定四方,不然,徒贮之府库何为!”十一月,遣知制诰裴度至魏博宣慰,以钱百五十万缗赏军士,六州百姓给复一年。军士受赐,欢声如雷。成德、兖郓使者数辈见之,相顾失色,叹曰:“倔强者果何益乎!”十四年秋,田兴入朝,上待之尤厚。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卷三十四》)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绛又言/魏博五十余年不沾皇化/不有重赏过其所望/则无以慰士卒之心/使四邻劝慕/请发内库钱百五十万缗以赐之左右/以为所与太多/后有此比/将何以给之/
B.绛又言/魏博五十余年不沾皇化/不有重赏/过其所望则无以慰/士卒之心使四邻劝慕请发内库钱百五十万缗以赐之/左右以/所与太多/后有此比/将何以给之/
C.绛又言/魏博五十余年不沾皇化/不有重赏过其所望/则无以慰士卒之心/使四邻劝慕/请发内库钱百五十万缗以赐之/左右以所与太多/后有此比/将何以给之/
D.绛又言/魏博五十余年不沾皇化/不有重赏/过其所望则无以慰士卒之心/使四邻劝慕请发内库钱百五十万缗以赐之左右/以为所与太多/后有此比/将何以给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窃观两河藩镇之跋扈者”与“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谏逐客书》)两句中的“窃”字含义相同。
B.“乘间而谋己故也”与“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季氏将伐颛臾》)两句中的“故”字含义相同。
C.“然则向日分兵之策”与“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六国论》)两句中的“向”字含义不同。
D.“数以爱憎移易诸将”与“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易”字含义不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僮蒋士则趁田季安去世、怀谏年幼弱小之际,独揽魏博的军政大权,凭个人好恶调换众将职位,引发众怒,后来被田兴杀掉。
B.李绛向宪宗提出建议,朝廷应采取分散各地藩镇将领兵权的策略,令诸将势均力敌,避免他们因兵权集中而嚣张跋扈,趁机谋乱。
C.宰相李吉甫先是主张对魏博用兵,后又在魏博易主的时候,建议朝廷观其变化,但他的意见都遭到了李绛反对,也未被宪宗采纳。
D.宪宗采纳李绛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建议,避免了战争,任命田兴为节度使,后犒赏军士,免除魏博一年赋税,并在田兴入朝时善待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田兴奉其土地兵众,坐待诏命;乘此际推心抚纳,结以大恩。
(2)朕所以恶衣菲食,蓄聚货财,正为欲平定四方,不然,徒贮之府库何为!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一棵不开花的苹果树

崔修建

那是一棵十分特别的苹果树,栽种在菜园子里五年多了,它还从来没有开过一朵花,我多么希望在即将来临的这个春天,它能开出一些粉红的花朵。

这棵苹果树,原本生长在村西的草甸子里,孤零零的,站在那些肆意疯长的茅草中间,流露着莫名的忧伤。看到形单影只的它,父亲便动了恻隐之心,觉得它很像村里无儿无女的老薛头。于是,父亲决定将它移植到屋前的菜园子里,成为那些蔬菜瓜果的邻居。

被施了农家肥,浇足了水,喷撒了杀虫药,再加上父亲不时地修剪,懂得感恩的苹果树快速地成长起来,不到两年的工夫,便宛然出落成一个秀气的大姑娘,肌肤光鲜,仪态端庄,还有着楚楚动人的气质。

①“这么好的一棵苹果树,明年一定会结出香甜的苹果。”我抚摸着它粗壮的枝干,开始憧憬起来。

它却始终没有开花,只是一年又一年地粗壮着枝干,一年又一年地茂密着叶子,在四季轮回里幸福地生长着,无忧无虑,仿佛从未听到过有关开花的召唤。

那天,母亲要杀掉家里的一只老母鸡,招待远方来的亲戚。这只老母鸡上了年纪,现在几乎不下蛋了,尽管它原来是一个下蛋能手,但如今落到被淘汰的结局,似乎是注定的,我也爱莫能助。

那一棵始终不肯开花的苹果树,根须却一直在泥土里与豆角、茄子争抢养分,浓密的树荫还遮挡了不少辣椒该享受的阳光,我对它越来越失望了,建议砍掉它算了,就像母亲淘汰那只不再下蛋的母鸡一样,不必再犹豫了。

父亲却执意留下它,理由是再等等,或许它现在还不想开花,还想无拘无束地疯长两年,等某一天它突然想开花了,没准儿就会开出令人惊讶的花呢。

我查阅了一些资料,但没有找到苹果树不肯开花的确切原因。也许真的像父亲所言,③它只是迷恋于生长,迷恋于做一棵春天发芽、秋天落叶的苹果树,至于是否开花,或者何时开花,它并不关心。再说了,谁规定了一棵苹果树就一定要开花结果?难道它不能按着自己的心愿活一回吗?别的苹果树喜欢开花就尽管开花好了,它只想尽情舒展自己的绿叶,为何要被责怪呢?

