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1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师      朱平兆

老师还住老地方,我打听过了。文涛新村已经不新,三十几岁的住宅,看上去垂垂老矣。

老师家在二楼,我到了楼下,脑海里一遍遍闪现出上一次看望老师的情景。那时我开始工作不久,老师退休了,碰巧我得到一对茅台酒,珍贵礼物献恩师,就拎着酒去看望老师。老师家并不奢华,我自信地将酒放在茶几上,向老师展示我的孝心和成功。

师娘瞥了一眼茅台酒,转身去泡茶。老师从师娘手中夺过玻璃杯,亲自给我倒了白开水,坐下问我工作上的事,给我讲为人成事之道,好像又登上讲坛。我感觉老师老了,有点迂腐,敷衍了一会儿,起身告辞。你将茅台带回去,几个苹果我可以收下,这么重的礼我不能收。老师跨过师娘惊奇的目光,提上茅台酒追出来。

送出去的礼物哪有带回的道理,我站在门口挡住老师的路。人生的路很长,不是什么礼都可以收。老师叫我听话。学生给老师两瓶酒怎么了?我不接,转身要走。老师拉住我,硬往我怀里塞。岂有此理,我挣脱老师的拉扯,转身下楼,只听见身后“砰”的一声,两瓶茅台酒炸开了。

浓郁的酒香弥漫开来,遮盖了老师的唠叨。可惜了,我叹息一声,决定以后有了好酒独自享受。

有段时间我确实喝了很多好酒,可后来只配喝白开水。很多年过去了,我越来越想弄清楚当年的茅台酒怎么碎的,就在老师家楼下不停地徘徊着。

一个锻炼回家的女人进了小区,偷偷地瞟我好几眼,目光多疑如藏在鞘中的剑。我不能再徘徊了,一鼓作气登上楼,敲响老师家的门。

室内静悄悄的,我想起老师的岁数,又加大力度敲了三响。谁呀?屋里响起老师沙哑的喊声。我,于佑德。我挺了挺身体,把自己站恭敬了。

吱呀,门打开了,屋里站着一个矮小萎靡的老人,并且不戴眼镜。是老师吗?我望着老人干瘪布满皱纹的脸愣住了。在我的记忆中,老师戴近视眼镜,清秀儒雅。你是谁呀?老人拄着拐,头向前平移一下,细小的眼缝里露出浑浊的光。是老师,看人时头前移是老师近视养成的习惯,无情的岁月在老师身上做了太多的雕刻。我也历经风霜,早已没了当年模样,老师肯定认不出,就放慢节奏介绍自己。我是于佑德,您的学生。谁?年龄大了耳朵不中用,你大声点儿。老师喊着,侧过头,将一只黑皱的耳朵对准我的方向。

于佑德,您的学生,我对着老师的耳朵喊。学生,好,谢谢学生来看我。老师似乎只听清“学生”两字,但他觉得已经够了,懒得再费劲儿问,请我进屋坐。

老师家陈旧落伍了,物品摆放还算整齐。我寻找师娘娇小的身影,发现角柜上师娘的遗像。时间过得真快,我感慨了一下,将带来的礼物放在当年放茅台的茶几上。

老师在角柜上摸索,好像要给我泡茶。老师,不用了,我刚喝过,一点儿也不渴。我感觉老师的眼睛也不行了,小跑两步,把老师搀扶到沙发上,问老师,您眼睛怎么了?

我早就看不见了,视网膜脱落造成的。老师讲话快一点儿就喘,断断续续地给我讲述。老师原本教高中英语,退休后有人找上门请老师搞家教,老师反对有偿家教,只给熟人的子女义务做辅导。人家不好意思长时间麻烦老师,就去付钱的课外培训机构。老师闲了就读书,喜欢读英文原著。读着读着,老师想搞翻译了,准备出几本书,给自己的人生添点色彩。老师天天伏在案头,读原著查词典,第一本书还没有翻译完,高度近视的眼睛不行了,视网膜脱落。治疗后养了几年,感觉好些,又想把那本未翻译完的书翻译完,可视网膜又脱落,再怎么治也看不见了。

您一个人住着,怎么生活呢?我扫视了一遍老师的家,对老师的生活充满忧虑。我的女儿住得不远,她每天会来一次的,给我收拾收拾,再弄两个菜。

我哦了一声,觉得应该回报老师了。我没有什么资源和特长,但经过近十年的劳动锻炼,有一些力气。就大声跟老师说,老师,以后我会经常过来看您的。您有什么体力活,让您女儿打我电话。我从柜子里找来纸和笔,写下我的姓名和手机号。我将带来的东西向老师面前推了推,感觉带少了,羞愧地对老师说,我只给您带来几个苹果,祝老师平平安安,健康快乐!

