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标点符号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40 道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小题。

说起茶,紫笋茶在唐代地位显赫,那是因为陆羽,他在阳羡品尝了紫笋茶后向宫廷隆重推荐,让紫笋茶一时名闻天下。到了宋朝,名茶中最负盛名的是小龙团茶,这个茶出名是因为它的创制者是蔡襄。令人没想到的是,蔡襄不仅是文人、书法家,他竟然还有一个身份——宋代第一大“茶人”。

北宋熙宁八年(1075年),农历乙卯年,苏轼到无锡惠山拜访钱道人。这里有著名的天下第二泉,他拿出带来的珍贵的小龙团茶。于是名泉与名茶,诗人与道人,兴致盎然,又相得益彰。苏东坡这次一定品得欣欣然,陶陶然,提笔一挥写下了一首诗,其中就有“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的名句。苏东坡是大书法家,一落笔定然满纸云烟,灿然生辉。

这次品茶一定让苏轼回味无穷,以至于念念不忘。后来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从徐州调任湖州,赴任路过无锡,便约了弟子秦观和诗僧参蓼又到无锡惠山沏二泉水品茗并唱和了一番。想来这又是一场风雅!

1.下面四个选项与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修辞一致的一项是(     
A.主人下马客在船B.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C.笠是兜鍪蓑是甲D.海上明月共潮生
2.下面选项中与文中加点词“茶人”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B.一篇文章,一套“学生腔”,没有一点生动活泼的语言。
C.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是“过人头”了。
D.“您教育孩子是应该的,可要注意方法,不能打孩子。”
3.文中“元丰”是用年号纪年,“乙卯”是干支纪年,根据干支纪年推算,“元丰二年”应该是农历____________年。(     
天干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地支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A.乙未B.乙酉C.己卯D.己未
2 .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是茶的故乡,何物堪留客,烹茶成雪芽,茶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代表。

材料一:

有饮茶谣云:早茶一盅,一天威风;午茶一盅,劳动轻松;晚茶一盅,提神去痛;一日三盅,雷打不动。绿茶,能提神益思、消除疲劳、杀菌消炎、解毒防病;红茶,具有暖胃的作用,适合女性或者冬天使用;黑茶,可消食解腻、御寒、杀菌止泻;白茶,能明目、保肝护肝、促进血糖平衡:不同类型的茶,其特点和功用也大不相同。

材料二:

惜茶与爱茶需要宽裕的时间与平和的心态。茶,汲天地之精华,沐日月之灵性。有人认为,”“”“可作为中国茶道的核心内容。是中国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是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常言说酒燥茶静,茶生静气,可入肌肤、涤心尘。人要选择与过往和解,茶,无疑可以充任最佳的催化剂。

1.下列各句中的冒号,和材料一中画线句子的冒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有句俗语说得好: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B.接茶、煮茶、品茶和观赏茶:这些是茶道的基本流程。
C.各位游客,各位来宾:欢迎大家来到龙川黄金茶园。
D.北方人家里来了客人,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闷壶好茶。”
2.品字如品茶。阅读材料二,参照示例阐释“静”和“真”中的茶道内涵。
示例:“和”与“喝”谐音,同时蕴含“阴阳调和”的宇宙之道及“和而不同”的君子之风。
3.民间歌谣是民间口耳相传的篇幅短小、抒情性强的韵文作品,常简称为民歌。民间歌谣主要的传播方式是口头传播,表现手法多样。请据此简要赏析材料一中的饮茶谣。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放眼望去,感觉回龙山既雄健粗犷,也温柔秀丽;既有独树一帜的英姿,也有群山连在一起的融洽。山峦起伏,森林密布,山坡上大多以针叶树类的松树和杉树为主,。当清晨爬到山顶看回龙望日时,更是胜过衡山之日出。我在想象,作为湘南之奇景回龙山,究竟会给游人增添多少神秘的联想呢?

我没来得及梳理清情绪,一行人清晨就北行直奔回龙山。晚秋的大地上,秋霜也催生出浓浓的迷雾,像袅袅炊烟弥漫于广袤的田野。当秋阳喷薄而出后,万丈光芒穿透云层,驱散迷雾,天空才蔚蓝高旷,大地才辽阔清新,忙碌了一秋的人们才真正感到心旷神怡,悠然自在!

