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9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祖正,尚书郎。父旷,淮南太守。元帝之过江也,旷首创其议。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年十三,尝谒周顗,顗察而异之。时重牛心炙,坐客未啖,顗先割啖羲之,于是始知名。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

起家秘书郎,征西将军庾亮请为参军,累迁长史。亮临薨,上疏称羲之清贵有鉴裁。迁宁远将军、江州刺史。羲之既少有美誉,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频召为侍中、吏部尚书,皆不就。扬州刺史殷浩素雅重之,劝使应命。时殷浩与桓温不协,羲之以国家之安在于内外和,因以与浩书以戒之,浩不从。及浩将北伐,羲之以为必败,以书止之,言甚切至。浩遂行,果为姚襄所败。复图再,又遗浩书曰:自寇乱以来,处内外之任者,未有深谋远虑,括囊至计,而疲竭根本,各从所志,竟无一功可论,一事可记,忠言嘉谋弃而莫用,遂令天下将有土崩之势,何能不痛心悲慨也。任其事者,岂得辞四海之责!追咎往事,亦何所复及,宜更虚己求贤,当与有识共之,不可复令忠允之言常屈于当权。今军破于外,资竭于内,保淮之志非复所及,莫过还保长江,都督将各复旧镇,自长江以外,羁縻而已。任国钧者引咎责躬深自贬降以谢百姓更与朝贤思布平政除其烦苛省其赋役与百姓更始庶可以允塞群望救倒悬之急。

又与会稽王笺陈浩不宜北伐,并论时事曰:“古人其君不为尧舜,北面之道,岂不愿尊其所事,比隆往代,况遇千载一时之运?顾智力屈于当年,何得不权轻重而处之也。夫庙算决胜,必宜审量彼我,万全而后动。”时东土饥荒,羲之辄开仓振贷。然朝廷赋役繁重,吴会忧甚,羲之每上疏争之,事多见从。

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及述蒙显授,羲之为之下,遂称病郡,于父母墓前自誓曰:“维永和十一年三月癸卯朔,九日辛亥,小子羲之敢告二尊之灵。谨以今月吉辰肆筵设席,稽颡归诚,告誓先灵。自今之后,敢渝此心,贪冒苟进,是有无尊之心而不子也。”

羲之既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又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叹曰:“我当以乐死。”年五十九卒,赠金紫光禄大夫。诸子遵父先旨,固让不受。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任国钧者/引咎责躬/深自贬降/以谢百姓更与朝贤/思布平政/除其烦苛/省其赋役/与百姓更始/庶可以允塞群望/救倒悬之急
B.任国钧者/引咎责躬/深自贬降/以谢百姓/更与朝贤/思布平政/除其烦苛/省其赋役/与百姓更始/庶可以允塞群望/救倒悬之急
C.任国钧者/引咎责躬/深自贬降以谢百姓/更与朝贤思布平政/除其烦苛/省其赋役/与百姓更始/庶可以允塞群望/救倒悬之急
D.任国钩者/引咎责躬/深自贬降以谢百姓/更与朝贤/思布平政/除其烦苛/省其赋役/与百姓更始/庶可以允塞群望/救倒悬之急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复图再举”与《逍遥游》中“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中的两个“举”字含义不同。
B.“古人耻其君不为尧舜”与“羲之耻为之下”中的两个“耻”字的含义和用法相同。
C.“遂称病去郡”与“羲之既去官”中的两个“去”字的含义与用法相同。
D.“我卒当以乐死”与《荆轲刺秦王》中“卒起不意”中的两个“卒”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羲之才华出众,受人赏识。在宴席上受到周顗赏识,任职后受到庾亮赏识,庾亮在去世前还曾上书称赞他的才能,夸赞他有鉴别决断的能力。
B.王羲之洞察时局,富有远见。他观察形势后劝阻殷浩不要北伐,但未被采纳,北伐果然失败,他又给殷浩写信陈述要确保万无一失后再决定下次出征。
C.王羲之清高淡泊,不慕名利。王羲之虽有辩才且受人爱戴,受朝廷认可,但并不钻营功名,他辞官后,在父母墓前再次表明不再为官的心志。
D.王羲之热爱山水,喜好游历。王羲之离开官场后,赏景、打猎、垂钓,采摘草药,遍游名山,泛舟沧海,他在游览名山大川的过程中非常自在快乐。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羲之既少有美誉,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频召为侍中、吏部尚书,皆不就。扬州刺史殷浩素雅重之,劝使应命。
(2)时东土饥荒,羲之辄开仓振贷。然朝廷赋役繁重,吴会忧甚,羲之每上疏争之,事多见从。
2022-10-27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一)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不敢和别人对视交流,一紧张脖子就发抖。”“平常别人看不出来,但实际上碰见个熟人,脑袋空白五秒,然后不知所措,最后掉头就跑,实在太近,就装作不认识和视力不好。”这些是一些“社恐人”真实的内心自白。

近日,“社恐成为年轻人的流行病”这一词条上了热搜。“社恐”的全称是“社交恐惧症”,当然,这并非指的是医学上的病症,而是用来描述一部分人见到陌生人,或者是不那么熟悉的人就紧张地说不出话、想躲避社交的一种心理状态。

相关调查显示,自2016年以来,“社交恐惧”一词的网络检索率便持续攀升。社交恐惧似乎已经成为年轻人的流行病。具体到一个人来说,如果这个人有“社交恐惧症”,那么他在和陌生人或者说不那么熟悉的人打交道时会陷入纠结。一方面,他需要与人的正常的沟通和交流,另一方面,他却惧怕这种沟通和交流。这种“自身的需要”和“内心的惧怕”之间的拉扯,让他们中的不少人陷入了“社交焦虑”。