老师仔细地摸了摸苹果盒,突然抓住我的手,睁大眼睛说,你是于佑德,肯定是,这箱苹果我收下了。你的事我听说过,人生可以重来,你能从低谷走出来,老师我很高兴。

老师的眼睛和耳朵都不行了,但心依然雪亮。我心中的疑虑解开了,拉住老师的手,坦陈我的人生和心灵感悟。

(选自《安徽文学》2022年第6期)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第一次拜访老师时,老师的说教让“我”反感。离开时,“我”不听老师的话,挣脱老师的拉扯,然后老师扔掉了两瓶茅台酒。
B.“人生的路很长,不是什么礼都可以收”一句,表面上是老师拒绝收茅台酒的说辞,实际上也隐含着老师对“我”的劝诫。
C.“我”送老师茅台酒,是展示孝心和成功;“我”看到老师晚年的境况,心生忧虑,表示要经常看望,帮做体力活,是真诚地想回报老师。
D.“将带来的礼物放在当年放茅台的茶几上”这一细节突出了两次礼物的不同;“这箱苹果我收下了”表明老师对“我”的认可和鼓励。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主要描写“我”两次拜访老师并送老师礼物的情况,第一次拜访采用倒叙,也交代了“我”第二次拜访老师的原因。
B.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故事,既便于袒露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又使文章显得真实可信,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C.“有段时间我确实喝了很多好酒,可后来只配喝白开水”含蓄地交代了“我”的境况由好到差,与后文“经过近十年的劳动锻炼”照应。
D.“干瘪布满皱纹的脸”“细小的眼缝里露出浑浊的光”,与“戴着近视眼镜,清秀儒雅”形成对比,突出老师的苍老。
3.文中老师是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4.文中多次出现“于佑德”的称呼,有什么作用?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2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

柳宗元

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

方同楚客怜皇树,不学荆州利木奴

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

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


注释:①柑为橘树一种。本诗写于作者贬官柳州时期。②皇树,即橘树,屈原《橘领》中有“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之句。③木奴:指柑橘的果实;三国时荆州人李衡作宅,种柑橘千株,他临死时叮嘱儿子说:我在州里有千头木奴,可以足用。后果然。后世因此称柑橘树为“木奴”。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一二句点题,首句写种柑,点出种柑的数目,第二句写种柑时的情景,“春来”与诗人由“怜”写起,“城隅”点明时令和地点。
B.诗人由“伶”写起,到“几岁开花”的盼望,再到“何人摘实”隐含的淡淡伤感,对柑橘的情感经历了一波三折。
C.颈联用“喷雪”形容柑树开花,一个“闻”字把柑橘树开花似“喷雪”与花香四溢一笔写出,渲染出热闹的氛围。
D.尾联诗人并未直抒胸臆,而是以平缓的语调故作达观,实际意思是感伤自己迁谪时日已久,唯恐延续到甘树成林。
2.诗人在颔联用《橘颂》及“木奴”这两个典故的用意何在?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2022-08-19更新 | 164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遵义市新高考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代思想市场里存在着许多价值观,人们会选择一些自己的特殊价值观,比如属于某个特殊群体的价值观。同时,人总要与他人合作,所以还需要普世价值观。

当一种价值观落实为事实后,如果它能使人们的共同利益最大化,对任何人的伤害又是最小化的话,那么,它就可能获得人们的普遍认同,就能够成为普世价值。以汶川震灾为例,汶川救灾的事实证明了患难与共的大家庭精神这一中国价值就是一种普世价值。理由很明显:人人都有可能遇到无法克服的困难,人人都需要他人的救助。有人把汶川救灾的成就说成是显示了西方的普世价值,这种说法是典型的张冠李戴、移花接木。可以想象,救灾英雄们恐怕很少读过奥古斯丁、康德、哈耶克等人的理论,恐怕也很少读过《圣经》、独立宣言》和《人权宣言》之类的书,英雄们胸腔中跳动的是中国心,而不是西方心。

目前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体系不过是一个单调的价值体系,它仅仅体现了“权利为本”的西方现代价值。这个体系是非常片面的,它缺乏全面应对复杂生活问题的能力,而且过分突出了“个人”——个人无条件地优先于他人。这种价值观在理论上意味着没有一个他人是能够完全信任的,没有一个他人是绝对可以指望的,这会形成一种可怕的孤独。

个人权利绝对优先于责任、美德和情感的现代西方价值观对人类生活与心灵是一种误导。这种“权利为本”的价值观聚焦于捍卫个人自由。毫无疑问,捍卫个人权利是正当的,但是夸大个人权利的“为本”地位,就会导致漠视他人。这不仅导致他人的痛苦,更主要是导致自己的痛苦。

中国人较少变成孤独的存在,就是因为中国哲学相信他人就是生活意义,他人就是目标,他人就是方向。在他人那里有亲情、爱情、恩情、友谊、帮助、交流、同心同德、成功、光荣、怀念、快乐和幸福,也可能有背信弃义、落井下石、迫害和陷害、失败和耻辱。从他人那里得到什么,完全取决于准备与他人共享什么,这是中国的传统智慧。如果说,西方现代价值观试图要解决的是“我的权利怎样才能得到保护”的问题,那么,中国价值观则试图解决“我将与他人共享什么”的问题。如前所述,西方价值不是错误的,而是远远不够用的。对于人类良好生活来说,个人自由无疑是不可缺少的,它是好生活的一个必要条件,但并非充分条件,好生活还需要其他一些同样重要的条件,比如那些被现代价值观所边缘化的传统价值,诸如美德、责任和情义等。忽视、贬低甚至排斥这些传统价值是现代人的灾难。

哪些中国价值能够成为普世价值,这需要事实的检验。最有可能成为普世价值的中国精神就是与他人共享幸福的原则,主要表现为这样几个典型的中国观念。一,天下意识。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天下为公,所以天下有难,匹夫有责。这是“责任为本”价值观。二,仁义意识。所谓仁,就是把他人看作是需要关心和帮助的人,同时把自己看作是有担当的人,在这种人际关系中,我和他人都被塑造成可以依靠的人。这是“美德为本”价值观。三,家意识。家是情义之本,人以情造家,这是“情义为本”价值观。

