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1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陆游

雨霁花无几,愁多酒不支。

姿凉数声笛,零乱一杆棋。

蹈海言犹在,移山志未衰。

何人知壮士,击筑有余悲。


①蹈海:鲁连蹈海,出自《战国策》,意思是战国时齐人鲁仲连不满秦昭王称帝的计划,他说,“秦如称帝,则蹈东海而死。”后以之表示宁死而不受强敌屈辱的气节、情操。②壮士:此处指荆轲。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前一句写景,后一句抒情,前句雨后萧条之景烘托了后句酒难消的忧愁悲愤之情,定下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B.诗人在颔联借凄凉的笛声比喻人民的哀怨声,借零乱的棋局比喻朝政混乱、国家日受宰割的局面。
C.尾联借壮士荆轲击筑、悲歌无人能识,抒发了诗人内心慷慨激愤的爱国情怀。
D.本诗前两联主要写景,后两联主要抒情,和诗人的另一首诗《游山西村》的写法迥异。
2.这首诗的颈联用典极为巧妙,请加以赏析。
2022-02-11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遵义市第二教育集团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武帝永明十一年,魏主以平城地寒,六月雨雪,风沙常起,将迁都洛阳。恐群臣不从,乃议大举伐齐,欲以胁众。斋于明堂左阁,使太常卿王谌筮之,遇《革》,帝曰:“‘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吉孰大焉。”群臣莫敢言。尚书任城王澄曰:“今出师以征未服,而得汤武革命之象,未为全吉也。”帝厉声曰:“云‘大人虎变’,何言不吉?”澄曰:“陛下龙兴已久,何得今乃虎变?”帝作色曰:“社稷我之社稷,任城欲沮众邪?”澄曰:“社稷虽为陛下之有,臣为社稷之臣,安可知危而不言。”帝久之乃解,曰:“各言其志,夫亦何伤。”既还宫,召澄入见,逆谓之曰:“向者《革》卦今当更与卿论之明堂之忿恐人人意言沮我太计故以声色怖文武耳想识朕意”因屏人谓澄曰:“今日之举,诚为不易。但国家兴自朔土,徙居平城;此乃用武之地,非可文治。今将移风易俗,其道诚难,朕欲因此迁宅中原,卿以为何如?”澄曰:“陛下欲卜宅中土,以经略四海,此周、汉之所以兴隆也。”帝曰:“北人习常恋故,必将惊扰,奈何?”澄曰:“非常之事,故非常之人所及。陛下断自圣心,彼亦何所能为?”帝曰:“任城,吾之子房也。”魏主自发平城至洛阳,霖雨不止。帝戎服,执鞭乘马而出,群臣稽颡于马前。尚书李冲等曰:“今者之举,天下所不愿,唯陛下欲之。”帝大怒曰:“吾方经营天下,期于混壹,而卿等儒生,屡疑大计。斧钱有常,卿勿复言。”乃谕群臣曰:“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南安王桢进曰:“今陛下苟辍南伐之谋,迁都洛阳,此苍生之幸也。”时旧人虽不愿内徙,而惮于南伐,无敢言者。遂定迁都之计。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魏迁洛阳》卷二十)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向者/《革》卦/今当更与卿论之/明堂之忿/恐人人竞言/沮我大计/故以声色怖文武耳/想识朕意/
B.向者《革》卦/今当更与卿/论之明堂之忿/恐人人竞言沮我大计/故以声色怖文武耳/想识朕意/
C.向者/《革》卦/今当更与卿论之/明堂之忿/恐人人竞言/沮我大计/故以声色怖文武耳/想识朕意/
D.向者《革》卦/今当更与卿论之/明堂之忿/恐人人竞言/沮我大计/故以声色怖文武耳/想识朕意/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永明,南朝齐武帝萧赜的年号。年号也叫帝号,是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
B.繇,通“籀”,古时占卜的文辞,与“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中的“体”意思一样。
C.子房,张良,字子房,秦末汉初杰出谋臣,西汉开国功臣,政治家,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
D.稽颡,古代的一种礼节,屈膝下跪,双手朝前,以额触地,表示极度的虔诚。后世称为“五体投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文帝想南迁洛阳,怕群臣反对,想出了一个方法,就是借着出兵攻打齐国的名义,实施迁都的举措;让太常卿占卦,魏文帝认为卦象很吉利。
B.尚书任城王拓跋澄认为,现在出兵去讨伐未征服的地区,与商汤和周武王革命不能相提并论。
C.魏文帝从平城出发一直到洛阳,途中小雨不断,他身穿战袍,手持马鞭骑马而出,群臣在战马前跪拜磕头,要求皇帝迁都洛阳。
D.到洛阳后,魏文帝告诉大臣说,朕不再南征,你们就同意迁都洛阳。这些保守大臣虽不想离开平城,但相对于更加可怕的南征,他们还是妥协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常之事,故非常之人所及。陛下断自圣心,彼亦何所能为?
(2)时旧人虽不愿内徙,而惮于南伐,无敢言者。
2022-02-11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遵义市第二教育集团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雾里