“社交恐惧”在一个人的学生时代,影响可能并不是那么明显。因为学生时代接触到的人多为同学、亲友,这也意味着社交压力没有那么大。但当这些年轻人开始工作、进入社会时,需要面临跟不同人沟通协作时,“社交恐惧”给人生活和工作带来的显性的负面影响,在新的社会语境下就会被放大。比如,就有不少人在网络上询问如何跟领导打招呼,如何跟同事相处等问题。“社交恐惧”深刻地影响一个人与周围环境的“交互”,因而,也就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需要去正视“社交恐惧症”。

需要认识到的是,“社交恐惧症”有其产生的社会背景。“社交恐惧症”只是一些人在社会语境变化下,自然而然产生的一种社交习惯,其本身并不包含价值判断。放在如今的社会语境下,“社交恐惧症”似乎是一种年轻人的“时代病”,背后折射出的其实是当代社会生活规则的深刻变化。在传统的“熟人社会”,在“熟人好办事”这一规则下,人们需要多参与社交来增加自己与社会的联系、便利自己的生活。

但随着城市化的发展,社会由“熟人社会”进入了“陌生人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多遵循某种既定的规则而非“人情社交”。可以说,人与人的社交不再依赖传统的“熟人社会”的规则。经济形态的变化,社会规则的演进,让一些人的“人情社交”需求下降了,与人打交道的需求也就变得没有那么迫切。

我们倒不必过度规训年轻人,让他们敢于社交、勇于社交,不妨多看看他们的成长环境,城市空间提供了某种更加个人化的行为模式。对社交的拒绝,其实也可以视为一种进步——年轻人通过自身的努力,即可实现自我满足。

当然,在可见的历史时空,社交依然是一种“刚需”。再多的恐惧,社交也终归是需要的。从“社交恐惧症”的这波网络讨论里,社会也应当有所省思。比如,人们到底需要怎样的社交模式?是繁文缛节还是畅快简单,是虚情假意还是直来直去?这些,恐怕是这个话题更宏观的公共意义。

(摘编自《潇湘晨报》《年轻人不爱社交了吗?》)

材料二:

真正符合医学诊断标准的“社恐”人群比例其实非常低。正如一些心理专家所言,大多数人的“社恐”并不是病,如今被泛化使用的“社恐”一词,更多时候是一种用来逃避现实社交的托词。

“社恐”真的是年轻人的“流行病”吗?步入数字化时代,身为互联网原住民,更习惯于线上表达的青年一代,固然可以依托网络享受数字生活带来的便捷高效,并减少了令他们“恐惧”的真实社交,但这真的是一种好现象吗?线上“狂欢”、线下“沉默”,为什么不少年轻人会发出“数字化时代更友好却更孤独”的感叹?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副教授汪晨波在接受采访时介绍,“社交恐惧症”本指一种精神障碍,有研究显示,“社恐”在人群中大约占比10%~15%,但真正确诊的只有2%甚至更少。简言之,绝大多数人并非真的患有“社恐”。

他认为,不少年轻人自称“社恐”,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来自他人的否定或批评高度敏感。尤其在12~24岁这一阶段,随着青少年自我意识的觉醒,特别在意来自他人的评价,希望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喜欢,害怕在人际交往中的失败。

“人天然地会对陌生情境感到恐惧,在现实中‘练习’得少、经历也少,容易产生‘社恐’的错觉。”在汪晨波看来,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尤其是年轻一代更习惯于网上交流,他们参与的线下社交比上一代人更少,所以面对陌生场景,更容易紧张。其实,不止年轻人,汪晨波举例说,从偏远山村来到大城市,即便是深谙社交技巧的成年人,面对不熟悉的生活情境、社会规则等,也容易“社恐”。

(摘编自《文汇报》《“社恐”是年轻人的“流行病”?》)

材料三:

在围绕“社恐”的讨论中,不少网友提及,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来临,更包容的社会氛围,貌似对“社恐”也更友好。比如,扫码点餐、网上买菜等应用场景的落地,开始逐渐代替日常生活中的陌生人交际,而发达的社交媒体和丰富的线上娱乐,也满足人们“足不出户”即可实现交友、休闲、娱乐等多样的需求。

数字化的生活方式客观上减少了人与人面对面的交往。线上“狂欢”、线下“沉默”,可以说成了很多年轻人的生活“常态”。但不少学者也同时观察到:虽然就通信方式、交友渠道、信息获取而言,现在都要比以往更发达,但不少年轻人的内心却愈发孤独。

一位社会学学者告诉记者,在疫情前,他曾做过关于城市独居青年孤独感的上门调查。他原本做好了吃“闭门羹”的准备,但出乎意料的是,大多数人都很愿意和他这个陌生人倾诉一番,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没有知心朋友。

为什么有的人会既“社恐”又孤独?出现这种情况,又该如何与自我和解?对此,有学者在接受采访时也试图给出回答:人是社会性动物,既拥有丰富的虚拟世界、强大的内心世界,并同时在线下的人际交往中获得支持,当我们做到这一点时,或许才能达到一个相对理想的状态。

(摘编自《文汇报》《真诚永远是最好的社交能力》)

材料四;

虽然“社恐”的标签在年轻人中十分流行,听上去这也算不上是件事儿,更像是一种自嘲,但不少大学教师关注到:在校园里,如何处理好社交问题,确实是青年学子绕不过去的一道坎,需要正确面对。

华东政法大学文学教授杜素娟时常接到大学新生求助。有一则求助大意如下:刚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上课、吃饭时总是一个人,不像高中时一直和小伙伴们成群结队,自己由于“社恐”心态作祟,难以交到新朋友,倍感困扰。

“假如你是‘社恐’,该如何融入新的环境,处理好与室友的关系?”杜素娟以这一场景举例。确实,随着暑假过半,不少准大学生将在下个月迈入校园、开启新的生活。相比过去大学宿舍的八人间,如今的“标配”一般是四人间,住得更宽敞,但人际关系问题比过去更加突出。