(摘编自赵汀阳《中国价值的普世意义》)

1.下列对“普世价值”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普世价值具有普遍性,它不太适用于特殊的群体。
B.普世价值落实为事实后能够获得人们的普遍认同。
C.能使人们共同利益最大化的价值观就是普世价值。
D.西方现代价值观误导人类的心灵,不是普世价值。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西方价值体系的片面性、中国价值观的优势、可能成为普世价值的中国价值等三个角度来说理。
B.文章采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条分缕析,论证严谨,非常具有说服力。
C.文章的观点是中国价值观才具有普世意义,并用了“汶川救灾”、一些“中国观念”等作为论述依据。
D.文章最终可能得出的结论是人类美好生活需要现代价值与传统价值、西方价值与中国价值的兼容并蓄。
3.下列对西方现代价值观与中国价值观区别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现代价值观突出“个人”,“个人”无条件地优先于“他人”;中国价值观更关注“他人”,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智慧。
B.西方现代价值观试图解决“我的权利怎样才能得到保护”这一问题;中国价值观试图解决“我将与他人共享什么”的问题。
C.西方现代价值观是单调的、片面的,常常使人陷于可怕的孤独与痛苦的境地;而中国价值观却能够使人们摆脱孤独的存在。
D.现代西方价值观强调个人权利优先,因而责任、美德、情感等传统价值常被边缘化;中国价值观倡导与人共享幸福的原则。
2022-08-19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遵义市新高考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永远的门

邵宝健

江南古镇。普通的有一口古井的小杂院。院里住了八九户普通人家。一式古老的平屋,格局多年未变,尽管人们房内的现代化摆设是愈来愈多了。

这八九户人家中,有两户是一人独居——单身汉郑若奎和老姑娘潘雪娥。

郑若奎就住在潘雪娥隔壁。

“你早。”他向她致意。

“出去啊?”她回话,随即擦身而过。

多少次了,只要有人幸运地看到他和她在院子里相遇,听到的总是这么几句。这种简单的缺乏温情的重复,真使邻居们泄气。

潘雪娥大概过了四十吧。苗条得有点单薄,瓜子脸,肤色白皙,五官端庄。衣饰虽时髦又很素雅。她在西街那家花店工作。邻居们很不理解,这位端丽的女人为什么要独居,只知道她有权利得到爱情却确确实实没有结过婚。

郑若奎在五年前步潘雪娥之后,迁居于此。他是一家电影院的美工,据说是一个缺乏天才的工作负责而又拘谨的画师。四十五六的人,倒像个老头儿了。头发黄焦焦、乱蓬蓬的,背有点驼。瘦削的脸庞,瘦削的身躯,只有那双眼睛大大的,闪烁着年轻的光,闪烁着他的渴望。

回家的时候,他常常带回来一束鲜花,玫瑰、蔷薇、海棠、腊梅,应有尽有,四季不断。

他总是把鲜花插在一只蓝得透明的高脚花瓶里。

他没有串门的习惯,经常久久地呆在屋内。有时他也到井边,洗衣服,洗碗。洗那只透明的蓝色高脚花瓶。洗罢花瓶,他总是斟上明净的井水,撅着嘴,极小心地捧回屋子里。

一道厚厚的墙把他和潘雪娥的卧室隔开了。

一只陈旧的一人高的花竹书架贴紧墙壁置在床旁。这只书架的右上端,便是那只花瓶永久性的所在。

除此之外,室内或是悬挂,或是旁靠着一些中国的、外国的,别人的和他自己的画作。

从家具的布局和蒙受灰尘的程度可以看得出,这屋里缺少女人,缺少只有女人才能制造得出的那种温馨的气息。可是,那只花瓶总是被主人擦拭得一尘不染,瓶里的水总是清清冽冽,瓶上的花总是鲜艳的、盛开着的。

同院的邻居们,曾经那么热切地盼望着,他捧回来的鲜花,能够有一天在他的隔壁——潘雪娥的房里出现。当然,这个奇迹就从来没有出现过。

于是,人们自然对郑若奎产生深深的遗憾和绵绵的同情。

秋季的一个微雨的清晨。

郑若奎撑着伞依旧向她致意:“你早。”

潘雪娥撑着伞依旧回答他:“出去啊?”

傍晚,雨止了,她下班回来了。却不见他回家来。

即刻有消息传来:郑若奎在单位的工作室作画时,心脏跳搏异常,猝然倒地,刚送进医院,就永远地睡去了。

这普通的院子里就有了哭泣。

那位潘雪娥没有哭。眼睛委实是红红的。

花圈。一只又一只。

那只大大的缀满各式鲜花的没有挽联的花圈,是她献给他的。

这个普通的院子里,一下子少了一个普通的生活里没有爱情的单身汉,真是莫大的缺憾。

没几天,潘雪娥搬走了。走得匆忙又唐突。

人们在整理画师遗物的时候,不得不表示惊讶了。打开锁着的房门,他的屋子里尽管到处灰蒙蒙的,但那只花瓶却像不久前被人擦拭过似的,明晃晃,蓝晶晶。并且,那瓶里的一束白菊花,没有枯萎。

当搬开那只老式花竹书架的时候,在场者的眼睛都瞪圆了。

门!墙上分明有一扇紫红色的精巧的门,门拉手是黄铜的。

人们的心悬了起来又沉了下去。原来如此!

