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2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扬州慢

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指如今十里扬州街道,在春风的吹动下,到处长着青色荠麦,即全然破败之象。
B.“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说扬州城在金兵南侵时变得面目全非,就算擅游杜牧来到这里也感到吃惊。
C.“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化用杜牧的诗句,反衬今日扬州破败荒凉,含蓄地抒发词人的感情。
D.“二十四桥犹在”化用杜牧的诗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昔日的热闹景象而今荡然无存。
2.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黍离》之悲”是什么意思?试举例分析本词如何表现这种情感。
2022-07-23更新 | 446次组卷 | 2卷引用:贵州省六盘水市五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闻一多先生上课

汪曾祺

闻先生性格强烈坚毅,日寇南侵,清华、北大、南开合成临时大学,在长沙少驻,后改为西南联合大学,将往云南。一部分师生组成步行团,闻先生参加步行,万里长征,他把胡子留了起来,声言:抗战不胜,誓不剃须。他的胡子只有下巴上有,是所谓山羊胡子,而上髭浓黑,近似一字,他的嘴唇稍薄微扁,目光灼灼。

从联大到云南后,先在蒙自待了一年。闻先生还在专心治学,整天把自己关在图书馆里,图书馆在楼上,那时不少教授爱起斋名,如朱自清先生的斋名叫犹贤博弈斋,魏建功先生的书斋叫学无不暇簃,有一位教授戏赠闻先生一个斋主的名称:何妨一下楼主人,因为闻先生总不下楼。

西南联大校舍安排停当,学校即迁至昆明。

我在读西南联大时,闻先生先后开过三门课:《楚辞》、唐诗、古代神话。

《楚辞》班人不多。闻先生点燃烟斗,至于我们怎么坐怎么听课,他都不在意,闻先生打开笔记,开讲: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闻先生的笔记本很大,长一尺有半,宽近一尺,是写在特制的毛边纸稿纸上的。字是正楷,字体略长,一笔不苟。他写字有一特点,是爱用秃笔。别人用过的废笔,他都收集起来,秃笔写篆楷蝇头小字,真是一个功夫。

闻先生教古代神话,非常叫座。不单是中文系的、文学院的学生来听讲,连理学院、工学院的同学也来听。工学院在拓东路,文学院在大西门,听一堂课得穿过整整一座昆明城。闻先生讲课图文并茂。他用整张的毛边纸墨画出伏羲、女娲的各种画像,用按钉钉在黑板上,口讲指画,有声有色,条理严密,文采斐然,高低抑扬,引人入胜。闻先生是一个好演员。伏羲女娲,本来是相当枯燥的课题,但听闻先生讲课让人感到一种美,思想的美,逻辑的美,才华的美。听这样的课,穿一座城,也值得。

能够像闻先生那样讲唐诗的,并世无第二人。他也讲初唐四杰、大历十才子、《河岳英灵集》,但是讲得最多,也讲得最好的,是晚唐。他把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联系起来。讲李贺,同时讲到印象派里的pointillism(点画派),说点画看起来只是不同颜色的点,这些点似乎不相连属,但凝视之,则可感觉到点与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讲唐诗,必须本人既是诗人,也是画家,有谁能办到?闻先生讲唐诗的妙悟,应该记录下来。我是个大大咧咧的人,上课从不记笔记。听说比我高一班的同学郑临川记录了,而且整理成一本《闻一多论唐诗》,出版了,这是大好事。

我颇具歪才,善能胡诌,闻先生很欣赏我。我曾替一个比我低一班的同学代笔写了一篇关于李贺的读书报告——西南联大一般课程都不考试。只于学期终了时交一篇读书报告即可给学分。闻先生看了这篇读书报告后,对那位同学说:你的报告写得很好,比汪曾祺写得还好!其实我写李贺,只写了一点:别人的诗都是画在白底子上的画,李贺的诗是画在黑底子上的画,故颜色特别浓烈。这也是西南联大许多教授对学生行为学习鉴别的标准:不怕新,不怕怪,而不尚平庸,不喜欢人云亦云,只抄书,无创见。

(有删改)

文本二: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

汪曾祺

沈先生在联大开过一门课:各体文习作。

创作能不能教?这是一个世界性的争论问题。很多人认为创作不能教。但是也不是绝对不能教。问题是由什么样的人来教,用什么方法教。

沈先生是不赞成命题作文的,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他大都是看了学生的作业,就这些作业讲一些问题。他是经过一番思考的,但并不去翻阅很多参考书。沈先生读很多书,但从不引经据典,他总是凭自己的直觉说话,从来不说亚里斯多德怎么说。福楼拜怎么说、托尔斯泰怎么说高尔基怎么说。