突然间,我对这棵执意不肯开花的苹果树敬佩起来:不管是命运注定了它无法开花,还是它自主选择了不开花,它都始终从容地赶着自己的路,倾听春风,笑对秋风,安然若素地迎接着四季的风霜雨雪,除了没有开出人们熟悉的花朵,没能结出人们想象的苹果,别的什么也不缺少啊,即便是有些遗憾,也无妨啊。谁的生命中没有一些遗憾呢?④何况这棵苹果树活出了独特的自己,没有走进那种千篇一律的生活模式……

如是一想,我便释然了,不再期盼着苹果树开花,反而觉得不开花的它更可爱,活得有想法,有个性,淡定而洒脱。或许父亲和母亲也是这么想的,不然,他们早就听从邻居们的劝告,将它当作生火的柴烧了。

多年以后的一个秋天,我和朋友一起去锦州游玩,到路边的一个果园买刚上市的苹果。那一树树红通通的苹果,令人口舌生津。蓦然,我想起那棵一直不开花的苹果树,便请教那位热情的果农,问他是否也遇见过不开花的苹果树,他说当然碰到过,碰到了,就砍掉,倒出位置给开花的苹果树……

我能够理解果农如此干脆利索的选择。在我家菜园子里的那棵苹果树,是幸运的,我虽然曾期待过它开花,但很少抱怨它的不开花,还渐渐地理解了它,一点点地欣赏它了。

与一位教哲学的老教授聊天时,我又提到了那棵不曾开花的苹果树,老教授感慨:那真是一棵有性格的苹果树,没有什么远大的理想,也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成就,就那么不疾不徐地活一回,自由自在,根本不理会别人异样的眼光,只是坦然地活自己,这样的一生也是富足的。

时光流转,我见过种类繁多的开花的树,唯有那一株没有开花的苹果树,在我的心上深深地扎下了根,季季枝繁叶茂,在我出神的凝望与遐思中,那棵神奇的苹果树竟开出一朵朵绚丽无比的意念之花,引我朝着生命的深处,一步步地执着走去。

(有删改)

1.选文中四处批注不恰当的一项是(     
①“这么好的一棵苹果树”体现了作者对苹果树能结出香甜苹果的憧憬。
②“那一棵始终不肯开花的苹果树”体现了作者对苹果树迟迟不肯开花的失望之情。
③“它只是迷恋于生长,迷恋于做一棵春天发芽、秋天落叶的苹果树”,体现出作者对苹果树开花已经失去信心。
④“何况这棵苹果树活出了独特的自己”体现出作者对这棵不肯开花的苹果树的释然。
A.①B.②C.③D.④
2.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说说两文作者分别得到了哪些生命启示?
【链接材料】

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花和人都会遥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紫藤萝瀑布》)

2022-11-15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较易(0.85) |
名校
4 .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
B.白居易,字乐天,唐代诗人,《卖炭翁》《月夜忆舍弟》都是他的代表作品。
C.《变色龙》的作者是俄国作家契诃夫,其代表作有《第六病室》《樱桃园》。
D.《左传》,又称《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课文《曹刿论战》选自其中。
2022-11-14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小宅

白居易

小宅里闾接,疏篱鸡犬通。渠分南巷水,窗借北家风,

庾信园殊小,陶潜屋不丰。何劳问宽窄,宽窄在心中。


【注释】①庾信,六朝末期的一位大诗人。
1.下列语句中,对自己住处的态度与本诗最不相称的一项是(     
A.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B.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C.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D.斯是随室,惟吾德馨。
2.诗中提及庾信、陶潜二人,有何用意?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楚王使景鲤如秦

楚王使景鲤如秦。客谓秦王曰:景鲤,楚王使景所甚爱,王不如留之以市地。楚王听,则不用兵而得地;楚王不听,则杀景鲤,更不与不如景鲤留,是便计也。___________________。