席慕蓉

我仿佛走在雾里。

我知道在我周遭是一个无边无际辽阔深远的世界,可是我总是没有办法看到它的全貌,除了就在我眼前的小小角落以外,其它的就都只能隐约感觉出一些模糊的轮廓了。

我有点害怕,也有点迟疑,但是也实实在在地觉得欢喜,因为,我知道,我正在逐渐往前走去。

因为,在我前面,在我一时还无法触及的前方,总会有呼声远远传来。那是好些人从好些不同角落传来的声音,是一种充满了欢喜与赞叹的声音,仿佛在告诉我,那前面世界,那个就在我前面可是我此刻却还无法看到的世界,在每一个峰回路转的地方,有着怎样令人目眩神迷不得不惊呼起来的美景啊!

我羡慕那些声音,也感激那些正在欢呼的心灵,是他们在带引和鼓励我逐渐往前走去。当然,因为是在雾里,也因为路途上种种的迟疑,使我不一定能够到达他们曾经站立、曾经欢呼感动过的地方。有我的一生里,也许永远都找不到可以通往他们那种境界里的路途,但是,因为他们看见过了,并且在欢呼声里远远传告给我了,我就相信了他们,同时也跟随着他们相信了这个世界。

雾里有很多不同的声音。

这个世界也有很多不同的面貌和不同的命运。

我想,生命里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它的不同和它的相同,这是怎样的一种无法分离的矛盾!

我知道在我周遭的人都和我完全不同。不管是肤色种族,还是浮沉境遇,从极大的时间空间到极小的一根手指头上的指纹,都无法完全相同,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绝对分离绝不相同的个体。

可是,我又知道在我周遭的人都和我完全相同。我们在欢喜的时候都会微笑,在悲伤的时候都会哭泣,在软弱的时候都渴望能得到慰藉。我们都深爱自己幼小的子女,喜欢盛开的生命,远离故土的时候都会带着那时深时浅的乡愁。

因此,在那些远远传来的声音里,总有些什么会触动了我们,使我们在一刹那里静止屏息,恍如遇到了千年中苦苦寻求的知己。

在那如醉如痴的刹那,我们心中汹涌的浪涛也会不自觉地向四周扩散,在雾里,逐渐变成一片细碎的远远散去的波光。波光远远散去,千里之外,也总会被一两个人看见而因此发出一两声轻轻的叹息吧?

而那叹息的回音也许还会在更远更远的山谷里起了更轻微的回响吧?

如果真有一个人是超越这一切的,如果真有人能够看到每一种思想每一段历史的来龙去脉,那该是怎样迂回转折、细密繁复的图象呢?

这个世界好大响!路这样长,生命这样短暂,浓雾又这样久久不肯散去,那么,要怎样才能告诉你,我已经来过了呢?

要怎样才能告诉你,我的极长又极短的一生里种种无法舍弃的贪恋与欢爱呢?

我并不清楚我在做的是什么,可是,我又隐隐地觉得,我想要做的是什么,而在这一刻,一切非得要这么做不可!

这就是我在多雾的转角处忽然停了一会儿的原因了。心里有些话,想说出来。也许不一定是为了告诉你,也许有些话只是为了告诉自己。在模糊而彷徨的思绪里找到一根线索,赶快吧!赶快把它抽出来,记起来,想办法用自己以后可以明白的字句把它形容出来,然后才可能变成一个具体的形象,才可能把它留在那个多雾的转角,才可能在一定的距离之处,仔细地观望察看。才发现,原来真正的我竟然是藏着这样陌生的形象里面,不禁在莞尔之时流下了泪水。

然后,才能转身继续向前走去。留在身后越来越浓的雾色里的那些作品,当然是我为了生命里某一个转折而留下的纪念,那里面当然有我留下的诚的心,可是,在你看到的时候,它已经不能完全代表我了。因为,你与我再怎样相同,也不能完全看懂我的心。更何况,在我往前走去的时候,我也在雾里逐渐改变了自己的面貌,我也不再是更不再愿意是那从前的我了。唯一能让你辨识出来并且在忽然间把我想起的,可能也只有那些从远远的角落里传来的,似曾相识充满了欢喜与赞叹的声音了吧?