我曾写过一篇小说(内容早已忘记干净),有许多对话。我竭力把对话写得美一点,有诗意,有哲理。沈先生说:你这不是对话,是两个聪明脑壳打架!从此我知道对话就是人物所说的普普通通的话,要尽量写得朴素。不要哲理,不要诗意。这样才真实。

沈先生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写作要贴到人物来写。很多同学不懂他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据我的理解,沈先生这句极其简略的话包含这样的意思:作者要和人物同呼吸、共哀乐。作者的心要随时紧贴着人物,要有真情实感,什么时候作者的心不住人物,笔下就会浮、泛、飘、滑,花里胡哨,故弄玄虚,失去了诚意。而且,作者的叙述语言要和人物相协调,要真实朴素。写农民,叙述语言要接近农民;写市民,叙述语言要近似市民。

我以为沈先生这些话是浸透了淳朴的现实主义精神的。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写闻一多时,先从他坚毅的性格入手,然后记叙了他治学专注的态度,为后文详细叙述他上课的风采做了铺垫。
B.在文本一中,作者叙述自己在学习中不记笔记、有歪才等事件,用自己的不认真不务实衬托了闻一多上课的认真严谨。
C.从沈从文先生对作者创作的小说的评点可以看出,作者这篇小说人物的对话安排有些脱离实际,不够朴素,不够真实。
D.在两篇散文中,作者选取了人物几个典型的片段,突出两位先生的形象,同时也表明作者自己对这些事件的记忆深刻。
2.作者在文本一中说西南联大的许多教授对学生行为学习的评价标准是“不怕新,不怕怪,而不尚平庸,不喜欢人云亦云,只抄书,无创见。”在闻一多和沈从文身上,这种标准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3.文本二指出,沈从文教学生“写作要贴到人物来写”,谈谈文本一是如何实践“写作要贴到人物来写”这一主张的。
2022-07-23更新 | 136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遵义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启蒙是乡土文学影响乡村的最主要方式,其中最重要的是思想启蒙。从鲁迅开始,疗救大众、启迪民智成为乡土书写的最主要目的。作家们书写乡村的主要方式是展示乡村的黑暗和愚昧,进而呼唤和激发其觉醒。这当中并非不包含作家们对乡村的关注和同情,但毫无疑问批判是最基本的主题,且这种批判的重心不是在现实,而是在深层的乡村伦理文化。鲁迅曾明确表达了《阿Q正传》的创作意图:“我虽然已经试做,但终于自己还不能很有把握,我是否真能够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来。”作家们的创作目的是让社会大众认识到乡村问题的根本症结在其文化伦理,所以,改变乡村的关键和根本,是以现代文明对乡村文化进行改造和取代。可以说,思想启蒙引领着中国乡土小说创作,主导着其基本方向。

思想启蒙之外,政治启蒙也是很重要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受西方经济危机的影响,我国出现了乡村破产的景象。茅盾等左翼作家希望以此为契机,以文学的方式来唤醒农民,呼应现实的革命潮流。这一时期,作家在创作中更多地展示乡村的现实艰难和疾苦,积极书写那些具有反抗意识的农民,将“躁动”“变革”作为书写的核心。茅盾的“农村三部曲”、王统照的《山雨》、吴组缃的《一千八百担》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思想启蒙乡土文学与政治启蒙乡土文学存在一定差别。前者的重心在文化,而后者的重心在现实。前者对乡村社会基本上持全盘否定的态度,而后者对乡村社会的批判是选择性的,其中也包含部分的肯定——对于已经初步觉醒的农民(主要是青年农民),以积极而正面的态度书写其精神和行为。同为政治启蒙乡土文学,不同作家的作品风格也有差异,如茅盾的《春蚕》的叙述基调沉重压抑,而叶紫的《丰收》则表现出激情和鼓动性。

当然,思想启蒙文学与政治启蒙文学在很多方面也存在着一致性。比如,在叙述姿态上,它们都是由上到下的俯视方式,作家们基本上是站在乡村之外来看待和书写乡村的。这些作品往往具有较强的主观意图色彩。作品中虽然有现实,但因其主要是为某一思想观念服务的,故缺乏对乡村现实真实全面的展示。另外,艺术表现方式都是现代方式,与农民的阅读接受习惯有着较大距离。这些作品虽然以启蒙为目的,但其潜在读者对象并非是乡村社会的农民,而是具有现代文化的知识分子。