沿路走过,碧草依旧,鲜花不败,松柏长青。只是往日里一片葱绿中增添了更多的色彩,绿色不再成为主调,红色、褐色和黄色充斥在眼底,,尽显秋色。

赤橙黄绿兰青紫,映日山色别样浓。正是此时的写照。满山遍野浓密的盛开着,红的叶,紫的叶,黄的叶,青色,绿色……浅浅深深,深深浅浅,,争奇斗艳。再往深山,浓郁渐渐退却,秋意颓废,冬晕从秋下悄然蔓过山巅。叶枯了,树萎了,荒凉吞噬着山的腹地。

1.请在文中划横线处填写恰当的成语。
2.分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才”的表达效果。
3.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逗号不能改成顿号,请简要分析。
2023-12-08更新 | 13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泰安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走出小小的县城,便是沙漠。除了茫茫一片雪白,什么也没有,连一个褶皱也找不到。在别地赶路,总要在每一段为自己找一个目标,盯着一棵树,赶过去,然后再盯着一块石头,赶过去。在这里,睁疼了眼也看不见一个目标,哪怕是一片枯叶、一个黑点。于是,只好抬起头来看天。从未见过这样完整的天,一点儿没有被吞食、被遮蔽,边沿全是挺展展的,紧扎扎地把大地罩了个严实。

有这样的地,天才叫天;有这样的天,地才叫地。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侏儒也变成了巨人;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巨人也变成了侏儒。

天边渐渐飘出几缕烟迹,并不动,却在加深。疑惑半晌,才发现,那是刚刚化雪的山脊。地上有一些奇怪的凹凸,越来越多,终于构成了一种令人惊骇的铺陈。我猜了很久,又走近前去蹲下身来仔细观看,最后得出结论:那全是近年的古战场留下的坟堆。

我在望不到边际的坟堆中茫然前行,心中浮现出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随之,更多的图像接连而来: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国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故乡柳荫下的诀别,将军咆哮时的怒目,丢盔弃甲后的军旗……这一切,随着一阵烟尘,又一阵烟尘,都飘散远去。

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了看似既重复又矛盾,而极具艺术表现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2.文中“烟迹”与“烟尘”都用到了“烟”字,意蕴却全然不同,请结合文段加以分析。
3.有时标点的使用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请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冒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然而,在西藏采集种子更多的是随时出现的高原反应和长时间的体力透支。而钟扬却背着他经典的黑色双肩包,①穿着磨白了的29块钱的牛仔裤,戴着一顶晒变色的宽檐帽,迈着长期痛风的腿在青藏高原上刷新一个植物学家的极限,连藏族同事都称他为钟大胆

钟扬在西藏大学理学院的一位同事说:每次和钟老师采种子都是惊险与惊喜并存。

那次,我们跟着钟老师去采集高山雪莲。我们从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出发向更高的山地挺进时,②钟老师出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头痛欲裂、呼吸急促、全身无力,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这位同事回忆。

大家都建议钟扬待在帐篷里,他却说:我最清楚植物的情况,我不去的话,你们更难找。你们能爬,我也能爬。最终,钟扬带着学生在海拔6000多米的珠峰北坡,采集到了被认为是世界上生长在海拔最高处的种子植物——鼠曲雪兔子,也攀登到了中国植物学家采样的最高点。

如今这些种子静静地沉睡在一个又一个玻璃罐里,等待着有一天,改变人类的命运。按钟扬的话说,也许那个时候,胖胖的钟教授已经不在了,但是他期待着它们可以派上用场。

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第①处画线句子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海伦学会了拼写“泥土”、“种子”等许多单词。
B.中秋节到了,我却不能回家,想想家里的父母,真是“每逢佳节倍思亲”啊。
C.人民迫切需要的正是像你这样的“傻子”。
D.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
2.下列有关修辞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比拟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均用了比拟的手法。
B.“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毁灭,毁灭呀!”与《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呦!”都运用了排比的手法。
C.“百合花”“红烛”“云雀”这些意象在文中都具有象征意,百合花象征着纯洁的情感,红烛象征诗人对祖国的赤诚,云雀象征欢乐、光明、美丽。
D.文中“如今这些种子静静地沉睡在一个又一个玻璃罐里,等待着有一天,改变人类的命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3.文中第②处画线句子可以改写成:“钟老师出现了头痛欲裂、呼吸急促、全身无力的高原反应,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从语义上看两者基本相同,为什么原文的表达效果更好?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但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他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我很痛心,把这鱼给杀了,他想。现在倒霉的时候就要来了,可我连渔叉都没有。尖齿鲨很残忍,而且也很能干,很强壮,很聪明。不过我比它更聪明。也许并不是这样,他想。也许只不过是我的武器比它的强。

“别想啦,老家伙,”他大声说,“顺着这条航线走吧,事到临头再对付吧。”不过还是得琢磨琢磨,他想。因为我只剩下这件事儿可干了。这个,还有棒球。不知道了不起的迪马吉奥会不会欣赏我一举击中鲨鱼的脑袋。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他想,谁都能行。

1.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请分析文中画横线部分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
2.上面的语段运用大量的心理描写,请概括这些心理描写的方法。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2023年9月23日,钱塘江畔,浪潮澎湃。凭栏处,“大莲花”里华灯璀璨,,杭州第19届亚运会惊艳开幕,留给世人惊叹无数——杭州的“高光时刻”正式开启。

举办一次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一直是杭州的梦想。现实却是困难重重,事实上,在成功申办杭州亚运会之前,杭州没有举办综合性大型体育赛会的经验,也缺乏大型综合性运动会筹办、管理与运行相关经验的赛事规划与组织人才,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更是