景鲤使人说秦王曰:臣见王之权轻天下,而地不可得也。臣来使也,闻齐、魏皆且割地以事秦。所以然者,以秦与楚为昆弟国。今大王留臣,是示天下无楚也,齐、魏有何重于孤国也。楚知秦之孤,不与地,而外结交诸侯以图,则社稷必危,不如出臣。秦王乃出之。

1.根据上下文信息推测,在文中横线处应填入的语句是(     
A.秦王乃留景鲤B.秦王欲杀景鲤
C.秦王乃赏景鲤D.秦王乃邀景鲤
2.景鲤运用智慧迫使秦王放了他。请根据选文推断,假如秦王杀了景鲤,会有哪些后果?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3.下列与“王不如留之以市地”中“以”的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A.徒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
B.固国不山溪之险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C.无从致书                                        《送东阳马生序》
D.屠惧,投                                        《狼》
2022-11-10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距离说辩护中国艺术

朱光潜

从前有一个海边的种田人,碰见一位过客称赞他门前的海景,他很不好意思地回答说,“门前虽然没有什么可看的,屋后有一园菜还不差,请先生来看看。”心无二用,这位种田人因为记挂着他的一园菜,就看不见大海所呈现给他的世界,虽然这个世界天天横在他的眼前。我们一般人也是如此,通常都把全副精力费于饮食男女的营求,这丰富华严的世界除了可效用于生活需要之外,便没有什么可以让我们看看的。一看到天安门大街,我就想到那是到东车站或是广和饭庄的路,除了这个意义以外,天安门大街还有它的本来面目没有?我相信它有,我并且有时偶然地望见过。有一个秋天的午后,我由后门乘车到前门,到南池子转弯时,猛然看见那一片淡黄的日影从西长安街一路射来,看见那一条旧宫墙的黄绿的玻璃瓦在日光下辉煌地严肃地闪耀,看见那些忽然现着奇光异彩的电车马车人力车以及那些时装少女和灰尘满面满衣的老北平人,这一切猛然在我眼前现出一个庄严而灿烂的世界,使我霎时间忘去它是到前门的路和我去前门一件事实。不过这种经验是不常有的,我通常只记得它是到前门的路,或是想着我要去广和饭庄。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经验愈多,关系也愈复杂,联想愈纷乱,愈难见到它们的本来面目。学识愈丰富,视野愈窄狭;对于一件事物见的愈多,所见到的也就愈少。

艺术的世界也还是我们日常所接触的世界,——是它的不经见的另一面。它不经见,因为我们站得太近。要见这一面,我们须得跳开日常实用在我们四周所画的那一个圈套,把世界摆在一种距离以外去看。同是一个世界,站在圈子里看和站在圈子外看,景象大不相同。比如说海上的雾。我在船上碰着过雾,现在回想起来,还有些戒惧。耽误行程还不用说,听到若远若近的邻舟的警钟,水手们手慌脚乱地走动以及乘客们的喧嚷,仿佛大难临头。真令人心焦气闷。茫无边际的大海中没有一块可以暂时避难的干土,一切都任不可知的命运去摆布。在这种情境中,最有修养的人最多也只能做到镇定的工夫。但是我也站在干岸上看过海雾,那轻烟似的薄纱笼罩着那平谧如镜的海水,许多远山和飞鸟都被它轻抹慢掩,现出梦境的依稀隐约。它把天和海接成一气,你仿佛伸一只手就可以抓住天上浮游的仙子。你的四周全是广阔,沉寂,秘奥和雄伟,见不到人世的鸡犬和烟火,你究竟在人间还在天上,也有些不易决定。

___________。你坐在船上时,海雾是你的实用世界中一片段,它和你的知觉、情感、希望以及一切实际生活的需要都连瓜带葛地固结在一块,把你围在里面,使你只看见它的危险性。换句话说,你和海雾的关系太密切了,距离太接近了,所以不能用处之泰然的态度去欣赏它。你站在岸上时,海雾是你的实际世界以外的东西,它和你中间有一种距离,所以变成你的欣赏的对象。

一切事物都可以如此看去。在艺术欣赏中我们取旁观者的态度,丢开寻常看待事物的方法,于是现出事物不平常的一面,天天遇见的素以为平淡无奇的东西,例如破墙角的一枝花,林间一片阴影或是一个老妇人的微笑,便陡然现出奇姿异彩,使我们觉得它美妙。艺术家和诗人的本领就在能跳出习惯的圈套,把事物摆在适当的距离以外去看,丢开他们的习惯的联想,聚精会神地观照它们的本来面目。他们看一条街只是一条街,不是到某车站或某商店的指路标。一件事物本身自有价值,不因为和人或其他事物有关系而发生价值。