邻居们闹闹嚷嚷起来。几天前对这位单身汉的哀情和敬意,顿时化为乌有,变成了一种不能言状的甚至不能言明的愤懑。

不过。当有人伸手想去拉开这扇门的时候,“哇”地喊出声来——黄铜拉手是平面的,门和门框平滑如壁。

一扇画在墙上的门!

1.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古镇”、“古老的平屋”、“格局多年未变”等描写,暗示着这里的生活、人们的思想感情、思维方式极易成为一种陈旧定式。
B.小说中写郑若奎和潘雪娥的对话,表明两人都是本分而腼腆之人,平凡而规矩的对话也总在只言片语中结束,但是他们也有内心炽热的一面。
C.花在作品中反复出现,与沉闷凝滞的气氛形成很大反差。郑若奎一年四季在潘雪娥花店中买花,暗示了两个孤寂的人企望相通的微妙心意。
D.小院人们对郑、潘二人的感情变化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邻居们对两人的关系有渴盼,有同情,有哀情,有敬意,也有愤懑,最后是吃惊。
2.作品是怎样叙述这个普通小杂院里发生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请结合文本探究作者以“永远的门”为标题有何用意?
2022-08-19更新 | 106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遵义市新高考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基建”,主要包括5G基站、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等领域。“新基建”投资不是简单的以铁路公路建设为主的“铁公基”(铁路、公路、机场、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形式的投资,而是着眼于前沿科技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人们生活幸福感的新型基建投资。要用好“新基建”,使其成为化解疫情影响,撬动经济的有力杠杆,关键还要把握好这个“新”字。

“新基建”之“新”,首先新在发展理念。不可否认,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会拉动相当可观的投资。有机构曾测算,到2025年我国5G网络建设投资累计将达到1.2万亿元,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以及各行业应用投资超过3.5万亿元。

但与拉动投资相比,“新基建”更多是通过提升经济运行效率来带动社会发展。在线办公助力恢复生产运行,远程教育实现“停课不停学”,智能制造对冲了负面影响……疫情发生以来,经济社会没有因物理“隔离”而“停摆”,离不开“新基建”的支撑。高质量发展要实现资源高效利用、社会高效运行,更需要“新基建”的给力。

“新基建”之“新”,也新在模式与空间。研究表明,数字化程度每提高10%,人均GDP增长0.5%0.62%。“新基建”不单纯指向具体的工程项目,更要打造新的产业增长支柱,推动建立新的投融资环境,培育壮大新的服务与消费。

有了高速泛在的网络,就会加速诸多创新应用;有了算法与算力的支撑,就会催生大量新场景;有了坚实的数字基础,产业升级、城市转型等就具备有利条件……也许从建设规模看,“新基建”难与传统基建比肩,但通过对各个领域和产业的渗透融合,所产生的经济拉动作用却是巨大的。这是从打造一条“路”到培育一个生态的转变。

发力科技前端,着眼经济长远发展必须加快布局的领域,关系着发展的潜力和主动性。加快5G网络建设、推进工业互联网普及、丰富人工智能应用……“新基建”之“新”,更是瞄向新的未来。

(摘编自张辛欣《“新基建”贵在念好“新”字诀》)

材料二:

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抗疫情、稳增长的有力手段。与传统基础设施投资相比,“新基建”为5G技术、云计算、人工智能研发等提供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能有效拉动相关投资。同时,也能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支撑。专家预计,2020年是5G基站大规模建设期,预计将部署超过60万个5G基站,年底有望实现全国所有地级市覆盖5G网络。在此基础上加快5G商用步伐,加上与垂直行业的融合发展,将会有效推动产业升级。此外,用数字技术、智能技术改造传统基础设施,不但会带动投资规模的扩大,而且会更好提高国民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将“新基建”与传统基础设施建设有机统一起来,将有助于克服疫情带来的短期冲击,增强经济韧性、释放发展潜力。

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换的需要。答好转换经济发展动力的课题,中国具有巨大优势。中国将5G技术、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和智能技术与强大的制造业结合在一起,可以实现发展动力转换,形成新的更大的创新力和竞争力。加快5G网络、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中心、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建设,就是要为我国信息和智能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为转换发展动力创造条件,实现国民经济更高质量的发展,提升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有序推动“新基建”,需要建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体制机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加快实现我国经济数字化、智能化提供有力保障。应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充分发挥产业政策的支持和引领作用,有规划有步骤推动“新基建”发展,加强对各地区、各部门项目的监管和调控,防止盲目上马,确保供给与需求结构基本适应。还应发挥好货币和财政政策的支撑作用,一方面精准支持“新基建”项目,降低融资成本,广泛调动社会投资积极性,另一方面加大专项债券发行力度,优化投向、确保资金投入。

推动“新基建”为中国经济注入新动能,需要发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优势,让国有企业在“新基建”中发挥应有作用,积极吸收非公经济成分参与发展,充分发挥好混合所有制经济的作用。同时,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既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厚植“新基建”的发展动力,又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处理好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关系,从而使“新基建”走上健康发展道路。