然而,杭州从未停下逐梦的脚步,始终等待和寻觅着下一个机会。终于,这一天来临,杭州叩开了亚运之门,成为继北京,广州之后,中国第三个举办亚运会的城市。这座城市里的所有人都在共同努力着,终于完成了举办一次令亚洲及至世界都瞩目的亚运会的理想。

1.下列各项中,引号的用法和文中加点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2018年8月6日,杭州亚运会会徽“潮涌”发布,这是本次杭州亚运会的第一个视觉形象标志。
B.杭州亚运会全民参与氛围浓厚,“人人都是东道主、我为亚运作贡献”的宣传标语更加深入人心。
C.从申亚现场到亚运展馆,这件中山装“见证”了杭州申办大型国际性体育赛事逐梦成功的高光时刻。
D.180多年前的庚子年,西方的坚船利炮击碎了国人“天朝上国”的迷梦,令人感慨,引发深思。
2.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3.文段中划波浪线的句子中有两处问题,一处为标点,一处为语病,请找出并进行修改。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语意。
2023-12-04更新 | 15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一中等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10月4日,随着诺贝尔化学奖的公布,今年诺奖的三大自然科学奖全部揭晓。诺奖是一面科学透镜,让我们看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与短板。在祝贺这些科学家获奖的同时,有必要深入追问一下,产生诺贝尔奖需要什么样的理念与环境呢?

研究诺贝尔奖的文献汗牛充栋,概括来说,科学家个人要获得诺贝尔奖需要具备三个条件,首先, A ;其次,要有人推荐或者机缘绝佳;第三,寿命要足够长。从这个三个条件可以看出,其中最重要的是做出具有原创性的成果。那么,产生诺奖级的成果需要什么环境条件呢? B :首先是耐心,其次是宽容,第三是资助。这三项条件中,前两项是科研生态环境的基础性表征,后者则是真金白银的投入。相对而言, C ,毕竟,①基金问题通过政策安排就可以在短期内得到解决,②但科研生态中的耐心与宽容氛围的形成,则需要非常漫长与苛刻的条件。③中国古人常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④由此可见,耐心与宽容都是非常高级的条件。

1.请在文中划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文中第二段标号的四个句子有三处表述或标点使用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
3.下列选项与文中画线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A.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B.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C.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D.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2023-12-03更新 | 16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用美育涵养美丽心灵,不妨从引导年轻人热爱艺术开始。古往今来,中华大地上各种艺术形式和多种艺术风格交汇碰撞,艺术作品     ①     。透过敦煌壁画,可以感受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体会不同文化相融的魅力;透过杭州2023年亚运会场馆大莲花可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欣赏丰富多彩的中国元素……经过认识和理解优秀的中华大地上的艺术作品,年轻人可以形成开阔的视野和包容的心态,增加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引导年轻人了解、欣赏中国文艺作品之美,有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国大的志气、骨气、底气。在        ②        的中华美学传统中,古代先贤们秉承德艺双馨”“艺品如人品等理念,将优秀道德情操和家国情怀融入美学的内容与形式之中,并通过文学艺术作品呈现出来,        ③        地感染着一代代中华儿女。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的行动写照。
B.在“娱乐至上”的环境下,一些网络平台、综艺节目以及影视作品不惜挑战社会公序良俗。
C.我孩子时候,在斜对门的豆腐店里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
D.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高加林醒来以后,他自己并不知道时光已经接近中午了。

近一个月来,他每天都是这样,睡得很早,起得很迟。其实真正睡眠的时间倒并不多;他   1ABAB在黑暗中大睁着眼睛。从绞得乱翻翻的被褥看来,这种痛苦的休息简直等于活受罪。只是临近天明,当父母亲摸索着要起床,村里也开始有了嘈杂的人声时,他才开始迷糊起来。他朦胧地听见母亲从院子里抱回柴火,吧嗒吧嗒地拉起了风箱;又听见父亲的瘸腿一轻一重地在地上2ABAC ,收拾出山的工具,并且还安咐他母亲给他把饭做好一点……他觉得自己这一个月 3AABB,简直不像话。

现在他虽然醒了,头脑仍然是昏沉沉的。睡是再睡不着了,但又不想爬起来。

他从枕头边摸出剩了不多几根的纸烟盒,抽出一支点着,贪婪地吸着,向土窑顶上喷着烟雾。他最近的烟瘾越来越大了,右手的两个手指头熏得焦黄。可是纸烟却没有了——准确地说,是他没有买纸烟的钱了。当民办教师时,每月除过工分,还有几块钱的补贴,足够他买纸烟吸的。

接连抽了两支烟,他才感到他完全醒了。本来最好再抽一支更解馋,但烟盒里只剩了最后一支——这要留给刷牙,以后享用。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他每天都睡得早起得迟。”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的表达效果更好?
2.对文学作品来说,破折号在句子中有时很有表现力。请针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分析其中的破折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
3.按文中横线处的要求填上恰当的词语。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