她分析,与从小适应集体生活的父辈不同,00后个性更鲜明、自我意识强烈,往往不愿意妥协、牺牲个人空间,在人际关系应对方面经验略显不足。

“部分学生确实存在一些社交能力欠缺,需要在集体生活中历练,补上成长中的这一课。因为今后无论他们的社会角色是什么,学会与人合作、沟通都是必要的。”但杜素娟也同时强调,对于“社恐”,要做出区分。到底是勇敢拒绝“无效社交”,还是由于自身自信不足、恐惧与人交往——青年人学会正确看待社交的意义,找到适合自己、感到舒适的状态很重要。

“结交一两个气味相投的朋友,顺其自然地被群体接纳、融入环境,比‘乞讨’一份社交关系更加健康。年轻人不必过于焦虑短时期内对社交的不适应,更无需认为自己社交不活跃就是人生很失败。”杜素娟说。

(摘编自《文汇报》《社交不活跃不等于人生很失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社交恐惧”一词的网络检索持续升高,“社交恐惧”已经成为现在年轻人的流行病。
B.当人们在“自身的需求”和“内心的恐惧”之间拉扯时,人们都会不自觉地陷入“社交焦虑”。
C.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需要去正视“社交恐惧症”是因为“社交恐惧”深刻地影响了人们与周围环境的“交互”。
D.经济形态的变化,社会规则的演进,让年轻人的“人情社交”需求下降了,年轻人也就没有了与人打交道的需求。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既拥有丰富的虚拟世界和强大的内心,又能在线下的人际关系中获得支持,就一定能够达到一个相对理想的状态。
B.数字化时代的来临,更包容的社会氛围,貌似对“社交恐惧”更友好,但是很多年轻人的内心却更加孤独。
C.一位社会学学者在做关于城市独居青年孤独感的上门调查时,大多数人因为觉得自己没有知心朋友,所以很愿意向学者倾诉一番。
D.与“乞讨”一份社交关系相比,结交一两个气味相投的朋友,顺其自然地被群体接纳、融入关系更加健康。
3.青年人如果有“社交恐惧”该如何积极应对?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3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浣溪沙

张孝祥

霜日明霄水蘸空,鸣鞘声里绣旗红,澹烟衰草有无中。

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悲风。


【注】这首词写于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当时词人身处宋金交战的前线荆州。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从视觉听觉的角度写景,描写了秋日晴空、天水相连、鞭声响亮、红旗耀眼的景象。
B.上阕勾勒的图景虽明丽壮阔,实则以乐景衬哀情,与“澹烟衰草”一起传达出词人感伤的心境。
C.下阕抒写词人对烽火遍地的中原的无尽担忧,尾句中“挥泪向悲风”更是突出了词人的悲愤。
D.本词词意悲壮,气势雄健,意蕴丰厚,表达了词人收复中原的坚定信念,体现出豪放派的词风。
2.这首词和杜甫的《登高》、范仲淹的《渔家傲》都写到“浊酒”这一意象,它在三首诗歌中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学者进入典籍英译领域时间相对较晚,据现有汉学书目统计,中国典籍译本绝大多数是由西方汉学家或独立、或在中国合作者帮助下完成的。传教士以外的西方译者为中国典籍的异域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以往的西方译者翻译中国文化典籍时,大多采取迎合译语读者的翻译策略,翻译过程中曲解、误译中国文化之处比比皆是。此外,中国古代经典文本的语言具有语义的浑圆性、语法的意合性和修辞的空灵性这三大特点,使得绝大多数外国学习者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触及中华文化的内核。然而,典籍英译的主要目的,是向西方世界介绍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和发展,让西方了解真正的中国。我们应当客观、公正地看待中国典籍翻译实践和接受之间的窘况与差距,从典籍翻译大家身上汲取翻译的智慧,获取前行的指导和力量。在这方面,对杨宪益、戴乃迭(英国籍)合译的与英国人霍克斯翻译的《红楼梦》译本的比较,是一个值得我们静下心来认真思考的课题。这两个译本于20世纪70年代出版,三位译者皆因此获得巨大声誉,也同时掀起了翻译界此后对两种译本经久不息的对比研究热潮。在这过程中,我们应深入了解中国典籍的外译事实,客观分析两种译本的优长与不足,将中国的本土经验和理论与西方翻译理论相结合,取其精华,让中国的翻译研究与实践在传承和发展的良性循环中获得升华,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和提高我们讲述中国故事、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时代能力。

(摘编自辛红娟《中国典籍“谁来译”》)

材料二:

翻译思想是决定译者翻译行为和翻译结果的主因,只有通过其翻译思想,读者才能理解其翻译过程中所采取的种种策略,也才能对这些策略所产生的译文进行更客观的评价。从霍克思的译本中可见,他对原文采取了大多时候“忠实不渝”、间或背信弃“意”的态度。为证此言,举个背信弃“意”的例子。《红楼梦》第一回中,曹雪芹用了一个较长的段落交代自己的写作目的,并说明选用“甄士隐”和“贾雨村”作为人物姓名的缘由,为读者理解整部小说进行铺垫。霍克思在其译本中大胆地省却了这段文字的翻译,直接从“列位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来?”译起。霍克思的省译,显然不是漏译或者不能译,最有可能的原因,是霍克思对其译本艺术性的考量。为了实现译本与原著在艺术性方面的等值或者说最大程度的接近,霍克思将“忠实”的对象定位于篇章层面。杨宪益的翻译可以称之为“临摹式翻译”。“临摹”是初学书画之法,就是照着一幅书法或者绘画描其形而逮其神,最终达到与原作的惟妙惟肖。临摹者往往会将忠实原作视为自己对艺术的全部追求,杨宪益翻译的《红楼梦》正是这样一件艺术性高超的临摹作品。

(摘编自党争胜《霍克思与杨宪益的翻译思想刍议》)

材料三:

从当下国际学界关于两百年《红楼梦》翻译史及诸种译本的研究来看,大多数学者对杨译本和霍译本给予了充分的认可,学界就这两种译本的翻译技术性问题有着相当细致的讨论。然而我所感兴趣的不是翻译的技术性问题,而是这两位译家及两种译本的语言修辞、文化身份、翻译立场与翻译策略的差异性等问题。杨宪益译本的翻译立场与翻译策略更注重推动英语贴着汉语文化观念的地面行走,所以杨译本不可遏制地透露出把中国文化传统及其风俗观念直输给西方读者的翻译立场,这也是杨译本失去西方英语读者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同于杨译本,霍译本的翻译立场与翻译策略超越了汉语《红楼梦》的字面意义,而旨在探求汉英双语背后两种异质文化观念之间相互理解与解释的适应性。他使用西方本土读者谙熟且可以接受的地道的英语及其文化、风俗等观念,以此来创造性、补充性与生成性地重构《石头记》,从而完成了两种异质文化观念之间的转换生成。

(摘编自杨乃乔《(红楼梦)与The Story of the Stone——谈异质文化观念的不可通约性及其翻译的创造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翻译界应该增加典籍翻译的数量,改变我国典籍主要由国外学者翻译的局面,这样才能增强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能力。
B.学界对杨译本和霍译本的比较并不在翻译的技术性层面,而主要集中在其翻译立场与翻译策略的差异性问题上。
C.现有汉学书目的统计表明中国学者作为典籍翻译主体的比例并不高,这与我国学者进入典籍英译领域的时间相对较晚有关。
D.近年来中国文化“走出去”所遇到的障碍,让本土的翻译经验与西方翻译理论孰优孰劣成为一个学者们竞相讨论的问题。
3.评价一部中国典籍译本是否优秀,可以有哪些标准?请结合材料进行概括。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西医的科学性和普效性已被公认,中医药的伟大历史作用和重要现实意义不容否认,两者各具优势。但长期以来,医疗领域普遍重西医轻中医,中医地位不断下降,发展遇到困境。

一是中医人员数量增长与中医机构发展缓慢,中医力量薄弱。据统计,全国中医医生1949年27.6万人,到2002年还是27万余人,53年没有增长;同期西医医生分别为8.7万和157万人,增长17倍;中西医医生比例由3.2:1变为1:5.8。现全国共有医务工作人员520万人,中医药工作人员约50万人,不足1/10。

二是中医教育日益衰退。语言上,古汉语训练缺乏,许多学生基本不看、也看不懂中医古籍;课程安排上,中医理论培训严重不足,甚至《黄帝内经》等经典也不研读;技能培养上,中医望、闻、问、切等训练不多。

三是民间中医的发展面临困境。我国不少师徒传承的民间中医,水平高、收费低、效果好,深受群众欢迎,但大都得不到正式承认。现行执业中医师考试制度要求考西医知识,民间医生大都因西医知识不足过不了考试关,民间医生多因无法领到行医执照不能公开行医,若行医即属非法。

四是中医医院存在西医化倾向。目前全国有2800多家中医院,几乎都是中西医“结合”医院。医院为了生存,大量购买西药与医疗设备。西药进出价差大,检测化验收费高,医生创收、医院盈利、医院评等级均要靠它。中医药虽然简便廉验,若靠它收费,医院无法养活,医生只有受穷。

(摘编自陈永杰《中医药发展面临的严重困境》)

材料二: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正确处理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关系到中医药的前途和命运。

传承精华,就是要让中医药发展源远流长。传承是中医药发展的根基,离开传承谈创新,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医药的精华,沉淀在汗牛充栋的中医古籍中,流传在历代中医大家的临床实践中,散落在疗效显著的民间奇方中,这是中医药学深厚的根基,也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命脉。传承不足,让多种中医技艺面临失传,让中医医道艰难延续。深入挖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必须培养大批中医“专才”,这样才能使“国宝”代代相传。院校教育是中医药人才的主阵地。当前,院校教育不同程度地存在中医教育西化、中医思维薄弱、中医技能缺失等问题。师带徒,出名医,中医独具特色的技艺需要活态传承。中医临床功夫、中药炮制工艺,主要靠师徒一代一代口传心授。师承教育能为“草根”中医打开一扇门,让岐黄之术薪火相传。我们应将以“个性化”为特征的师承教育与以“标准化”为特征的院校教育相结合,将传统教育的精粹融入现代教育体系之中,构建适应新时代的中医教育体系,为中医药发展打下最坚实的人才之基。

守正创新,就是要让中医药发展清流激荡。只传承,不创新,捧着金饭碗也只会越吃越穷。让中医药老树发新芽,唯一的出路就是创新。中医药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从《黄帝内经》奠定中医理论体系,到明清时期瘟病学的产生,再到现代青蒿素的诞生……创新,始终是推动中医药发展的根本动力。随着人类疾病谱的变化,中医药需要源源不断地注入创新的“源头活水”,在更多领域取得新突破。当前,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为中医药研究突破提供了有力支撑,多学科、跨行业合作为加快中医药现代化发展带来广阔空间。我们不能因为创新而忘记“守正”,也不能因为“守正”而不去创新,必须把“守正”与“创新”有机结合起来。

没有传承,创新就失去根基;没有创新,传承就失去未来。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必将让中医药获得无限生机,为建设健康中国提供新动力!