(摘编自何自力《“新基建”为中国经济注入新动能》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基建”主要包括5G基站、特高压、大数据中心等前沿科技发展领域,将助推经济发展、提升人们的生活幸福感。
B.“新基建”强调新的发展理念、新的发展模式与空间,通过各个领域和产业的渗透融合,未来产业发展将呈现新态势。
C.有序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要以关键核心技术为保障,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强监管调控,防止盲目上马。
D.“新基建”发展需要国家产业政策支持和政府的宏观调控,发挥好政府作用,“新基建”就能够健康长远发展。
2.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新基建”与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将激活诸多行业,为许多领域转型奠定基础。
B.加快“新基建”推进步伐的支点之一在于创新投融资方式,有效调动社会投资积极性。
C.我国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具有供给侧的良好发展基础,在需求侧则有非常巨大的市场潜力。
D.5G网络发展也需防范风险,要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和政府的监管作用,促进通信业高质量发展。
3.我国为何要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请结合材料概括分析。
2022-08-19更新 | 81次组卷 | 2卷引用:贵州省遵义市新高考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武惠宠幸倾后宫,生寿王琩,诸子莫得为此,太子浸疏薄。吏部侍郎李林甫柔佞多狡数深结宦官及妃嫔伺候上动静无不知之由是每奏对常称旨上悦之林甫因宦官言于惠妃愿尽力保护寿王,惠妃德之,为内助,由是擢黄门侍郎。初,上欲以李林甫为相,问于中书令张九龄,九龄对曰:“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

林甫引萧炅为户部侍郎。炅素不学,尝对中书侍郎严挺之读“伏腊”为“伏猎”,挺之言于九龄曰:“省中岂容有”伏猎“侍郎?”由是出炅为岐州刺史,故林甫怨挺之。九龄与挺之善,欲引以为相,尝谓之曰:“李尚书方承恩,足下宜一造门,与之款昵。”挺之素负气,薄林甫为人,竟不之诣,林甫恨之益深。天宝元年。李林甫为相,凡才望功业出己右,及为上所厚,势位将逼己者,必百计去之。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初,上自东都还,李林甫知上巡幸,乃与牛仙客谋增近道粟赋及和籴以实关中,数年,蓄积稍丰。上从容谓高力士曰:“朕不出长安近十年,天下无事,朕欲高居无为,悉以政事委林甫,何如?”对曰:“天子巡狩,古之制也。且天下大柄,不可假人。彼威势既成,谁敢复议之者!”上不悦。力士顿首自陈:“臣狂疾发,妄言,罪当死。”上乃为力士置酒,左右皆呼万岁。力士自是不敢深言天下事矣。先是,宰相皆以德度自处,不事威势,驺从不过数人,士民或不之避。林甫自以多结怨,常虞刺客,出则步骑百余人为左右翼,金吾静街,前驱在数百步外,公脚走避;居则重关复壁,以石瓷地,墙中置板,知防大敌,一夕屡徙床,虽家人莫知其处。宰相驺从之盛,自林甫始。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李林甫专政》,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吏部待郎李林甫柔佞/多狡数深结宦官/及妃嫔伺候/上动静无不知之/由是每奏对常称旨/上悦之林甫/因宦官言于惠妃/愿尽力保护寿王
B.吏部侍郎李林甫柔佞多狡数/深结宦官/及妃嫔伺候/上动静无不知之/由是每奏对常称旨上/悦之/林甫因宦官言于惠妃/愿尽力保护寿王
C.吏部侍郎李林甫柔佞多狡数/深结宦官及妃嫔/伺候上动静/无不知之/由是每奏对常称旨上悦之/林甫因宦官言于惠妃/愿尽力保护寿王
D.吏部待郎李林甫柔佞/多狡数深结宦官/及妃嫔伺候/上动静无不知之/由是每奏对常称旨/上悦之/林甫因宦官言于惠妃/愿尽力保护寿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妃”指帝王的妾。在古代官妃有妃嫔媵嫱的等级,其中媵是陪嫁的侍女,也有可能成为嫔、嫱。
B.此处“阴”译为“暗中”,与“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和下文的“阴陷之”的“阴”含义不相同。
C.“厌”文中是嫌弃、厌恶的意思,“厌”也有满足的含义,“夫晋何厌之有”的“厌”则为此意。
D.顿首,即以头叩地面拜,是古代一种交际礼仪;又常常用于书信、表奏中表示致敬,常用于结尾。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林甫精于权谋算计,与宫妃各有所图,暗中勾结,促使他官职升至黄门侍郎;张九龄担心李林甫会成为国家之患劝谏玄宗,但最终李林甫还是担任了丞相。
B.李林甫提拔不学无术的萧炅,萧炅在严挺之面前出丑,被贬,李林甫怨恨严挺之;张九龄与严挺之交好,告知严挺之,李林甫正受器重,要与他搞好关系。
C.李林甫和牛仙客用增加粟赋、以粮换钱等办法使关中的库存逐渐充实起来,唐玄宗越发赏识他,有意把国家政事都托付给他,并且对高力士的劝阻十分不满。
D.李林甫口蜜腹剑,妒忌贤能,排抑胜己者以保全自己的权位;在他之前的唐朝宰相都以德服人,轻装简行,但他改变了这种低调作风,出行时仅护卫就超过百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挺之素负气,薄林甫为人,竟不之诣,林甫恨之益深。
(2)天子巡狩,古之制也。且天下大柄,不可假人。
2022-08-18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遵义市新高考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苏秀道中【注】,自七月二十五昼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