启蒙乡土文学之外,另一种影响乡村社会较深的是现实介入型乡土文学,其主要特点是直接书写乡村现实运动,并试图以文学的方式影响和促进这一运动,最有代表性的是“十七年文学”(1949年至1966年的中国文学)。这一时期的中国乡村正在进行农业合作化运动,农民的生活和观念都受到影响。乡土文学作家的创作观念和方式也发生了较大改变,他们不再居于乡村之外,而是直接投入到乡村现实之中,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对现实运动进行宣传和鼓动,从而深度介入乡村变革。比如,周立波、赵树理等很多作家都在现实生活中落户于乡村,真正深入到生活第一线。在思想观念上,作家们具有强烈的现实介入意图。如柳青的《创业史》就体现了与时代思想的高度契合:“写社会主义思想如何战胜资本主义自发思想,集体所有制如何战胜个体所有制、农民的小私有制。”在一定程度上说,现实介入型乡土文学与政治启蒙乡土文学具有一致性——希望以文学来感召农民、启迪农民、呼应现实。但是,它们也有着显著的不同。现实介入型乡土文学直接深入乡村内部,全面细致地描写乡村现实运动,也较广阔地展现了乡村生活场景;叙述的主要基调不是批判,而是肯定和赞颂;以农民为潜在读者,在文学形式上更为贴近农民的阅读习惯,生活气息相当浓郁。

(摘编自贺仲明《乡土文学与乡村现代变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启蒙是乡土文学影响乡村的主要方式,从鲁迅开始,疗救大众、启迪民智成为乡土书写的主要目的,作家对乡村不再同情,而是批判。
B.思想启蒙乡土文学对乡村社会基本上持全盘否定的态度,而政治启蒙乡土文学对乡村社会的批判是选择性的,如对青年农民的部分肯定。
C.思想启蒙乡土文学和政治启蒙乡土文学的作家们使用的艺术表现方式都是现代方式,所以其作品缺乏对乡村现实真实全面的展示,缺乏现实。
D.现实介入型乡土文学以“十七年”文学为代表,作家直接投入乡村现实,期待通过作品对现实运动进行宣传和鼓动,深度介入乡村变革。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鲁迅对《阿Q正传》创作意图的表述,是为了论证乡土文学作家的创作目的是思想启蒙。
B.文章辨析了思想启蒙乡土文学与政治启蒙乡土文学的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论证较深入,具有思辨性。
C.文章举茅盾、王统照等人作品的例子,论证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对农民进行思想启蒙的重要性。
D.文章将现实介入型乡土文学与政治启蒙乡土文学进行对比,论证了现实介入型乡土文学的特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茅盾等左翼作家希望抓住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乡村破产的契机,以文学的方式来唤醒农民,呼应现实的革命潮流。
B.茅盾的《春蚕》对乡村社会基本上持全盘否定的态度,叙述基调沉重压抑,而叶紫的《丰收》表现出激情和鼓动性。
C.“十七年”时期,周立波,赵树理等作家都在现实生活中落户于乡村,他们的创作观念和方式有较大改变。
D.柳青的《创业史》属于现实介入型乡土文学,叙写了集体所有制如何战胜个体所有制和农民的小私有制等内容。
2022-07-22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归来

莫泊桑

大海用它短促而单调的海涛拍打着海岸。一朵朵被疾风吹送着的白云像鸟儿似的掠过一望无际的蔚蓝色的天空。坐落在这条向海边倾斜的小山沟的村子在太阳下面晒得暖烘烘的。

男的出海捕鱼去了,女的在屋前修补一张棕色大渔网的网眼。渔网挂在墙上,仿佛一面其大无比的蜘蛛网。园子门口,一个十四岁的小姑娘,坐在一把向后倾斜的草垫椅子上,背靠着栅栏,正在缝补穷苦人家那种缝了又缝,补了又补的衣服。另一个小姑娘,比她小一岁,摇摇晃晃地哄着怀里抱着的一个婴儿;婴儿还不会说话,没有表情,也不会做动作。两个男孩子,一个两岁,一个三岁,屁股坐在地上,面对着面,用他们还不灵巧的小手在挖泥,抓起沙土,你朝我脸上扔一把,我朝你脸上扔一把。

在园子门口补衣服的那个小姑娘突然喊道:

妈妈!

妈妈答道:

什么事啊?

他又来了。

从早晨起来她们就非常不安,因为有个男人在他们家四周转来转去。这是一个上了年纪的男子,样子像个穷苦人。她们送父亲上船的时候就看到过这个人坐在门对面的沟边上,当她们从海滨回来的时候,发现他还坐在那里,直瞪瞪地望着房子。