1.下列选项对文章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1段画线部分运用了环境描写,体现了长安街除了实用价值,还有美学价值。
B.举例说理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如“我”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雾带来了不同的感受。
C.本文在平实质朴的语言中,辩证地分析了我们的认识与对世界的了解之间的关系。
D.近处是没有艺术的,无论是欣赏还是创造,想获得艺术世界的美,距离越远越好。
2.请结合上下文在第3段横线处补写一句承上启下的句子。
3.如果要引用古诗来阐明“距离产生美”,你觉得下面甲乙诗句哪个更合适?请说明理由。
甲: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乙: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对雨【注】

杜甫

莽莽天涯雨,江边独立时。不愁巴道路,恐湿汉旌旗。

雪岭防秋急,绳桥战胜迟。西戎甥舅礼,未敢背恩私。


【注】此诗作于广德元年(763年)秋,时杜甫将从梓州前往阆州。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漫天大雨,又写诗人江边独立,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B.颔联中的“巴”,是地区名,指的是四川东部、重庆一带。
C.颈联的“防秋”,指西北游牧部落常趁秋高马肥时南侵,需加强警卫。
D.尾联是说吐蕃一定会念及甥舅之礼,不会背叛大唐的恩情。
2.分析概括诗歌所表现的诗人形象。
2022-11-02更新 | 148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一)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

杭州路10

于德北

我讲一个我的故事。

今年的夏天对我来说很重要。

随着待业天数的不断增加,我愈发相信百无聊赖也是一种合理的生活方式。这当然是从前。很多故事都发生在从前,但未必从前的故事都可以改变一个人。我是人。我母亲给我讲的故事无法述诸数字,我依旧一天到晚吊儿郎当。所以,我说改变一个人不容易。

夏初那个中午,我从一场棋战中挣脱出来,不免有些乏味。吃饭的时候,我忽然想出这样一种游戏:闭上眼睛在心里描绘自己所要寻找的女孩的模样,然后,把她当做自己的上帝,向她诉说自己的苦闷。这一定很有趣。我激动。

名字怎么办?信怎么寄?我潇洒地耸耸肩,洋腔洋味地说:“都随便。”万岁!这游戏。

我找了一张白纸,在上边一本正经地写了“雪雪,我的上帝”几个字。这是发向天国的一封信。我颇为动情地向她诉说我的一切,其中包括所谓的爱情经历(实际上是对邻家女儿的单相思),包括待业始末,包括失去双腿双手的痛苦(这是撒谎!)。

杭州路10号袁小雪。

有没有杭州路我不知道,也不必知道。我说过,这是游戏,是一封类似“乡下爷爷收”的信。信寄出去了。我很快便把它忘却生活中竟有这么巧的事,巧得让人害怕。

几天之后,我正躺在床上看书,突然一阵急切的敲门声把我惊起,我打开门,邮递员的手正好触到我的鼻子上。

“信。”

“我的?”我不相信是因为从来没有人给我写信。

杭州路10号。

我惊坐在沙发上,仿佛有无数只小手在信封里捣鬼,我好半天才把它拆开,字很清丽,一看就是女孩子。信很短:谢谢您信任我,向我诉说您的痛苦。我不是上帝,但我理解您。别放弃信念,给生活以时间。您的朋友雪雪。人都有良心。我也有良心。从这封信可以知道袁小雪是个善良的女孩子,欺骗善良无疑是犯罪。我不回信不能回信不敢回信。这里边有一种崇敬。

我认为这件事会过去,只要我再闭口不言。

但是,从那封信开始,我每个月初都能收到一封袁小雪的信。信都很短,执着、感人。她还寄两本书给我:《张海迪的故事》《生命的诗篇》。我渐渐自省。

袁小雪,你这是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呀?我渐渐不安。

四个月过去了,你知道我无法再忍受这种折磨。我决定去看看袁小雪,也算负荆请罪。告诉她我是个小混蛋,不值她这样为我牵肠挂肚。我想知道袁小雪是大姐姐还是小妹妹还是阿姨老大娘。我必须亲自去,不然的话我不可能再平静地生活。

秋天了,窄窄的小街上黄叶飘零。

杭州路10号。

我轻轻地叩打这个小院的门,心中充满少有的神圣和庄严。门开了,老奶奶的一头花发映入我的眼帘。我想:如果可以确定她就是袁小雪,我一定会跪下去叫一声奶奶。

“您是——”

“我,我找袁小雪。”

“袁?噢,您就是那个——写信的人?”