对你来说,我是来过了,而只有我自己知道,那一个我并不是完完全全的我。

因为,此刻的我,又已在千山之外了。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仿佛走在雾里”,给人一种如幻似梦之感,为全文营造了朦胧幽远的意境。
B.本文用第一人称自叙,既是在和读者作人生交流探讨,也是自我的人生思考。
C.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会有迷茫无助的时候,在这时,我们应当追寻前人的足迹,从而走出困境。
D.“生命里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它的不同和它的相同”具有一定的哲理,说明每一个都是一个绝对分离绝不相同的个体,但同时又都有完全相同的情感。
2.好的散文也都有一个好题目,请你结合文本谈谈题目“雾里”的妙处?
3.文章多次提到了“走在雾里”“雾里的声音”,联系二者说说“我”是如何走出“雾里”的?
2022-02-11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遵义市第二教育集团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直播带货,是指通过一些互联网平台,使用直播技术进行商品线上展示、咨询答疑、导购销售的新型服务方式,具体形式可由店铺自己开设直播间,或由职业主播集合进行推介。

一方面,“直播带货”互动性更强、亲和力更强,消费者可以像在大卖场一样,跟卖家进行交流甚至讨价还价:另一方面,“直播带货”往往能做到全网最低价,它绕过了经销商等传统中间渠道,直接实现了商品和消费者对接。直播的本质是让观众们看广告,特别是对网红主播而言。直播需要通过“秒杀”等手段提供最大优惠力度,这样才能吸引消费者,黏住消费者。

(摘编自《360百科》)

材料二:

当前,直播带货形成了包括消费者、主播、商家、机构等在内的完整生态链,已经成为新的消费潮流。但是,直播带货仍存在泥沙俱下现象,要想健康持续发展,就需要创新发展路径,走出低价促销的简单逻辑,在整合产业链、推动品牌成长,促进消费升级等方面探索出成熟可行的发展道路。

直播带货在主播、消费者和企业之间架起了一座崭新的桥梁,不仅激活了消费市场,还在加强产业链整合,提升销售效率,拉动消费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带货内容来看,行业更加齐全,老字号直播、非遗直播、文化旅游导览直播、教育公开课直播等纷纷涌现,争相抢夺这片新蓝海。从参与者身份来看,主播、明星、商家、官员……各界人士纷纷走进直播间推荐特色产品,加强供销对接。

直播带货为何一直热度不减?一方面,对于消费者来说,在直播间购买商品,不仅价格更便宜,还能节省大量挑选试错的时间和成本。另一方面,对于企业来说,借用明星或网红直播带货,能迅速增加品牌曝光度,以及产品转换率,从而加快资金循环速度,拓宽营销渠道,提升销售效率。

部分直播带货利润空间低,利益相关方为了寻找新的利润点,会出现损客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同时,行业进入门槛低,有的主播素质堪忧,过度追求利益。直播经济也是“口碑经济”“信任经济”,从业者的诚信守法是其发展壮大的持久动力。

专家表示,相关部门应在包容审慎、鼓励创新的监管框架下,尽快明确主播、平台、商家等各方主体责任和适用法律法规。同时,平台也要下足治理功夫,加强合规管理,建立高效的用户反馈机制。

(摘编自大众网《直播带货,带活了消费市场》)

材料三:

直播带货是一种新型商业模式。但也应看到,目前有的主播在推荐某产品或服务时夸大其词,消费者入手后发现产品宣传与实际不符;还有的平台直播搞数据造假,明明没有那么多人在线观看、评论、开展交易,却通过技术手段编造漂亮的后台数据,营造虚假的繁荣与人气。

当然,任何一个行业的成熟都会经历不断暴露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对于新兴行业而言更是如此。规范直播带货发展,平台责无旁贷。具体而言,平台既要做好自律,也要做好对平台内商家与主播们的他律。一方面,完善网红带货的诚信评价机制,将粉丝评价、举报、监管部门的调查处罚信息等记入评价系统,把违法情节严重、污点信息较多的“网红”拉入黑名单,取消直播带货资格,利用失信惩戒手段规范直播带货行为;另一方面,敦促一些主播在相关领域形成更强的知识储备和专业度,引导他们在直播之外花更多的时间用于挑选商品、试用商品等,从而让粉丝们在直播时有更好的购物体验。

(摘编自《直播带货不能“带祸”》)