(摘编自白剑锋《守正创新,为中医药注入源头活水》)

材料三:

近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曾在武汉一线指导和参与救治的专家回顾总结了用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的经验。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仝小林院士说,武汉疫情出现社区传播之后,我们将中医药治疗和干预纳入“四早”内容,第一时间为集中隔离点的发热、疑似、已确诊轻型和普通型患者以及一些密切接触者发放药物,发放通治方“寒湿疫方”的药72.3万服,覆盖5万多人,使很多病人在早期就得到控制,不向重症发展。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带队接管的江夏方舱医院,通过以中医药为主的中西医综合治疗,564名患者均没有转为重症。

“集中隔离,普遍服中药,阻止了疫情的蔓延,是我们取胜的基础。”张伯礼说,在向其他方舱医院推广经验后,1万多名患者普遍使用中药,各个方舱医院的转重率基本在2%至5%左右。

不少专家表示,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减缓、阻止重症向危重症转化,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

(摘编自新华社《中医药为新冠肺炎防治作出重要贡献》)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医发展面临严重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古汉语训练缺乏,学生读不懂中医古籍是其根本原因。
B.要培养大批中医“专才”,就必须建立以师承教育为主、院校教育为辅,二者相结合的中医教育新体系。
C.“守正”指传承中医药的精华,“创新”指在坚守中医药精华的基础上为其发展注入动力,二者不可割裂。
D.中医药在新冠肺炎病人早期控制、阻止重症转危和康复干预等方面,都独立发挥了重大作用,优势显著。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医医院之所以存在西医化倾向,并非因为中医药不如西药好,而是因为中医药不如西医盈利高。
B.民间中医,水平高,收费低,效果好,深受群众欢迎,是中医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得到正式承认。
C.研究中医古籍、历代中医大家的临床实践经验以及疗效显著的民间奇方,是传承中医精华的重要途径。
D.只有正确处理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才能为中医药注入源头活水,并保其发展源远流长,清流激荡。
3.请针对材料一“中医药发展面临的严重困境”,结合文本,向国家中医药管理部门提三条有关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建议。
2022-08-20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乐湾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智伯为政,与韩康子、魏桓子于蓝台。智伯戏康子而侮段规。智国闻之,谏曰:“主不备,难必至矣!”智伯曰:“难将由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对曰:“夫君子能勤小物,故无大患。今主一宴而人之君相,又弗备,曰‘不敢兴难’,无乃不可乎!”弗听。智伯请地于韩康子,康子欲弗与。段规曰:“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彼狂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则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康子曰:“善。”使使者万家之邑于智伯。智伯悦。又求地于魏桓子,桓子欲弗与。任章曰:“何故弗与?”

桓子曰:“无故索地,故弗。”任章曰:“无故索地,诸大夫必惧。吾与之地,智伯必骄。彼骄而轻敌,此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长矣。《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主不如与之以骄智伯,然后可以择交而图智氏矣,奈何独以吾为智氏质乎!”桓子曰:“善。”复与之万家之邑一。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三家分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
B.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
C.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
D.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宴,指聚会宴饮。与《氓》中的“总角之宴,言笑晏晏”的“晏”字含义不同。
B.耻,侮辱,使……蒙受耻辱。与《师说》中的“不耻相师”用法和含义都不同。
C.致,招致,使前来。与《过秦论》中“以致天下之士”的“致”含义是相同的。
D.与,给予。《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失其所与,不知”的“与”字意思不一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智伯治理国家,与韩康子、魏桓子饮宴,智伯行事不得体;智国听说此事,就来劝告,智伯不采纳他的意见。
B.段规认为智伯贪财好利、刚愎自用,给他土地后他又会向别人索要,别人不给,智伯就一定会对其使用武力。
C.智伯向魏桓子索要土地,魏桓子因其毫无理由而不想给,但在任章劝说下,向其献上了一块有万户人家的邑。
D.司马光认为智伯灭亡是因为他的才胜过了德,治国治家的人,既要懂得才与德的先后,     又要担心失去人才的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主不如与之以骄智伯,然后可以择交而图智氏矣。
(2)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又是遍野槐花香

李培禹

近几年,有几个槐花盛开的季节,我是和李迪在永和黄河湾度过的。山西永和——掩藏在晋陕大峡谷深处的一片热土,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最美的是咱永和的乾坤湾。几年前第一次到访恰是五月。霏霏细雨中,顾不上放下行李,我们便沿山路蜿蜒而上,当站在半山腰的观光平台上俯瞰乾坤湾第一眼时,一下被她的神奇、美丽、壮观震撼了。四月一过,黄土高原吹过来的硬风便软了下来,不经意间便形成了缕缕春风;不急不缓、不大不小的春雨,也适时撒落,而这一切都是在春的氤氲中迎接着五月的到来。五月,湾里水涨,遍野槐香,白色、紫色的槐花儿,相间相连,开得热烈,一眼望不到边。

李迪一下爱上了这里,我们回京后,他只身一人留了下来。这是山西省最小的一个县,全县只有六万多人口,不大的县城,一个陌生人,一口京腔的红衣老头,见天个出现在街头村口,慢慢地人们称他李老师,县里的干部则尊称他“迪老”。

这“迪老”真不把自己当外人。他和街上的修车师傅成了朋友,小马扎上一坐,一聊就是一天,第二天,他又来了,聊,俩人都当过兵,李迪觉得“成了”(采访素材足够了),他便起身告辞。70岁的“迪老”,向这个名叫李永宁的修车师傅立正举手,啪!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修车老兵也赶紧起身,立正举手,还了一个标准的军礼。这庄严一幕的后面,是一个老兵靠一手修车的绝活实现脱贫的动人故事——“老李修车”,已收录在作家出版社出版的《永和人家的故事》一书中。

记得也是五月槐花开的时节,一大早儿,我就接到他从永和打来的电话:“培禹兄,打扰了。你听啊,我给你学两句……”听筒那边传来他学着永和人的叫卖声:“热馍馍,花卷儿,糖角角!热馍馍,花卷儿,糖角角……”我笑了,问:“迪老是不是又抓到好故事了?是不是又‘成了!’”他兴奋地说,糖角角就是糖三角,卖热馍馍花卷儿糖三角的老汉,跟咱俩一个姓,也姓李,叫李发呆,他卖这三样面食卖了十七年!自己做,自己卖,风里雨里天天喊,天天卖。十七年前做的馍多大,现在还是多大。“培禹兄啊……”李迪声音有点哽咽,“李老汉靠卖馍供三个女儿都上了大学啊……”