“是——是她的朋友。”

“噢,您,进来吧。”

我随着她走过红砖铺的小道,走进一间整洁明亮的屋子里,不难看出是书房。就在这间屋子,我被杀死了。从那里出来,我就是另外一个人了。

“她不在么?”

“……”她转过身去,从书柜里拿出一沓信封款式相同的信,声音蓦然喃喃:“人,死了,已经有两个月了,这些信,让我每个月寄一封……”我的血液开始变凉。这是死的征兆。

“她?”

“骨癌。”

她指了指桌子让我看。在一个黑色的木框里镶嵌着一张三寸黑白照片。照片是新的。照片上的人的微笑很健康很慈祥。照片上的人,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他叫骆瀚沙。他是著名的病残心理学教授。

文本二:

微型小说写作材料中的写人细节经过文学构思的“繁殖裂变”而出现细节群,我们可以根据写人与创意的构思,把细节群组合为“有序”的写人情节。其中“折叠与跳移”的情节组合方法主要用于重建故事情节的艺术时空。

情节从事件的中间切入,而被切掉的事件的起因、发展等有关细节与后面的情节链有因果联系,它们被巧妙地、天衣无缝地插入情节中,好像被“折叠”进了作品的情节主体里。这就叫“折叠式情节”。这种情节模型主干突出、事件集中并叙述丰满。所谓“跳移式情节”,是指情节在连接和运行的过程中,某一个重要的情节环节挪移出来放到情节结尾时才快速补出。当重要的情节环节被挪移时形成情节空白,产生了吸引读者注意和思索的情节悬念;当重要的情节环节移置到结尾快速补出时,情节的悬念释消了,使读者产生一种阅读震惊和阅读愉悦。

(节选自刘海涛《写人情节的艺术时空》)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展现了“我”的心路历程,塑造了丰满的人物形象。起初消沉、无聊,后来好奇、害怕,然后自责、自省,最后感到神圣而庄严,深受感动。
B.文本一的环境描写着墨不多,但对渲染气氛和推动情节很有帮助,如“窄窄的小街上黄叶飘零”,渲染了凄清的氛围,暗示了下文将发生不祥的事件。
C.文本二关于重建故事情节的艺术时空的情节组合方法的分析,在文本一中有明确体现,这种情节安排符合读者“文似看山不喜平”的阅读期待。
D.病残心理学教授骆瀚沙给一个陌生人写信,用自己的乐观和坚强给予他关心和支持,给这个浮躁而堕落的时代添加了一笔亮色。
2.(1)请概括文本一的主要情节。
(2)文本二中有关“‘折叠与跳移’的情节”在文本一的情节中有所体现,请简要分析文本一这样处理的妙处。
3.文本一中,小说以“杭州路10号”为题有什么作用?
2022-11-02更新 | 127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一)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学在社会中承担何种职能?它的功能和意义如何?这些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恰恰意味着文学的功能是随着历史的变化而变化的。为了便于讨论,我们不妨将广义的文学缩小到叙事文学的范围内来专门加以观察。

小说在西方18、19世纪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仅仅是个文学史特例,它并非历来如此。事实上,从《荷马史诗》一直到18世纪初的社会生活中,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或小说并没有什么特别的重要性。与音乐和绘画一样,文学长期以来一直蛰伏于宗教和权贵的巨大阴影之下。

同时,文学的社会性内容也受到一定的压抑,对世俗生活的记录或对个人经验的描述尚未成为文学的重要使命。不论是埃斯库罗斯,还是索福克勒斯,他们作品中个人经验的呈现和表述都是在神话的结构下展开的,同时与集体和社会的经验难以区分。悲剧的发生总是与不可知的命运、必然性以及上帝的存在纠缠在一起。在中世纪,薄伽丘和乔叟的写作表明悲剧中的上帝形象开始向世俗显贵人物转移。按照雷蒙·威廉斯的描述,悲剧的重点已经从亚里士多德的“幸福与苦难”转向世俗社会的“成功与失败”,而“命运越来越多地指涉世俗的成就”。但从总体上看,对上帝的信仰仍然主宰着悲剧的最终和解。而到了文艺复兴之后,文学对于世俗经验的描述的比重进一步加强,悲剧发生的动力从命运的逻辑和上帝的意志变成了个人选择性的行动,特别是这种行动在道德上的过失和瑕疵。