【宋】曾几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衿。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注】苏秀道中:从姑苏到秀州(今浙江嘉兴)的路上。诗人时为浙西提刑。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实写雨带来的感受,由燥热一转为清凉,提示诗人内心喜悦之缘起。
B.颈联实写稻花等,抒发出诗人对秋田久旱逢甘霖,将因此复苏的欣喜之情。
C.尾联直抒胸臆,用“犹”何况”等字启后承前,来升华“喜”之境界。
D.本诗充满轻快旋律和酣畅情致,语言简明洗练,轻巧明快,通俗易懂。
2.诗的颔联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2022-07-26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遵义市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汇佳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百年梨树记

丹增

①滇西著名的大理至丽江的旅游线上,有一个叫长头的白族山村。白墙蓝瓦的白族民居,半隐半露地掩映在翠柏绿竹之间。白云悠悠.空旷宁静,青烟袅袅、闲适祥和,田野隨山势起伏,鸡犬之声相和,一派如诗似画的田园风光。

②我的白族好友老李,少小离家到省城工作,现已退休,他的老家就在这里。多年来,每到中秋时节,他总是提着几斤梨来看我,每次都热情邀请我去看他家的老梨树。

③老李是个官员,也是个文化人,业余喜欢舞文弄墨,摄影喝茶,好客重情,清正淡雅。闲谈之中,不止一次听他眉飞色舞地唠叨,他以自家老梨树为表现对象的摄影作品《百年老梨树》在省里荣获摄影大奖;云南省著名画家姚中华、著名诗人赵浩如等一批名家大师如何如何被自家的老梨树打动,纷纷借物抒怀,赋诗作画,赞美咏叹。

④这次,老李又兴冲冲地跑来,正式约我去看他家的老梨树。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另一半得之于感受。于是我跟随他坐车四百多公里,风尘仆仆地去感受百年梨树的韵味。

⑤说到梨树,中国的文人骚客,更多的是写梨花。白居易的“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杜牧的“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阑干”均是千古佳句。梨花的神韵、形态、甚至香味,似乎都在吟诵中扑面而来。梨花在中国古代文人眼里,总是与雪相比配。梨花似雪,雪似梨花。诗仙李白有诗云“柳色黄金嫩,梨花白雪香”;唐代诗人岑参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清代文学家李渔更是画龙点睛:“雪为天上之梨花,梨花乃人间之雪;雪之所少者香,而梨花兼擅其美。”历代文人礼赞梨花,是欣赏她奔放灿烂的诗情画意,赋予她纯洁、朴素,雅致、大方的人文情怀。不少远离家乡的游子,心中永远有一片梨花灿烂的家园,耳边永远有一支梨花飘荡的歌谣。难怪老李离家在省城生活了几十年,还是念念不忘家乡的老梨树。

⑥老李一行带着我沿山坡曲折的小路前行,路顺着一条小溪流蜿蜒向前,溪水泛起的浪花不停地拍打着岸边的石头,卷起漂浮的树叶,发出清脆悦耳的欢唱。不一会眼前出现了一片绿油油的麦地,远远地望见田地中央那一树花枝繁茂的老梨,像一片白雪凌空飘在绿绿的田野上,清逸洒脱;又像一个白头老翁拉杖伫立在大地上,饱经风霜,风姿不减。到了树下,只见主干硬朗,铁骨铮铮;枝条遒劲,金钩铁线。仰望过去,这一树的梨花又如一朵洁白的云掠过蓝天,一尘不染,清新亮丽。一阵春风过后,花瓣漫天飞扬,洋洋洒洒;花香清气扑鼻,神清体泰。

⑦远方大山隆起强健的肌肉,地老天荒般苍凉,近处田野阡陌纵横,炊烟袅袅。老梨树,成了这山场里一道独特的风景,孤傲、挺拔、迥异,侠骨柔肠,独树一帜。

⑧据介绍,这棵老梨树已经有120多年的树龄了,还是老李的祖父在清末时种下的。村里一位耄耋老人介绍,20世纪50年代的长头村,四周都是原始森林,盘根错节,遮天蔽日,白天进去都寂静幽暗,阴森吓人,还不时听到树枝折断的声音或野兽的吼叫,令人心惊胆战,村里人根本不敢单独进树林。他绘声绘色地说,那时后山有豹子野猪,前山有灰狼黑熊,那笨熊胆子大得有时会悠闲地走进村子,在房前屋后的空地上转悠,东张西望,大摇大摆,自然得宛如走亲访友。