快递姐冯琴、卖粉条的大个儿、点豆腐的刘三、养驴的海云、唱道情的刘老汉……李迪五下永和,在这里“深扎”68天,一个个永和普通人在脱贫路上的故事,在他的笔下生动鲜活地呈现出来。

最难忘和李迪在永和度过的最后一个五月,那是新冠肺炎疫情还没有袭来的一个遍野槐花香的烂漫春天。

走出高铁霍州站,来接我的竟是迪老。他身边跟着两员干将——永和县文联主席马毅杰和红军长征永和纪念馆馆长张步军。两人笑眯眯地迎接我,我知道,迪老的根已深深地扎在这里了。

2020年的五月来了,山西永和黄河湾的槐花依旧盛开。我先是接到县委宣传部的电话,问迪老哪天到永和?不日,县长、县委书记的电话也来了,问迪老哪天来永和?永和的父老乡亲啊,你们怎会想到,此时,远在北京的三〇一医院的病床上,迪老正在被病魔折磨着,而他也像战士一样做最后的冲刺!他从湘西十八洞村采访归来便病倒了。此时,近30万字的《永和人家的故事》作为作家出版社脱贫攻坚的重点图书,即将付梓。身体已十分虚弱的迪老,通过微信嘱咐责任编辑宋辰辰,封面一定要用农家妇女刘林翠的剪纸,她是永和剪纸非遗项目的传承人,辰辰含泪连声答应:“迪老放心,一定用这幅剪纸作封面,一定署上作者的名字刘林翠!”迪老一连回了六个抱拳拜托的表情图。他轻声哼道:“春天槐花儿开,秋天枣儿红,美好的日子刚刚开始……我累了,睡一会儿,准备完成十八洞村的书稿……”

629938分,“一团火”燃尽了,迪老永远地睡着了……

又是一年相思雨,又是五月槐花开。

2021523日,李迪塑像安放暨李迪事迹陈列室落成揭牌仪式在山西省永和县举行,这天,恰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9周年的日子。

黄河涌波浪,遍野槐花香。

(有删改)

文本二:

那天下午,天落着小雨,本来安排他到一个较远的地方采访,考虑到山高路滑,临时改为就近采访民间剪纸艺人刘林翠。

刘林翠,一位中年农家妇女,不善言辞。

迪老走进她家的剪纸展览馆,被那满屋子的剪纸作品震撼了。这一定是个有故事的人,迪老坐下来,想好好听听她的剪纸人生。

一开始,刘林翠似乎真没啥可说的,问一句,说一句,不问,不说。不到十分钟便“冷场”了,这是迪老万万没想到的。

迪老毕竟是迪老。这下,他不问剪纸艺术了,剑走偏锋,问起了她家建造这座漂亮小楼房的经过。这样一来,刘林翠的话匣子打开了。

此时的迪老,大脑中思索的已不是这次采访,他想得更多的是,如何能将刘林翠的剪纸推介出去,让更多的人欣赏,从而走上大雅之堂,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迪老忙乎开了。

他举起手机,不停地拍摄墙壁上那一幅幅或憨态可掬,或精巧灵动的剪纸作品。回到住处,他连外衣也顾不得脱,便和《中国艺术报》联系,力推刘林翠的作品。因手机拍摄效果不佳,他又请当地的摄影师到她家重新拍摄一遍,第一时间发往北京,真是不厌其烦。拿迪老的话说,我能帮上的就一定要帮。后来,刘林翠的剪纸作品在《中国艺术报》上发表了。

(摘自马毅杰《听迪老讲永和人家的故事》)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咱永和的乾坤湾”“她的神奇、美丽、壮观”等语句中,作者借人称代词的巧用表露了对永和的热爱与赞美,言简情深。
B.文中写迪老与修车师傅互致军礼,具有场面感和仪式感,既表现他们的相互尊重,也写出了他们作为退伍老兵对军营生活的怀念。
C.作者用“‘一团火’燃尽了”写迪老去世,与前文写迪老深入“街头村口”、“五下永和”等内容呼应,礼赞了迪老的奉献精神。
D.文章选取迪老的几个生活片段连缀成文,读来并无跳脱之感,这与作者紧扣迪老永和之行选材及褒扬、缅怀迪老的写作立场有关。
2.两个文本都写到迪老推介刘林翠剪纸作品的事,二者在表达方式的运用上各有何侧重?请简要分析。
3.文本一叙写迪老事迹时,多次写到永和的槐花,这样处理对文章叙事抒情有何好处?请简要分析。
2022-08-19更新 | 283次组卷 | 3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乐湾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8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均阳舟中夜赋

陈与义

游子不能寐,船头语轻波。

开窗望两律,烟树何其多。

晴江涵万象,夜半光荡摩。

客愁弥世路,秋气入天河。

汝洛尘未销,几人不负戈。


【注】这首诗作于宋高宗建炎二年八月。时金兵南下,中原大乱,形势危急。陈与义饱经兵乱流离之苦,离开均阳时作此诗抒怀。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前两句交代了诗歌的写作背景,写游子因战乱漂泊他乡,夜不能寐,独坐船头向诗人诉说内心忧愁。
B.“开窗”以下四句写诗人打开窗户望见的树木、江河、月光等景象,为下文的抒情进行张目和蓄势。
C.第七句写漂泊在外的游子怀乡的愁思充满了人世间的道路,第八句写秋色好像进入了银河,写出了秋色之重。
D.“客愁”以下四句以抒情为主,诗人受景物的触发而浩然长吟,伤时的感慨、失意的怅叹融二为一。
2.学者左继红说:“陈与义的诗篇不论写景还是抒情,往往具有一种磅礴的气势。”结合本诗,试分析此观点。
2022-08-16更新 | 414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联合检测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宓子贱治单父,弹鸣琴,身不下堂而单父治。巫马期以星出,以星入,日夜不居,以身亲之,而单父亦治。巫马期问其故于宓子,宓子曰:‘我之谓任人,子之谓任力。任力者固劳,任人者故佚。人曰宓子贱,则君子矣,佚四肢,全耳目,平心气,而百官以治义矣,任其数而已矣。巫马期则不然,弊生事精,劳烦教诏,虽治犹未至也。