他好像有病,样子很穷困。坐在那里一个多钟点一动未动。后来他看出人家把他当做坏人,这才站起来,拖着两条腿走了。

但没有多久她们又看见他拖着缓慢无力的步子走回来了。他又坐下来,只不过这一次坐得稍微远一点,他坐在那里似乎专门为了窥探她们。

母亲和两个女儿都怕起来。特别是母亲最担心,因为她天生就是一个胆小的人,加上她的男人莱韦斯克要到天黑才能从海上回来。

她丈夫名叫莱韦斯克,她自己名叫马丹,人们就喊他们马丹·莱韦斯克。原因是这样的:她结过两次婚,第一个丈夫是个名叫马丹的水手,他每年夏天都要到纽芬兰岛上去捕鳕鱼。

结婚后两年中,她为他生了两个女儿;当载着她丈夫的那艘大海船,迪耶普的三栀船两姐妹号失踪时,她已经又怀着六个月的身孕了。

从那以后,再也没有得到这艘船的任何消息,船上的水手一个也没有回来。大家只好认定这艘船连人带货全都遇难了。

马丹大婶等了她男人十年,历尽艰辛,好不容易将两个孩子拉扯长大,由于她身体健壮,为人善良,后来当地的一个名叫莱韦斯克的渔民,有着一个男孩的鳏夫,向她求婚,她嫁给了他。三年中间,她又为他生了两个孩子。

天黑后莱韦斯克回来了。她们告诉他这件事。他肯定地说:

要么是个爱管闲事的人,要么是一个调皮捣蛋的家伙。

九点光景,去买面包的马丹大婶的大女儿气急败坏地跑回来,神色紧张地叫道:

妈妈,那个人又来了!

你去对他讲,莱韦斯克,叫他不要再像这样窥视我们了,我被他搞得神魂不安。

他不慌不忙走出去,来到这个流浪汉身边。

他们交谈起来。

突然,那个陌生人起身和莱韦斯克一同向房子走来。

他们俩走进屋里,马丹大婶和孩子们跟在后面。这个流浪汉坐下,在众人的眼光下低着头吃起来。

莱韦斯克问他道:

您在这里有熟人吗?

很可能有。

他们都不再讲话了。他尽管很饿了,但吃得很慢,每吃一口面包后就喝上一口苹果酒。他的脸很憔悴,干瘪瘦削,满是皱纹,看上去是个饱经苦难的人。

莱韦斯克突然问他:

您叫什么名字?

他低着头回答说:

我叫马丹。

这个母亲浑身不由得一哆嗦,她跨上一步,好像要靠得更近一些看一看这个流浪汉似的,她张着嘴,垂着双手,一动不动地站在他的面前。没有人再说一句话。

他终于抬起了头。这个女人的眼睛和他的眼睛相遇后,两个人的眼睛都一下子停住不动了。他们的目光混合在一起,好像被摄住了似的。

她突然开口了,声音却变了样子,低低的,她颤抖地说:

是你吗,当家的?

他缓慢却清楚地回答说:

不错,是我。

莱韦斯克吃惊多于激动,结结巴巴地说:

是你吗,马丹?

那一个答得很简单:

不错,是我。

第二个丈夫问道:

那么你是从哪里来的呢?

第一个丈夫谈开了:

从非洲海岸来的。我们的船触礁沉没了,只有皮卡尔、瓦蒂内尔和我,我们三个人得救。后来我们被野人捉住,将我们一扣就是二十年。皮卡尔和瓦蒂内尔都死了。一个英国游客路过那里将我救出来,带到赛特,然后我就回来了。

马丹大婶用蓝布围裙蒙着脸,在低声抽抽噎噎地哭泣着。两个大女儿走到母亲身边来,不安地望着她们的父亲。

他吃完了。这一下他也发问了:

我们怎么办呢?

莱韦斯克想出一个主意:

到神甫那里去吧,他会帮我们做出决定的。

马丹站起来,朝他妻子走过去;她扑到他的怀里,呜呜咽咽地哭着说:

我的丈夫!你回来啦!马丹,我可怜的马丹,你回来啦!

她紧紧抱住他,过去种种回忆突然纷至沓来,掠过脑际,她回想起他们二十岁时的生活和最初的拥抱。

马丹也非常激动,吻着她的帽子。在壁炉里玩耍的两个小男孩听见他们的妈妈哭了,一齐跟着大喊大叫;马丹大婶第二个女儿抱着的那个婴儿也直着嗓子尖声尖气地啼哭起来,声音像走了调子的笛子。

莱韦斯克站在那里等候着。

走吧,他说,先去把事情办妥吧。

随后两个男人一起走出去了。

他们走过友谊咖啡馆门口时,莱韦斯克说:

我们去喝一杯,怎么样?

好啊,我赞成。马丹说。

他们走进来,在还没有上座的店堂里坐了下来。莱韦斯克叫道:

喂!希科,来两杯白兰地,要好的。你知道吗,马丹回来了,就是我女人原来的丈夫那个马丹,‘两姐妹’那条船上失踪的马丹。

小酒馆老板一只手拿着三只玻璃杯,一只手拿着一只长颈大肚小酒瓶,腆着大肚子走过来;他一身肥肉,满脸通红,脸色安详地问道:

啊!你回来啦,马丹?