1.下列对直播带货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直播带货的内容丰富齐全,不仅仅包括特色产品等实物,还可以是老字号直播、非遗直播,文化旅游导览直播,教育公开课直播等。
B.直播带货通过一些互联网平台,使用直播技术进行商品线上展示、咨询答疑、导购销售,形成了包括消费者、主播、商家,机构等在内的完整生态链。
C.“直播带货”直接实现了商品和消费者对接,它绕过了经销商等传统中间渠道,能做到全网价格最低,给消费者提供了最大的优惠力度。
D.随着直播带货的异军突起,直播业态迎来新的流量入口,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诸如夸大宣传、数据注水、售后欠缺等不良行为。
2.下列树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直播的本质是让观众们看广告,直播带货有更强的互动性和亲和力,消费者在直播间购买商品,价格更便宜,还能节省时间和成本。
B.企业借用明星或网红直播带货,能迅速增加品牌曝光度,以及产品转换率,从而加快资金循环速度,提升销售效率。
C.直播带货激活了消费市场,加强了产业链的整合,提升了销售效率,拉动了消费,也实现了主播、消费者和企业之间的巧妙对接。
D.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网络直播也逐渐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也可以通过直播分享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3.结合材料,请你为直播行业的发展出谋划策,请根据材料提出合理化建议。
2022-02-11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遵义市第二教育集团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类智能就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才智和本领。人类智能的物质载体是由上千亿个神经元之间通过网络化和层次化的相互连接组成的神经系统,这个极其复杂、最为协调的神经系统就是人脑。人脑经历了漫长的生理进化以及几百万年的社会进化,人脑具有特有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意识活动是人脑的特有机能,是脑神经细胞化学物质和生物电传递和处理信息的过程,也是在生理基础上的心理过程,从而形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具有主观能动反映外部世界功能的精神世界,在大脑的意识活动中,意识的载体是通过语言、文字等信息进行加工的。人类智能的内容涉及到数学计算、逻辑计算以及形象思维。

人工智能是一门具有高度综合性的前沿学科,它综合了哲学、生理学、计算机应用学以及其它自然学科,它是人类意识化的产物。其核心是对人类大脑的模拟,它的本质和目的是延长和增强人脑的智能,提高主体认识能力,它是人类科学认识和社会实践活动不可缺少的工具。人工智能是人脑智能的放大和延伸,人工智能是用电脑模拟人脑的智力行为,包括感知、决策、推理、学习等,人工智能的实现方式包括结构模拟与功能模拟。其中,结构模拟是利用电子技术成果和仿生学方法,从大脑的结构方面模拟人脑的智能活动,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人工神经网络;功能模拟是以控制论、信息论为理论基础,采取黑箱的方法,用电子计算机从功能或行为方面模拟和代替人的某些智能。相对于人脑,人工智能在计算速度和计算精度上都远远高于人类,还有它那可以无限扩张的存储空间,但从总体而言,人工智能还远远不及人类智能。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人脑之外出现了电脑,随后便产生了人工智能。“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所以人工智能是人类智能意识化的产物。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人类智能和人工智能是主客体的关系,马克思指出,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人类作为认识的主体,必然是社会的主体。社会历史性指出认识的客体是具体的、历史的,是随着实践活动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人工智能正是伴随着人类实践和认识的进一步加深而产生的,人工智能的范围和内容也不断得到扩大和丰富。同时,主体对客体的认识总是受客体发展程度的制约。人的意向活动以及知识经验都是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的,所以人类智能具有社会属性。人工智能不具备人脑中形成意识的那种概括性的语言和丰富的联想,更没有为达到某种目的的意志和情感,从而电脑很难模拟人的社会属性。其次,人工智能不具备人类智能的主观能动性,人类智能通过视觉、知觉等新式获得外部的感性材料,运用概念、推理、情绪、感情等新式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使之升华到理想认识。人工智能则按照人类的输入进行机械性的工作,它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客体上的表现,人工智能只有在人类智能的密切配合之下,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作用。最后,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发展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它们既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又各自有自身的特点。如果没有了人类智能的发展,人们也不会理解并发展人工智能,甚至无从认识人工智能。而人工智能的产生,也进一步体现了人类智能的重要性。