孔子谓宓子贱曰:“子治单父而众说,语丘所以为之者。”曰:“不齐父其父,子其子,恤诸孤而哀丧纪。”孔子曰:“善,小节也,小民附矣,犹未足也。”曰:“不齐也所父事者三人,所兄事者五人,所友者十一人。”孔子曰:“父事三人,可以教孝矣;兄事五人,可以教弟矣;友十一人,可以教学矣。中节也,中民附矣,犹未足也。”曰:“此地民有贤于不齐者五人,不齐事之,皆教不齐所以治之术。”孔子曰:“欲其大者,乃于此在矣。昔者清微其身,以听观天下,务贤人。夫举贤者,百福之宗也。不齐之所治者小也,不齐所治者大,其与尧、舜继矣。”

宓子贱为单父宰,辞于夫子,夫子曰:“毋迎而距也,毋望而许也;许之则失守,距之则闭塞。譬如高山深渊,仰之不可极,度之不可测也。”子贱曰:“善,敢不承命乎!”宓子贱为单父宰过于阳昼曰子亦有以送仆乎阳昼曰吾少也贱不知治民之术有钓道二焉请以送子子贱曰:“钓道奈何?”阳昼曰:“夫投纶错饵,迎而吸之者也,阳桥也,其为鱼也,薄而不美;若存若亡,若食若不食者,鲂也,其为鱼也博而厚味。”宓子贱曰:“善。”于是未至单父,冠盖迎之者交接道。子贱曰:“车驱之,车驱之,夫阳昼之所谓阳桥者至矣。”于是至单父,请其耆老尊贤者,而与之共治单父。


[注]宓(fú)子贱,春秋时鲁国人,名不齐,字子贱,孔子弟子。纶:钓鱼的丝线。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宓子贱为单父宰过/于阳昼曰/子亦有以送仆乎/阳昼曰/吾少也/贱不知治民之术/有钓道二焉/请以送子/
B.宓子贱为单父宰过/于阳昼曰/子亦有以送仆乎/阳昼曰/吾少也贱/不知治民之术/有钓道二焉/请以送子/
C.宓子贱为单父宰/过于阳昼曰/子亦有以送仆乎/阳昼曰/吾少也/贱不知治民之术/有钓道二焉/请以送子/
D.宓子贱为单父宰/过于阳昼曰/子亦有以送仆乎/阳昼曰/吾少也贱/不知治民之术/有钓道二焉/请以送子/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固劳意思是当然劳累,“固”与《过秦论》秦孝公据殽函之固”的“固”字含义不同。
B.尧、舜,两人均为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首领,后用尧、舜泛指圣人。
C.“务来贤人”与“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陋室铭》)两句中的“来”字含义和用法相同。
D.“冠盖迎之者交接于道”与“不能喻之于怀”(《兰亭集序》)两句中的“于”字用法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样是治理单父,宓子贱依靠人才很轻松就把单父治理好了,而巫马期早出晚归,费尽力气,却没有把单父治理好。
B.孔子询问宓子贱是如何治理好单父的,宓子贱开头的回答没有让孔子满意,宓子贱最后的回答得到孔子的赞赏。
C.宓子贱到单父做官前,孔子和阳昼都给宓子贱很好的治理建议,孔子和阳昼都用了比喻但阳昼相对含蓄些。
D.本文对话描写的运用很成功,特别是孔子与宓子贱关于治理单父的对话,层层深入,把治理国家的境界展现出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曰宓子贱,则君子矣,佚四肢,全耳目,平心气,而百官以治义矣,任其数而已矣。
(2)此地民有贤于不齐者五人,不齐事之,皆教不齐所以治之术。
2022-08-16更新 | 169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联合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学艺

聂鑫森

夏日炎炎,四十岁出头的尤子良,从湘东炎陵县尤家村,来到贵州黔西南州万峰林脚下锦霞村,一眨眼就七天了。

这地方山美水美,到处好风景。虽是盛夏,却凉气沁肺,来旅游的人很多。锦霞村曾是贫困村,这几年发达了,成立了各种专业化合作社,又挂靠旅游公司,办起农家饭店、酒店、旅店、土产店,贫困村的帽子已经摘掉。

尤子良不是来旅游,也不是来跑生意的,就为来这里考察一家卖“淡家蛋炒饭”的小店。报纸上报道:掌门人叫淡云天,领着全家把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每天要卖出蛋炒饭两三百份,周末和假日上千碗,去年收入过了百万元,纯利润三十万元出头。尤子良所在的尤家村,也风光秀丽,土特产种类繁多,也是旅游线上的一个节点。国内外来观光的人络绎不绝,不过都是匆匆过客,充饥最受欢迎的饭菜,既可口又能节约时间的是蛋炒饭,十块钱一份,物美价廉。可尤子良在自家店试过卖蛋炒饭﹐似乎并不让人青睐。

“淡家蛋炒饭”硬是好吃,油晃晃、金灿灿的,看相好,香气浓,有嚼头。尤子良吃了很多碗蛋炒饭,还是不知奥妙在哪里,蒸好的饭怎么能炒得颗粒分明?蛋怎么能包住所有的饭粒?他在小店人少时,有意无意地问过头扎长巾的老汉淡云天,淡云天笑一笑,不做声。又问是否可让他到厨房去看看?淡云天说:“饮食安全长天大的事,外人是不能去的!”