马丹回答道:

我回来啦!

(有删减)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马丹、莱韦斯克、马丹大婶三人见了面内心都很矛盾、感慨,但却没有任何争吵打斗,可见人性的冷漠和世态的炎凉。
B.“这个母亲浑身不由得一哆嗦……她张着嘴,垂着双手,一动不动地站在他的面前”,从这句话看出马丹大婶很震惊。
C.“她紧紧抱住他……她回想起他们二十岁时的生活和最初的拥抱”,看出她完全不顾莱韦斯克的感受,并不爱莱韦斯克。
D.小说描写马丹一家的故事虽然悲惨却又温馨感人,这蕴含着作者对社会伦理道德和人性的反思,也是小说的深刻之处。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一段描绘了一幅温馨和谐的图画,暗示了马丹大婶一家幸福美好的生活。
B.“当她们从海滨回来的时候直瞪瞪地望着房子”,这句话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C.《归来》这篇小说构思布局别具匠心,细节描写、人物语言均有独到之处。
D.《归来》结尾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了空白,能引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3.鲁迅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你怎样理解这句话?请结合马丹大婶的命运进行分析。
2022-07-21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六盘水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柳梢青·元日立春

吴琚

彩仗鞭春,椒盘迎旦,斗柄回寅。拂面东风,虽然料峭,终是寒轻。

带花折柳心情,怎捱得、元宵放灯。不是东园,有些残雪,先去踏青。


【注释】①彩仗鞭春:以彩仗鞭打春牛,以期农事顺利。②椒盘:用盘进椒,饮酒时取椒置酒中。
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节序词指以时令节日、民俗风物为表现对象的一类词作。“元日立春”中“元日”指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
B.上阕前三句极力渲染新年伊始、新春到来的喜庆气氛,展示了淳朴的民俗民风,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氛围。
C.上阕后三句描写春风微寒,其中暗含着词人对寒冬终逝,春天已至的喜悦,为下阕抒写春兴作了铺垫。
D.本词是一首快词,语气急促,情感热烈。全词清新别致,妙趣横生,富有生活气息,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2.节序词的特点是“措辞精粹,又且见时序风物之盛,人家宴乐之同”。请结合本词内容进行分析。
2022-07-21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六盘水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我们不妨先集中注意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他们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是他们的命根,农业和游牧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面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我们很可以相信,以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屋檐相接的邻舍。这是他们早年拓殖时代,人少地多的结果,同时也保持了他们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精神。我们中国很少类似的情形,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社区间的往来疏少,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产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产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出来的礼俗,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产生法律。乡土社会是不会产生法律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在社会的变迁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社会是由土头土脑的乡下人构成的,他们以土地为生,与土地分不开,最终为土地所束缚。
B.土地搬不动,人口不流动,直接靠农业为生的村民长期粘着在土地之上,这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
C.聚村而居的居住方式产生了“地方性”的限制,村与村之间断绝往来,使不同村落的人互相孤立、隔膜。
D.在“熟人社会”中,村民做事自由,他们可以从心所欲、不逾规矩,只要遵循规矩和礼俗,就不会犯错。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门见山地提出了中心论点,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式的论证结构,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有助于读者把握文章的内容与脉络。
B.本文主要使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例如第二段中“农业”与“游牧业”“工业”的对比,论证了乡土社会与土地的联系紧密。
C.第四段由人和人空间关系的阐释进而深入论述“熟人社会”的特征,从而推出乡土社会的又一特性,即靠规矩而不是法律来维护信用。
D.文章结尾用辩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时面临的实际问题,引导读者结合当下实际进行相应的思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的本色是“土气”,村民以农为生,世代定居,由此产生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熟悉社会模式。
B.作者认为,想要充分地理解中国社会的“乡土性”,首先要从乡下人与土地密不可分的关系说起。
C.乡土社会的信用更多依靠的是“规矩”,人们对“规矩”的信任超过了对乡土社会法律契约的信任。
D.在社会的变迁中,人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流弊,乡土社会的习俗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
2022-07-21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遵义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韵

【宋】黄庭坚

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外蜀江前。

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戏马台南追两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


【注释】①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黄庭坚以修《神宗实录》不实的罪名,贬为涪州(今重庆涪陵)别驾,黔州安置。左藏(cáng),古代国库之一,以其在左方,故称左藏。②戏马台:一名掠马台,项羽所筑,今江苏徐州城南。③两谢:谢瞻和谢灵运。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宋】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貌,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词开篇运用“一漏天”“终日”等词,起调低沉,苏词则用“莫听”“何妨”等词,笔调高昂。
B.两词都提及了“酒”字,但黄庭坚的饮酒时间是在雨过天晴以后,和苏轼的饮酒时间不同。
C.黄词运用了典故,表达出了词人认为自己不及古人的遗憾,但是苏词对此并未涉及。
D.黄词是唱和之作,苏词是醉归遇雨之作,两首词中都展现出了词人立世处事的哲思。
2.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两首词在情感表达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022-07-21更新 | 101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遵义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是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提出的教育主张,其首倡者则是商鞅。韩非认为: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大,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这就是法家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一个基本概括。