人工智能的发展旨在延长和增强人脑的智能,提高主体认识能力,它是人类智能意识化的产物。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是主客体的认识关系,主体对客体的认识总是受客体发展程度的制约,因而人类智能的认识也依赖于人工智能的发展。人工智能不具备人类智能的主观能动性,人工智能也不能模仿人类智能的社会属性。我们应该辨证的看待人工智能的利与弊,积极的采取相应的措施,使人工智能更好的服务于人类,进一步促进人类智能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选自《论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关系》,有删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智能就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才智和本领,其物质载体是人脑。
B.人工智能在计算速度和计算精度上都远超人类,人工智能高于人类智能。
C.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出现了电脑,之后人工智能应运而生。
D.延长和增强人脑的智能,提高主体认识能力是人工智能的根本目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从人类智能和人工智能两个方面分别具体阐述了各自的内涵。
B.本文在论证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辩证关系时,运用了举例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C.本文应用辩证法和认识论去分析并论证了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关系。
D.本文以“涉及到”“相对于”“应该辨证”等用语,对观点表述作出限制,立论严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是人脑智能的放大和延伸,实现方式包括结构模拟与功能模拟。
B.人类智能是主体,人工智能是客体,他们有各自的特点,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C.人类智能的认识受人工智能发展的制约,故不必依赖人工智能的发展。
D.只有正确的认识和对待人工智能的发展,才能更好的使人工智能服务于人类。
2022-02-11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遵义市第二教育集团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听蜀僧濬弹琴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 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 秋云暗几重。

听颖师弹琴(节选)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注]①蜀僧濬,蜀地一位名叫濬的僧人。②绿绮,琴名。诗中以绿绮形容蜀僧濬的琴很名贵。③流水,这里借用高山流水的典故。④颖师,一位善于弹琴的和尚。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诗首联交代蜀僧来自峨眉山,弹奏之琴名贵,寥寥数笔就把这位音乐家的气派写了出来,从而表现诗人对他的倾慕之情。
B.李诗巧用“高山流水”的典故,一方面写出琴声涤荡了诗人的心灵,另一方面也表现出琴声让诗人与蜀僧互生知音之感。
C.韩诗中“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两句写在众鸟蹁跹之中一只凤凰忽然出现,这样以视觉写听觉的手法,增添了琴声的魅力。
D.韩诗着重描写琴音的变化,琴声一开始轻柔婉转,接着又高亢不已,随后变为喧闹之声,又变为低音,最后高到极点。
2.古人摹写音乐,贵在如音在耳。上面两首诗在描写音乐时所用的手法有何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时在立秋

周益清

农事里的立秋,我有着太多的记忆。

往昔这个时节,乡野总是处在烧烤模式的笼罩之下,农民们已从一年中最繁重的苦役中解轭。刚刚翻过去的双抢一页,时日漫长,抢割抢插,一个字,把原本不疾不徐的分分秒秒,紧绷得无以复加。所谓季节不等人,宣示的逼迫直抵农人后背,弯腰便成为立秋前夕人们最惯常的劳作姿势。父老乡亲淳厚诚朴,敬畏时节的莅临,本分顺从地接受。他们开镰,拾穗,拔秧,栽插,茬口安排得无缝衔接,农活儿技法愈加稔熟,动作亦是干净利落,弯腰的身姿更显努力地前倾。直到立秋降临的当口,双脚才从晒得发烫的泥水中拔出,洗净,显出黑黝本色——是烈日的灼射加速了黝肤黧泽形成的过程。

现如今,稼穑里的农事变得如此繁复,产出记录不断刷新。原来,土地尚有可供人予取的存量,被聪明智慧的人类尽数挖掘而出。民以食为天!每一方田亩的禾粒皆可构成予与生命繁衍生息的支撑体系,满足众多家庭日益精细的口腹之欲,是舌尖上最基本的幸福要素。事实是,地块依旧是那个地块,产量竟是大大地往上蹿起,这不得不依赖于耕作制度更趋紧凑严密,使不违农时的古训变得至为紧迫和现实。往往,我特别在意此时:晚秧正待返青,棉桃尚未吐絮,乡亲可以无所牵挂地接受这一短暂闲暇的馈赠,晒黑的脸庞露出无比畅快的惬意。

天行有常,令节气循环往复。历书的存在,贯穿于农耕文明史册的漫长过程,是众多中国符号中极其醒目的标识。秋训,禾谷熟也——历书的提示,简约明了,却叫人不能不细细咀嚼一番。它让立秋的意涵展露无遗,由此拉开殷实之秋的序幕。几千年来,无数人醉心在自我想象的天地里,让亮泽的一穗穗金黄色随风起伏,丰收的长卷里,涌进来数不清的忙忙碌碌的身影,直到一座座高大仓廪被装填得丰赡充实。先民尚仪礼,重祭祀,冀望与天地神灵沟通契应,祈求获得年复一年的佑助庇护。典制的仪礼,令祖先对神灵赐予的丰年极尽颂赞,又表达对来年风调雨顺抱持更大期待。五谷熟而民人育!庆祝丰收,祭祀天地,以洽百礼,豁然在目的隆重场面常会令我们在《诗经·丰年》中钩沉而起,变得不再那么远久。