从文学的功能方面来看,它与宗教一样,都是超越现实的伟大的激情。对现实生活的认识的局限性,使人们在欲望受到挫折时,在遭遇生活中的巨大不幸或失败时,希望能从文学中找到解释和安慰,因此文学中就有了超越现实的创作。只不过,这种超越往往是象征性的,是作为一种代偿的机制而出现的,不可能获得理性的证明。和宗教活动一样,超越的途径是一种想象性的和解与欲望的满足,具有一定的仪式性。在西方悲剧常见的形式中,威胁的解除和欲望的满足都由于最后上帝的出现或暴力政权的更迭而获得解决。

在阿拉伯著名的《一千零一夜》中,我们也可以清晰地看到文学代偿性安慰机制的重要性。在假托谢赫拉扎德讲述的故事中,不管主人公的经历和遭遇如何充满凶险,曾经出现过怎样的挫折、失败和幻灭,到最后,绝大部分结尾总是以和解结束。在中国古代的叙事作品中,这样的例子也比比皆是,夸父逐日的结果显然是悲剧性的,但夸父被烧死之前所投出的手杖却变成了一个森林,因此这种失败未尝不可以被描述为一次胜利。

问世于17世纪的《聊斋志异》为我们考察这种超越机制提供了一个范本。为什么《聊斋志异》会出现在中国的北方,而非江南,特别是经济发达的江浙一带?陈寅恪的解释是:《聊斋志异》的出现是社会环境压抑的结果,从而假托于狐女灵怪,对自身的经验和欲望进行宣泄、超越。而在晚明时期的江浙地区,由于地方丝织品经济所造成的社会繁荣,特别是当时社会名流生活风习的政治性空间已有了相当自由度,文人雅士已经可以在世俗社会中与那些“狐女”(比如柳如是等人)自由往来,不必像蒲松龄那样假托于梦幻了。

18世纪末,现代意义上的文学概念开始在欧洲诞生,由于宗教的衰弱和资产阶级的日益强大,为了化解日益粗鄙化、程序化的功利主义意识形态危机,文学开始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出现,其功能在两个方面被加以强调:作为一种宗教替代品的价值系统,作为社会认同的一个重要安慰剂和黏合剂。另一方面,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启蒙运动的深入,文学从一种神秘的经验开始转变为一个“科学化”的、可以被我们充分认知的知识领域。

发轫于18世纪末的欧洲文学变革,与其说是对文学功能的重新发现,还不如说是对文学的强行“征用”。而中国近现代小说革命和文学革命则毫无疑问受到这一变革的影响,尽管两者之间的出发点、具体进程和后果都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对文学作用的过分强调。小说这样一个形式,从“街谈巷议”的微末小技,一跃而成为关乎民族、国家存亡的关键。

(摘编自格非《文学的邀约》)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世纪,悲剧中上帝的形象开始向世俗显贵人物转移,但总体上对上帝的信仰仍然主宰着悲剧的最终和解。
B.对现实生活认识的局限性,会使人们在欲望受挫及遭遇不幸或失败时,想寻求一种解释和安慰,文学和宗教往往能满足人们这种需求。
C.《聊斋志异》没有出现在江浙的原因,可能是当时江浙的社会环境相对宽松,文人雅士可与“狐女”相往来,不必假托于梦幻。
D.小说在18、19世纪取得重要的社会地位,成为关乎民族、国家存亡的关键,是社会发展到一个历史阶段的必然结果。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三段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述文学的社会性内容长期受宗教压抑。
B.文章探讨不同时期的文学功能,详细地梳理文学功能的发展脉络,突出了其演变过程。
C.文章以文学在应对意识形态危机中具有的重要作用,证明文学开始具有代偿的功能。
D.文章以《一千零一夜》为例,证明了文学与宗教一样,都是超越现实的伟大的激情。
3.下列作品没有体现文学的“代偿性安慰机制”的一项是(     
A.《孔雀东南飞》结尾,兰芝与仲卿化为相向而鸣的鸳鸯。
B.关汉卿的《窦娥冤》中,窦娥三桩誓愿都应验。
C.《老人与海》中,老人历尽千辛万苦带回来一副鱼骨头。
D.《愚公移山》中夸娥氏二子搬走了太行、王屋二山。
2022-11-02更新 | 115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一)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