韩非提出以法为教是对商鞅燔诗书而明法令的发展。商鞅认为: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韩非后来解释说:以表示目,以鼓语耳,以法教心。法是一种依据或准则,有了法,就使人行为有规矩可循。百姓知法、守法,社会就安定;官吏知法、执法,就不会残害百姓。因此,不论吏民,都要教其知法、畏法、守法,这样国家就没有不强盛的。

法家主张将法令文书公之于众,并使家喻户晓,由此实现着法治教育。在秦国以法为教颇为成功。当商鞅失势,仓皇出走时,竟然找不到一个躲身之处。因为商鞅曾规定:留人住宿而所留者无身份证,要罪及舍主人。所以,秦国的强大与普遍的法治教育有很大关系。

如果说以法为教主要表达了法家推行法治教育的内容,而以吏为师则主要表达了法治教育的实现手段。

尽管以吏为师是古已有之,但这仅是形式上近似,实质上,法家提出的以吏为师其着眼点不在而在,或者说是在而不在,即为了实行法治,选择那些知法的官吏来担任法令的解释者和宣传者,仅此而已。因此,法家所谓并非教师意义上的

韩非发展了商鞅设置吏师的主张和实践,明确把这种制度表述为以吏为师,以保证以法为教。但韩非的以吏为师中还包含着一层意思:理想的国家与社会是不需要许多人来从事文化、知识和教育工作的,这样的人一多,就会破坏社会秩序。妥善的做法就是以吏为师。这样,韩非就更为强调了法的教育,而否定了知识教育及其实施者,走向了极端。

材料二:

儒家认为教育与政治生活、经济基础密不可分,高度重视教育在社会发展和国家治理中的作用、据《论语·子路》记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众多)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之,又何加焉?’曰:‘教之。’这段话语明确表达了”“”“三者的关系、一方面、经济基础制约着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教育的发展对社会经济具有促进作用。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意思是说用政治手段治理他们,用刑罚整顿他们,百姓只求免于犯罪,不会有廉耻之心;用道德来说服他们,用礼教来规训他们,百姓不但会有廉耻之心,而且还会民心归顺。孔子认为任何政令和刑律都不如教育(化)有效果,强调了教育(化)活动对于社会生活的重大作用。

材料三:

道家以顺应自然为最高教育理念。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道的最根本最高级最本质的本性。在教育领域内,道法自然就是一切按照教育规律办事,唯教育规律是从。《淮南子》说。道法自然,绝非漠然不动听其自流,而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吕氏春秋》说:凡举事无逆天数,必顺其时,乃顺其类,即顺应本性。

老子认为尊重教育对象的自主意识,教育不靠外在的强制措施和方式,尊重客观规律,要希言自然,顺其本性,顺其自然,顺势善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这种主张要求教育同人的自然本性相一致。能适时而言,适时而行,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学生要在教者的引导下去观察,去体悟,去分析,按着本性去充分发展,从而完成教育的目的。

(摘编自范文澜《儒家、道家、法家治国教育理念》)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韩非提出“以法为教”的教育主张,他认为,只有国家有了“法”,人们的行为规范才有依据和约束,国家才能强盛。
B.韩非子的“以吏为师”是法家实现法治教育的手段,因此,必须让人们向所有官吏学习法律,以加强普法教育。
C.材料二中,《论语·为政》明确表达了“富民”与“教民”的关系,即“先富后教”,更加强调了对老百姓的教化。
D.道家强调教育要顺应自然,主张教育要同人的自然本性相一致,可完全按照学生的本性去发展,进而完成教育目的。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和论述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采用的是“总分”的论证结构。开头亮出观点,接着论述了“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相关内容。
B.从材料二可知,孔子认为任何政令和刑律都不如教化有效果,强调了道德、礼教对社会生活的重大作用。
C.道家以顺应自然为最高教育理念,提出教育不靠外在的强制措施和方式的观点,强调了对教育对象的尊重。
D.三则材料分别对法家、儒家、道家在治国理念与教育思想方面进行了阐释,作者希望后世效法先古,实现大同社会。
3.儒道法三家关于教育的理念是什么?给当今的教育领域带来了哪些启示?请简要说明。
2022-07-21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遵义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菜园(节选)