立秋得馨,天地始萧——立秋往后,天地间的总基调大约就是朝向萧疏寥落的走势而去,这多少有点悲秋的意味。于是,心情往往是要受到些许影响的。只是,这种精神层面的易变性到底是与丰饶之秋有些扦格不入的。臂如,鸣蝉似乎总被视为单调无趣之物,还有人老是嫌它聒噪不休,叫人烦厌。不可忽略的是,以它为题材的诗文自古就不胜枚举。才入新秋百感生,就中蝉噪最堪惊——果然是这般不爽,仿佛心绪不宁最是蝉鸣惹的。可是,一声蝉鸣、一片落叶却总能勾走我视听的触点,撩动我思维中最敏感的部位。我喜欢立秋的蝉声无歇,引来万千的和鸣,伴着秋去秋来,使得琐碎的时日闲淡下来。然后,梧桐开始落叶。先是一片,小心翼翼地下坠,接下来是有秩序地落地,那么庄严地完成叶片的生命始终,静穆中显示落体无声的短瞬过程。毋宁说,落叶的背后,隐匿着万物兴衰荣枯的无声秘语。

丰硕,收获,华彩,热热闹闹地推进,一切孟秋之物皆款款而来,沉甸甸的季节就有了特别的味道。只是,越发精致的时代,终是无法令光阴中的烟火气消散的,哪怕曾经菽水藜藿的苦涩,也总能勾起陈年往事里的温情与怀念。家是生命开始的地方,饥贫的日子并未走太远。曾经,每个父母都有着自己的精打细算,家里的一日三餐如长流细水,平淡无奇中每有锅碗瓢盆叮当作响。为备冻馁的不测,暂时吃不完的果蔬、豆菽是要晒干贮藏的,这成为托举某个家庭不至坠入极度困境的最终救助。趁着秋阳杲杲,母亲们会搬出竹筛、簸箕器具之类,置于房顶檐下,上面大多摊开黄豆、花生、薯片之类。今天,母亲的子女们无论身在庙堂之上,抑或行走于江湖之远,母亲的秋晒组图无疑牵系了儿女的眷眷乡愁。

既入立秋,白昼仗恃着夏的聒烈之威,还让人有些酷热难耐之感,倒是入夜的那份凉爽叫人大得自在适意。推开牖户,让心绪伸出沁凉的窗外,秋意中的深味自是一种别样的投影,落于信笺之上。

(选自《散文选刊》2020年第3期,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如今粮食产量不断增加,田里的粮食满足了人们日益精细的口腹之欲,还让人们获得了满满的幸福感。
B.全文以时间为顺序,写了农人们秋收秋种的热闹场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秋意盎然的乡野收制图。
C.文章将秋与古代历书结合起来进行讲述,使人们对立秋的认识有了更多的时空感和厚重感。
D.立秋之后,天地万物大致呈萧疏寥落的趋势,人们会有悲秋的情绪,秋天里聒噪不休的鸣蝉还会让有些人烦厌。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立秋起笔,简洁地交代了农事和立秋的关系,文末又以立秋收尾,文章结构完整。
B.文章将往昔与如今两个不同时代的秋天农忙进行比较,主要是为了突出过去农人更加艰辛。
C.全文多处引用古文诗句,是为了让读者全面了解古代的农事,如“立秋得馨,天地始萧”。
D.文章情感充沛,在时空的不断转换中,作者萧疏寥落的情绪贯穿始终,悲秋意味更加浓烈。
3.请简要赏析文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
4.文末提到“秋意中的深味自是一种别样的投影”,请结合全文简要谈谈立秋有哪些“深味”。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淮阳王更始元年,宛人彭宠、吴汉亡命在渔阳,乡人韩鸿为更始使,徇北州,承制拜宠偏将军,行渔阳太守事,以汉为安乐令。二年,邯郸王郎遣将徇渔阳、上谷,上谷太守耿况约宠俱归大司马秀[注]汉光武建武二年。是时北州破散,而渔阳差完,有旧铁官,宠转以贸谷,积珍宝,益富强。幽州牧朱浮,年少有俊才,欲厉风迹,收士心,辟召州中名宿及王莽时故吏二千石,皆引置幕府,多发诸郡仓谷禀赡其妻子。宠以为天下未定,师旅方起,不宜多置官属以损军实,不从其令。浮性矜急自多宠亦很强嫌怨转积浮数谮构之密奏宠多聚兵谷意计难量上辙漏泄令宠闻以胁恐之至是,有诏征宠,宠上疏,愿与浮俱征。帝不许,宠益以自疑。其妻素刚,不堪抑屈,固劝无受征。于是曰:天下未定,四方各自为雄,渔阳大郡,兵马最精,何故为人所奏而弃此去乎?