⑨时光飞逝,长头村变了,越变越美,越变越好。南北荒坡上种满丛密、柔嫩的苗木,树梢长着均匀、鲜明的绿叶,在阳光下闪着夺目的光彩。那精心设计的田野,像棋盘似的。春天麦浪翻滚,深秋谷稻飘香,演绎着田园诗画般的岁岁年年。村里办起了文化室、图书馆,还建起了农民书画院。如今这里的农民可不再是蹲在墙角晒太阳,嘴里含着旱烟袋,指甲缝里夹着黑泥巴的模样,收入来源并不全靠田间地头。那百年老梨树依然守望着这一片田野,挺拔的树干愈发硬朗坚强,浓密的枝条愈发生机蓬勃,好像一把巨大的伞,深情地庇护着脚下的庄稼和富裕起来的人们。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李是个文化人,喜欢舞文弄墨,他以自家的老梨树为表现对象,拍摄了作品《百年老梨树》并获奖,照应了文题中的“百年梨树”。
B.文章第⑧段采用插叙手法,主要叙述了梨树的树龄以及长头村过去的历史景象,以此说明百年梨树的“百年”之意,并与后文长头村的变化形成对比。
C.文章第⑨段描写了长头村自然和人文的变化,表现了新时代人们的幸福生活,表达对新时代新生活的讴歌,百年梨树依然见证着人们的幸福。
D.文章借对老梨树“孤傲挺拔、迥异、侠骨柔肠、铮铮铁骨、清新亮丽、花香清新”等特点的描写,反衬了那些像灰狼黑熊一样龌龊的人。
2.请分析文章第⑥段画横线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3.有人认为文章第⑤段可以删去,你有怎样的看法?谈谈你的理由。
2022-07-26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遵义市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汇佳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学校的近旁,你有时会看见学生们带了些玻璃器,在春水灌溉过的稻田中,或路旁清水的池沼里的水草间找寻些什么。他们是在找寻水螅。水螅是不引人注意的着生在水草等处的小生物。它的身体像条橡皮管,底下蒙住的,上端有一口,口旁生着六条或更多的触手。它的身体细到像针一般,只有几分(1分等于0.0033米)长,颜色普通淡褐色,但也有绿色的。它是小动物,用触手捕食更小的动物吃。它的身子和触手会伸长,也会缩短——缩短到像一个线结。如果把它捉来,养在平边的,即方形或长方形的培养器内,放些水草和水蚤进去,置在近窗口处,它便生活在向阳的一面,可以观察它的生活史。

这些小生物被人看见,据科学史上的记载,早在1702年。当时有一个荷兰人,叫雷汶胡克的,用了简单的显微镜,察见了许多小东西,水螅便是其中之一。但是它被人详细地研究却是在1740年以后。那时有一个日内瓦人叫忒兰勃利,在海牙一户人家当家庭教师,在离海牙约莫三里路的乡下池沼里,因找寻水生昆虫看见了水螅。他当它是一株小植物,他当它的触手是一朵花。他知道植物中如含羞草是会动的,水螅这种小植物会运动,自然没有什么奇异。他把它取回,养在玻璃缸里。但是水螅不但会运动,而且会移动。它会弯下身去,生触手的一端吸住支持物,一面提起基部,移一点路,再固着于别一处。忒兰勃利见它在玻璃缸内移动了。遂觉得它不是植物。一定是动物。他又做了一个试验,把水螅直切为两段,经过一个时候,他见下半截的上端生出触手,变成一个完全的水螅。他不晓得动物会有这样强的再生力,单知道植物是会出芽枝的,这种现象,使他相信水螅是植物。 又一回,他看见水螅捕食一个小水蚤,他遂又相信它是动物。又一次,他看见它抽出芽来,又以为是植物。又一次,他看见它生出一个卵,他又以为是动物。水螅究竟是植物还是动物呢?忒兰勃利的心中盘旋着,没法解决。

忒兰勃利的试验不止此,他还把一个水螅直劈为四条,每条变成一个完全的水螅,他又把它切成几片,拼合起来,做成一个七个头的水螅。但在科学上,像忒兰勃利那样做细巧的试验的人是不多的。人们找寻水螅,把它培养起,放些水蚤给它吃,目的是观察它的生活史。看它怎样从体侧突起芽头,芽头怎样生出触手,怎样脱落之后成为一个新个体,又怎样近基部的体侧突起来,成为一个临时的卵巢,产生一个卵。又观察那卵如何发育为新个体。它的触手上近人已知道有一群群的刺丝胞,能射出标枪,投中水蚤,它就麻痹,更弱小的小虫就会死去。

这标枪忒兰勃利没有看见,他只见它吃水蚤或昆虫的小幼虫,及鱼和鼓虫不吃水螅,咬一咬便吐掉。从前使忒兰勃利眩惑过的水螅为什么有的褐色有的绿色的问题,近来也已知道了一点。近来知道绿水螅体中的绿色不是它自己固有的颜色,而是生活在它的体中的一种小绿藻。如果把绿水螅的卵放在暗处发育起来,没有小绿藻加入时,就会成为白水螅,并不现绿色。这样的小动物体内还有别种生物住着,真有点奇特。

水螅的生活史近来已经知道得很明白了,它和薮技虫、水母之类为同类,是腔肠动物的一种。这类动物大多数都生活在海里,只有少数移住到淡水中。只是很可惜,培养者虽极注意培养水螅,可是少有能够生活到两年以上的。它如生活在自然中,生命大概还要长,养在培养缸中促短了它的生命。