沈从文

①夏日薄暮,这个中年妇人,穿件白色细麻布旧式衣服,拿把宫扇,在菜园外小溪边站立纳凉。侍立在身边的是穿白绸短衣裤的年轻男子。两人常常沉默着半天不说话,听柳上晚蝉拖长着声音飞去,或者听溪水声音。溪水绕菜园折向东去,水清见底,常有小虾小鱼,鱼小到除了看玩就无用处。那时节,鱼大致也在休息了。动风时,晚风中混有素馨、兰花、茉莉花香。做母亲的便笑着问儿子,是不是能在这样情境中想出两句好诗。

②男子笑着说,这天气是连说话也觉得可惜的天气,作诗等于糟蹋好风光。听到这样话的母亲莞尔而笑。

③二十二岁的生日,做母亲的为儿子备了一桌特别酒席,到晚来两人对坐饮酒。窗外就是菜园,时正十二月,大雪刚过,园中一片白。已经摘下还未落窖的白菜,全成堆地在园中,白雪盖满,正像一座座大坟。

④“你今天满二十二岁,不单是天下变得不同,就是我们家中,也变得真可怕。我今年五十,人也老了。总算把你教养成人,玉家不至于绝了香火。你爹若在世,就太好了。”

⑤听说“母亲也老了”这类话的少琛,不知如何,忽想起一件心事来了。他蓄了许久的意思今天才有机会说出。他说他想去北京。

⑥北京方面他有一个舅父,听说在旗章胡同开铺子,生意不恶。

⑦听说儿子要到北京去,做母亲的似乎稍稍吃了一惊。这惊讶是儿子料得到的,正因为不愿意使母亲惊讶,所以直到最近才说出来。然而她也挂念着那胞兄的。

⑧你去看看你三舅,还是做别的事?”

⑨“我想读点书。”

⑩“我们这人家还读什么书?世界天天变,我真怕。”

⑪“我去三个月又回来,也说不定。”

⑫“要去,我不妨碍你。你希望走走就走走,只是书,不读也不什么要紧。像我们这种人,知识多,也是灾难!”

⑬这妇人这样慨乎其言地说后,问他预备过年再去还是到北京过年。儿子说赶考试,还是年前走好,且趁路上清静,也极难得。

⑭时间过了三年。玉家菜园还是玉家菜园。地方一切新的变故甚多,随同革命,北伐……于是许多青壮年死到野外。……于是北京改成了北平。

⑮当母亲接到了儿子的一封信,说本学期终了可以回家来住一月时,欢喜极了。

⑯儿子如期回来了。更出于意外叫人惊喜的,是同时还有一个新媳妇回来。这事情直到进了家门母亲才知道,做母亲的似乎人年轻了十岁。

⑰儿子回家的消息不久就传遍了本城,美丽的媳妇不久也就为本城人全知道了。因为地方小,从北京方面回来的人不多,虽然绅士们的过从仍然缺少,但渐渐有绅士们的儿子到玉家菜园中的事了。还有本地教育局,在一次集会中,也把这家从北平回来的男子与媳妇请去开会了。还有那种对未来有所倾心的年青人,从别的事情上知道了玉家儿子的姓名,因为一种倾慕,特邀集了三五好友来奉访了。

⑱时间仍然是热天,在门外溪边小立,听水听蝉,或在瓜棚豆畦间谈话,看天上晚霞,五年前母子两人过的日子如今多了一人。

⑲因为媳妇特别爱菊花,今年回家,拟定看过菊花,方回北平,所以做母亲的特别令工人留出一块地种菊花,母亲见一对年轻人,在菊圃边料理菊花,便做着一种无害于事极其合理的祖母的幻梦。

⑳儿子同母亲正说北平如何栽培菊花的,忽然县里有人来说,有点事情,请两个年轻人去谈一谈。来人连洗手的暇裕也没有留给主人,把一对年轻人就“请”去了。从此一去,便不再回家了。

㉑做母亲的当时纵稍稍吃惊,也仍然没有想到此后事情。

第二天,做母亲的已病倒在床,原来儿子同媳妇,已与三个因其他缘故而得着同样灾难的青年人,陈尸到教场的一隅了。

㉓三天后大街上贴了告示,才使她同本城人同时知道儿子原来是共产党。仿佛还亏得衙门中人因为想到要白菜吃,才把老的留下来,也没有把菜园产业全部充公。这样打量着而苦笑的老年人,不应当就死去还得经营菜园才行。她于是仍然卖菜,活下来了。