尤子良发现淡云天喜欢喝酒,每晚九点过后,一个人到小酒店消遣。他也在这时候去,有意和淡云天共一张桌子。明天要离开这里了,他想碰碰运气。他向淡云天点点头,热情地说:“淡老板,你也好这一口?”

“酒是好东西,我喜欢。”

“我就爱吃你们家蛋炒饭,绝妙。淡老板真是好手艺!”

“我瞄清楚了,你一连吃了好多天。”

“我们有缘,让我请你喝个酒表示谢意,好吗?”

“你太客气了。”

尤子良让服务员端来两大碗水酒,一碗半斤,还想叫一碟猪头肉、一碟花生米下酒时,淡云天说:“要下酒菜、吃压酒饭的,不是真正爱酒的人,我是!”

“其实,我也是。”

两个人端起酒碗碰了一下,咕噜喝了一大口。

淡云天问:“我怎么称呼你?”

“姓尤名子良。”

“你说话带着江西湖南的口音,贵乡是哪里?”

“是湖南东边的炎陵县,与江西井冈山搭界。炎陵县有炎帝神农氏的陵墓。”

“炎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更是我们种田人的老祖宗,了不起啊。我听说那块地方穷得很……对不起,冒犯了。”淡云天赶忙端碗喝了口酒。

“老哥,你说得一点没错,我住的尤家村就是个贫困村,从前粮食不够吃,土特产变不出现钱,有的人家衣服都不齐整,婆婆、媳妇共一条长裤,谁出门谁穿。现在,扶贫见了成效,开始好起来了。”尤子良说着说着,眼睛就湿润了。

淡云天长叹了一口气,说:“我们村也是贫困村,我们是一根藤上的苦瓜,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来,借你的酒,我敬你!穷不怕,就怕没志气,苦不怕,就怕没精神。老弟,你说是不是?”

“是!”

酒劲上来了,他们的脸都泛红了。

尤子良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锦盒,打开来,里面是一枚炎帝纪念章,还有一张炎帝陵免费观券。

“老哥,你崇敬炎帝,我送给你。欢迎你得便时来炎帝陵参观,这张免费参观券,也是送给你的。”

“谢谢老弟的厚礼!”

淡云天接过来,从盒子里拿出系了红绳子的炎帝纪念章,小心地放到桌上,站起来双手合十,恭恭敬敬揖拜后,再把纪念章挂到脖子上土,这才高高兴兴坐下来。

“老弟,你是来旅游的?”

“不是。”

“我看也不是。要玩耍的,住个一两天就走了,是来做买卖的?”

“也不是。”

“你确实不像个买卖人。一不去看合作社,二不去与人接头、聊天,来做什么呢?”

“想偷学点本事,好回去赚钱。”

“哈哈,我早看出来了,你东问西问的,隔山打虎,有个啥子用?你想学蛋炒饭,这技术是到成都拜师学来的。”

尤子良低下了头,双手尴尬地搓来搓去,小声说:“我也想拜师,怕你不同意,只好偷学,请原谅。”

淡云天喊服务员再上了两碗酒说:“不要收他的钱,都记在我的账上!”

尤子良说:“这怎么要得!”

“你端碗酒先让我喝,算是拜师酒。我喝了,你再喝,好不好?”

尤子良赶快站起来,先向淡云天鞠了三个躬,再双手端碗,低下头递过去。淡云天接过碗,仰脖干了个底朝天。尤子良再接过空碗放到桌上,然后把另一碗酒喝尽。

淡云天拉着尤子良坐到他身边,小声说:“蛋炒饭的饭,要隔夜蒸好,饭粒冷了,才分得开。蒸的饭,粘成一团,只会越炒越酽巴。蛋不是先炸熟了再倒到饭里去炒,都成形了,怎么能和饭粒融合在一起?要先在锅里下油,油热得冒烟了,下盐,倒入隔夜饭,炒得饭粒在锅中起跳,放油,再炒、蛋黄蛋白要先在碗里搅好,再倒进锅里,锅铲子翻炒一阵,蛋炒饭就可以出锅了。弟,江湖一点诀,只怕不肯说。我说了,这有什么奇巧的?”

“谢谢淡师傅的教诲!”

“说了不算,还得看我怎么动手。到我的店里去,升火热灶!”

他们走出小酒店,月圆在天,月光泼下一地的盈盈银水,仿佛还有清亮的水波荡动的声音,很好听。

(选自聂鑫森《驱贫赋》,有删改)

文本二:

小小说离不开“故事”这个重要元素,但我力图在“扶贫攻坚”的大背景下,在有限的篇幅中,避免仅仅演绎一个“故事”,而是努力去开掘第一书记、扶贫干部、村干部和农民身上的文化气质,将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进行融汇和对接,让“故事”陌生化,让人物更鲜活,小说语言,则力求隽雅且具有诗意。

(节选自《聂鑫森小小说集<驱贫赋>出版不仅仅是一个“故事”》)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叙事欲擒故纵,“怎么能炒得颗粒分明”“怎么能包住所有的饭粒”这些疑问句起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的作用。
B.“饮食安全是天大的事,外人是不能去的!”这句言不由衷的话,表明淡云天对尤子良寻常言行的警惕,可见其为人的谨慎。
C.尤子良请淡云天喝酒是小说情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子良的虚情假意、工于心计与淡云天的胸无城府﹑慷慨厚道形成鲜明对比。
D.小说遣词造句,质朴通俗。诸如“嚼头”“啥子”“要得”“酽巴”等口语词的运用,亲切自然,透露出明显的地方乡土气息。
2.有人认为小说(文本一)写到倒数第二段,情节已经完整,可以收笔;末尾一段是蛇尾,应该删去。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这篇小说是怎样将“传统文化”“时代精神”融汇对接的?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2022-08-16更新 | 206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联合检测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