(摘编自周建人《水螅的故事》,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据科学史上的记载,十八世纪初期,荷兰人雷汶胡克观察到了水螅,但是水螅被人详细研究是在十八世纪四十年代以后。
B.水螅再生能力很强,忒兰勃利曾把一个水螅直劈成四条,每条都成为一个完全的水螅,而且切片组合能做成七个头的水螅。
C.水螅的颜色一般是淡褐色,也有绿色的,但是,这种绿色的水螅本不是它本身的颜色,而是因为里面寄生着小绿藻。
D.材料第三段写人们观察水螅的生活史,连用了四个“怎样”,这表明人们与忒兰勃利一样,都对水螅做了细巧的试验。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从学生在水中寻找东西写起,在引起读者兴趣的同时,也使本文具有生活趣味,并引出下文对水螅的介绍说明。
B.材料第二段详细地说明了忒兰勃利判断水螅是植物还是动物观察实验的过程,表述严谨,文字准确,但又不会让人觉得枯燥。
C.水螅属于腔肠动物,大多生活在海水中,但是,移到培养缸中的水螅很少有生活到两年以上的,作者对此种行为进行了批判。
D.材料语言亲切自然,生动形象,如“它的身体细到像针一般”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说明了水螅身体细长的特点。
3.有人认为将标题“水螅的故事”改为“水螅”更合适,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文意谈谈你的观点与理由。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诗近百年的最大教训之一是在诗体上的单极发展,一部新诗发展史迄今主要是自由诗史。自由诗作为“破”的先锋,自有其历史合理性,近百年中也出了不少佳作,为新诗赢得了光荣。但是单极发展就不正常了,尤其是在具有几千年格律诗传统的中国。考察世界各国的诗歌,完全找不出诗体是单极发展的国家。自由诗是当今世界的一股潮流,但是,格律体在任何国家都是必备和主流的诗体,人们熟知的不少大诗人都是格律体的大师。比如人们曾经以为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写的是自由诗,这是误解。就连他的著名长诗《列宁》,长达12111行,也是格律诗。诗坛的合理生态应该是自由体新诗和格律体新诗的两立式结构,双峰对峙、双美对照。

自由诗急需提升。自由体诗人也要有形式感。严格地说,没有形式感的人是根本不能称为诗人的。西方的“诗”字源于古希腊,原意是“精致的讲话”,孔子说的“不学诗,无以言”与之相似。自由诗是舶来品,它的冠名并不科学。并没有自由散文、自由小说、自由戏剧,何况以形式为基础的诗呢?凡艺术都没有无限的自由,束缚给艺术制造困难,也正因为这样,才给艺术带来机会。艺术的魅力正在于局限中的无限,艺术家的才华正在于克服束缚而创造自由。当自由诗被诠释为随意涂鸦的诗体的时候,它也就在“自由”中失去了“诗”的本性。自由诗是中国诗歌的一种新变,但是要守常求变,守住诗之为诗、中国诗之为中国诗的“常”,才有新变的基础。提升自由诗,让自由诗增加对于诗的隶属度,驱赶伪诗,是新诗“立”的美学之一。

格律体新诗的成形是另一种必须的“立”,近年在艺术实践和理论概括上都有了长足进步,除了必须是诗(绝对不能走唐宋之后古体诗的只有诗的形式而没有诗的内容的老路)这个大前提外,格律体新诗在形式上有两个美学要素:格式与韵式。格式和韵式构成格律体新诗的几何学限度。所谓格式,就是与篇无定节、节无定行、行无定顿的自由诗相比,格律体新诗寻求相对稳定的有规律的诗体。可以预计,随着艺术探索的进展,在将来的某一天会有较多的人习惯欣赏和写作的基准格式出现,而这正是格律体新诗成熟的象征。说到韵式,现代汉语的“十三辙”是比较公认的断诗韵锨,使断诗押韵有了依据。布韵方式就很多了,各有其妙。

格式和韵式是相互支持的,是诗的节奏的视觉化和节奏的听觉化。王力先生在《文学评论》1959年第3期上写过一篇文章,就是《中国格律诗的传统和现代格律诗的问题》。他说:“仅有韵脚而没有其他规则的诗,可以认为是最简单的格律诗。”

这话讲得不对。自由诗领军人艾青先生就在1980 年新版的《诗论》里加上了一句话,自由诗要“加上明显的节奏和大体相近的脚韵”。自由诗不少都有不规则地松散地押韵,但这些没有格式的诗还是自由诗啊。

在诗体上双极发展,漂泊不定的新诗才能立于中国大地之上,才能适应民族的时代的审美,在当代诗坛上充当主角,毛泽东的“以新诗为主体”的诗学主张才能真正实现。

(摘编自吕进《重破轻立,新诗的痼疾》)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自由诗作为“破”的先锋,有历史的合理性,为新诗赢得了光荣,其成就超过了格律诗。
B.自由诗被解释为一种可以随意涂鸦的诗体的时候,就失去了“诗”的本性,而急需提升。
C.自由诗是中国诗歌的一种新变,近百年中也出了不少佳作,但它已退出了世界的潮流。
D.格律体新诗寻求相对稳定的有规律的诗体,格律体新诗的成形是新诗美学确立的标志。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举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的诗歌《列宁》的例子论证不少大诗人都是格律体的大师的观点。
B.文章把古希腊对“诗”的理解和孔子对“诗”的理解进行类比,论证自由体诗人也要有形式感的观点。
C.文章在阐述格律体新诗在形式上的美学要素时,分别从格式和韵式两个有联系的角度进行论证。
D.文章有破有立,先批驳王力的观点,再引用艾青的话佐证自己的观点,论证有韵脚的诗不是自由诗。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体的单极发展是新诗近百年的最大教训之一,中国新诗发展史主要是自由诗的历史。
B.自由体新诗和格律体新诗双峰对峙、双美对照,这种两立式结构才是诗坛的合理生态。
C.艺术无绝对的自由,束缚给艺术制造困难,束缚自由诗的内容,才能创造机会,产生佳作。
D.格式和韵式是诗的节奏的视觉化和节奏的听觉化,这二者是格律新诗成熟的两个要素。
2022-07-24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遵义市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汇佳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