㉔秋天来时菊花开遍了一地。地方有势力的绅士在园中宴客、赏菊、赋诗。

㉕玉家菜园或者终有一天会改作玉家花园,因为园中菊花多而且好,有地方绅士和新贵强借作宴客的地方了。

㉖骤然憔悴如七十岁的女主人,每天坐在园里空坪中喂鸡,一面回想一些无用处的旧事。

一九二九年夏(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主要以菜园为环境依托,用了大量笔墨通过对菜园环境的描写来塑造人物,美丽的菜园与和善的主人相融无间。
B.小说以旁观者的立场和视角讲述故事,作者与故事拉开距离,笔调客观冷静,读者自可体会其中真情。
C.小说中媳妇爱菊花、与丈夫一起种菊花,乡绅们进菜园赏菊花等内容游离于主题,虽饶有意趣,却有损主旨。
D.沈从文在《菜园》中几乎没有--句关于人性的说教,然而人性的善恶、美丑就在故事的叙述中显现出来。
2.第--段“夏夜母子纳凉”场景的营造,有何作用?
3.本文以“菜园”为标题,请探究其意蕴。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蜀茶法

蜀道诸司,惟茶马一台,最为富盛。茶之课利多寡,与夫民间利疚,他邦无由可知。予记《东坡集》有《送周朝议守汉州》诗云:“茶为西南病,忙俗记二李。何人折其锋,矫矫六君子。”注:“二李,杞与稷也。六君子,谓思道与侄正孺、张永徽、吴醇翁、吕元钩、宋文辅也。”

初,熙宁七年,遣三司干当公事李杞经画买茶,以蒲宗闵同领其事。蜀之茶园不殖五谷,惟宜种茶,赋税一例折,钱三百折绢一匹,三百二十折绸一匹,十钱折绵一两,二钱折草一围,凡税额总三十万。杞创设官场岁增息为四十万其输受之际往往压其斤重侵其加直杞以疾去都官郎中刘佐体量多其条画于是宗闵乃议民茶息收十之三,尽卖于官场,蜀茶尽榷,民始病矣。知彭州吕陶言:“天下茶法既通,蜀中独行禁榷。况川峡四路所出茶货,比方东南诸处,十不及一。诸路既许通商,两川却为禁地,亏损治体,甚于斯。且尽榷民茶随买随卖或今日买十千,明日即作十三千卖之,比至岁终,不可胜算,岂止三分而已。佐、杞、宗闵作为敝法,以困西南生聚。”佐罢去,以国子博士李稷代之,陶亦得罪。侍御史周尹复极论榷茶为害,罢为湖北提点刑狱。利路漕臣张宗谔、张升卿,复建议废茶场司,依旧通商。稷劾其疏谬,皆坐贬秩。茶场司行札子督绵州彰明县,知县宋大章缴奏,以为非所当用。稷又诋其卖直钓奇,坐冲替。一岁之间,通课利及息耗至七十六万缗有奇,诏录李杞前劳而官其子。后稷死于永乐城,其代陆师闵言其治茶五年,获净息四百二十八万缗,诏赐田十顷。

凡上所书,皆见于国史。坡公所称思道乃周尹,永徽乃二张之一,元钧乃吕陶,文辅乃大章也,正孺、醇翁之事不著。

(节选自洪迈《容斋三笔》卷第十四)


[注]榷:专卖。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杞创设官场岁增息/为四十万/其输受之际/往往压其斤重侵/其加直/杞以疾去/都官郎中刘佐体量/多其条画/
B.杞创设官场/岁增息为四十万/其输受之际/往往压其斤重侵/其加直/杞以疾去/都官郎中刘佐体量/多其条画/
C.杞创设官场/岁增息为四十万/其输受之际/往往压其斤重/侵其加直/杞以疾去/都官郎中刘佐体量/多其条画
D.杞创设官场岁增息/为四十万/其输受之际/往往压其斤重/侵其加直/杞以疾去/都官郎中刘佐体量/多其条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赋税一例折输”与“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阿房宫赋》)两句中的“输”字含义相同。
B.“亏损治体,莫甚于斯”与“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两句中的“于”字含义相同。
C.“佐坐罢去”与“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鸿门宴》)两句中的“坐”字含义不同。
D.知县,官名。宋制,多派造中央官员知(主持)某县的行政等事务,简称“知县”。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考证了蜀茶专卖的有关史实,揭露了当时蜀道茶马台一些官员借实行茶叶专卖盘剥茶农的相关内幕。
B.李杞凭朝廷“经面买茶”的授权之便,在蜀地创设官办机构,蜀茶全部由官场专卖,给茶农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C.蜀茶专卖制度实行以后,很不得人心,先后受到彭州知州吕陶、侍御史周尹、利路漕臣张宗谔等人强烈抨击。
D.本文为苏轼《送周朝议守汉州》一诗提供了较为翔实的背景资科,有助于读者对该诗相关内容的深入理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茶之课利多寡,与夫民间利疚,他邦无由可知。
(2)比至岁终,不可胜算,岂止三分而已。
2022-07-20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