宠又与所亲信吏计议,皆怀怨于浮,莫有劝行者。帝遣宠从弟子后兰卿喻之。宠因留子后兰卿,遂发兵反,拜署将帅,自将二万余人攻朱浮于蓟。五年二月,宠斋在便室,苍头子密等三人因宠卧寐,共缚著床,告外吏云:大王斋禁,皆使吏休。伪称宠命,收缚奴婢,各置一处,又以宠命呼其妻,妻入,惊曰:奴反!奴乃粹其头,击其颊,宠急呼曰:趣为诸将军办装!于是两奴将妻入取宝物,留一奴守宠。于是收金玉衣物,至宠所装之,被马六匹,使妻缝两缣囊。昏夜后,解宠手,令作记告城门将军云:今遣子密等至子后兰卿所,速开门出,勿稽留之。书成。斩宠及妻头置囊中,便作记驰出城,因以诣。其尚书韩立等共立宠子午为王,国师韩利斩午首诣祭遵降,夷其家族。帝封子密为不义侯。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光武平渔阳》,有删改)


[注]秀:刘秀,东汉王朝的建立者,建武元年称帝。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浮性矜急自多/宠亦很强/嫌怨转积/浮数谮构之密奏/宠多聚兵谷/意计难量/上辙漏泄令宠闻/以胁恐之/
B.浮性矜急自多/宠亦很强/嫌怨转积/浮数谮构之/密奏宠多聚兵谷/意计难量上/辙漏泄令宠闻以胁恐之/
C.浮性矜急自多/宠亦很强/嫌怨转积/浮数谮构之密奏/宠多聚兵谷/意计难量上/辙漏泄今宠闻以胁恐之/
D.浮性矜急自多/宠亦很强/嫌怨转积/浮数谮构之/密奏宠多聚兵谷/意计难量/上辙漏泄令宠闻/以胁恐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更始,汉帝刘玄的年号。年号是帝王用以纪年的名称,如玄宗、康熙等。
B.太守,古代官职名称,西汉时改郡守为太守,为一郡最高行政长官。
C.幕府,将帅的府署。军旅无固定之处,常以帐幕为其府署,因此称之为幕府。
D.阙,古代王宫、祠庙门前两边的高建筑物,左右各一。文中指代东都洛阳。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渔阳郡起初和北方其他郡县一样破败不堪,彭宠担任渔阳太守之后,贸易粮食,囤积珍宝,渔阳郡逐渐富强起来。
B.朱浮与彭宠的政治主张存有分歧,再加上性情不合,二人的嫌隙也越来越大,朱浮也因此多次向刘秀诬陷彭宠。
C.彭宠不接受刘秀的征召,刘秀于是派遣彭宠的堂弟子后兰卿前往劝导他,彭宠却留下了子后兰卿,随之发兵反叛。
D.子密等人趁彭宠睡觉之机把他绑起来,最终斩杀彭宠夫妻二人,拿着彭宠写下的亲笔命令飞奔出城,投靠了刘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二年,邯郸王郎遣将徇渔阳、上谷,上谷太守耿况约宠俱归大司马秀。
(2)其妻素刚,不堪抑屈,固劝无受征。
5.文末刘秀为何封子密为不义侯?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们的传统社会格局,就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我们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在一个社会里的人可以用同一个体系来记认他们的亲属,所同的只是这体系罢了。体系是抽象的格局,或是范畴性的有关概念。当我们用这体系来认取具体的亲亲戚戚时,各人所认的就不同了。我们在亲属体系里都有父母,可是我的父母却不是你的父母。再进一步说,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的。兄弟两人固然有相同的父母了,但是各人有各人的妻子儿女。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来说,是个别的,每一个网络有个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这和我们的亲属圈子是一般的。像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岫烟,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到极端时,可以像苏秦潦倒归来,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

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释名》中也说伦也,水文相次有伦理也。潘光旦先生曾说:凡是有作公分母的意义都相通,共同表示的是条理、类别、秩序的一番意思

伦重在分别,在《礼记·祭统》里所讲的十伦,鬼神、君臣、父子、贵贱、亲疏、爵赏、夫妇、政事、长幼、上下,都是指差等。不失其伦是在别父子、远近、亲疏。伦是有差等的次序。其实在我们传统的社会结构里最基本的概念,这个人和人往来所构成的网络中的纲纪,就是一个差序,也就是伦。《礼记·大传》里说: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意思是这个社会结构的架格是不能变的,变的只是利用这架格所做的事。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材料二:

学术界普遍认为差序格局这个概念好,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理由:1.它表现出了中国人交往中的亲疏远近特点。这一点既同中国传统家族的五服图相一致,也同中国人际交往的事实相吻合,又同儒家所谓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相贯通。2.这一格局的重点在于反映个体与家国、天下之间的关系,尤其表明了个体在同心圆中所处的中心的位置,进而可以反映出宏观与微观、大宇宙与小宇宙、大我与小我之间的一体性或同质性。3.从这一同心圆的格式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的道德既有内在的一贯性,又有等差性。照费孝通本人的观点来看,差序系维着私人的道德,但它们之间也都有的共相。以往学界有所争议的地方是,儒家道德原则究竟是特殊的,还是普遍的?而差序格局无形中把两者巧妙地结合到了一起,让人们觉得一以贯之与差等有别可以共存于同一体系中。4.该格局还反映了公与私、自我与他人及内外群体之间相对且模糊的关系,而不同于西方社会所体现的明确关系。在西方的概念中,公私是一对对立概念,两者界限分明。任何属于公的就不可能属于私,而划归为私的就不是公。但中国人不这么认为。中国人对公德、公共领域、公共场所、公共事业、公民社会等均感到陌生,但这种陌生又不影响人们的公共热情。所谓四海之内皆兄弟,祖国处处有亲人,只要把这些地方都看作自家范围的扩展,中国人一样可以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就我个人的观点而言,上面的许多特,点其实可以提升为一系列认知中国社会的模式,即我们并不是按照西方所谓的二元对立思维来构建社会的。以群体研究为例,西方社会学倾向认为群体应该被划分为内群体外群体,但差序格局打破了这样的界限。它让我们看到个体完全可以共存于若干群体中,也看到了个体在多种群体中的游离与自定义的状态。结果分辨各个群体与自己之间的关系远近比划定内外界限更重要。

(摘编自翟学伟《再论<差序格局>的贡献、局限与理论遗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中,由于关系网络中心的“己”不同,即使父母相同,兄弟两人的亲属体系也不尽相同。
B.在乡土社会,地缘圈子范围大小会依着圈子中心的财富和权势的变化而伸缩,可以大,也可以小。
C.贾府兴盛的时候可以容得下各种亲戚,然而一旦失势,树倒糊狲散,这说明差序格局具有伸缩性。
D.西方社会中,群己界限分明,公私是一对对立的概念,而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人们没有公共意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的传统社会结构是呈水波纹状的,一个人所处的时间、地点不同,他所动用的圈子是相同的。
B.学术界普遍认为“差序格局”这个概念好,最主要是因为它表现出中国人交往中的亲疏远近的特点。
C.“伦”重在分别,是有差等的次序,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老百姓是不能够随意改变这种有差等的次序的。
D.西方社会学注重群体内外界限的划分,差序格局打破了这样的界限,因此差序格局要优于其他格局。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差序格局”的一项是(     
A.乡村自治发展进程中,村民自治组织能力不断提升,建立起体系完备的农民自治组织。
B.在我国有随礼的习惯,礼金的多少往往取决于随礼的对象与自己的亲密程度。
C.公司员工在工作中的权责明确,在公司召开会议时,与会议无关的人员不得参与。
D.在西方英、美等国家,家庭所包含的对象只能有丈夫、妻子以及他们之间未成年的孩子。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我国自古就有“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俗语,但在新冠疫情面前,国人却能够众志成城,共同抗疫。请结合材料,运用差序格局的相关知识对此变化简要分析。
10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自蓟北

高适

驱马蓟门北,北戍边马哀。

苍茫远山口,豁达胡天汗。

五将已深入,前军止半回。

谁怜不得意,长剑独归来


【注】①蓟(jì)北,以北,即在今北京西南。②五将,汉宣帝时,曾遣田广明等五将军,率十万余骑,出塞二千多里击匈奴。③《战国策·齐策》记载,冯谖为孟尝君门客,未受重用时多次倚柱弹剑而歌“长剑归来”,后受到重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两个“北”字前后勾连重复,营造出“哀”的氛围。“哀”奠定了全诗的基调。
B.颔联紧承首联写出征的路上,远望山口只见苍茫一片,走出峡谷才见胡天豁然大开。
C.颈联写唐军已经深入敌境,但前军又有一半返回,体现了唐军在此战中的战略战术。
D.诗歌先写出发时的景象和塞外的风光,再写诗人对时局的思索,后抒发诗人的情感。
2.诗歌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是如何抒发情感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